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2019年11月读书反馈
狄鹏 - 11/25/2019 6:49:16 AM
2019年11月读书反馈统计
洪健天 - 11/25/2019 8:54:27 AM
最近读完小岛毅的《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其中一句话很受启发:“”宋代正处于从正史《三国志》到小说《三国演义》的演变过程。被正史编者陈寿诋毁为“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诸葛亮演变成百战百胜的稀代军师;“骄于士大夫”的关羽演变成仁义之士;而敌方的曹操则演变成残忍无情的奸雄;刘备成为抵抗奸雄曹操、捍卫汉王朝、保卫民众的正义之士,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众多仁人志士、英雄好汉。既然如此,可是为什么他们却不能统一天下(这些人物被如此美化后,对这个“为什么”真是很难解释)?他们的理想在五丈原的秋风中以失败而告终。宋代的小孩们可能在入迷地听着这些历史故事的同时,也把他们自己的将来投射到故事中。“我感觉,”三国演义人物类型化的过程恰恰是宋代文学市民化的过程,对于普通民众,标签化是最简单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迎合也让人物失去了真实性和丰富性。
刘显 - 11/26/2019 2:53:35 PM
民间故事,其最高标准应该是“喜闻乐见”。何谓喜闻乐见?我以为,其标准是这个故事能和普罗大众在价值观上产生共鸣,在情感上共情。站在这个角度,再来读《李逵负荆》这样的作品,我们就能很好的解析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费的那些“小心机”了。李逵的鲁莽,宋江的精明,王林的憨傻,放在书里,是强盗和受害者的角色。放在现实中,我们也完全可以在人群里找到类似的人物。这些人物,剖开身份和武力值,其本性和大多的百姓们也无不同呢!话说回来,若不按老百姓的样子去制作“人设”,这部作品还有机会变得“喜闻乐见”吗?
郭晓云 - 11/28/2019 3:00:25 AM
《艺术的故事》3-8章反馈:
    1、艺术因时代的需要而变化,比如希腊人追求和谐、优美、戏剧性的艺术表现,而后来的罗马人为了叙述史实、显耀英雄,需要真实,所以追求逼真而不平凡,真实不加美化,在宗教上,在普遍不认识字文化程度低的情况下,为了让信众了解教义和圣徒事迹,需要简单清楚的表达,所以绘画并不追求效果和手段》
    2、创新并不是古代人们的追求,只是今人的一个观念。书中说埃及、中国或拜占庭的名家会对要求创新感到迷惑不解,中世纪西欧艺术家也不会理解为什么老路子那么适用,还要创造新方法设计新教堂、新圣餐杯,或者表现宗教故事。
    3、即使是同一主题或者同一个古老的样板,艺术家也不会创造出一模一样的艺术品来,他们会有自己的理解,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如书中164页和165页所展示的两幅同为圣马太书写福音书的古老题材的作品就完全不同,一副是个老学究,安安静静的的书写,而另一幅却是一个有些狂颠的人在激动的书写,这是作者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极为动人的事件,书写者敬畏而激动,以至于有些癫狂!
  4、埃及人画他们知道确实存在的东西,希腊人画他们看见的东西,而在中世纪,艺术家还懂得在画中表现他感觉到的东西!
邬蒙鄂市三中 - 11/28/2019 1:20:20 PM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有时候宁愿看喜剧,阅读至少是愉悦的。讲过好几遍的《窦娥冤》再次读起来,才真的被震撼,极端的黑暗,极端的残酷,才有深深的反抗,哪怕直指自己曾经最信任的老天,窦娥的三桩誓愿让我们看到了她心底深深的绝望与反抗。也许这也是关汉卿真实的一面吧,民众心底最可靠的依赖就是那个虚无的老天,而作者让窦娥彻底反抗了,关汉卿的局限就在于他不可能看到当时社会以外的阶级,因此,窦娥可以看成是那个时代最深的反抗了吧。
芒果 - 11/28/2019 2:55:02 PM
11月份读书心得
      《中国十大喜剧故事》已经看完了,除了《救风尘》、《中山狼》、《李逵负荆》和《看钱奴》外,其它都是才子佳人戏,这类戏的共性是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男主都会中状元,且自由组合,冲破重重阻碍。《西厢记》中红娘这一角色推动了故事发展,由她向莺莺提起张生,再牵线,制造机会,当小姐退却时,她去煽情说服。最后老夫人发现他们的私情,也是她站出来据理力争。没有了红娘,也就没有了这动人的故事。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11/29/2019 3:39:31 AM
读《艺术的故事》
在艺术、艺术史这方面,我是妥妥的小白,所以,这本书的阅读更多的是理解、接受、梳理。本月我着重读的是“罗马:天下的征服者”这一章,对古希腊艺术和古罗马艺术,我终于再也不会傻傻分不清楚了。古罗马艺术对古希腊艺术有了沿袭,特别是在建筑上,对古希腊三大柱式的建筑做了巧妙的继承。但罗马人用半圆拱券、柱子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壮观空间感,即使是从图片上看万神庙,我仍然震撼于它的壮观,仿佛置身于无限的宇宙。罗马人修建了那么多纪念性的建筑,纪念柱、凯旋门,这些都可以看出他们的好大喜功。
  另外在绘画雕塑上,看得出古罗马人的务实。他们舍弃了古希腊的理想化、抽象性,他更注重平实。当我看到维斯佩申(Vespasian)的胸像时,不由笑了:肉肉的脸,大大的鼻头,颇具富态,威严中不失亲和力,没有了希腊时期的仙气,更多是逼真和平实。这种写实风格,对现代西方绘画应该有重要启迪吧。
龚捷 - 11/29/2019 6:51:06 AM
读了《中国十大喜剧故事》这本书中的《幽闺记》《玉簪记》《西厢记》三个故事,故事内容具有一定相似性,自由恋爱中的男女,逾越常规私定终身,遭受阻拦饱受相思之苦,结局都以男主角金榜题名,最终明媒正娶女主而皆大欢喜。我觉得书中的故事并不是我常看到的喜剧,具有诙谐的语言,夸张的表现力。从《中国十大喜剧故事》《中国十大悲剧故事》中读到,所指的喜剧和悲剧是对立面,喜剧都有圆满结局,是美好愿望,令人向往;悲剧都留有遗憾,以失败告终,引人深思。无论喜剧还是悲剧的故事,戏剧在当时都很受欢迎,为什么呢?我认为古代百姓在极端黑暗混乱的时代,这些故事都是在写平民百姓,他们长期处于被压迫、被欺凌,人们向往幸福自由的生活,他们内心具有不屈的斗争精神,喜剧故事是歌颂爱情和正义,悲剧故事是在悲愤抗议残酷的现实。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11/29/2019 8:08:33 AM
《艺术的故事》读书反馈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风貌和时代问题。希腊和古罗马的绘画、雕塑风格都有诸多变化和发展。
这给了我认知艺术的两条路径:
1.从艺术形象的外部切入,看看时代风貌和群体特征,对艺术家的影响,把它与其他时代或者地域或者形式的艺术进行对比,发现不同。
2.从艺术形象的内部切入,抛开时代,看看艺术作品本身的细节所要传递的观感体验,隐喻或是转喻。
两条路兼备,方是全面深入艺术本质的阅读方式。
许敏 - 11/29/2019 9:22:39 AM
《救风尘》 妓女赵盼儿既智且勇,巧施妙计从花花公子周舍手中救出结拜妹妹宋引章之事。但是我们知道周舍是衙门官员周同知的儿子,赵盼儿从官二代手中救出上当受骗的宋引章何其艰难,何况那个年代妓女只是一个被人玩弄的工具。然而明明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成为了可能,这就是关汉卿的高明之处。与悲剧的同一性不同,喜剧的特点恰恰在于差异性,从而让读者在于矛盾对比中捧腹大笑,大笑之后呢?是无尽的思索。
黄佳凤 - 11/29/2019 10:00:00 AM
《读书交流:艺术发展的立定跳远——跳出规则》
这个月《艺术的故事》阅读读到的是​埃及与希腊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我感受到这两个民族对艺术呈现“规则性”的不同偏爱。
观察埃及艺术家笔下的绘画,它们不合常理,不可理喻,一个侧面视角的人脸上有一只正面视角的眼睛,这样的头安在了有着两只侧面视角是左脚的正面身体上,如此朴素的线条上,是埃及的艺术家们将一个人最重要最有特点的部分融合成“一”,面对这样的画我们不能去追究画的“不正确”,而应该观察它的“规则”。埃及艺术家绘画中的规则呈现出的是一种有意为之的秩序性,这样的秩序性可以给每一件作品稳定、质朴、和谐的效果,但这样的“规则”也让埃及的不同艺术家们像立定跳远时只能以相同的双脚间距去奋力一跳,没有了作为个性对规则性的疏离,埃及的艺术发展能跳多远?它对世界艺术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贡献。
而希腊的艺术家们不一样,他们知道规则作为一种正统不容轻易推翻,而他们也不想推翻,他们在原有跳远规则的基础上调整了每个人自己双脚的间距,以更适合的姿势弹跳而出!在过去埃及那样僵硬秩序化的线条下,希腊艺术家们用轻柔,表情,真实的人诠释了艺术和艺术家的自由。
陈蓓蕾 - 11/29/2019 1:16:13 PM
上次樊老师问,水浒里,最爱的哪个角色?想了一下,还是鲁达。个性烂漫,粗中有细,很对我的胃口。他的老师一直嫌弃他的不守世间规矩,可是在我的眼里,他是个大成就者,真正达到了无我境界。整部心经和金刚经都在说无我的空性智慧,只能看世俗谛的僧人们自然看不到胜义谛的宽广。实际,佛经中所设的清规戒律,原都是守护自心,用来规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而能从内心层次上更深入了解无我。但是鲁达更倾向于瑜伽士的行为,着实吓坏了一众老和尚,从庙里被赶出,不拘泥于形式,才能真正从心里成为一名行者。再读一遍,仍旧是喜欢这样的行者。
袁利洁银海学校 - 11/29/2019 1:18:12 PM
11月读书反馈:《看财奴》中灵派候这个人物挺有意思的。在我的印象中,一般神都是正义的、明辨是非的,然而在《看财奴》中灵派候的形象却与之相反,他仅仅因为贾仁的一些埋怨,就决定给予贾仁一场富贵。在增福神都点明了贾仁是个“忘人恩,背人义”的小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这一决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这里似乎被打破了。这个神不太像神,反而像高高在上的统治阶层。或者作者是借由这一人物形象讽刺当时社会的一些情况也说不定。
王凤琼 - 11/29/2019 1:23:53 PM
《艺术的故事》我刚看到了《天下的征服者》这部分:艺术家已不像之前一样注重的是手艺,已不太注重雕刻的精细,开始关注它的整体美,意象美,这是我期待的,美有时是一种整体的感觉,一种心情,一种状态,不知未来的审美将趋向什么,期待看下去。
冯乾 - 11/29/2019 1:54:29 PM
汉宫秋的阅读反思。
本月阅读了《汉宫秋》,《汉宫秋》作为马致远代表的一部作品,讲述了汉元帝和王昭君的故事。王昭君入宫后不愿贿赂毛延寿被画得很丑,不得汉元帝召见。当韩邪单于大举进攻索要昭君作为阏氏,昭君为了大义愿意和亲,但在和亲途中投江自尽,以全忠贞。整个故事两个君王之间的政治斗争,被怪罪于画工和女子其实是十分可笑的。结合马致远所处的元代,经历的汉文化的大衰退之后,当时的文人虽然不满足于元朝的统治,但是心有不甘。借王昭君这一个女子表明气节。
李云跃 - 11/30/2019 3:50:43 AM
读《艺术的故事》埃及章节反馈:
一是深刻理解了信仰对于艺术的巨大作用,除了埃及金字塔中的墓室壁画和雕塑,也让我想到了重庆大足石刻的雕塑作品,这些耗时耗资巨大的艺术得以实现,信仰在其中所取的作用可窥见一斑。
二是让我比原来更进一步理解了埃及雕塑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表现手法及其风格,也同时与秦始皇兵马俑进行了某些联系。看来人类在面对死亡时的关注点是一样的,对于永生的渴望也是一样的,对于权力的迷恋也是一样的,不分东西方。
郑小冉 - 11/30/2019 7:34:44 AM
《奇葩说》最近很热,其中一期的辩题是“奇葩星球艺术馆着火了,面对着里面的达· 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和一只鲜活的小猫,你救谁?”正反方各执一词,救猫的说那是鲜活的生命,那是可以给自己带来温暖的临终体验的猫,所以要救;救画的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高端!詹青云说,我们不是救猫救画的争论,我们要考虑的是我们能够割舍什么?是割舍一个鲜活的生命,还是割舍一幅画?那么,画又意味着什么呢?
    所以,我选读了《艺术的故事》第1章 不朽的答案 ,第15章 意大利画坛三杰之列奥纳多达芬奇。詹青云说的这幅画能让我们想到的是历史轴线上画的创作者、无数画的崇拜者、保护画的人等等,这中间有着我们不知道的诸多“生离死别”,画不仅仅是画本身、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我们需要借由艺术符号来了解民族、了解国家,我们不能将艺术拉下神坛!
房龙在书中第1章中也说“归根到底,超越了国界和时间局限的那种品质,就是艺术的普遍性。”
但这其中有一点小小的疑惑,艺术如果是普遍的语言,那么怎么又会被奉上神坛呢?我们又为何会在猫和画之间去权衡价值高低而左右它们的去留呢?是谁赋予了我们这样的权利?
书中讲述了一则中世纪的寓言故事。一位鞋匠担心自己只会做鞋,肯定远远不如一位音乐家能够演奏一曲动听的音乐更能打动圣母以求得宽恕。可最后圣母宽恕了他们俩个。房龙认为,过去的艺术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艺术家和手艺人不分高下。事实上当时,艺术家只是人们对技艺高超的手艺人的称呼。
如果是这样,我们如何去衡量画和猫的价值?根本就不可相提并论嘛!当然,节目里是辩题,不论你喜不喜欢,非辩不可。而我们不是嘉宾,更不是辩手,为什么要把画和猫放在一起逼迫着自己做出选择呢?
“所有的艺术家都只是某种艺术形式的记录着罢了。至于这些记录对于他人的意义,并不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房龙如是说,“《蒙娜丽莎》这位贵妇人的微笑或许另有缘故,这是由于作为她丈夫的第三任妻子,她比丈夫小很多。为此,丈夫已立下遗嘱,由她继承自己的全部遗产——总有一天,她会成为一个身价百万的美丽孀妇”。
那么,黄执中所说的画里有我们很难听到但应该听到的“遥远的哭声”会不会是“遥远的笑声”呢?如果这位贵妇继承遗产是事实,那么我们对于这幅画的诸多想象会不会很可笑呢!这还是让我想起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多么凝练地概括啊!
所以,如果用李诞的诡辩来解释就是“比神秘的微笑更神秘的就是烧没了的微笑”,当一切灰飞烟灭的时候,人类的可笑行为便可以完结了。因为作者在书中写到“真正的艺术是要深谙自然之道的。人类就算是在最伟大的时候,和自然界相比也是弱小、无助的。自然界通过万物和人类接触,而人类借万物表达自己。在我看来,这种表达就是艺术。”所以,来自远古物种的猫与人类接触,并不断进化成人类的宠物、朋友,可否看成是自然界在与人类的对话,在想要告诉人类你们不是唯一的、你们的眼中不可目空一切的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你们应该在感受猫咪治愈系的同时想到不能一味索取而也要多多给予?而画不就是人类借万物表达自己的途径和手段吗?为什么要把画挂在高高的墙上,把画放在博物馆、展览馆?街头的那些画作亦或还比不上一位有钱孀妇的微笑吗?
第15章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达·芬奇其人一生的努力探索追寻,这可比《蒙娜丽莎》要值钱的多了,可京东上一本《达· 芬奇传》只卖66元……
云南昆明和志茹 - 11/30/2019 2:58:20 PM
【读《艺术的故事》反馈】读《艺术的故事》之前对画作、雕刻之类的艺术品,我只是停留在“看”上,说实话是看了书之后,才明白自己对艺术是一窍不通的。譬如之前看毕加索,根本看不懂为何那样奇奇怪怪的画会价值连城,地位那么高。当然现在依然不太明白,可是看了作者对《打鸣的公鸡》的讲解,突然明白过来,这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那种扯直了脖子,多线条,看起来根本不写实的作品正是用艺术的夸张表现出了一只声嘶力竭地打鸣的公鸡,甚至,有种呼之欲出的感觉。这样,我突然想到了艺术的真实与追求真实的艺术作品这个辩题来,而显然追求艺术的真实对艺术的创作者和欣赏艺术的人来说要求更高一些。
山西和瑞一小刘燕 - 11/30/2019 3:41:02 PM
2019年11月读书反馈:
本月正在读了余秋雨的《中国文化课》这本书。由于全书体量比较大所以我先读完了第一单元。在这个单元里主要是说要讲文化课先弄清“文化”是什么。但是这个问题比较难,国际上也有多达几百个定义,即使《辞海》给的定义也是缠绕费解。所以,作者“由浅入深的讲解。开头还设计了讲故事的方式,让读者静下心来读下去,不是来一堆文字表达,把初读者吓跑。最终,作者为文化制定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我觉得这个定义蛮好的,有没有文化,文化水平高低,以及文化精神,都在外表现的是一种性格,生活方式。
温和玲 - 11/30/2019 4:10:34 PM
这个半年一直在读《中国十大悲喜剧》故事中的悲欢离合项=像一块磁石,让我重新拾起了阅读和记录的激情。捡拾一二,成为我的一点只言片语。
封建皇帝作为最大的私有者,总是以天下为私。所以,所有的伟大故事必然浸润着民族性,是汉民族男男女女们不断讴歌和挣扎的奋斗曲。“生活从来没有饶过我,我也不曾饶过它。”这话听着很有味道,然后之间的过程却是血淋淋的。充满了权谋和几斗。
以关汉卿的《窦娥冤》为例,窦父为了进京赶考,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抵押给蔡婆婆作童养媳,这是她一生悲剧的开始。亲生父母在那个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封建礼教之下哪些无声无息消失的中国女子呢?
所以,许广平说狼吃人不是悲剧,人吃人才是悲剧。而窦娥父亲的行为在那个时代的合理性,且又让人觉得毛骨悚人。时代在波折中前行,却也携裹着诸多的浊流和垃圾,这样的审美,与其说是帝国末日的一种预兆,不如说是历史在变更中,欲使其妄欲使其疯狂。
周永峰 - 12/1/2019 3:13:09 AM
《艺术的故事》1-4阅读笔记
周永峰
艺术的脐带连着宗教、巫术。
19世纪在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的穴壁和岩石公牛图像,这是不是一种图腾崇拜?而罗马神圣的卡匹托山竖立了母狼铜像就让自然联系这个地域的人们保留着古代风俗,他们的节日打扮成动物,模仿动物的动作跳神圣舞蹈。他们也相信他们的祖先曾被一只母狼哺育。
出自新几内亚的巴布湾地区的《仪礼面具》纤维似乎再现一股神秘力量缠着草编的木头为什么是吓小孩子面具呢?这一个仪式,还是驱魔的行头呢。
19世纪西北岸印第安人海达部落酋长房子的模型上妖怪、英雄、诱饵、英雄的岳母似乎能讲出一串串的中国故事,这些建筑承载是神秘的力量,看似是这个部落独有的,但随着你研究的推进,这样的艺术形式是跳跃的,西方有,东方有,而且互为通灵的,那些面目狰狞图像或许是上天加恩于人们的隐秘符号。
在读到希腊与埃及艺术对比时,埃及的艺术的确显得呆板而无趣,希腊艺人发现了短缩法并积极应用,使得作品充满动感和美感。比如《掷铁饼者》不仅让领略一位掷饼者的运动状态,还能给我带来运动轨迹和运动空间的身临其境的感受。
希腊艺术发展与这个国家的民主政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彼时艺术家是苦力下等人,受之鄙视,地位极低。但在希腊是民主政体,普通劳动者要承担一定的市政管理工作。这是政治对艺术的影响,这是最大的推动力。
王玲 - 12/2/2019 9:26:53 AM
《艺术的故事》第2章追求永恒的艺术 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克里特
1.我们今天的艺术,跟大约5000年前尼罗河流域的艺术之间,有着直接联系的传统,从师傅传给弟子,从弟子再传给爱好爱好者或模仿者。
2.埃及金字塔为树碑立传。
3.古老的信仰在艺术中起到重要作用。eg雕刻家是“使人生存的人”。
4.把图像献给伟大的人物,以此来代替活生生的奴仆。为的是灵魂在另一个世界有得力的伙伴。
5.他们作画像画地图,不像作画。
6.埃及人作画奇特的扁平而扭曲。
7埃及人所画的老板就比他的仆役大,甚至也比他的妻子大。
8.刻辞是象形文字,确切地告诉我们死者是谁。
9.埃及人对每一个细节都有强烈的秩序感,丝毫没有妨碍他以惊人的准确性精细入微地观察自然。
10.埃及艺术的风格质朴而和谐。
11.风格:坐着的雕像必须把双手放在膝盖上;男人的皮肤必须涂得比女人的皮肤颜色深;每一位埃及神的外形都有严格的规定;太阳神荷拉思必须表现为一只鹰,或者要有一个鹰头,死神阿努比斯必须表现为一只豺,或者表现为一个豺头。每个艺术家还得练出一手优美的字体。他一旦掌握了全部的规则,也就结束了学徒生涯。
12.只有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国王(阿米洛菲斯四世)打破了许多古老传统的神圣习俗。他只崇拜一个神即阿顿。
13.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为美索不达米亚:没有采石场,大部分建筑用砖建成,天长地久,就风化销蚀为尘土了。
14.美:树碑勒石纪念战功,记述他们所打败的部落和获得的战利品。在那些赞美昔日军事领袖的纪念碑上,打仗简直轻而易举:只要你一露面,敌人就像稻草,麩皮一样迎风溃散。
王明月四川富顺柑九校 - 12/6/2019 11:16:01 AM
《艺术的故事》读书反馈:的确,印象中的埃及是一个让人长生不老的国度。埃及最著名的是金字塔,读书之后,了解到埃及人雕刻和绘画也很出色,让人十分意外不过也情理之中。能够在传统之上创造新意是艺术能够传承下去的原因之一。埃及人在雕刻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对死的坦然也是值得人学习的。这一部分中,得到一个新知,透视法,虽然看了知识点后也不是很明白,但知道《最后的晚餐》明白了些许。
liuyong - 12/6/2019 11:22:51 AM
《艺术的故事》2-3反馈
  “埃及艺术最伟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所有的雕像、绘画和建筑形式彷佛都遵循着同一条法则,各得其所”,虽然有些扭曲,但也有一种拙朴但强烈的几何秩序感。两河流域文明的早期艺术却没留下太多可供后人追寻的东西,很多留存下来的艺术品都和战争有关。而这些都和两地的社会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地中海沿岸的希腊艺术却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它们既有自然形状和短缩法的发现,也有对人体动态美的探求,已经不局限于信仰上的功能或是对现实社会需求的反映,而是尝试探求人的内心或是物体的规律,有了一种“自觉”精神。
李廷梅 - 12/6/2019 1:24:53 PM
第八章反馈:罗马帝国崩溃后,社会陷入黑暗,人们把这个阶段称为黑暗时期。
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大量迁徙,艺术并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呈现出杂乱无章的状况。
不同的民族和阶层存在巨大的差别。
这个时候向人们提出了命题:如何捍卫传统?艺术仅仅是为宗教服务吗?
宗教信仰使很多教堂在动荡中保留了下来,可见信仰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文帅楠郑州八十五中 - 12/8/2019 6:13:49 AM
悲剧何以为美?  从宣泄说到净化说,悲剧的美学意义一直被探讨。也许是因为悲剧更符合人类的情感经验吧。生而孤独,因为从终极的意义上说,人本身就是一个悲剧,于是在这个大的悲剧无意义之下,人类的勇气、爱情、乐观都有了悲凉的底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没有喜剧,所以我们说喜剧是看着看着哭了。哭,是因为读出了其中的悲凉。十大悲剧因为有家国的情怀叙事显得更为宏大,而喜剧因为个体化的形象显得更打动人心和更易流传。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9年11月读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