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我最喜爱的作家与作品 » 鲁迅专栏 » 论“鲁迅大撤退”
骑士出征 - 9/13/2010 6:19:54 PM
[align=left][font=宋体][size=10.5pt][size=3]近期微博上流传消息说,20多篇承载几代人记忆的课文已经从语文教材中消失了,其中,《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鲁迅作品的撤出,引人瞩目。[/size][/size][/font][/align]
[align=left][size=3][font=宋体][size=10.5pt]鲁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极其特殊的地位,历来非议颇多。鲁迅文章在现代汉语作品中所占比例之大,语言之艰涩,时代语境的差别,常常成为教学的争议话题。而鲁迅文风的“刻薄”,匕首投枪一般的战斗特征,和“一个都不宽恕”的不妥协态度,也都仿佛与提倡包容、和谐的现代生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去鲁迅,让鲁迅撤出语文教材的呼声早已有之,但是留住鲁迅,还原鲁迅,正视鲁迅作品现实意义的意见也同样强烈[/size][/font][/size][/align]
[align=left][font=Times New Roman][font=微软雅黑][size=13.5pt]争议声中终于等来了“鲁迅大撤退”[/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size][/font][/font][/align]
[align=left][b][font=黑体][size=13.5pt][ur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9/08/2460677_0.shtml][color=black]语文课本大换血[/color][/url][/size][/font][/b][/align][b][font=黑体][size=13.5pt][color=black][align=left]
[/color][color=black]“鲁迅大撤退”成为现实[/color][/align][align=left][/size][/font][/b][size=3][font=宋体][size=10.5pt]9[/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月6日[/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涉及《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等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事实上,在这之前,有关鲁迅作品将撤出语文课本的传闻由来已久。[/size][/font][/size][/align]
[align=left][b][font=黑体][size=13.5pt][/size][/font][/b] [/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font][/b] [/align][align=left][b][font=黑体][size=13.5pt][url=http://book.ifeng.com/culture/whrd/detail_2010_09/08/2463177_0.shtml][color=black]现实条件:“一纲多本”的教材改革[/color][/url][/size][/font][/b][/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10.5pt][size=3]语文出版社编辑、著名时评人十年砍柴接受凤凰网独家连线时说,2000年以及2001年之后中国的教材,采购方式跟以前不一样的。2001年以前,全国的中小学基础教材用的都是“一纲一本”,就是一个大纲一本教材,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之后,教材改革为“一纲多本”,就是一个教学大纲,但可以有多家出版社出教材,只要国家教材选取委员会通过,就可以出教材,之后各家出版社在市场上竞争,这就出现了很多版本的教材。以语文为例,就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语文出版社、还有江苏教育出版社等。不同的出版社选的课文本身就不一样,比如鲁迅的文章,可能这家出版社选,那家出版社就没选。[/size][/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3][/size][/font] [/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3][/size][/font] [/align][align=left][font=宋体][size=3][/size][/font] [/align]
[table=98%][tr][td=2,1][align=left][b][font=黑体][size=13.5pt][ur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9/08/2465101_0.shtml][color=black]权威解释:将更多更好的文章介绍给学生的需要[/color][/url][/size][/font][/b][/align]
[/td][/tr][tr][td=1,1,390][align=left][font=宋体][size=10.5pt][size=3]此次关于“鲁迅被剔出中学课本”引发的争议,人教社直接回应“这是一个伪话题”,“可能是对新课标教材调整收录篇目的误解”。人教版高中课本选录的鲁迅文章是从过去的5篇减少到3篇,“但并没有刻意削弱鲁迅的意思,更不会将鲁迅剔出中学课本”。 [/size][/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10.5pt][size=3]“适当压缩鲁迅的作品,并非要抛弃鲁迅,而是争取选录更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丰富中学生的阅读范围。”这是教材出版者和部分学者家长的共识。于是,才有了巴金的《小狗包弟》、杜甫的《咏怀古迹》、李商隐的《李贺小传》等入选[/size][/size][/font][/align]
[/td][td][align=left][size=10pt][font=Times New Roman][/font][/size][/align]
[/td][/tr][/table]
[font=Times New Roman][/font]
[font=黑体][size=13.5pt][url=http://book.ifeng.com/culture/whrd/detail_2010_09/08/2461272_0.shtml][color=black]教学中多年的抱怨:难懂难教与脱离社会实际的鲁迅[/color][/url][/size][/font]
[size=10.5pt][color=#707070][font=宋体]“鲁迅作品太艰涩”、“与学生有时代隔膜”、“鲁迅作品过时了”等是人们主张删减鲁迅文章的主要理由。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鲁迅作品始终难懂难教。具体而言《药》、《阿Q正传》等作品,如果没有对特定的时代背景,社会特征有所了解,这些作品在今天看来多半是晦涩难懂的。甚至可以断言习惯于和平幸福生活和娱乐喧嚣的中学生本身很难对以上的作品产生兴趣。[/font][/color][/size]
[font=黑体][size=13.5pt][/size][/font]
[font=黑体][size=13.5pt][/size][/font]
[font=黑体][size=13.5pt]一个都不宽恕的态度:刻薄无情的鲁迅[/size][/font]
[size=10.5pt][color=#707070][font=宋体]在一些人看来,鲁迅不懂得和谐之道,与今天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严重不协调。鲁迅一生论敌无数,下笔狠辣无情,绝不躲避推让,绝不虚与委蛇,身后落下喜欢骂人的名声,临去世时又留下了“一个都不宽恕”的著名遗言,以致甚至有人将后来“文革”期间人们互相攻讦无情斗争恶习的根源上溯至此,“归功”于他。[/font][/color][/size]
[font=黑体][size=13.5pt][/size][/font]
[font=黑体][size=13.5pt][/size][/font]
[font=黑体][size=13.5pt][url=http://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09_01/12/291007_0.shtml][color=black]神化与政治化:被简化为脸谱的鲁迅[/color][/url][/size][/font]
[size=3][color=#000000][font=宋体][size=10.5pt]陈丹青就这一话题曾说,长期被神化、非人化、政治化后,鲁迅反而被过度简化了,鲁迅资料中丰富翔实的日常细节,后人视而不见,绝大部分人谈起他,就是好斗、多疑、不宽容。语文教学成功地使一代代年轻人厌烦他,疏远他,今日的文艺中青年多半不愿了解他,因为怎样看待鲁迅早已被强行规定,以至几代人对威权的厌烦、冷漠和敷衍,也变成对鲁迅的厌烦、冷漠和敷衍。敷衍一位历史人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简化他,给他一个脸谱,很不幸,鲁迅正是一个早已被简化的脸谱[/size][/font][size=10.5pt][/size][/color][/size]
[font=黑体][size=13.5pt][/size][/font]
[font=黑体][size=13.5pt][/size][/font]
[font=黑体][size=13.5pt]应当去政治化而不是去鲁迅[/size][/font]
[size=10.5pt][color=#707070][font=宋体]陈丹青说:“90多年前,鲁迅誓言“放孩子们到光明里去”。“今天,浑身光明的孩子们应该放鲁迅回家。鲁迅的大愿是‘救救孩子’!今天,孩子们的命题可能是:‘救救鲁迅’! ”“鲁迅著作是一份遗产,被极端政治化的鲁迅是另一份遗产。鲁迅的幽灵、鲁迅的读者,70年来始终在两个鲁迅、两份遗产之间游荡。”今天的语文教育有责任还原被政治化的鲁迅,而不是直接去掉鲁迅。[/font][/color][/size]
[font=黑体][size=13.5pt][/size][/font]
[font=黑体][size=13.5pt][/size][/font]
[font=黑体][size=13.5pt]鲁迅从来没有过时[/size][/font]
[size=10.5pt][color=#707070][font=宋体]朱学勤曾这样写道:对鲁迅的认识有过反复,感情上有过起伏。60年代至70年代是信奉,80年代则是怀疑、疏离,甚至有点厌烦。80年代结束,才明白自己所处的年代还是鲁迅的年代。逐渐对鲁迅发生回归,发生亲近。此时回归,可以说是痛彻心肺之后的理解。他那样肃杀的文风,一度以为是他个性所然,后来方明白是那样的现实环境逼出了那样的文风,甚至可以说,是那样的时代需要那样的文风。他正是以那样的文风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黑暗。反过来,现在读林语堂,读梁实秋,你还想象就在如此隽永轻淡的文字边上,发生过“三.一八”血案,有过“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当然,在那样的心境中,鲁迅也消耗了自己。他是做不出也留不下钱钟书那样的学问了。 [/font][/color][/size]
[font=黑体][size=13.5pt][/size][/font]
[font=黑体][size=13.5pt][/size][/font]
[font=黑体][size=13.5pt]传递文学价值、理性和情感力量之外更重要的是传递价值观[/size][/font][size=10.5pt][color=#707070][font=宋体]鲁迅的文学成就无须赘言,其中巨大的理性和情感力量尤其让人心生敬意,这是当今社会所同样不能或缺的文学和精神品质。但是对于一本教材而言更加重要的是,它在传递价值观方面必须有所继承,有所担当。对于尚未更事的中学生来说,学习鲁迅也许和千百年来在私塾背诵古文的古人一样吃力乏味,一开始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更多的是死记硬背,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会懂,并会受益终生,社会也会因此受益。有些价值需要向子孙后代传承,这取决于我们如何选择[/font][/color][/size]
[color=#707070][size=9pt][font=宋体]有关“鲁迅大撤退”,人们的激烈讨论至少说明了两点个问题,一是“鲁迅大撤退”争议巨大,人们存在某种重要价值和记忆被强制切除的担忧;二是语文教材编撰工作缺少主动向社会说明理由和征询意见的程序。[/font][/size][/color]
[color=#707070][size=9pt][font=宋体][url=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luxundachetui/]http://news.ifeng.com/opinion/special/luxundachetui/[/url][/font][/size][/color]
骑士出征 - 9/13/2010 6:22:14 PM
[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鲁迅作品成课堂鸡肋 鲁迅已被"妖魔化"? [/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2010[/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年09月08日[/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 10:35 [/size][/font][font=宋体][size=12pt]解放日报[/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u][color=#810081][/color][/u][/size][/font] [/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b][font=宋体][size=12pt]学生反感文字难懂 专家建议多元解读[/size][/font][/b][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药》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不见了,只保留他的《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与此同时,“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也在中学校园流传,鲁迅作品已成课堂“鸡肋”之说日上。是否果真如此?前天在同济大学举行的“鲁迅思想与中国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上,专家热议。[/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 [/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b][font=宋体][size=12pt]鲁迅已被“妖魔化”[/size][/font][/b][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张闳指出,如今在被阅读过程中,鲁迅已从神坛走下,并矫枉过正被“妖魔化”。在课堂上,教学者解读鲁迅时,往往都特别放大了他作为思想“斗士”的一面,使原本充满着人文气息的鲁迅作品,沦为了政治概念和社会批判的载体。[/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例如,鲁迅回忆少年生活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本都充满着人情味和生活趣味。然而,有的老师往往着力突出“反抗封建教育制度”这一主旨,甚至将不属于作者本意的东西强加进去。青少年原本可以从中体味语言的精妙、灵活,却只能在这样的阅读“重压下”,索然无味。[/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b]
[/b] [/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b][font=宋体][size=12pt]鲁迅与我们“同时代”[/size][/font][/b][/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不少专家指出,先前教材选用的文章里,鲁迅作品有一部分的文字深奥拗口,含义难以理解。如果没有深厚的历史知识,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很难读懂的。而时代变迁,许多当时的社会因素已不复存在,造成不仅学生读不懂,连老师们都理解甚难。这可能是如今教材酌情减少鲁迅作品的重要原因。[/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鲁迅的“过时”。作为现代白话文经典,他的作品无论在文学上还是思想上都有其重要价值。就像我们学习古文往往要学论语、唐诗宋词,中学生在学习现代汉语过程中同样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鲁迅。[/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而“与时代脱节”这个说辞更是荒谬。从更为深广的角度来看,鲁迅与我们是同时代的人,他对现实的批判,如今依然有可借鉴处。[/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b]
[/b] [/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b][font=宋体][size=12pt]研究与教学盼对接[/size][/font][/b][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不少专家认为,教材应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部分理解难度较大的鲁迅作品推出课本,属正常调整,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对鲁迅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课外阅读,并不苛求学生老师都是“鲁迅迷”。[/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今天,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味鲁迅作品?同济大学黄昌勇教授认为,应将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与教学第一线对接。学术界对鲁迅生平、作品的新发现、新解读等,如果能选择合适学生接受的内容予以介绍,青少年在课本字里行间认识的,可能就是一个更加真实、丰富的鲁迅,对鲁迅作品的解读也就不会静止僵化,也不再会“三怕周树人”了[/size][/font][/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
[/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
[/align][/align][align=left][align=left][font=宋体][size=12pt][/size][/font] [/align][/align][font=Times New Roman][size=3][color=#000000] [/color][/size][/font]
骑士出征 - 9/13/2010 6:23:05 PM



[size=4]“90多年前,鲁迅誓言“放孩子们到光明里去”。“今天,浑身光明的孩子们应该放鲁迅回家。鲁迅的大愿是‘救救孩子’!今天,孩子们的命题可能是 :‘救救鲁迅’!”。[/size]
清痕 - 10/7/2010 11:44:14 AM
鲁迅先生确实有一点被妖魔化,似乎毫无缺点。但其实在先生自己的作品中都有对自身不满的批评言论。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鲁迅先生,似乎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鲁迅的文学成就无须赘言,其中巨大的理性和情感力量尤其让人心生敬意,这是当今社会所同样不能或缺的文学和精神品质。”尤其同意这句话,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该让学习成为一种空壳,我们也需要这种理性与情感的冲击……
心旷神怡 - 10/7/2010 4:31:14 PM
魯迅先生被“妖魔化”也是現在中學生無法親近先生的原因之一。課本中,教參中,魯迅先生作為“鬥士”的一面太過被強化了,其實先生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學者,愛國者,父親。這從蕭紅的回憶錄里能看得出來。
“鲁迅与我们是同时代的人,他对现实的批判,如今依然有可借鉴处。”這句話很是震撼人心,使得現在我們仍然需要魯迅先生來勉勵,來點燃我們的思想情懷。
黑色的大熊 - 10/7/2010 5:17:05 PM
我还是不能很深入的理解鲁迅啊、、他给我感觉好遥远好伟大、、
骑士出征 - 10/8/2010 3:59:25 PM
鲁迅的文章,要看的人,就算课本里没有,他也会自己去找来看。不要看的人,就算给他铺天盖地的鲁迅,他也一眼不会瞄。关键还是自身的问题。
我们需要学的并不是鲁迅的遣词造句,而是一种态度,这种敢说敢做、无畏的态度。我做一个大胆但不谨慎的猜测:是不是上面的人就怕我们有这种态度和精神?仅仅是猜测。
鲁迅曾经、或者现在还处在这样一个文学的巅峰,那就说明了他的价值。如果现在的学生实在是读不懂、不想懂,那也要放在课本里,至少要让他们知道,作为中国人,没看过鲁迅的文章是不行的!
tc小菲 - 10/9/2010 4:35:11 PM
记得以前报纸上也登过类似“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话……这时在看那时的无知和愚昧,还真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和高中里一些同学的相处中的无奈,能让我感受到我们无法理解先生的悲哀……
但是,我还是很同意骑士的话,至少要他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中,让我们知道,没有鲁迅是不行的!
沈昱丞 - 10/9/2010 8:38:36 PM
在语文课本里的鲁迅文章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这个被网络占据半壁江山的人,很少有人会在课外读对于他们来说有些乏味的文章,因为在课本中能有些硬性的使学生学习这些文章,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会激发同学对于鲁迅,对于文学的热爱。
iamsandglass - 10/10/2010 3:22:44 PM
鲁迅先生的文章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很有意义的!选修课上,老师为我们分析了鲁迅先生的《示众》,这篇文章所揭示的看客心理反映出的国民的一些劣根性,不正是现在社会上人们的一些问题吗?看到社会上有些不好的事发生,有人麻木冷漠,因为与己无关。鲁迅先生真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他甚至预料到了现在人们的心理问题。
我觉得鲁迅的作品是不可以删去的,经典作品都具有它独特的时代价值,或是深刻的教育意义。我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具有这两项兼具,是应该给我们阅读的。
熊猫酒仙230 - 10/10/2010 4:04:49 PM
真不理解鲁迅为什么会被妖魔化?而那些专家又为何要去纠结那些教材的事情......我认为,鲁迅是非常让人敬仰的,后辈的人们一定要去读读他的作品,但是或许教材上的文章并不是给学生最好的阅读方式,我觉得我们应该自己到课外读物上去读鲁迅的小说之类的,而不是仅仅靠教材来代表我们的看法,我们有我们的看法,专家不能代表我们,至于鲁迅大撤退,需要淡定,需要依旧在课外喜欢鲁迅..........
昕源_ONLY - 10/10/2010 4:13:37 PM
不可否认鲁迅先生文章在今天还是具有一定的显示意义,文学上的地位仍是不可撼动的,选择几篇编入教材是当代中国学生的一种需要。鲁迅并没有大撤退,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出现。毕竟鲁迅的文章更多是只能意会的,若大多被如分析现代文一般肢解,文章的美便大打折扣。
何安婷 - 10/23/2010 4:35:18 PM
鲁迅的文章是一种警醒式的呐喊。他的文风也是为当时的环境所逼,只有这样刻骨铭心的哀伤与悲痛才能够唤醒当时的人们。我们要理解鲁迅的文风,就要从理解那个时代,理解鲁迅的生平开始。喜欢与不喜欢,已经不是这方面的问题了。重要的是,通过鲁迅的文章,我们要了解那一批对社会进步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人,体会当时的社会环境,牢记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鲁迅大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