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刘尧 - 12/24/2021 11:27:24 PM
本月为自选书目。
王一涵 - 12/27/2021 12:08:09 AM
《恋爱的犀牛》
没看过现场表演,买了书来看。
超现实的故事,炙热的感情,痛苦的爱而不得。可“我”还是选择不顾世俗,不忘记你,不是想给你幸福,却是把自己献身给你。
戏剧和小说相比,给人想象的空间甚至更大,书中只有人物对话,人物的样貌、事件发生的环境,神态动作全要读者去构想。很不同的一次阅读体验。
洪健天 - 12/27/2021 4:17:43 PM
初识《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是来自另一本书《做事的逻辑》,后者引用了前者的一句话“仓促本身就是最要不得的态度。当年你做某事的时候,一旦想要求快,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这用来强调精进的价值。而《做事的逻辑》浮现于视野,源自年轻作者殒命芝加哥街头的惨痛事件。同样震惊的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主人公的孩子克里斯也于23岁的年华倒在了旧金山的街头。(不错,就是封面照片中,那个坐在摩托车后座的孩子。)他们隔着数十年的时空,同被抢劫犯杀害,一个倒在枪口之下,一个躺在刀锋之口。他们的人生没有交集,却在书中遇见。此时,打开书,仿佛进入一场仪式,过客与归人,同悲同戚。
罗慧萍 - 12/29/2021 9:19:17 AM
读张宏杰的《中西文明十五讲》。几次跟樊老师去行读,他总是先拿出地图讲解,而我以前地理一片空白,所以涉及到史地知识我一概蒙圈。后来自己看了些,才微略有点感觉。这本书从中西地理位置开始讲,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中国频繁的改朝换代、人口发展规律和文明延续性五个方面讲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为什么中国长期追求是大一统的社会,为什么世界上很多文化都断裂了,中国文化的延续性那么强?这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为什么中国和西方乃至世界如此不同中国文化的惯性,他说第一个原因就是地理环境。
中国的地理环境第一个特点就是半封闭性,世界上其他几大古老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他们之间的影响和交流很多,因为他们中间有一个地中海,这个地中海就如同一个内湖一样,把它们连接到一起。埃及、印度和巴比伦这几个文明古国,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跟地中海保持着联系,形成了世界历史的中心。在世界文明当中,只有中国和其他文明的隔绝程度是最高的。在中国地图上,中国的西南面和西面是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东面是浩瀚的海洋,北面和西面是沙漠和草原,这种地理环境就形成了中国的封闭性,其文明在世界几个古老文明当中,它的出现就不太可能很靠前。许多史学家认为,地理环境是研究历史一个不可缺少的角度,在很多历史演变当中地理环境他是最初的原因,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延续性,是因为中国地理条件的半封闭性。
人类历史上大家公认的第一个文明是苏美尔文明,它出现在中东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他比商文明出现得要早得多,出现在公元前3500年,而商朝的甲骨文出现在公元前1600年。最早的定居农业出现在苏美尔,最早驯化牛和羊也出现在两河流域,最早的城市文明也出现在苏美尔。公元前三千年苏美尔人已经在两河流域修建了许多城市,而且当时的城市化率水平就已经相当的高。他们修建了巨大而精美的神庙。他们用楔形文字在泥板上记载了当时非常复杂的社会生活,这时,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们那时候还在基本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由此可见,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发展影响极大。
龚捷 - 12/29/2021 10:15:51 PM
继续读《红楼梦》,第八十回:“美香菱屈受贪夫棒 王道士胡诌妒妇方”,此章节耐人寻味。
回想香菱的命运,一生坎坷。从小被变卖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个不争不抢,以求安稳生存,生性单纯,是温柔明理的弱女子。这样一个向命运低头的女子并未受到上天的眷顾。只因薛蟠是一个“得陇望蜀”的人,娶了金桂,又垂涎丫鬟宝蟾的美色,香菱最终成了任人摆布的对象,被薛蟠揍打,差点还被薛姨妈再次买卖,最后在宝钗处得过且过,终日对月伤悲,自卑自怨,以泪洗面,抑郁寡欢。
香菱的命运是注定的,前有判词为证“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夏金桂设计陷害香菱的时候,除了薛宝钗之外,薛家人,薛姨妈,薛蟠,夏金桂,都是有把香菱卖掉的想法的。所以我认为,薛宝钗在时或许可以保下她,但薛宝钗终究是姑娘,在薛宝钗嫁出薛家之后,香菱无人可保,最终应该会被夏金桂卖到香菱的故乡而死,这也是比较符合香菱判词里的“致使香魂返故乡”这一句。
香菱是《红楼梦》中最令人心疼的女子之一,命运悲苦,她的命运有着浓墨重彩的悲伤,比黛玉更加令人心疼,然而无论何时何地,她都秉持着如阳光般天真和善良,依旧追求着她心中的诗和远方!!
刘亚 - 12/30/2021 3:30:57 AM
民主与教育(美•约翰•杜威)
教育即生活。
教育应该是让被教育的人懂得怎样一步步地前进,适应一代一代的变化。
“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人能继续受教育,或可说,学习的目的与从学习中得到的报偿,是继续成长的能力,所以我们探寻教育的目的时,不是跑到教育过程以外去找,不是把教育当做为那个目的效劳,我们的整个概念不容许这么做,我们要注意的是,目的就在过程之内,与目的定在过程以外的截然不同。后者会出现,一定是因为社会关系不能平等地保持平衡,在社会关系不平等均衡的情况下,群体中的一部分人的目标会受外力左右,这些人的目标,不再是从他们本身经验的自由成长而产生,名义上虽是他们的目标,其实是别人遂愿的手段。”(原文)
教育没有任何目的,教育就是它的目的。人的一生不断受到新事物,人必须不断受到教育。教育是为了人发展得更好,让人生更有意义,更丰满。
感想:当教育的内容很广泛的时候,教育的目的就有可能单纯,人生的意义就更多;当教育的内容很狭隘的时候,教育的目的自然就只是手段,人生也难谈得上丰满。
杜威不愧是一名社会学家,在谈教育的同时也在探讨社会现象和背后的问题。教育是目的的原因是社会关系的不平衡,这不正映射着今天中国阶层焦虑的社会现实吗?社会阶层的不平衡带来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当教育窄化之后,人其实被异化了。避免被异化的方法是:保持学习和工作的过程性、成长性、纯粹性。
杜威有一句话说的很深刻:“名义上虽是他们的目标,其实是别人遂愿的手段。”哪些人遂愿?小里说是父母实现自己愿望从而强加于孩子身上的愿望,大里说是一个国家政权维护统治的愿望。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12/31/2021 6:06:31 PM
因为电影《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了解到作家梁鸿的报告文学《梁庄在中国》。加之正好在做《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所以11月份开始读《梁庄在中国》,但这本书读得并不顺利,因为里面有太多个体的悲剧,太多的死亡。这种阅读经历跟读高尔泰的《寻找家园》、岳南的《南渡北归》是一样的,看到那么多个体的悲剧,不忍卒读。我惊诧、悲伤于一个村子有如此多游离于主流外的被边缘化的人、被遗忘的人,也痛心于乡村文化的断裂、衰退。和鲁迅他们的归乡小说模式一样,离去—归来一再离去。作者回到自己自小生活的农村,进行人物访谈、实地调查,让我们看到残酷却无比令人震撼的现实,看到传统农村的蜕变。当代中国农村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例如,留守儿童、农村环境问题、农民工问题、农村文化道德危机等等。联系《乡土中国》,我们可以看到“乡土社会” 的“变”与“不变”。梁鸿在书里说:“我所讲述的乡村故事,一个个生命,他们的矛盾、痛苦,所面临的问题究竟反映了什么?是这个社会的不公平赋予他们的苦难,还是其他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愿意轻易把这些人生、这些生命样态归结到社会、政府上,我总以为,这里面蕴含着更为复杂、多义的东西,它不仅仅与政府相关,也与传统、文化、道德,与这块土地,与这片天空、原野相关,它与已经深深扎根于土壤中的几千年的民族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久远的密码,它是一种民族无意识。”
其实,正因为是民族无意识,要改变才艰难,要守住本心也艰难。
田园牧歌已成绝响!
郭冬梅2021 - 1/1/2022 2:49:27 AM
这个月和妮妮一起读的《月光落在左手上》,余秀华的书。
有一些小的想法,当时写在了文本中。分享一下。
向内反求诸己,向外万物与我共生
丈量土地深度的方式化为几行铅字的那句“不管厚土多厚,一个人走进去,总是很轻”。
乌鸦在哪天飞过黄土地恼了浇地的村民,六十岁婚龄的夫妇在哪天浇油菜地,哪个女人在坟墓祭奠着死去的孩子。余秀华眼睛是个放大镜 摇摇晃晃的人间里,眼睛格外的近真。想到了叶嘉莹在鞠水月在手中的提到的弱德之美
她书里的生命是铺满尘沙的黄土,是三月的的恒定,春天,山鸡,野牛,水中鸭,农忙,血肉模糊的爱恨情仇。
余秀华的村庄 是指说余秀华的生命里有过一整个村庄,时光落在村庄里,她义无反顾地捧着,如捧一块玉,身边周遭响起的都是瓦碎之音。希望薄弱蝉翼,却捅不破。
诗歌里偏爱着春天,可以观,可以兴,可以怨,可以憨娈无度。
她有很多耐心用文字临摹一场神的造物进程,从一颗麦子,一颗狗尾巴草,再到整个山谷。
“苦苦深井,倒映月亮”
读前半部分14年1月到五月,整个感觉是余秀华是优秀的,但不会是我贪婪诗歌的时候拿来读的作家,突然读到了13年12月底的那首雪,一切都开始变得不一样了。阅读大概是有季节性的,饮鸩止渴的一首首读了下去,那儿有我感兴趣的一切,感性的看人描述喜欢,想念,和爱。
余秀华渴望那些非形的,抓不住,看不到,但是触摸下去是实的物体,大概是看似实的,实则虚无得东西不能引起她的瞩目,非实虚构诗经体写作手法,真的很妙。
偶然看到书封面是一个简笔画法的图腾,能看出来身体的崎岖,黑线白底,身体看似是空的, 读完后我在想,封面这座身体可以是空的,也可以是被水,野百合,影子,爱,光,雪,春天填满的,她喧嚣着怒放的百合,孤寂而缄默。
刘显 - 1/1/2022 4:18:42 AM
读《家庭生病了》
一
和孩子聊天时,可以谈天说地,漫无边际,甚至可以玩一点恶作剧。就是别老想着教育他们,那样的对话,实在太闷了。
二
有些道理,讲第一遍时无效,讲第二遍时只会更加无效。若再多说几遍,估计只能只能起反效。
三
成年人身上,背负着太多的“应该”和“不应该”,以至于身心俱疲。哎,没必要让孩子也这么痛苦吧!
山西乔彦华 - 1/2/2022 12:00:18 AM
本月我讲第四单元生命的相关内容,号召学生读书。偶然中借的一本《年轮印痕》,由华夏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个人自传。作者孔宪祯是家族的大爷爷,也是享受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厅级干部。曾任山西煤田地质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完成科研项目200多项并出版发表2本个人专著。因作者是山西中阳人,虽现居太原还算是老乡,因此萌发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中阳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山西一个古老的县城,据说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设置中阳县,后改为宁乡县,1914年改回中阳县,现属吕梁市管辖。中阳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吕梁山脉中段西侧,境内东南为土石山区,多为崇山峻岭,林茂草丰;西北为黄土丘陵,田地广阔,沟壑纵横,典型的黄土高原上的中高山区。
作者出生于1937年阴历九月初七,正是日本鬼子大举侵略华北、卢沟桥事变发生之时。作者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我看到战争的残酷以及生命的脆弱、顽强以及生活的艰辛。但正是这种生活环境作者却倍感珍惜,影响了他日后坚强性格的形成。作者详细记录了自己出生、小学毕业到独自一人去离石贺昌中学读初中,再到一次地质专家讲座促使他走上地质道路,并且用43年的时间为热爱的事业终身奋斗。如今85岁高龄的他仍然在工作,耄耋之年仍坚持工作。回顾自己一生,三个方面做的很好:1.孝敬父母2.教育子女3.自己修身养性。他说三个方面是人生的必修课,德行和好坏决定了一个家庭的福慧。他的父亲活了97岁,,母亲活了88岁。一般父母高寿的家庭,必有孝顺的子孙。
教育子女五个孩子都很争气,学习努力,积极上进,都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上表现的都很优秀。大女儿是处级处级干部,二女儿是心血管专家、教授、医界名人,老四老五在山西电信系统是领军任务,担任经理、副经理等职务。孙子被保送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大学毕业后又保送该校研究生,大外孙考入浙江大学,二外孙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8月赴美留学,孩子们学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作者总结为六个字:用心、爱心、宽心。工作上要用心,用心者事竟成;对父母有孝心,对亲戚朋友同事有爱心;对待事物要宽心,知足者常乐。
人一生总是要有所追求,有追求、有梦想活着才有意义。坚持勤用脑有为养生,清心寡欲知足养生‘’,平衡营养饮食养生,坚持锻炼,每晚泡脚,10时前睡觉;终身学习看报看新闻,有生活目标,以学习求养生。读完受益很多,思考我的一生该怎样度过?如何在平凡中绽放生命的精彩?热爱学习,勤于实践,读书旅行,运动写作让生命充盈起来。
韦春玫 - 1/2/2022 6:01:34 AM
读《红屋骑士》有感
写作需要激情,但这激情并非都来自于对外界的感官或现实生活的体验,也可以通过想象触摸自己内心,撩起荡漾的情怀。也就是说作者会被自己创造的形象所感动,这是在读法国作家大仲马的《红屋骑士》时是感悟到的。有人在评价《红屋骑士》时,说:“全书惊险紧凑,开卷后非一口气读下去不可。”作者是怎么样使他的故事有如此的效果呢?首先,作者构思了“红屋骑士”这一神秘人物,他行踪无定,神出鬼没,迎合了读者寻奇探幽的微妙心理,而且这一神秘人物的安排给予作者在叙事功能上的帮助,他不断激发作者的写作激情,使作者在行文运笔间不断推出悬念迭生的故事。其次,就是小说中“同生死,共患难的伟大友谊”,书中给我们演绎了人间少有的友情,穆里斯被告发时,罗兰本与他的罪行毫无相关,但因为是朋友,他也遭到连累,但罗兰却心甘情愿与穆里斯一同赴死。相信这样的友情不仅感动了读者,也一定感动了作者自己。作者生活中虽然有许多朋友,但大多是“狐朋狗友”,因此,书中的友谊也许就是作者理想中的纯真友谊,因为渴望,所以在文章中作者在写到友谊时颇富激情。由此可见,其实我们的学生也可以在写作中写出好的作品,现实生活中或许没有那么多的体验,但只要他们敢动笔,奇迹也许就会出现。
刘瑜 - 1/2/2022 7:26:34 AM
初读《希腊古典神话》
第一次读这本书,真的好蒙啊。里面的名字我都要反应好久,看来,第一遍记不住啥,还得回头读。其实对于我这样一个无神论来说,对于神话没有太大的兴趣。我可能唯物得有点偏激,现实生活中跟那些有点迷信的同事啊朋友啊,觉得很难和他们沟通。我知道,要尊重每个人的信仰,可是有时还是觉得他们不可理喻。如果,不是通过讲坛,我不知道,我是不是有机会读《希腊古典神话》,还是感到有些幸运,读起了这本书。原来了解的不多的几个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也慢慢地形象丰满起来。普洛克涅为了给妹妹菲罗墨拉报仇,向丈夫报复的第一步就是杀死了丈夫的儿子——也是自己的儿子,并将儿子的肉做成美味的菜肴给丈夫吃。对此,我是难以理解的。我查了一些资料,说普洛克涅最终选择杀子复仇,在情感上给了丈夫致命的打击——丈夫必须因此承担因自己的过错而丧失最亲爱的继承人的痛苦;从社会社会意义角度看,也是对女性为主导的社会被男性氏族社会取而代之的一种无奈的反抗。我总感觉书中出现这样的情节太残忍了,太不舒服了。《封神演义》里有苏妲已把伯邑考做成肉包子给他父亲吃的情节,也是让人很不舒服。
邬蒙 - 1/2/2022 6:58:49 PM
无意中拿到了《芙蓉镇》,很薄的一本小说,却也再次看到特殊年代古镇上人们的生存状态,一场有一场的政治运动席卷小镇,原来的思维模式被打破,背叛,坚守,死亡,生存,权力,人性几多交织,不幸中有万幸,残忍中有希望,对美好的追寻贯穿了全书,美好的东西总是让人感动,从而有力量前行!
山西和瑞一小刘燕 - 1/3/2022 1:01:17 AM
读《行读中西人文课》先秦与轴心时代
读着如此高能量的书籍,总是很不容易理解,所以,每课都得会看两三遍的样子,导致进度特别慢。
要了解很多中国现在的问题,必须回到中华文明的起点-先秦。看到老师点提问和同学们各种回答,这样的课堂让我学习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教的启发。谢谢老师们,我的阅读继续!后期接着分享。
李廷梅316 - 1/3/2022 4:42:37 AM
最近,细细的读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竟然读出多么况味来,记得10年前我也读过这本书,那时真的读不懂,觉得王小波是不是不太主流,或者对生活的态度不够积极。
现在读来,完全理解“猪”的种种,与“人”的种种,很多时候,与一部作品相遇真的是需要经历,需要阅历,需要相同的成长经历,唯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产生情感上了共鸣。人们常常说,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应该多读读哲学书,哲学让我们思辨,哲学让我们学会思考,哲学也让我们学会清醒,这些或许是人与猪最大的区别。
顾颖群 - 1/3/2022 7:33:46 AM
这个月主要还是在研究希腊神话,也读了不少相关书籍,但时间有限,下个月再做相关分享。
本月还读了流沙河老师的《流沙河讲诗经》,受益匪浅,与大家分享。
《流沙河讲诗经》我是边听边读完成的,喜马拉雅上有流沙河老先生的讲解全集,推荐感兴趣的同学听一听。我是很少听书的,主要是觉得比较费时间,节奏调整也不够自由。但是这本书,是必须要听的。流沙河老先生娓娓道来的讲述,让我理解了《诗经》的生动鲜活,也让我真正感受到音韵之美对于阅读的重要性。
全书共讲解了《诗经》中的81篇。首先讲解《诗经》的产生和诗歌的作用,然后分二南、十三风、小雅、大雅,讲解每一地区、类型的诗的由来和特点,并详细讲解每一首诗的具体内容,生动还原了每一首诗的情景以及诗中人们的举动、心情。《周南·汉广》中爱而不得的绅士樵夫、《邶风·燕燕》中送别恋人的王后、《王风·黍离》中感慨痛心的官员、《豳风·七月》中关心农业的周公、《小雅·庭燎》中兢兢业业的周宣王、《小雅·蓼莪》中缅怀父母的孝子……用这样的方式认识诗经,也认识了两千多年前的那些人们,他们是这样平凡又生动,仿佛生活在我们身边,仿佛两千多年的时光只是弹指一挥间。
这样的“亲切感”是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当然老先生自身的修养、品性是带来这种亲切感的根基。我也希望能够通过对本书的深入研读,总结出实际的经验,促进自己的诗歌教学。比如,留出充分的时间在课上进行引导性的诵读,分析诗歌中具体的场景和细腻的情绪,发挥想象力和同理心等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流沙河老师特别注重讲解诗中的古音。还原古音后的诗经,音律之美到达了令人感动的程度。老先生还著有《白鱼解字》一书,我也一并进行了阅读,是非常有趣且富有见解的一本书。对诗经的研读,显然也得益于对文字本身的这种研究。所以,汉字本身的教学作为阅读的根基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把对汉字的亲切感传递给孩子,那么汉字的教学也就成功了。
黄宁莺 - 1/4/2022 4:45:42 AM
这个月读了一本特别有趣的书:《魔法、节日、动植物:一些奇异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读的时候常常会发出“原来是这样啊”的惊叹。我们几乎意识不到,自己平时表现出的特定行为、姿态和礼仪规范,实际上是基于早已被人遗忘的远古信仰、仪式魔法、祭祀传统和迷信思想。比如鲁迅先生提到人们买“人血馒头”治病,在欧洲也有类似的情形。在1864年柏林的一场公开处决后,刽子手用布条沾上罪犯涌出的鲜血,即使要价高得离谱,这些滴着鲜血的布条也会被围挤在行刑台前的人们一抢而光。这是因为,人们曾经坚信任何与死亡有关的事物都具有治愈疾病的能力。
在博物馆做志愿者讲解福船的时候,有个细节我自己一直不太明白,就是造船的工匠会故意在很隐蔽的地方留一些铜钱。这本书里提到,在古代,船只下水前必须进行适当的血祭来安抚海洋之神,以此为船只“赋予生命”。维京人会在船只下水时将囚犯放在长船的龙骨下面碾碎。在一些北欧国家,不再实行血祭的人们为了安抚海神会将一些值钱的物品存在船上。造船工经常会在船只的隐蔽处藏一枚金币,以求好运。因为过去的人们将船只的龙骨看作船的脊梁或相当于船只的“地基”,因此,严格来说,藏硬币就相当于一种奠基仪式。
此外,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还会用女性名字为船只命名来安抚海洋之神。这些船便象征性地成了海神波塞冬的“新娘”,所以我们到今天仍然用“she”来称呼船只。人们认为,海神肯定不会让他的“新娘”受到伤害。
我们在今天的语言、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却藏有那么多古老深刻的含义,真是有趣又迷人。
王凤琼 - 1/4/2022 5:34:24 AM
《行读中西的人文课》第一本,古希腊神话,以前看不懂,总觉得都与情爱有关,看了樊老师的书,才明白他更关注的是人性,神性即人性,更关注的是作为人的思维,作为人的需求,不完全为了某一大业超越了人性。
温和玲 - 1/4/2022 5:37:06 AM
最近在读《孟子》
从孟子的人生,到孟子的仁政。从王好战,请以战喻,面对梁惠王的假仁假义的寡民之举孟子用两个比喻,填然鼓之,兵刃理既接,弃甲或兵而走,或五十步而后走,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及五无罪岁,则何异于罪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些精当的比喻形象,生动。
然后是对民。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民贵民轻同时,君王行仁政,当乐民之民,忧民之忧。
此外,孟子长于雄辩,批驳王何必曰利,到批判苛政攘邻人鸡,都是一笔财富。
邱华辰 - 1/4/2022 6:22:09 AM
本月我阅读了《走进古典诗词写作》一书,这是人大附中的校本教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古典诗词的源流脉络以及古典诗词的写作方法,是一本很好的诗词习作启蒙书,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可贵的是,书中不仅有经典名作,还有许多学生习作以及教师的指导点评,对于开展古诗词写作教学很有借鉴意义。
hongyvqiu - 1/4/2022 5:47:01 PM
读《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
——雨秋
这个书名有点吸引我,翻开看时,心中并没什么期待,只是想翻一下,一下子却被吸引了。
“棉花糖作战计划”共有七块。红色棉花糖是刺激学习动力;橘色棉花糖是建立自信;黄色棉花糖是掌控时间;绿色棉花糖是善用金钱;蓝色棉花糖是助力达成目标;靛蓝色棉花糖是结交好友;紫色棉花糖是减肥妙药。
七块棉花糖各有功效,然而读来颇有几分鸡汤的味道。只是再想一下,当站在讲台上时,又有几人没煲过鸡汤呢?淡然往下读,读到绿色棉花糖,又有几分和麦芽正在准备的冬令营有些许契合点,心中想着,或许到时也可以这样这样做。
孩子们在读书时,往往需要一种“认同感”。这份认同感来自于对同龄的书中人物,来自于书中相近的经历、相似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心理。这一点本书做得很好。十岁的孩子正是开始自我觉醒的时候,会在意自己的外表,在意朋友对她的评论,在意一些东西的得失,也开始对金钱有了较清楚的意识。
书中用孩童的角度,孩童的语言去表述。难得可贵的是书中的父亲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温和。对孩子不焦不躁,迂回表达。既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引领孩子认识事物。这是需要经验才能写出的人物。
郑小冉 - 1/6/2022 5:42:42 PM
方孝孺和布鲁诺把问题方向了一个中国千古的症结,甚至是现代仍需要深望反思的质问:关于李约瑟之问和钱学森之问。对于科学、创新和人才的叩问——为什么资本主义和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其他文明?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以及让我想起了一个衍生问题,假加没有西方的干预,清朝以后会如何发展?
有关中国古代和西方中世纪的探讨众说纷纭,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没有争议的回答。季风变化无常的降水使中国需要一个大一统的制度进行水利工程,同一时期的西方起源于星星点点的海岛发展出了独立城邦;中国的哲学大多缺乏世界观等终级关怀,佛教传入后才刺激了理学的诞生,共目的还是在于经世致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崇敬历史少有思变;西方的哲人与理论科学相辅相成,中国“学而优则士”;古代引以为傲的发达科技,真的不是经验与人口基数大的偶然性叠加而成的吗?既缺立群聚的学术氛围,也缺乏对原因的推理——总而言之,科学没有独立的价值。
揆诸当下,我们真的有在改变对开拓创新精神的压制吗?那些作出革命性贡献的人往往童年或青年时期就找到了一生挚爱的事情并以近乎狂热的态度投入其中,如何培养这份心理意义上无关外界物质刺激的动力?审视自身,审视周围,或许情况没那么严重,但或者这又是一种幸存者偏差罢了。
周永峰 - 1/7/2022 5:22:26 AM
杜甫何以沉郁?
——读《杜诗》
读《石壕吏》,似乎理解了杜甫彼时的情感。他投宿老妪家,深夜所闻的一切,他理应嚯得一声冲出去,教训一下那个粗暴的官吏:你这帮没人性的渣滓!
但他竟沉默了。
这不是杜甫,或者说,不是我想象的杜甫的形象。他为何这般油腻,说一套,做一套。
“吏呼一何怒!”对待百姓如此冷酷。还有一个重要的背景:“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人官吏简直是冷血动物,三个儿子,死了两个了。“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如果战亡二男其中有一位是“孙母”的丈夫的话,又平添一层悲戚——孤儿寡母!
我们常常痛骂不讲人性的城管队员,他掀翻了老人的摊头,打断小贩的肋骨。为何屡次发生?这难道不是一层压着一层,层层加码的结果吗?城管队员只是最后那一层替罪羊羔。
在吏的上一层来看,人是数字,是工具。
完成不了目标,数字,用不了工具,人人都是老妪的命运。
叶娉婷 - 1/7/2022 8:32:38 PM
读书笔记:带领社团学生读《纳尼亚传奇》很有感慨:一开始要求社团成员必须阅读《纳尼亚传奇之狮子•女巫•魔衣橱》,时间是一个月,我感觉这本书用一个月的时间已经非常充裕了,但是结果是大多数同学没有读或者读完。原因既简单又充分:各科作业太多,没时间读。于是我调整方法,每个星期用一个小时带领学生一起看,逼着大家读,这样效果好多了。而且每次集体阅读都留20分钟来交流,其实大家交流的时候常常超时,在交流中又增强了对书籍阅读的兴趣。我在领读的过程中也收获颇多,感叹学生阅读后的联想丰富:对“7”数字的联想探讨,对情节细节的分析,对小角色的关注……
袁利洁银海学校 - 1/8/2022 6:09:47 PM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所有的概念,包括我们的认知,都存在参照物。它很难被察觉,但一旦找到了这个参照物,理解了它存在的原因,然后,就能调整它、打破它,认知即被重塑,改变得以发生。
郭晓云 - 1/11/2022 11:12:43 PM
《万历十五年欧洲那些事》以万历十五年为时间点,挑选有代表性的欧洲各个领域的名人,讲述他们一生的经历,语言很幽默通俗,让人拿起就不想放下,从我教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书特别适合课上拓展和学生阅读,开阔视野,同时有了中西横线的对比,而且这一时期又恰好是中国开始衰落,欧洲开始崛起的关键分水岭,了解更多详尽的史实,有助于我们明了中国落后的一些关键要素,更有助于对当下中国何去何从的判断
shasha000 - 1/12/2022 3:08:51 AM
本月读了2.5本书:程郁缀的《一日看尽长安花》、刘子超的《午夜降临前抵达》和樊阳老师的《先秦与轴心时代》(未读完)。
《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是北大教授程郁缀在“中关村专家讲坛”中的讲座,从远古的诗经一直到近代,持续六七年之久。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和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的参考书籍。书里深刻赏析了中国古代各朝诗文经典,每一章都抽取本朝具有代表性的一句诗文为题,娓娓道来。
《午夜降临前抵达》这是一本旅行文学,记录了作者在欧洲大陆的两次漫游。我对旅行文学的喜爱,源自三毛。高中时看了无数次的《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让我开始对世界向往。
溧阳董玉娟 - 1/12/2022 6:17:19 PM
这个月继续读盐野七生的《希腊人的故事》三,在盐野七生笔下,希腊的众愚时代让人扼腕叹息,伯罗奔尼撒战争后的希腊世界,固步自封的斯巴达和中型城邦底比斯都无法以霸权者的身份,为希腊诸城邦带来稳定和发展。而后逐步崛起的马其顿,在亚历山大的领导下,花了十三年统一希腊和波斯帝国,建立了承前启后的希腊化世界,被称为“第三次希波战争”也不为过。亚历山大确实是天才,不仅源于卓越的统筹能力和百战百胜的军事才华,也在于他远超越时代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他有一种近乎浪漫的少年心性,就连艰苦漫长的东征也带有冒险的色彩。他早就超越了偶像阿基琉斯,度过了比其更为璀璨的一生。
刘倩亲近母语 - 1/14/2022 3:09:27 PM
前两天看十三邀,最新的一集,黄灯,我的二本学生,哭得稀里哗啦的,其实黄灯这本书很早就知道了,之前还买过王小妮的上课记,一直没买,看完赶紧就把书买来了。
犹豫了一下,要不要推荐给铭,这个世界这么大,哪些是我希望她去看的,哪些是她能看见的?想了想还是推荐给她了。
“我的二本学生和当下学霸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配家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般大学对应的是中小城市,乡镇,甚至乡村
作为二本学生,他们嫁进校门就无师自通的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没有太多野心,也从未将自己归入精英的行列,他们安于普通的命运,也接纳普通的工作,内心所持有的念想无非是来自父母期待的一份过得去的工作。毕业以后他们大多是留在国内机场的一些普通单位,毫无意外地从事一些普通的工作
作为从教者,我亲眼看见全社会最应具有活力的青年群体,越来越多的青年个体回怼到更为封闭的网络世界,不少学生认定今天的便捷和丰富,理所当然,今天的失衡和坚毅理所当然,他们不追问高房价的来由,难以感知各类存在的差异,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手机网络,信用卡,信用卡的时代,也无法想象一个不用租房,没有房贷教育成本低廉的时代。”
同一集十三邀,不同阶段的娃,会有不同的“看见”吧。
铭有她的看见。
周末给班上的孩子们布置的作业,就是看这一集节目,写读后感,下节课上讨论。
我的阅读课上,布置了看最新的十三邀,我的二本学生,要写读后感,拎了一下,之前听一位IB老师的分享,现在学生的通病,就是对“民间的疾苦充耳不闻,闻而不懂,懂而无感”,倩老师不希望你们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课上有这么多时事的讨论,要关注身边的世界,因为就算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现在高考题目越来越开放,不关心时事,你们高考也考不好。
你们就是采访里面说的,“一线城市 高知父母 国际视野”,看看你们的同龄人,他们的生活,然后带着这份“看见”,再回到你们现在的生活,会有什么新发现?
还打算和小亿一起看,很好奇,他会有什么看见。
陈嫚云 - 1/14/2022 4:59:30 PM
读《焦虑星球笔记》
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美丽,厌弃自己老去毫无用处,珍惜当下,穿上合适自己的衣服,读着合适自己的书,跟适合自己的朋友交谈,生命才能绽放光彩。——这是过好当下的既浅显又有力的解释。
与作者深有同感的是,在网络的世界里,不知道该如何展示自己,应该展示什么的恐惧,怕误导了他人也误导了自己,但是远离网络的发声系统,又会让自己产生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恐慌。
学习不再是为了学习本身,而是为了在将来谋得某种利益。这样一来,做人的乐趣便少了许多。我们本是会思考、会感知、会创造艺术、求知若渴的高级动物,学习本是我们了解自己、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手段。学习的最终目的便是它本身。它带给我们的远比我们罗列在简历上的证书和成绩要多得多。它是我们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途径之一。—— 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学习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我和她不同程度上都被一些压力和表象迷惑,忘记了学习的本质,丢失了做人的乐趣。不能一心盯着远方,要让自己沉淀下来,好好享受现在。“随遇而安,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