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敏 - 12/6/2018 1:29:37 AM
元稹、孟效、白居易、刘禹锡、韩愈、贾岛、李贺、柳宗元……
中唐的诗歌,樊阳老师按历史的脉络将它们连贯起来,这一时期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受安史之乱及安史之乱后带来的政治、历史、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诗歌打上这个时代特有的烙印。
特别敬佩樊阳老师,上下五千年,东西文化,信手拈来,先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详细分析,再由宏观到微观,由表及里,搭建好框架后,再一一列举具有代表性的中唐诗人的诗歌分析中唐诗歌深入鉴赏与剖析。
特别欣赏樊阳老师对白居易诗歌和刘禹锡诗歌的比较分析,了解到刘禹锡诗歌讽刺之辛辣、白居易诗歌之直白的语言风格。本以为赏析已经结束,谁料到,樊阳老师抛出问题:“你们更喜欢谁?”“为什么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是这样的?”
巧妙的由诗歌风格的分析到挖掘诗人生平经历对其诗歌风格的影响,引出《一个后古士大夫的经典案例》,介绍白居易的生平事迹及不同人生阶段对其诗歌的影响。
可以说,樊阳老师不仅幽默风趣,循循善诱,更是将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运用得炉火纯青。
任建斌 - 12/6/2018 7:02:01 PM
通过聆听樊阳老师人文讲坛11月24日的直播,使我对于“古文运动”有了一些更多的了解,知道了发起“古文运动”的目的,以及在中唐时期发起古文运动的原因,这在以前的经历中是没有接触到的知识点。尤其是通过樊老师的讲解,对于古文运动的主张:文以载道这一观点有了更多的思考。也了解到了韩愈在儒学上开了风气之先,知道了历史上教统、道统、政统三统合一的社会精神形态。通过了解韩愈和柳宗元的生平经历,以及他们的作品,让我对“唐宋八大家”中的前两位文豪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他们的作品均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抱负。
冯乾 - 12/6/2018 9:13:55 PM
魏晋风度
最近正好在准备华师大在职研究生的考试,有一些概念最近背的比较多,通过另一种途径来了解特别有感触。魏晋风度一章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之一就是魏晋时期是文的自觉的时代。文的自觉表现在整个魏晋时期的方方面面,东汉大一统王朝的瓦解,社会逐步步入门阀士族社会,同时诞生了大批各个不同阶级的文人和作品,三曹、七贤、世说新语、论衡、诗品序、在很短的一个历史时期突然出现,在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方面均有建树。
这种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新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产生,是因为人的觉醒。这种人的觉醒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12/6/2018 10:08:11 PM
樊阳老师古文运动讲座反馈
1.文本体式产生的独特历史背景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容易犯的错误是,将文本外部分析当做无往不利的工具,最后忽略了文本本身的体式。樊老师从文本的体式入手,贯通了古文运动产生之前的骈体文的体式的固有问题,将体式与儒家精神结合起来。
内容与形式,情感与表达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2.根植文本,独篇为例,贯通理解。
《原道》是古文运动的代表作。而以单篇与时代勾连,是简介资料和直接资料的贯通。
3.讲座加深了我对“文”“道”关系的理解。从整体社会层面理解了道统与文统与政统相配合,对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产生了稳固的意义。
山西和瑞一小刘燕 - 12/7/2018 6:54:36 AM
讲座《古文运动》反馈
关于韩愈我自己了解不太多,跟着樊老师的思路与启发,对韩愈本人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赞叹!感想敢做,不顾几次被贬,最终成就自己“古文运动”的目的。文起八代之衰,非常了不得啊。韩愈童年困苦,少年有志,为人正直,一生做了很多流芳后世的事情,在文学方面更是写了这么多文献。樊老师的课设计精致,上课幽默风趣,又认真负责,课程中,一直脉络清晰,从文学,政治及教育三方面通透立体的分析古文运动,把韩愈的作品分析的淋漓尽致,探究了很多为什么,使我也要学习这样授课学生会自己思考并分析问题。不是老师直接统一标准答案。我觉得这才是正真的学语文,触摸到了每个学生的灵魂。从而使语文学习更加有兴趣,好学好思考,好思考就好学,那么语文的精华升为自己魂魄。感恩樊老师,感恩遇见人文!
刘倩亲近母语 - 12/7/2018 9:12:31 PM
听樊阳老师讲座 犹太民族历史
前段时间,把樊阳老师的历届讲座浏览了一遍,找一些适合给铭铭看的讲座,分类,标注标签,准备和她一起看。
铭这段时间比较关注二战,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和纪录片,读书会打算带一个战争板块,选了几本共读书,“数星星”“鸟儿街上的岛屿”“安妮日记”,铭先读了“数星星”,她的问题,“妈妈,为什么希特勒认为犹太人是劣等民族?” “圣经旧约里面讲的不都是犹太人的故事吗?”
好问题,我也没有答案,和姑娘一起听樊阳老师的讲座,犹太,基督和伊斯兰三教同源,欧洲自古以来对犹太民族的敌视,耶路撒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在中国的犹太人……豁然开朗。
文帅楠郑州八十五中 - 12/7/2018 11:04:59 PM
《盛唐之后,何处是吾乡》:说唐诗转变离不开安史之乱,说宋词转变离不开靖康之耻,“国家不幸,诗家幸”,因为外界的风起云涌,文学创作必定随其婉转。樊老师从“世俗风情、政治文化和士大夫精神”等方面作为切入点。我个人非常喜欢俞阳同学的发言:中唐是个复杂的时代。它没有初唐的孤独,也没有盛唐的绮丽,它有的是在纷搅的尘灰处落定时的心有余悸,有的是在迟暮的繁华回光返照时的靡靡自得。“中唐诗人在痛定思痛中创作,同时也在文学成就方面处于盛唐诗人的光环之下,这对于他们而言,有其复杂的难言之隐。元白、韩孟、刘柳都在政治上积极有所作为,同时将其和试诗文创作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且这种风格有了自觉的反思和归纳。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认为是比盛唐深刻的。樊老师引领法大家探讨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生活境遇对文学的作用。这引发我思索在文学场域之中和生活场域之中,人的自我身份确认的转换。生活场域对人何为,文学场域又何为?文学场域对生活场域的关照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了作用,又是怎样起到作用的?由此,文学和生活的边界如何限定,又如何融合?或许不同的融合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诗歌和诗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