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狄鹏 - 11/25/2019 6:45:11 AM
2019年11月讲座反馈统计
郭冬梅 - 11/25/2019 9:02:29 AM
这次听樊阳老师讲《水浒传》
对于官方的解读有了更深的、更清晰的认知。《水浒传》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官逼民反的一个典型的案例。官方的解读来自于毛时代的对于《水浒传》的解读,哈哈。斗争哲学、二元论现在始终充斥在中学的教育中,孩子们对于事实和观点,两个概念不分。混淆了两者的区别,混乱了思维,甚至泯灭了良知和人性。
郭晓云 - 11/28/2019 3:11:28 AM
《水浒传》讲座反馈:
一直不喜欢读水浒、三国、西游,对他们的了解基本是靠电视剧,水浒很多年前囫囵吞枣的读过一遍,再无兴趣读第二遍,而且从内心不认为这是一本什么好书,值得一读再读,甚至因此也很失望于中国文学,没有几座真正的高峰,这次听了讲座,这种观念依然,只是多了一些新的对水浒的认识,当然包括一些知识,比如赛金花传神的翻译《四海之内皆兄弟——猎豹之血》,比如对水浒成书的大致过程有所了解,比如真实的宋江、比如鲁智深和武松的不同,也产生一些困惑,比如《水浒》成书过程背后的文化观和相关历史背景,比如游民和侠,比如古公亶父的选择和宋江的选择,这些引起我的兴趣,想继续去研究和探讨,但小说本身我还是实在不想读!
邬蒙鄂市三中 - 11/28/2019 1:38:57 PM
通过听樊老师的两次讲座对元代的杂剧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草根关汉卿是中国的戏剧之父,有文人气息的《西厢记》,流行的才子佳人戏,在民间备受欢迎而官方却列为禁书,这是人的觉醒和原本的封建思想的冲突,越是压抑,越是反抗,所以,读元明清的戏剧,是不是也可以了解成中国人人性觉醒的过程?接下来可以去系统的读一读戏剧
刘显 - 11/28/2019 2:22:59 PM
一
听完讲座,第一感觉是,少年人读《水浒》前,或许可以先参加一些有关于该书的导读课。否则冒然去读,难免感到惊悚,毕竟此书着实血腥。
然而,毕竟为四大名著之一,其瑕不掩瑜。记得美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曾向国际社会倾力推荐此书,还亲自做了翻译,译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光从这个标题,就可以看到其有趣之处。毕竟,何谓兄弟?严格来说,得有血缘关系,才叫兄弟。但在水浒的世界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却也有着胜于兄弟的情感。不光书中如此,书外的世界似乎也差不多。如后世湘军中的哥老会。为何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这类“异性兄弟组织”总是层出不穷?且都这么相似?比如,水浒里的梁山伯,和汉末时的黄巾军,甚至秦末时陈胜的起义军,其组织,其套路,何其相似也?这里面一定有其深层原因。
二
读《水浒》,实际上是在读中国式革命的知识大全。把这本书读明白了。对许多的历史问题,应该也会有点想法了。
芒果 - 11/28/2019 2:50:47 PM
11月份讲座心得(2019年11月27日)
听了樊阳老师的《三国演义》讲座,这次主要讲了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四位英雄人物。首先确定探讨范围,我们讨论的是《三国演义》这本书,而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从喜欢谁开始讨论,发现当下读者更欣赏枭雄曹操,而不是作者要颂扬的刘备。这是什么原因呢?借助《三国志》还原当时的史实,可以看出作者严重褒刘贬曹,夸大刘备的善,渲染曹操的恶。同时与刘备相关的人也是浓笔重墨地赞扬。作者之所以这样塑造人物性格,一是和自己理想抱负有关,深处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曾参加反元阵营,意图匡扶天下。其次,是将《三国志》、唐宋元民间传说话本杂剧(贬曹褒刘)这两种材料改编糅合再创作的,导致人物形象复杂。
曹操、关羽、诸葛亮都是悲剧英雄,透过他们,看到民族的悲剧,是对历史命运的咏叹。
龚捷 - 11/29/2019 6:54:17 AM
每次听樊老师的讲座,都觉得老师每一个环节的安排都恰到好处,每一次的提问都溯本求源。有的内容尺度把控不好课堂就会变味,樊老师的安排让这堂课形式不拘一格,语文味十足。
一开始樊老师出示了人物牌,给大家介绍明清时期才子佳人的戏非常出名,行酒令游戏在当下很流行。这种导入的方式既新颖又带出文化内涵。这让我在教学方面有启示,我们的导入都可更深入,不要停于表面。
在把《西厢记》和《墙头马上》(《汉宫秋》)进行对比时,老师的要求除了找共同点是什么以外,还问到才子佳人的戏在当时为什么特别流行。我最近在学习群文教学的方法,如何联系文本,怎样提问困扰着我。樊老师的提问溯本求源,开启人的思维,拉近人与社会背景的距离,我自己深受启迪。
课堂内容形式多样,除了课本剧的表演外,还播放了京剧片段,这些环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未宣兵夺主,因为樊老师一直在强调要根据文本来解读人物形象。这些环节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我们探究人物,课本剧的表演把同学们的解读融入其中,京剧的观看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到红娘俏皮、直率、机灵的性格特征,再结合文本的解读,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再者就是“唱词欣赏”,之前,我个人读《西厢记》时,只觉这是一部常态的故事,和中国古代的才子佳人戏路大同小异,并未读出其出彩之处,听了樊老师的讲解,我才感受其唱词华丽典雅,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充满生活气息。
这堂讲座,有好多细节都让我眼前一亮,收获颇丰。
许敏 - 11/29/2019 9:25:04 AM
才子佳人中的才子大多是那些才貌俱佳、功名不高、未入官场的年轻文人;佳人多指那些温柔体贴、顾盼生情的年轻貌美的女子。才子遇到佳人不仅仅是中国人大团圆的心理的期盼和希冀,更是中国文人在心底自卑和弱势的反映。面对强大的封建专制的国家机器, 中国文人无论如何在经济、政治、思想、人格上,几乎没有任何的有效的反抗手段, 也几乎不可能有任何的反击力量。长达几千余年的专制统治, 尤其到了专制集权得到集中强化的明清时代,文人不仅习惯于臣服于统治者, 而且更成为统治集团的传统依附者。自然心里上渴望的也就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多。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11/29/2019 9:39:20 AM
“浪花淘尽英雄”讲座反馈
在讲座一开始,樊老师就引用了“浪花淘尽英雄”,既扣题(我的职业病已无药能愈了),又让同学们探寻《三国演义》为何用杨慎的《临江仙》作开篇词。这就把同学们的思考引向了《三国演义》与正史的区别:《三国演义》虽是历史演义,但首先是演义,是文学的,而非历史的。这个开篇很重要,它为之后分析《三国演义》的人、事的多面、矛盾作了有力铺垫(又犯病了)。
在分析曹操形象时,樊老师一方面突出他身上的“奸诈”,和同学们一起回忆相关情节,另一方面又把文本中曹操身上所体现的“可叹”“可爱”挖掘了出来。
在这个基础上,樊老师让我们看到《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何以如此多变:成书有三种材料。一是客观的历史典籍;二是有贬曹拥刘倾向的民间传说话本杂剧;三有对以上两种材料的改编糅合再创作。
在整个讲座中,樊老师的活动设计丰富:问答、角色朗读、成语接龙,对每一个人物的分析都扣着书中最典型、最精彩的情节,更重要的是,樊老师始终在引领听者在思考中去类型化、去标签。这是真正的思考,真正的学习在这里产生。
黄佳凤 - 11/29/2019 10:02:03 AM
《讲座交流: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评价曹操》
非常佩服樊阳老师课上交流提问和审视学生答案时的强大的思维逻辑。由学生熟悉的三国相关的成语和歇后语,追溯这种熟悉度的内在原因——类型化的人物塑造,再以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为例,由面到点具体分析他们的“类型化”塑造。再评价曹操时,樊老师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切入点:曹操和刘备相比更喜欢谁?今人更喜欢曹操,是不是说明《三国演义》塑造人物不成功呢?但学生往往没有意识到这其实上就是一种塑造人物的“不成功”,反而还想去文中找证据去维护曹操,抓住这样的思维漏洞,樊老师带学生更细致地去分析了曹操的复杂的个性,一个是他的奸诈,一个是他的可爱可叹,但最值得关注的是樊老师并没有局限在一个文本中去解读曹操的形象,在解说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时,樊老师还比较了《魏书》《世说新语》《杂记》中塑造的曹操的人物形象,他带学生全面客观地去看曹操被呈现出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这种“被呈现”是一种文学作品的“虚构”,所以他提醒我们作为读者,不是为“虚构”的人物“虚构”的行为做解释,而是要去考证其虚构性和虚构的来源,并且作为读者,我们也要明确我们为了什么而阅读,我们不能为了守住心中喜欢的人物某个形象而突破内心基本的道德底线。而如果去考证,我们也才会明白曹操的形象的复杂性正是源于《三国演义》成书参考书目的混合性(既有正史也有民间话本),也才会明白在这样的时间积淀下,曹操形象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下是一个客观呈现,而并非作者的刻意主观行为。
陈蓓蕾 - 11/29/2019 1:08:35 PM
因为生病,整个11月,伴随着寒冷的冬季,突然急速而来。生病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去读书,也只有这个时候能放手不管方方面面的事情去看兴趣的东西。之前听了樊老师的元杂剧,那些才子佳人的讲座,觉得仍有隔靴搔痒不明了。趁着生病,就放倒在床上看蒋勋的说元杂剧。里面同样提到了关汉卿,提到那句非常出名的“响当当的铜豌豆”,加之看到郑炜那篇推文“茴香豆”,看到这个我莞尔一笑。
如同樊老师所说,元杂剧用的语言有时真是俗到不能读下去,但是不可否认,语言里却透着生气勃勃的力气,长于市井。文人因为不能入仕,而被迫成为编剧甚至演员,自编自导,甚至根据现场表演情况增减表演内容。仔细一想,直接把内心的想法诉诸于表演,且根据观众的反应而修改桥段,真真考验着功力。我一直嫌弃才子佳人大圆满,哪怕窦娥这样的冤屈,最后都是喜气洋洋感觉悲剧力量一扫而空。但是,转而一想,如果受众只有老百姓,那些哈姆雷特的哲学提问,给谁看?给谁听?李尔王苍凉的回声里是否有观众?
换做自己来改剧,恐怕也是喜剧的多吧!这么一想,翻翻历史,就哀叹着合上书,算了,头痛,果然病得不轻。还需要多读书。
王凤琼 - 11/29/2019 1:15:57 PM
《浪花淘尽英雄》讲座反馈:
在这一讲座中,开篇就让我耳目一新,学生更喜欢曹操,这与作者”拥刘反操“的观点是否相悖,而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我很叹服,作者拥的是汉室,不仅仅是刘备这个人。在分析曹操的性格时,樊老师说,作者就是参阅了大量的资料才造就了曹操这个形象,这也让我想到刘备的相对单一可能是由于作者参考的单一,这也启示我,教学生写作时多从不同地方去发现人物的多面,这恰恰能表现人物的真实。
袁利洁银海学校 - 11/29/2019 1:21:07 PM
11月《三国演义》讲座反馈:看到这一期讲座内容时,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个题目可以讲的内容太多了,正是因为可讲的太多了,如果我自己来设计的话,反而不知道从何下手。所以听的时候我特别注意听了一下樊老师的思路。樊老师从四个主要人物入手,最令我佩服的有两点。一是对于《三国演义》、《三国志》、《魏书》这些材料的整理、编排,每一则材料出现得总是恰到好处,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二是对于人物依托文本冷静、客观的分析,试图多方面还原人物,打破学生固有认知,而不是上来就先定调,曹操奸刘备仁。我觉得这非常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冯乾 - 11/29/2019 1:39:17 PM
《西厢记》讲座反思
观看了樊老师关于《西厢记》的讲座之后感触很多。樊老师从《西厢记》的流行程度入手,帮助学生了解了为什么以《西厢记》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能够如此受欢迎。樊老师认为除了在当时的封建礼教制度下歌颂自由恋爱的可贵之外,还有观众们对于郎才女貌,男主人公考上状元功成名就的一种羡慕之情杂糅在里面。弗洛伊德觉得文艺是一种白日梦,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作者内心的本我的思想带入进去。读者在阅读时也仿佛陷入这一种白日梦之中。在观看了同学们对于《西厢记》的演绎之后,樊老师带我们进行了文本分析,尝试通过人物的语句进行人物性格分析。其实这里挺不好讲的,因为《西厢记》素有艳曲之名,里面比较露骨的描写也不少,在保证不开车的情况下还能够将文本分析明白其实很不容易。另外单纯从文本来看其实现代人对于元代剧本的文字的理解是疏远的,很难单纯从文字看出红娘泼辣的性格,张生崔莺莺之间的你来我往欲拒还休,配合乐曲、表演相对好理解一点。
冯乾 - 11/29/2019 1:45:09 PM
汉宫秋的阅读反思。
本月阅读了《汉宫秋》,《汉宫秋》作为马致远代表的一部作品,讲述了汉元帝和王昭君的故事。王昭君入宫后不愿贿赂毛延寿被画得很丑,不得汉元帝召见。当韩邪单于大举进攻索要昭君作为阏氏,昭君为了大义愿意和亲,但在和亲途中投江自尽,以全忠贞。整个故事两个君王之间的政治斗争,被怪罪于画工和女子其实是十分可笑的。结合马致远所处的元代,经历的汉文化的大衰退之后,当时的文人虽然不满足于元朝的统治,但是心有不甘。借王昭君这一个女子表明气节。
李云跃 - 11/30/2019 3:41:30 AM
听樊阳老师《三国演义》讲座反馈:
我有以下收获:
一是时刻提醒自己三国演义与三国的关系,我之前也是常常把三国演义与三国混为一谈。
二是樊老师在讲座中设计的让书院的学生接龙有关三国人物的成语与歇后语这个环节,我觉得很受启发,可以运用到今后的教学之中,启发我如何用一种游戏化活动的方式进行学情前测与摸底,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
三是三国人物角色标签化的问题,标签化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但是就失去了个性化,这让我想到了我们老师常常标签化自己的学生而放弃了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这是标签化最可怕的地方。
四是在讲述关羽部分,让不同书院的学生进行角色化朗读“温酒斩华雄”一段,非常精彩,这种用戏剧与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不同人物的内心非常有效果,期待自己也能将戏剧手法引入到自己的课堂。
云南昆明和志茹 - 11/30/2019 2:28:35 PM
【讲座反馈】11月《水浒传》讲座反馈。听本次讲座感受最深的是与语文新课改结合很紧密。一是采用情景创设下的语文实践活动——辩论赛导入,让我看到以下明显的优点:1.落实语文核心素养;2.用语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表达欲和学习欲;3.参与度广,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活动前的动员和活动后的总结,让人确信学生在旁听与思考。二是整本书阅读的版本溯源,既开阔学生眼见又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做好铺垫,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从这两点来看,就让我获益匪浅。
山西和瑞一小刘燕 - 11/30/2019 3:20:51 PM
11月份讲座心得(2019年11月27日)
本月听了樊阳老师的《三国演义》讲座,感觉思路脉络非常清晰,讲到的主要人物就是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四位英雄人物。期间穿插讲解了与之相关人物。樊老师的课堂活跃 幽默风趣,角色读课文也指导的生动形象。从人物的不同性格揭示了作者要为每个人塑造出鲜明的个人形象,以至于这些人有的与本来三国历史人物有些差别。通过樊老师细心的解读,是我明白三国历史不同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本书,他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们更喜欢更欣赏的枭雄曹操,也有阳光的一面,比如爱人才。要颂的刘备,也有不够真实的一面。原来秘密都在《三国志》当中。最后想用曹操、关羽、诸葛亮都是悲剧英雄,说明民族的悲剧与不幸。所以读这样的名著还需要拓宽的的阅读范围。作者褒刘贬曹,夸大刘备的善,渲染曹操的恶等,和作者理想抱负相关,所用的材料也不光是《三国志》,还有唐宋元民间传说话本杂剧(贬曹褒刘)。
温和玲 - 11/30/2019 4:20:24 PM
《三国演义》《讲座交流: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评价曹操》
诸多大咖讲解三国,樊阳老师的讲座却非常清晰,并且带着探究和质疑的方式去思考和引导。
其中几处,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对于曹刘二位男主的探究和形象的归因。学生显然心目中,为曹操勾画了一个详细的画像,而刘备则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总让人觉得是一种道德的完美,而不是真实的呈现。因此引发了学生的质疑。这是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
二是小说总是在宏大的叙事中解构很多的现象和观点。而大部分这些观点都成了主题。曹操的评价是立体,人们爱他的枭雄英姿,却也质疑他的手腕和动机。这样的主题探究时刻穿插在课堂中,学生听得却的趣味盎然。
三是准备。整个讲座是行云流水的,这来源于精心的准备和积淀,也来自于师生思维和智慧火花的碰撞,而这一切得益于阅读,最后,我深信:阅读三两文字,拨动千斤灵魂。
周永峰 - 12/1/2019 3:09:36 AM
再品《三国演义》讲座反馈
周永峰
樊老师开课用了较长时间引导学生学会厘清探讨问题的方法,这是很有必要的。但普通的课堂及公开课不敢在此花费这么长时间,我相信这一堂课开头那一幕会会让共同体的老师们沉思,对学生思辨及逻辑训练很有必要。我们不能忽略目前教育通病而去上一堂不务专业的课。我很敬佩樊老师能够很有耐心地把一个个游离主题的学生拉上岸,回到探讨主题来。
毛宗岗先生批注《三国演义》,也对三位人物进行了评价:关羽之勇义,曹操之奸诈,诸葛亮之忠智。
关于曹操的奸诈,《三国演义》诸多篇章都有描写: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谋杀董卓。尤其刺董卓未遂与陈宫仓皇出逃,经过吕伯奢一家,吕伯奢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曹操听到磨刀声,疑心吕伯奢一家要杀自己于是杀吕伯奢一家。
他对陈宫的指责答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在上述的背景下,樊老师并未从《三国演义》一个通道走下去,而是通过史料对比,并引导学生学会甄别史料,比如《三国志 魏书》比其他两个材料要可靠些。
经过这样的引领,樊老师对曹操人物的形象复杂进行了进一步说明,又从《三国演义》成书讲授:一、成书典籍:陈寿的《三国志》是比较客观的;二、唐宋元民间话本杂剧:贬曹褒刘的;三、以上两种材料的改编糅合再创作。
通过这样的铺垫,以刘备败走新野为例,《三国演义》作者主观痕迹很重:新野百姓的歌谣: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在撤退时,书中描述:十万百姓愿之渡江,不放弃,不抛弃,这是一种夸张。再如“三顾茅芦”,樊老师也呈现史料进行比照,使得学生在对比中思辨,在思辨中学习。
王明月四川富顺柑九校 - 12/6/2019 11:19:26 AM
本月讲座中,跟着樊阳老师再品《三国演义》,又有了新的收获。首先要明确三国时期和《三国演义》是不同的。其次,耳熟能详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细品又有新的感受。此词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三国演义》带给中国人的影响非常大也非常广,其中《三国演义》中类型化的英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大家对曹操的谈论不绝于耳也褒贬不一。曹操被称为“奸诈之绝”对此,我不是很认同。还是觉得曹操是一个多重人格的人,智谋、勇气、才华加身,让人又爱又恨吧。
liuyong - 12/6/2019 12:00:48 PM
《再品三国》11.23日讲座反馈
“拥刘反曹的作者并没能赢得现代读者对曹操的喜爱和对刘备,是不是《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失败”,很别致的一个问题。尽管读过好几遍三国,还是懵了。随后想到是因为曹操形象的复杂性,而不是刘备那样只有单一形象?因为固然曹操有奸诈的一面,但他也有献七星宝刀的忠心和统一天下的大志,形象有更强的真实性。樊老师却是拿不同材料中的相关记载来做对比,认为《三国演义》的描述有夸大成分。接着又从《三国演义》不同文本中展示的曹操进行分析,从《三国演义》资料来源角度分析曹操复杂性的资料成因,让这种复杂性更加具体可感。如果说拿不同材料对比,让人耳目一新;那么将材料来源和人物形象真实性联系在一起的操作则是让人振奋。
李廷梅 - 12/6/2019 1:01:26 PM
听了时文分析:关于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出台后的分析与讨论。老师列举出了:迟到问题;作业问题;诚信问题;手机问题;这四大问题,让同学们从有效性(纵坐标)与接受度(横坐标)来提出自的惩戒措施。经过同学们的讨论,画坐标图得出:写检讨是接受度最低的种惩戒方式。而重新学习知识或教别人学习知识接受度是比较高的。最后,万老师也让同学们思考:惩戒是违法吗?显然不是。那么我们是不是因为多少年“谈惩戒色变”而不愿了解和接受惩戒本身的教育意义,“惩戒”是教育的一部分。师生之间仅仅有“朋友一样的关系”这种可能吗?“师生之间朋友一样的关系"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教育的可能性吗?我们是不是应该不同的角度思考一下,给教育更多的可能性。万了的发问,引起了我的很多思考,这样的时文讨论真有意义。我自己就是一线老师,也是十年的班主任,社会转型区突显出来的很多教育问题,班主任都要去面对,而自己教育的方法仅仅有一种:好好劝说,好好交朋友。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单一的教育模式效果肯定也是单一的,但是,教育又仅仅是丢给学校、老师、班主任吗?是不是更应该关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呢?
文帅楠郑州八十五中 - 12/8/2019 6:33:07 AM
《水浒传》是否该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这个论题和樊阳老师之前提到的现在的教材已经忽视戏剧这种艺术。中学生多的应该是视野的选择。事实上,名著选读特别难以推荐,各有各的优劣,而最让大家担心的是书本中的主题引导。然而我们在考虑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同时,还要看到他们的成长状态。年轻,所以不能轻易下结论,多看,才是名著阅读的重要导向。吴飞老师也说过,整本书阅读,只要是在读的状态就可以。而《水浒传》作为内容丰富的四大名著之一,打破日常所说的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才是纯粹的名著阅读。我想这也是将语文课阅读作为人文通识课的一种途径。
王玲 - 12/8/2019 11:43:51 AM
樊老师讲三国,从临江仙的歌词开始,这很容易让孩子们进入到三国的情境。然后樊老师让孩子们用成语或歇后语的形式进行接龙,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的表达,也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的思维发展。
最值得我学习的是樊老师让孩子们立足于《三国演义》来谈人物,这样显得更有立足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