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
专版
助教之声
教师的书,还是学生的书? By放今老师
本主题被查看9100次, 共1个帖子, 1页, 当前为第
1
页 选择页数: 1 跳转到第
页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教师的书,还是学生的书? By放今老师
苏子川
中级会员
UID: 892
来自:
精华:
0
积分: 359
帖子: 349
注册: 9/21/2014 2:10:03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38.0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只看楼主
2016-11-05 16:57
教师的书,还是学生的书? By放今老师
今天想谈谈语文教材和读本的编写。
粗略看来,当下的教材编写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侧重于经典篇目和完整的知识框架,一种是侧重于学生学情和时代风尚。前者的好处是有传承,格局中正;问题是,也可能陈陈相因,视野狭窄。后者的好处是容易激发兴趣,新鲜活泼;问题是,众口难调,且容易跑偏。而如果把两种思路拧在一套教材里面,多半没有什么好结果。
应该说,人教社的新版语文教材是有眼光的。以高中为例,教材分必修选修,必修部分精炼持重,选修部分百花齐放。做到这样,已经很见功夫。
但是,犹有未尽。
必修教材先不讨论,这个不是一介草民操得了的心。
而选修教材和读本,搞大一统,似乎吃力不讨好。因为各地学情差异太大。而这恰恰是民间力量的生长点。
目前看到影响比较大的民间读本,如钱理群编写的“新语文读本”,严凌君编写的“青春读书课”,叶开编写的“最好的语文书”,马小平编写的“人文素养读本”,等等,多少都进入了课堂。
有意思的是,其实这些民间读本的编者,依然主要是教师和作家——说白了,还是专家。只有专家才能保证专业性,靠谱,这当然是对的。
不过,我自己作为教师,最近有些新的体会。
教师再了解学生,其眼光和趣味,仍然不等于学生的眼光和趣味。教师只能编出教师的书。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好。上面列举的这几种,都是良心之作,品位高,营养丰富,开卷有益。
不过,要说到贴近学生,我觉得还是差点意思。至少,不一定能够贴近我现在教的学生。
具体一点说,学生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学生。至少在我教过的范围内,没有一个学生是一张白纸。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我很难说清楚。但事实就是如此。虽然我们口口声声在感慨中国人不读书,但其实现在的中小学生,早就具有了各式各样的阅读体验,而且读得相当不少。
我平时会有意无意留心学生的课外阅读,日子长了,也算是对此略知一二。有时候瞎琢磨,也想从中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来。不过就目前看,共性虽不是没有,但更显著的是差异。
可以说,读什么的都有,而什么都不读的,却几乎没有。
很惭愧,我自己读书是真不多。然而我敢说,读书再多的老师,也很难笼罩住学生的阅读范围。这里面不仅仅有数量的差异,更有代际的差异、个人经历的差异,阅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做老师的,很喜欢感慨一代不如一代。然而在阅读这件事上,我的感觉却是后来居上。固然我们可以指责学生心浮气躁、背离传统、过分西化,等等。但是,这么困难复杂的局面,并不是他们造成的。
学生中的杰出者,已经早早地担负起了本不必那么早就担负的责任。他们看起来嬉皮笑脸,吃喝玩乐,但内心深处的严肃认真,以及纠结迷惘,其实是很深沉的。
不要忘记,他们的时代,也是我们的时代。作为教师,我不过是虚长了几岁而已。命运并不会格外眷顾老人,就像也并不格外眷顾年轻人一样。世界只是这一个世界。只要我的脚还没踏进棺材,我就必然要跟后生们分享同样的时代风尚、面对同样的时代挑战。
经典好不好?当然好。文学好不好?当然好。但现在这个时代,早不再是文学经典的时代。然而但凡是语文专家编读本,就很难跳出这个圈圈。有的是压根儿看不见,倒也罢了。有的是想突破,但力不足,比如我,就会更难受一点。
文学经典当然有其永恒价值,但永恒价值如何激活,使之能够滋养当代的人生,这是一个大问题,大挑战。许多我们教师以为不言自明的东西,到了学生那里全都成了问题。然而这不是因为学生懒惰,而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懒惰。我们曾经的不言自明,在麻木轻忽之中,已经变成了自欺欺人。我们以为专业知识可以吃一辈子,殊不知,越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就越是容易折旧。
为什么要阅读?对抗折旧,可以算是一条理由。当然,对抗折旧,并不一定靠创新。有时候新的不一定管用,反而需要更旧的旧。何去何从,这就很考验人的判断力。而只读本专业的书,就很难获得这种判断力。
我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认为,教师和学生,必须合作起来,改变我们的阅读生态。这事儿是互助,而说到底是自救。
编写教材,编写读本,为什么不让学生参与呢?
前面提到的几种民间读本,在贴近学生这方面,恐怕还是叶开的语文书最有优势(虽然书名显然太浮夸)。据我所知,叶开编写这套书,伴随着他自己女儿的成长,因而小乔同学的贡献是很大的。如果有学生读了这套书获得了滋养、打开了眼界、启发了兴趣,与其说是叶开老师的功劳,倒不如说是小乔同学的功劳。至于这套书格外偏爱脑洞大开、信马由缰的文字,恐怕也不能说没有小乔同学的趣味在其中起作用。
这事儿很美妙。不过,一个小乔,还是太少。
按我的想法,一个编写组,至少得有几个阅读兴趣、思维方式不太一样的学生,男女搭配,然后师生一起凑成一套书。如果这里有一个组,那里有一个组,再争鸣交流一下,可就更好了。
不可能所有的学生都有编写读本的兴趣和能力。但要说那么多学生中,连三两个合适的人选都没有,也未免太悲观。在这其中,老师依然是重要的。事要做成,就得有人组织协调,并负责到底,而这个角色,得由教师来担当。
平心而论,编好一套书,不容易。更有可能发生的是,老师学生折腾半天,编出来一套烂书。
不过,我没把这当作是名山事业。推远一点看,教材和读本,要在实用,起一时之功即可,大部分还是速朽的。难得有几部流传久一点,像《唐诗三百首》,其实有很多巧合和运气的成分。
我觉得过程比结果重要。编书的同时就是阅读、思考和写作,于师于生,皆有裨益。书编烂了,经不起检验,不过是没人看罢了。
没人看怕什么?
自己看了,没事儿偷着乐,此一种境界。
乐完再继续编,继续折腾,此一种境界。
然而空想太多,没有行动,则没有境界。故此文差评。
差评,还有兴趣跟我一起折腾的同学,请留言。
#1
大
中
小
本主题被查看9100次, 共1个帖子, 1页, 当前为第
1
页 选择页数: 1 跳转到第
页
论坛跳转...
站务讨论
本周要点
站务讨论
Download
学习交流
三省吾身
他山之石
我思故我在
文教之光
书讯微博
史海钩沉
奇文共赏
灌水专区
专版
“知识分子”
文化行走
我最喜爱的作家与作品
鲁迅专栏
回眸
助教之声
行读交流
密涅瓦的猫头鹰
95届
99届
03届
05届
06届
07届
09届
10届
11届
12届
13届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2 02:24:02
沪ICP备06020513
版权所有
Discuz!NT
Powered by
Discuz!NT
1.0.6666 (
Licensed
)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
Processed in 0.32 seconds
切换界面...
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