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共同体2022年11月读书反馈(自选书目)
朱茵 - 11/29/2022 11:48:34 PM
浅谈《边城》中的诗境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作家的翘楚,沈从文可谓是对现代汉语白话的运用水平登峰造极的人物,其扛鼎之作恰是这一本薄薄的《边城》。何以说沈从文的文学造诣如此高超呢?一言以蔽之,妙就妙在这浑如璞玉的诗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状束之态。”我们读沈从文的作品,字里行间看不出跌宕起伏。作为小说的《边城》也全然不例外,一派宁静平和娓娓道出那个湘西少女的成长琐事。这种淡泊纯净的阅读经验是我们在其它小说中所无法获得的。而在《边城》这部作品中俯身遍拾的景色描写更是醉人耳目、痴人心肠,他把湘西世界描绘成了现世的桃花源,给一个不起眼的西南一隅平添了几分冲淡闲适,透着几屡淡淡的牧歌情调,于这纷繁的乱世中点缀出一个淳朴童话,从而使得整篇作品有了诗一样的情境。
      “水”是《边城》里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道德经》中,老子说:“上善若水。”可见在中国传统道家哲学中,“水”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形而上意义——它纯洁、有力,它能够荡涤一切丑恶,可以冲刷一切污垢,洗尽人间铅华而落为一汪碧潭,涛声依旧而净澈如初。可以说在《边城》中,“水”的因素享有着无上的审美价值。小说中无处不在的河流、渡船、浅溪、深川……甚至作为女主人公的“翠翠”的出生也和水连成一气:“(翠翠的母亲)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水”成了生命的归宿,又同样又孕育并滋养着一方黧民,其寓意可谓深邃至极。沈从文自己曾经这样说:“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关系”。水的流动、坚韧、包容而又不失谦和,恰是作品中湘西百姓的一种诗化写照。
    《边城》这部小说凝结了诗歌情境的技巧,于平淡直陈的语言却饱蕴着丰富的寓意。字里行间透出一股山水画的气息,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佳作,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通过阅读这些文字收获同样的欣喜。
周永峰 - 12/1/2022 2:49:09 AM
孔子:在行走中求道 
——读《史记·孔子世家》
周游列国之际,孔子对自己的政治理想推销信心满满,尤其行至卫国,卫灵公答应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孔子内心应该有所期待的。但不久会卫灵公就望着大雁不再理会孔子了。孔子似还有一丝留恋,至灵灵公问阵。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礼仪的事情,我曾经听到过;军队的事情,从来没学习过。孔子是文化人,主张仁政,你现在要我讲兵法,这不是极大的羞辱嘛!孔子决定拔腿告辞。我眼前浮现孔子连连叹惜的身影。
有许多学者定义孔子周游列国是流浪,我倒认为,是一次弦歌不缀的问道,就如同樊老师带领我们行读一样,且行,且思,且歌。
行走中有困境,这周游列国应有之义。行走没有预演,在未知中求知。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孔子内心笃定的力量来自道。
在郑国,不小心走散了。郑国人见了告诉子贡:“东门那边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又像子产,腰部以下比大禹短了三寸。那疲惫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狗。”子贡见到老师,孔子说:“对极了,我就是一条丧家狗!”
孔子回到卫国,去南子,南子是一个浪荡的女子。虽然是卫国夫人,但官民都不待见她,街头巷尾,常有地方小调嘲讽。子路不同意孔子去见南子。孔子还是去见,可能因卫国夫人有实施仁政的可能吧。回到弟子中间,性情爽直的子路脸色不好,孔子无以自证清白, 急着跺脚:“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其实,子路常被孔子教训,子路也很服气,但子路“吾爱吾师更爱真理”,所以常常互怼,这也是一种最为亲密的师生关系。如果没有子路,课堂似乎就少了一起波澜。
子路曾是一个不良少年,头上插着公鸡毛,腰间斜挂一把剑。在半路见到这样的不良少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见到子路绕着走,惟有孔子相机而教,表现一位老师的悲悯与责任。
子路问: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远吗?
子路是狩猎,懂得这层意思,学习为了高效地打野猪嘛,但我认为,这是孔子一种形象的比喻,可能他的深意是除了打猎,还要有更高远的追求,起码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当然此射非彼射,这是君子的课程。
溧阳董玉娟 - 12/1/2022 4:27:43 AM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
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世说新语·雅量》
嵇康在生死之间何以如此从容喜悦?人在面的死亡的时候都会心生恐惧,几乎可以说没有人能够达到嵇康这样的境界,除非他有强大的自信,相信的的思想与精神能够永存。当人们认识到外加在自己身上的功名、传统、事物、信仰并不可靠,那么人本来的存在的意义就凸现出来,这是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追寻。而像嵇康一样追求纯粹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处于现实世界的我们如何企及,若是不能,我们又该如何自处?
王玲 - 12/2/2022 7:16:37 AM
《世说新语》读书笔记
魏晋时期,是政治黑暗的时期,但却是人性绽放光彩的时期。
他们纵情山水,偃仰啸歌,无一没有体现出他们独一无二的个性。
他们爱喝酒,有“以酒为名”的刘伶,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有很猪共饮的诸阮。
他们爱吃,有思念家乡莼菜羹,不愿做官的张季鹰。
他们有个性,阮籍哭穷,嵇康打铁,刘伶裸行……
总之,他们在政治高压时期,活出了真我的风采。
何粹华 - 12/4/2022 12:24:10 AM
读《精读指导举隅》有感,用细磨细琢的功夫来讨论,将精读的文字认作例子与出发点,再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精读求细、略读求敏,且必须多多比较。单以《药》一文的指导大概为例,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分析、回味、借鉴的东西:“副题旨若能与正题旨错综糅合得恰到好处,确有宾主却又不像宾主似的,那只有见得更丰厚些,不会松懈与枝蔓的。”的确,很多时候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为了考试得分,往往执着拘泥于答案的唯一性,这样不仅大大地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及自主性而且极大地削弱了学生阅读的乐趣从而打击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尤其要关注文章中提到的相关背景,如“‘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么大家的’一句话,表示了革命党的主张,也表示了朝代。”这对于了解题旨,了解人物及其思想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死守住这几百篇文字,不用旁的文字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来与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弊病。某一体文字很多,手法未必一样,大同之中不能没有小异;又或者手法相同,而相同之中不能没有个优劣得失。”所以在精读了《药》之后,作者又推荐了《明天》、《祝福》、《父亲》和《阿Q正传》这些作品,分别从题旨、态度及人物态度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方能体会某一体文字的各个方面”。
周捷慧 - 12/4/2022 1:41:24 AM
自我成长的突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读后感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全新的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而我称之为:教育。”——塔拉·韦斯特弗
      这是书签上的话,也是书中的一句话。在还没看书之前,我实在无法理解教育为何会与这些贬义的词——“虚伪”、“背叛”联系在一起,直到看完,才略有理解。正因为教育,塔拉才获得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能正确认识自己,也能以正确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性成长以及不健康的家庭关系;正因为教育——这个被家人视为不忠和背叛的主因,塔拉才有勇气脱离她那权威式的不健康家庭关系;也正因为教育,塔拉才愿意将她那充满“荒唐和痛苦”的人生经历公诸于世,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在看完书后,我则想将这教育称之为“自我成长的突围”。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塑造,甚至一生成长都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原生家庭中父母的优良品质、和谐的家庭氛围、正确的教育引导等积极方面是值得赞扬的。但同时有的家庭会充满暴力、争吵等可见的不健康行为,以及隐而未现的扭曲的精神和意识的束缚,如溺爱下的唯我独尊、优越感,言语打压下的自卑、沮丧等。一个人若想获得自我成长的提升,是需要突破的,尤其是与原生家庭中那些不健康的因子进行斗争,甚至毅然决然地选择割裂。那些敢于挑战权威,允许自己有思考的自由的人,才能实现自我成长的突围,真正长大成人。
      对于塔拉来讲,她的原生家庭可谓充满传奇色彩,甚至是惊险。她17岁前从未上过学,却自学成才,先后考取杨百翰大学、剑桥大学这样的顶级学府,并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最后成为一名历史学博士。她出生在一个信仰摩门教的家庭中,并拥有一个患有严重偏执狂和躁郁症的父亲,还有一个家暴倾向的亲哥哥,而异端宗教加上偏执父权的双重精神捆绑,导致塔拉的前半生的充满着自我怀疑、压抑的负罪感、痛苦和恐惧,更遑论那些因此而遭受的九死一生的真切实在的经历。但当教育之光照耀其生命时,她获得了一个自我成长的蜕变,而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自我成长的突围,首先便是要突破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塔拉受到教育的润泽,在课上得以接受关于自由的教导:“拥有积极自由就是控制自己的思想,从非理性的恐惧和信仰中解放出来,从上瘾、迷信和所有其他形式的自我强迫中解放出来。”课下,斯坦伯格教授又亲自开导:“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的是来自你的内心”。在教授的引导下,以及在同样选择接受教育的两个亲哥哥的帮助下,她才慢慢摆脱家庭权威式束缚的梦魇,懂得真正为自己的思想发声,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的自己。
      自我成长的突围,不仅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突破,也是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突围。因着自己生命被更新后,我们会对原有的生活环境产生不同的看法。在塔拉家庭环境中,教育和家庭可以说是两个对立面。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要放弃固有的家庭状态,且被家庭视为不忠和背叛。但也正因为教育的引导,她才能看到家庭的变态处境。虽然她很爱家人,但在数次挽救家庭无果后,最终选择放过自己,也放过自己的父亲,忍痛割舍掉她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这是她爱父亲的唯一方式。同时也在割断了她长久以来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后,她开始能和有关系的人发展健康的界限,不论是在与同学关系上,还是男女关系上。在书中,塔拉说:“我不知道分离是否是永久的,但这种分离给我带来了平静。”“我和父亲之间的隔阂不仅来自时间和距离。它源于自我的改变。我已不少当初那个被父亲养大的孩子,但他依然是那个养育了她的父亲。”
      自我成长的突围,源于自我意识的觉醒,落地于对被更新生命的践行,有时也需要付上一定的代价和勇气。人生的突围,塔拉称之为教育:转变,蜕变,虚伪,背叛。是的,塔拉拥有一颗坚毅而顽强的心,她完成了蜕变,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自我,给予我极大的震撼。她说:“当我彻底接受了自己的决定,不再为旧冤耿耿于怀,不再将父亲的罪过与我的罪过权衡比较时,我终于摆脱了负罪感,我完全不再为父亲考虑。我学会为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他。因我需要如此,而不是他最有应得。”“当我父亲还在我的生活中,极力想控制我的生活时,我透过冲突的迷雾,用战士的眼光审视他。”
      反观自己,虽然家庭表面一切和谐,但是我却没有自我成长突围的勇气和行动。二十多年来,这份突围的愿望越发强烈,想摆脱家人对我权威控制的束缚,想做自己的决定,但是又处在怕冲突,怕家人伤心,怕家人不认可的矛盾中。长期的犹豫、挣扎和未能突破自己,让自己也深感懊恼、沮丧、气愤和无力。渴望,自己能实现自我成长的突围,也在慢慢学习长大成熟,能真正长大成人,在情感和灵性上能够担当责任。
温和玲 - 12/4/2022 7:45:42 AM
“江湖”之思——浅读《三国演义》


  《笑傲江湖》中任我行对令狐冲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社会是个大江湖,有江湖即有争斗。我们闯荡江湖,不一定要华山论剑,但须明白江湖险恶。在三国中,天下群雄逐鹿,上演了一出出恩怨情仇和刀光剑影,此中江湖即是庙堂之争,有时江湖演义。读着三国,对于江湖也因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什么是江湖的核心规则?
    在江湖的核心规则等差排序中,义薄云天,拜把子节义,异性结拜,政血盟誓贯穿了整个阶层。由此我以为,忠义是三国江湖的核心。这体现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恩惠和报答上,赵子龙长坂坡力保阿斗是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出师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还体现在报仇和雪恨中。公元193年,曹操之父经过徐州,被徐州刺史陶谦的部将所杀,于是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杀奔徐州为父报仇,鸡犬不留,徐州惨遭屠城。这就是对于江湖规则的极大呼应。
    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江湖核心的执行就是同行的"身份证"”标签“,是重名轻利的众多三国好汉们追逐的。
    明确了江湖的核心规则后怎么去闯江湖?
    第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即要受得苦,受得累,更要受得气。刘备起于草莽,能够桃园三结义,还能屈能伸,都是混江湖的必要。
    第二,一定要有过硬的本事。刀、枪、剑、戟,十八般武艺,不必样样精通,但不可样样稀疏。程咬金学得是天罡三十六斧,只靠三板斧,成了“混世魔王”。 
刘备的哭也是一项本事,涕泪满面的昂扬男儿总是让人放心的。
    第三,年轻人独闯江湖,要见佛拜佛,见庙烧香,即多交朋友,广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钟金英 - 12/5/2022 5:09:08 AM
11月又是忙碌而飞逝的一个月,匆忙之中读完了刘润写的《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呢?事物间共同点,就是底层逻辑。

作者的观点用底层逻辑去面临环境变化,把底层逻辑应用到新变化中,用底层逻辑去沉淀出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论!通过底层逻辑去看清世界的底牌,动态地、持续地看清事物的本质。

他分享的第一个内容是非对错的底层逻辑,一个人的心中应该有三种“对错观”:法学家的对错观——谁证据确凿谁的错;经济学家的对错观——谁社会总成本低谁的错;商人的对错观——谁的损失大谁的错;那么在我们个人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真实的现实的世界时,个人判断对错,先判断损失,谁的损失大,谁的错。这是从内出发,减少自己的损失。

每个人的人生应该有三层智慧:博弈、定力、选择。

博弈要有共赢和感激的心态,用这样的心态参与博弈,可能眼前会吃点小亏,但长久看会赢得大利。博弈在策略上一个应该有“一报还一报”“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世浮沉。

定力是说人生目标要围绕长期价值展开,心中装的不是一时一刻,而是更加长远的长期主义,因为最终胜利,常常是时间的胜利,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选择是知道有的选,也要有勇气放弃。我们应该勇敢选择,然后享受好处,承担坏处。

看完这本书,对认识人生,人生世界有更好的帮助,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是否明确,重新反思是否在前行的道路上走了歪了路,重新复盘到底什么是我想要的生活。
胥江 - 12/5/2022 4:11:14 PM
《世说新语译注》(上下册)感觉人文讲坛这次推荐的书非常有意思。此书既写历史,更写生动的人。书中写下了魏晋风度的承载体。我感觉其独特最重要在于,写尽魏晋名人百态,花样百出,褒贬共存,上一则还在骂下一则开始夸,前面篇章正面的人和特点,后面篇章又成了负面的,展示了人的复杂性。通过历史看人,更能看透现在这个时代。
李杏莉洛阳 - 12/6/2022 6:05:31 AM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上次听讲座樊老师讲到对司马相如的评价,就重新又读了《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关于司马相如,流传最广的就是和卓文君私奔的事了!在青岛出版社出版的张嘉骅主编的《少年读史记》里,这一章的内容就只有司马相如成名前的简单介绍及“凤求凰”的事情,而对于他的文学才华他的政治成就所述甚少。如果没有通读全文,即便是这个最流行的故事,也难认识到他的全貌。事实是卓文君当时丈夫去世,她是寡居在娘家,她的娘家也只是在临邛县,她的父亲卓王孙也只是临邛县的富豪。而司马相如也是出身富豪之家,因家中富有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卫景帝,做了武骑常侍。并且在任性地跟了梁孝王之后,也写出了大赋《子虚赋》,展示了他出众的文学才华。即使梁孝王死后他落魄之时,临邛的县令王吉对他依然尊敬有加。所以当时司马相如跟卓文君算得上郎才女貌,个人认为他并没有高攀。有人说后来他跟妻子在成都穷困潦倒,只好一起回到临邛,也是靠了卓家才过得小康,不免有靠老婆之嫌疑。但是我想说人可以在不妨碍别人的前提下有自己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不过卓文君可真够大胆,也真有识人之慧眼。不论怎么说,这确实称得上是一段佳话。但司马相如值得称道的绝不只是找了个好老婆而已。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后面还着重介绍了他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才能。
文中列了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还有一篇《大人赋》。想象奇特,说理充分,极尽铺排,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他的《子虚赋》,连皇帝读了也感慨要是能和他同一时代就好了!也正是这个机缘,使他有机会重新走进皇宫,走上仕途。他最后留给皇帝的一卷书,还在规劝皇上要“节约”,这样的才华和衷心,却在爱情故事的光环下被淡化了,对于胸有大志的男子来说,有些不公。
文中还写了一件事,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夷圆满完成了皇上交给的任务。在这件事上,司马相如先是代皇上传达心意,把先前征发士卒的事给老百姓讲清楚,并趁机责备他们不能效忠朝廷的罪过。然后又在皇上征求他是否开通邛等地时,告诉皇上利害:邛等地离蜀地很近,道路容易开通,并且这些地方秦朝时已经设置过郡县,现在重新开通,价值应该超过南夷。最后当皇上委任他出使时,他没有让国库出资,而是动员蜀地的太守、属官、县令以及当地的富豪捐出物资,赏赐了那些愿意归属的郡县首领,平定了西南夷。这样的功绩才是应该让后人记住的。
评价一个人,应该看他的一生,不能只看一时。看他的成就,不能只满足于花边新闻。
雾锁清秋 - 12/6/2022 4:04:07 PM
读《罗马的故事》
这套书一共十五本,读起来工作量很大。目前只读完第一本。特别佩服作者盐野七生,她太爱罗马了,以至于决定移居罗马。从书中的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她多罗马的情感。
  从第一本书中,我们能读到罗马城的建立,罗马从寂寂无名发展到成为周边比较强大的城邦的过程。它从王政到执政官制度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过程。它具有包容的胸怀,对征服地实施宽容政策,从而使它发展迅速。
  罗马注重对征服地的道路建设,这也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由来。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共同体2022年11月读书反馈(自选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