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共同体2022年6月讲座反馈
刘尧 - 6/28/2022 6:47:57 AM
发到这里哈!
刘倩亲近母语 - 6/28/2022 2:51:11 PM
听了朱老师庄子的讲座,关于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庄子,和他的三重突破。
我也在想,年轻的时候很向往庄子和道家的“真人”境界,翱翔于天地之间,多么自由。
前段时间听邓晓芒的哲学讲座,他在谈自由意志的时候,形容道家是“无意志的自由”,儒家是“无自由的意志”,挺有意思的。
洪健天 - 6/28/2022 2:57:16 PM
听樊老师的讲座,深感战争也是一种交流方式,甚至是更重要的交流方式,新疆的开拓背后,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形成过程,中华不是单向度的同一,而是复杂且异质的,这是它的魅力所在。
雾锁清秋 - 6/28/2022 4:19:13 PM
以往的学习中从来没有重视过庄子,大概跟我们从小受儒家文化影响有关系。政治不喜欢庄子。这次听力讲座,才懵懵懂懂的知道一些。尤其看樊老师的书,才明白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屈原之后很少像屈原一样自杀,是因为有道家对儒家的一个补充,当然佛教影响也是有的。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得志时有了一个可以归隐的出口,不管是形式和内心的同时归隐还是居于闹市让内心归隐,至少多了一条排解的道路。从这一点上我都开始喜欢庄子了。
希望庄子的讲座继续
特别可惜的是新疆的讲座后来没有直播,我也没看到回放。这段时间太忙,过两天希望还能看回放,因为新疆讲座是我最最最期待的
刘显 - 6/28/2022 5:50:14 PM
听庄子讲座,偶然想起《庄子》中的一个故事。大盗盗拓,曾和人大谈“盗亦有道”。例如“知道别人屋里有钱财,是圣;抢劫时先动手,是勇;最后一个撤离,是义;酌情下手而不莽撞,是智;分赃公平,是仁。”刀尔登说:“这是先秦文本中最辛辣的一段讽刺,又不只是口头痛快,而是有一番深意。”这一说法,我很赞同。因为,当权力成熟到一定程度时,那些曾今用来描述美好之物的词语,一定会被权力污染、篡改、利用。我们只需要认真琢磨一下,就知道,这实在不是个新鲜事。
郭晓云 - 6/28/2022 6:42:24 PM
庄子讲座有感:
庄子于我就是一个符号,常识性的知道一点,从没有深入过,至于文本还真没有完整的好好的读过,我读书都是要一个契机,否则即使知道好,也很难开始,更别说深入。这一次的讲座于我就是一个契机,正逢暑期,在炎热潮湿的南方,读庄子无疑是一剂清凉剂,因为讲座的年轻老师点悟了我,庄子想要突破的是时间空间乃至文化的限制,对于前两者我知道,而对于文化的突破我第一次知道,也让我心生感悟,也想好好的读读庄子,给自己有限的人生找到一个突破口!后生可畏啊!给讲座的老师点赞!
hongyvqiu - 6/28/2022 7:20:13 PM
遗憾本月想不起在讲坛听的是哪个讲座了。
也可能是没听吧。
龚捷 - 6/28/2022 8:30:43 PM
遗憾的是一周七天都有课,工作繁忙,没有抽空出来听讲座,深表歉意!
同时我反思自己,不能因为繁忙而找理由为自己开解。
我一定整改这个问题。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6/28/2022 8:45:35 PM
两次庄子讲座
      读庄子,我会有一种恍惚感,总觉得庄子不是古人,也不是今人,而是来自未来的人,因为他有着太宏阔的视角,太超脱,有着大智慧。
    所以他教我们谦卑、释然、包容。如果我以为自己很大,那就真的小了,因为格局、境界小了。所以,“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而夭。”当河伯闻道百,以为天下莫己若者,他其实真的不过耳耳,但当他见到了大海,望洋兴叹,知道了自己的局限,他才真的开始变得大了。大小、美丑、善恶……都是相对的。我自己眼中的美就真的是美了吗?焉知如果有另一个星球的生物来看待我们,那是不是美丑标准又不一样了呢?
      我们汲汲追求、蝇营狗苟,甚至放弃体面、尊严去讨得的,在更长的时间长度里和更宏大的世界里看,那难道不是蜗角之争吗?
        柏拉图说,人最重要的是照看好自己的心灵。轴心时代中西两位哲人的智慧在这里共振。是留骨而贵还是曳尾于涂中?在庄子这里,是不言而喻的。抛却形式的桎梏,抛却肉体的束缚,保有精神的自我,这是最重要的。我也想到了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那只猫为什么活了100万次仍然无所谓,有人宠也无所谓,而到了第一百万零一次,它可以淡然的走向死亡,再也不会重生,因为只有最后一次是为自己而活。
陈嫚云 - 6/28/2022 9:08:23 PM
《庄子》读书活动
老师用两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讨论推测不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庄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庄子的生平记载为什么这么少?
第一重隐:隐于史册中
第二重隐:隐于庙堂外
第三重隐:隐于自然中
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对庄子的评价有两点让我记忆深刻:
1. 庄子的对空间、时间、文化的突破,而时间的尺度是不同的,相对的
2. 惠子是庄子的“质”——既是论辩对手,也是共同的思想领域的朋友
黄佳凤(正式) - 6/29/2022 3:40:26 AM
6月讲座心得——庄子讲座
1.能超越自己的局限性视角,从整体视角的观察获得人生之道,能从“道”的高度看待事物,去认识自己的无知和局限,尝试着用外部整体视角来审视自己是一件带有理性自我否定的事(很有意思的思维);
2.作为“道”的组成“碎片”,我们还要意识到即便对“道”有了一些了解,也要明白意识到自己不能够完全掌握“道”,要对万事万物有着敬畏之心,明白世间存在非规律性的内容,存在不能够掌控的东西,明白自己再熟悉的领域也会有无知;
3.要理解自己有着“特殊性”,那么道赋予每个人的特质都是不一样的,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其它事物与我们不同的本质,一方面不能以自己的观念作为所谓“正”的观念,这个概念下是不公平的不顾别人意愿的,我们要思考我们所谓“正确”是否是“唯一”?
4.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不把“我”隐藏在人们的背后,成为无视角无立场的人。
陆羽琴 - 6/29/2022 3:47:27 AM
听庄子讲座,很喜欢沈老师最后在庄子和柏拉图之间建立起的联系,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沈老师没有刻意地把两者的思想放到严格的对位关系里面做比较,而是通过这样的延伸和追溯,引出对哲人&哲人的书写的一种认知,一种如何阅读经典(特别是作为中西思想文化源头的这些经典)的方法指引,一条力图悬置先见而更靠近古老思想家们内心的路径,我想,这对学生来说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启发,或许能帮助他们在《庄子》之外的阅读中也秉持一颗“端正”的心。
罗慧萍 - 6/29/2022 6:57:41 AM
前两天讲坛的讲座上,关于如何读野夫的《乡关何处》,樊老师关于掌握历史脉络的话说得太好了。万老师提出了阅读要求后,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从辛亥革命到习近平时代,有时间段,有前因和简单过程以及结果等,非常用心。就这些历史阶段,特别是近五六十年,我们还是相对熟悉的。但樊老师说,对历史了解才有利于我们对现实的认知。万老师说我给你们答案了不如你们自己去查找印象深刻。樊老师于是介绍了了解历史脉络的重要性。他说有的内容可能从网上难以找到答案,但必须去动手。如“改革开放时期”,这是一个大的范围,现在也叫改革开放,但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重大事件。我们一些年纪大一点的同学知道,八九年前半年前是一个阶段,之后有一个过渡,之后九二年之后又是一个阶段。当时的时代氛围背景是怎么样的,邓小平南巡是怎么回事?南巡之后就是江泽民的时代,然后接着是胡锦涛的时代,再到现在习近平时代。如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是哪一年开始的。我们通过阅读整个近现代史的前后的关联就能连上。现在学生最严重的问题,我们先不说我们的环境怎么样,大家其实很清现在的状况,很多同学都感同身受了。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以至于包括我们父母在内的那代人更能感受到目前的处境。我们对于这种问题的思考,面对现实的很多问题都不能联系历史来回答。也就是你学的历史,根本没有形成你的正确的历史观,你就不能够分析现实的问题,不能看到现实问题的性质,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历史走向上的一些什么问题。你在这个历史当中,却并不了解这个历史脉络,没有基本的历史观。人就是活在时间长河中的,也是活在空间的历史中,对历史的时间空间都没有脉络,你也不熟悉也没有认识,这样如同机器人一样。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就是没有基本的时空感。我们不能做机器人,要做一个真正的独立思考的人,那你就必须要把这些基本的东西,基本的历史的脉络、你生存的世界要有基本的了解,哪怕是能见的、可以查到的官方的基本说法是什么,你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通过你们的祖辈和父母去了解,你就可以知道了一个大概。如果没有这个大概怎么形成自己的思考?我们带领同学读书好多年,就发现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同学就根本读不出什么东西,一点都不感动。他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所以读来读去,就不知道作者要说的这些话里面是什么意思。难道就是只是在说自己的奶奶、自己的父母,或者自己的朋友,这么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吗?所以我们这一次阅读,万老师这里非常精心地为大家准备了这个读前的阅读单,就是要求大家要去疏理事情的脉络。樊老师今天关于疏理历史脉络虽然主要是对学生说的,但是我还是极其受益。
郭冬梅2021 - 6/29/2022 7:07:47 AM
前段时间,樊老师谈到的野夫先生的《乡关何处》,我曾在图书馆借阅过,也曾认真的读过。关于野夫先生,我看过他的几期讲座,关于体制、教育等诸多的话题,个人感觉他始终走不出在现行体制之内找出路的想法。我的想法是扔掉现行体制等诸多想法,不入坑,也何曾谈论卷的所谓文化特质。我更喜欢木心先生在出走多年后,即使在美多年,大都会博物馆去过N次,也不忘记真实的表达,先秦、两晋、直至唐宋华夏的古物渗透着这神传文化的精髓,学贯中西后,归来仍能找到自己民族的根,自己骨血里流淌的真实、DNA基因。
周永峰 - 6/29/2022 7:35:14 AM
《庄子》心得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我是谁?我们是谁?我们显然不是那智者老人,我是猴吗?可能不似,不如猴。
苏东坡论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我只是物,微小生物,而已,认识这点,便是人类的文明。
温和玲 - 6/29/2022 7:57:47 AM
听了庄子的讲座,从逍遥游的无名、无功、无我的状态,到无用之大用,再到庄子的梦蝶,是真实和梦幻的交织,也是庄子独立人格的体现。鲍鹏山曾说:庄子是一颗孤独的树。每一个渴望看到月亮的人都是这个孤独大树的守望和预约者。
顾颖群 - 6/29/2022 8:20:32 AM
沈老师《庄子》讲座有感
给中学生讲解《庄子》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沈老师选了几个有趣的小故事来探讨,并且拿柏拉图和庄子类比,启发学生尽量抛弃刻板印象来阅读经典。但是,对于中学生来说,我觉得还是有点艰深了。
shasha000 - 6/29/2022 5:57:04 PM
本月临近中考,工作繁重,没有回听讲座!
韦春玫 - 6/29/2022 7:21:12 PM
《庄子》讲座反馈
在听了沈老师关于《庄子》的讲座后,特别赞同她的一个说法:庄子是一个非常清醒的人。自从人类开始处于“食物链”顶端时,常常会把自己放在类似上帝的位置,俯视万物。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但我更想在这句话后面加上一句,“我们应该从庄子那里学到清醒认识世界”。在庄子看来,“道”是世间万物的来源与主宰,或者说是一种规律,我们只是“蛇蚹蜩翼”,我们每个人,每种动植物都拥有“道”的不同特质,我们不能把我们的思想意志强加给别人,或是动植物,因为我们“认为”不等同于正确性与唯一性,我们要对自然保持着基本的敬畏之心。如果现在的人们都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我想我们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叶娉婷 - 6/29/2022 8:20:09 PM
6月讲座反馈:听了朱泽楠老师带来的《庄子》上讲座,小朱老师一开始从“朝三暮四”的故事入手,提出事物“整体性”的观点,然后以“正处”“正味”“正色”得出“何为正”的辩证看法。之前关注庄子,因为教学只注意“逍遥”,基本上没有触及“齐物/论”,更没有思考过是“齐物”还是“齐/物论”。确实不得不佩服庄子,在几千年前就有如此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我们常常以个体代表整体,把碎片当成全局;而且常常以我之观点强加于人,现在想来值得思考。是秋毫大还是是泰山大,是视角、参照物、主观意识等等的不同得出的不同结论,而“何为正”?也是如此。我们在平时总是对孩子、对学生都说我是为你好,可是他们并不认为是为他们好啊!标准与正确的追求,妨碍了我们对世界、对事物的认识,要学会辩证的思维方式啊!
张越 - 6/29/2022 10:07:00 PM
庄子讲座,
我觉得我读的书很呆板,听了讲座其实也有很多思考的地方,但是整理出来好难,可能我的底子太薄弱,原典读的不过关。
王凤琼 - 6/30/2022 2:01:01 AM
心情原因,被杂事困扰,最近看写消遣的电视去了,赶快调整,继续努力。
刘亚 - 6/30/2022 6:10:46 AM
在一个混乱的政治时代,庄子不过是比常人看得更清楚罢了,太超前了就容易被时人视为异端,当做疯子。于是,一个孤独者的独白被听成狂傲者的呓语,一个天才的省察被误作消极的争辩。投身于自然的思考方式和审美追求,使庄子从生命个体的“小我”,走向社会人生的“大我”,进而超脱成天人合一的“自然我”,并纵横洒脱成“宇宙我”。按照文化学者陈鼓应先生的观点,要求得精神自由,一方面需要培养隔离的智慧,使精神从现实的种种束缚下提升出来;另一方面要培养一个开放的心灵,使人从封闭的心灵中超拔出来。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说:“个人精神的自由解放,同时即涵摄宇宙万物的自由解放。此一要求,乃贯穿于《庄子》全书之中。” 所以庄子的“逍遥游”是“心游”,或者“游心”,因此他才能从“小我”飞升至“宇宙我”。
黄宁莺 - 7/1/2022 2:09:11 AM
听沈老师讲《庄子》,特别有意思的是“朝三暮四”这个故事的讨论。以前从未注意到养猴的老人,沈老师提到这个老人对于猴子意见的不评判、不劝阻,只是换了一个方式与它们沟通,或许带有尊重的意味,而非我们常常认为的在戏弄猴子。同学提到对于猴子来说,“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虽然在总量上一样,但是也许对于猴子来说,这么一换,带来的幸福感是很不一样的。
人类总是认为自己是食物链顶端的生物,是最优秀的物种,总是以人类的角度去审视这个世界。在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平等和多样性的视角。
李廷梅316 - 7/2/2022 12:53:22 AM
“无为”庄子?
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庄子,从整体视角来获得。尊重事物的天性,认清道赋予的特质。
我们对待世界要有基本的敬畏之心,尊重对方的自然本性。
人是万物之灵,人为什么还是没有办法知道自己是无知的呢?
柏拉图与庄子生于同一时代,柏拉图。
例子:《哲人王》的例子:艰难的向上探索,找到了外面真实的世界。
你已经发现你原本世界是假的,而且你已经来到自由的世界,你不再是囚犯,你会干什么?
他见到了自然的东西、还是要回到洞穴里,去引领洞穴里的人,让他们理解外面的世界。
所以,很难有人理解庄子的追求和痛苦。我们阅读经典要有敬畏之心,不要用自己想当然的刻板印象先行。
我们要有自己的诚心,不能用自己的刻板印象控制自己,要甄别出什么才是自己的真实的认知。
tzsxwyl - 7/2/2022 6:29:28 AM
听了万老师学习方法课《什么是真正的学习》,受益匪浅。我们要想从一个知之者到一个好知者是得掌握一些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的。万老师以讲坛学生学习的具体实例在如何记笔记、怎样有效反馈、如何增强记忆等方面都给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做法,可谓干货满满、受益良多。
值得一提的是,万老师把这样一堂讲学习方法的课上的如此通晓易懂、生动有趣,这不仅因为老师从平时课堂和学生作业中精选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典型案例,更得益于万老师备课的用心和精妙。在最后一个环节,万老师让同学们猜自己的专业和职业,一开始我也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万老师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直到后来当万老师讲述自己不同阶段的学习经历,讲到自己怎样从零零散散的圈圈式的学习到串成主线,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学习,从而成为一个乐之者,这才使我豁然开朗。原来万老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成长是多好的现身说法啊,我想每个听课的孩子和老师除了在这堂课习得了一些真正的学习方法,内心更充盈着一种力量,努力成长为一个乐知者!
胥江 - 7/2/2022 6:41:40 AM
庄子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什么呢?“庄子”是否可以等于“自由”,特别是文人对自由洒脱的渴望,现实中束缚种种,只有借身庄子来实现自己精神层面对“庄子”、对'自由"的渴望和幻想。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而我觉得“愤”或“愤怒”非常重要,这样才是“大爱”。
冯乾 - 7/2/2022 9:41:05 PM
听了朱老师关于庄子的讲座,对于这一位先贤大哲又有了新的看法,庄子道法自然,随心而欲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不一样的思考。
钟金英 - 7/3/2022 4:31:36 PM
听了老师庄子的讲座,领略到庄子思想的闪光、深邃和超然。听完真正的学习,结合自己 的实践深感费曼学习法确实是用输出倒逼输入极好的学习方法。包括我平时在检查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也同样使用费曼学习法。
张君sn - 7/3/2022 6:05:32 PM
记忆中对庄子的了解,还是停留在逍遥、精神自由等空泛的概念上,在世俗的生活中对庄子的思想境界很向往。反观自身,庄子作为道家的代表,和其他的学派的思想共同构成了自身丰富的精神世界,文化与文化之间有区隔,但也圆通。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共同体2022年6月讲座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