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
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31039次, 共19个帖子, 2页, 当前为第2页     选择页数: 1  2      跳转到第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行读共同体12月讲座反馈
新手上路
UID: 1477
来自:
精华: 0
积分: 57
帖子: 47
注册: 10/6/2018 5:28:24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45 金币
2019-12-31 12:16
回复: 行读共同体12月讲座反馈
袁利洁12月讲座反馈:
    《传习录》中讲:“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那么按心学的观点来看,那句鸡汤——“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实际上说话的人并没有明白这些道理。
    既然你说不能去“行”的“知”不是真正的“知”,那什么是真正的“知”?“知”就是知自己,认识、了解自己的本性。不同于“性善论”和“性恶论”,心学认为这个本性没有好坏之分,它就是一个存在着的东西。因为本性是无善无恶的,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所以它就可以作为我们判断的善恶的一个参照物,所以人不需要别人去教导他,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只要你看清楚你自己你的心、你的本性,那么你就可以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既然没有本性好坏之分,那为什么还会有“致良知”这种说法呢?这个的“良知”不是指我们常说的良心,而是指判断事物的尺度。怎么获得这个尺度呢?通过行动,知行合一。
心学所说的知行合一,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并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先知后行或者先行后知。《传习录》中说: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就是这个意思。
  知行合一,行中就有知,所以只要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通过行为去分析自己真正的“知”。了解了真正的“知”,那么就会明白自己行动的尺度,达到“致良知”的目的。
虽然本性没有好坏之分,但念头有好坏之分,为了让人少恶念多善念,所以就有了“格物”的说法。这个“物”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物质,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 所以这个物是内心的物,即欲望、念头。
    那么又一个问题来了,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这好像跟格物致知差不多。但不一样的是,朱熹主张“灭”,即对待人欲不死不休,王阳明则认为是“去”。产生欲望、恶念是正常的,认识它、了解它,当你意识到它是恶念时,就是善的开始。
    就像暑假培训时,我所感受到的一样,你不必要去追求一套可以操作的方法,只要你回到当时的自我里,当你真正认识到自己情绪、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时,你就是在了解自我。当你意识到、了解了,自然而然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所以每个人的“去恶”的方法会不一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归根结底,心学是一门引导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使人长智慧的学问。道法自然,一切发乎于心,便能使我心光明。
#16  
注册会员
UID: 115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5
帖子: 65
注册: 11/1/2015 5:35:14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9.40 金币
2019-12-31 13:35
回复:行读共同体12月讲座反馈
大二时同学强烈推荐,于是看了央视译制的《堂.吉诃德》动画片。后来翻了翻书,也只是把它当作一本笑话书来读。工作之后也总是把它当作一部有趣的故事书推荐给学生。
这次听了讲座,又再次找来这本书读。堂.吉诃德看似疯癫,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方向。这有多难?假如看到了生活的繁复和日常对平庸的恐怖,就能明白那种坚持多么不容易。多少人就因为“我想活得轻松点”,就开始接受另一种自己并不那么喜欢的生活,甚至失去了调整的勇气。
#17  
新手上路
UID: 150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18
帖子: 8
注册: 10/29/2018 12:05:47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3.55 金币
2019-12-31 14:12
回复: 行读共同体12月讲座反馈
【讲座反馈】:书籍出版该迎合读者还是引导读者?这是一个人值得思考的问题。万老师提出这个问题时,我认为只二选一很难做出选择。出版企业应该把引导读者作为目标,但企业也要盈利,所以,小企业或者说初出茅庐的出版企业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下去,这时考虑更多的是迎合读者,吸引读者。对发展壮大或大企业来说,有一定的受众后就更应该考虑怎么去引导读者,实现价值和受众的双赢。
#18  
注册会员
UID: 1508
来自:
精华: 0
积分: 88
帖子: 78
注册: 10/29/2018 11:12:08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9.05 金币
2020-01-01 09:43
回复:行读共同体12月讲座反馈
听了樊老师有关王阳明的讲座,以前对王阳明的认识来自课本《格物致知》,里面王阳明的冥想而不付诸行动,让我很是好笑,原来王阳明也犯这样的错,就感觉他是个理论家。而听了樊老师的讲座,一下发觉王阳明是这么有趣的人。对讲坛的讲座,我是越听越害怕,害怕自己的浅薄,害怕自己的无知,害怕还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同时也感到很幸运,结识了讲坛,可以有这么丰富的资源。2020加油。
#19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31039次, 共19个帖子, 2页, 当前为第2页     选择页数: 1  2      跳转到第







现在的时间是 2024-04-25 02:06:29
沪ICP备06020513

版权所有 Discuz!NT  
         Powered by Discuz!NT 1.0.6666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38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