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
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13904次, 共3个帖子, 1页, 当前为第1页     选择页数: 1      跳转到第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从“中国年”看“中国结” ——解读新年俗“中国结”的文化密码
新手上路
UID: 1127
来自:
精华: 0
积分: 19
帖子: 9
注册: 9/3/2015 8:56:24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95 金币
只看楼主 2015-12-28 13:04
从“中国年”看“中国结” ——解读新年俗“中国结”的文化密码
从“中国年”看“中国结”
——解读新年俗“中国结”的文化密码

(梁诗宸)

[摘要]“中国结”原名“络子”,是中国流传数千年的民间手工艺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陈夏生女士发现并创新了“络子”文化,命名其为“中国结”,从此之后,“中国结”技艺伴随着两岸的文化交流不断发展,并构建成为近年来中国年的“新年俗”。作为一项当代年俗,“中国结”的文化内涵包括命名寓意、情感传递和形态文化三部分。

[关键词]中国结;中国年;络子;文化



Chinese Knots as a Year Custom Culture
——Interpret its symbolized contents


[Abstract] The primitive name of Chinese knots is Laozi, which has been a popular handcraft in China thousands years ago. In 1980s, Ms Xiasheng Chen in Taiwan rediscovered the Laozi and renamed it as Chinese Knots, from which on the art of Chinese knots spread along with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the mainland, having become a Chinese year custom subsequently. The cultural content of Chinese knots is contained in its new name, emotional functions and forms.

[Key Words] Chinese knots; year custom; Laozi; culture


      近年来,中国结悄然成为了中国“年俗”新景。在中国内地,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春晚舞台上的中国结布景、习惯了商店里与灯笼并挂的“年年有鱼”结、习惯了在过年时换上一套带“纽扣结”的唐装,小商品市场、商场、购物广场甚至淘宝商铺里,中国结的销售大大促进了假日经济,这些无疑是“中国结”年俗的最好见证;在台湾,2010年12月25日,无线电视翡翠台文化新领域播放了名为“共赏绳艺”的中国结专题节目;在海外,中国结与对联、红灯笼一起,成为了纽约等地商家吸引中国消费者的必备年货。媒体、消费者和商家的共同推崇,使“中国结”成为了过年的流行传统元素;然而,中国结作为新年俗,其实是当代的事情。它何以成为新年俗?让我们从“络子”的故事说起。

一、“络子”的故事

      中国最早的绳结,起源于上古“结绳记事”的需要 。后来,随着中国玉石文化的风靡,柔软的绳结编织成为了系在玉佩、石印上的装饰,古人取其材质、用途,称之为“络” ,俗称“络子”或“绦子”,制作过程则称之为“打络子”或“结络子”。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进步,“络子”发展出玉佩、香包、腰饰盘花、纽扣、扇坠、发饰,甚至轿子、窗帘、彩灯、烟袋、乐器、木剑的配件等丰富多样的装饰技艺。因其飘逸、蕴蓄、秀雅、绰约而成为中国古典服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常常和其所坠的玉石珠宝一起,被古人以浪漫的笔墨描绘进了文学作品,如司马相如的“缪绕玉绥”、王粲的“错缤纷以杂佩”、曹植的“缀明珠以耀躯”、柳宗元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与此同时,络子因其细巧、美观而深受闺阁的喜爱,和刺绣一起,成为妇女比巧的凭借。小说《红楼梦》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打梅花络”,莺儿所打的“梅花络”,即一种梅花形态的络子;更据清朝的《宫女谈往录》记载,打络子已成为宫女打发时间、竞技的一个必备技能,甚至有宫女能够打出形似蝙蝠的络子而博得老太后的宠爱 。因络子不但让人联想到绰约风姿,还凝结了女性的慧心与巧手,它自然也成为了传递情谊的最佳媒介,南朝梁武帝即有“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的名句,而孟郊的《结爱》更是完整地描写了一位编结妇女的心理,她把所有的牵挂与机巧都编织进了络子: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然而,翻阅历代年俗记录,我们并没有发现“络子”的记载。例如,南宋朝吴自牧所撰写的《梦梁录》,详细记述了余杭一带的民俗,但其中并没有记录与“络子”相关的年俗或商品,即使琳琅满目的夜市杂货,“络子”最多也只可能是“异巧香袋儿”和“穿结珠子”等手工艺的附属配件。初刊于道光十年(即公元1830年)的《清嘉录》是近世最完整的吴中民俗记录之一,其收录了“挂喜神”、“灯市”等40项正月年俗,却没有一例是以“络子”为主题的。而翻看中国近现代的民俗记录,仍然未见“络子”的身影。似乎“络子”一直只是屈居于装饰品的一隅而未登大雅之堂。
      那么,“络子”是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结的呢?

二、“中国结”年俗的由来

      最早将“络子”改称“中国结”的是台湾人陈夏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陈在台北故宫古物中发现老祖宗的络子文化,深感祖宗文化不可埋没,便用她后半生钻研络子的学问,整理出十三种基本结。1980年,陈夏生与台湾《汉声》杂志社合作编辑了现代首部结艺书籍,并与编辑慎重商讨决定,将各种不同的结式统称为“中国结” 。陈夏生不满足于仅仅继承民族遗产,还利用战国铜器上的云纹、汉代画像石上的鸟纹、玉器上的装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等造型,设计出新的结艺,不断给古老的结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自此之后,中国结很快风靡台湾宝岛,不仅中国结所用的绳、流苏材质与品牌不断丰富 ,而且中国结技艺渐渐被主流文教体系所推崇,台北的一些学校专门开设“中国结”课程并聘请专家前来讲解,后来甚至发展出中国结艺考级制度,并涌现出杨朝宗等多位中国结结艺大师。1986年,余光中创作的一首诗“中国结”及随后出版的同名诗集,更是将“中国结”背后的文化推向了更多华人的视野。
      不久以后,台湾的“中国结”传回了中国大陆。据人民日报报道,1989年3月29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在会见台湾星云法师时,台方向李先念主席赠送了刻有“吉祥如意”字样的玉制“中国结”。随后的80年代中后期,在孙丽云等企业家的推动下,“中国结”走进了小商品市场,喜庆、典雅的形态迅速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1996年元旦,人民日报报道了一则关于中国结的简短新闻,称“我国著名的‘中国结’艺人曹禾姝在繁华的南京夫子庙东方民间艺术馆为游客表演技艺。她将各种纱线打结编织出花卉、小动物、灯彩等工艺品。”如此看来,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结已经渐渐成为新年俗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结”的概念源自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台湾,是基于传统的“络子文化”重建起来的新艺术。从那以后,从民间到官方、由台湾到内地,“绳”结渐渐变成了“情”结、由私人装饰品变成了族群纽带和文化象征,大大地丰富了内涵,并融入了以年俗为代表的新民俗。它看似是众多偶然事件的集合,却暗合了中华民族文化建构的客观趋势。因为与原来的“络”相比,“结”字更强调群体聚合性,从而能在“络”原有的吉祥、如意、情谊等个人意义基础上,增加集体的象征与隐喻,进而与“中国”这一晚近的历史概念紧密关联,创造成了“中国结”这一新名词及背后的文化、民俗。
      换言之,中国结及随后的中国结年俗是在当代“被发明”的传统。而其后被赋予的意义及扮演的角色也是高度象征化的,它被灌输了中华民族的众多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如爱国精神、悠久历史等。
   
三.新年俗的文化解密

      当古老的“络子”技艺被冠以“中国结”的新名称后,中国结因其丰富的阐释可能、传递情感的功能、美观的外形,渐渐成为了年节的新宠。从年俗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解读“中国结”:
(一)中国结的命名寓意
      中国结的名称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很大一部分中国民俗是围绕汉语的谐音与多义现象形成的,“中国结”亦是如此。其新名称的发明,创造了文化阐释的丰富可能性,这一新名称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中国结”音同“中国节”,且“结”字似“吉”,让人联想到吉祥如意。其二,“结”字既指“聚、合”,如结婚、结亲、结盟,也指“收束、完了”,如结案、结账,这与中国“年”的文化语义高度重合。其三,“中国结”常常令人联想到“中国情结”,即热爱中国和思亲、思乡、思国的情结。其四,“结”字还暗示挫折、阻碍等,它潜藏了中国人特有的辩证人生哲学,即在对悲观的扬弃过程中追求美与进步,既不屈不挠又随遇而安的精神。
      此外,近年来的中国结热潮中涌现出许多新的结样式,而人们通过命名各种新样式,发展了“络子”原有的吉祥寓意,使之更适合年节的语境,如将创新的样式命名为“双喜”、“年年有鱼”、“方胜平安”等。例如,“鱼”音同“余”,因而双鱼形态的“年年有鱼”结可寓意来年富足丰裕,所以该结成为商场、家庭常见的春节装饰。

(二)中国结背后的情感
      新的“中国结”适合更宽泛的传情达意功能。与以往的“络子”相比,“中国结”不再局限于恋情的信物,而是扩展为联结亲情、友情的纽带。
      当代机械化生产突显了手工制品的稀缺性、独特性、传承性。作为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中国结融汇了心智、技巧、精力,其外观小巧、朴实、精致,很符合中国人传递情感的需要。送给亲人与朋友,礼轻人意重;送给国际友人,它还具有柔和、古朴、意蕴深远的优点和文化名片的功能,因而常常用作中国人在特殊日子传递情感的礼物,并在外交、文化传播领域大放异彩。
      可能出于这些因素的考量,2001年北京申奥选择了“中国结”作为隐性的核心符号。申奥所用会徽,融入了典型的“中国结”元素;不久之后,普通女工顾瑾设计和制作了5200个中国结并交予北京申奥代表团,最终在申奥投票选举前的关键时刻,赠送给了国际奥委会的委员们。申奥成功之后,顾瑾还制作了一个独特的中国结送给萨马兰奇先生作为寿礼,这便是著名的“萨马兰奇中国结”。
由于制作中国结的技艺尚未普及,所以年节期间民间赠送中国结的习俗尚未形成,但春节期间各种礼物的包装上,中国结却已然成为一个极受欢迎的元素。

(三)中国结的形态解读
      从颜色上来说,现在最流行的中国结多为红色,它与“灯笼”一起成为“中国红”的代表,蕴含了中国人蓬勃的精神状态和对未来的愿景,即红红火火、喜庆、兴旺、希望、温暖、团结等。
从原材料来说,中国结多由一根红色丝线编到底,这制造了喜气洋洋“一团锦绣”,可寓意家族传承、团结团聚、喜庆兴旺、和谐有序;这也使人联想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困难时,相互扶持、勇于奉献、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从形状来说,中国结多对称、方正、紧密、整齐,坠有流苏,这样的形态符合中国人匀称、韵致、飘逸等审美习惯;这样的形态也可以寄托为人们对“年”的希冀,即希望“年”能够联结起去年和来年的团结、有序、祥和、统一。
      从设计来说,每一个中国结都是若干基本结法 搭配组合后的创造。它变化多端,既可以作为装饰品或装饰品配件,也可作为装饰元素融入其他艺术设计,这大大地扩展了它在当代年节的应用领域。例如,近年春节期间,作为挂件的中国结广泛用作壁挂、车挂或饰品附件,作为装饰元素的中国结融入了路灯、雕塑、商标、服装等的设计。

      简而言之,基于文化认同,华人在现代社会转型期建构出“中国结”,将它视为文化符号,不断在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赋予其新的阐释、寓意,并广泛应用到各种场合。从更大的语境来看,我们可以把中国年看作一个抽象的“中国结”。因为“中国年”也是通过复制、传承、发展,将所有潜藏民族心理的华人有序地编织为一个文化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裴秋菊.海外“闹”春:拉动经济新元素[N]. 中国文化报,2013-02-09
[2]吴能.从中国历史看“中国结”[J].艺术.生活,2007(6):70-71.
[3]金易.宫女谈往录(上)[M].沈义羚.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35
[4]吴自牧.梦梁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5]顾禄.清嘉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6]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
[7]许涿.陈夏生的“中国结”艺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04-11.
[8]李丹.试论余光中诗歌的“中国结”[J].华文文学,2003(2):64-69+50.
[9]长征.李先念会见台湾星云法师[N].人民日报,1989-03-30
[10]喻强.“中国结”的始创者[J].三月风,2003(7).
[11]霍布斯鲍姆.传统的发明.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2]高梅及.著名的“中国结”艺人曹禾姝为游客表演[N].人民日报,1996-01-03.
[13]普通女工情注“中国结”,人民网,2001-7-17.



ShichenLiang 最后编辑于 2015-12-28 13:21:49
#1  
Medal No.1
超级版主
UID: 11
来自:
精华: 7
积分: 8956
帖子: 8860
注册: 4/16/2007 12:35:24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61.00
金钱: 1146.00 金币
2016-01-07 15:47
回复:从“中国年”看“中国结” ——解读新年俗“中国结”的文化密码
诗宸老师一点要给大家做一次这方面的讲座哦!
#2  
Medal No.1
超级版主
UID: 11
来自:
精华: 7
积分: 8956
帖子: 8860
注册: 4/16/2007 12:35:24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61.00
金钱: 1146.00 金币
2016-01-07 15:50
回复:从“中国年”看“中国结” ——解读新年俗“中国结”的文化密码
“络子”技艺被冠以“中国结”的新名,大大拓展了其文化内涵,我觉得是否可以作横向的比较,讨论传统技艺现代拓展带来的文化新意念,其在当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意义。
#3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13904次, 共3个帖子, 1页, 当前为第1页     选择页数: 1      跳转到第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2 09:44:52
沪ICP备06020513

版权所有 Discuz!NT  
         Powered by Discuz!NT 1.0.6666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