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助教之声 » 西湖寻梦
该用户已被删除 - 12/28/2015 1:47:36 AM
文/李志春
     
      萧索秋风中的西湖,婆娑树影,湖心波荡,一钩弦月仍在浮动的云层中半隐半现,把那些因游平湖秋月而纷至沓来众游客的游兴拂去了大半。又一阵风卷着几片残叶,打在堤岸边的湖面上激起片片涟漪,水打烟柳堤,像孩童的呢喃,如伊人的嗔昵,似老者的低语,又似青年的高声。夜游客们咕哝着些“秋寒乍起,返家添衣”的言语,裹着身子,疾步消散在湖滨道上,而散去如织游客脚步声的西湖,更宛如一位夜阑人静对烛卸妆的妙龄女子,褪去一份世俗的胭脂,平添一份自然的灵动。

      从断桥残雪到平湖秋月,由曲院风荷至花港观鱼,信步走来。冬日雪霁皑皑如链的断桥冷艳之美,今日无缘亲见,亦不曾领略到“秋舸人登绝浪皱,仙山楼阁镜中尘”;品茗于皓月的闲情,湖面已不见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深夜自然也不得人鱼相戏之趣。可内心偏爱这不矫饰的夜西湖,静谧而不失生机,几叶归舟在这幅黑白二色化成的水墨画上平添点睛之笔,使西湖把精致与俗韵巧妙地结合。可不,唐宋两位冠绝于世的大文豪,不约而同地在人间天堂筑建起了堤坝,也许在疏浚湖道、便利交通的前提下,是生怕这唯美的风光有匠人气,用拂袖成云、挥汗成雨的游客来添些湖景的热闹吧。

      踱步夜堤,感受着飒飒秋风的钻领扑面,品味着沉淀千年的历史,领略着飘荡千年的风情,心头泛起一股暖意。今月曾照古人,多少文人墨客,面对烟柳画桥,湖光山色发出天人合一的心灵感喟;多少王侯将相陶醉于嗳昧的歌舞暖风,而被无情的历史洪流淹没;多少黔首布衣、世井百姓借西湖为舞台,演绎着一幕幕悲欢离合的人间剧。历史与动荡的西湖水共进退,努力着在斑驳的堤岸上留下自己的痕迹,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而我,一个人静静地聆听着秋虫的寒声,被历史的沧桑感包融着,耳边仿佛响起了昇平的丝竹乐曲声、钓叟莲娃的嬉戏声、踏断南宋残梦的铁蹄声。秋风中也夹杂着古人与来者的嬉笑怒骂声,历史在此刻凝聚。

      自忖没有柳三变因“归去凤池夸”而引得金主投鞭南下的词功,也少了张岱公拥毳衣湖心亭举杯赏雪的雅致,更没有杭州百姓视西子湖一如家饰的平淡自然。有的只是景区观景、梦境追梦的一份恬淡心情,一份凭吊古人、追念历史、感怀沧桑的自愉。

        闻几声天籁,握一把苍凉。在与西湖山水树堤的诗情对话中,不知不觉间,重建的雷峰塔忽然矗立眼前,修饰的彩灯在夜空中分外眩目,现代人使这片废墟延续着几千年的传奇,希冀着西湖的人文美能在雷峰塔上重新凝固,望着有“雷峰夕照”美誉的宝塔,把我久积的情绪瞬间激发出来。

        实不愿在白昼游湖,堤岸汽车的鸣笛声,烟柳六桥上小贩游客的还价声,湖滨舟子的拉客声不绝于耳,南屏的晨钟暮鼓声被无情地淹没在一片酷似主题公园的游乐声中。现代人有心或无意包装,却有如狗尾续貂,硬替西施整容的后果可想而知,修缮开发的目的是以留存景区整体气韵为前提,以是否包存和宏扬人文情怀为标准衡量体系的。但我们却看多了仿古的文化建筑,散落在绿水青山中那些钢筋水泥的疗养所和宾馆,观过所谓飞瀑、石洞之景,在审美价值和利益驱动的天平上,炎黄子孙们毫不犹豫、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地在后者加重了砝码,西湖应是一件纯洁的艺术品,而非明码标价的商品。

      张岱公的寻梦别有逸趣,为历代雅士击节称道,我的西湖寻梦在适意的感受中带着些许无奈和惆怅,那是明珠暗投的遗憾,是纯净而深邃的美被流俗的眼光亵渎的尴尬,深夜的西湖仍能给予寻梦人一方触摸历史脉搏的净土,而后人要领略张岱公眼中的那份西子情态和浪漫情怀,只怕要在一帘幽梦中了。



                                                                                                                                                                            高三时随笔
fanyangguan - 1/7/2016 3:36:52 PM
志春高三时就不是一般的文艺青年了!我高三时绝没有这水平,佩服!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湖寻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