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
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11530次, 共1个帖子
标题: 三读《百年孤独》终成回响 by王晓源老师
中级会员
UID: 892
来自:
精华: 0
积分: 359
帖子: 349
注册: 9/21/2014 2:10:03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38.00 金币
 
11/5/2016 5:02:17 PM
三读《百年孤独》终成回响 by王晓源老师
小编按
一别讲坛许久,各位同路人还好吗?
有幸再次回归小编的行列,忍不住啰嗦几句,说来惭愧,《百年孤独》很早便在小编的书单中,却迟迟没有勇气翻开,因此,对于马尔克斯更是所知尚少,不过,相信读完王晓源老师的文章,大家一定会和我一样,对马尔克斯以及他的作品有更深的理解

01

用马尔克斯的话来说,多年以后,当我面对一脸莫名的学生时,将会回想起初二放暑假前一天讲台上被挑剩下的最后一本书就是《百年孤独》。
阅读《百年孤独》正是当时的暑假作业之一,那是一个很多翻译者合力完成的版本,文字晦涩,情节离奇,翻了开头和结尾,就再无兴趣。

大概2-3年前,我第二次读《百年孤独》,感受到了拉丁文学的魔力,几乎是一头扎入了马尔克斯创造的这个荒诞、瑰丽的空间,我并不在意情节的离奇或者人物的纷杂,反倒很乐意抱着那些断裂的篇章载沉载浮。现在想来,由感性主导阅读,享受”反常“的阅读体验,大概是能体会《百年孤独》伟大的一种方式,但仅仅成为一种体验。

02

此次与樊阳人文讲坛的同学们一起阅读《百年孤独》,我有点矛盾的心情,一方面期待大家能获得阅读的快乐,另一方面,担心大家还是太年轻,读不下去。结果,担心的事情在第一次读书分享的时候应验了,很多同学反映看不下去,情节线索零乱,人物复杂等等,虽然,有同学能抓到一些微妙的情绪,如”所有人物死亡的方式都很奇怪“、”看不出孤独,能感觉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故事,有一种伟大的气势“。但总体来说,阅读体验和理解都不算理想。我和毛总讨论了一下,同学们的问题大概有两类:

第一,为什么要这样写?(情节设置、时空浑沌、人名重复等)
第二,孤独是什么意思?
针对这两个问题,光谈感受是无法促进对以两者的理解的。我查了些资料,希望在第二次分享会的时候能给出一些解答。首先,为什么要这样写?问题的核心是“魔幻现实主义”究竟是什么?百度百科显然是不够的,简单了解了一些拉丁美洲的历史,拉丁美洲的文明比欧亚大陆文明发展落后很久,长期原始部落的信仰崇拜和多神的神话故事、民间故事都是魔幻的来源,成为殖民地之后,多民族交融,人口混杂,踏入文明社会后,拉丁美洲的频繁战争和现实生活也被演绎为一种魔幻。魔幻现实主义是一个偏正短语,落脚在现实,魔幻是拉丁美洲人用独有的方式去描述现实、信仰或者历史,如同《百年孤独》书中所写”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了解魔幻的由来,才能理解魔幻的现实。
第二个问题,孤独是什么?显然这是个宏大的主题,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都在描绘这个主题,而马尔克斯所写的”孤独“应是不同于奥德修斯回乡中的孤独,也应不同于《鲁滨逊漂流记》的孤独,这分“孤独”意识独属于现代人。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读到了很多现代主义对于“孤独”的解释,大多和现代文明中“人的异化”联系在一起,孤独被认为既是一种异化的结果,也可成为抵抗异化的行动。两个词的前提都是建立在西方现代文学的基础上。由此,我查看了一些关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其中提出了现代文学相对于古典文学转变后的特征,比如”审美向审丑的转变”、“艺术内容向艺术形式的转变”、“透明清晰向混沌不安的转变”等等,显然了解这些前提也是有助于同学们理解魔幻现实主义在20世纪初横空出世并获得热烈追捧的原因。
回到“孤独”的主题,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艺术形象——“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谬的人”——就能相对容易理解马尔克斯笔下的人,奥雷里亚诺上校为何说他是为了自尊发动的战争,为何上校从自由权利的倡导者变为一个独裁者,最终又回归为一个沉迷打制小金鱼的工匠;为何马尔克斯上校发出了那封全世界都为之哀伤的电报“马孔多在下雨”,独独奥雷利亚诺上校拒绝理解;为何阿玛兰塔要用拒绝爱来逃避幸福;为何丽贝卡热衷于吃土、臣服于欲望,最终用与世隔绝维护尊严等等。懂了他们的孤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懂了现代人的困境。自卡夫卡在文学中把人异化为“虫”,似乎人只不过是受本能欲望驱使的怪物,而“怪物”又意识到了自我已异化为非我,异化的人陷入孤独,这种孤独带着沉沦,也带着反省。存在主义哲学解构了一切,又未找到重建方式的彷徨和迷茫,或许是孤独成为集体无意识的原因之一。在第二次读书分享会中,或许是同学们有了第二次或更多次的阅读,都谈到了自己对于书中一些角色的理解和疑问,阅读角度从宏大而理性的历史转向微小而感性的个体,这个关注点的变化,恰恰是马尔克斯所说的“真正读懂此书的人将对书中不幸人物的深切同情”。


03

分享会后,我和一位同学交流,有点担心地问她懂不懂孤独,她说不是很懂但可以感受到。还有一位同学有点迷惑为何现代主义似乎留下的都是提问,而没有答案。在此次阅读之前,我也有此疑问,后来读着读着我想起了一段话“正确生活着的人不把问题体验为悲哀,环绕他生活的是一轮明亮的光晕,而不是可疑的背景,他们并不急于把问题变为答案,相反,那些问题照亮了他们脚下的道路,并慢慢地消失在身后”,这出自张定浩——一位70后中国作家的笔下。现代主义并没有教人失去信心,而是在自我选择和寻找中泥泞前行。《百年孤独》当然也不止于阅读三次,我相信生活的阅历会让我们一次次与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个碎片撞击,马尔克斯如同很多伟大的作家总是说些自相矛盾的话,他曾写到:命中注定处于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出现,后来又说:这样的家族终会永远享有存在于世的第二次机会。孤独无法消除,希望亦然。

以上,望与人文讲坛的同学们以及所有朋友分享、共勉。
 

 

本主题被查看11530次, 共1个帖子



标题: 三读《百年孤独》终成回响 by王晓源老师
小编按 一别讲坛许久,各位同路人还好吗? 有幸再次回归小编的行列,忍不住啰嗦几句,说来惭愧,《百     (苏子川 发表于 11/5/2016 5:02:17 PM)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2 08:13:31
沪ICP备06020513

版权所有 Discuz!NT  
         Powered by Discuz!NT 1.0.6666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4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