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
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74349次, 共38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2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和志茹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
乞丐
UID: 1484
来自:
精华: 0
积分: -1
帖子: -11
注册: 10/6/2018 8:09:14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1.65 金币
2018-11-30 20:23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读书反馈:中唐文化艺术呈现多样化的风格。而这种思想的自由、文化的自由,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呈现,虽然没有了盛唐气象,但也正是盛唐气象的奠基,才呈现了中唐诗风的多样化。文化的传承性也为了宋词风格的多样化奠基。也才有了花间派、豪放派等。而作为宋词的代表,苏轼以他独特的人生经历、文化积淀、人生际遇。也决定了苏词的词风并不全是豪放,也有“执手相看泪眼”的柔情。
#16  
新手上路
UID: 1517
来自:
精华: 0
积分: 15
帖子: 5
注册: 10/30/2018 7:40:4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1.50 金币
2018-11-30 20:59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李台梅
12月份《美的历程》读后感
第三章
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这里有浓度的积极感情,我不理解,为何如此表达?
第四章
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风一习一的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
这里的内与外如何界定呢?李台梅
12月份讲座反馈
听樊老师的讲座,又一次让我脑洞打开。开课,一、古文运动?印象中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也小声问自己,我印象中的古文运动?我印象中的古文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哈哈走偏了不是。接着樊老师抛出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从唐朝往回推,隋,晋,东晋,西晋直到东汉。东汉以后到中唐,古代追求辞藻你认同吗?认同的举手。这样,把所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放在这个历史,整个世界……这是樊老师课程的高度和客观,严谨风格的再次体现。诗比文的历史更悠久更经典,这和我这个爱诗者观点不谋而合,兴奋之余,樊老师找准节点和切入口引导学生,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整体来看,主体追求辞藻。知道追求辞藻非常华美的文章吗?结下来的很多美文早被我遗忘在记忆的旮旯胡同啦。我们一起跟随樊老师来复习,《汉赋》《洛神赋》《哀江南赋》《恨赋》……叫赋的都是。
二、什么是古文运动中的古呢?
我个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文言文,我看不懂的古文字。樊老师的教导再次刷新我的认知,古文不是诗,是属于散文,是一种文学。所闻推测古文不一定是文学,还有经书之类。
三、为什么会在中唐发生古文运动?
我们的“古文”与“古文运动”,古文与散文?散文是文学吗?这个问题不带任何西方东方……打破思维局限,而是通过现象来回答,为什么认为它是文学,世界对文学的认识是有区别的。
古文~散文是文学吗?
古文~散文的区别?
古散文?
今散文?
这些知识的恶补,对我了解整个文学史有帮助。源头都是赋,都是有实在用处的。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到鲁迅的杂文也属于哲理散文。体现古文运动主线,文以载道。
四、为什么会在中唐发生古文运动?
角度:文化思想史,文学史。
文化思想上的原因,佛道兴盛,儒学衰落,结合唐朝佛,道,儒并立,但道,佛超过儒这历史事实。
文学史的原因,自魏晋南北朝骈文大行,文风绮靡,侧重形式。
五、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道是什么?仁?义?延续下来就是道。毛泽东核心,文艺是为工农兵服务的,道成为了毛泽东思想,在文学史上和如今,文以载道没有离开我们……很痛苦!
一条线,一个文脉,强调核心精神。
韩愈好为人师,以后道冠古今才开始有,柳宗元……
我们自己拥有的不在别人,化为内外的东西。




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内在的智慧和品格。
夸张地对人物风貌的形容品评,要求以漂亮的在外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正是当时这个阶级的审美理想和趣味。这样的观点与我们现在所追求的不谋而合,是否更多体现的是作者个人观点呢?
#17  
新手上路
UID: 1517
来自:
精华: 0
积分: 15
帖子: 5
注册: 10/30/2018 7:40:4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1.50 金币
2018-11-30 21:04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李台梅
12月份《美的历程》读后感
第三章
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这里有浓度的积极感情,我不理解,为何如此表达?
第四章
内的追求是与外的否定联在一起,人的觉醒是在对旧风一习一的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
这里的内与外如何界定呢?
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漂亮的风貌;而所谓漂亮,就是以美如自然景物的外观,体现出人内在的智慧和品格。
夸张地对人物风貌的形容品评,要求以漂亮的在外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正是当时这个阶级的审美理想和趣味。这样的观点与我们现在所追求的不谋而合,是否更多体现的是作者个人观点呢?
#18  
新手上路
UID: 1477
来自:
精华: 0
积分: 57
帖子: 47
注册: 10/6/2018 5:28:24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45 金币
2018-11-30 21:32
回复: 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读书反馈:
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为何而来?魏晋的文学作品中无一不渗透着对这几大哲学问题的思索,本质上都是对生命的强烈渴望。
从书中提到的文学作品来看,这几种思索中有一些完全对立的观点。一是崇尚老庄的,认为死是件妙事,是让人劳累一生后得以休息。与其在人间苦苦挣扎,不如坦然接受,好好享受。因此有“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就明确反驳了这种生死观,认为“一死生为妄作,齐彭殇为虚诞。”他认为将生与死等同起来,是胡扯,是在麻痹自己,是虚无主义的入口。这仿佛与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颇有相通之处。
#19  
新手上路
UID: 151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47
帖子: 37
注册: 10/30/2018 7:17:32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4.80 金币
2018-11-30 22:11
回复:11月《美的历程》李廷梅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一书中指出了曹丕所做出贡献,新的文化变革摒弃了汉以来以司马相如为代表一味追求辞藻华丽,“文”为皇帝而服务的文学现象,真正回归了“文"的风骨,文学不只在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华丽美观,而是重视了文学的“情感、品质、精神”,这样的一种变革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回归,真正的使文学有了使命和担当!
#20  
新手上路
UID: 150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18
帖子: 8
注册: 10/29/2018 12:05:47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3.55 金币
2018-11-30 22:48
回复: 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第四章反馈】有人说,在现今社会,我们既要脚踏实地,也要有仰望星空的情怀。屈原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吧。在神话想象的自然环境里,却是一位执着、顽强、不容于时的真理追求者。之前从书本中知道屈原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那何为浪漫,浪漫主义的基础是什么呢,之前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从李泽厚老师的书中可窥探一二。结合书中所述,我的理解是浪漫主义的基础是远古神话传统由此产生的祭祀文化。大胆、丰富、奇异的想象,给予了我们更为自由的表现。这一部分中,我们也知道了为何是楚汉浪漫主义,楚汉文化传统本一家。
#21  
新手上路
UID: 1489
来自:
精华: 0
积分: 50
帖子: 40
注册: 10/7/2018 8:16:16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5.00 金币
2018-11-30 23:00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第三次阅读计划
阅读《美的历程》第四章,试图理解“楚汉浪漫主义”

与北中国形成截然对立的便是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如书中所言,《离骚》“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而《天问》更是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想象混沌而丰富、情感热烈而粗豪的浪漫世界”。这种文学艺术上的浪漫主义更是深切地影响到了建筑形式、文化艺术,甚至艺术形态。第二章中通过大量的汉代艺术品向我们展现了以“人对客观世界征服”为主题的“积极乐观态度”,这与第二章中的通过艺术品恐吓世人的主题截然不同,让人值得品味与赏析。
让我想起了半年前在上海继光学校聆听的一堂《离骚》。教师如果依然将“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作为教学重点未免拾人牙慧,此时不妨可以从美学欣赏角度重新构建,有时倒可以推陈出新。
#22  
北川永昌小学 科学 宋东
新手上路
UID: 147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28
帖子: 18
注册: 10/6/2018 5:17:16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80 金币
2018-12-01 12:39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这本书,读完很久了,但是没有做笔记的好习惯,这次就说说整本书给自己的印象。从古至今,无论是祭祀器物还是文学艺术,帝王们总是竭尽所能的加入能维护其统治的意识形态,进行愚民,驭民!那些所谓的文人学士们,鲜有隐退归田,追求独立个体的!像李泽厚老师说韩愈这种“贪名位,好资财,耽声色,佞权贵”之人,如不多读学者著作,很难从多角度去了解历史人物!评价他人,审视自己,在批判这个世道的时候,我自己是否能够行动起来去改变我所批判的呢?
#23  
注册会员
UID: 1478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8
帖子: 68
注册: 10/6/2018 5:37:2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80 金币
2018-12-01 21:05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魏晋是一个政治动荡不安的时代,然而却又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很多时候,我们提起魏晋,就十分羨慕那些世家大族潇洒自如的生活状态,比如王羲之的曲水流觞,比如刘伶的醉酒,比如祖逖的闻鸡起舞等。
只是我们时常会忽略一个历史背景。这些门阀士家大族们一方面不为生计发愁,可以自由自在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他们却又不得不直视惨淡的现实:皇帝王朝不断更迭,社会上层争夺砍杀,政治斗争异常残酷。门阀士族的头面人物总要被卷入上层政治漩涡,名士们一批又一批被送上刑场。
我喜欢那具有鲜活气息的魏晋人士的生活,然而我又不愿意生活在那个时常担心性命安危的时代。
#24  
注册会员
UID: 1495
来自:
精华: 0
积分: 65
帖子: 55
注册: 10/15/2018 6:21:25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6.50 金币
2018-12-02 20:00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最近几次读书主要集中在“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这几章。不知是不是上了年纪记性差,还是心难沉浸下来,发现要想读新的内容也必须得把旧有的知识捡起来再复习一遍才能连贯得上。于是就变成了这个月又重新读了这四章节内容。好在好书百读不厌,自己尤其喜欢“佛陀世容”一章,里面总有些句子能告诫浮华当下的自己勿忘本心。
“佛陀世容”里说:从魏晋以来的哲理思辨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的禅宗的信仰中找到了丰富的课题,由此人生悲歌逐渐减少,代之以陶醉在这思辨与信仰相结合的独特意味中。表现为不要一切烦琐宗教教义和仪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那样自我牺牲、苦修苦练,也可成佛。并且,成佛也就是不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
由此想到平时自己在街边经常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中年妇女身边总陪着一位师父,她们常常把师父请到家里为之开解烦恼,脸上满是恭敬;那些个师父也是笑意盈盈,温和满面地耐心听着她们里外的家常。我常常疑惑这些师父是不是骗子?这些中年妇人身边就没个朋友倾诉吗?还要花钱把这些师父好吃好喝地“供养”着?加上社会报道的关于“师父”的各类狗血新闻,我怎么也难相信,更不用说会把他们和“佛”联系起来!
上面说的是一类现象,还有一类现象与之大为不同。年初的时候有一个热词叫“佛系青年”,记得当时还特意出了一则作文素材给学生练笔讨论,赞同的反对的声音都有,总之,自己当时热血沸腾地告诉学生,佛系绝对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无所作为;应该在肩负起民族道义,国家未来的前提下律己度人,宽容大度。现在想想,有点心虚了。为何呢?因为正好书中两句这么说到“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这么说来,我话语里的“民族道义、国家未来”不成了“罗网”、“教义”或“仪式”吗?这就有点像让《天龙八部》里的那位扫地僧每日扫地的时候先把胸牌挂上,上面写着“虽然我每天只是扫地,但是我仍旧心系苍生”,岂不好笑吗?由此反观,其实是自己的心还不够澄澈,拿着教义说了些大话还自以为有责任有担当,可谁又知道那些走在街头的师父不会是“扫地僧”呢?不是有句话说“高手在民间”么!
恰好身边有位朋友很是“佛系”,每日的书法成了他在办公室的必修课,专注地时候可以旁若无人地自顾自写着,热闹地时候也可以说两句玩笑再转过头来继续写着;就这样日复一日的“担水砍柴”,竟把闲暇之事做成了专业,而且他从未将自己的这份坚持四下里示人,特别的低调,我总是笑称这位四十来岁的朋友“垂垂老矣”!而他也总是不解我经常给自己“没事找事”,每日这么琐碎忙碌究竟为何!想来,真正应该修炼的是自己啊……
叶嘉莹先生在说李白和苏轼的时候提到了一个一个分别: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先生说李白是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可是不幸落到了人间,到处都是约束,到处都是痛苦,于是他就在诗歌的领域中完成腾跃般的挣扎,可始终突破不了这个罗网。而苏东坡呢,本来是一个人,在对世事的认知中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完善,慢慢地寻到了“人生大义”,学会了用“宇宙语言”来观照一切,尤其是观照自身。很多诗文里都有“仙气”护体,也正是因这“仙气”让他能缓解人生的痛苦。
然后发现叶先生的这个观点和李泽厚在第八章“韵外之致”里讲“苏轼的意义”有很多偶合。如P166面说到苏东坡“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并引用了苏轼在《答谢师民书》里说的“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的文论观来反观其为人,继而说明其在美学上的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
看来,会做东坡肉的苏轼也是不折不扣的一名“扫地僧”呢!不知道自己何时才参透这些“宇宙语言”,也寻到一些仙气为自己在这异彩纷呈的大千世界里“保驾护航”!
#25  
新手上路
UID: 1537
来自:
精华: 0
积分: 27
帖子: 17
注册: 12/3/2018 12:44:30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95 金币
2018-12-03 19:19
回复: 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如何读《美的历程》?

限于自身的知识储备量,《美的历程》虽然可以阅读,但真正融会贯通还是比较难的事。之前参加过一次书院对“苏轼的意义”的解读,但基本只是听助教老师的观点,没有与自己的阅读产生反应。我该怎样阅读?怎样才能得出自己的读书体会?带着这问题,我浏览了论坛上其他老师的阅读笔记。
发现老师们的心得可能有以下几种形式:
1、总结式记录式。将书中李泽厚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吸收为自己的观点。 2、反应式。基于自己曾经对相关文物、诗歌、历史等的感受,运用李泽厚的观点将其验证内化为更高一层的审美结论。 3、自由发挥式。这种看到的多是读者自己的主观论述,没有提到太多原材料或者引述。

几种模式各有特色,可能适合不同类型的老师。我该怎样阅读呢?思考后得出如下假设:
前提:针对《美的历程》某一章节
1、读该章节中的背景史料,包括政治历史等。书中李泽提到的背景多是评价式的,个人认为
最好读关于该时期的综合性社会书籍,但对于应该参考哪一本不太了解。
2、读该章节中主要人物的生平历史,透过微观理解时代。这个可以从“古诗文网”上了解。
3、对比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美学成就和风格,这方面可以参考《美的历程》中相关概述。
4、对比前后时期美学的成就。
5、得出观点。
6、参考其他人观点,如李泽厚的对相关美学特征的论述,其他老师的感受。

整个过程可能历时较长,但其中1、2、6应该是不可少的部分。具体效果,尚待见证。
#26  
新手上路
UID: 1491
来自:
精华: 0
积分: 35
帖子: 25
注册: 10/7/2018 7:16:00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5.35 金币
2018-12-04 16:52
回复: 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读《宋元山水意境》:绘画艺术中,山水画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相比于人物画、花鸟花、雕塑等绘画艺术,个人非常喜欢山水画,其虚与实的手法或者画面的布局很容易超越时空的限制,让人仿佛置身于画境之中,回归自然,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整个画面中流淌的那股“气”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中国山水画的崛起与世俗士大夫们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我笔画我思,绘画有时候是人们对向往的理想生活的一种表达,当然也与当时人们的审美有直接的关系。其绘画技法有工笔和写意,当然无论用工笔或是写意,山水画都充分的展现出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一种向往,对人与自然的一种哲学思考。
#27  
注册会员
UID: 1490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5
帖子: 65
注册: 10/7/2018 9:52:30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50 金币
2018-12-04 20:49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读书反馈

马晓涛
11月阅读了《美的历程》的“明清文艺思潮”这一章节,收获颇丰。这是本书的最后一章,读完此章,对中华文明以及美学特征有了一种更为贯通的理解。
从一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句号,中国古典文艺的回顾告一段落了。“历程”毕竟是走过的路。
中国古典文艺的这个句号打得实在,中国文艺的审美在明朝走向了市井,走向了世俗。前者说的是受众,后者说的是风格,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文艺不再单纯为地主阶级的贵族而服务,真正走向了市井,而风格也因此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形式的美被生活的真实所取代,高雅的趣味被世俗的描绘取代。由此,我们可以在今天通过”三言二拍”等作品触摸到真正属于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的脉搏。
这种实在不仅体现在风格与受众的不同,而且也表现得综合、杂糅。民间与地主阶级读书人的趣味相融合,在戏曲层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体态、音乐、唱腔等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文本所不能表现的情感。因此,理解与欣赏中国传统戏曲是一个很综合的活动,从文本的品味咂摸,到唱腔与舞姿,都是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体式”,我们不能将文本与戏曲割裂开来,而要联系地去看戏曲背后话本的情感与形式的完美的水乳交融,这才能得其精髓。
李泽厚先生给了我欣赏戏曲的重要指导。
    这又是一个省略号。因为这个句号并不完满。社会的巨变与动荡,统治阶层自上而下的饱受,不仅在经济上破坏了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破坏了具有反思与批判精神的哲学思潮,也在文艺上结束了明代的浪漫主义潮流。而感伤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则成为主流。这也让我更加理解明清文艺的差异,也解答了一直以来对清代文学特征产生的疑惑
#28  
新手上路
UID: 1521
来自:
精华: 0
积分: 16
帖子: 6
注册: 10/31/2018 2:25:10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1.60 金币
2018-12-05 15:44
回复: 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承上启下异彩纷呈的中唐

中唐的文艺,呈现出了多彩多姿、百花齐艳的姿态,无论是诗歌、绘画、书法散文等等,都得以延续盛唐以来的繁荣,并呈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原因大致有
一是生产力得以继续发展,经济保持继续繁荣。从经济的角度讲,安史之乱,并没有是唐朝经济陷入萧条,整个社会而是在藩镇割据、兵祸不断的情况下,将继续保持高度的繁荣。刘晏理财使江南富庶直抵关中,杨炎税改使国库日丰。社会上层日趋奢华安闲和享乐。
二是众多的知识分子通过科举形成新的权贵,形成一个新的阶层。唐代科举之盛,肇于高宗之时,成于玄宗之代,而极盛于德宗之世。这些书生进士带着他们所擅长的华美文辞,聪敏应对,日益沉浸在繁华都市的声色歌乐,舞文弄墨之中。
三是整个动荡复杂的社会时局,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多样的素材。不同的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个社会,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就诗歌而言,韦应物、柳宗元、韩愈、李贺、白居易、元稹、贾岛、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等等,中国诗至此,个性特征得以充分发展起来。“韦苏州之雅淡,刘随州之闲旷,钱、郎 之清赡,皇甫之冲秀,秦公绪之山林,李从一之台阁,从中唐之再盛也。”魏晋、中唐与明末,是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三个比较开放和自由的时期。却各有特点:魏晋带有更多的哲理思辨色彩,明末以市民文学和浪漫主义思潮,标志资本主义的近代意识出现,中唐至北宋则是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全面的开拓和成熟:七律的成熟、词的出现、散文文体的拓展、楷体书法的普及……
    就美学风格来讲, 这一时期的艺术,没是李白张旭的天马行空式的飞逸飘动,缺乏杜甫颜真卿那种忠挚刚健的骨力气魄,不乏潇洒风流,却总开始染上一层薄薄的孤冷、感伤、忧郁。这由当时的大的社会环境的离乱、动荡有关。犹如红楼梦中的贾府,虽然看似繁盛,却不免走向衰落的感伤。韦应物的“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刘禹锡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以及卢纶、钱起、贾岛……比较起来,他们更像杜甫,在美学理想上,规范的讲求、意义的重视、格律的严肃等等..杜甫在盛唐开创和树立起来的的审美观观念,即在特定的形式和严格规范中去寻找、创造、表达美这一基本要求,经由中唐二继承巩固
#29  
注册会员
UID: 1523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5
帖子: 65
注册: 11/4/2018 9:21:20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50 金币
2018-12-05 23:09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魏晋风度
最近正好在准备华师大在职研究生的考试,有一些概念最近背的比较多,通过另一种途径来了解特别有感触。魏晋风度一章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之一就是魏晋时期是文的自觉的时代。文的自觉表现在整个魏晋时期的方方面面,东汉大一统王朝的瓦解,社会逐步步入门阀士族社会,同时诞生了大批各个不同阶级的文人和作品,三曹、七贤、世说新语、论衡、诗品序、在很短的一个历史时期突然出现,在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方面均有建树。
这种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新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产生,是因为人的觉醒。这种人的觉醒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30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74349次, 共38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2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1 18:14:10
沪ICP备06020513

版权所有 Discuz!NT  
         Powered by Discuz!NT 1.0.6666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4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