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刘尧 - 4/26/2019 2:03:46 PM
大家将4月讲座反馈发布到这里哈!
洪健天 - 4/26/2019 3:58:02 PM
苏东坡的独立人格体现了“士”的特点,一位知识分子需要在潮流涌动的时候吗,保持自己的理性,遵从内心的良知
王凤琼 - 4/27/2019 9:55:06 PM
东坡早年的直率,到中年被贬黄州,开始转向自我的关注,更在乎自己内心的舒服,而这种舒服表现在他随意而成的词作,不太在乎格式与音律,而内容确是无比地关注自我,真是实现了自我的舒适和文学的舒适。
许敏 - 4/28/2019 11:00:56 AM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当樊老师联系自身经历讲到李清照晚年的这首《南歌子》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泪水已经打湿了他的眼睛,而那一刻我也不禁掉下了眼泪,只因为我们有一样的生活经历。而那个时候的李清照还有着比我们更惨痛的经历,那就是家国的沦亡,都说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家国,在那个冷兵器的年代,我们不仅需要的是“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舍生赴死的勇敢和魄力,而更需要的是“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担当与公正。而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时代,除了万般的珍惜,我们更应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不过前提是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唯此,才能天下太平,乾坤正气!
李廷梅 - 4/28/2019 8:34:16 PM
起落之间【听苏东坡讲座3】
《起落之间》苏轼讲座【李廷梅】
听樊阳老师讲《起落之间》讲座,更具体地明白了苏东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樊老师的所有讲座内容,都有史料考证,都把人物放到历史长河 和时代潮流中,苏东坡的三期讲座都如此,让我们立体的认识这位充满人生磨难却屡创生活奇迹的传奇人物。
具体表现在:苏东坡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不以人废言。即使对王安石的政见不同,也能客观的看待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去世后,司马光得势了,人们又趋炎附势的去攀附司马光。此时,苏轼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不因为当政是司马光就说司马光的好话,有自己的坚持和见解。这样的坚持的操守,在今天看来也是极为难得的高贵品质。
在北宋那样的时代,苏轼也多多少少卷入了党争之中,那么,是不是由于党争北宋最后覆灭?
苏轼个人品格都很高,但是都是党争的一部分。那问题是不是出在北宋对文人的宽松?
这些都不是,而是是我们的专政制度。他们围绕着权利的拥有者在内斗。为此,苏轼也有苏门四学士(六学士),从参与党争这点看,苏轼也未能避免。但是,苏轼个人方面的人格却非常值得我们敬佩。
苏轼经常想起在黄州的生活,经常反思自己:
《如梦令.春思》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
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如梦令.有寄》
苏轼从来不回避世俗的追求,但是也能时时站得更高,能跳出来反思自己:
《行香子.述怀》
超越世俗的纷争。不断提醒自己,反省自己,所以,苏轼能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每个人美好的时刻都很亮,但很短暂。这些都是虚幻的,短暂的。不要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你。
正式在这样的心态下,他在如日中天时,选择外任。在世俗功利的社会做好事,修苏堤,是为了把水源引到西湖中,也成了美景,在抗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后来修湖时采用了苏轼在做法。“三潭映月”做了是实实在在的好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在西湖中留下了很多很美的诗文:
《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跳珠”动态,用“跳珠”突然就消失,比喻人生充满了偶然,苏轼在不经意的写作中,让我们看到“跳珠”也充满了人生的感慨。苏轼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发现生活的人。
《赠刘景文》打破了传统,“橙黄橘绿”。
1091年,一年中多次变换职务。
1092年,在地方官和京城中反复调动。
人生如寄,没有办法自己把控。就像“拉磨”牛,拉来拉去,还是在原地,感慨自己仕途生活没有任何突破。
《东府雨中别子由》
庭下梧桐树,三年三见汝。
前年适汝阴,见汝鸣秋雨。
去年秋雨时,我自广陵归。
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
客去莫叹息,主人亦是客。
对床定悠悠,夜雨空萧瑟。
起折梧桐枝,赠汝千里行。
重来知健否,莫忘此时情。
1. 岭南海外
因高兴说了一番话,引来祸端。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芳草”是代表思念和愁苦。“天涯何处无芳草!”意思是到处都是愁苦,到处都是思念。很能体现苏轼的心境。
这首诗表达一种什么样的心境?苏轼很多情,别人却很无情,他满含情意,但是别人并不领情。表达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空有一腔热血不被人理解。
最终,被贬到海南岛。因为苏轼曾经到过这里,让这个地方有了文化。他在这里办教育。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一)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二)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三)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纵笔《三首》
其一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其二
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其三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苏轼很直白的表达自己老年生活的状态和处境。这样一位品格高洁,一生都能自我反省的人,就这样走向了人生的末路,在海南岛的荒僻之地,又老又病地走完了坎坷悲壮的一生,不禁潸然泪下
申容昆明经开一中 - 4/28/2019 10:48:12 PM
3.30樊阳老师“中国园林艺术”讲座反馈
每次听共同体的讲座和参加人文行读一样,都是在和过去那个浅陋无知的自己告别,不外如是。
中国的著名园林里,至少我去过颐和园、拙政园、退思园,但听完讲座,汗涔涔,发现自己分明就是那个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嚼了牡丹的笨牛嘛。以下是听讲座的笔记提要。
一、 分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文人园
二、 园林的本质特征:山水建筑诗书画艺为一体,这是园林的魂。
三、 如何欣赏
(一)空间布局
1. 空间分区
2. 疏密有致,动静结合,俯仰有别。
3. 曲径通幽。
4. 气脉连贯:有一个主题。
(二)主景统御
1. 每个园都有其主景。如颐和园的佛香阁、拙政园的远香堂。(最后悔了,两处都去过,都没去过无太多区别。)
2.标胜引景。(三潭印月,我真的才知其妙处。)
(三)隐显景深 借对相生
1.隐显:花木、影壁、屏风、山石、帘幕
2.匾联题名,秀时叠合
黑格尔说:无知的人是不自由的,因为和他对立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是的,为什么是“以人文得自由”,我又有一些新的理解了。
附:郭熙《画论》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
罗慧萍 - 4/28/2019 11:08:20 PM
一个爱惜人才的时代
——读《苏东坡》点滴
苏家父子三人去拜访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他的提携,但张方平说:“你们找我有什么用啊?你们直接去找欧阳修,他是文坛领袖科举首领啊!他主持科举考试,去找他,我来推荐。“张方平于是向欧阳修写信推荐了苏家父子兄弟。但是你们知道吗?张方平跟欧阳修是有过节有宿怨的啊。当年,欧阳修参加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张方平坚决反对,他们是政敌,几乎从不往来,可是张方平认为,苏家父子兄弟是人才,他就给欧阳修写了推荐信,欧阳修还真认真对待了。难得欧阳修见到了“三苏“是张方平推荐的,也并不认为他跟自己有过节就有陈见不买账,恰恰相反,他只看文章只看人品,不管是谁推荐的。看看他说什么来着?他对年轻后生说你们”未来的文章,就应该是苏轼这样,这才是文章发展的方向。“欧阳修积极扶持“三苏”,为他们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对于“三苏”,张方平是贵人,欧阳修也是贵人,可是两贵人都推荐苏家父子兄弟,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在北宋时期,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只要是为朝廷推荐的优秀人才,他们往往可以尽弃前嫌,这就是“三苏”他们幸运的地方,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一个极其重视人才的北宋。
欧阳修对苏轼的奖掖和提携,可以说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给科举考试的副考官写过一封信,在信里,他说我读苏轼的文章头上冒汗,为什么?头上冒汗了是觉得他真是个人才啊。他的文章很痛快,我这年龄才能悟出的道理,这个年轻人就能说出来了,跟我见地一样,深刻啊!我当为此人出头竭力。我是文坛领袖不错,我在文坛领袖占着道不行,我要为苏轼让出一条道来,让他能够出人头地。三十年后,我的文章你们可能不记得了,可是你们会记得苏轼的文章。
看看,张方平、欧阳修等,这就是一个封建时代士大夫的胸怀!欧阳修本身也是非常优秀的人才,他是北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但是他愿意为年轻人主动让出一条路。实在话,从古到今这样的人并不多见。突然想到,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年了,这100年来,我们扫荡了多少被我们称为“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然而我们建筑起了一个新的文化了吗?我们曾经以为封建社会有多么的不堪,但是那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那些领先于世界文化的秦砖汉瓦、唐诗宋词,我们今天还有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吗?人才是兴国之本,一个重视人才、重视本领、重视文化的时代才是有希望的时代。所以我们说苏轼自己有天赋,更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非常好的人文环境。
韦春玫 - 4/29/2019 7:15:15 AM
《大江东去----苏轼》讲座反馈:
在讲座中樊老师讲到苏轼起落之时讲到明党之争,既而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朋党的概念,朋党之争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说说朋党之争是北宋覆亡的原因,你的看法是什么?请说出你的理由。关于朋党,我最先想到的是唐朝后期的牛李党争,这场持续四十多年的,为了自己小集团利益而展开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导致了社会各种矛盾趋于尖锐化,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可以说,党争是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而北宋的党争与它不太一样,北宋历史上有三次党争,第一次、第二次是新进士大夫为自身利益和抱负与权臣之间展开的斗争,第三次党争则是围绕变法富强、革除弊端的目的而展开的,尽管宋朝的朋党之争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权与利的争斗,但是它们是有其弊端的,当党争上升到一定程度,就容易是非混淆,敌我不分,结果是政坛风气日益恶劣,吏治腐败,政治家们伺机报私怨,谋私利,这样的情形下,北宋焉能不走向灭亡?
在讲座中,樊老师还提到一种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那就是要能联想到以前学的,结合诗句,融会贯通。比如在讲到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时,让学生联想曾经学过的“芳草萋萋鹦鹉洲”来进行解读。这种联想法很实用,但也恰恰是学生们容易忽略的,他们往往会想当然地去理解,而忽略诗歌中意象特定的内涵,造成对诗歌情感的分析不到位。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分析鉴赏的方法,毕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郭晓云 - 4/29/2019 11:09:25 AM
3月23号《大江东去》讲座反馈:
跟着樊阳老师深入的了解了苏轼,使苏轼不再只是一个名字,以前读过或学过的那些苏词,今天才真正明白了深意和内涵,真的很感谢樊阳老师,庆幸自己加入了这个行读共同体,跟着樊阳老师读书,重新了解诸多自以为熟悉的人或书籍。这次的讲座一如既往的还是以樊阳老师为主讲,学生参与互动,呈现自己的预习成果,以诗词带出苏轼的一生,以诗词触摸苏轼多情、洒脱而又时时无奈、羁绊的内心,苏词对于现在参与讲座的孩子们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隔膜感,毕竟时代、经历的不同,但在若干年后,当这些孩子经历人生风雨,在某一个时刻一定会想到今天的这个课堂,想到那一首“多情应笑我”,“一尊还酹江月",这就是这堂课的意义,有了苏词的人生不一定是富裕的,但一定是富足的,心灵的富足安适!
刘显 - 4/29/2019 3:47:31 PM
今夜重听樊老师讲苏轼,总有悲怆之意。人在社会中立足,坚定立场容易,也容易获益,坚持追求真理却很艰难,且容易被人视作怪物。如苏轼,天下人皆知其才学,但时人多半敬而远之。因为他立场不明确,站队没站好,而且太讲道理,认死理,加之本人声望又高,且别人也不占理,骂是骂不过他的,所以不如把他赶到远方去,眼不见为净。我们从古至今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多半逃不开这样的宿命,且这还算好的。事实上,这些人的下场很明显的告诉世人,说真话,求真理,果然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这样的事情,怎不使人悲怆?
好在,苏轼终究是与别人不同的。天空海色,山光云雨,朗月轻舟,诗酒花茶,都能给他慰藉。也是,只要无比的热爱生活,总不至于遇到麻烦就想上吊。所谓:“九死南荒吾不恨,滋游奇绝冠平生。”不必恨,也来不及恨,大好年华,何不去踏歌抚琴[愉快]
郭冬梅 - 4/29/2019 4:37:38 PM
刚刚看了4月27日讲坛的讲座,万老师分享的时事解读,剖析怎样处理好和父母的冲突,通过文史书院的几个同学的表演,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到了发生在我们周围以及自己身边的对话,以及怎样处理这种冲突。还是多想说几句关于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我们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言语都在每天合盘托在孩子们面前。我们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不辍耕读,孩子也在旁边皆受感染。分享一个小的事情,前天我收了一本龙应台先生的《天长地久》。孩子打开快递包,欢颜,要先拜读。还讲要等到暑假去台湾屏东去拜访她仰慕已久的龙应台。看完《天长地久》,又去翻书架上的《野火集》。孩子告诉我,这一次读,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路和概念。
jy3416104 - 4/29/2019 6:39:38 PM
起落之间【听苏东坡讲座3】
上面李廷梅老师对这一场讲座作了很好的梳理概括。
虽然讲座反馈要求围绕讲座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来谈,但每次听樊老师的讲座,都觉得自己有一种当学生、收获新知的满足感。所以,我觉得樊老师坚持20余年带着学生、老师一起读书,一起人文行读,这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是为延续我们文化中优秀因子而默默努力的耕耘者。每次听了樊老师的讲座,都暗下决心,自己要好好阅读,带动自己的孩子家人阅读,更应该带着班上的孩子阅读。一个爱阅读的人看到的世界是如此不同。
本次讲座让我最有感慨的是《行香子 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十分满。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读完竟然有想要落泪的冲动。
“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读到这句更是有种潸然欲泪的悲凉感,英雄谢幕,让人特别感慨。
刘倩亲近母语 - 4/29/2019 7:08:05 PM
听樊阳老师关于基督教,犹太教的讲座
樊阳老师提到“两希文明,希腊和希伯来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他重点提到了旧约里面的定约,上帝和摩西订约,也是西方契约的起源。
前段时间听吴国盛老师讲西方科学史,提到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里面也提到了契约。
“中国人的理论上讲没有绝对的生人。
西方文明没有熟人这一说,自我和他者的分别是很清楚的。在生人社会里,一个社会秩序是怎么搭建的。中国文化里面熟人是根据血亲,西方社会,生人社会里面,没有根据血缘来构建它的秩序,相反,它采用了一套全新的文明形态,我们今天称之为契约秩序。
陌生人之间要制定一个共同规则,我们根据这个规则一起生活。所以定约,守约成了西方人生人社会里面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对规则很强调。”
最近读书会有一个希腊罗马板块,里面给孩子的一道思考题,就是“为什么说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
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理性、哲学的根源,而希伯来文明是西方文明宗教性的根源,这两者有同,有异,综合影响。
李云跃 - 4/29/2019 8:03:21 PM
听李清照讲座反馈:樊老师在讲座中强调要回到李清照那个时代关于女性、女权思想的背景下来理解和整体把握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但我个人觉得一个人的成长除了必然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她本人所处的小环境。李清照之所以能在当时男权社会中脱颖而出,其父母的家庭影响和与丈夫的志同道合是密不可分的。虽然她无法改变当时的社会,但谁也阻止不了她发出内心的声音。
liuyong - 4/29/2019 8:14:12 PM
看了《东坡传》第一卷之后,从3月23日讲座《说不尽的苏子》开始补前边落下的讲座。
苏东坡任职凤翔,写了篇《喜雨亭记》,很多人都熟知这篇文章。但这篇文章和凤翔、苏东坡之间有怎样关系?樊老师从这篇文章联系到苏轼和当地文脉的保存和延续、苏东坡儒家为根底、佛道为表象的思维体系,乃止天问中人的指向,让人着实惊喜。
王安石变法深深影响着宋朝政治局势走向,也影响着苏轼的人生起伏。到底怎么看待王安石变法?先整体看看古代变法,从战国的商鞅变法一直到明朝的张居正变法,变法或废或行,变法者却无一人有好结果。为何如此?变法会触动利益,而短期内不太容易不到变法的好处,只能看到弊端。触动利益,必然有人反对,反对者反对的办法就是反复陈述眼前的弊端,掌权者很容易动摇。变法措施多急切严厉,原因也多在这里,无非在于早点做出成绩给当权者看。当时没有GDP,不过一样有税收人口指标。急切严厉,以出成绩,但终究招致更多反对。王安石变法也是如此。一个有地方官经历的要员,无论如何不至于如此莽撞,也许只是无可奈何之下的放手一搏。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4/29/2019 8:23:00 PM
苏轼的反思精神
听樊阳老师苏轼讲座3
马晓涛
听樊阳老师的本次讲座,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反思”这个词。从苏轼和樊老师的讲解中,我透过苏轼其人、其文,对这个重要概念进行了厘清、扩展、深化。
反思,顾名思义,是在事件发生之后回过头来进行认识与思考。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局限在自己,而是于过往而皆准。
我之前对反思这个词有几种误区。
1.反思仅仅关乎自我
我们平日里说的反思,仅仅只是与自己相关。苏轼绝非仅止于此。首先,苏轼在王安石变法事件中,没有简单地因为时局与党争形势地变化轻易地选择阵营,而是超脱二者,超脱党争本身,对其有属于自己的批判与反思;其次,苏轼主动选择辞官外调,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官宦生涯有一种超脱,更是因对国家、体制有一种深刻地思考之后做的理性选择;为官造福,在地方人上,为百姓做实事,谋福利,若是没有理性的思考精神,这样的功绩是无法做出的。
2.反思就是回忆过去(甚至是沉浸)
我之前认识苏轼有一种感性化、情绪化的倾向。我简单地把苏轼的行为与诗歌解释为乐观。其实并非如此。对自己的人生,苏轼自然免不了回忆之悲。但若说苏轼是沉浸在过去,或者仅仅简单地理解为面对逆境与磨难乐观对之,我想则过于肤浅了。苏轼的乐观是一种“想通了”的乐观。他对自己的人生际遇有一种理性的体悟,在这之后,才真正从痛苦中走出。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以及讲座中樊老师对于“跳珠”的解读都让我印象深刻。苏轼是理智的,是智慧的,因而才是乐观的。
3.反思仅仅是总结得失,判断对错
这也是我平日二元思维造成的结果。对自己的人生也好,对朝局、国家也好,苏轼不仅仅是对此进行对错的判断,而是有一种超脱。超脱的意思是,站在认识的更高层面对之前的认识进行审视、扬弃。这种更高层面,才是反思的真正价值。人的认识能力会随着这样的反思进步、深入、提高。
芒果 - 4/29/2019 8:26:35 PM
四月份讲座心得:4月21日听樊阳老师《大江东去 苏东坡》,这是讲苏东坡的第三讲,也是最后一讲。给人的感觉仍然是讲不尽的苏子,又萌发了再读《苏东坡传》意念,听完后回头看,应该有更深的认识。东坡先生一生大起大落,任凭风雨洗礼,无论怎样,还是那个东坡。正如他对苏洵说,“我上可以陪黄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才情横溢,为民做实事。他留下的诗、词、美食、美景……成为精神文化的盛宴。李白是天上的仙,杜甫是圣,而他两者都有,所以得到无数文人骚客的青睐。
袁利洁银海学校 - 4/29/2019 8:28:17 PM
高中学苏轼的某首词时,讲到“乌台诗案”,当时老师简略地说了一下,因为苏轼既反对王安石一派的一些做法,也不赞成司马光一派的一些政策,所以两边都得罪了,最后被一贬再贬。从此内心便对苏轼形成一刻板印象:耿直而不懂变通。
但听完这次关于东坡的讲座,从前的印象尽去,留下的只有敬佩和感动。东坡早早就看透,朋党之争虽然“”所随不同”,但“其随一也”。而东坡所随的从来都不是权力,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根植在他心中,并被践行,所以他去杭州,杭州有了苏堤,去海南,海南由此除了举人。这是一个非常纯粹、有力量的人,是一个哪怕没有那些天才的作品,都值得后世去瞻仰的人。
芒果 - 4/29/2019 8:30:11 PM
四月份讲座心得:4月21日听樊阳老师《大江东去 苏东坡》,这是讲苏东坡的第三讲,也是最后一讲。给人的感觉仍然是讲不尽的苏子,又萌发了再读《苏东坡传》意念,听完后回头看,应该有更深的认识。东坡先生一生大起大落,任凭风雨洗礼,无论怎样,还是那个东坡。正如他对苏洵说,“我上可以陪黄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他才情横溢,为民做实事。他留下的诗、词、美食、美景……成为精神文化的盛宴。李白是天上的仙,杜甫是圣,而他两者都有,所以得到无数文人骚客的青睐。
张治勋深圳梧桐山 - 4/29/2019 9:02:08 PM
讲座反馈:
看了4月27日蓓蕾的时事解读讲座,因为我自己每周都组织一次与家长一起互动的家庭教育分享活动,就特别感兴趣。怎样处理好和父母的冲突?这是我们自己作为儿女面对父母的现实问题,又是我们作为父母处理与孩子冲突的现实问题。万老师指导文史书院学生做的情境角色表演,一起互动,是非常好的方式,效果好,气氛好,值得学习借鉴。此外,我注意到,肢体接触,第三方的缓冲,仪式感的带入,也是很有帮助的。当然,作为基督徒,我也会强调祷告的属灵重要性。
张治勋深圳梧桐山 - 4/29/2019 9:02:21 PM
讲座反馈:
看了4月27日蓓蕾的时事解读讲座,因为我自己每周都组织一次与家长一起互动的家庭教育分享活动,就特别感兴趣。怎样处理好和父母的冲突?这是我们自己作为儿女面对父母的现实问题,又是我们作为父母处理与孩子冲突的现实问题。万老师指导文史书院学生做的情境角色表演,一起互动,是非常好的方式,效果好,气氛好,值得学习借鉴。此外,我注意到,肢体接触,第三方的缓冲,仪式感的带入,也是很有帮助的。当然,作为基督徒,我也会强调祷告的属灵重要性。
崔桂静 - 4/29/2019 9:15:11 PM
在关于苏东坡的系列讲座中,我看到了行读课程的意义1.对人物的介绍非常完整。清晰呈现了苏东坡的一生,比一本人物传记还要清晰可见。2.文化底蕴深厚。融汇了书法、诗文、历史、地理、音乐等多重元素,信息量巨大。3.潜移默化立德树人目标。苏轼的豪迈旷达、率真执着、落寞孤寂、纯良友善,那些美好品质如涓涓细流,浸润同样美好的心灵,为苏子叹息,也为苏子喝彩。
冯乾 - 4/29/2019 9:15:55 PM
苏轼被历代文人所追捧的一个重大的原因不仅仅是诗书画文种种古典艺术的集大成者。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与操守,不以政局动荡个人得失而迷失自我,相反苏轼最精华的作品反而是在他党争失败之后一路被贬谪的旅途之中所创作的。
王明月四川富顺柑九校 - 4/29/2019 9:18:22 PM
27号的时文讨论中,万老师带着学弟学妹们讨论了前段时间一个孩子跳桥的事件。大家猜测,跳桥者可能与自己的母亲沟通不畅,进而想不开做出此举。学弟学妹们演绎了自己与自己的母亲相处的场景以及事后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种处理方式,内心的纠结不正是我的真实写照吗。与母亲意见不一致只能在脑海中做思想斗争,想象着我会怎么和母亲沟通,这应该也是大多数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情形。这几天又北大高材生弑母案又热议不断,我一直没有点开看,总觉得太过残忍。今天看了一篇解析,也不禁觉得一切困境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是什么理由让他可以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后若无其事,他经历过什么,让人不寒而栗。加之周围也有学生时常做出自杀之举,让我们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关注孩子心理教育迫在眉睫,尤其是农村孩子。
云南昆明和志茹 - 4/29/2019 10:29:57 PM
2019年4月【“起落之间”讲座反馈】苏轼的宦海生涯沉沉浮浮,起起落落。其实后世的人,我想大多数人认识苏轼都不是从他的职位开始。而是从他的词,继而到他的种种传说。再然后,一个“积极乐观”的苏轼就从他的作品中走了出来。我也特别喜欢苏轼,喜欢他的洒脱,喜欢他的妙语连珠。但听了樊老师《起落之间》讲座后,我开始认真的思考,我“为什么喜欢苏轼”。诚如樊老师所言。喜欢他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无论人生的“起”还是“落”,他都在努力追求精神的独立,仔细回味,很是认可这一观点。他与司马光、王安石的相处,在贬谪生涯中依然积极昂扬,写作以消遣,不想又因文惹祸,他被贬岭南的经历让人唏嘘。跟着讲座,我在对词作的阅读中体悟了苏轼“起”时的清醒,“落”时的淡然与寂寥,悲从中来。
王玲 - 4/30/2019 8:26:13 PM
因为讲坛,我喜欢上了歌曲《爱上苏东坡》,且近段时间以来成了我单曲循环频率最高的一首歌曲。
我特别喜欢那一句“爱上苏东坡,乘风乘月乘仙鹤”。的确,他是继李白以来最具有“仙气”的诗人,我们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会有这种感觉。然而由于党争,他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京城,降临到了“人间”,安放自个独立的灵魂。他为真理而活,他虽然曾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但却私底下与王安石关系不错,当他去南京拜访被罢相的王安石时,他们相谈甚欢,甚至王安石还邀请他来南京养老。
我想这也许更是值得我们去敬仰的了——他们的党争只限于政治层面,并不涉及人身攻击!而反观当下,搞一个人,从人身攻击入手是多么地龌龊!
郑小冉 - 5/2/2019 12:06:23 PM
听完了樊老师的讲座,结合了解到的苏轼诗文,对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不过似乎更喜欢读祝勇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比起来,他更像是个旁观者,对苏轼更多的是敬,少了些情感上的迷恋或许会更客观点。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就是结合了苏轼的书画作品。上次作业里提到的“枯木怪石”即是。
讲座里印象深刻的有《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人与自然的关系甚为微妙,特别是对文人墨客来说。自然之景很多时候如燎原之火,瞬间可以点燃内心里所有的喜怒哀乐,再加之文字的渲染,情感要么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要么如惊涛骇浪打你个措手不及。苏轼是活得很真的人,对于情感人事客观公正也能细致温暖。经历浮沉后的佛道精神呈现需要借助自然之物外化,词中的“尘”“月”“酒”“火”“梦”“琴”“云”便是媒介。对于凡人来说,物即是物,山就是山;对有情人而言,就妙在多了“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超脱淡然,苏轼便是如此,只是能了悟这深意背后的代价是“黄州惠州儋州”的一生流放。“几时归去,作个闲人”朴素无华的八个字有几人能做到呢?就算是苏轼最终也不能归来,只能终了异乡。评论说此词中流露出了消极思想“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慨叹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我没觉得消极啊,人于宇宙间难道不是如此,这大白话出自于苏轼之真再正常不过,重要的是基于对人与自然万物,人在宇宙空间中的认知后,应该如何对待生活,如何生活才是要义。所以,他有他的“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我有我的“一架书,一壶酒,一个人”。
中国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李国文有篇文章《难寻旧梦——读东坡诗感怀》,里面的角度也关乎自然,不过是由苏轼笔下的各色景观联系到现代人对自然的贪婪索取,读来潸然。他写道“有一年回到家乡江苏的里下河地区,河里的渔、田里的虾、树上的鸟、地里的青蛙,乃至翩翩飞舞的蝴蝶蜻蜓,那数量较我记忆中的儿时印象大大减少。儿时读陆放翁词: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是啊,看到“听取蛙声一片”的时候想起自己儿时也是跟着父亲去河边抓青蛙,虽说也是不该吃,可父亲在厨房忙碌的背影至今温暖难忘。如今,青蛙虽还能吃到,可更多只是作为餐桌上的一道菜肴以为商家赚取利润,今非昔比。
五一的杭州西湖应该也要限流吧,毕竟走在苏堤上能真正体感到修筑不易的人并不多,人山人海中,热闹着各自的热闹。倒是想去尝尝东坡肉,享受味蕾的满足时也学学刘基《苦斋记》里的“乐与苦 ,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
叶娉婷 - 5/3/2019 9:35:31 PM
讲座反馈:“大江东去,我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标题?”讲座一开始,樊阳老师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随着老师的提问,我们不仅去深思为什么?“大江东去”不仅是苏轼代表作品,还能够概括他的一生:生于长江头,逝于长江尾。正如樊阳老师在行读的时候,总是会从一个地方的得名原因开始行读的课程。我们一起去探究得名的原因时,就必然去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而此地的历史正是我们行读所必须要了解的。所以取好一个好的标题,是我们一节好课的基础,也是人文行走课程的好开端。
樊阳老师在讲解《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时,画面感十分强烈,我随着樊老师的讲述似乎看到了苏轼那对生命短暂、对时间易逝的无奈。“石中火,梦中身”“浮名浮利,虚苦劳神”,是啊!我们何尝也不是这样,何必去追求这些虚浮的东西啊!
而对于比较阅读,樊阳老师在讲解《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两首诗是强调“十五年”,十五年前的“跳珠”和十五年后的“跳珠”,可能相同,但是人却不同,物是人非啊!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对苏轼就更加理解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多用这种比较阅读的方法来教学。
周永峰 - 5/4/2019 9:01:21 AM
我之前读过几首李清照的词,但很浅显。这次樊老师的讲座让我一下子开阔了。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李清照的词要从女权主义的角度来看待,不是以一句“婉约派”轻飘飘地掠过!毕竟彼时的社会建立
于一个男性被给予了比女性更多特权的父权体系。李清照的词让当时社会人们思考:古代女性如何看待
自己,男性如何看待女性?
李清照的词表面上品味觉得很小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
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但细细咂摸却每一位个体的集体记忆,她所叙
述这个情境引起了每个人的儿时的回忆。儿童是自然之子,也是成人之父,能让我们回到童年的词家是
一位了不起的词家!
由于新旧党之争,赵李的家族受之牵连,这也促成他们在青州十年的甜蜜的生活。两人常比赛记忆力
,“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赠……”
多么动人
的生命场景!
魏敏 - 5/4/2019 4:36:32 PM
听樊阳老师讲《起落之间》有感
因大学时读的是历史专业,对于苏东坡的作品所知甚少,仅停留于《念奴娇》等较为熟悉的词作。2000年开始教语文,更多的是关注他表面的辉煌和书画、散文、诗词等方面的成绩。办读书会后,有书友开设“宋词专题”,对苏先生推崇备至,由课本中的词逐渐向往拓展延伸。2015年,女儿大学放假回来,扔一本《苏东坡传》给我,说:“妈,你一定要看,好书。”但忙于繁琐事情的我,瞥上一眼便顾不过来……
直至此次人文学习,樊阳老师主讲并推荐阅读《苏东坡传》,才真正进入苏东坡的世界,第一次深入地较为全面地了解苏轼的人生及诗词内涵。
尤其是听了4月20日樊阳老师的讲座,虽然苏东坡经历“洛蜀之争”离开京城,在扭曲人性与人格的封建时代,他仍然坚守自己的情操,特立独行,淡泊名利,即使宋哲宗恢复新法,他被一贬再贬,仍生活洒脱随意而安,每到一处皆造福于该地之百姓,留下诗篇书写豁达人生。
喜欢苏轼,喜欢他词中“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的旷达闲适,虽身处浮名浮利的官场,却向往着超越世俗纷争、赤子般纯净的生活。
喜欢苏轼,喜欢他“行西七州旱灾、乞赈济,免公债。疏浚西湖,安乐坊,清洁供水”,心系百姓,利在当代,功在千秋,难得的好官。
喜欢苏轼,喜欢他快人快语,在皇帝死去后,竟然毫无顾忌地写下“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惊世之举。
喜欢苏轼,即使连续被贬谪,却不因被贬而一蹶不振,反而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的佳句,传唱千古,你杨贵妃“一骑红尘妃子笑”,我却是每天都可以尽情畅快地品尝荔枝,这等生活,何等畅快!
但苏轼一生也是凄苦的,纵有旷世奇才,也难有尽情释放之地之时机,所以红颜知己王朝云常常唱到“天涯何处无芳草”便潸然泪下。
……
樊阳老师关于苏轼的讲座虽已结束,但苏轼的诗句与故事却余音袅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