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
专版
助教之声
少了点什么? by放今老师
本主题被查看8684次, 共1个帖子, 1页, 当前为第
1
页 选择页数: 1 跳转到第
页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少了点什么? by放今老师
苏子川
中级会员
UID: 892
来自:
精华:
0
积分: 359
帖子: 349
注册: 9/21/2014 2:10:03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38.0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显示全部
2016-10-03 19:58
少了点什么? by放今老师
刚开学,学生Y跟我分享了他在康奈尔大学上暑期学校的经历。
听下来,康奈尔的暑期学校,大概可以总结为这么几个关键词:资深教授,小班研讨,文本细读,自由对话。跟平时上学相比,在康奈尔的这个暑假,他感受到了更纯粹的学习氛围,更多地享受到了学习和讨论本身的乐趣。我很为他感到高兴,也对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增添了几分敬意。
此外,Y还跟我谈到了另外一些见闻。
在哥伦比亚大学,Y觉得那里的学生很为人文教育而自豪,但他们的气质却并不那么“人文”。很多哥大的学生都是忙碌而实际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去争取和规划,然后学习,运动,社交,娱乐,大概如此。
Y的室友是一个中国人,初中毕业就到美国上高中,目标是学建筑。室友君具有一种精英气质,做什么都极其专注,力争做到极致,上课学习极认真,做活动用尽全力,因此常常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回到寝室只能瘫倒在床。Y问室友累不累,室友说,年轻时候累一点,不会死的。室友君的人生规划是:学建筑,并在这一行做到最好,然后坚持玩赛车,以及泡妞。
可以推想,这位室友君将来会是一个成功人士、精英人士。他会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会在赛车场上留下飒爽英姿,会赢得许多女士的青眼。这样的人生,当然是值得羡慕的。羡慕他的人,不嫉妒恨,而是转过头来自励、奋发、进取,进而让自己的人生更成功,当然也是好的。
不过,如果让我设想一下自己孩子的将来,我总觉得,并不希望他成为上面的室友君那样——更准确地说,是由我道听途说、重构想象出来的室友君那样。那样,还是少了点什么。
哦不,应该说,那样是什么都不少,要什么有什么——然而正因为如此,我才觉得少了点什么。
这话听起来有点绕。容我解释一下。
装满了石头的杯子,可以再装沙。装满了沙,可以再装水。装完水还能装什么?看起来什么都有了,什么都不少,于是也就什么都装不下了。所以,这杯子里就少了极其重要的东西——剩余的空间。
有人说,把杯子弄大。没问题。换个大杯子,可以装更多。买更大的房子,或者更大的硬盘,都是为了装更多。然而容器再大,总是装得越多,剩余越少,装满了,就没了。
人生也是如此。装得太满,看似什么都不少,剩余就少了。
这学期新来的同事老吴,爱好围棋,也撺掇我学。围棋不容易学,不过我接触了一个很有趣的概念:气。在棋盘上,气就是有余的空间,一颗子周围四口气,要是都填满了,就没气了。
有进取心,有行动力,这当然是好的。年轻的时候尤其需要这些。但是,没有节制的进取心和行动力,却有危险。只知其进,不知其退,只知其满,不知其亏,这也算是一种时代风尚吧。
有一个师妹,今年考上了研。开学了,她听说国外大学要求每周一本书的阅读量,顿时感到很有压力。我当时就回了一句:怎么感觉跟销售经理冲业绩似的?于是我又想起自己在中文系读研时接受的学术训练,比如读书要读全集,不要读选本,要尽可能地占有资料,要竭泽而渔,等等,那时候也都当作常识接受下来了。
只做加法,不做减法,踵事增华,多多益善。
时代风尚正是如此,不分商界学界,不分小学大学,不分中国外国。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把时间表排满了?真是应试教育惹的祸吗?
我的另一位同事跟我说起孩子接受的“素质教育”,那是被各种课程和文体活动排满的童年,孩子一说起上幼儿园,可以哭上几个钟头。
我校校长在开学的时候分享了他对教育形势的判断,认为应试教育的时代早就过去,素质教育的荒谬也逐渐显露,现在最火热的是国际教育,但我们也需要在这个方兴未艾的形势下,做出自己的反思和应对。
我认为校长是有眼光的。而我们的教育,并不能独立于时代的风尚之外。
应试教育注重考题考分,素质教育注重各种技能,国际教育注重研究和社交能力。三者相较,国际教育确有其优长。然而如果看得更远一点的话,却能发现这几种教育,依然有着相似的内在逻辑——追求多,追求满。
教育之风气屡变,而孩子总是越来越忙。他们会的东西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充实,也越来越缺少空闲,缺少余裕。
Y同学跟我说,他看到的美国学生(主要是名校的),大多比较健康,有礼貌,有活力,但还是感到欠缺一些底蕴。
底蕴是什么东西?看不见摸不着。
看得见的,是学校排名第几,教授发了几篇论文,学生一学期读了几本书,成绩多少分。到了社会上,看得见的就是穿戴,玩物,头衔,知名度,性伴侣,社交圈。
为看得见的东西奔忙,无可厚非。
然而被看得见的东西充得太满,就少了余暇。太忙迫,就欠缺底蕴。
冯友兰写蔡元培,有一段很传神,不妨抄出来:“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里,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办事从容不迫,虽在事务之中,而有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具体事务是看得见的。而“超乎事务、萧然物外的气象”,冯先生是怎么看见的呢?真有这种气象吗?
有的。
陶诗云,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诗又云,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话说到这里,已经很满。不如最后留一点空白,大家玩味吧。
#1
大
中
小
本主题被查看8684次, 共1个帖子, 1页, 当前为第
1
页 选择页数: 1 跳转到第
页
论坛跳转...
站务讨论
本周要点
站务讨论
Download
学习交流
三省吾身
他山之石
我思故我在
文教之光
书讯微博
史海钩沉
奇文共赏
灌水专区
专版
“知识分子”
文化行走
我最喜爱的作家与作品
鲁迅专栏
回眸
助教之声
行读交流
密涅瓦的猫头鹰
95届
99届
03届
05届
06届
07届
09届
10届
11届
12届
13届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2 09:16:36
沪ICP备06020513
版权所有
Discuz!NT
Powered by
Discuz!NT
1.0.6666 (
Licensed
)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
Processed in 0.384 seconds
切换界面...
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