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我最喜爱的作家与作品 » 鲁迅专栏 » 再读鲁迅
tc小菲 - 10/10/2010 5:36:57 PM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钱理群在书里说,鲁迅对于动物似乎有的情感,对于昆虫(甚至苍蝇)都在文章中给了他们特殊的生命,对于它们的死亡似乎也有一种像人死亡时的寂寞、凄惨。
心旷神怡 - 10/10/2010 6:14:57 PM
鲁迅先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革命者,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再读他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感受到他从孩子的视野感受到的种种,不仅仅是教条式的反封建思想。高一时读的《回忆鲁迅先生》展现给我们的是可爱可亲的鲁迅先生。他总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不论曾经,现在。
枫车菊 - 10/17/2010 5:57:46 PM
要是我能去那么一个百草园......
熊猫酒仙230 - 10/22/2010 8:10:59 PM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这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鲁迅那个年代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与当时社会传统中对教师的极度尊敬形成对比,看得出鲁迅对于儿时这种轻松的气氛的怀念及对百草园生活的向往......
熊猫酒仙230 - 10/22/2010 8:19:12 PM
百草园的公开课    是何时开的?~......  我忘了......
iamsandglass - 10/23/2010 1:35:54 PM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因为给鲁迅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增添了一种新的光彩。
轩轩 - 10/23/2010 2:35:56 PM
重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知为何发现比当时看时更加有趣了。鲁迅虽是对封建社会对人思想的禁锢深恶痛绝的,但是对那私塾老师的上课方式也并不讨厌。从大家摇头晃脑的诵读,到后来老师一人沉浸其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是没有道理的,很多东西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现在的教育方式是学不到的。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那么有趣的原因我认为是成人后回想童年的事物总是美好的。还有是当时的写作背景,在种种压力不悦之下,不愿提起当下,回忆过往轻松的岁月越显美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看,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时期,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顺利北伐,冲击着北洋军阀的统治。另一方面,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势力加紧迫害革命力量,斗争很尖锐。无论是在1924年的女师大事件中,还是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canan中,鲁迅先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青年学生一边,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一系列文章,与反动势力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战斗。当然,这也就更加触怒了封建军阀,而被诬陷,被通缉。为了安全起见,鲁迅先生在许寿裳等友人的敦促和帮助下,先是暂避在西城锦什坊的莽原社里,后又辗转住进几家外国医院,最后于9月初到达厦门,经林语堂推荐,在厦门大学国文系任教。
    鲁迅在厦大仅一百三十多天的日子里,一方面为革命风暴在南方的兴起而欢欣鼓舞,正如9月14日给正在广州的许广平的信中所说;”此地北伐顺利的消息也甚多,极快人意。”可是,另一方面,鲁迅不久就发现,厦门也骨子里和北京没有什么两样,“沉沉如死”。厦大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林文庆,是个顽固守旧分子,他使厦大弥散着尊孔复古的空气,令人窒息。林文庆与跟踪鲁迅而来的“现代评论派”分子串通起来,以种种卑劣手段排挤鲁迅。鲁迅此时又陷入渴望战斗而不可得的新的孤寂与苦闷之中,于是,对于往事的回忆便开始在他心中酝酿了,这正如《故事新编·序言》中所说:“直到1926年的秋天,一个人住在厦门的石屋里,对着大海,翻着古书,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这时我不愿想到目前,于是回忆在心中出土了”。《朝花夕拾》小引中还有如下说明:“……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挤出集团之后了。”“朝花”,即清晨带露珠、色香“自然要好得多”的鲜花,指鲁迅青少年时的事;“夕拾”,是说直到中年以后才在回忆中把它们写出来,借以慰藉“夕时”“离奇和芜杂”的心情。
    鲁迅在厦大期间写的后五篇回忆性散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摘自:[ur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97568[/url]
泡泡糖 - 10/23/2010 3:36:59 PM
重读鲁迅的《百草园》感触又有些不一样了~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本自身随带给我的一份感情,更是将自己的思绪带回到了初中的课堂,也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正如轩轩所说的,每个人的童年都是美好的。鲁迅先生虽然对当时思想的禁锢感到不满,但还是对儿时的学习经历充满了回味。
回忆总能使人忘却现实的诸多压力,挖掘到记忆中美好的片段。鲁迅先生为文有此意,读者阅文亦有此感。

Ps:又想起当初上课偶尔走神被老师点名的小插曲~o(╯□╰)o~现在想象来,算是一桩糗事,可同时更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深深关爱,真的是“回味”无穷。。。好怀念~\(≧▽≦)/~啦啦啦
昕源_ONLY - 10/23/2010 3:53:58 PM
晚了……表示歉意……
鲁迅也是一个普通人啊:在先生上课得闲时还会画画,”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 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
我要是把我画在书上的成绩编成书,也该有那么多了吧……
Shadow - 10/29/2010 10:10:11 PM
先生对于美女蛇,把想遇见但有没有那飞蜈蚣有害怕遇见的矛盾表现得惟妙惟肖.
清痕 - 10/30/2010 12:12:49 PM
查了点资料,网上有评论是这么说美女蛇的,“就因为它可以作为匕首、投枪来影射这‘离奇’的现实,来讽刺那些像美女蛇一样的反动势力,以抒发自己来厦门后的‘芜杂’的心情。”

先不提看到的这些资料,我个人觉得鲁迅听美女蛇的故事有点类似于《红楼梦》中宝黛月下读西厢的意味。在传统封建礼教教育下的读书应该是正规正矩,所谓“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鲁迅先生在孩童时代有百草园相伴,有美女蛇的故事在耳畔,显示出先生对打破传统思想的一种铺垫吧。再有就是查阅过的资料,感觉把它来暗喻成军阀及“正人君子之流”等反动势力似乎也能说通~
枫车菊 - 10/30/2010 12:46:49 PM
那个老师好像蛮不一样的,不爱用戒尺,也不一天到晚都是”孔子云:......“
不过为什么要写美女蛇那一段呢?
骑士出征 - 10/30/2010 12:55:19 PM
我倒是希望,文中的词句不要牵扯到什么思想禁锢,社会压抑。
这仅仅是一段回忆,美好的纯洁的回忆。
杨崝源 - 10/30/2010 1:03:59 PM
对这篇文章影响最深的居然是那幅代表”福禄寿“的画,不知道为什么......
这篇文字的基调并不沉重,是因为这是对童年的回忆吗?
ChenRui - 10/30/2010 2:44:58 PM
美女蛇的传说...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表达了先生晚年对幼时害怕的心理...表现鲁迅先生对生活的热爱。
泡泡糖 - 10/30/2010 3:00:26 PM
>>骑士~
同见~其实初读时,对文章的感觉也并未牵扯到那些什么反对思想禁锢之类的问题,只不过仅仅将其当做是一篇回忆童年的佳作。
其实单单从文章看,保留着一丝童趣,真纯之感的快乐往往才是最初吸引我的地方吧……
tc小菲 - 10/30/2010 3:19:45 PM
关于作者为什么要用“Ade”。
其实在预备年级的时候也曾疑惑,但是当时也没有深究下去。如果盯着这个词看,实在是看不出什么,而且我们对于德语也并不熟悉。但是如果用“再见”、“拜拜”这类词替代,就会有些感觉了。首先,如果用“再见”的话,好像显得太过严肃,在于当时这个年龄,对于外语(特别是以前外语很不普及)任何孩子都会有新鲜感,因而,写当时告别那些“玩物”当然也用孩子气一点口气,用外语比较好。而“拜拜”在音调上很难表现出不舍的感觉……至于德语,我貌似听说鲁迅有过想去德国的想法,用有特殊感觉的、新奇词语告别向往的、新奇的东西,不是很好吗……
何安婷 - 10/30/2010 3:37:37 PM
关于美女蛇
那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作者把长妈妈讲述时认真的神情及当时自己的信以为真详尽地记录了下来,有对长妈妈迷信的讽刺,然而更多的则是对长妈妈的喜爱,和自己听故事所感到的兴奋与想象的快乐。
tc小菲 - 11/13/2010 9:04:13 AM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鲁迅在这里把蟋蟀、蜈蚣、斑蝥都描写成童年时候的玩物,然而在《父亲的病》中,这用来玩耍的蟋蟀,竟是重要的药引,而蜈蚣、斑蝥、何首乌等都是可食的中药。有从《父亲的病》中“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在我并不为难,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这样看,在这篇看似只记录着童年玩事的文中,其实也处处透露着对于父亲的病的介怀,而中医在于鲁迅童年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ChenRui - 11/13/2010 2:50:21 PM
从前读鲁迅的文章只知道是欣赏鲁迅小时候的童年趣事,如今了解了时代背景。。。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他的童年也不是那么美好...
心旷神怡 - 11/13/2010 2:53:32 PM
关于美女蛇:
不仅衬托出了相信美女蛇传说的小时候的先生的天真可爱,先生在文中也提到了“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这样的“意义”。这也许是长妈妈告诉小时候的先生的真正原因:便现了小时的“我”是生活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的,也因为调皮而让人担心。只是仍然无法理解在总结这一传说的时候,先生说:“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本是传说,本没有美女蛇,为何先生还要再添上这“无用之笔”?
iamsandglass - 11/13/2010 3:30:47 PM
用德语Ade,也许是符合了孩子的一种心理。就是觉得用“再见”虽然正式,但是还不足以表达对百草园的不舍,所以用一种特殊的语言,似乎可以表达出内心对百草园特别的依恋吧。
iamsandglass - 11/13/2010 3:36:00 PM
鲁迅先生对于他的先生的态度,应该是尊敬爱戴的,多次提到先生的渊博,而且对先生读书时样子的描写“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是很细致的,可以感受到那一丝的尊敬和爱意,加上先生有戒尺和规矩
却不常用,只是瞪几眼,大声让学生念书,这也是他的特殊与可爱之处,这也是作者爱戴先生的原因吧。
闪光剑客 - 11/20/2010 1:00:11 PM
为什么文末要写作者课上画画的片段呢...说那些画不在了是对童年逝去的惋惜么
轩轩 - 11/20/2010 2:17:41 PM
鲁迅的私塾老师与一般的私塾老师是不尽相同的。他在诵书时会摇头晃脑,面带微笑,有戒尺却只是威慑,并不常用,不是一个所谓“束缚儿童天性的人”。他读的““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也不是什么圣贤之作,而是一个清代武举人的诗。他表面上是一个传统的先生,实际上对于教学有自己的认识。
何安婷 - 11/20/2010 2:46:33 PM
三味书屋是作者接受学业上的启蒙教育的地方,而百草园则是作者接受自然启蒙之地。两者都是作者最初的怀念,对于他的人生都是很有意义的。
鲁乐迪兰 - 11/20/2010 3:24:57 PM
写泥墙根这段的文字读起来特别有韵味,而且是一种轻松自然的韵味。虽然没有明显的排比、押韵,但是读起来平仄起伏、掷地有声,充满了童趣。
枫车菊 - 11/20/2010 3:32:21 PM
三味书屋里的那位先生,应该并不是封建到骨子的人吧,他有戒尺,但并不常用他口中在也不全是“孔子云:......”可是,为什么要写他读书的样子呢?
骑士出征 - 11/20/2010 3:38:18 PM
尽管到了三味书屋中,鲁迅的心中还是挂念着百草园,以至于能在三味书屋后的那个小园里自得其乐,无处不在的昆虫也是乐趣所在。
只是在这里,有了先生的“大叫起来”,有了“一条戒尺”,有了“罚跪的规矩”。
iamsandglass - 11/20/2010 4:03:06 PM
写先生读书的样子,而且写得如此细致,可能是鲁迅为了表达对先生的尊敬与爱戴吧~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学问的喜爱,说明这位先生是真先生,是很值得尊敬的。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再读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