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2021年6月讲座分享反馈
狄鹏 - 6/18/2021 6:38:50 AM
6月讲座和分享如下:
1、6.4,集体分享《那些课堂之外的事》
2、6.5,讲坛讲座《果戈里》
3、6.18,杨赢老师分享《哲学、艺术、科学三位一体的博雅阅读》
4、6.26,讲坛讲座《洋务运动》
hongyvqiu - 6/23/2021 7:19:36 PM
杨师的阅读一如既往的有深度。

也可以看出杨师为学生付出的心力是巨大的。这些都可以从杨师平时的公众号文章中看出。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是教学上的,还是人生道路上的。我觉得杨师做到了这一点。

感恩杨师的分享。也祝论坛越办越好。
黄宁莺 - 6/24/2021 5:06:42 AM
因为周五晚上有课,很遗憾没法听直播,只能过后爬楼。这个月爬了两次楼,韦老师、周老师、董老师和杨老师讲的内容都对我很有启发。
听到韦老师说交上来的作业惨不忍睹时,却仍然要坚持下去时,非常感动。读书批注可以用碎片化的比较短的时间去完成,相信是一个让学生慢慢积累的好方法。
周老师的“生长中的园林”课程,将行读与写作表达相结合,对孩子来说一定是很有趣的体验。
黄宁莺 - 6/24/2021 6:44:56 PM
董老师的历史课和周老师的写作课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和学习。董老师的教学设计虽然没有展开细说,但想来肯定很精彩。

杨老师的整本书阅读,尤其是科幻类书籍的阅读,站在宏大的视角上,以科幻小说为桥,引发孩子们对于终极问题的思考,非常震撼。如果有时间,很希望能再听到杨老师对于一本书具体的教学设计。
洪健天 - 6/24/2021 7:07:18 PM
杨老师的分享让我想到了莱布尼茨的那句话“人是有思想的芦苇””,肉体的脆弱难掩精神的高贵,面对浩瀚星河,人依然可以选择用思考去反抗,去成就自己的存在
刘亚 - 6/24/2021 8:19:51 PM
杨赢老师分享《哲学、艺术、科学三位一体的博雅阅读》
杨老师的阅读主张和案例很吸引我,我自己也倡导博雅阅读(虽然现阶段很不广博,也不全是雅致)。
真正的阅读和教育一定是打通学科壁垒,广泛阅读,广受启发的阅读和学习,还有教学。局限一个科目既是躺在舒适区无法获得跨越式发展的“裹足不前”,又是不符合时代特征的知识结构好思维方式。
我也在日常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鼓励学生和孩子广泛阅读,当然在现在的应试压力下不能抱有太大希望,这也是不切合实际的。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确实很喜欢阅读,尤其是各种门类的阅读。我每周开设的阅读课也没有给学生具体规定,虽然有些老师主张主题式深入阅读,但我一直没有操作,不是不赞同,而是我觉得现阶段培养阅读兴趣比深入研究更重要,也更符合现实条件。每当学生和我分享阅读感受和困惑时,我就很高兴,觉得自己也有进步,还可以逼迫我自己也不能停下阅读的脚步,而且要各种门类的书籍都读,而不是只读教育教学或是文学类。
讲坛老师的阅读分享也让我得到了提升的时空,看到大家读了很多书,我就更不敢懈怠了。
陕西邹高峰 - 6/24/2021 8:25:09 PM
虽然不能保证每期都按时听,或者每期都听完整,但是只要有空就会聆听各位老师的分享。
每名老师的分享都各具特色:集体分享,案例丰富多彩,打开人的思路;讲坛讲座,分析深刻透辟,带人走向更深更广的思考;杨瀛老师,才华横溢,激发人博览群书的欲望;《洋务运动》,专业功力,让我禁不住为同行喝彩。
期待讲坛带来更多更精彩的分享!
张君sn - 6/26/2021 5:26:27 PM
韦老师分享了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的几种帮助学生聚焦文本的批注式读书笔记方法,通过这些摘抄笔记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边阅读、边思考。关于阅读摘抄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在教学之初也曾尝试制作摘抄表让学生摘录美文美句并进行赏析点评。起初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希望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同时便于检查学生阅读的情况,但在批改过程中似乎并没有觉得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样费时费力的摘抄真的有意义吗?有没有更有效又省力,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呢?这些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我。在后期的教学中,也尝试了诸如K(know)W(wonder)L(learn)或是按照主题、任务形式展开的阅读活动,虽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节省了一定的时间,但同时对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书籍的文本细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周老师有关园林行读的分享,正如一颗生长的大树,以人文思想为根、以学生活动为干、以精心的课前准备为养分,使课程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不断长成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的园林行读生长数。周老师的分享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活动设计前充分的资料收集和阅读研习,还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的能力,为大树修枝剪叶,使其更好地自然生长。不同于周老师课堂外的综合实践学习,董老师的历史课恰是一堂课堂内的跨时空课主题文化学习,以有趣的宋朝生活为主题,结合文学、历史等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体验中感受宋朝生活的趣味,是一堂很有审美趣味的历史课,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听到董老师对历史问题理性思辨的教学实践分享,但从人出发又回归于人的以人为本的史学观仍然带给我一定的心灵冲击。
张越 - 6/26/2021 6:48:09 PM
我认真当了一回学生,听了《洋务运动》讲座。老师说的好,视角很重要,书本上这个历史就简单一段文字,但是具体讲解过程中涉及很多新的东西。讲座结尾介绍不同书籍中的观点和课本主流所学观点,聚焦讨论洋务运动失败了没有?失败的标准是什么?这个角度思考问题,肯定会有新的收获,随着老师观点去思考最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自强的原因,这种启发方式很值得借鉴。
陈嫚云 - 6/27/2021 9:30:12 AM
贵州贞丰中学韦春玫老师的批注式阅读,让我怀念起中学时期常做的阅读摘记,现在翻来看看还真的充满了青春的回忆,原来那时的我是那么多愁善感。那时也真不是为了提高语文成绩,更多的是出于自己对文字的喜爱,但可惜缺乏外力推动和内在坚持,只是陆陆续续的写了点,忙于应付考试后就暂停了,特别是没能坚持到自己成年以后,因此未能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确实,读与写只有结合才能产生情感交流,而思考是其媒介。

江苏常州鸿笔写作坊的周永峰老师的《生长的园林课程》中提到的跟着书本去旅行,也是我跟孩子一起去旅行后常有的感受,由于没有在游玩前做攻略,行程中也只是聊聊感受,及至孩子长大以后常常埋怨似乎没有什么经历,好在她自己也意识到问题,主动提出要做攻略或找些书来看看,然后再去实地考察。

江苏溧阳董玉娟老师的讲座的确敲打在我的心灵之上,我们的课程是否能让我们的学生更可爱呢?他们正处于最具探索精神,充满好奇的时期,而应试教育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有时为了达到那个标答,不得不放弃我们认为真正有价值的过程,而选择捷径去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的选择是否对我们的学生有益呢?非常同意董老师的总结,我们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枝繁叶茂的世界,而非孤单的枝干;还得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究才好。

钱中宜女士带来的俄国文学巨匠果戈里小说《外套》的精彩分析和讨论,从讲座伊始就紧紧抓住了所有听众的心灵,其中多于作者对于小说主人翁情感色彩的互动环节,许多同学的表达已经体现了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印象特别深的是一位男生将骆驼祥子的故事情节与该作品进行比对,居然发现了惊人的相似,这样的互动对于思维的碰撞和迸发,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最后关于俄罗斯人名的分析介绍,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对我们以后看懂俄国文学也会产生辅助作用。

杨赢老师的讲座不仅理论扎实,且颇具实践操作性,让我感受到语文学习特别是阅读的力量。他的讲座金句频出,发人深省,特别摘录了以下3条:①真正的兴趣是理性的兴趣;②反抗就是认识自我;③向外探索世界,向内探求自我。第一条向我们阐述了真正的兴趣的定义,不是简单的喜欢,不是随意的停留;第二条解释了青少年的心理成长特点,感同身受;第三条剖析了阅读的意义,深刻而充满哲理。
黄佳凤 - 6/29/2021 12:48:32 AM
讲座心得:在6月18日杨赢老师的讲座中有三点使我受益匪浅。
1.让兴趣向理性发展:兴趣并不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贬义词,它更像是一场研究的萌芽,一场春天的雨水,不要邪化兴趣,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替学生的阅读做一些规划,让他们零散的兴趣聚合成有计划、有目的、有研究主题、有研究路径的一次理性的活动,并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收益。
2.除了阅读“经典”,学生也可以选择一些非课文的文章进行阅读:我们不能刻意窄化“经典”,倒应该在参与学生各文学类型的阅读过程中重新认识一些文学样式,比如网络小说。
3.在高中也可以选择初中篇目的重读:不同年龄阶段的阅读,阅读主体的关注点都是不一样的,同一篇文章并不是读过一遍之后就不再需要被重新关注,或者用“初中篇目”“高中篇目”来束缚自己,文章当常读常新,也可以有目的地将初中篇目放进高中阅读中实现一些“群文”的目的。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6/29/2021 1:58:15 AM
杨赢老师的讲座给我解惑不少。我终于了解了博雅教育的本质:原来“博雅”二字本质上意味着自由。所以杨老师在整本书阅读上,贯彻了“自由”二字。这和王栋生老师的主张是一致的,“我不主张强制性的阅读,要在自由的状态下阅读。”杨老师认可学生读的《斗罗大陆》这些所谓的闲书,肯定“娱乐性阅读”的价值。让我称奇的是,让学生因作者的高颜值而对其人、其作品感兴趣,着实有创意。(连我自己都没关注过加缪的外貌。)看来,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块上,我也可以再下下功夫。杨老师在高一时带着学生重读他们曾在小学、初中读过的书,也给我很多启发。
    诚然,我的学生没有南师大附中的优秀,我自己面对杨老师的深厚学养也望尘莫及。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不好好开展读书活动的理由。不管怎样,先读起来。老师如是,学生亦如是。
韦春玫 - 6/29/2021 2:04:21 AM
杨赢老师的《哲学、艺术、科学三位一体的博雅阅读》
在听了杨老师的分享后,我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对于整本书的阅读学习一直是浅尝辄止的状态。
杨老师在讲阅读时,一开始就提出了“博雅”,所谓的“博”,指的应该是广泛的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学生有一个从量到质的蜕变过程;“雅”,我个人认为就是通过阅读与思考,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构建自己的精神版图。而我在日常的教学中,虽然也提倡让学生广泛阅读,不限体裁,不限文本,自由阅读,但因为自己在布置阅读任务时,没有注意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没有把学科之间的壁垒打破,也没有把握阅读的尺度,导致学生的阅读过于“自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的很多问题很浅薄,没有思考的价值,杨老师的分享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
邬蒙 - 6/29/2021 2:14:57 AM
有感于狄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人文教育,三年才会有初步感知,于我而言,也正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自我认知应该是人文教育里重要的一环,也应该是重要目标之一吧,正如杨老师讲座首尾提到的一句话“we  are  here”,的确,认清自己的位置,处境,才能更好出发。像大多数教师一样,我的职业倦怠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十年的教师生活之后,每次讲座之后,总感觉很多东西听得一知半解,值得开心的是,我自己的很多想法可以在一次次的讲座中得到应证,如何去做,是接下来我需要思考的问题,自由阅读,主题阅读,项目式阅读,杨老师提供了很多具体做法,还有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科幻作品,这也是我在阅读教学中几乎没有涉及的一个领域,卧病在家,就准备一下读书会的事。
龚捷 - 6/29/2021 2:43:10 AM
听杨老师讲座,边听边记,我感受到共鸣的是杨老师说现在的教育好似“jianyu",我们这偏远山区,封闭式教学如歪风邪气般,越传越烈,节假日、周末都不放假,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巨长,可事倍功半,收获这样的果实,令人深思,身心疲惫后留下了什么?学生就像死鸭子,一直被灌入练习题,没有自主思考,没有人生目标,何来学习乐趣,学习的意义?这样做的结果是适得其反的,留下满腔无奈,无奈!
杨老师提供了许多组织学生阅读的方法,我们班的学生不爱阅读,学校购买了许多图书,崭新的图书在书柜上闪光,我打算依照杨老师所说,下学期开展半自由阅读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课下进行专题式的阅读,在每节课前15分钟进行自主阅读展示或讨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会思考,下想这比灌死鸭子的教学方式更有意义。
山西乔彦华 - 6/29/2021 6:26:51 AM
这个月最用心听的是南师大附中杨老师分享的哲学,艺术科学三位一体的博雅阅读。
这个讲座让我汲取到更多的营养与内容,深深地感到自己与杨老师之间的差距。
1.对于自由阅读,自由发展、自由选择自由探索的重要性,因为培养学生兴趣的方式是多样的,而只有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能够自由呼吸才能够真正的推动,在阅读中去认识自己,认识人类在宇宙中间的位置。这样才能够具有理性精神,形成理性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非常赞同杨老师读一本见多本的观点,因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读相同的书也会有不同的收获,而阅读是需要自由的场域,需要有一群人去碰撞交流观点之后,在对话当中,我们才能发现自我,创新思维,最终了解经典的价值,同样也在向经典当中来表明自己的价值。
3.对于一本书的深度阅读是我最感兴趣的。杨老师,重点举例说明了,他如何指导悲惨世界的阅读,体现了一种跨学科整合的思维,还有议题式学习、项目式学习,震惊之余全是钦佩。
邱华辰 - 6/29/2021 10:16:04 AM
我听了杨赢老师分享的《哲学、艺术、科学三位一体的博雅阅读》讲座,收获很大。作为语文老师,我之前带学生阅读的范围仅限于一些和教材相关的近代名家散文、小说。听了讲座,我没想到师生阅读的范围可以是这么广博,令人叹为观止。同时我也看到杨老师发了许多带学生阅读的课堂教学照片,看得出来杨老师在阅读上花费了很多心力,值得我好好学习。
shasha000 - 6/29/2021 8:15:42 PM
为什么要阅读?阅读是“向外探索世界,向内探求自己”,这是最好的答案。
这学期,我开始带领学生阅读,听了几次其他老师和杨老师的分享后,反思自己,做的浮于表面。温和玲老师的《我们这样读《红楼梦》》和杨赢老师《哲学、艺术、科学三位一体的博雅阅读》的阅读策略,实操性很强,慢慢攫取优秀老师的方法,形成自己的一套系统。
学生能够自由阅读、自由选择、自由交流,何其困难!大环境改变不了,怎样利用好假期和语文课堂让他们多读书是大课题。
王一涵 - 6/29/2021 11:26:54 PM
《哲学与日常生活》讲座反思

听完讲座,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既然目标受众是老师,哲学思维到底是什么?怎样能引导学生去建立运用知识、检验知识的能力?基本的适合入门级学生用的思考工具和方法是什么?这些和听众密切相关的问题都没有回答。整个讲座都是点到为止,没有就某个部分深入谈下去。

讲座中的一阶问题和二阶问题倒是能启发教学。
一阶问题:这是什么?——杯子
二阶问题:什么是杯子?
二阶问题的特点是高度抽象,不再局限于杯子的材质,颜色,形状,而要找出本质的特点。对于二阶问题的思考会拓展我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备课过程中,尤其是单元备课过程中,怎样实现从事实性问题到概念性问题的跨越?怎样引导学生去思考不同文体之间的联系?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文学和语言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决定一篇文章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是什么?老师自己对于学科的二阶问题的思考又有多少?
朱茵 - 6/30/2021 4:10:05 AM
这个月我们来聊聊杨赢老师分享的《哲学、艺术、科学三位一体的博雅阅读》,这个话题真是勾起了我满满的回忆。
      记得初中某年过年,去新华书店用压岁钱买了凡尔纳的科幻小说集,连续很长一段时间看得欲罢不能,这大概就是我读科幻小说的入门版,其实并不喜欢风最大的海底三部曲,最喜欢的是《八十天环游地球》和《神秘岛》。
      后来在杂志摊上看到《科幻世界》,试买了一本之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往往从自己不多的零花钱中拨出五块钱来买这本杂志,那时觉得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才知道科幻原来有软科幻和硬科幻之分等等。
      再后来就是读大学时,同寝室的室友是编辑出版专业的,找了份实习工作就是在科幻世界的编辑部工作,还聊起自己读这本杂志的经历,遗憾的是,或许是太过于拼命,室友的心脏出了问题,只能静养,于是很遗憾地辞了这份工作。
      工作后,知道《三体》很好看,结果从图书馆借了来,第一次没时间看居然又还了回去,第二次再借,本来可能也会重蹈覆辙,没想到学生的话触动了我,那是一个胖胖的很调皮但是看了不少书的男生,结果有次他看到我桌上的三体就用很惊讶的语气说,老师你也看三体呀,觉得我很有品味,被学生这么一夸,那是不看不行了,结果那天临睡前翻开,一看就一口气看到了半夜,看完才算结束,后来刘慈欣得了雨果奖那也是意料中事。
      自己上科幻类课文时,就常根据自己这段的经历,给学生推荐凡尔纳,刘慈欣还有道格拉斯·亚当斯的作品,那就是后话了。
郭冬梅2021 - 6/30/2021 5:12:35 AM
贵州韦老师的批注式阅读,我非常的认同。我自己也有这样的读书习惯,但是没有推荐给学生。只是很多的时候,我只会推荐给他们自己喜欢的书目、文段。带下一届孩子,这个方法,也要用上了。
    杨老师的讲座,谈到了学校的现状,孩子们、老师们在校的时间越来越长,河北这边没来由的又延长半个月,身心俱疲。 孩子们无趣无恋课堂,我们初二的同事面对的是,每天一个一个可爱的娃,询问,为啥延长,为啥不放假。;P 。老师们也是满腹不开心。带完这届初三,又要带下一届小孩子。我也准备让孩子们,即使在英语课堂,也多一些中文阅读吧,之前的这一届,尝试去做了英语同级阅读,发现不可以,符合他们兴趣和成长阶段的书目,读不懂。符合他们英语水平的读物,又太低幼。好吧,那就改为中文阅读吧。
liuyong - 6/30/2021 5:56:16 AM
听了杨老师的讲座,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给孩子们自己选择阅读书目然后做集体交流的方式。敢于这样做,首先需要对孩子充满信心,也需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前者在于孩子们要愿意读,才可能分享,而且只有选择的主题和内容有多少可分享,都得需要考虑。这些条件具备之后,老师怎样能有效引导学生、能不能给予学生需要的引导,都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当然,杨老师通过小组约谈的方式一定程度能缓解上边提到的第一个风险,但老师如何引导和能不能引导依然是有一定的挑战。也许以后也可以适当考虑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自主权。
刘瑜 - 6/30/2021 6:18:04 AM
因为自己知识储备有限,所以每次的讲座后都感觉自己要读的书太多太多了。其实我的现状就是如此:床头准备要读的书摞得比枕头都高出好多,时间真的不够啊。真的很敬佩作讲座的老师们,一定付出了很多。每次讲座自己都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在听,也总是感慨,自己还有太大太大的进步空间,哈!慢慢来吧,跟着讲坛成长起来。
周永峰 - 6/30/2021 6:40:49 AM
科幻阅读,链接学生心未来
——杨赢老师分享阅读的力量
科幻主题的阅读在杨老师看来,是哲学、科学、艺术、人类学、文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更是人学。当时我听到这样论断,心头一振,我对科幻主题的阅读不多,但隐隐感到,科幻主题阅读是有生命的,是活泼的。
杨老师深耕这多年阅读教育,懂得放手,营造展示空间,和探讨,解读的课堂。这也是课程的本质,真正以人为本,还不是以课本为本,这似乎也是一个人面对多变当下和未来的心理大课,杨老师所带的学生心理一定很强大,大和能装下整个世界。
杨老师的课堂是无数个世界的集结和生发,从阅读中蜕去当下的硬壳,露出柔和的自我,在无数自我中寻找当下教育新路径,圆心和初心不曾改变,杨老师和学生们正在描绘和行进在抵达美好教育征途中。
陈晨 - 6/30/2021 7:34:44 AM
杨赢老师的分享让我感受颇深。
女性似乎天生对科幻并没有多感兴趣,小时候图书馆借了好多的书,只有《金银岛》这类科幻题材的书是完全看不进的。
这学期任教初一,被逼无奈和学生一起看《海底两万里》,突然觉得还是有点意思的。就像杨老师说的,是哲学、科学、艺术、文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更是人学。在《海》的阅读过程中,我自己也深刻感受到《海》的格局是非常弘大的,有环保主义精神的贯彻,有对殖民主义的反抗,较同时期其他类小说更走在时代的前沿。
杨老师的教学模式我也非常喜欢。没有细枝末节的纠结,也没有过于宏达空洞的驱动设置,很巧妙地掌握了学生自主与教师调控的度,向杨老师学习!
罗慧萍 - 6/30/2021 11:33:46 AM
学习重在质疑,重在在别人没有发现问题在地方发现自己的思考。在听狄老师讲洋务运动时,关于许多历史书上都说的“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是北洋水师的失败”,这个问题我也没有认真思考过有什么问题。而狄老师说什么叫做“失败”?你质疑过吗?洋务运动有没有失败应该是中国是否因为它而变得强大,如果中国因为洋务运动而变得比原来强大了,那么仅仅因为甲午战争说洋务运动失败了,你认为从逻辑上说得通吗?洋务运动中国失败的时间标准、事件就是甲午战争吗?甲午战争那时中国是没有强大,但因为洋务运动中国至少在工业发展上比以前强大了,这不是洋务运动的功劳呢?
关于洋务运动失败原因,许多书上说一是,只学表面而没有学根本的制度;二是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的。所以失败,狄老师也说出了自己的正解:一是有太多的矛盾纠缠,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洋务运动主要人物之间心不齐,各自为阵,没有核心;满族与汉族的矛盾,汉人在洋务运动中杰出的表现风头超过了满人,这是满人内心难以接受的;还有“用”和“体”之间的矛盾,西方政治制度与技术的关系是什么?我们需要变革“体”吗?如何变?二是太多的看成不清,看不清世界,看成不清国运,看不清自己......;三是太多的穷和难,资金、技术、人才......。这是狄老师从自己的理解进行了细化并具体了的解读,里面融入自己的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这种学习知识的方法对学生很有启迪。其实从许多史料中我们知道,甲午战争中,清军的装备在总体上即使算不上占优势,至少也绝对不占劣势。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清军的腐败和缺乏训练,缺少合格的、懂得近代战争的指挥官等不利因素,这种优势在战争初期即在很大程度上被抵消了。以后随着战争的进行,日军缴获了清军大量武器,使双方的装备发生了逆转,清军不断削弱,日军逐渐加强,终于导致了甲午战争的最后失败。所以中国的问题并不在于单纯的武力不如洋夷,而是在于体制,观点,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等各方面的落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体制和文化的落后。狄老师引用了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的一段话生动的概括了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的倡导者推动现代化,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入侵、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式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而且全然没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和现代社会的概念。这一段写得真好!
叶娉婷 - 6/30/2021 10:04:02 PM
6月分享反馈:6月4日,听了春玫老师的分享,感想很多。关于高中学生的阅读如何进行?这个命题如何实践、落实太难了,有时候真的是想说“臣妾做不到啊”!和韦春玫老师同在一个学校,一个办公室,教的是她隔壁班,我们经常交流,但是很多时候的交流都是在吐槽,高中学生不读书太正常不过了!我组织社团,高一入社的同学在期末时对我说:“老师,在你的逼迫下,我第一次完整的看完一本书了!”听完这句话,打翻了心中的五味杂陈,一方面觉得现在的孩子太悲哀,“阅读”如此美好的生活没有享受过,一方面为她能够迈出第一步而高兴,也为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而高兴。虽然我推广阅读几年了,但是如何带领学生阅读,特别是高中生,我是没有思路的。都是在摸石头过河。春玫老师做的批注式阅读,我也要求学生做,但是革命靠自觉,认真的同学通过阅读突飞猛进,不认真的原地踏步。唉!阅读,我拿什么来推广你啊!
胥江 - 6/30/2021 10:18:53 PM
洋务运动对近代化的中国到底以为着什么呢?是扭扭捏捏的探索?是各种力量平衡的妥协?还是勇往直前的探索与实践?西方文化的冲击,东方日本的样本,让一些知识分子、开明人士看到了些什么呢?科学的精神和民主的种子现在种下来了吗?需要我们不断去思考和探索。从表面学习什么时候能过渡到本质学习的路上呢?
刘显 - 7/1/2021 1:23:30 AM

      下午饮茶时,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到底哪种茶更好喝?龙井是绿茶,喝多了伤胃。铁观音是半发酵茶,很香,只有少喝才知味。唯有普洱是全发酵的,愈旧愈好,冲得很浓也不要紧,且能消食,又不妨碍睡眠,喝起来是极好的。
      蔡澜说:“饮食方面,广东人最聪明”。想一想,云南产普洱,整个中国最爱喝它的便是广东人。这里面,有些道理可以琢磨。
      哪一天,我要做个小课程,就介绍茶,聊聊茶文化,和学生一起品品茶,应该很有意思。
        二
      讲坛群里,常州的周老师在分享他的园林课程设计时,说他的课程是“可生长的”。我很喜欢这个描述。课程如树,根基要深,也要有方向,还需要时常接受雨露阳光,亦要定时做些修剪。一个好的课程,方向和目的一定是清晰的,但应该也是可生长的。
      如果我做这个茶文化小课程,应该会很有意思吧!
温和玲 - 7/1/2021 9:08:05 AM
韦老师的批注式阅读,让读与写结合紧密,产生情感交流,碰撞思考的火花。
我用这个办法一边读《苏东坡传》,一边写了一点心得:读完全文,这四个方面成全了我眼中的苏东坡。
他是一个颠沛流离的乐天派。乌台诗案他无辜受冤,银铛入狱,他知道这不过是那些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的政敌们为除去他所找的借口,也知道这是他嫉恶如仇,放荡不羁的个性所召来的杀身之祸,在牢里他饱受折磨,但在出狱那日,他仍挥笔写下“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而后至比至朝自己无可救药,而后他被贬黄州在那里,她开始了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虽然脱下官服改做农夫实属迫不得已,但他并没有自怨自唉,也没有顾问,乌台诗案而自暴自弃,而是笑对田龙,并为自己取了东坡居士一号,还留下了“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渺渺兮予怀,击空明兮溯流光…的不朽名句。他即使被贬八州,惨遭打击,依然不改乐观的本性。
他是一个心系百姓的好官员。出任杭州太守时关系百姓疾苦,他是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最著名的当属西湖的苏堤,柳师浅绿,鹅黄轻拂,半隐半现的实地儿,千年古塔矗立天际,使人想起往日的高生往日的诗人苏堤和西湖之于杭州,正如美女花容月貌上的双朦在整治西湖时,为了缩短西湖两岸往返的距离,他主持修建了苏堤,不仅如此,他还努力解决杭州的运河交通问题,供水问题等等,这使他不仅为当时的百姓称赞,更为后人所膜拜,效仿他即使离开京都,流落外省,依然不忘造福百姓的初心。
他是关心弟弟的兄长。提及其弟,苏子由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那篇兼怀子由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成为了千古名句,也足以见苏东坡对弟弟的真挚祝愿,只有最后生了三个儿子,7个女儿都是苏东坡帮助婚配的,再接条管兄弟,四海一支由中,苏东坡对弟弟的深情更是可见一斑,他即使骨肉分离,客居他乡,依然不忘关心远方的亲人。
他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早年他有一个初恋情人——他的堂妹,但由与血缘关系,二人无法结成连理,这恐怕也是舒适的一个遗憾,对于他的第一任妻子王弗,苏东坡也用情至深,在王福逝世多年后,苏东坡夜深惊梦,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以寄托,啼血忧诗,对于第二任妻子王闰之晚年始终陪伴左右的侍妾朝云,苏东坡一生情以至感激不尽,如果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的出现为雄之鹰发的宫颈添了几分柔情,那么这四个与苏东坡最亲密的女子则为苏东坡添了几分潇洒和多情。
总而言之,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文学家更是一位性格复杂的高人,悲天悯人,心胸宽广,豁达乐观,这些词都可以形容它,但都不足以形容他苏东坡的品德值得我们细细揣摩研究并学习传承。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21年6月讲座分享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