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
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40228次, 共13个帖子
标题: 论“鲁迅大撤退”
中级会员
UID: 103
来自:
精华: 0
积分: 483
帖子: 473
注册: 7/3/2008 3:33:37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66.70 金币
 
9/13/2010 6:19:54 PM
论“鲁迅大撤退”

近期微博上流传消息说,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已经从语文教材中消失了,其中,《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鲁迅作品的撤出,引人瞩目。


鲁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特殊的地位,历来非议颇多。鲁迅文章在现代汉语作品中所占比例之大,语言之艰涩,时代语境的差别,常常成为教学的争议话题。而鲁迅文风的“刻薄”,匕首投枪一般的战斗特征,和“一个都不宽恕”的不妥协态度,也都仿佛与提倡包容、和谐的现代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去鲁迅,让鲁迅撤出语文教材的呼声早已有之,但是留住鲁迅,还原鲁迅,正视鲁迅作品现实意义的意见也同样强烈


争议声中终于等来了“鲁迅大撤退”


语文课本大换血


“鲁迅大撤退”成为现实

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事实上,在这之前,有关鲁迅作品将撤出语文课本的传闻由来已久。


现实条件:“一纲多本”的教材改革

语文出版社编辑、著名时评人十年砍柴接受凤凰网独家连线时说,2000年以及2001年之后中国的教材,采购方式跟以前不一样的。2001年以前,全国的中小学基础教材用的都是“一纲一本”,就是一个大纲一本教材,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之后,教材改革为“一纲多本”,就是一个教学大纲,但可以有多家出版社出教材,只要国家教材选取委员会通过,就可以出教材,之后各家出版社在市场上竞争,这就出现了很多版本的教材。以语文为例,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语文出版社、还有江苏教育出版社等。不同的出版社选的课文本身就不一样,比如鲁迅的文章,可能这家出版社选,那家出版社就没选。

权威解释:将更多更好的文章介绍给学生的需要


此次关于“鲁迅被剔出中学课本”引发的争议,人教社直接回应“这是一个伪话题”,“可能是对新课标教材调整收录篇目的误解”。人教版高中课本选录的鲁迅文章是从过去的5篇减少到3篇,“但并没有刻意削弱鲁迅的意思,更不会将鲁迅剔出中学课本”。


“适当压缩鲁迅的作品,并非要抛弃鲁迅,而是争取选录更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丰富中学生的阅读范围。”这是教材出版者和部分学者家长的共识。于是,才有了巴金的《小狗包弟》、杜甫的《咏怀古迹》、李商隐的《李贺小传》等入选




教学中多年的抱怨:难懂难教与脱离社会实际的鲁迅
“鲁迅作品太艰涩”、“与学生有时代隔膜”、“鲁迅作品过时了”等是人们主张删减鲁迅文章的主要理由。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鲁迅作品始终难懂难教。具体而言《药》、《阿Q正传》等作品,如果没有对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特征有所了解,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多半是晦涩难懂的。甚至可以断言习惯于和平幸福生活和娱乐喧嚣的中学生本身很难对以上的作品产生兴趣。


一个都不宽恕的态度:刻薄无情的鲁迅
在一些人看来,鲁迅不懂得和谐之道,与今天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严重不协调。鲁迅一生论敌无数,下笔狠辣无情,绝不躲避推让,绝不虚与委蛇,身后落下喜欢骂人的名声,临去世时又留下了“一个都不宽恕”的著名遗言,以致甚至有人将后来“文革”期间人们互相攻讦无情斗争恶习的根源上溯至此,“归功”于他。


神化与政治化:被简化为脸谱的鲁迅
陈丹青就这一话题曾说,长期被神化、非人化、政治化后,鲁迅反而被过度简化了,鲁迅资料中丰富翔实的日常细节,后人视而不见,绝大部分人谈起他,就是好斗、多疑、不宽容。语文教学成功地使一代代年轻人厌烦他,疏远他,今日的文艺中青年多半不愿了解他,因为怎样看待鲁迅早已被强行规定,以至几代人对威权的厌烦、冷漠和敷衍,也变成对鲁迅的厌烦、冷漠和敷衍。敷衍一位历史人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简化他,给他一个脸谱,很不幸,鲁迅正是一个早已被简化的脸谱


应当去政治化而不是去鲁迅
陈丹青说:“90多年前,鲁迅誓言“放孩子们到光明里去”。“今天,浑身光明的孩子们应该放鲁迅回家。鲁迅的大愿是‘救救孩子’!今天,孩子们的命题可能是:‘救救鲁迅’! ”“鲁迅著作是一份遗产,被极端政治化的鲁迅是另一份遗产。鲁迅的幽灵、鲁迅的读者,70年来始终在两个鲁迅、两份遗产之间游荡。”今天的语文教育有责任还原被政治化的鲁迅,而不是直接去掉鲁迅。


鲁迅从来没有过时
朱学勤曾这样写道:对鲁迅的认识有过反复,感情上有过起伏。60年代至70年代是信奉,80年代则是怀疑、疏离,甚至有点厌烦。80年代结束,才明白自己所处的年代还是鲁迅的年代。逐渐对鲁迅发生回归,发生亲近。此时回归,可以说是痛彻心肺之后的理解。他那样肃杀的文风,一度以为是他个性所然,后来方明白是那样的现实环境逼出了那样的文风,甚至可以说,是那样的时代需要那样的文风。他正是以那样的文风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反过来,现在读林语堂,读梁实秋,你还想象就在如此隽永轻淡的文字边上,发生过“三.一八”血案,有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然,在那样的心境中,鲁迅也消耗了自己。他是做不出也留不下钱钟书那样的学问了。


传递文学价值、理性和情感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传递价值观鲁迅的文学成就无须赘言,其中巨大的理性和情感力量尤其让人心生敬意,这是当今社会所同样不能或缺的文学和精神品质。但是对于一本教材而言更加重要的是,它在传递价值观方面必须有所继承,有所担当。对于尚未更事的中学生来说,学习鲁迅也许和千百年来在私塾背诵古文的古人一样吃力乏味,一开始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更多的是死记硬背,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懂,并会受益终生,社会也会因此受益。有些价值需要向子孙后代传承,这取决于我们如何选择
有关“鲁迅大撤退”,人们的激烈讨论至少说明了两点个问题,一是“鲁迅大撤退”争议巨大,人们存在某种重要价值和记忆被强制切除的担忧;二是语文教材编撰工作缺少主动向社会说明理由和征询意见的程序。
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luxundachetui/
骑士出征 最后编辑于 2010-09-13 18:21:09
 

相信新闻和表面,相信多数和谎言,这就是我们拉不下脸相信的世界。
 

本主题被查看40228次, 共13个帖子



标题: 论“鲁迅大撤退”
[align=left][font=宋体][size=10.5pt][size=3]近期微博上流传消     (骑士出征 发表于 9/13/2010 6:19:54 PM)
   [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鲁迅作品成课     (骑士出征 发表于 9/13/2010 6:22:14 PM)
   [img]http://hiphotos.baidu.com/974254037/pic/item/     (骑士出征 发表于 9/13/2010 6:23:05 PM)
   鲁迅先生确实有一点被妖魔化,似乎毫无缺点。但其实在先生自己的作品中都有对自身不满的批评言论。还原一个     (清痕 发表于 10/7/2010 11:44:14 AM)
   魯迅先生被“妖魔化”也是現在中學生無法親近先生的原因之一。課本中,教參中,魯迅先生作為“鬥士”的一面     (心旷神怡 发表于 10/7/2010 4:31:14 PM)
   我还是不能很深入的理解鲁迅啊、、他给我感觉好遥远好伟大、、     (黑色的大熊 发表于 10/7/2010 5:17:05 PM)
   鲁迅的文章,要看的人,就算课本里没有,他也会自己去找来看。不要看的人,就算给他铺天盖地的鲁迅,他也一     (骑士出征 发表于 10/8/2010 3:59:25 PM)
   记得以前报纸上也登过类似“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话……这时在看那时的无知和愚昧,还真     (tc小菲 发表于 10/9/2010 4:35:11 PM)
   在语文课本里的鲁迅文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这个被网络占据半壁江山的人,很少有人会在课外读对于他们来说     (沈昱丞 发表于 10/9/2010 8:38:36 PM)
   鲁迅先生的文章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很有意义的!选修课上,老师为我们分析了鲁迅先生的《示众》,这篇文章所揭     (iamsandglass 发表于 10/10/2010 3:22:44 PM)
   真不理解鲁迅为什么会被妖魔化?而那些专家又为何要去纠结那些教材的事情......我认为,鲁迅是非常让     (熊猫酒仙230 发表于 10/10/2010 4:04:49 PM)
   不可否认鲁迅先生文章在今天还是具有一定的显示意义,文学上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选择几篇编入教材是当代     (昕源_ONLY 发表于 10/10/2010 4:13:37 PM)
   鲁迅的文章是一种警醒式的呐喊。他的文风也是为当时的环境所逼,只有这样刻骨铭心的哀伤与悲痛才能够唤醒当     (何安婷 发表于 10/23/2010 4:35:18 PM)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2 06:55:55
沪ICP备06020513

版权所有 Discuz!NT  
         Powered by Discuz!NT 1.0.6666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51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