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狄鹏 - 3/7/2021 6:02:30 PM
各位老师大家好,3月的讲座和分享有:
1、3.6普希金与俄国文学的兴起
2、3.13巴尔扎克
3、3.14共同体刘勇老师主题分享
4、3.20司汤达
5、3.27苏州河行走行前讲座
6、3.28共同体集体分享
shasha000 - 3/23/2021 5:22:09 AM
见识有限,对IB课程不了解,听了刘老师分享,有些收获。在听刘老师分享过程中,我一直在想,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学习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能力和方法的应用更为重要。IB课程会让学生在学习的广度、批判性思考能力、交流能力、研究能力等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而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欠缺的呢?不过这对授课老师来说将是巨大的挑战,以刘老师的历史为例,使用全国统一教材,但在授课时要打破课与课的壁垒,以自己对历史的理解设计课程。学生需要在课程中完成诸多探索,呈现诸如海报、调查问卷、论文等形式的成果,教师要对其进行评估,这对教师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
hongyvqiu - 3/25/2021 12:30:49 AM
刘勇老师说的IB课程,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一个课程。
我对之完全没有任何的概念。于是在爬楼的过程中,都是稀里糊涂的。对于内容实在没话可说。
不过,这不妨碍我欣赏刘老师的精神。一个好的老师总是在寻找新的方法,进行新的尝试,在这个过程当中,完善自己,成全自己,从而让学生能深入浅出地接收到知识。
我认为一个人被称为“师”后,并不代表这个人就已经“完美”了。相反的,他要从此背负起更大的责任。他需要更多地学习,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让自己配得上这个称谓。很高兴在讲坛里,遇上大家。感恩!
洪健天 - 3/25/2021 1:13:50 AM
刘勇老师的IB课程中讲述到单元设计的标准,概念的厘定等,让我想到了教育本身的规划性,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强调规划,亦或是课程标准,这种框架背后是一种理性的推演,而现实的生成性往往是自发随意的。对于文科教学的人文性,对于人的有限理性假设,都要求我们需要摆脱一些条条框框,还历史,还文学以生动的情境和现场。标准是墙,我们做的应该是打开,而不是划界。
罗慧萍 - 3/26/2021 9:59:14 AM
寒假期间,听樊阳老师讲的《中国山水》恐怕是这段时间我感到最有意义的事了!
樊老师说,从50年代初一直到现在,什么“副科”的这种说法真的是害了我们几代人。他说,首先就包括你们的父母,他们也是受害者,但是他如果知道自己是个受害者还好,他要不知道那就麻烦了。正因为如此,我们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没教会我们这些基本常识,使我们有这个意识。樊老师讲到这些,我深有感触。我身边的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为了应付考试,小学的“副科”全部拿去上语、数、外这些“主科”了,以至于学生从小就知道这些“副科”可学可不学,只要不是挣分数的学科,统统可以不管,以至于我们今天成了一个个“残疾人”。我就是其中一个。我七十年代上小学直到中学,根本就不知道有历史、地理这种课程,政治倒是最重要的学科,因为它是占领无产阶级阵地、培养红色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后来虽然有这些课程了,但我孩子整个小学阶段,也没有正儿八经上过“副科”。所以关于史地的基本常识,我们都几乎一无所知。我们不是说爱国主义教育吗?那么连自己国家的地理状况、历史源流都一问三不知,怎么谈爱国?樊老师说爱国主义教育,其实就是从小怎么让他热爱我们自己的这片土地,自己的祖国,最重要的是要你从小就让他去看,让他去感受,也让他去积累,然后有一些基本的常识,才能谈得上爱国主义教育。我们许多空洞的说教太多了,谁都说自己是爱国的,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但你家里有没有中国和世界地图?你能认识我们国家的地理面貌吗?为什么是这样?它有什么特点?历史呢?你知道真正的中国历史吗?都说读史可以明智,我们从历史中得到什么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今天有什么意义?太遗憾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人几乎什么都不知道。我都羞愧得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去,连我这样一个如此无知的人都居然能假充老师混到今天!唉,教育啊,真的让我欲哭无泪!
龚捷 - 3/27/2021 2:43:26 AM
在讲坛的讲座学习中,除了学习跨越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将学科深度融合外,在3月6日的时文讨论中,我还学到如何划重点,记笔记。万老师将学霸的养成记分享给大家,我自认为很受用,我平时在教学中只教学生简单的批注,标注生字词,提出疑问,抄写重点,就没有更深层的引导和思考了,就在自己听讲座时,也会觉得满ppt的文字,总记录不过来,记录的时间大大占据了思考的时间,想把所有听到的内容都写下,却不会抄重点,就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这不是最蠢的学习方法吗?我想这也有义务教育的问题,因为考试的时候,要求答全答详细才能拿到高分,于是我也常要求学生将重点一字不落的记录,那些思维敏捷,平时懒惰不喜欢做作业的学生,成绩不如人意。善于牢记,思维不活跃的学生,也走得不远,所以“学习中,方法比内容重要。”于是我开始要求每生在预习和学习结束时画出大框架和整体思路,勾画出重要的细节,并提出自己的思考、问题和想法,最终将学习前后自己做的笔记再来对比,帮助自己温故知新。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3/27/2021 8:56:30 AM
第一次知道IB课程,是从蓓蕾老师那听说这个名词;后来读了《文学经典怎么读》,对IB中文有了模糊印象;再后来,我因西南大学李大圣教授的讲座对PBL教学法有了粗浅认识。这次刘勇老师的分享让我对二者的结合、实践又有了直观印象:不同于传统课堂的评估方式,与课堂以外的现实世界有更多联系;学科融合。
刘老师的真诚分享让我也看到了从顶层设计到课程执行之间的改变。任何事情都是落实远比设想的更艰难。
作为昆明的老师,另外也有一层感慨:我们云南的很多学生终其一生努力到达的天花板,不过是北上广深苏杭等地很多学生的地板。所以,我要努力让我的学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不能受限于一隅。
liuyong - 3/28/2021 6:35:46 AM
3.28集体分享
四位老师的分享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王凤琼老师的作业写作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打开了学生思路并极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语文如此,其历史课也是如此。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意义感的方法很多,最直接的办法之一就是和现实产生关联,让学生看到学的知识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性。每年讲近代史,最成功的总是义和团运动。每年都用09反日游行砸日系车主的事件导入,以资中筠先生的一席演讲《什么是爱国》结尾,学生能兴致盎然地参加。
tzsxwyl - 3/28/2021 7:01:42 AM
《课堂的另一种可能》分享反馈:
感恩四位老师的分享和樊老师的点评!让我在日复一日的职业倦怠中找到了新的热情和能量!只要我们不忘初心,葆有教育的理想和情怀,只要我们身体力行、勇于尝试和探索、我们的课堂还是有很多的“另一种可能“,而不至于成为今天循规蹈矩、了无生趣的模样!
说到底,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分数,还是要关注人,要触及人的心灵,关照他们的全面发展。
你说那老掉牙的套路作文和生搬活剥过来的东西孩子怎会喜爱?不如放下应试作文的魔咒,我手写我心,写我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基础打牢了,作文还用怕?
你说那与考试无关的诗歌,孩子读起来怎会不兴味盎然?一张《便条》就是一首诗,孩子怎会不跃跃欲试?
你说语文课堂可以走出教室,在爬山虎旁阅读、观察、比照,孩子怎会没有发现的惊喜?
你说语文课堂上欣赏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为课文配插图,孩子受到的熏陶何其丰富、对美的感受何其真切!……
从明天开始,我要打开一扇窗,去寻找属于我的课堂“另一种可能”,带给学生更多的光亮!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另一个可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郭冬梅2021 - 3/28/2021 6:40:21 PM
刘勇老师的IB课程中,让我想到了教育本身的规划性、延展性。大约是4、5年前,我接触的这个概念IB课程,还给小妮报了钱佳楠的IB中文课,以及后来的猫老师的中文课程,从整理资料到打印,在陪伴孩子的学习过程中,自己也受益很多。记得钱佳楠当时讲的是希腊神话等内容,大量的学习笔记、PPT等,让我知道了原来中文还可以这样学。刘勇老师从历史学科的教课,进行IB架构的设计、教学。我是否也应思考将这一理念拓展在英语教学中。
郭冬梅2021 - 3/28/2021 7:19:06 PM
苏州河行走讲座,收益很多。感恩樊老师的分享。前年暑假,我们去了一趟苏州,待了短暂的4天。苏州河上游船畅游河道,晚上的景致更美。对于万老师、狄老师谈到的在外滩遇到的尴尬、荒谬,很是气愤。万老师的朋友圈的截图,我也认真的学习了,说的非常好。这是私权利和公权力对公共性的破坏。动不动就拿老百姓不懂得几号文件说事儿。关键是,这些文件的内容,是否告知了公众、或者说文件的内容是否只是政府机构的一纸文件。老百姓只能在出现事情的时候,被恐吓或制止。昨天看的有一条消息也挺有意思,老年代步车被公家的执法机构定义为违法,当众销毁。那可以可以这样理解,生产老年代步车的生产许可证是政府机构发的,毁掉,同时有定性为违法也是政府的一个机构。买了代步车的人怎么办?生产企业怎么办?真是和一群强盗说话,理不通。近来又开始打着民族主义的大旗,割韭菜。我爱我生活的这片土地、国家,但不是自诩伟光正的GOVERNMENT.
郭晓云 - 3/28/2021 8:01:24 PM
这个月有些忙,增加了几个阅读小组和阅读课,精力已经感觉有些不够了,讲座和分享基本都没有参加或者补听,也只能是应付了,后面需要调整一下,否则自己也承受不了了,所以抱歉,本次的反馈我只能是应付了。就是因为樊阳老师精神的感召,所以觉得认准了推广阅读是件有意义的值得做的事,也就要抓紧时间去做,趁自己还算精力充沛
冯乾 - 3/29/2021 5:09:06 AM
苏州河行走真的是收益良多,从小也算是在苏州河边听着苏州河的故事长大,但是当是光有“行”,还缺了一些“读”,这一次随着樊老师重走苏州河感受和两边的万国风情。从艺术的角度来感受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折中主义在苏州河边的依次展现。感受这一条河着一座城带给我们的魅力。
袁利洁银海学校 - 3/29/2021 5:33:31 AM
袁利洁讲座反馈:
王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一个孩子写黄果树瀑布的水雾,由此我想到有次上课天忽然下雨,我带孩子们一起听雨、看雨、闻雨,其实之前他们也写过雨,但像“雨像弹珠似的打在栏杆上,又一下子跳到栏杆的边沿”,“空气凉丝丝的,像一颗薄荷糖”,这样的句子之前是一路没有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们的感知力不够,很多生活中美丽的事物被他忽略了,或者说他不大感受得到万物之美。我慢慢地引导他们去感知,但又碰到另一个问题,有些小朋友很敏锐,感知力很强,但他没有办法把句子写通顺,句与句之间天马行空完全没有逻辑。只能且行且看了。期待讲坛的作文专题嘿嘿嘿
李杏莉洛阳 - 3/29/2021 6:23:52 AM
2021年讲座反馈
李杏莉
3月28日晚上王婷等四位老师分享,樊老师点评
今晚的分享再一次让我有了归属感。在这个群里,大家都有相似的精神属性,都希望在应试的大环境下,可以有一点自己的探索,更贴近人文的更本质的语文的动作。他们提供了很好得范本,我觉得都可以尝试,特别是关于新诗的教学与语文课堂上美育的渗透,这两项都是我的短板,尤其是现代诗的写作。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一上来就是诗歌单元,课外必读书目中也有《艾青诗选》,但我对于现代诗其实一直是不会读也不会写。理解总是比较粗浅,常常停留在意象、情感、手法、语言这些比较基础的层面,有时也觉得不错,但总觉自己的理解并不透彻,写得更是拙劣,缺乏想象力,缺乏新颖的意象与语言组合。之前还听过当代作家诗人也是复旦中文系毕业的巫昂的诗歌课,也在她的感召与推荐下试过写诗,但终不得法。上次在讲坛听过一个女老师讲过诗歌,当时也有所触动,还写了反馈,现在也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只隐约记得她好像说过可以把语言打散,尝试一种新的组合。今天听邱勇老师讲《便条》一诗,我忽然意识到其实诗歌就是捕捉到生活一瞬间的感动,然后把它用诗化的语言呈现出来,打动读者。尤其是孩子们的诗,真让人惊讶,他们的思想和语言都超出了我们的学生。正像樊老师所说,作文停滞不前,是因为思想不到。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阅读写作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思辨水平,那么语文大概率也是不会差的,这就达到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统一,也对学生的一生有利!
韦春玫 - 3/29/2021 6:48:33 AM
听了王凤琼老师的分享,感触很多,我觉得用一个词来形容会很贴切,那就是“真实”。我不知道其他老师有没有这种感受,现在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要么千篇一律,要么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甚至会为了凑够字数而编故事。在给学生讲作文时,学生会很茫然,“我不知道有什么可值得写的”,其实总结下来,无非就是两点,一是生活阅历不够,二是不会发现生活中能触动自己的点。我以前会在每一届新生刚进校时布置他们写日记(现在已经不布置了,因为学生没有时间),但很快就发现大部分学生只是为完成任务而敷衍了事,因为在他们看来,三点一线的生活很枯燥,很无聊,完全没有什么可写的。一次,我们班上一个平时语文成绩不出众的学生交上来的日记,就把大家都感动了,日记里写到因为学校要让学生提前交下学期的费用,他回家告诉父母后,父母的沉默以及父母背着儿子悄悄商量学费的事,整篇文章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整齐的句式,所有的情感全从那门缝中眼睛里流淌出来,当我在班上念了这一篇日记时,很多同学的眼睛都是红红的。我趁机告诉学生,最美的文章是那些情感最真实的,如果一篇作文你连自己都不能感动,如何打动别人。从那以后,很多学生一改过去的喊口号式的作文,更多的是关注周围,关注自己的内心,然后慢慢的,他们就发现作文可写的多了。当然,平时的考场作文似乎没有那么大的发挥空间,但是至少学生们不再害怕作文了。
王凤琼 - 3/29/2021 7:21:12 AM
我的分享的自我反思:今天最大的收获是樊老师说的为何初三停滞不前,樊老师讲了一点,就要像我以前一样抓住机会给予肯定与鼓励,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今天想了一下,确实,我在初三也缺了热情,给学生肯定少了,更多的应试,让他们厌倦,生活缺少了新的引领,自然不如人意。我现调整自己,其实,语文只要坚持给学生以生活的热情,不会差的。
叶娉婷 - 3/29/2021 8:08:41 PM
2021.3讲座反馈
进入2021年以来,听了几次樊阳老师的讲座,其中在樊阳老师为戈友基金做的一次线上讲座中才完整的了解樊老师开创人文行走课程的全过程,不禁感叹感慨万千!这两天又阅读了万蓓蕾老师《在讲坛理解教育》一文,也说到万总对樊阳老师、人文讲坛的全面理解,引起我的反思。
樊阳老师反复提到“教育是人的教育”,“人”在教育中是核心,所有的都应该围绕“人”来进行,对“人”的发展有益的应该传承并发扬光大,那么对“人”的发展没有什么益处的就应该及时纠正或者停止。这看似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道理,却在今天的教育界无法实现。国家领导人都反复再说“教育不要唯分数论”,可是社会上的标准不是还是用“教学质量=分数”在衡量一个学校吗?于是乎,老师、学生、家长都在“生命诚可贵,睡觉价更高。若为分数顾,二者皆可抛”!怪圈中挣扎,整个教育界都苦不堪言。是啊!想到樊阳老师十一届初三、八届第一的神话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可是在这样的应试教育下还坚持人文课程,这需要多少的付出与坚持啊!所以,坚持人文课程也是我不变的目标。
今年学校领导问我人文行走课程的开展有什么困难?我说只有一个困难——没有学生能够参加。因为学生已经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所有的时间都被大纲课程、考试占完了,就算我愿意付出自己的课外时间无偿为他们开讲座、引领行读,都没有学生能够参加了😭领导听完也没话说了。唉!可悲啊!不过不管前路多么困难,我都会坚持下去。
李廷梅 - 3/30/2021 6:21:18 AM
苏州河,我前年才带儿子去游过,只是“游了,没有去认真的思考和观察”樊老师的每一次行读,都能带领学生从、建筑、人文、地理各方面全方位的去认识和思考,这样的行读,和我们自己的游览,真是天壤之别,这也让我们思考:带着脑子去行读和随便去逛逛的收获是截然不同的,幸福感也不同,这或许就是行读的意义,期待什么时候咱们云南不要老推迟放假,能跟樊老师有一场真正的行读。
邱华辰 - 3/30/2021 8:08:11 AM
苏州河行前讲座万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苏州河和黄浦江,哪一条是我们的母亲河?由此带出苏州河的历史变迁。由一个现实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进而去查找资料,调查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了大量的人文知识。这样以学生为中心的,注重解决现实问题,融合多学科的教学方式非常值得我学习。
刘亚 - 3/30/2021 8:17:56 PM
综合反馈一下。
樊老师讲文学从来都不局限与文学,这是跨学科整合通识教育的大视野。我在日常教学中虽也有意识地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领域,例如人文社会、哲理思辨的角度,去引领学生思考。但说实话,受限于个人学养的不足,往往是点到为止,只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或者引发思考的作用,难能有更深的拓展延伸。另外一个掣肘的原因就是课时的安排,体制内教学肯定无法做到完全自由,甚至连有限的自由都难以保证,每天急急火火赶进度,也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消化,就这样抱着知识点不能有任何遗漏的教学宗旨上课,效果可想而知。但即便如此,我仍然尽可能地在常规教学中渗透人文因素。比如讲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我用了一定篇幅穿插介绍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保护中国古建筑而做的努力,想让学生体会学者的精神。我还在基于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介绍中国建筑与园林的美学特点,就是想引领学生在美的世界里徜徉,有一点审美教育。学完这一课,一名学生主动询问我有关中国建筑的书籍,我给她推荐了几本,原来这名女生对建筑学感兴趣,有志于此。后来学生在作文中引用了梁思成林徽因 的故事,我想这大概算是应试与素养的一次结合吧。
还有一次讲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我与学生分享了我读古代山水笔记的读书感受,并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古文不是全用来做题的,有时候你可以把它当成一次心灵之旅。古人讲究“畅神卧游”就是这个意思。一名同学课后向我咨询阅读书目,我给她推荐了《山水有清音》这本书。
这两次讲课经历让我更坚定我的语文教学的方向。虽然总是被应试搞得心理有阴影,但是我的心态还基本平和。说实话,灭没有一个好心态是应对不了眼前的局面的。
樊阳老师在集体分享的最后详细真诚的点评又让我想起了18年他对我的指导,十分感激他!但也听出了他的无奈。我也很理解。要做一名有追求的老师着实不易,多想办法多努力吧。
陕西邹高峰 - 3/30/2021 8:35:14 PM
教育内卷,导致一切向分数看,上课有时候给学生谈素养,学生想要的却是提高分数的干货,实在无奈。就历史这一学科来说,要干货也方便,但是干瘪无趣的内容难以长久吸引学生。我又一次上课讲“干货法”和“素养法”一起使用,让学生对比哪一种更好,学生赞成“素养法”,这一招挺管用。
樊阳老师的讲座和刘勇老师的分享为教育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虽然我们这里暂时还看不到这样的教育方式,但我想只要大家平时关注渗透,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和学情的方式。
山西和瑞一小刘燕 - 3/31/2021 5:09:23 AM
共同体集体分享:
西昌 王凤琼
让学生爱上语文 吃学生写的美食。有的并不像他们写的那么好吃。王老师这种回去尝试孩子作文里写到的东西,不管是风景还是美食。感觉都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学习啦,我也用用这种办法
上海 秋华成
课余 拓展,现代诗找到学语文兴趣,引起学生共鸣,有的作品的确很有距离感,所以选择的诗篇,讲解的角度要根据学情处理一下,很欣赏邱老师一开始说的现代诗因为考试不考所以可以有给学生一种纯粹的学习状态。很美,说的有理。
王婷深圳小学语文
让艺术与语文课堂结合,可以扩大语文范围,提速语文境界。审美可以让人的内心跟富足。因为文学隶属于艺术。
比如书法与语文 使用李白的作品和诗联系在一起,对李白有了更加直观的影响。
更好的理解内容,思想得到深化。
给课文配图,插画,这个电子更好,对孩子理解和画面感跟好。ring9504课文插图处,我要去看看。
今天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的,说的真对!惭愧自己文学美学都是盲!感恩共同体,虽然蜗牛似的改变自己,但已经在路上了!真心说有你们真好![抱拳]
正像樊老师所说,作文停滞不前,是因为思想不到。语文阅读写作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思考,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思辨水平,那么语文大概率也是不会差的,这就达到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统一,也对学生的一生有利!非常好!
黄宁莺 - 3/31/2021 7:57:04 AM
三月份的分享除了苏州河的行前讲座因临时有事没法听之外,其他几次都听了,而且听得超级开心,常常有共鸣。琐碎记下几点体会:
1. 在司汤达那节课上,有学生说因为不喜欢于连,所以不喜欢《红与黑》,樊老师立刻提醒说要跳脱出故事情节和角色的框架,从写作的角度去看这部小说的水平。我当时正好在过马路,突然觉得被这句话震了一下,就站在安全岛上呆了一会儿,发现自己也常常像这位同学这样,将自己代入太多,而审视得不够。
2. 刘勇老师的IB课程设计分享非常有启发,我们正好也在摸索如何把能力培育融入进课程设计之中。认真读了刘老师分享的 From principles into practice 中对能力的细分对我们给青少年做活动都非常有操作性的指导作用。
3. 邱华辰老师的诗歌课也是我很感兴趣的。我们之前给低龄段的孩子做过儿童诗的活动课,孩子们写了好多诗,都极有趣味。邱老师的现代诗课程让我学习到,如何给中学生来进行诗歌的教学和写作。
因为有共鸣有收获,所以这些讲座和分享我在听的时候特别兴奋,很期待4月的讲座和分享。
刘显 - 3/31/2021 8:24:44 AM
我一直觉得,教育工作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存在着各种难以言尽的“可能性”。就语文教学而言,选择老老实实教教材,还是以教材为载体或引子,引学生走入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考验着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对“语文教学所为何”这一问题的理解。
还好有讲坛,听到那么多同道的分享,很有启发,也很感动。此刻,确实抽不出时间构思出一篇细致的点评。下次再补上吧!
陈晨 - 4/1/2021 3:11:55 AM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一直告诫我们“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不读书的理由”;同样的,今天也要告诫自己“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不参与共同体学习的理由”,反省!
3月28日晚上有幸聆听了四位老师的“课堂的另一种可能”分享,深有感悟。
王凤琼老师通过学生的作文了解了当地的 美食,也了解了孩子们眼中的自己;如果我的学生能把我写出花,估计我都会笑醒吧,哈哈!
邱华晨老师是我读研时的班长,读书时就是严谨认真的大才子,今天聆听了他的新诗教学,方知他在现代诗的教学的用心之专。他所提到的以时政、以校园为素材进行创作其实操作性非常强,在上完《黄河颂》后,也许也可以让班里的孩子们进行一些尝试。
王婷老师的分享让我想到了我曾经的一堂课。学生对古文中的人物形象无法理解时,我也是让他们查阅了历史图册的演变让他们明白了版图与国力强盛、国民自信的关系。但是运用图在扩大接受度的同时,也可能会降低孩子的想象力,如何把握好度值得我们思考。
几位老师的分享都让我真实感受到“课堂的另一种可能”。不管教学方式如何,能调动学生思考、让他们喜欢语文、热爱写作的都不失为好方法。我们且行且思。
胥江 - 4/1/2021 7:11:12 PM
在学校已经做了三年多的MYP课程啦,有困惑、有难点,但越做会越喜欢。刘勇老师的IB课程分享对我是有许多触动点的,From principles into practice是IB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之一,教师对自己的定位和角色转变,对学情的理解和融入以及在整个课程体系、课程活动中的设计等等,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有益的收获。
山西乔彦华 - 4/2/2021 10:17:38 AM
3月6号第一次听普希金与俄罗斯文学的讲座,因为没有之前的阅读储备,除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耳熟能详的这一首诗词外,还有他的一些故事,其他的作品还是生涩的,所以听起来特别费力。所以我认为你自己以后在听讲座前,应该对所讲的内容有一定量的阅读,应该对讲座的内容会领悟的更深刻一些。
3月14日,刘勇老师的讲座更是颠覆了我的认知。从来没有听到过课堂可以这么上,而且是多学科的融合。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我们只是习惯于过往的一些思维,从来没有想过说我应该去成是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所以这节课给我的启示也挺大,但有一定的难度系数。
邬蒙 - 4/3/2021 4:41:01 AM
3月份讲座听了两次,一次是樊老师讲司汤达,听得过程中才发觉樊老师对文本的解读非常能给人启发,几个问题都是非常实际的,贴合学生思考,虽然一直带读书会,但是好像很难提出贴合学生思考的问题,期待简爱的解读!
对四位共同体老师的分享,很受益,让自己很多想法都敢于去实现了,因为有同路人,所以不再孤单,那天樊老师最后的鼓励,一度让自己热泪盈眶,因为自己曾经领学生读书,被理科老师质疑,甚至埋怨,也曾因为担心成绩而不敢去尝试,希望自己在人文教育的路上能略有所为!
张利云 - 4/3/2021 8:18:07 AM
文学中的拿破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学习心得
最近工作比较多。,繁忙的日子里总是容易忘记需要学习。每当想起学习时已错过了很多美好的盛宴。幸运的是还是听到了樊阳老师与徒弟一起分享的精彩。
通过分享,我知道巴尔扎克很了不起,20年坚持写作,共塑造了2400多个人物的形象,每个人物的形象都是独一无二,这是很多作家不可能做到的。通过读他书,可以了解了法国的人文、地理以及当时的历史环境和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世界观等。在讨论《高老头》这个人物过程中我明白了,拉斯蒂涅的挣扎与沉沦与高老头的教养方式密不可分,老头临终前在明白他的溺爱女儿无法换来自己的幸福,为了女儿牺牲了自己的一生,可是却什么没得到,在临死的时候,孩子都不在他身边,这是一个悲剧。也让人联想到现在很多“高老头”似的人物。《李尔王》中的李尔王也是溺爱孩子的人,看来,传统思想根深蒂固,需要我们认清事实真相,明白怎样才是爱孩子。
樊阳老师的学生张胜强在巴黎就读,思想前卫、思想深邃、有独立之精神。他以百家讲坛为例,谈到易中天讲三国。杨朱天下为公的时候犯了三个逻辑错误,《西游记》开头都是孙悟空谁都能打赢,书中写的时间都在贞观13年等,告诉我们要善于质疑、存疑,培养独立之思想。我还真的很佩服他,因为我读了那么多遍,从来没有去发现这个问题。接着他以自己的案例告诉我们不要用定势思维去判断和处理问题,很多人都以为在德国必须两三年才可以申请到博士学位,但是他自己这固有观念终于提前获得博士学位。是的,其实每个人的观念都不同,自己努力后会发现很多问题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最后他提出自强自立的坚持,为什么要自强自立?因为人要致力于社会,需要坚持自律的生活,只要坚持自律,什么都可以。他讲了《万历15年》,作者黄仁宇。与一生坎坷。执着与坚持自律的一生及获得的成就,也讲了他自己的案例。法国三年工程师,两年读下来。面试时考官问了很多文学、数学宗教的问题,这一切源于自己执着坚持博学善思,让自己赢得了机会。
今日所做的事,比比往日所作所为更有进步。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