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2019年8、9月讲座反馈(请不要开新帖)
刘尧 - 8/22/2019 8:54:52 AM
讲座反馈发在这里!
许敏 - 9/20/2019 1:23:42 AM
都说隔行如隔山,我想那只是针对工作的专业性而言,但是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我们来说,恰恰得做到不能隔行,或多或少的了解、知道,才有利于我们认知的扩大。上海电视台独立制片人王宁开讲的《从创意到节日》,给予我的思考是:第一,术业有专攻,可以做到精益求精,但是未必能保证脑洞大开。你看她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压根与传播不沾边,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了知识只有在通透和贯通的前提下,才会更有创造性;第二,压力无处不在,自媒体冲击传统媒体日趋强烈,而收视率又得有保障,这样的情况下就得反弹,怎么反弹?人无我有更优质,你看《少年爱迪生》《最美合唱团》《执牛耳者》,而从事教育的我们,不也是这样吗?用心做,往精致了做;第三,总有一种力量会让我们泪流满面,那就是真心付出后的等待与回报,是的,人生的路很长,走过的,错过的,都将是财富。
芒果 - 9/26/2019 12:14:32 PM
九月份讲座心得
        看到预告,樊阳老师要讲莎士比亚,真是欣喜不已。看了一学期的《莎士比亚悲剧五种》,茫然得很,只能去关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深层次的的细节和内涵基本看不到,所以写不出读书心得。
        听了《永远的莎士比亚》后,有以下体会:
1.讲座充满开放性,不管是对莎翁的评价还是莎翁是否有其人,作品所属,都有不同的声音,提供多种角度引领大家去思考。光指出争议尚有不妥,所以樊老师引用了这句话:即使没有莎士比亚,但是他也影响了你的语言。这样看问题才是科学的,不能一概而论。
2.文本细读。首先关注开头结尾,明确《哈姆莱特》不是简单的宫廷内斗,而涉及到国内外危机。两个王子的复仇,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其次,体会人物语言。第三幕第四场王后和哈姆莱特的对话,从矛盾的称呼,你是王后,你的丈夫的兄弟的妻子;运用移就,写出人物内心情绪:我要把一面镜子放在你的面前,让你看一看你自己的灵魂。别尽扭着你的手。静一静,坐下来,让我扭你的心。这一句句直击王后。
3.问题的提出。哈姆莱特爱母亲吗?他对奥菲莉亚是真爱吗?复仇一直在延宕吗?这些问题可以启发大家进行更深入思考。
李杏莉洛阳 - 9/27/2019 3:58:11 PM
9月份讲座反馈:
李杏莉
中秋诗会是讲座的一个传统,从2009年到2019年,已经走过了十一个年头,参与同学众多,越办越好,意义非同寻常!连远在中原的我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浓浓的热情。去年六一我在学校大会议室也举办过一场“文学的盛宴----诗歌朗诵会”,很是疲惫,但学生都很兴奋。过了很久,一个当时在现场的家长还跟我说“那次的朗诵会很震撼”。我没想到影响那么大,可能是这种纯文学的活动太少了吧!这次讲座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画面。
一、    对暑假人文行走活动的总结。暑假我也带学生做了厦门泉州的行读活动,行前预习、讲座,行中观察思考,行后交反馈,如猫画虎,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认识肤浅,思考也不深入,有深度的作文寥寥无几。现在想来,不妥之处其中之一是行后缺乏总结。每个书院的发言都有可圈可点之处,这都是樊老师引导得法。孩子们总结的学习方法:对比、地图、采访,我也希望我们以后能好好运用。
二、    孩子们无拘无束的表演。我相信孩子们一定没有太多时间在一起排练磨合,但他们的表演让我看到了身上的灵气,一种属于孩子们的纯真才气,特别是作为主持人之一的沈阳。最早知道她,应是一次作文比赛,印象中她好像是一等奖,文章很有见地。今天见到她,现场把控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不是一般地强啊!特别是当他们演《哈姆雷特》时,演国王的那个男孩一激动就忘了台词了,眼看等待比剑的两个人已扎好了架势,可国王就是不下令开始。这时身为王后的沈阳就说“陛下,你是不是口渴?来,上茶!”扭头在身后的桌子上一扫视,自然是没有茶的,就自圆其说“没有准备哈!那就先让比赛开始吧!”国王就顺理成章地说“比赛开始!”,尴尬顿时化解,真为她的机智叫好!
周颂轶的行读总结有深度有独特见解,这个有时沉默有时幽默的男孩,每次发言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许心怡和那个女孩的歌,有歌星的风采,举手投足,摄人心魄。
演李尔王的那个男孩和演考迪利亚的女孩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眼里有戏,有演员的潜质。
有几个比较青涩的孩子和那些成熟的孩子一起,我恰巧看到了孩子们在讲坛的成长。每一个谈吐自若的孩子都是这样在讲坛中锻炼出来的吧!
还有埋头在作业堆里依然笑靥如花的璇璇,;一脸明媚也不乏孩童天真的狄鹏老师,;潇洒不羁的左老师,智慧深沉的亦辰,当然还有慈祥可爱的樊老师~
讲坛里的人身上仿佛都有一种光,明亮温暖。
三、樊老师最后那番语重心长的话。一个孩子临时因为父母的原因不能参加此次诗会活动,樊老师百般努力,家长依然没有同意让孩子参加。樊老师觉得很遗憾,更为孩子感到不值,由此说了他对教育的看法,这个我深有体会。我们做老师的都知道反复刷题,虽然暂时分数能上去一点点,但是对人心灵的滋养和智慧的形成没有好处,甚至会引起孩子对语文学科的厌恶。我们总希望用优秀的文字打牢孩子的精神底色,让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阅读,学会表达。虽然这样的人还不多,但是幸好有这么勇敢的樊老师在,他也给我们做了榜样,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碰到这样的家长,只看得见分数,一切分数说话。这样的孩子其实是走不远的。有些还会在繁琐的刷题中对语文失去兴趣,甚至厌恶。从小学一直到高中,12年的语文学习没有培养起孩子对语言文字的热爱,这于孩子于老师都是悲哀。面对这种现状,大部分老师选择沉默或顺从,所幸还有樊老师在坚守,我也要努力成为坚守的一员。争取以己之力让有缘相遇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热爱阅读,热爱语言文字,从内心里真正喜欢语文,让语文的人文精神丰富自己的生活,丰富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一生。这是我听完讲座以后,特别受鼓舞的地方。
王凤琼 - 9/28/2019 1:53:40 PM
看《讲不完的莎士比亚》讲座反馈:
以前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李尔王》一直觉得荒诞,人物说些奇怪的话,情节也不值得推敲,真是怀疑莎士比亚的地位。听了樊老师的课,才有了点头绪。哈姆雷特的复仇已上升到人类的范畴,有关自私、虚伪等,这一人物代表的是社会的某些特质。李尔王的荒诞行为恰恰是一个人在乎另一个人的表现,爱得深所以做得绝决,后来他也反思了自己,恨不该是爱的反面,行为的愤怒也不该不留余地。倒是小女儿太不懂人情,过分任性,我反而同情起李尔王,有点讨厌之前喜欢的小女儿了,她缺乏大爱,即爱家人,爱国人。我看了一下莎士比亚的写作经历,这是他人文主义与现实矛盾相撞的产物,我认为情节的荒诞正是这一现状的表现。
洪健天 - 9/28/2019 2:26:19 PM
听老师的讲座,我想到了与莎翁的渊源,大师和经典从来都在那里,在生活的各个角度中,俯仰之间就开始了各种偶遇和对话。小儿书、历史书、电影、戏剧、讲座,媒介,时代不同,却都指向同一个人,去点亮一个文学巨擘的生平。存在或者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的思考,是整个人类的终极关怀,穿越四百多年的浮沉,还能照亮当下的自己。
tzsxwyl - 9/28/2019 2:34:00 PM
《永远的莎士比亚》讲座反馈:
对于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其实平时很少去读他的作品,因为不会欣赏戏剧,把它和一般的文学作品相提并论,只关注故事的情节、故事中的人物等,也就没能真正体会到戏剧的魅力。樊老师的这次讲座给我们欣赏戏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径,给人茅塞顿开之感。戏剧往往围绕冲突展开,找到悬念和矛盾,便生发出更多的思考。对于戏剧的语言,不细细斟酌,就不会发现那些特殊的修辞,不会领略其中的妙处,演一演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式。对人物的理解那就更不能简单片面了,哈姆雷特这一形象尤其是他的“疯“”需要我们读者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审视,每一次的阅读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也许这正是永远的莎士比亚的魅力所在吧!
刘显 - 9/28/2019 2:46:20 PM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哈姆雷特的命运几乎是一个注定的悲剧。当母亲改嫁,叔叔做了国王,他的三观几乎尽毁时,他想力挽狂澜,将世界变回他心目中的样子,做一个拨乱反正的勇士。偏偏莎士比亚给了他一个优柔寡断的性格,于是他没有成为李隆基,反倒容易变成阮籍。若是他能学习阮籍,终日不发恶语,战战兢兢明哲保身,倒也能沉浸在美酒佳肴里难得糊涂。偏偏他又十分清醒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且承担怎样的使命。那么问题就来了,让一只绵羊去屠杀雄师,本就是个注定的悲剧呀!所以一开始,他就知道他会面对什么——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忽然想到,若是把他和堂吉诃德放在一块对比,或许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情。
李云跃 - 9/29/2019 5:01:08 AM
听2019-9-28《南宋绝唱》讲座反馈:
特别有感触的是三个地方:一是在樊老师讲座之前关于行走如何修炼“内功”,从苏唐诗拍摄的故宫照片导入,在学生们的讨论中,对于行走的技术、理念、投入、反馈有了新的了解,特别是通过登塔的案例讲到了“坚持”这一个点对我很有触动,对于人文行走,没有长期的坚持与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做不好的。二是万老师从“小白”变成“大白”的现身说法过程,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从完成任务到体验到学习与行走的美好到承担起一个主题的设计,无不验证了人文行走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帮助有多么的大。三是关于南宋绝唱讲座中我被《踏莎行》的古风古曲深深的折服了,真正的雅乐就是能直达人的心灵深处。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9/29/2019 6:14:43 AM
“讲不完的莎士比亚”讲座反馈
    满心期待的樊老师“讲不完的莎士比亚”讲座给了我很多启发。一,樊老师一提问,我才发现原来为什么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是在4月23号,自己以前都没有深究过,原来这和莎士比亚的诞辰、忌日在这一天有关。第二,樊老师在讲剧作的时候,扣住了戏剧的最本质特征:矛盾,所以整个讲座都紧扣人物间冲突及人物自身矛盾,并用提问激发我们思考:哈姆雷特是真疯吗?他对奥菲丽娅是真爱吗?其三,樊老师让同学们深入文本内部,通过表演揣摩人物心境、感情,也借此分析作者所用的手法,樊老师带着大家在文字中来来回回地走,从而走进了莎翁笔下人物的内心。
龚捷 - 9/29/2019 8:49:02 AM
听了樊老师《永远的莎士比亚》的讲座,有点小感触,一方面是自己的阅读量少,庆幸能加入共同体,有目标的学习,做到了坚持阅读。另一方面是我没有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对他的了解少之又少,作为一名教师,阅读量的缺乏,对名家的不了解,使我感到惭愧。这一堂讲座打开了我对莎士比亚的初步认识,增强了我的好奇之心,是否真有此人的存在?如果没有,那相片中这个人是谁?那这么多优秀的作品到底从何而来?要想一探究竟只有从未来的学习中去寻找答案。
      这次讲座,让我有所感悟,我从教十年,在四个不同的环境工作过,遇到过不同的生源,有听不懂普通话的孩子,写名字也要手把手教给他。也遇到基础相对好一点的孩子,他们积极配合课堂教学,能让我每堂课都很愉悦。现在我换了工作环境,遇到一班调皮厌学会怼人的孩子,一开始我很迷惘,每天都唉声叹气,觉得这书教得让我怀疑人生。后来我在教学上有了改变,我发现我不再要求他们考出高分,我尽力把课堂问题的设置变得简单,孩子们能回答能参与,逐渐呈现出愉悦欢乐的课堂氛围了。
    提问是一堂好课的关键,这次讲座,我特别关注了樊老师提的每个问题,如“莎士比亚墓志铭中的诅咒与他书本中体现的情感一致吗?”“哈姆雷特对母亲有爱吗?斥责有效果吗?”“哈姆雷特斥责母亲改嫁的事,却没揭示叔父杀死其父的事,为什么?”等问题,樊老师的每一个提问都简单易懂,直揭人物心理,引人深思,同学们的戏剧表演,带我读到了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把樊老师的问题用演绎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课堂效果异彩纷呈,过后樊老师的讲解层层剖析,一个个简单的提问背后,是一段段触动人心的过去,拉近我们与哈姆雷特的距离。
      我在课堂上设计了学生表演文本的形式,超出预期的效果,也能看到孩子们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我认为从前对问题的设置太具有功利性,只为让学生应付考试。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让孩子们感受文本,从自身的角度去思考,从多维度角度去看待问题。
郑小冉 - 9/29/2019 8:55:42 AM
“真正的伟大不是轻举妄动,而是在荣誉遭遇危险的时候,即使为了一根稻杆之微,也要慷慨力争。”
“一个人要是把生活的幸福和目的,只看做吃吃睡睡,他还算是个什么东西!简直不过是一头畜生!”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想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为高贵?……”
……
人教版教材里有一段《哈姆雷特》的节选,很多年都不喜欢讲这篇,理由简单粗暴得很:一是译作;二是节选。对于翻译后的语言表达很是不习惯,长句拖沓反复不简练,有些隐喻更要费一番思考才能明白,加之是节选,前后情节在课堂上只能用概括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所以干脆就不讲了。
今天听樊老师的课,切入点很小“重新审视那些游离于复仇的‘疯言疯语’,是否发现它们与主题的关系?”
从每一幕的每一场文本入手,从哈姆雷特无法接受母亲改嫁的事实开始到得知父死的真相再到后来对道德的质疑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层层推进,让人倍感激动。这样的所指才是真正的在读书,也才能引导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中啊!
复仇一旦不是为了复仇本身,其冲破个体渺小无力的牢笼的勇气才是更难能可贵的存在!人为什么活着?很多人不愿意思考,每天活着就好;很多人无力思考,每天只能活着;还有人愿意思考,却也只能活着;那些正在思考且明白多少的人,是先知是勇士是未来的光!所以,教育的意义,学习的意义也在于此吧!向每一位思想者致敬!
郭晓云 - 9/29/2019 9:08:42 AM
跟着共同体已经整整一年,收获良多,压力也大,每次听樊阳老师的讲座,都有茅塞顿开之感,佩服樊阳老师的学识和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同时也深感压力,几时能有樊阳老师这样的水平,今生怕是无望,因为樊阳老师还在不断学习和研究,而我却是初进大门,但不管怎样还是要坚持,当一个学生,哪怕不是好学生!这个月主要听了莎士比亚的讲座,第一次知道了很多东西,比如莎士比亚或许不存在至少不是真名,当时代的人后世的人也不是全都赞扬他,批评的甚至完全否定,当然赞扬的也是推崇之至,这或许是文学或艺术史上的常态,越是有争议的东西越引发人们的兴趣,一代一代的人好奇研究,热情不减,甚至更高,这或许就是文学或艺术的魅力,用贡布里希的话说:要知道赞美比批评枯燥的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莎士比亚是永远的!
李廷梅 - 9/29/2019 9:47:31 AM
《永远的莎士比亚》讲座反馈
                      李廷梅
一、莎士比亚属于所有的时代。直到今天他争议不断。
到了18世纪,开始注意莎士比亚的内容的关注,到19世纪达到高潮。莎士比亚里面的人物都激情澎湃。20世纪有各种派别,意象派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是:疾病和缺陷。一直到今天文学都围绕着性格来分析。后来强调是一种独立的艺术。
小说就是隐喻,诗歌也有隐喻,但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有隐喻。每一年关于莎士比亚的评价材料都特别多。反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也非常多。
托尔斯泰、奥赛罗等等,都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有反对的声音。今天,我们怎么看待莎士比亚呢?莎士比亚的戏剧有38--40部,我们今天只讲2本。还有一种学说莎士比亚只是一个笔名,各种说法。伊丽莎白喜欢莎士比亚的作品,
二、莎士比亚的生平故事
莎士比亚是否真有其人?这是一个非常大胆而富有创建的思考,这个问题是我从来没有思考过的。也从来没有想到要质疑的。可见,质疑的精神、思辨的精神很重要。
三、“哈姆雷特”形象探讨
樊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戏剧《哈姆雷特》的原型阿姆莱瑟斯,点明了《哈姆雷特》基于该丹麦传说的改编之处。
  樊老师安排两个书院演出,并给出五个关于哈姆雷特的选项,让同学们思考更倾向于哪一个。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进入了深度思考,结合原著,分析了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复杂。
  这样的设问,给我们很多启发,受益无穷。
周永峰 - 9/29/2019 12:50:56 PM
9月份讲座反馈

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确是一座绕不过的丰碑,但伏尔泰却认为是一堆大粪,托翁称:不敬神、不悯人、不传道,萧伯纳说评价:过于精俗。上述三位大家的评语是站在一个又一个山峰上来观瞻的,作为大众而言,我们绝不能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对莎翁指手画脚,我们是没有这个资格,因为你根本读不懂这三位大家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你见文生义,你已经走向文学歧途。
学术界对于莎翁作品的质疑由来已久,但对于我们读者而言,莎翁作品经典始终立于西方之林的,不因人们对其质疑,我们忽略对经典的本身的鉴赏与研究。莎翁也好,周翁也罢,好作品在那儿了,它是谁家的孩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汲取其精华与精神。
我读《哈姆雷特》三、四遍,但始终没有读出味道,对戏剧对陌生不增不减,通过樊老师的讲解,对首场戏的“鬼魂”“守卫”的出场,一场阴森、紧张地军事事件即将发生。
复仇是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流行体裁,但在《哈姆雷特》作品当中复仇是双线进行交织的,主线是王子杀掉叔叔,使得国家内乱停止;辅线是丹麦这个国家的领土得以复原。最令我震惊的是,王子装疯卖傻地实施复仇计划,看到新国王跪着祈祷时,王子就在他身后,天赐良机时,王子却犹豫不决,最终竟而放弃。这是不是人性善意?——王子误认为叔叔在上帝面前忏悔,自己也应该接受上帝转托呢?
王明月四川富顺柑九校 - 9/29/2019 12:51:10 PM
【由艺术到节目--反馈】8、9月,暑假、开学,再忙,周六的讲坛讲座都如约而至。很多讲座都让我受益匪浅。说说王宁导演《从创意到节目》的讲座给我的感受吧。的确,行外人对电视节目的台前幕后是不了解也很好奇的。一个节目从一个创意到最终呈现到观众面前要经历许多的环节,最终打动人心的应该是内容和人文关怀兼具的。电视人是一个充满魅力与挑战的职业,通过王导的讲述,讲解,发现电视节目的制作内涵丰富。从“什么是创意”的解读,发现每一档节目的制作与成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学习了。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9/29/2019 1:10:09 PM
樊阳老师“永恒的莎士比亚”讲座反馈
马晓涛

樊阳老师的莎士比亚讲座从外界对莎士比亚的评论演变和莎学流派的演变开始,讲到了莎士比亚的生平和留言,又以《哈姆雷特》的文本细读做例子,探究了莎士比亚在戏剧中通过怎样的对话与矛盾来进入哈姆雷特纠结矛盾的内心世界。这次讲座让我收获颇丰:
1.读戏剧的基本要诀:探究人与人,人的内心以及人与环境的矛盾
2.戏剧的语言与日常语言的不同在于,戏剧语言是及其精炼的艺术化语言,如果按照分析性格的分析方法则会把戏剧给生活化、平庸化,而是要通过用词、上下文文意的分析,来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找寻期悲剧命运的源头
3.莎士比亚的戏剧的俗和雅虽然表面对立,但是其所指并不相同。“俗”在透视真实的人性,“雅”在极高的艺术造诣
黄佳凤 - 9/29/2019 1:14:50 PM
这是我加入人文讲坛的第一次​反馈,从今年七月份进入大家庭之后,一直很期待能听到樊阳老师的讲座,在听过讲座,重新阅读文本并跟着思考后,我发现经典的文本就应该这样问直指核心的问题,然后层层打开去剖析。
樊老师问:​“哈姆莱特是真疯还是假疯,他的疯和主题有什么联系?”
在他的疯语中,最有名的就是那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哈姆莱特至死都在思考这个人类的疑问——生与死的意义何在?就像樊老师所说,这个问题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全人类的。我们在生活中会不断地思考和回应这个问题,但我们不会那么轻易地就获得一个简单的答案说死或者活着更有意义。我想,这就是《哈姆莱特》超越个人复仇故事的思考生与死意义的高度。
陈蓓蕾 - 9/29/2019 1:20:34 PM
20190928 南宋绝唱 陈蓓蕾反馈贴

昨天是国庆长假前唯一一天的休假,也是各种考试的前奏,纠结很久是否坚持听讲。最后觉得如果每一次都要找理由翘课,或许就是逃避的开始。所以哪怕路上2个小时,也是要从南至北地赶来听课。

每次听樊老师的课,我总疑心是回到大学的课堂,而不是什么中学生的课堂。因为生命里的积淀厚度不同,所以听课时能感染到的内心的激动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我的儿子,一个七年级的男生,这节课对于他来说,只能是南宋词的扫盲,根本谈不上什么欣赏或者感动。

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却仿佛听了一堂蒋勋的美学课。词里的世界,逐渐从白纸黑字开始立体起来,有千江汇总,奔流不止的绵长相思,也有花开微醺对于以往的沉湎,更有对于南宋帝国大楼倾覆前,如同夕阳斜照一般的轻轻叹息,金戈铁马的奔腾声里夹杂着歌姬的婉转歌喉,渐渐进入永夜。樊老师对于词的层层递进的描述,不禁让我联想起博物馆里看到宋朝的汝窑。通常都是均匀的乳白色或者天青色,线条简洁,但是造型优美,能留下的绝品里通常还有不为人所知的修补痕迹。但观者仍能从瓷器的雕像或者作品感受到宁静和美好,一如昨天的词。

生命如果没有一些静观,是绝对无法写出那么细腻的词。它动人之处在于美丽,也在于无常。因为无常,所以美丽在一刹那更珍贵,在词人若干年后回忆起,以男生或者女生的视觉去回忆,有香气,也就理解为何一夜间台阶上满布青苔,那是词人内心疯狂的执念呐!

我一直不知道南宋的词唱出来该是如何音调?以前看柳永的词,觉得甚美,音律用词勾画出一派明媚的天地。但是昨晚读到的元夕之梦,虽然没有苏轼怀念亡妻那般深沉,但是那种叹息,却是如萦绕耳边的磬声,一声声荡在心底,层层叠叠,听久了,人的心仿佛有一种钝痛,蔓延开来,无处说,一如樊老师说的,原来江水都是相连的,它们还是会相会。一首词如同河流,连着的,不光是词人对于二十年的思念,还有自己站在历史长河的彼岸看着词人慢慢淹没在时间的漫天尘土里。

南宋很喜欢参禅,我从来没想过南宋的大厦将倾,如果没有入世的心,或许禅宗就是一个心灵的出口。
袁利洁银海学校 - 9/29/2019 1:31:28 PM
讲座反馈:看了八月份红楼梦的讲座,想起自己第一次读红楼梦的时候。虽然读之前,通过各种途径知道这是一部悲剧,甚至在一开始作者就以判词的形式,告诉了读者人物的结局。但就算这样,它仍然非常吸引人。
一是作者以其强大的笔触,构建了一个世界,无数的人在这个世界里活动,这些人物仿佛有血有肉般。真是因为这些情景、人物的立体,所以我们越容易被吸引。然而细看,就会发现,它仿佛看穿了一切,对一切都持有怀疑。正如结尾所说,“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种虚无的、苍凉的世界观,与那些华丽的、繁复的家族兴盛细节相比,碰撞出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徐雪萍 - 9/29/2019 1:38:50 PM
一个人,一座城,一生坚持,拳拳赤子,处处杏坛。机缘巧合,有幸融入“共同体”这个群体,聆听樊阳老师精彩的讲座。惊羡于他如沐春风的课堂,惊叹于他鞭辟入里的对文本的分析,折服于他二十八年如一日的坚持。二十八年,行走万里,融读书,览胜、探讨、写作为一体,引领一群孩子遨游于书海的字里行间,驰骋于思想的天空,在浮躁功利的环境中追寻心灵的宁静与超越。
  对于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在父亲突然离世,母亲改嫁之后,终日郁郁寡欢。当从父亲的鬼魂那儿得知这一切都是叔父克劳狄斯所为,为此,哈姆雷特便从此步入复仇之途。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之所以能位居悲剧之首,我想正是因为他刻画了一个复杂的、多面性的哈姆雷特形象。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有崇高的理想,有斗争的决心。当他得知父亲的死是叔父所为,他说道:“一个人要是把生活的幸福和目的,只看作吃吃睡睡,他还算是个什么东西?”从中可以看出,他下定决心复仇。然而,在复仇的过程中,他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心路历程。他虽下定决心,但也曾犹豫不决。当看到叔父祈祷时,这本是复仇最好的时机,但他此刻却犹豫不绝,他想:“他正在祈祷,我正好动手,我决定现在就干,让他上天堂去,我也算报了仇了。不,那我还是考虑一下,一个恶人杀死了我的父亲;我,他的独生子,却把这个恶人送上天堂。啊,这简直是以德抱怨。”这一过程,又似乎让我们看到一个懦弱的哈姆雷特。剧本中,类似于这样的性格冲突有许多处。我想,这就是《哈姆雷特》这一巨作的伟大之处,对于人物的评价,他没有标签,也不是非黑即白。高尚抑或低俗,美与丑,好与坏;都有一定的标准界定。然对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刻画,则并非如此,他从中映射着人性的本质——复杂性与多面性。
liuyong - 9/29/2019 2:01:09 PM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久久为这个问题困扰。哈姆雷特的一个身份是王子,从这个身份而言,杀掉现在的君主就是弑父和弑君;而亲身父亲又是被叔父害死,不杀叔父似乎又无法为父报仇。若说报仇是正义,那弑君弑父似乎又在消解这种正义。那么,到底怎样才算对的?人必须在多重身份中选择自己最看重的。
zhangzhixun - 9/29/2019 2:03:42 PM
莎士比亚讲座反馈:
在我不多的莎士比亚戏剧阅读中,始终觉得我自己缺乏终极关怀的问题意识,这源于我对问题的追问与审视过程中感觉到无力,尤其是对上帝的认识与上帝相处,对自己的认识与自己相处的问题,深感茫然,然而,如果回避这些基因密码,我又深觉读不懂莎士比亚。我甚至感觉,莎士比亚从神本转向人本的大大不妙,我想,这种不妙,他自己也倍受困扰罢,所以才会体现在作品中极致的冲突。在这点上,我宁愿相信,莎士比亚对人本主义抱有警醒,却又囿于他自己对神本缺乏坚如磐石的信仰。
张成建 - 9/29/2019 4:17:21 PM
参加讲坛之前,也买了一套莎士比亚戏剧集,摞起来有半米高,然而买来后却没怎么读进去,感觉与莎翁之间总是有那么一段隔阂,没法消除,或许是年代的原因,或许是文化的原因,很难走进莎翁的剧中,对剧情的理解也不能深入。跟随樊阳老师的讲座,细细品味,慢慢能理解一点莎翁的深刻了。继续努力,跟随樊老师,阅读经典,行读万里!
罗慧萍 - 9/29/2019 5:57:55 PM
樊阳人文公益讲坛讲座反馈一(2019年8-9月)
郑老师讲座:《行走如何练“内功”》
无论是学习还是什么技能,关于练“内功”问题,其实高谈阔论的人实在也太多了,可是今天讲坛郑老师的讲座却是别开生面。她从拍故宫的民警的苏唐诗讲起,让同学们明白执着的坚持做一件事是可以做到极致的,而这种坚持又可以迁移到做其它的事情上。她人以下四个方面讲述了人文行走如何练就自己的“内功”。
01技术层面:使用地图,了解当地的地形、地图,了解当地各种相关信息。万老师展示了她搜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尽管已十分地敬佩万老师了,但看到这些,仍让我十分的惊诧不已!郑老师说,地理位置、地形地貎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物产和人的生活。为什么要了解地图,画地图,万老师说,不只是画地图表面上的内容,而是在画地图的过程中知道山的走向、水的流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长江、黄河的流向,经过哪里,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等。参加过讲坛行读的师生都知道除了樊老师外,万老师是画地图的高手,特别说到自己是如何用纸蒙在地图上描下第一张地图时,让我感慨万千,我也正是这样画过了多次的。万老师说有了描图的经历,钩画过那些线条后,会了解了很多,心中有数之后,以后会画得更好。我希望有一天我也有进步。
02理念:对问题要有自己的态度,会质疑,常问为什么是这样的。万老师搜集了每一年听课的笔记本,她说,每次听课都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整理,整合出相关的资料,因为每次在现场许多东西是看不到的,只有通过对各种相关的资料的搜集整理,涉及到的历史、文化、文学、哲学等,把现场可能涉及的历史文化疏通归纳之后,才能胸中有数,才能在现场尽量呈现出这些历史事件,或者可以对号入座。
03投入、坚持:同学们说,要把情感投入到行走的整个过程之中,把学习的渴望倾注在行走当中,思想的火花才能闪现出来。郑老师说,把我们的思想情感投入进去,那种历史的沧桑感才能在心中出现,才能有感而发。行走本身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关于一直坚持下去,郑老师举了同学们参加河南行走的例子,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塔的图片,回忆了当时各种不同的体验,解说了不同的塔不同的特点和内涵,你在行走中会搜集大量的素材,积累很多的感受理解,行走就能在现实场景中收获许多在书本上无法获取的文化和历史的知识。
04反馈(汉文):同学们说,在反馈中互动、互相启迪和补充,收获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知识。其次就是自己的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
    为了能更进一步讲解行走练“内功”的重要性,郑老师独具匠心安排了一场“小白”对“大白”的采访。她说,你们遇到什么问题,“大白”总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是?因为万老师全面的系统的学习,所以,解决的问题的能力就很强。你一点一点的学习,就可以成为“大白”。郑老师通过这种形式,让大家了解了万老师整个学习成长,提高并变得那么“强大”的过程。万老师说,她开始是来这儿蹭课的,然后就被樊老师“揪”了出来,开始帮忙樊老师查找这样那样的资料,然后把查到的资料都扔给他。在上海“萧红故居”行走之后发现,看过那些资料后再去听樊老师讲解就完全不一样了,樊老师把那些资料串连起来,就给我了许多启发。郑老师接着说,这就是预习的好处,带着问题来学习,有呼应,有良性的互动才能有优良的效果。万老师说,之后樊老师就有意识的安排我来做这件事情,然后认真做完每一件后,樊老师总是说这样“做得很好”,那样“做得很好”,受到肯定和鼓励后就更加努力的做好了。郑老师说,承担责任后就当回事认认真真的做,你就会有收获。万老师接着说,自己就自觉做得更多一些,例如从组织小型行走到组织大型行走,自己设想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自己给自己定目标、布置任务,自己去尝试思考更多更细和更复杂的问题,找到问题与问题之间逻辑关系,用解决上一个问题来促进下一个问题的解决。郑老师说,这就是学习的主动性,你来到讲坛,就是来到了一个非常优良的学习的场地,在这样一个学习的氛围中,你的才智、你的思想会得到长足的进步。许多讲坛的志愿者,会给你们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郑老师不是满篇大道理,而是深入浅出地用许多事例,特别是万老师“成精”的过程来告诉同学,练好“内功”就是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不断的坚持学习,不断进步。结束讲座后,万老师在她的朋友圈说:“下半场是最后关于“反馈”的访谈,老郑充分发挥了资深班主任的‘挖掘’和‘升华’能力,把我一步步挖坑自跳的过程讲得如此富含哲理深意。从一个来讲坛蹭课的闲人,到敷衍交差的志愿者,然后再在樊老师不断的积极督促下,设定每一次行走学习的自我目标,最后走向更为成熟的行读课程主导者。”
今天的讲座收获颇丰啊!樊老师的《南宋绝唱》更加精彩,留给下次反馈吧。
山西和瑞一小刘燕 - 9/30/2019 5:15:00 PM
专修内功,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如何在行走中夯实自己的文学功底,同时清晰的告诉孩子们,可以分四部来完成。技术,理论,坚持和反馈,这是要让学习的目的更近有计划有步骤的顺利走进人文  行走。
樊老师的文学功底再次震撼到了我,也把我再次向诗歌靠拢。南宋的历史背景,完全从几首诗歌分析的淋漓尽致。樊老师经常提问的方法很好,我也多试试。
王玲 - 10/1/2019 1:51:12 PM
由苏唐诗的故宫美照引发怎样做好一件事情的讨论。我觉得这样做,一有利于积累写作素材,二有利于将苏唐诗的事例跟自己讲坛的生活进行连接,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万老师和郑老师一场大白与小白的对话,让孩子们仰望万老师这一学术上的高峰的同时,又具体得知万老师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让孩子们更能坚定地向偶像学习并且迈向偶像。
冯乾 - 11/29/2019 2:04:59 PM
樊老师为大家讲解了莎士比亚中的《哈姆雷特》一篇,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悲剧的代表作,历来对哈姆雷特的形象都有不同的解读。樊老师从哈姆雷特装疯时的疯言疯语入手,带我们看透王子荒诞表现下的决心与恐慌。对哈姆雷特的悲剧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云南昆明和志茹 - 11/30/2019 2:44:20 PM
【讲座反馈】《永远的莎士比亚》在听樊老师讲座前,我刚好去了英国,也去到了莎翁故居,刚好有人在莎翁故居的小院子里表演莎士比亚的戏剧。去那儿的人饶有兴味地旁观着演员的表演,虽然要说什么大家都知道,可是经由演员朗诵(他们甚至都没有穿表演的服装,只是在朗诵台词)周围的人们还是很享受的。表演的人中还有坐轮椅的残疾人,可是当他在朗声诵念台词时,我根本没有觉得他是残疾的,这也许就是莎士比亚给人带来的精神鼓励吧。也许正因为如此,大家都很想对莎翁有更深入的了解,可是却陷入了泥淖之中。甚至有部电影,说莎士比亚只是个傀儡,真正莎翁戏剧的创作者是一位地位很高的爵士。与此同时,我还看了一部电影,也在讲莎士比亚,却仿佛更令人信服地讲述了一个颇为真实的故事,与莎翁故居里的一些佐证关联。这是我在听樊老师讲座时想到的。
文帅楠郑州八十五中 - 12/8/2019 8:32:47 AM
《郭方璇璇:也曾扪心问生死》
“人的视角”是最难让学生体会到的,生死更是。讲坛能够把这些内容讲给学生,羡慕年少就能接触这么丰富的人文资源。有时候我觉得人文讲坛跟像是生活的拓展。从事件出发,才能让学生进入人文。我们往往说成长是一瞬间的事,可是如果没有生活中的那么一瞬间,那么就可以听一听当事人的说法,这些经验的传达,是人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年8、9月讲座反馈(请不要开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