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
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15907次, 共3个帖子
标题: “痛苦”中的感性审美特质及其哲学阐释——以叔本华意志理论与《古诗十九首》为中心
新手上路
UID: 1176
来自:
精华:
积分:
帖子:
注册:
状态: 离线
威望:
金钱: 金币
 
2/28/2016 1:23:15 AM
回复: “痛苦”中——以叔本华意志理论与《古诗十九首》为中心的感性审美特质及其哲学阐释
三、痛苦与自由——审美特质何以可能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看到了痛苦是如何展开的,也看到了痛苦区别与享乐主义的具有价值的一面。就痛苦的展开言,人或是沉沦在有限性的泥潭中,或是意志背弃了自己的欲求,被抛掷回自身,抑或迷失方向与动力,在另一个更强的意志里转圈并被俘获。然而,就这样的痛苦,未尝没有意义。它呈现出了诗人内心不断抗争着的现实与理想,在不断与现实抗争的背后,是生命力量的展开,这一展开总在无限地生成,在生成中以挣扎的姿态呈现出倔犟与不屈的力量。
              在这倔犟与不屈的生命力量的背后,是人对本真自由的趋向与探尝——而这,就是何以“痛苦”能在生物学与心理学的背后,展现出审美的特质与效果
              作为审美的特质与效果,它一方面源于如此这般的痛苦并不就是读者当下的处身情景,而是如同隔着一层画布般,以远离危险的姿态进行观赏。正如康德有:“险峻高悬的、仿佛威胁着人的山崖,天边高高汇聚挟带着闪电雷鸣的云层……但只要我们处于安全地带,那么这些景象越是可怕,就只会越是吸引人……因为它们把心灵的力量提高到超出其日常的中庸,并让我们心中一种完全不同性质的抵抗能力显露出来。”7
              当《古诗十九首》以文本的形式展开痛苦自身的时候,痛苦就不在仅仅是日用而不知的生活本身,它成为了一个观照的对象,在对痛苦的这一关照中,人脱离了痛苦当下的处身情境,站在安全的角度去重新倾听、保藏痛苦所展开的意义内涵。
            也因为如此,作为审美的特质与效果,它的另一方面也就展现了出来,它并没有仅仅表现出对物欲的沉沦与意志的堕落,而是在展现中,呈现出新的意义内涵与旨趣——人的本真自由。正如海德格尔笔下那双农夫的鞋般,作品建立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我们认知的对象,而是人进入到这一对象的敞开领域中,置身于敞开领域中参与这一对象的解蔽。让对象从它原本隐匿的、不为人所注意的场所中获得解蔽——“艺术的本质就应该是:存在者之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8
            而这样的解蔽之新的意义内涵与旨趣,便是在“痛苦”之下的人对本真自由的趋向与探尝,并在这一趋近过程中所展开的生命的力量与尊严。“即使那自然界强力的不可抵抗性使我们认识到我们作为自然的存在物来看在物理上是无力的,但却同时也解释了一种能力,能把我们评判为独立于自然界的,并解释了一种胜过自然界的优越性,在这种优越性之上建立起来完全另一种自我保存,它与那种可以由我们之外的自然界所供给和威胁的自我保存是不同的,人类在这里,哪怕这人不得不屈服于那种强力,仍然没有在我们的人格中被贬低。”9
            “没有任何东西是清醒明白了,一切都是杂乱无章的,而人只保留了他的洞察力,以及对于封闭他的一堵堵围墙的明确认识。”10面向非理性的世界,高墙林立,希望的人,反抗的人,超越的人,会抉择的人,即便他无法推倒这些围墙,但他渴望与黑暗世界作场斗争,开启出一个光明的世界。
            加缪说:“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判断生活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11 “自杀,就是认可,就是承认被生活超越或是承认人们并不理解生活……自杀只不过是承认生活着并不‘值得’……一个人自愿地去死,则说明这个人认识到——即使是下意识的——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到人活着的任何深刻理由都是不存在的,就是认识到日常行为是无意义的,遭受痛苦也是无用的。”12加缪将自杀问题说成是哲学性的,是因为与之要达成的目的——自由“是把哲学性的自杀称作为存在的立场。”13然而,自由决不能通过自杀而得到。自杀没有改变任何事实,个体自杀的动机无非是要证明这一行动会带来某种改观,肉体消亡了,但曾经压迫他的生活,这个世界,依旧还在,如今不再感知到,那就是改变吗?只有贝克莱才会高兴听到这么说。按意志主义的说法,就像那个“悲观的”叔本华所嘲笑道的,自杀毁灭的只是个别现象(身体),那自在之物(意志)仍安然无恙,意志本自竭力欲求,自杀只是对生命意志的背叛。任何暴力手段都无法摧毁、改变它。
            所以在《古诗十九首》中,虽然痛苦以各式各样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时人却依然“承受”着这一切,而不选择以死亡的方式逃避。相反,对于生命的珍视与对死亡的坦然直面成为了对痛苦最好的应答。当“秉烛夜游”试图把生命的长度拉长再拉长,当“遥望郭北墓”以最直接的方式直面生与死的问题,人类所共同关注的对生命的走向,对人自身意义的追求,早已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了无间的桥梁。
            而这就是埋藏在痛苦之下,令人无限回味再回味的意义所在,审美也便在这一对存在与价值的领会中浮现了出来。

参考文献:
[1]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152.以下诗文皆援引此书,故不再做注。
[2]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517.
[3]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89.
[4]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7-248
[5]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88.
[6] 尼采:《权力意志》(上卷)[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01.
[7] 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0.
[8] 海德格尔:《林中路》[C],德文版,美茵法兰克福,1980:21.
[9] 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1.
[10] 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杜小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1.
[11] 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杜小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12] 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杜小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7.
[13] 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杜小真,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6.
 

 

本主题被查看15907次, 共3个帖子



标题: “痛苦”中的感性审美特质及其哲学阐释——以叔本华意志理论与《古诗十九首》为中心
[b]摘要:[/b]痛苦不仅具有生物学与心理学的意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美学的意义。文章以“痛苦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28/2016 1:13:47 AM)
   [b]二、对痛苦的进一步描述[/b] [b]1.清醒的抉择[/b] 已经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28/2016 1:18:33 AM)
   [b]三、痛苦与自由——审美特质何以可能[/b]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28/2016 1:23:15 AM)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2 07:38:44
沪ICP备06020513

版权所有 Discuz!NT  
         Powered by Discuz!NT 1.0.6666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5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