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忘记什什时候和刘倩老师开始进行微信联系的,至少有三年的时间了吧,一直关注他的读书的一些活动。
刘倩老师的分享了关于读书会的一些情况,之前我也想着让我家妮妮去参加读书会,15岁的孩子已经不可以用建议的方式去和她沟通了,她有自己的想法。和刘倩老师沟通之后,孩子告诉我,大都是弟弟妹妹
,此种干预不了了之。 刘老师谈到怎样讨论新闻时事,和孩子们如何进行这方面的讨论和辨析。我觉得做得非常好
和孩子们进行沟通,的确是有年龄段的差别。
举个例子来讲,和初一,初三的孩子谈一个问题,角度和语气是不一样的。在初中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区别开来这样可能会把问题谈得更清晰,但是我有一点困惑,就是有的时候不知道如何去把握这个度,去和孩子们去谈一些话题的时候。很多时候我是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理解慢慢的去渗透,解析。
从分享中看到刘谦老师的做法是和学生一起刨根问底,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从浅到深层次的挖掘,让孩子们看到的不是事情的这个表面,而是要看到这个事件的深层原因,它的发展历程。
我觉得沟通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做老师的这个期间,感觉如果和孩子们谈课堂之外的实施的东西,首先你要有一个信任,在谈很多东西的时候,她就会很相信你,然后你进行循序渐进的去聊天,这样谈的时候可能效果会更好。
有的时候我就觉得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真正的实质的沟通是很少的。
很多时候我是感觉是我是自己在讲,然后他们只是听众,然后再如何调动他们的这个进行沟通,交流这个事情上,自己做的不是特别好。
第二次分享关于内驱力的问题,这个问题我自己认为,诱惑、体验,激发或者责任。我总觉得做的不是特别的到位在我的教学中。我一直在强调给他们的观点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不断的学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学习的兴趣的点,找到你自己的自我定位,是能够让你激发你进一步努力的这个源泉。
现在的小孩,很大程度上我觉得是家长引导不够,老师的引导也很有限,所以孩子们对于他们的自我定位是模糊的。自我定位,自己不断地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很重要,举个例子,以我家妮妮为例,10岁之前,我们一直让她浸泡在中医的兴趣中,之后不断地给到她可能兴趣的点,古琴、中医等,她都将这些作为了兴趣,中医有爸爸引导,古琴每天习练,都是爱好。从去年的春天,孩子告诉我们她需要做导演,看专业的书籍,讲座,艺术史、文学史。自己找哪一所大学有这样的导演专业,自己通过怎样的方式去申请,去学习积累。找到自己的自我定位的点,自我督促自己不断地努力,真的很勤奋,很多时候,我都佩服这个15岁的孩子,想想自己15岁的时候,和孩子的心智差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