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
专版
助教之声
石门坎仰望星空 by万老师
本主题被查看9125次, 共1个帖子, 1页, 当前为第
1
页 选择页数: 1 跳转到第
页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石门坎仰望星空 by万老师
苏子川
中级会员
UID: 892
来自:
精华:
0
积分: 359
帖子: 349
注册: 9/21/2014 2:10:03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38.0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只看楼主
2016-10-03 20:19
石门坎仰望星空 by万老师
读书会《1984》最后总结的时候,我和同学们分享了在石门坎星空下的感受:浩茫的星空,一道银河横跨整个天空,我们似乎身处其外,可以旁观苍穹,然而,我们实际又是身处其中的。这种感觉很奇妙,似乎有一种力量将我们和整个世界整个宇宙联系在了一起,世上的所有都和我休戚与共。
这种“关联感”和在黑暗山顶灿烂星空下的“渺小感”交替出现,似乎也是此次贵州行的情绪基调。
名义上是跟随戈友基金会以及樊老师去贵州回访,但实际我所知甚少,一年前陈浩武老师的讲座才知道石门坎、柏格里,对于贵州好校长、好老师培训也只是知道个大概。不过这也不错,是社会学所说“参与式观察”一个很好的前提,不做预设,不做价值判断。
有来学无往教
在盘山公路上绕了四个小时后,开头对于“山”的新鲜已经逐渐退去,剩下的全部企盼就是赶紧到“石门坎”吧。“朝圣”英国传教士柏格里创造的山林知识高地以及已经成为专有名词的“石门坎精神”,是此行重要的目的。费劲地听着当地苗人张老先生用当地方言讲述在一百多年前,英国传教士如何在这片贫瘠甚至可以称之为未开化的土地上,用“一块牛皮”从当地土目(地方管理者)手中获得一块地,开山辟路,建造学校、创造大花苗文、建造麻风病医院、挖游泳池、平整足球场、植树救济灾民以工代赈等等……
我感兴趣的是当时被一笔带过的话:本来柏格里在昭通传教,但是多年传教事业都没什么进展,然后被苗人“请”到这里……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起点:为什么仅仅一山之隔,一边毫无进展,一边却成开创了奇迹?回来以后稍许探寻了一下原由,发现当年柏格里在昭通多年传教,只是被当做免费医疗的提供者,教会也放弃了,已经召回传教士。正在这个时间点,有几位翻山而来的苗人经安顺传教士的介绍,翻山越岭找到柏格里,要求能够学习。当时当地的管理者“土目”并不允许苗人学习,认为他们一旦学习了就不好管了,也算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体现吧。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这些希望能“接受教育”的苗人是他们自己的救世主,他们虽然身在大山中,却希望能够“学习”——希望能够保留自己的文化,能够了解外部的世界。这种喷薄而出的“求知欲”是有力量也是有感染力的,我觉得除了宗教信仰的力量,也正是来自苗人的这种强烈的学习的欲望,给了柏格里在这片山林生活下去的动力。传教士本身受到基督精神的感召,有强烈的使命感,当这种使命感和现实的被需要感相叠加,大概是创造石门坎奇迹的双重动力吧。
支教(jiào)还是支教(jiāo)
虽然当初报社会学有受到当年复旦社会学学姐冯艾(早已不知她后来如何)多次支教的影响,但当我认识到自己是个普通的“城里姑娘”,不愿意长期离开舒适的城市后就放弃了这样的想法;虽然工作之初就被要求带学生的大别山一周支教项目,但是我一直旗帜鲜明地表示不赞同“短期支教”,因为短期支教带去的仅仅是表面上的热闹,留下的是支教者自我的道德陶醉和被支教者某种程度的心灵伤害。然后每年在学生支教后,也都会和一届届学生讨论我们到底在做的是什么?大别山的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慈善和公益的差别,以及如何减少我们带去的可能的伤害。
正好最近读到过一篇文章,反问“那个蹲在地上玩石子的孩子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刘翔是谁?”。如果带去的教育和受教育者无关,这些所谓的“知识”只不过是无效的零散信息,花里胡哨的教学法表面上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这些与“我”(受教育者)何干?教育,是使人成为人,使人有好奇心去探求为什么,教人有能力有方法去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支教能解决吗?
由此反观戈友基金会的“贵州好校长”项目,我赞同并赞叹这样的公益项目,从支教(jiào)变为支教(jiāo),从校长、老师自身的改变开始,首先改变的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学习是什么?不是做作业、刷题的学,而是带着自己的好奇心去探究,“坐起咏歌俱实学,毫厘须遣认教真”。蹲在地上玩石头,可以去了解土、壤、砂、石的差别;在山林大漠中徒步,穿行戈壁,仰望星空,俯瞰峡谷,可以去体验人的孤单和渺小,也感受团队的力量;阅读经典,可以去共情、理解人的差异……
在和贵州的校长、老师们交流时,是可以切实体会到他们中的好些人,是有改变的愿望和行动,这是难能可贵的。说实话,大山里建设和改变是很难的,而且不大可能依靠外部的力量。路上看到也听到诸如“精准扶贫”的标语和做法,我们永远无法叫醒装睡的人,关于学习,也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内在的动力有了,外在的助力才可能发挥作用。支教(jiào)是相对简单的,因为总能很热闹,支教(jiāo)是困难的,因为要和固有的观念,强大的社会惯性和惰性做斗争,然,为其难,所以可贵,所以值得。赞美所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者。
无法言说在四百米的高空第一眼见到北盘江大峡谷时的惊艳感,贵州的青山秀水使我短暂地逃离城市的钢筋水泥森林,仰望星空,再脚踏实地。去观察、也是去思考,“终身相与共学”,是为结语。
#1
大
中
小
本主题被查看9125次, 共1个帖子, 1页, 当前为第
1
页 选择页数: 1 跳转到第
页
论坛跳转...
站务讨论
本周要点
站务讨论
Download
学习交流
三省吾身
他山之石
我思故我在
文教之光
书讯微博
史海钩沉
奇文共赏
灌水专区
专版
“知识分子”
文化行走
我最喜爱的作家与作品
鲁迅专栏
回眸
助教之声
行读交流
密涅瓦的猫头鹰
95届
99届
03届
05届
06届
07届
09届
10届
11届
12届
13届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2 08:46:16
沪ICP备06020513
版权所有
Discuz!NT
Powered by
Discuz!NT
1.0.6666 (
Licensed
)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
Processed in 0.32 seconds
切换界面...
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