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2020年3月分享反馈交流帖
狄鹏 - 3/1/2020 6:53:13 AM
2020年3月分享反馈交流帖
hongyvqiu - 3/1/2020 1:33:17 PM
2020-3-1  湛江 晴       

宅的第N天,总算即时地听了一节课,何况这节课是郭初阳老师的课。赶着在开课前,将郭老师发的资料预习,许是怕自己记性不好,只好踩着点看。

郭老师的课,将2004和2019的两个课件都加以讲述。由于不是实际课堂,网上很难呈现课堂效果,整节课下来,略显平铺直叙,课堂状况需要自己脑补。

我不是体制内老师,当然也不是语文老师。我听课只有一条法则:这个老师有什么新颖的东西没。

这一小时里,还是有不少的收获。2004版里的两个“假如”跟我之前运用过的“结尾预设”是同一手法,不免得瑟一下。然而,这个版本里,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郭老师篇末的外国人对《愚公移山》的评价。这一手法,因为是有文化的差异,教育的差异在里面,显得很有味道。可以想像学生也愿意听到、聊到这样的话题。在2019版里,没有了这个版块,但多了关于儒和道的辩论,却又是一看点。反看我之前课程里大多只运用到一方,而不能双管齐下,可能和自己的阅读量、知识量还是有关系。

郭老师对于木偶的说法,让我又有了新的观点。郭老师将“老师”比喻为在人手操纵木偶的那双手。“木偶”应该就是课堂了,观众开始会注意到手的存在,而随着表演的过程,他们慢慢地忽视了手的存在,眼睛只看到木偶。我觉得这是对课堂艺术的一个新的说法。手与木偶,浑然一本,就是课堂与讲师天人合一,这种境界虽难企及,却必追求。

我还喜欢郭老师引到的那段话:东晋张湛的“夫期功于旦夕者,闻岁暮而致叹;取美于当年者,在身后而长悲。”回想文中愚公与智叟二者的对话,不禁叹息。这不摆明就是让宰相与小人同台上场吗?可是在这里,我也看到了其实作者也是有“痕迹”的,愚是“公”,智是“叟”,二者的称谓里,似乎也有玄机。

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还有一个想法一直游在我的脑中:如果是我,会怎么去上这节课呢?

这个课文,我只记得我中学有读过。然而之后就没有之后了。那么,我为什么对他印象这么深刻,至今还有很多印记呢?绝不是老师讲的那些,相反的是自己的思考沉淀下来的东西。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大概也有了一个自己课堂的轮廓:

我会用“兴”来引入,让学生去咀嚼,回味一些文字,然后做一个引导性的示范,再由学生来找出运用了“兴”的地方,需说明以什么‘兴’什么。让学生更多的在文中去找相关。最后,有一个延伸,从现实中,从文章中,或从诗歌中,来举例说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海无尽,还是得学游泳。
王一涵 - 3/3/2020 12:32:20 PM
郭老师的《愚公移山》第二课时的起点还是古文的基础知识。对中学生来说,古文字词、句式的坎儿得过。不过先是反过来考,给现代汉语释义,让学生找到原文。再正过来考,强化一词多义的练习。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对课文再熟悉、理解再加深的过程。

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是给学生的几组棱镜:寓言、小说、渊源、论辩。从寓言这个棱镜去看,看到愚公的精神。从小说这个棱镜去看,去看人物关系、写作手法、愚公的内心世界。从渊源这个棱镜去看,看到传统文化对“智”与“愚”的不同理解。从论辩这个棱镜去看,把文本延申出去,愚公有没有破绽?最后这个问题倒又像是把故事落地了,落到我们身边。如果我是智叟,接下来怎么回应?

郭老师的课堂像一个魔方。用不同的理解给本文做注,再刺激、碰撞学生新的想法。即使是我们,听课的过程中也会有种“还可以这么理解?”的反思。

听到最后,也不禁问自己:愚公移山,到底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邬蒙 - 3/7/2020 10:36:57 AM
2020-03-07
  听过郭老师的《愚公移山》分享,我又看了课堂实录,真如郭老师所言,这两节课我们可以不断的拆分组装,每个环节的设置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从整个课堂来看,学生处在不断的思考状态,即使课堂看起来不是讨论高潮迭起,学生侃侃而谈,但是这样的课堂是让学生在长期的浸染启发中进步的课堂,是让学生对语文不失热情的课堂,也是学生越来越聪明的课堂,当然,这样的探讨,更是让教师不再把讲过的课一届届重复下去的好渠道,做一个语文老师的好处可能也就在于此吧,文本的解读可以随着时间,教师阅历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就郭老师的解读方式来说,惊叹于郭老师的阅读量。没有海量的阅读撑不起高质量的课堂,两次的解读都有对《愚公移山》不一样声音的交流,第一次解读更接近学生的思考,中西方的思想碰撞也是中国走向理性必然经历的过程,而第二次的解读,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解读文本的思路,是什么,为什么,吉林的洪老师也提到了这点。
《愚公移山》是一个什么故事?也许是一个先民想要通过努力改变处境的故事。然而,人定胜天毕竟有些悲壮,与其借助天神的力量,不如想办法发明些机械,自然科学的进步才是改变生活处境的真智慧。
胥江 - 3/25/2020 3:58:30 PM
从中学时学习《愚公移山》到这次在人文讲坛行读群跟着郭初阳老师走进《愚公移山》这篇课文,中学时是一种,鼓励和豪迈,觉得一个人只要努力就什么都可以实现,战胜自然。现在十几年过后重跟郭初阳老师解读时,跟着郭老师将课文从不同角度、背景甚至意识形态之中,通过去扣一个一个关键词“移”、“残年余力”、“亡以应”和“合一不平”等让人深入挖掘进去,让人脑子顿时打开啦、也思考了,不再仅陷入课本所设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里面去。
洪健天 - 3/26/2020 3:27:30 AM
郭老师的课中提到了永恒的角度,我想他一定又宗教情感,查了百度,果然是一位基督徒。从宗教性中解读愚公移山,我们可以窥出宗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一个好故事去凝聚人心,故事的真假已不重要,它的功能才最重要,这也是智人强大的地方。
申容昆明经开一中 - 3/26/2020 7:39:59 AM
郭初阳老师当年执教的《愚公移山》给了我很多影响:1.一篇课文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多信息量,给予学生更多思考,从而使课堂有广度、深度、厚度,同时,为学生搭建个性化的平台。当然,后来反复研习这堂课,我认为郭老师从语言、思维、文化等角度都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训练。2.课堂结尾要具开放性。老师最后说:“愚公这个话题,还可以继续引发我们的思考和讨论。”所以,一堂课应该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而带着更多的疑问走出课堂。
      这次郭老师毫无保留地把两次课件、相应的构思分享给我们,从两次课来看,都有由浅入深的语言训练,且方法多样、形式鲜活,都有思想、文化的启蒙,在第二次课里,老师给了学生几组棱镜:寓言、小说、渊源、论辩,的确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收获越来越密集、高级的思考。起初,可能是习惯了第一次课的行云流水,觉得这几个层级的教学内容及环节安排有些生硬。但转而又能理解他的改变,一则是对自我的突破,二则,郭老师第二次执教用的学生是越读馆的,学生层次变了,那教学内容也应随之调整。
      在提问环节,我也对“互文性阅读”这一问题向郭老师讨教,郭老师一语中的:互文性阅读不在量的多少,而在教学目的的有效性。我想这一解读对我正在探索的群文阅读教学真有醍醐灌顶之效。
芒果 - 3/26/2020 7:42:59 AM
20200325三月份讲座心得
        听了郭初阳老师分享《愚翁移山》上课心得,有两点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是郭老师说上语文不要讲什么语文味(大致是这个意思),我听了是一惊,曾经一直被别人说课上得没有语文味,为了有语文味,我一直在想,什么是语文味。去年上了一节课,模仿一位老师的教学实录上的,终于评课时说有语文味了。可惜这不是自己的味道。要不要有语文味,这得自己去判断,这是独立思考的开始。
        其次,郭老师从多种角度去解读《愚翁移山》,真是让人大开眼界,抓住不同关键语句,引发学生思考,得出不同的结论。郭老师引用的资料有深度和广度,足见他的阅读量,且是高质量的阅读。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每天必做的功课应该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才能给学生不一样的思考角度和广度。在讲坛最大的收获就是阅读多了,思考深入了,至少不会轻易跟风了。
龚捷 - 3/27/2020 2:58:01 AM
听了郭老师分享的《愚公移山》课例,我联想到去年我也上了一堂《愚公移山》的公开课,当时我要把《愚》做成群文教学来进行无生课堂的课例展示,因此在备课时,我阅读了郭老师2004年《愚公移山》的课堂实录案例,也从中选取了一些适合我们学情的教学环节进行整合,但那初步摸索的脚步,还有非常多不足。
    这个假期参与了郭老师“炉边书话”的课程学习,郭老师在共同体微信群中《愚公移山》的课例分享,我认为郭老师的课堂就是我在探索的语文课堂如何与四性的结合,郭老师的语文课是工具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四性统一的完美结合,学习后令我醍醐灌顶。郭老师说别讲什么语文味,可郭老师的课恰恰就散发出浓烈的语文味道,我们普通老师如何做到呢,我想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不断阅读,只有增加了自己的阅读量,才能拓宽课堂的宽度、厚度和深度。
    郭老师04年和19年的《愚公移山》教学,我认为郭老师都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思考问题。04年时课堂侧重点放在人的视角,从不同国界的人的视角来看待愚公移山。19年的侧重点引导学生从不同体裁,不同文学著作,人的不同视角来看带愚公移山,相对04年的课例,19年的进阶版《愚公移山》视角更全面,这对我也具有深刻的启发,想要从中获得更多的收获,还要细细品味。
王凤琼 - 3/28/2020 12:31:43 PM
听了郭老师的两个时间段同一节课的分享,对内容我就不说了,因为我想不出这样的构思,我很佩服郭老师,我谈两点引发的思考:1.语文课本在变,但相对于变,内容不变的时间更长,而学生在变,环境在变,因此教师要在备课上考虑与时俱进,若总用一个课件,必然不尽人意。2.我认为语文教学主要达到两个要求,一是语文能力的提高,因为要考试;一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丰富情感的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教风,静得下心,与学生一起感受文字之力。郭老师的课堂引导都兼顾了。我以后学习,多听,反思确实要跟上。并不是年龄大了跟不上时代,而很多是自己放弃了学习。
王凤琼 - 3/28/2020 12:33:38 PM
听了郭老师的两个时间段同一节课的分享,对内容我就不说了,因为我想不出这样的构思,我很佩服郭老师,我谈两点引发的思考:1.语文课本在变,但相对于变,内容不变的时间更长,而学生在变,环境在变,因此教师要在备课上考虑与时俱进,若总用一个课件,必然不尽人意。2.我认为语文教学主要达到两个要求,一是语文能力的提高,因为要考试;一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丰富情感的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教风,静得下心,与学生一起感受文字之力。郭老师的课堂引导都兼顾了。我以后学习,多听,反思确实要跟上。并不是年龄大了跟不上时代,而很多是自己放弃了学习。
张利云 - 3/28/2020 1:44:40 PM
第一次参加人文讲坛行走共同体活动,很好奇也很期待,伙伴在之前与我分享过一些关于人文讲坛行走共同体的交流与收获,很是向往。现在终于获得学习的机会,怎能不喜悦呢?今天主讲的郭初阳老师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之前学习《愚公移山》,大部分都是能够借助注释理解大意,明白要考的知识点,再讲讲愚公的精神即可。郭老师的教学设计却融进了经典文段、故事,将学生的理解引进深处,让学生的认识多元、立体,像魔方一样呈多面体。惊叹于他的博学善思,佩服他精益求精的品质,同样一节课,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挖掘文本包蕴的思想和内涵,同样的思辨,可以给不同的文本,体会不一样的境界和思想。还惊叹于郭老师的执着:“为凝一节课,反复细思量,捻断数根须,追求无我界”。觉得自己很惭愧,近三十年还是教书匠,也许,自己的执念不够罢。还有很多同仁的互动,有深度有高度也有厚度,都是我应该学习和追赶的榜样。幸喜遇见,感恩人文讲坛行走共同体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樊老师,愿珍惜此缘,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追求光的人。
李云跃 - 3/29/2020 7:12:56 AM
听樊阳老师在cctalk上的分享《以人文行读教育之路》反馈:
第一次见樊阳老师是在北京国子监举行的第二届全人教育奖颁奖典礼上,樊老师分享他的人文行读故事,当时想:作为一个老师怎么能行读全国这么多的名胜古迹,真是了不起。第二次见樊阳老师是在西安的时候,他给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人文行读课程该如何开展,他还亲自带大家行读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西安历史博物馆,主要偏重于人文行走课程的设计上,后来就没有见过面,只在讲坛共同体内的每周讲座或群内分享中更深入的了解到了行与读的结合,但是樊阳老师整个人文行读之路的历程,从渊源到再生到发展到反思到传递,我还是第一次通过这次的讲座全面的了解,这让我对樊阳老师的以人文行读教育之路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特别是在渊源部分,让我感触很深,从老师的故事中,我体会到:一个人无论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只要始终与书为伴、与书对话,不放弃自己,努力向上,你是可以通过人文行读以获得自由的,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的自由,都是可以获得的。
liuyong - 3/29/2020 8:19:48 AM
郭老师的两堂语文课,第一节课通过文本分析紧紧抓住移山的“理”,人物分析和辩论思考设环环相扣,时时跳出文本思考。第二节课在保留第一节课的理性思考基础之上,又加入了文化渊源思考,将这篇短短的寓言置于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之下,精彩至极!虽然平时上历史课也试图把所讲内容和更宏大的历史发展产生联系,一直都做不好,深知这样一堂课背后需要的知识储备那么庞大。只盼以诸位老师为榜样,继续努力,有所进步。
黄佳凤 - 3/29/2020 9:00:28 AM
《听郭老师<愚公移山>课堂分享有得》
在高三紧张忙碌的备考生活中,会时常惦记高一高二上新课的日子,那些日子可以专注于一篇文本,反复读,裸读,然后寻不同于上一次读的感受,在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也迫不及待地想方式设计让学生感受到。2019年郭老师的这堂《愚公移山》是寡淡的三月复习课中的一抹亮色,课堂分为四个解读板块:从寓言的角度梳理故事的对象、过程与结果,那么这是一则关于努力的故事;从小说的角度梳理人物形象看到所有人的情绪都是主角情感的映射,看到愚公的“愚、惑、惧、慧、感”,那么这是一则有关人心信念力的故事;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梳理愚公长远的成功和只搜短浅的功成,看到了文章对“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质疑,那么这是一则关于儒道对话的故事;再从词频的角度梳理,愚公的希望太多寄于“子”和“孙”,而这是他移山过程中最大的不确定,看到读者的质疑,那么这是一则从现代人语境视角关注下,对移山行动理性思考的故事。
刘显 - 3/29/2020 10:25:57 AM
对文本的解读,看似千变万化,但真正有价值的解读却往往不多。正如许多人都读红楼梦,却不是都可以作周汝昌。郭老师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源于常识,最终归于常识。很有意思。说他源于常识,是因为他也没有脱离正统的对该文的“正面”解释。以小博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这是对这篇文章的常规解读套路,郭老师也未能免俗。事实也确实如此,愚公移山,其题眼在“愚”字,通过移山之难,反衬愚公之愚,通过愚公之愚,歌颂敢于挑战困难的意志。一般人教到这一步,也就差不多了。但郭老师未满足于此,他十分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后期,又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材料,对愚公的行为进行质疑。两种观点,两份材料,双方势均力敌,这个时候问学生“你怎么看?”时,就绝对不是常态的课那般走形式了。我想,知道看一种行为会有多种观点,也应该是常识。
魏敏附中 - 3/29/2020 11:39:53 AM
听了樊阳老师讲座《人文行读教育之路》,再次被樊阳老师的学识、才华和情怀感动着。
      29年,一直坚持人文行读教育之路,让人文行读活动遍及全国。
      聆听讲座,感动并震撼,不知如何提笔写这篇感悟,因为千言万语在樊阳老师的精神和成就面前均是苍白无力的,但讲座尾声时,忽然看到樊阳老师展示的照片中,有一张是去年五月我们首次组织人文行读活动的现场照,惊喜之中也打开记忆的闸门:
      那是2018年夏季,樊阳老师带领“《徐霞客游记》行读活动”团队从云南进入兴义,我有幸参与了在兴义的行读之旅。
很多镜头至今仍历历在目:
      樊阳老师站在万峰林山腰,指着《中国地图》向大家讲解万峰林的地理位置及其地质特征。当时惊讶于教语文的樊阳老师怎么对地理知识了如指掌?今天听了讲座才恍然大悟,原来樊老师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均融会贯通,甚至在少年时期研究过古墓……这样的积累,为他领导和组织人文行读活动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万峰林之巅,樊阳、万蓓蕾老师领诵《徐霞客游记》,并将其描写万峰林的句子与广西、云南的山林进行比较,分析其写作特点及写景角度,樊阳老师及其团队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天清晨,琅琅书声回荡山林,让这块神奇的土地首次弥漫古典书香,万峰在眼前就是缓缓展开的一册册书卷。
      本以为这就是人文行读的极致,谁知樊阳老师下山途中,突然抛出问题:“万峰林的十个景点之名是古人所题还是今人命名?”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认真研讨后,樊阳老师继续追问:“如果是今人命名,为什么要这样命名?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合理吗?对黔西南州万峰林的旅游业有无促进作用?如果不合理,你又如何改名?说说你改名的理由,并阐释其对黔西南州旅游业的帮助。”
      ……
      这次万峰林行读活动无疑彻底更新了我的观念,正如刘尧老师曾说:“应试教育环境下,老师很难获得内在精神的发展和提升,职业生涯因此枯燥无趣。读行中的老师,看似辛苦,但是,读中行,行中读,更新的是自己的知识,视野和价值观念。这样,也就成就了一个老师的幸福和价值。”
      参加樊阳老师行读活动后,2019年5月,我策划和组织了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第一次人文行读活动:在万峰林最高处齐诵关于万峰林的诗篇散文;在神鼓广场了解大榕树的历史和结构特点;在布依村寨寨门处观察兴义市花三角梅并通过试验了解其生物特点;在万峰林民居写万峰林美文、品万峰林美食----蛋炒饭、了解万峰林民俗特点……
      “引读千年,行读万里,脚步不止……”
      感谢樊阳老师的坚守与执著,并引领我们走进一直向往的精神王国。
袁利洁银海学校 - 3/29/2020 1:37:56 PM
郭初阳老师的讲座,让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郭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如果愚公早就知道帝会感其诚,你怎么看愚公移山?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妙,老师的眼光不只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通过文本引导学生去关照现实、去思考现实,这样的格局这样的勇气。让我十分敬佩!
    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我们现在普遍认为体现的是人定胜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然而在它没有被赋予这个意义以前,它讲的应该是时间的问题。
    我们赋予一个东西新意义,往往是因为,我们需要这个新意义来帮助我们达成我们的目的。
    关于人定胜天我们其实做过很多尝试,比如填平江河、将森林变成耕地,我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人类想战胜天,最后自己成为位于天之上的神。
shasha000 - 3/29/2020 2:18:57 PM
这是我第一次听郭初阳老师的课,震撼是课后唯一的感受。震撼于郭老师在教学中强大的北京知识体系,也震撼于这是一节纯粹的语文。听课时,我在想,《愚公移山》这节面向八年级学生的课,放在高中也会是一节有深度的课。这本书上认为,那本书上认为,郭老师的读书量让人惊叹!在分享后我在CCtalk上搜到了郭老师的公益课堂,讲课时,郭老师的身后就是不计其数的书。语文课就应该是爱读书写作的语文老师带领学生爱上读书写作的过程。惭愧的是我做的不够。《愚公移山》让我成为郭老师粉丝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在课堂上郭老师对于学生思维和精神的培养,问题设置的立足点很高,说实话,不要说学生在课堂上不思考,诸多的语文老师也是不思考的,照本宣科的说,这种情形下怎么能够去启发学生思考?
王玲 - 3/29/2020 3:38:29 PM
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给人的印象很深刻的是思辨性很强。后来我也在CCtalk,上听了他的几节围炉夜话上的课程,感觉郭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有一套,什么样的材料都能信手拈来,并且安排的非常恰当。
韦春玫 - 3/29/2020 4:16:19 PM
听了郭初阳老师的讲座,心里有些感触,觉得要做好一个优秀的老师起码应该具备以下两点:1.多思,敢打破教学的藩篱。郭老师前后两次课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因为学生不同,二是环境不同,更主要的是郭老师善于思考,不拘于以前的形式、模板,而从学生的角度,从教改的角度,将课文重新解读、构建。一个老师如果上了多年的课,会形成自己的风格,很容易将课堂固化,特别是体制内的老师,即使现在提倡了教改,但很多课堂都是流于形式,我想,课堂要改革,首先老师要改变自己,不墨守成规,才会推动教育的革新。2.专业上要精,要专,要透。要想课堂有特色,课堂里有自己的思想,必然要在专业上下功夫。对专业不精深,课堂就会有人云亦云的现象,老师讲不透彻,学生就会稀里糊涂,老师照本宣科,学生就不会勤于思考,这样子的学生是不会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只有肯在专业上下苦功夫,才会收获满园春色的景象。
叶娉婷 - 3/29/2020 4:29:45 PM
2020年3月分享反馈:
听郭老师的课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从2017年在上海开始,郭老师就为我打开了语文课的一扇窗,让我看到语文丰富多彩的世界。2018年在杭州,一篇《珍珠鸟》、一篇《项链》的教学,让我看到了郭老师是如何深挖文本、拓展学生思维,让孩子们真真正正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这次在群里再次聆听,正如郭老师说“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需要对语言有一个高度的敏感,不仅仅是一句话,不仅是一个词、一个字甚至是一个标点,都不能忽视它,这才是文学。那好的语文课就应当来培养学生这样的一种文字的敏感,一种良好的审美趣味。”04年到19年,前后15年,郭老师不变的是每次上课都是精心准备,每个课堂都要培养孩子的语文敏感性、良好的审美趣味;变化的是教学的关注点以及教学的手段。但是不管变化与否,郭老师的课都在深挖文本,上出了逻辑、智慧与个性。而这三点正是我们许多语文老师所缺乏的。智慧与个性需要时间与实践的沉淀,但是逻辑这个东西却是难得的。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是没有逻辑的,而且在参加行读共同体以前根本没有对“逻辑”一词的理解。以前我上课大都是照本宣科,借用别人的观点,参考资料提示等等,不愿动脑筋去琢磨一节课、一篇文章如何上?如何挖掘?只会想到去网上找现成的课件来模仿套作,这样省时省力,还沾沾自喜。羞愧啊!不过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现在的我正在努力学习,希望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真真正正的“语文老师”。在行读共同体中,总是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开启了语文与政、史、地、理、化、生……各科的紧密联系,各科老师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切入点都是值得我学习和思考的,努力吧!
李杏莉洛阳 - 3/30/2020 10:25:49 AM
3月樊老师人文讲座反馈
李杏莉
疫情之下,讲坛开始了线上讲座,樊老师总是能抓住一切时间,促人上进,他的工作热情和治学态度总是让我一再惊叹。讲座的基本内容我在18年秋良渚的脚里学院乡村教师培训中听过一次,再听依然深受感动。
我和樊老师是同龄人,也很早就意识到语文课堂的匮乏教学的疲倦,也曾经试过做些改变。比如带学生外出。我们叫它夏令营、野营,但从来没想过做成课程。樊老师本身学识超群,文学、地理、生物等知识在行读中完全打通,讲座与行读课程相互补充,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在最艰难最苦闷的时候自己一直在寻找,不等不靠,即使只有三个人也依然在坚持,探索出“以人文得自由”的精神内涵。尤其让人感慨的是,他做这一切一直是公益的,他在不断寻求自己人生之路的过程中,因“人文”得到了自由,他的行为和精神也感召了更多人加入了团队,并因此受益。我就是其中一位。从17年第一次结识樊老师,到现在三年了,我有幸跟随樊老师参加了上海武康路行走、良渚古城行走及湖南大型行走,亲身体会到了行读课程的魅力。我也在老师的引领下在自己的班级开展了几次行读活动,从一开始的摸不着头脑到现在逐渐被学生喜欢被家长认可,每次活动都一位难求,我也在这些活动中收获良多。每次活动樊老师都会在百忙中给予具体的指导。
洛阳南面的香山有白居易的墓园,在做白居易墓园的行读课时我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樊老师提醒我从“中隐”入手,一语点醒梦中人。为什么是“中隐”,“隐”在哪里,为什么隐在洛阳,又为什么选香山呢?这就把白居易的一声串起来了!听樊老师的讲座他经常有这样的精妙之句。“以人文得自由”就是这样的精妙之言。浮躁的社会,充裕的物质,乏味的工作,各种复杂的人与事,唯有人文,可以让人认清方向,不再迷失。
讲坛的系列讲座让我知识充盈,行读让我找到了工作的乐趣与意义,樊老师则为我竖起了人生的榜样,他的团队让我看到了幸福的样子。感谢!
郭晓云 - 3/30/2020 11:01:56 AM
这个月听了两次分享,最喜欢的是郭初阳老师的分享,也借此读一读郭老师的两本书,因为没有读完,不想草率的随便写,所以还是说说昨晚四位老师的分享给我的启发,第一点是网课和线下确实有很大区别,最好能指导孩子们提前预习,这样效果会更好些;第二点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把学生分层,进行不同的教学,这样愿意学的基础好的会更受益,不太有兴趣的基础差的可以想办法以兴趣为主;第三点是可以开发一些课程,网课绝对不是把线下的课直接照搬,要考虑到线上教学的特点和优劣势;最后一点是我的忧虑,或许以后学校教育的模式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我是否能适应并有所发展,这样不至于会被淘汰!
李杏莉洛阳 - 3/30/2020 12:12:03 PM
3月樊老师人文讲座反馈
李杏莉
疫情之下,讲坛开始了线上讲座,樊老师总是能抓住一切时间,促人上进,他的工作热情和治学态度总是让我一再惊叹。讲座的基本内容我在18年秋良渚的脚里学院乡村教师培训中听过一次,再听依然深受感动。
我和樊老师是同龄人,也很早就意识到语文课堂的匮乏教学的疲倦,也曾经试过做些改变。比如带学生外出。我们叫它夏令营、野营,但从来没想过做成课程。樊老师本身学识超群,文学、地理、生物等知识在行读中完全打通,讲座与行读课程相互补充,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在最艰难最苦闷的时候自己一直在寻找,不等不靠,即使只有三个人也依然在坚持,探索出“以人文得自由”的精神内涵。尤其让人感慨的是,他做这一切一直是公益的,他在不断寻求自己人生之路的过程中,因“人文”得到了自由,他的行为和精神也感召了更多人加入了团队,并因此受益。我就是其中一位。从17年第一次结识樊老师,到现在三年了,我有幸跟随樊老师参加了上海武康路行走、良渚古城行走及湖南大型行走,亲身体会到了行读课程的魅力。我也在老师的引领下在自己的班级开展了几次行读活动,从一开始的摸不着头脑到现在逐渐被学生喜欢被家长认可,每次活动都一位难求,我也在这些活动中收获良多。每次活动樊老师都会在百忙中给予具体的指导。
洛阳南面的香山有白居易的墓园,在做白居易墓园的行读课时我不知道该从何入手,樊老师提醒我从“中隐”入手,一语点醒梦中人。为什么是“中隐”,“隐”在哪里,为什么隐在洛阳,又为什么选香山呢?这就把白居易的一声串起来了!听樊老师的讲座他经常有这样的精妙之句。“以人文得自由”就是这样的精妙之言。浮躁的社会,充裕的物质,乏味的工作,各种复杂的人与事,唯有人文,可以让人认清方向,不再迷失。
讲坛的系列讲座让我知识充盈,行读让我找到了工作的乐趣与意义,樊老师则为我竖起了人生的榜样,他的团队让我看到了幸福的样子。感谢!
周永峰 - 3/30/2020 12:41:41 PM
关于《网课那些事》反馈

  听到了四位老师上网课的讲座,我就不由自主地脑补一些场景。比如,老师面对新技术的恐慌,网课的失控和课后心理的失衡。老师们负重前行、踉跄前行,这可是创新老师的今后日常,只是再面对新技术、新问题不再那么恐惧,更加积极地拥抱新技术。在这一波疫情当中,有的老师或许已经变革的路上。
  面授与直播学习各有优势,对于体制内的老师而言,网课直播的痛点正在考验重构课程的能力。备课从单一的课文走向生活的世界,走向人的世界,走向心灵的世界。
    初八我也上了一堂2小时的网课,前15分钟心里也是忐忑不安,虽然在此之前做了很多功课,但还是慌乱。在教育技术方面,孩子是我们的老师,因为他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而我们是移民,所以我在孩子真诚面对自己的过失,不去遮蔽的无能和无知。
    教育是什么,让孩子做真诚的人,那么我们作为老师就要做个真诚的人,我觉得若干年以后,孩子记住的是我们坦诚,这样品质影响他们。我们老师展示无法避免的失误可能是一个教育的契机,也许学生并不记得你上的什么网课,只记得我们的老师像孩子一样抓耳挠腮的样子。哦,原来老师也不是我们想象那么聪明!
tzsxwyl - 3/30/2020 2:50:04 PM
从网课的紧张、茫然到适应、摸索,这一切今晚都将告一段落,因为明天开学了,我们又将重回课堂,回到熟悉的三尺讲台。但对于网课的思考,仍然在继续,就像今天邹老师所反思的:我们能适应未来的教育吗?学校是否是开展教育的必要场所呢?网课仅仅是把教室搬到了网络吗?课程设置、学习模式该怎样优化?
近阶段的线上教学除去种种不便和弊端以外,我也发现了一些线上学习的优势。首先是我和孩子的情感距离拉近了。每一次作业中的语音指导、评语鼓励、随时答疑,孩子们都看在眼里,感恩在心里,所以很多孩子收到批语后都会真诚地道一声“老师,辛苦了!”“老师,早点休息!”也许胆小羞涩的孩子当面不会这样跟老师说,但是网络给了他们表达情感的空间。看到这些总会无比欣慰。
线上优秀作业的及时展示也是一支强心剂啊!被展示的孩子很有自豪感,会一次次努力做好,没能展示的孩子心里也痒痒的,暗暗地在使劲儿努力,所以部分孩子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也是喜人的!
在这次线上教学中,感受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和优势!作文互读点评给建议,默写互相“捉虫子”,朗读背诵你读我听......小组成员体验到做小老师的成就感,获得帮助时的感激、给予别人时的快乐,都会有真切的感受。我想合作学习的优势还应该延续到接下来的线下学习中,并让小组学习更加优化,这是近阶段急需思考和实践的话题。
总之,线上教学痛并快乐着,以此简单做结,思考继续……
郭冬梅2021 - 3/31/2020 6:46:59 AM
在写今天的这个反馈交流贴之前,我又去听了一遍,郭初阳老师,关于《愚公移山》讲座的录音,因为之前我把它录到手机里了,然后跟着2004年PPT,郭老师谈到的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或文学范本。给出的结论,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关于坚持的故事。
在2019年PPT,他最后给到的:这是一篇关于关于心、信心的故事。

同一个文本,因为讲课者的个人文学素养,阅历的提升,给到了更多的解读。
反思自己的确需要在生活中在工作和教学中不断的学习、阅读,不断地去体悟周围发生的事情。以天地为期限,然后把自己放在永恒中,定位自己在现阶段的学习状态,自我教育,其实是一个自我救赎、自我修炼的体验,很美好。
北川永昌小学宋东 - 3/31/2020 12:07:33 PM
在听郭老师的讲座《愚公移山》时,也同时在翻阅郭老师的《癫狂与谨慎》上面的课堂实录。感觉郭老师上课没有标准答案,重在启发孩子思考,引导更多的孩子表达和交流,在课堂上让思维擦出火花。比如听了郭老师分享,我也会思考:愚公为什么不能搬家呢?到底搬家和移山哪个是更好的选择?需要和家人讨论吗?后辈有没有反抗和拒绝的权利?
云南昆明和志茹 - 3/31/2020 1:38:50 PM
听郭初阳老师的《愚公移山》有以下几点感悟:
1.对待一节课的态度决定了课的高度。郭老师能把一篇教学设计反复思考,十年磨一剑,依据老师的认识的深入、学情的变化来仔细打磨,这种精神本身就有了高度。再深入到中华文化里的基因库里去引导学生,学识上的高度决定了文本解读的高度,实在是令我望尘莫及呀。
2.文本解读要出新还要能贴合文本,能务实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首要的是教师的文化视野。真的是老师的视野和视界,决定了学生的成长的精度。对这一点,我就很惭愧,正在磕磕绊绊的弥补着。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20年3月分享反馈交流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