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2021年11月共同体读书(自选书目)反馈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12/5/2021 2:56:51 AM
本月突发眼疾,一眼几乎失明。幸而治疗及时,现在恢复还不错。卧病在家,又不能尽情看书。痛哉!在病痛中,听书是不错的选择。听了史谦德的的《北京市的人力车夫》。学术性表达与老舍的小说表达对比,有了新的体悟。个体与群体的体验,对历史的体悟才是立体的。
tzsxwyl - 12/5/2021 4:54:07 AM
《朗读者》读后感
《朗读者》是我买过的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它的。不同于一般的外国小说,这本书没有繁杂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也没有冗长的叙述与铺陈,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和意境。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和一位大他二十一岁且经历沧桑的中年妇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是一个爱的背叛与爱之死的故事,令人伤感和动容。谁是真正的朗读者?为了隐瞒真相而宁愿失去自由究竟值不值得?没有指出别人一生的大谎算不算对别人命运的一种尊重?一个人曾经做过罪恶的事就是个魔鬼吗?汉娜在狱中曾经那么的努力,可最终在出狱的黎明选择自杀,这与男主人公有割裂不开的联系吗?……很多问题萦绕在脑际,叩问着我们的灵魂,我想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王一涵 - 12/5/2021 5:26:39 AM
《缘缘堂随笔》读后感
本是选给初一的孩子作为本月课外阅读书目的,使用起来发现对本校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加之文章时代背景,学生理解得不深。丰子恺的很多文章总给人带来淡淡的伤感。不管是回忆恩师的,回忆童年的学画经历,还是写自己的母亲,自己幼年时对时间、空间的诸多疑惑。好多类似对自己过往行为的检讨,遗憾会让读者也去思考。整本书里最让人动情的还是笔下的一个个人物,他懂得他们,心疼他们,打心眼里怀念他们。
王玲 - 12/5/2021 5:47:42 AM
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
对图画书,一直以来我不是很感冒。看见外滩教育上一篇关于松居直的报道,刚好家里有一本松居直的《我的图画书论》,我就完整读了下来。
以前带儿子读绘本时,我总是希望他能快点认字,很少对图画进行发挥。看了《我的图画书论》,我觉得优秀的绘本,图画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告诉我们许许多多文字不能传达的言外之意。
温和玲 - 12/5/2021 6:02:42 AM
这个月读《论语》
1.认识孔子。重新认识孔子,从至圣先师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从“惶惶然如丧家狗”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和儒学已经镌刻在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血脉深处。成为我们共同的文化标签。在《孔子世家》中,孔子少年挫折,青年求学和游学。
2、认识孔子的思想。内仁外礼,为人、行政、求学、教育,孔子赞美自己的学生“一箪食一瓢饮,贤哉回也”,也斥责学生“污泥扶不上墙”,更声色俱厉的提醒“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最亲切的还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让人从心里温暖。
朱茵 - 12/5/2021 8:26:14 AM
鸿雁寄情,遗爱人间
                            ——读《查令十字街84号》有感
已经记不清当初自己为何会买这本书,或许只是因为它价格低廉,评价不错;或许是为了活动凑单,总之在买下这本书时,并未抱着太大的期待。然而,令人惊喜的是,这样一本薄薄的书信札记是如此真切地打动了我。读完掩卷,心里充斥着太多感觉,有满满的美好和温暖,还有深深的令人几欲落泪的遗憾……或者换一种说法,这是我极少数在读完译本之后会如此迫切地渴望读英语原著的一本书,当然译者有时诘屈聱牙的翻译也“功不可没”。
言归正传,此书最令人动容的,便是纽约女作家海莲·汉芙对于书籍的热爱,以及与伦敦书商弗兰克·德尔之间真挚的情缘了。
先说前者,海莲是一个真正爱书识书之人,她曾说自己从来不买一本自己没有看过的书,就像不会去买一件自己没有试穿过的衣服一样,而我买下这本书的经过正好成了极好的反面教材,不仅是这本书,有许多时候也仅仅是出于对书中的内容有些许兴趣,抑或是“楼下”的一些好评,而很少在试读了一些章节,觉得确实喜欢之后再拥有的,以至于有些书买了翻翻不感兴趣,就“高束焉,庋藏焉”,汗牛塞屋,典籍充栋,此乃吾家之书也。然后又不舍得将其请出书架,只听得海莲·汉芙又在一旁摇头叹息,她坚信,一本不好的书——哪怕它只是不够好,弃之毫不足惜,这些独到的见解就足以让我垂首汗颜了。
又曾有一次,她手头拮据,便要求书店将路易的一套书为她一本本寄来,而在弗兰克·德尔为她寄去整套书,宽慰她信誉良好不必急着付款时,她却在下一封去信中将书款一次付清,并戏谑地解释倒不是最近发了什么横财,而是路易要她不能留他一个未赎之身,他在法庭上受够了俗不可耐的赖债痞子,可不希望保持了两百七十年的清誉毁于一旦。看!她是如此体贴,连作者的心情都设想周全。
相较于她对于书籍的热爱,我还自诩是爱书之人似乎有些名实难副了。她会将自己为数不多的收入用来买书,有一次,她不经意间提及,自己在马克·恩斯书店的账户余额比她其余任何一个账户都多,并甘之如饴。而且她深深懂得书籍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精神价值,她曾说:“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生厮守的书,只须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上医院做一副牙套却要五十倍于此。唉!如果你们依照每本书的实际价值去标价的话,我肯定一本也买不起。”在得知战后英国物资紧缺后,她常慷慨地为书店寄去蛋、罐头、火腿等食物,而在收到书店以书作为给自己的回礼之后却认为“这实在是一桩挺不划算的圣诞礼物交换。我寄给你们的东西,你们顶多一个星期就吃光抹净,根本休想指望还能留着过年;而你们送给我的礼物,却能和我朝夕相处,至死方休;我甚至还能将它遗爱人间而含笑以终。”
在最后,弗兰克·德尔去世后,她得知自己好友将去英国,几欲落泪,并嘱咐好友若是经过这家书店,“带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良多……”
而让她觉得几欲落泪的,或许除了不能去这家钟爱的书店去逛上一圈,或许更多的是为弗兰克·德尔的去世而伤心难过吧。不过将他们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并非柏拉图式的爱情,更不是庸俗不登大雅之堂的暧昧,我单纯地认为是两个爱书人之间的“情缘”而已,“情”是出于彼此共同的对书籍莫大的热爱,“缘”是当初海莲·汉芙碰巧发现了这家书店,寄去第一封购书函之后长达近二十年的鸿雁传“书”,信中海莲·汉芙自是不乏天性使然的撒娇调侃之语,而弗兰克·德尔这位英国绅士之所以爱看她的来信,除了海莲·汉芙是个爱书识书之人以外,也不由地被她这种真性情所打动并传染,或许他内里也和海莲·汉芙一样。在此后几年的书信中也渐渐表现了英式的幽默诙谐,从之后其妻子的信中可知,他是一个处事严谨也很幽默的人,温和而有耐性,饱富学识而又不吝于与其他人分享……
不知不觉已经喋喋赘言了不少,可还是觉得有不少感人的情节没有提及,比如海莲·汉芙和马克·恩斯书店的其他店员、弗兰克·德尔的妻儿甚至邻居的通信……简而言之,海莲·汉芙和弗兰克·德尔二人身上所展现出的人格魅力,和大爱的人性光辉深深感染了我,使我欣之慕之,而由此敷演出的一段如此美好的故事也着实令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此外,他们对于书籍的热爱,更唤起了我的共鸣,激励我在这条读书道路上渐行渐远,永不止歇……
刘亚 - 12/7/2021 2:24:42 AM
功利化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教书与读书?
一、    教师阅读与讲课的边界在哪里?

二、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在哪里?

三、做一件事情我可以坚持多久?
胥江 - 12/7/2021 3:04:50 AM
十一月读了李泽厚先生的《华夏美学》,从“羊大为美”、儒家文化等去感受我们华夏民族“美”学的发展历程,贴近生活、娓娓道来,还有不同的出处,读来让人舒畅不已,然而到现在许多“美”的东西已经丢了。需要我们重新找回。
陕西邹高峰 - 12/7/2021 6:14:12 AM
最近全家人一起看古希腊神话,还时常和女儿交流。之前女儿读过中国神话故事。把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放在一起比较,很有意思。
冯乾 - 12/7/2021 6:28:34 AM
希腊众神喜欢在高高的奥林匹斯山上注视下界渺小人类的一举一动,并像拨弄棋子似的在英雄们的身上实现他们的意志。伊阿宋和赫勒克勒斯的伟大的颠沛流离的冒险都是神安排的置疑,没有厄络斯的那一箭,伊阿宋便不可能战胜烈火中的神牛,也就不会在冥冥之中遇见这样一段充满血泪的爱情。如果不是赫拉的捉弄,赫勒克勒斯也不会面临如此多的困难,也许也没有办法获得如此神圣的荣誉。神的意志控释了人的所见所为,让人类面临灾难或获得荣誉。但傲慢与偏见是存在于人们的劣根性中的,在神话中我们看到这样一些人,或者过于骄傲而遭受天罚,或者因为藐视神灵而受到诅咒,对于一颗不听话的棋子,棋手们总是用他们最残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至高无上无法挣脱的控制力,于是尼俄帕瞬间失去了她的高贵的孩子,彭透斯被自己迷狂的生母活活撕裂,俄狄浦斯刺瞎自己的双眼。在神的面前,傲慢与不敬是招致悲惨命运的根源,不得不说,阿加门农的悲剧其实在他射杀阿尔特弥斯的赤鹿时已经被注定,献祭女儿是神灵对他的傲慢的惩戒,也注定了克吕泰涅斯无情的复仇。冤冤相报,无止境的痛苦在故事中蔓延,在神的棋盘中,幸福似乎成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光荣可寻,但幸福似乎太难太难。
张越 - 12/11/2021 9:31:48 PM
这个月我重温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对阅读方面关注很多,我所关注的的小学阶段阅读数量和质量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却又很实在,并且是现实教育过程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阅读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首先明确阅读的数量与质量。它关系到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这个阅读的习惯包括阅读的速度,阅读的兴趣、爱好、方向以及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转换等方面。
这本书中说,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读完的书大约2000本,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应当在上学的年代里读过。这句话其实对我们的启发意义很大,看起来数字不大,如果要把它平均下来,差不多一个人每年要读到70本书左右,问问我自己现在做到没有,显而易见,没有。而小学阶段可能会读到375本。这个数字就更少了,初中阶段约近200本,高中阶段约近200本。分散下来看,整个小学阶段所读书籍的数量加起来不到400本,这400本中还包括学生课内阅读,所以相对来说,课外阅读看起来数量不大,然而跟现实的情况相比,又是那样的触目惊心。我国新课程标准没有对阅读本数做硬性规定,但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读书的字数。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阅读数量要达到40万字,也就是每年将近30到40本书左右,这是整个小学阶段所应该达到的要求。与苏霍姆林斯基观点相比,从阅读本数和字数两个角度来说,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全国小学生应该在这个时间段内读以上所说的量,对阅读量做了要求同时又有相对的自由空间,阅读书目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学生可操作的空间比较大。课标课本中都明确提到要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提高课外阅读质量。课外阅读应该比课内阅读的量要大得多,而且课本,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课本中所涉及到的板块,也有显著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意思,比如说小学低年级课本中有《和大人一起读》栏目,这个栏目中有的时候涉及的是文章,有的时候涉及的是名著的片段,有的时候直接是推荐书目,而初中阶段就直接有名著导读栏目,这也是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的一个方面。
阅读的数量有一个大致的范围,究竟阅读的质量会如何呢?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大量的阅读,词汇量的掌握是读写的基础,小学生应该掌握修辞性的成语,也就是反复使用的成语将近400个,像游戏、给话题词的童话用词将近600个,这些词汇以及常用词汇都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这就要求阅读要有一定的质量,阅读质量的评判标准一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现在谈到课外阅读,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觉得它非常重要,因为读和写是一体的,或者说有大量的阅读才构成了一定的写作基础。无论是读书还是对书本的运用,他都要求首先的前提是能够读,所读的书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形成写。对于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我们将以何种标准检查阅读质量仍在思考……
刘倩亲近母语 - 12/23/2021 5:53:52 PM
《民主的细节》
终于可以跟孩子们一起共读《民主的细节》了
我手里这本快被我翻烂了,三年前读书会上带《民主的起源》这个板块,还只能推荐给他们看其中的三篇。现在全本都可以读了,我们这次讨论一半,以后还会回到这本书,比如这本书的序言,我超级喜欢,小朋友还有点看不进去。好书值得不断回归。
课堂上会有大量的关联,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新疆棉
越民主越低效,这一篇正好对应第1节课,孩子们对民主的缺点看法,民主不利于“集中力量做大事”,最后会关联到国家力量。
两年前,发公共号,民主还不是敏感词,现在已经发不出来了。

美国的4项基本原则---取消文化和JK罗琳事件
我稍微有一点犹豫的就是,我们的国情,孩子们没有经历过一个“立”的过程,直接就到“破”了,来得过于轻易。
为什么会形成这四项基本原则?黑人运动,平权,女权,孩子们没有经历过阅读,solid的思考和讨论,来理解这个“for”,就直接“against”了,我觉得是不踏实的。

要讲清楚这个“有”也不容易呢,杀死一只知更鸟,黑人平权专题,两年前就开始备课了,还要等一等。
刘瑜说得好,“美国版的4项基本原则是社会自发创造的,也将被社会自身消化,既然是人民内部矛盾,谁胜谁负不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在这种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活力”
郑小冉 - 1/6/2022 4:55:34 PM
最近读了《史记的读法》(杨照)、《史记》人物四十五讲(山崎正),结合课文《苏武传》,给学生补充了些许关乎李广和李陵的李氏家族历史资料,还包括祝勇的《汉匈之战》,然后学习解读历史人物,完成历史人物评说的写作。虽说是教学任务,可阅读的过程也随着人物事件和诸多历史史料的浮出水面而波澜起伏,唏嘘酣畅两相交织,生出了很多感慨和疑问。将读书笔记摘录如下:
О李广至死也无法领悟,他虔诚一生的“家国情怀”,终究只是为“一人的国”“一姓的家”,被儒术诓骗的他,无法读透“忠君”外壳下专制统治的本质,将自我价值的实现托付于一个听风是雨的君王,这实在不是李广的愚蠢,而是渗透于生命力方方面面的“文化”的麻醉作用!……现在我终于恍然大悟:原来皇帝是希望他们死的。皇帝对于战事的失败需要用忠义之士的生命去宽慰。对于臣子来说,缚身于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死亡是证明忠君的最好方式,也是唯一方式。当个人的自我价值永远被吞没在体制下时,我们拿什么说服自己,用牺牲铺就一条别人的坦途?
О鞮汗山峡谷的飞箭没能刺穿的胸膛,被谗言诋毁裹了雪;远在异乡仍熊熊燃烧的忠心赤胆,被一纸诏书割断了血脉的绵延。李陵的悲剧性是毫无疑问的,无论他因何而投降,也无论他因何而不归汉。……不同于苏武清心寡欲的忠诚,李陵的七情六欲使他变得更加鲜活。他 不曾为了所谓大义而自刎,也不会因所谓忠诚而无情。他没有无条件地把“忠君”凌驾于任何之上,没有被儒家“君君臣臣”的教条体系所束缚,他有着与苏武完全不一样的忠诚,因为在妥协与愧疚中迷茫,在自尊与自卑中横跳。……事实上,李陵在“忠”和“叛”之间硬生生走出了那条最复杂的路,于是余生在煎熬中郁郁不得寡欢。……从他放下武器投降的那一刻起,或者说从他锋芒毕露的时候起,便开启了小人的狂欢,昏君的迁怒。
О一定程度上说,苏武的世界多是白山黑水,单调乏味的冷寂,而李陵的一生,既有群星璀璨,又有孤立无援的绝望,既有侥幸逃窜的惊险,又有漂泊异乡亲人不幸、遗憾终生的喟叹。……李陵真实、感人。是你是我,是每个人心中矛盾的杂合体。但是,正是因为有矛盾,才能发酵产生回味十足的风味物质,浓于纯粹的苏武,成为可以全息对话的活生生的挚友。
О但使苏武伟大的却是封建时代君王所需要的一种近乎虚荣心的精神支持,需要的是这种矢志不渝的忠君爱国,是无条件的效忠,是以一人之命代表大汉颜面的“牌坊式”的“守节”……苏武周围的人,李广、李陵、汉武帝、司马迁,他们远比苏武更有深入的价值……
在大漠的风沙里,他是否会怀念故国的暖阳,又是否会怀念那些和友人驰骋沙场立下战功的黄金岁月?
罢了,兵戈梦去,塞外春草如茵。
读苏武是一种民族气节的熏陶,是直观的痛与直观的敬畏;而读李陵,则是钝刀子割肉般一钝一钝的刺痛。我始终认为,李陵是忠诚的,他只是不愿再效忠因年岁而暴戾的君王,他效忠的是那个时代下的大汉。
如果联系《方孝孺和布鲁诺之死》,方孝孺终究只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与为科学献身的布鲁诺之死截然不同。那苏武对推动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呢?谁又能回答。
冷海鹰 - 1/21/2022 7:27:13 AM
11月读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番石榴飘香》。因为要开公开课,所以读得比较仓促,也有点功利,阅读的过程赶进度,同时带着前见,将作品和作家自己的创作谈放在一起对照着读。不过是一次不一般的体验,阅读时有点双轨的感觉,一个是作者创作的角度,推动故事的发展进度,一个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控制小说的发展,二者相互制衡。因而在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中读完了整本《百年孤独》,小说带给我巨大的想象的挑战。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21年11月共同体读书(自选书目)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