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2021年11月共同体读书(自选书目)反馈
刘尧 - 11/16/2021 8:52:22 PM
发在这里哦!
洪健天 - 11/22/2021 9:21:38 PM
最近,芝加哥大学硕士生郑少雄遇难,这件悲剧也成为一个契机,我去读了他写的一本书《做事的逻辑:如何持续做正确的事》,其中有一句话:概率是上帝在抛硬币,而他的臣民却无可奈何。联系最近读的另一本书《随机漫步的傻瓜》,人生真的是充满了随机性,因此休以成败论英雄,面对无常,做事的逻辑或许只有强调尊严和做事的优雅,正如书中最后一句话“命运女神唯一不能控制的东西,是你的行为。”
hongyvqiu - 11/23/2021 6:14:16 PM
读《我的图画书论》
      ——雨秋

因着参加亲近母语的儿童阅读师考证,才去读了松居直先生的《幸福的种子》。这是一个迟到的约定。

松居直先生是日本绘本推广最初的践行者。他的书中有很多观点,在如今的我看来,仍是具有很好的启发性。而《我的图画书论》又是在《幸福的种子》之前出版的书籍。里面讲到了一些关于图画书被人们误解的解读方法。陡然一身冷汗,当人们试着去解析解剖图画书的同时,是不是也在剥夺孩子本身自己的乐趣呢?

也许这是莫须有的烦恼。可是再细想一下,当我带领孩子读图画书时,何曾不是想将书中解释清晰呢?若是要找一个借口,只是松居直先生讲的是幼儿,而我面对的是中高年级的小学生,甚至是初中生。

然而书中提到的几点却有不谋而合的偶然。

一是让孩子去领会书中的乐趣。先生说,儿童不需要过多的语言,他可以通过图片来阅读。我所能做的是用PPT展示出来,尽可能的让学生去读,去体会。毕竟面对的学生常是陌生的一个班。非常遗憾也非常期待能拥有自己的一个班级。

二是尽量让孩子去“听”绘本。一些篇幅不长的绘本,我往往会自己给学生演绎。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带入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所得到的情感,读快读慢,甚至有时用自己的语言串连起来。这或许就是先生所说的,让儿童去听去感受语言带给他的一切。

三是不要过多解析。意犹未尽,不仅在于“留白”,还有让学生自己去领悟的味道。一句话不说满,一件事不做尽,让儿童让孩子可以自己去想像去理解,或许他得到的比我们所传授的还要多得多。或许不需要“得到”,只需要他在这个过程中快乐就可以。
李杏莉洛阳 - 11/26/2021 1:47:59 AM
11月读书反馈
读《五千年良渚王国》
这个月在带三四年级的孩子们读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的《五千年良渚王国》。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当年的9月已进行了第三次印刷,足见销量之大。良渚古城是在2019年7月申遗成功的,可见这本书早在申遗成功之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等申遗成功就开机印刷上市。
选这本书最初是亲近母语的推荐,再次是我也想好好地揣摩一下这本书。但最初的起因却是2018年11月跟随樊老师到良渚古城的行读。那时良渚正在准备申遗,施局长亲自带领我们参观了当时还未开放的良渚古城遗址。我们跟随樊老师站在曾经的祭台上,感受古城的地理位置,想象它当时的恢弘气度。我们在博物馆近距离观察玉琮,感叹它高超的雕刻工艺,体会它作为神徽的庄严,作为与天沟通信物的神秘。我们也讨论了良渚古城是否能“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是否能申遗成功。我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我记得自己对申遗成功是有疑惑的。因为我认为我们出土的文物还太少。此后我一直关注这件事情,直到申遗成功事实证明我错了。
基于以上原因,读这本书时我非常细致,常常回想当时所看到的的真实场景,并和书中的图画文字做对比,力求建立起超越书本的联系,获得超越书本的理解。
《五千年良渚王国》这本书定位是给儿童看的,因此图画多文字少。内容共分三部分:水、城、玉。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良渚王国作为一个水网遍布的国度是如何生存发展的。他们沿水而居依水而生。水既给他们带来了充足的食物,比如他们很早就会种植稻米,还会用网捕鱼,用倒梢网鱼,也种植果树采摘果实。水也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便,比如夏天暴雨侵袭河水暴涨会淹没房屋和良田。聪明的良渚人选择用草和泥裹在一起做成一个个类似现在砖头块的“草裹泥”垒起来筑成堤坝,防御洪水的袭击。他们还根据地势高低,建起了高高低低的防御体系,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第二部分讲了良渚人选址和建宫城的历史。他们会选择地势高的陆地,再加高地基,然后用木头、茅草、泥来建造结实的宫殿。城里不仅有宫殿,还有粮仓、祭台和手工艺人居住的房屋。其他百姓则住在城外。内外城之间用八个水城门和一个陆城门连接。这就是一个功能齐全规模庞大的宫城了!后世的很多城池都有良渚古城的影子。
第三部分讲了良渚王国最著名的玉器。良渚人很早就掌握了开采制作玉器的技能,并且达到了十分高超的地步。代表作当然就是“玉琮”了。这是一种柱体中间带圆孔四面刻神徽的玉器,是良渚人们通天的信物。神徽是一个神人兽面图像,这是良渚人共同崇拜的神灵。神徽刻画的线条细到一毫米,实在让人叹为观止。玉器在良渚当然不是人人皆有的普通饰物,而是王宫贵族的专享,更是作为祭祀的礼器而存在的。
陈嫚云 - 11/27/2021 6:17:58 AM
本月开始读《希腊古典神话》,也跟办公室语文老师交流读后感,都感觉似乎不是特别适合孩子们看,有一些糟粕在里面。后来跟女儿做了交流,发现她的见解给了我很多启发,孩子认为希腊的神,具有人的特性,有力量但是有各种缺点,不像中国神话里的神,完美、善良,乐于助人;其次为什么要读希腊古典神话,因为这是增进对西方文化理解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以后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时候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反思了一下,觉得她言之有理,做下了这些记录。
王凤琼 - 11/28/2021 2:42:57 AM
读《先秦与轴心时代》:在《诗经》这一讲中,赋就是 直接表达心理或直接陈述某事,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由某事物联想到相关的情境与情感的方式,以后我在讲诗经时就用这明白暁 畅的讲法,还有以前我从不知《诗经》里的情诗还有这么多的类型。在读《孟子》时,刚好我明天要上《孟子》三章,里面对孟子有了一些了解,讲给学生再合适不过,以前讲孔子的思想局限性是维护封建统治,现在樊老师的书中就有实际的例子。真是一本很实用的好书。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11/28/2021 5:51:52 AM
读《被讨厌的勇气》《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个月读的心理类的书比较多,尤其是这两本给了我很多思考。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认为,你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你的选择与其他任何人无关,与过去的经历也无关。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恰恰认为自己的很多问题源自过去。
      但我觉得这两种说法殊途同归: 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觉得作为父母或老师,我要警惕自己不要成为类似老獾的人,“我都是为你好,所以你要听我的。”“我对你好,所以你也应该对我好。”
顾颖群 - 11/28/2021 7:50:32 AM
《希腊古典神话》读书笔记(3)
2021年11月
从普洛克涅和菲罗墨拉到底比斯战争
终于读完了《希腊古典神话》的第一卷,从最初的神界故事逐步过渡到人间故事。
第一卷的后半部分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英雄主义和悲剧色彩。

希腊神话中塑造了大量英雄角色——帕尔修斯、伊阿宋、艾克阿斯、赫拉克里特……第一卷中至少1/3的篇幅是在讲述这些英雄的故事。希腊神话中英雄们所有具有的最重要的被称颂的共同特质就是有力量、健美,这和我们所看到的西方雕塑、绘画中所展现出来的人体美学是一致的。
然而这种力量感在中国的文明历史中,并不十分受重视,充其量在一些武将的身上得到一定的展现和褒奖。中国更推崇“圣人“,而非”英雄”。圣人必备的品质是智慧和道德,或者说追求的是所谓“高洁”。在圣人之下则是各种“雄”“霸”。虽有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但力量感却也往往并不是这些“雄”“霸”身上最重要、最受推崇的特质。
在对待道德的态度上,虽然赫拉克里特也在“道德女神”和“幸福女神”之间选择了“道德女神“(这里的道德和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不是一回事),但我们也可以发现,希腊神话里压根没有道德无瑕的人,即使是赫拉克里特也干过蠢事。
由此可见,中国是理想的,集体的,高洁的;希腊是现实的,个人的,奔放的。

希腊神话中也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悲剧——普洛克涅和菲罗墨拉、珀洛克利斯和珀洛克利斯、伊阿宋和美狄亚、俄狄浦斯……中国或许不能说是没有悲剧的,但是中国的悲剧似乎主要是控诉邪恶,宣扬道德追求,比如《孔雀东南飞》所控诉的社会制度、《赵氏孤儿》所控诉的恶势力和宣扬的忠义。而希腊神话的悲剧则往往在于阴差阳错以及人性的瑕疵,它所讨论的悲剧主题更为广阔,是全人类的不可逃脱的悲剧命运。

了解希腊神话,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显然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也能够促使孩子们认识和反思中国文化。
然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应当如何了解希腊神话,还是一件需要探讨和摸索的事。
首先是读本选择,应当选择对情节、篇目进行合理删改,使其符合小学阶段孩子认知和心理水平。翻译质量也非常重要。
其次是学习形式。除了阅读、讲解以外,可以考虑“演讲+讨论”、戏剧表演。这样不仅能够给孩子们更生动的体验,还能帮助孩子们学会思考希腊神话背后的人文思想。
叶娉婷 - 11/29/2021 12:13:22 AM
读书笔记:最近在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说实话,这本书在大学就没有完整阅读过,因为不喜欢。今年新高考新教材把它放在必修上册,给高一同学作为整本书阅读的必读作品,我一直都不知道为什么?听了许多专家的培训,还是不明白。结合民族农村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把这本书放在高一是不合理的。边远地区学生和大城市的孩子在很多地方差别非常大,单说阅读这块吧!我们这些地方的孩子读到高中,不阅读的多得很,今年毕业的这届学生中有一个高一时曾经对我说:老师,不是因为你逼着我看《纳尼亚传奇》,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读完一本完整的书过。还有些从农村升学到城镇高中的孩子说,他们在初中从来不写作文……也就是,许多边远地区的孩子是没有阅读习惯的,这样的情况下,让他们高一就读一本连老师都不喜欢的书,真的是太难了!所以到现在为止,我对于这个整本书阅读单元要如何教学还是很困惑的。不知道群里的高中语文老师有没有同样的感觉?有没有好的教学思路可以分享?
郭冬梅2021 - 11/29/2021 12:23:24 AM
这个月看的书是《古琴新编》,这本书是妮妮的古琴陈老师送给孩子的一本书,孩子下个月就要学习管平湖先生的版本《流水》,非常兴奋的一件事情,我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本书。书中对于《流水》的论述非常精彩:旋律起首之音,时隐时现,犹如置身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继而转为清澈的泛音,节奏逐渐明快,「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凝神静听行云流水般的旋律,好似欢泉于山涧鸣响,令人愉悦之情油然而生。随之旋律开始跌宕起伏、风急浪涌。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而后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曲末流水之声复起,缓缓收势,整首乐曲一气呵成,听之如同得到了流水的洗涤一般,不禁令人久久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的思绪中。
山西乔彦华 - 11/29/2021 2:15:29 AM
这个月看的书是《历史的温度》,这本书是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一个法律系的研究生推荐。
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角度不同,但渴求真实是很多读史人的共同心愿。本书的作者力求真实客观,用一个个以人物为点寻找历史故事后面的温情。历史的发展总是相似的。有时看似偶然,实则藏着必然。对于历史中的人物,我们不需要评判,了解和尊重即是最好的态度。每个人都可以存在历史的长河中。
每个灵魂都有过错和美德。比如电灯并不是爱迪生发明,他只是大规模商业化的推广而已,有专业的团队进行包装。还有杜月笙和戴笠的故事,读完才知道他们之间有很深的交情。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个样子,因此作者没有哗众取宠,因为理性客观的认知显得特别难能可贵。提高思维的高度与层次,培养多维视角可能更有益与我们的生活。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是1996年听到的一句话,直到读了这本书,才真正品味到它的深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所处的时代生活着。感受这种变化,活在当下,努力做更好的自己。也许,历史从未走远......
韦春玫 - 11/29/2021 2:43:25 AM
《先秦与轴心时代》读书反馈
当《行读中西的人文课》这套书一到手,我就迫不及待的打开,因为一直在听樊老师的讲座,很是为樊老师渊博的知识所折服。但是有时候听讲座是断断续续,不连贯的,有些知识连贯不起,自己对历史、文化与人文做不到融会贯通。我记得第一次听到“轴心时代”这个名词时,大概是2018年樊老师的一次讲座中,当时听的时候就很震惊,因为我以前学历史时,老师从来没有告诉我们有轴心时代,也从来没有说过:“看中国古代文明一定要时刻和世界文明的趋势进行比较,思考”,所以我初中、高中时期的历史学习大概一直处于对历史事件和事件发生后历史意义的背诵上。直到听了樊老师说起轴心时代时,我才觉得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学,也应该这样学。
罗慧萍 - 11/29/2021 10:38:45 AM
《一百条裙子》读后
《一百条裙子》,这是很薄的一本小说,才76页,故事中只有三个小女孩展开:旺达、佩琪、马蒂埃。主人公旺达没有正而出现,作者是通过马蒂埃对旺达的回忆,通过马蒂埃的心理活动来塑造旺达这个人物形象的。我认为这不只是孩子读的书,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可以从书中看见一些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共鸣,获得力量。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尊重一个长得漂亮、成绩好.家境好的同学很容易。但是,要尊重一个长得不太好看,或者成绩很差或者家境差或者有其他缺陷的同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旺达长得并不丑,她总是那么安静,几乎不怎么说话,甚至没人听到她放声大笑过。她家里穷,妈妈去世了,跟爸爸和一个哥哥生活在一起。因此,她经常穿一条褪了色的、晾得走了形的蓝裙子。当看到其他同学有各种各样的裙子时她说自己家柜子里有一百条裙子,甚至还描述出了各种颜色和式样。看到这里我们作为大人挺心酸的。一眼我们就知道这是孩子的谎话,但作为曾经是孩子的我们,谁没有在童年时代为维护自己的“存在感”而拔高自己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地位?在人与人之间寻找各种关系的平衡点而存在的社会,弱者总是受到冷落受到歧视甚至受到群体的孤立,旺达就是这样。她是个很普通的女孩子,普通平凡到让人感受不到她的存在。而在同学当中,她需要拥有自已的尊严啊,但是孩子稚嫩的心中,她无法也做不到用别的“优势”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用撒谎的方式来维护着自己小小的尊严。可是,她毕竟是孩子,这种谎话被佩琪等同学很快怀疑了,大家取笑她,不断用游戏质疑她裙子的存在,她嘴上一直坚持说有一百条裙子,可内心会是多么的难过痛苦!看到这里我噙满了泪水。可怜的孩子可怜我们这些穷孩子童年时代的遭遇!怪佩琪他们势强凌弱吗,不对。当我们还是小学生、初中生的时候,我们并不完全懂事,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别人。但受害者则可能造成一生性格上的自卑。书中说,佩珙总会用一种特别谦和的语调跟旺达讲话,就好像她是在和梅森老师或是在和校长讲话一样。“旺达,”她会一边说着话,一边碰碰她身边的同伴儿,“跟我们说说,你曾经说过你的衣柜里挂着多少条裙子来着?”在她知道旺达的家庭情况的前提下,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众人面前挑起这个让旺达难堪的话题,还提醒其他同学也一起加入到这个游戏中来,话里话外充满了优越感。可是佩琪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妥当,她觉得旺达撒谎了,她只是拆穿了她的谎言而已。而对旺达来说,其实真的挺残忍的。旺达的内心,多么羡慕有那么多漂亮衣服的同学,多么希望自己能有形影不离的朋友。于是她画了很多漂亮的裙子,想着可以送给同学们。她小心翼翼,努力地想要融人女孩们的圈子中,可是,没有人真正理解她。这本小说最成功的是非常细腻准确地刻画了小孩子真实的情感世界和矛盾,揭示一个人成长的不易,而不像现在许多儿童读物一样把成人的价值观甚至“教育目的”生硬地塞进胡编乱造的“故事”里“塑造”孩子的“灵魂”。
罗慧萍 - 11/29/2021 10:51:02 AM
《一百条裙子》读后
《一百条裙子》,这是很薄的一本小说,才76页,故事中只有三个小女孩展开:旺达、佩琪、马蒂埃。主人公旺达没有正面出现,作者是通过马蒂埃对旺达的回忆,通过马蒂埃的心理活动来塑造旺达这个人物形象的。我认为这不只是孩子读的书,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可以从书中看见一些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共鸣,获得力量。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尊重一个长得漂亮、成绩好.家境好的同学很容易。但是,要尊重一个长得不太好看,或者成绩很差或者家境差或者有其他缺陷的同学,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旺达长得并不丑,她总是那么安静,几乎不怎么说话,甚至没人听到她放声大笑过。她家里穷,妈妈去世了,跟爸爸和一个哥哥生活在一起。因此,她经常穿一条褪了色的、晾得走了形的蓝裙子。当看到其他同学有各种各样的裙子时她说自己家柜子里有一百条裙子,甚至还描述出了各种颜色和式样。看到这里我们作为大人挺心酸的。一眼我们就知道这是孩子的谎话,但作为曾经是孩子的我们,谁没有在童年时代为维护自己的“存在感”而拔高自己的社会关系和家庭地位?在人与人之间寻找各种关系的平衡点而存在的社会,弱者总是受到冷落受到歧视甚至受到群体的孤立,旺达就是这样。她是个很普通的女孩子,普通平凡到让人感受不到她的存在。而在同学当中,她需要拥有自已的尊严啊,但是孩子稚嫩的心中,她无法也做不到用别的“优势”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用撒谎的方式来维护着自己小小的尊严。可是,她毕竟是孩子,这种谎话被佩琪等同学很快怀疑了,大家取笑她,不断用游戏质疑她裙子的存在,她嘴上一直坚持说有一百条裙子,可内心会是多么的难过痛苦!看到这里我噙满了泪水。可怜的孩子可怜我们这些穷孩子童年时代的遭遇!怪佩琪他们势强凌弱吗,不对。当我们还是小学生、初中生的时候,我们并不完全懂事,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别人。但受害者则可能造成一生性格上的自卑。书中说,佩琪总会用一种特别谦和的语调跟旺达讲话,就好像她是在和梅森老师或是在和校长讲话一样。“旺达,”她会一边说着话,一边碰碰她身边的同伴儿,“跟我们说说,你曾经说过你的衣柜里挂着多少条裙子来着?”在她知道旺达的家庭情况的前提下,她一而再.再而三地在众人面前挑起这个让旺达难堪的话题,还提醒其他同学也一起加入到这个游戏中来,话里话外充满了优越感。可是佩琪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妥当,她觉得旺达撒谎了,她只是拆穿了她的谎言而已。而对旺达来说,其实真的挺残忍的。旺达的内心,多么羡慕有那么多漂亮衣服的同学,多么希望自己能有形影不离的朋友。于是她画了很多漂亮的裙子,想着可以送给同学们。她小心翼翼,努力地想要融人女孩们的圈子中,可是,没有人真正理解她。这本小说最成功的是非常细腻准确地刻画了小孩子真实的情感世界和矛盾,揭示一个人成长的不易,而不像现在许多儿童读物一样把成人的价值观甚至“教育目的”生硬地塞进胡编乱造的“故事”里“塑造”孩子的“灵魂”。
黄宁莺 - 11/29/2021 12:32:46 PM
这个月前半个月因为与学生开读书会缘故,重温《穷忙》、《老后破产》、《以自由看待发展》、《资产与穷人》等有关社会福利的书籍。后半个月开始读樊老师的《先秦与轴心时代》,同时正好读到王家范先生的《中国历史通论》和王fan'sen前半个月因为与学生开读书会缘故,重温《穷忙》、《老后破产》、《以自由看待发展》、《资产与穷人》等有关社会福利的书籍。后半个月开始读樊老师的《先秦与轴心时代》,同时在读王家范先生的《中国历史通论》。前后半个月的读书体验,让我有一种在大历史观下去审视社会福利制度和个人命运的观感。正如樊老师在书中所言:“从世界的眼光看中国,身在中国眼观世界。”更加深切地看到,书中描述的每个人细碎的日常生活和曲折起伏的人生历程无一不是在历史潮流的裹挟中奋力写就的,即使是制度的变迁,也无法挣脱时代既定的空间。
许倬云先生认为“历史是变数的总和”,而文化和人是推动历史的因素之一。 樊老师带着学生读《诗经》和《论语》尤其在这一点上对我有所触动,从中国千年来的文学和思想文化变迁的很高的视角,去看《诗经》中当时个人的生活和感情,去看“礼”之重要,就有了更深切和通透的理解。
刘瑜 - 11/29/2021 6:24:57 PM
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
红军,共产党人的精神是否被外国人、外国媒体所真正了解?我们的发自骨子里的抗战精神是怎么形成的?可能,真正经历过残酷现实的人才会真正理解。当生命无法保障,亲人无辜被杀、被残害,战友、朋友、熟悉的百姓被肆意屠杀时,相信谁还会想着花前月下、悠悠岁月?可不可以这么说,彼时的人是被逼疯了,是真正的“疯了”、狂人,一心抗敌的真战士!
之前,我从来不知道中国人对中国人如此残忍,尤指抗战时期。在本书中读到的惨状是我无从想象过的。我们为什么活着,我们应该怎么活?书中有一个李老头,他说:我已经认识了二百多个字。红军每天教我认四个,我在山西活了六十四年,可没有人教我写自己的名字。一个64岁的老人还在那么艰苦的年代中积极认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读书!
书中贾河忠说:李仁医生是个好人,他给穷人治病不收钱,从来不压迫人。其实,读此书之前,我个人对外国人是有偏见的,尤其是清朝之后,解放之前这段时期的外国人。我从没有真正认识到,他们其实和我们一样,有好也有坏。除了侵略我们的坏人,也有热血的好人,像藤野先生……
其实,我读得还不够,所以对学生的指导很有限,但是孩子们还是愿意互相交流的,我不会说时,就让他们说吧……
郭晓云 - 11/29/2021 11:51:12 PM
最近读了一本由公众号“短史记”出品的《短史记》觉得挺有趣,尤其是编者的理念:1、回归常识,是窥破谎言的核心诀窍;2、区分“事实陈述”与“观点表达”,是对史料进行脱水的核心手段;3、解读史料时保持克制,是考据史实的必要心态。关于回归常识,就是基于对人性的体察,或基于对现实的认知,而“事实陈述”需要辨别真伪,“观点表达”需要体察写作者或口述者的角度与立场,最后一条"解读史料时保持克制“是因为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变异,变成了谣言,以讹传讹。
李廷梅316 - 11/30/2021 4:41:04 AM
近段时间读了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很是感慨。或许人到了中年真的应该读读王小波的书。他的很多思考,我在经历了很多世相以后,真的深以为然。
比如:“凡事不可信的东西就不信,就像姥姥当年对待亩产三十万斤粮的态度,就叫做理性。从理性和乐观两样东西里选择理性颇不容易”。
还有:“我认为,一个人快乐或悲伤,只要不是转出来的,就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分享他的快乐,同情他的悲伤,却不可以命令他怎样怎样,因为这是违背人类的天性的。”
“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
书里举得很多例子,确实很有说服力,确实让我心有戚戚。
山西和瑞一小刘燕 - 11/30/2021 7:19:28 AM
读《先秦与轴心时代》:
这套书太精彩了,每段总是要读几次感觉才能理解,所以,进度很慢。樊老师从四个纬度看问题,之前我是没有这种立体感的,所以继续读下去。
邱华辰 - 11/30/2021 7:36:43 AM
本月我读了王鼎钧先生的《文学种子》。这本书从最基础的遣词造句,到各类文学体裁,都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在“句”的章节他介绍了口语和书面语,文言与白话,汉语的欧化,句子的节奏等知识。章节中有一些很生动的例句帮助读者理解,例如说到句子的节奏,“怀乡人最畏明月夜,何况长途犹长,归途的重点也不能算家”这句节奏长短快慢错落有致,长音袅袅,余音也袅袅,伸缩开阖,富于变化。
shasha000 - 12/1/2021 7:18:11 PM
这个月读了《傲慢与偏见》《水浒传》。去年带着学生读《简爱》时,推荐了《傲慢与偏见》。这是我看了很多遍的书。相对于简爱稍微敏感热烈的性格,我更喜欢伊丽莎白的健全人格。她可爱、聪颖、能和任何人优雅的交谈。她的诚实、优雅、富有智慧让她能够从她所属的社会阶层的低俗、无聊中脱颖而出。
《水浒传》我正在读的书,缺乏有效实施路径是我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钟金英 - 12/2/2021 6:10:17 AM
这个月读了《被忽视的孩子》这本书,感受有两点:1、首先想到的应该是爱自己才能更好爱别人,因为具备爱别人的能力。这个能力包括,自我关注,自我安慰,自我约束,自我共情等能让亲人或者朋友感受到爱和力量的一种能力。
2、看完书觉得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真的是太深远了,小到习惯,大到性格,无一不印洛着父母的印记。好情绪滋养孩子长大,从而形成好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受益终生。
养孩子要先自己修身养性,与孩子共同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黄佳凤 - 12/3/2021 4:55:51 AM
近来在阅读樊阳老师的《行读中西的人文课——先秦与轴心时代》,刚刚开始这个系列的书籍阅读,心里充满期待,而心里的期待也因为阅读的开展得到了满足,在阅读中有一讲的一句话很触动我,在第六讲《孟子》:道性善与内圣外王中,李志春老师提到一个观点“理解文言文,理解中国古代思想,不能‘碎片化’地学习,而应该从大处着手,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深入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今天学习文言文更重要的方面。”在近来新课程文言文单元的教学中越发觉得就是因为教师太过于注重传统字词句的碎片化的教学,导致学生在亲自阅读文本时,因包办和长战线消磨了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亲自阅读亲自解决真实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留有空间让学生进入文章思想内容的探究上,否则看似学习了古文,实则只是一些碎片化的字词句。
龚捷 - 12/3/2021 6:08:49 AM
最近看到三毛的视频,她诉说了与荷西从相识到诀别的故事,我为之感动,于是我读了三毛最脍炙人口的书《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这位特立独行的女子,用她细腻的笔触为撒哈拉沙漠这片贫瘠、荒芜的土地,勾画了一幅幅充满神奇色彩的图画。这些图画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撒哈拉沙漠的雄浑壮美;有《坏果》中神秘族人说不出道不明惊心动魄的经历;有《哑奴》中奴隶被剥削、买卖,失去自由,对卑微命运的叹息……三毛用一本书,一片荒漠,一段故事,一份纪念,一种情感,点亮我心中的蜡烛,梦在撒哈拉。
溧阳董玉娟 - 12/4/2021 6:51:45 AM
希腊人的故事
——盐野七生
是一部比较简单通俗的希腊简史,夹着作者或多或少的评论。优点是流畅可读,如读小说,第一部写两次希波战争,青春盎然;第二部写伯里克利时代的形成及其解体和伯罗奔尼撒战争,步入辉煌,盛极而衰;第三部写马其顿的崛起和亚历山大东征,到希腊化时代的形成结束。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圆满达成一个目的本身,有利于实现其他任何目的。”作者的写法比较通俗,紧扣人物的个性和事迹,以纵横捭阖的政治博弈和军事行动展开,时而插入自己的感慨、抒情、议论。缺点是:过于关注故事性,议论比较浅显,缺乏政治哲学角度的深刻探索。
袁利洁银海学校 - 12/4/2021 7:01:22 AM
《影响力》读书笔记:
人会有一些自己很难察觉到的自动化思维,一旦触发,就会按照预定路线走。对比、互惠原则就是藏在我们心里的自动化思维。
一、对比原则
    一位顾客去店里买衬衫和羽绒服,应该先给他看哪一个呢?答案是先看贵的那个,这样后面那件会显得更便宜,成交率更大。
    同理,房产销售带客户看房,可能先看很差的房,再去看真正想出售的房,成交率会更高。
二、互惠原则
  互惠原则在生活中的运用很广泛,比如,超市的免费试吃、街头的免费赠品、砍价时对方的退让等等。
    你给了我一个苹果,下次我就会想着要给你带根香蕉。这里的关键,在于亏欠感。
    欠着欠着关系就近了,跟做人情是一样的道理,明明是差不多的钱,转来转去,不变的是钱,变化的是有亏欠感而产生的来往,由来往而变得密切的关系。
    面对接受的善意,我们感到有义务要偿还;而这一规则带来的另一后果则是,倘若有人对我们让了步,我们便觉得有义务也退让一步。
刘显 - 12/4/2021 8:01:01 AM
#弱点#缺陷#读《中国好人》
      一
      刘宗周说:“世道之祸,酿于人心”,好似只要把坏蛋都捉了,天下便能大治。黄宗羲则补充道:“君子小人无两立之理”,天生不共戴天。这些观念,其实都很极端,可从古至今,顺理成章,不受怀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专制或集体的维系,常需要一个敌人,好把大家都凝聚起来。总的来说,好人主义,需要坏人。
      二
      舆论环境是否严厉的体现,取决于道德掠食者的多寡。相对宽松的环境里,谈道德问题少,就事论事者多。而在严酷的环境中,就会产生一大批奇怪的人物,他们紧盯他人的丑闻,待发现一点后,就一拥而上,深揭猛批,尽性而去。许多明眼人见了,都不寒而栗,只得躲起来,不敢高声说话,导致世道愈发混沌。
      这类人物,多是好人主义教育下的产物。
      三
      于人性而言,哪些是弱点,哪些是邪恶,是要区分的。如性子急躁是弱点,不是邪恶。有些人特别爱钱,爱名,逐利,说破大天,也只能算缺陷,不能算作邪恶。缺陷着实不值得猛力批判,简单说两句就得了。骂太狠了,所有人都不好受。
      四
      美德很美,应当提倡。如孔融让梨,有辞让和分享精神,值得孩子们学习。但值得学习,并非严格要求,做不到就要指责。让梨是高尚的,却不可反推不让梨就是不高尚的。
      五
      这些年,慢慢发现,许多人改善自我评价最好的方式,就是发现别人的错处,然后力批之。特别是那种自己想犯,却没犯过,或者可能犯,却还没犯过的错误,更要大力批评,以此显示自己的完美和伟大。
      呵,人啊!
邬蒙 - 12/4/2021 5:52:58 PM
《希腊古典神话》与樊老师《先秦与轴心时代》一起阅读,发现才慢慢跳出看故事情节的层面,跟着老师思考,再一次做回学生,比如,樊老师对珀尔修斯拯救被缚的安德洛墨达时语言的解读,与我们普通的英雄救美的理解很不一样,所谓审美也许就是这样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总感觉不是那么赤裸裸的现实,为什么要解读那么丑陋?慢慢理解教师职业倦怠来自于哪里,无数年的照本宣科的确痛苦,反反复复中有自己的一些收获是幸事一件!
张君sn - 12/4/2021 10:34:28 PM
读冯至《杜甫传》,作者生动还原了杜甫的一生,让我对杜甫有了更立体的了解,也对杜甫对国家的忧思又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杜甫人生的关键节点,也许对他暂时是不幸的,然而在人类长期的历史中,却是幸运的!
周永峰 - 12/5/2021 12:09:19 AM
刚刚开始读《再见那闪耀的群星》,特别关注景老师在“序言”提及唐朝离婚现象及州县府妓类(营妓、官妓、私妓),我个人认为这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不能像动物一样生活,但要承认“动物属性”,也是人之萌的属性。我们往往将艺术家前缀冠以“人民”或“德艺双馨”,这是极其荒诞的。艺术家往往在情欲的刺激下偶得创作灵感的。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21年11月共同体读书(自选书目)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