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这本书: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前五篇是《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后五篇与前五篇写作时间相隔3个月。这三个月鲁迅处在四处避难,旅途周折之中,他不可能停止思考,而他又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这之后他手中的“匕首”刺出了这道看似温情的“痕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高旭东在《中国文体意识的中和特征》一文中写到:“《朝花夕拾》一直被认为是散文,可是其文体却是离乡的鲁迅对自己往事的追忆,更为确切地说,这是一部由短篇连缀的自传体小说。譬如《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
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单独都可以成篇,整体又是连贯的,而且其中有许多虚构的成分,因为根据各种回忆,鲁迅小时候是一个遵循传统的好
孩子,可是在成年鲁迅的追忆中,似乎一开始他就与传统处于对峙状态,甚至包括动物爱好。”
这本“自传体小说”中的文章篇目之间又有何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又是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