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11月讲座反馈
狄鹏 - 11/20/2020 4:39:49 PM
各位老师大家好
11月的讲座反馈提交在这里。
1、讲坛讲座《浮士德》
2、讲坛讲座《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3、行前讲座《文庙和科举》
4、讲坛讲座《法国大革命》
5、马晓涛老师的共同体分享
tzsxwyl - 11/29/2020 8:07:24 PM
《法国大革命》讲座反馈:
每一场革命都是有爆发的导火线和流血牺牲。在暴动中,有一种新兴的阶级和势力掌握了控制权后,开启新的政权模式。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是由于战争导致国库空虚,加上自然灾害造成民不聊生,新兴资产阶级与国王、教会、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以及解救财政危机的三级会议,但真正革命的焦点在于哪个阶层为财政危机来买单,是社会各阶层、各势力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力的争夺之战。
法国革命从1789年5月开始,最终以七月王朝的建立为结束,推翻了封建专制,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自由、民主 、平等的进步思想,推动了世界各国的革命,从而影响了整个世界。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11/29/2020 8:15:22 PM
几次讲座都很有心得,我还是先就昨天狄狄作的法国大革命讲座,谈一谈我的感受。
    1.法国大革命
    狄狄很坦诚地说,她对法国大革命还是有很多困惑,但是我觉得她讲了几个问题,正是让我们看到了法国大革命不是教材中所呈现的样子。
    初中时我所认识的巴士底狱,我觉得那一定是一个让法国民众水深火热的地方,是法国底层民不聊生的一个缩影。事实呢,让人啼笑皆非。里面的犯人寥寥无几。狄狄更是谈到了一个细节,革命派之所以攻下巴士底狱,更多的是为了获取与之相关的在里面的军火。
    同样的路易十六和他的王后,当年读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是带着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来想象他们被送上断头台的。多年以后,读到了一个令人唏嘘的细节,玛格丽特在上断头台时,因为恐惧、紧张,上台阶时晃了一下,刽子手从旁扶住了她,她说了一声谢谢,这声谢谢让我瞬间感到了玛格丽特是个活生生的人,是个情感细腻丰富的女性,而不只是一个骄奢淫逸的贵妇,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统治者。路易十六同样如此。
    带着细节去还原我们看到的这些历史人物、一个个的朝代,也许太多的人物和时代都被我们误解了。文学作品也同样如此,不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就会贴标签,比如浪漫主义。
      2.浪漫主义
      当初读华兹华斯,也关注到樊老师说到的这个很美的故事,华兹华斯一心想当诗人,但是当时的诗人是没有收入的,他以律师、记者职业营生,后来他的好朋友不幸去世,遗言中特意留下900磅给了华兹华斯,要他专心当诗人,不要为钱操心。
      尽管我是中文系毕业的,但是对西方浪漫主义和中国古代文学中说的浪漫主义从未深究过,似乎觉得他们就是一样的。直到这次樊老师讲浪漫主义,从华兹华斯开始讲,我才对其中一些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但想得还不透彻,还要下来再理一理。
      3.浮士德
      《浮士德》对于我的意义,人文性大于文学性。多年来,这本书一直提醒我:人如何在满足自己欲望的同时,又不出卖自己的灵魂?
      4.晓涛的分享
      晓涛是我师弟,但身为师姐,自觉惭愧。他在做阅读教学时,就有很多阅读活动设计,这些设计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有切实收获。而今,他勇敢地离开体制,探索的步子迈得更大了。在他的阅读推广中,又有很多活动设计。希望晓涛能一直把这件事做下去,有机会把这些富贵实践出一本书。
胥江 - 11/29/2020 9:00:23 PM
讲坛讲座《法国大革命》中狄老师从不同视角给以大家更宽阔的角度来看,英国光荣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想比,是温和而更让人欣赏的。辛亥革命后,中国也有这样的机会,皇太后皇后下诏书退位得以善待。可。。。。。最后却以暴力对暴力,让人难受、
张利云 - 11/29/2020 9:02:56 PM
越来越觉得,人文讲坛这个活动让自己受益很多,一是视野开拓了,不再拘泥于人文书籍,历史、艺术、人文、哲学等,都可以在这里邂逅;二是思维开拓了,学了那么多大咖的分享,他们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有崇高的教育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无论何时何地,以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做着不懈的探索;三是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追求和主打的研究方向,每一个的分享都是这样的专业,学识是那样渊博,挖掘的内容又是这样的有内涵和价值。
他们的讲解都是那样睿智和富有哲理,他们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着很多的人,樊阳老师的《孔庙和科举》,我原本只去过山东曲阜的孔庙,自以为知道已经多了,经樊老师一讲,才知道自己是井底蛙,不知道全国甚至世界都有孔庙,且不懂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也有不同的内容和内涵,需行万里路才能读万卷书。
《今天的世界该怎样活》好校长成长计划十周年特别策划,每位发言的领导都是这样有着独特的思想和简介,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着“我是谁?我往哪去?我的思考是什么?希望做什么?”都是这样高端的思想和远见和思维。
还有狄老师的分享《法国大革命》、今晚马晓涛《名著阅读的课程设计与推广》都为我开启了一扇扇思维知识的窗,让我不断看见外面的世界,知道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缺失,需要尽快用有生之年弥补和修炼。
张利云 - 11/29/2020 9:05:32 PM
越来越觉得,人文讲坛这个活动让自己受益很多,一是视野开拓了,不再拘泥于人文书籍,历史、艺术、人文、哲学等,都可以在这里邂逅;二是思维开拓了,学了那么多大咖的分享,他们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有崇高的教育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无论何时何地,以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做着不懈的探索;三是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追求和主打的研究方向,每一个的分享都是这样的专业,学识是那样渊博,挖掘的内容又是这样的有内涵和价值。
他们的讲解都是那样睿智和富有哲理,他们的行为影响和改变着很多的人,樊阳老师的《孔庙和科举》,我原本只去过山东曲阜的孔庙,自以为知道已经多了,经樊老师一讲,才知道自己是井底蛙,不知道全国甚至世界都有孔庙,且不懂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也有不同的内容和内涵,需行万里路才能读万卷书。
《今天的世界该怎样活》好校长成长计划十周年特别策划,每位发言的领导都是这样有着独特的思想和简介,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着“我是谁?我往哪去?我的思考是什么?希望做什么?”都是这样高端的思想和远见和思维。
还有狄老师的分享《法国大革命》、今晚马晓涛《名著阅读的课程设计与推广》都为我开启了一扇扇思维知识的窗,让我不断看见外面的世界,知道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缺失,需要尽快用有生之年弥补和修炼。
洪健天 - 11/29/2020 9:40:43 PM
法国大革命是浪漫主义兴起的重要推手,之前看到的法国大革命是伟大的荣耀的,现在看到的法国大革命,展露了人性冰山下面的躁动和血腥。就如李嘉诚做的那个广告:最好的因有可能种下最坏的果。
韦春玫 - 11/29/2020 10:48:29 PM
11月讲座反馈
听了刘亚老师的《陕北历史文化课程》后,收获颇多。首先是在内容上,刘老师分得特别细,而且非常成系统。她将讲坛的课程分为人文行走课程和讲座读书课程,其中讲座读书课程又分为陕北历史地理史和陕北文学文化史,人文行走课程分为行走中发现历史和行走在文化的高原两个部分。在讲座读书课程中,刘老师从地理、历史和文化几个角度去看陕北的历史文化,她讲的许多点都让我眼前一亮,比如说讲穴居时联系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思想,在讲到魏晋南北朝大动荡时期边地生活对陕北民族融合的影响,讲到血统、相貌、习俗等等。在布置作业时,刘老师的问题很有启发性,有对历史人物的探究,有拿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析,有对现实的冷峻思考,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其次,是刘老师这次讲座带给我的感悟。第一,要想上好一堂课或者做好一次人文行读课程,知识的构建必不可少,老师一定要有自己见解,一定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然后通过筛选与组合,选择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第二,老师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正如刘老师所说,我们老师只是学生在知识路上的引导者,我们只起到一个桥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千万不要用自己思想去禁锢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为学生发声,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学生拓展思维,这样才是教的目的。
温和玲 - 11/29/2020 11:46:54 PM
讲座陆陆续续听了,也在群里回复和反馈,这里再次梳理。
首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讲座,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刻板走出来,思考诗意的浪漫,比较中国屈原浪漫主义的出现,恍然发现,个体的浪漫曾经推动了一个时代诗歌的大跃进,英国诗歌的浪漫其实也受到政治和时代的挤压,在罅隙中慢慢前行了五十多年,才有了日出的壮美。
其次是《文庙和科举》。因为正在准备苏州园林的情景课,所以特别关注了樊老师的这节课,从道统,教统,政统三大角度解读的文庙成了一条清晰而宏大的线索,逻辑严密而又博古通今。这个讲座更新了我的新知。笔记记了几十页,还是期望线下行读。
然后是法国大革命,狄老师的渊博和清晰思路,还有对历史的细节提问让我醍醐灌顶!
温和玲 - 11/29/2020 11:49:05 PM
讲座陆陆续续听了,也在群里回复和反馈,这里再次梳理。
首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讲座,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刻板走出来,思考诗意的浪漫,比较中国屈原浪漫主义的出现,恍然发现,个体的浪漫曾经推动了一个时代诗歌的大跃进,英国诗歌的浪漫其实也受到政治和时代的挤压,在罅隙中慢慢前行了五十多年,才有了日出的壮美。
其次是《文庙和科举》。因为正在准备苏州园林的情景课,所以特别关注了樊老师的这节课,从道统,教统,政统三大角度解读的文庙成了一条清晰而宏大的线索,逻辑严密而又博古通今。这个讲座更新了我的新知。笔记记了几十页,还是期望线下行读。
然后是法国大革命,狄老师的渊博和清晰思路,还有对历史的细节提问让我醍醐灌顶!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11/30/2020 9:05:18 AM
这个月抽时间听了两场讲座,分别是樊阳老师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狄鹏老师的《法国大革命》。
每次听优秀的前辈或同仁的分享,我总是很激动,因为我总能在他们身上寻找到许多让我感动的共同特质。这会让我觉得目前虽然是艰难的,但尽可以大胆地向前。
1.所谓“常识”,恰恰披着名叫“常识”的外衣,让人不知不觉间放弃思考地做出判断,而有怀疑精神和求真意识的人,就能揭开这些外衣。比如“浪漫主义”,比如“法国大革命”
2.面对任何事物求因时,我总要么求内因,要么求外因。樊老师和狄老师的讲座,一看政治史、思想史源流,二看现状里蕴藏的契机与动因,三看个人在历史洪流里的价值与作用。文科总说感性感性,这样的求证与分析,不是深刻的理性吗?
3.面对历史事件或者文学阅读中的情节,可能因为语文老师的职业限制,总是从文本与事件本身出发,而两位老师纵向求同,横向求异等的延展与思考,不仅增加了学习情境的丰富性,更加深了对学习对象的理解。
感谢讲坛,收获多多!
hongyvqiu - 11/30/2020 10:02:28 AM
听马晓涛老师分享有感
              ——麦芽·洪雨秋

在我和学校合作的时间里,经常被校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能不能对学生的阅读课来做一个评估?言下之意,无非就是想有一个“分数”来展现学生对阅读的理解。

对于这一点,我一直无法满足学校,也因此被一些老师、主任等做为“把柄”。这里有一个我的分歧在于,我认为阅读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再者学生的阅读量远远无法达到自我理解的层面,我也不愿针对某一节课某一本书来做一个总测验,这是我自己对阅读的执念。

然,在马老师的分享中,觉得如同他这般的设计,能更好地和学校衔接。他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等的阅读设计,对在校的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挑战。

老师一要担心他的教学设计更受学生欢迎,以致会反过来“倒课”;二则要担心领导若是知晓了自己对该课的教学水平不如马老师,那会否影响到他的“前程”;三则要面对自己内心的自卑或自强或麻木或……

学生则要因与老师讲述的不同,甚至是差异,而持疑问:到底要信马老师的呢还是信原老师的呢?考试该用哪个老师的答案才好呢?

然而,这些恰恰又反应了在应试教育下老师和学生的困境。

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存在了太多的诟病,却任其一天天地扩大。说“姑息”实在太软,这实是在“毁人不倦”。

期待马老师更多的课程。
郭晓云 - 11/30/2020 2:14:12 PM
11月的四个讲座我只听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还只听了后一半,因为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这块不熟,所以基本是懵懂的,只能自己找机会再学习了,好在分享是在群里,可以补听,所以没有错过刘亚老师和马晓涛老师的共同体分享,两位老师都非常棒,在不同的领域用不同的方式做可以说是相同的事,思路完全不同,但可以借鉴的东西很多,比如刘亚老师的陕北文化课程的分类和系统,她的课程有两大类:讲座和行走,讲座又分为陕北历史地理和陕北文学文化,人文行走分为行走中发现历史和行走在文化的高原两个部分,我特别佩服刘亚老师这样的思路,结合地缘、历史、文学、艺术等领域,并从纸上到地上多领域全方面的让孩子了解一个地区,听完刘亚老师的分享后,我激动的想立马去陕北,感受刘亚老师课程里体现的那个立体的陕北!
李杏莉洛阳 - 11/30/2020 2:35:08 PM
11月讲座反馈
周六的讲座都很精彩,但是因为没有回放,我的时间又冲突,只有深深的遗憾。昨晚马晓涛老师的阅读推广分享倒是颇有收获。似乎每一个语文老师都有一个美好的想法,让学生爱上阅读,从阅读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从而真正解决语文问题。在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今天,公立体制里的老师和学生大部分人都不能从容解决这个问题。有理想的老师总想有一天可以按自己意愿教书,这颗种子在适当的时候就会萌芽。得知马老师辞职追逐梦想我还是吃了一惊,继而是佩服。因为我虽然也老早开始了自己的试验田,业余时间也在做读书会,但终究没有勇气真正与体制告别。马老师所做的阅读课程非常扎实。精读每一本书,再结合课标核心素养设计课程内容。所选书目与部编版必读书目紧密结合,比如《西游记》《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都是七年级必读书目,这样到学校推广就容易被接受。不过,作为一个在公立私立都干过好多年,自己又创业这么多年的老师,我深知马老师的不易。叫好不叫座也许并不是空谈。我想既然创业,除了情怀,也要考虑怎样与市场对接,开发出更被接受的课程,可能还要考虑怎样推广效果更好。当前互联网高度发达,各种小众课程也有很多的市场。马老师这么好的课程如果放到网上的话,一定会有很多粉丝。到那时,我一定购买学习。
liuyong - 11/30/2020 6:53:23 PM
这个月杂事太多,只听完了樊老师讲的《浮士德》马晓涛老师的阅读推广分享。樊老师的《浮士德》讲座不仅仅从思想史和时代背景透析浮士德形象,更把他面临的选择困难和普遍存在的现实困惑相关联,通过文本细读揣摩浮士德的心理。马老师的分享则分享了自己建立的阅读课程体系并提供了自己处理阅读文本的几个案例,如挖空、缩写和扩写、概括,都很有启发性。
叶娉婷 - 11/30/2020 8:48:44 PM
文庙与科举行前讲座反馈:没有参加人文讲坛前,去哪里游玩从来没有想过去“文庙”这种地方,后来加入讲坛并且参加了“徐霞客滇黔游记”的假期行读,在樊阳老师设计的行读景点中就有建水文庙,当时我只是简单的认为行读文庙主要讲文庙的建筑就可以了,但是在建水文庙里,我不仅学到了关于文庙的建制、建筑还有祭祀线、学宫线、配祀,还有对古人如何通过文庙进行教化的。那时才感受到"文庙"的魅力所在。但是对“文庙”还有诸多的不了解。现在聆听樊阳老师讲解“文庙与科举”,才更深的了解“文庙”文化。但是我对老师所说的“道统”“政统”“教统”还是不甚明白。另外,樊阳老师在说到全国许多文庙、文昌阁、文笔塔等等的选址常常在东面或者东南面,为什么?樊阳老师后来也没有说。假期听写2018讲坛湖南行走时,樊阳老师也在长沙的天心阁问到类似的问题,当时樊阳要同学们思考:天心阁的改名原因,提到天心阁的地理位置:围绕长沙城的东、南、北有一条龙脉(左宗棠就选址在龙脉上)天心阁就在长沙城的东南角上,龙脉上。因为东南面多风,古人认为要在东南方(象征文风到地方)建高塔、高阁等高大建筑物。所以在东南最高的山上建起了天心阁,观星象。既然樊阳老师提到《易经》卦象,我查询一下,说东南方向在中国八卦上是巽卦,巽代表风,放在这里的意思就是东南多风的意思。那么我根据这个推测:文庙常常建在东面会不会有“紫气东来”的寓意,而在东南面,也是不是“文风吹拂”的寓意?希望能够得到解疑!
刘显 - 12/1/2020 11:25:31 AM

    法国大革命,从最开始为保护私有财产和基本人权的革命,慢慢演变成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许多革命者在争取到基本的天赋人权后,就进一步追求对他人“生杀予夺”的权力。
      推翻了皇帝统治的人,自己也想做皇帝。从这个角度来看,华盛顿着实是个圣人。
      二
      斗争哲学支配下的人,永远都在寻找对手。当路易十六的统治被推翻,以至于被推上断头台后,没有了对手的革命者们,只好同室操戈,把自己人分派别,树立场,因为不这么干,他们似乎就无事可做。
      这样的历史故事看多了,导致我现在对“革命”这样的词汇充满恐惧。
      三
      狄老师的讲座里,最让我难忘的是对路易十六和丹东两个人物的分析,打破了我对他们的固有认识,让我的心思一下子回到了三年前,樊老师在贵州刘氏庄园的一句话:“看历史人物,要带走历史的同情。”我当时只是以为,这是提醒我们要站在和历史人物同一时期的立场,去理解他的行为。到如今,我才慢慢明白,亘古以来,人性是不变的。对历史人物的关切和评价,并非那么简单。
王凤琼 - 12/3/2020 8:15:22 PM
听马老师分享体会:《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重点在“怎样炼成”上,以保尔为例,要关注保尔从内心的自卑逐渐成长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个人情感上,并让学生以第一人称叙述。突然发现我们很多的名著题出题很有偏差,我也不重视引导,怪不得学生都不喜欢课内要读的名著。《西游记》填情节部分让学生知道概括的详略跟内容有关,而我却只是让他们去概括主要内容,更多是情节的再现及原著的识记,若能用马老师的方式,那学生读名著也有价值,而不仅仅考试得几分。《骆驼祥子》就让我觉得该拿起书来再读了,当然,题也要出得精彩。
云南昆明和志茹 - 12/3/2020 9:52:10 PM
【讲座反馈】听了马晓涛老师关于阅读课程设计及阅读课程的推广的分享之后,有如下思考:1.由“课程设计”想到“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与价值。课程设计的出发点之一是课程标准,语文阅读课的设计依据之一是语文的核心素养的落地;也就意味着课程设计的依据还存在着以学情为依据。这不就是“校本课程”的出发点之一吗?其次,“校本课程”对本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乃至对当地的“本土文化”的发掘与学习,也正是“校本课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践行了“大语文观”。
2. 由“课程推广”想到“自由教师”的发展之路。毋庸置疑,语文新课标的提出,对广大的语文教师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城乡师资的差距越发突出。而现行体制之下,已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离开体制,成为“自由教师”。作为一个离开体制,但还留在教育行业的教师的职业走向该何去何从?我想,做课程设计与课程推广的意义和价值远比进入补习机构要大得多。当然,关键是要“推广”出去,这应该是教育领域的又一种形态吧!
郑小冉 - 12/5/2020 8:20:03 PM
我想马晓涛老师在第一部分“矛盾与萌芽”中提及自己体制内的感受应该是大多数老师的切身体会。分数为纲和素质教育;课内知识技能和课外阅读;单篇与整本书似乎总是以对立面出现,不可两全。应试教育下对学生的自我成长的压榨,体制内的我们就是操刀手,一面清醒的知道问题所在,一面却又低下头在练习考试中习惯着。今天还有办公室老师在说三个层次班级孩子的求学生态:最好的创新班孩子上课基本无声,就算有声音也是在下面嘀咕老师可能说错了,下课去质问他,或拿到没有答案的难题去考考老师,满是不屑;中等层次的班级学生也很聪明,但是他们太忙了,忙到会跟老师说不要搞什么教学花样教学活动,直接给答案给方法给我们,相信我们,我们全都能背下来;最弱的班级也是最活跃的班级,孩子们愿意讨论但却又因为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往往多是热闹而已。这样的教学生态几乎把语文学科的尊严丧失殆尽,于是很多学生或其他人觉得语文课文学与不学、认不认真似乎不怎么影响考试,至于阅读,哪里还能有时间在他们的学习日程上呢!
来现在的学校前是在一所市重点,学校教学环境很宽松,老师们的教学自主性很大,所以有幸也在课堂上做了一些尝试。把每周六的课抽出来带读过两本书,一本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保罗·戈埃罗)、一本是《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吉野源三郎),两本书都不是教材里要求阅读的,回想当时自有一股气,偏偏就是不想读规定作品。选择《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也叫《炼金术士》)是因为学习选修教材的节选时因为主题的讨论差点和其他老师吵起来,只读节选的一叶障目把这本书里关于宗教的宏大视角完全掩盖掉,一本书的精髓都没有触及就简单粗暴的告诉学生一句话就能概括的主题,是不是太草率了呢?于是我就带着学生读了整本书,自己先读,读完后会制定阅读计划,计划分为预读任务,读中讨论,读后分享和主题写作。这本作品读得很细,学生上台呈现成果的热情很高,最后的主题写作资料我全部留存。带读是很辛苦的事情,所以十分敬佩马老师的勇气和尝试,但是也绝对认可樊老师和马老师的努力,这看似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真的是可以让孩子们终身受益。这怕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良知吧。选择《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是基于该书的叙述方式,和哲学入门书籍《苏菲的世界》很类似,书信问答的亲切感很容易让学生接受,当然更重要的是书中“小哥白尼”所经历的一切真的就是成长中的孩子们会面临的一切,而解决问题的答案就是书里,在舅舅写给他的信里,也在小哥白尼的心里。这些成长的痕迹比我们抓着学生一个劲地说道理要生动多了。这学期在仓促中读完了部编教材的《乡土中国》,真的是仓促,也得幸很多老师们早已做出了阅读成果,惭愧中分享是无奈更是学习。接下来,巧合的是讲坛的《红楼梦》和部编下册的整本书对应上了,加之学校里有位特级是《红》的忠粉,所以我强迫自己一定要好生阅读。望大家监督且共勉之。
周永峰 - 12/5/2020 8:23:39 PM
听马老师讲名著阅读课


马晓涛令人敬佩,告别体制的勇气来自体制空间局促和自己研制干货能为当下的教育带来真切的改变。

马老师的名著课是从学生视角去思考的,是从文学母题去考量的,更是从人性的内涵去发现的。我的孩子今年上初一,我发现60%考点来自课外,对于马老师可能有更多的挑战,当然这样的挑战给予了马老师更多的机会,目前光靠校对教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下语文教育的发展。目前语文教学及写作教学大部分学校是不合格的,但这些都会应试“称小猪”所遮蔽着。
马老师给我们的光亮,以开放的名著阅读课关照应试同时,也把每一位学子带来“人性”的现场,而不是考试的现场。
陕西邹高峰 - 12/7/2020 8:26:33 PM
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固然与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高潮有关,但原因的重点还要放在经济和政治方面去探讨。比如法国的税法因人而异,特权阶层不交税。政治方面,法国的等级制度,君主专制制度都是大革命前导致法国社会发展出现堰塞湖的重要障碍物。
刘亚 - 12/7/2020 8:57:30 PM
法国大革命,并没有发生在波旁王朝最糟糕的时期,而是在开始出现好转,政治较以前有所宽松的情况下爆发的。群众的革命精神被革命的发动者点燃之后,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革命的利刃宰割了革命对象后,对准了所有阻碍其杀戮的人。启蒙的理性被革命的浪漫所替代。曾经的革命者要么被革命者斩首,要么早已忘记了革命的初衷。反倒是反革命的拿破仑又举起了革命的火炬,以征服者的形象将革命的火种洒向整个欧洲。法国大革命是那么的诡异与神奇,甚至是魔幻现实主义。所以才成为历史反思的典型案例。
王玲 - 12/8/2020 7:43:13 PM
马老师讲座反馈
听了马老师的分享,也看了马老师的教学案例,对马老师的佩服之情油然而生。在人文讲坛里,总能聚集一些理想主义的老师,让我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虽然日常的工作十分琐碎,学校的管理也越来越严格,对分数的要求几乎成为评价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但是我们作为布道的老师,还是应该对学生丰盈的精神世界负责。我自己也要努力平衡教学成绩和学生素养的关系。
龚捷 - 12/8/2020 8:57:32 PM
听狄老师讲《法国大革命》,我的内心震撼又动情!
      狄老师用多样的教学形式呈现了一段复杂而令人深思的历史。在战争的背景下国库空虚,但路易十六和皇后的奢华生活依旧,路易十六企图增税加剧了人民对专制王权的愤恨,对自由的渴望,人民为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而战,吉伦特派取得政权后强迫贵族退还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我记得狄老师说到这部分时,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要是大革命到此为止,那多好!”
    之后的讲解狄老师用《法国大革命》中的两段视频,让我们直观的感受了路易十六、丹东被送上断头台前的画面。狄老师也特别提到路易十六和丹东被处死时分别才30几岁。革命走向极端,越来越多人被送上断头台,那些制造规则的人被处死,那些不忍处死他人的人被处死,百姓对人们被送上断头台这事习以为常,对待死亡像看戏一样平常,甚至有人编织毛衣“观看”处决,这一切让我感到特别的震撼,画面仿佛在眼前一般,也不自觉浮现有关文革的画面!
    狄老师引导得特别好,我也学会要关注人性,思考为何人们为自由而战,却又剥夺了多少人民生的权利!
    同时,我也希望我的语文课能像狄老师的历史课一样,有深度,有广度,令人震撼,记忆犹新!
冯乾 - 12/12/2020 8:53:53 PM
每一次革命都有牺牲,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教会国王军队都所组成的上层建筑不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革命自然而然的出现了
袁利洁银海学校 - 12/13/2020 5:05:37 PM
11月讲座反馈:
马晓涛老师的分享实在太精彩了!佩服!
“将名著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挂钩”简单的一句话,实际上老师需要去读课标,读名著,甚至需要自编教材,这其中所耗费的精力是难以想象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个例子,从内容的确定,到活动形式的设计,我看到的是老师对于文本的精准把握,深入研究。听完对于整本书阅读,我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再是抓瞎了。真的太感谢了!
邱华辰 - 12/13/2020 6:15:51 PM
同是初中语文教师,马晓涛老师提出的三个矛盾我在教学工作中也感同身受。分数和素养,课内和课外,单篇和整本书阅读。如何将这几对矛盾统一起来?马老师的思路极具启发性,构建语文教材中的名著阅读教学体系,指向语文核心素养,这样实际上就真正做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教学的规定。马老师不仅提供了整体思路,还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和我们课内的语文教学很好地衔接了起来,完全可以在我们课内的阅读课上进行推广。
王一涵 - 12/13/2020 6:44:00 PM
非常感谢晓涛老师的分享。
最大的收获就是名著阅读设计和学科素养能力的对接。我也要学习晓涛老师梳理初中教材的内容了。否则每次设计阅读题目时只是直觉。
每本名著独特的价值在于哪儿?学生读这本书不需要全面训练,只要抓住其中一两点内容集中训练即可。初中整个四年下来,可以覆盖各项基本能力。
有的名著适合分析,有的适合鉴赏,有的适合仿写。这点也要做区分。
再次感谢老师的分享。
郭冬梅2021 - 12/13/2020 8:17:21 PM
今年带毕业班,忙的一塌糊涂。我只听了樊老师的《浮士德》讲座。
其中的故事情节,我比较熟悉的是:魔鬼和上帝之间打了一个赌,作为赌注的浮士德自己却尚未知晓这件事。魔鬼引诱浮士德与他签署了一份协议:魔鬼将满足浮士德生前的所有要求,但是将在浮士德死后拿走他的灵魂作为交换。听到这一段的时候,对我的触动是极大的,身为右派倾向的歌德,是否也预言给了未来的我们,不再相信有理性的思考,不再相信神性的思想的返本,我们是否也会有这样一段误入雾霾的迷途之中,和魔鬼签约。
 1  2 
查看完整版本: 11月讲座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