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共同体五月讲座/分享感想(5月29日22:00截止)
钱中宜 - 5/8/2023 12:57:24 PM
各位共同体老师,大家可在此留下5月任何一场讲座、分享的感想和反馈。反馈于5月29日22:00截止。期待读到大家的感想!
陈晨 - 5/14/2023 5:56:03 AM
5.14王老师讲座感悟——
1、珍惜儿童视角。
2、引导儿童对社会的怜悯心、对他人的同理心。
3、学会提问,结合课标,从儿童视角问题驱动探究。
4、采用用户思维、作品导向进行策展。(这点其实我有疑问:展览的目标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艺术家想要展示自己的艺术主张,完全用户思维迎合大众思维,会不会导致展览没有观点的输出?)
5、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达成逻辑闭环。
借助无形之手、放大教育的价值,将学习结果转化为学习资源。
刘显 - 5/20/2023 6:30:33 PM
#隐士
        一
        历史上,人人都爱陶渊明,因为他确实是个真人。用苏轼的话来说,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不像他之后的许多人,要隐居前,先要到处宣传,等大家都知道了,他才找个地方隐居起来。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无非是想借隐士之名,抬高自己的地位,曲线求官。这一点,陶渊明就不会,他不想做官,便真的一辈子都不去做官了。
      二
      真的隐士,其实不好做。陶渊明归隐后要做什么?看山,种地,饮酒,作诗。说来高妙,但日复一日,就不会单调?其次,陶渊明的学问多从经术中来,本应该一肚子致君尧舜的念头,但世道太乱,他又不想卷进去,只能退隐。这种退隐,会心甘情愿?樊老师在讲座里提的几首诗,正好解开了我这个疑惑。他肯定还是有些郁闷的。《易》曰“遁世无闷”,说来容易,做起来就不容易。
      三
      在今天,似乎也有许多“隐士”,但真隐居者不多,靠隐居立人设当网红的很多,这无疑叫人遗憾。在过去,隐士被视为不愿与君王合作的独立群体,我很期待他们能诞生出自己的新思想。可他们的存在,像镜中人,虽然与主流社会相反,但仍旧是他们的影像。
      几千年过去了,我们的隐士们,还在山水之间,话诗酒田园。那些真正的隐士们,依旧重复着古人的套路,所以他们依旧会感受到古人一样的苦闷——从道不从君,道在何处?隐居求其志,以何为志?
雾锁清秋 - 5/25/2023 6:44:13 PM
因为这个月特殊的原因,没怎么听分享,所以我想写一次自己下乡到一所农村中学做体育中考的经历。
一年一度,我们的体育中考是需要去每一所现场测试的。今年我参与了测试。因为很久没有到农村中学了,这次时隔七八年再次下去,我还是很震惊的。
虽然我并不了解学校详细的情况,可是从学生在组织测试过程中的表现和精神面貌以及老师的话语,我能感受到,尽管社会在飞速发展世界变化日新月异,但这里的校园真的是净土,波澜不惊,改变不大。
强调了那么多年的强身健体依旧是只在考前突击下,女孩子淤积于臀部和腰部的脂肪说明她们每天几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固定在课桌椅前的,男孩子的跑动弹跳大多数不如意,更别提其中的技术掌握了。因为疫情的原因,取消了八百米和一千米测试。据说往年这两项测试会有救护车临阵等待的,每年都要有几个因此晕倒的学生。
而精神面貌更是堪忧,孩子们朝气蓬勃的样子太少了,一个一个都很沉静,很难找到阳光活泼而机灵的孩子们,老师更是要求他们听话听话听话。
通过交谈了解到,学校已经有好几个抑郁症孩子了,经历了疫情,精神有问题的孩子明显多了,学校也很苦恼。
学校的这种情况不是一方面原因造成了,我也不知道这样的学校在还有多少,我更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样的现象,但是我焦虑的是,这样下去会怎样?有没有人做相关调查,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世界变化已经如此之大,并且变化的速度如此惊人,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还是这样呢?虽然教育是相对稳定的,但也不能如此稳定吧。
每每想到这次测试,我都很难过
周捷慧 - 5/26/2023 6:22:23 AM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很早出版的一本书,当初毕业时我的朋友送我的,一直没有看,现在才拿起来品读。标题很吸引人,也觉得很诗意,不禁会想那位守望者是谁?又在守望着什么?但是当我翻开来读的时候有些失望,因为满书脏话,又充斥着关于性、暴力等内容。我想与我的三观极为不一致,出于尊重还是看完了。
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不学无术、满口脏话的孩子,16岁,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但是多次被学校开除,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因怕父母责怪,不敢回家,带着自己全部的积蓄一笔钱前往纽约挥霍、厮混了两天两夜。最后打算收拾行李离家出走,去一个没人打扰的地方度过一生。但最终在妹妹的恳求挽留下而最后留了下来。
回品这本书,我看到一些点:
1.成人世界的虚伪
2.青春期少年渴望被成人世界所认可,但却是年轻气盛下的装腔作势。实则主人公也是可悲、可怜的,虽然出生在富裕人家,但是却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他的心是流浪的,但是他渴望回家,渴望找到心中的归属和锚。
3.主人公虽然放荡不羁,但是拥有对妹妹的温情,对初恋的保护,那是少年在污浊世界中的纯澈之地。
周捷慧 - 5/27/2023 8:15:45 AM
今天樊老师的讲座是关于佛教的基本知识,说实在的,我原本对其有点排斥,但是本着求知、包容的心态去听就还好。刚开始樊老师就讲到佛教为何能够在我国盛行,因为那是动荡400年人们最后的稻草,昔人为躲避战乱的那400年,寻求儒家、法家、道家的解脱,甚至还有雅士和沉迷神韵的努力,但是都终告失败。于是当佛教传入时,就成为最后的稻草。我想要是这时其他宗教也传入中国,是否也会如佛教那么可以被快速接纳呢?再有谈到“十二因缘”,想到前世的因造就今世的果,我想这不就是心理学中佛洛依德的“因果论”吗?无论是宗教还是心理学,其实都有相通之处。
陆羽琴 - 5/27/2023 8:51:31 AM
今晚听了樊老师做的龙华寺行前讲座,主要围绕佛教东传的脉络展开,也兼及相关佛教知识和建筑文化,很受启发。
其实我自己大学时因为对宗教学比较感兴趣,也选修过佛教哲学的相关课程,但那时候主要是从它的思想概念内部去进行了解和研究,不太关注它的更外显的历史性和物质性那一面,所以听了这场讲座,一方面是补充了一些相关知识,得以更好地将这个思想系统放回到它的历史文化脉络里去观照,以获知更为完整的一幅历史图景,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在方法论上得到了提醒,樊老师一向是非常注意在丰富的材料中让学生去感受和学习的,特别是对地图的运用,我自己其实平时比较忽略这一块,常常就沉浸于一种更为抽象和形而上的讲授与思考了,这样其实恐怕是会有所偏失的。
另外,很遗憾不在上海,无法参加行走,否则我其实很好奇,学生在听了这堂信息容量如此之大(差点超时)的讲座之后,再亲身去到龙华寺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和反应,实在是很想现场观察一下呀。
邱瑞 - 5/27/2023 6:33:19 PM
这个月只有时间听了26号晚上张祖庆老师的讲座。可惜开头电脑卡顿看不到画面,中途又要带娃洗漱,只来得及听了个结尾。结合群里转的文章,大致了解了张老师的生平,非常敬佩。创业不易,但凡辞职创业的,大多颇有勇气和胆略。而这样的人往往是清楚自己的所求,遵从内心的。也很赞同张老师最后说的,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到自己真正认可,觉得重要的事情上,而一些场面的事情应付即可,切不可全力以赴。人到中年,事情越发繁多,深以为然。
张越 - 5/28/2023 6:25:30 AM
因为我一直在追谷里书院,和张祖庆老师可以,真的听了很多讲座、分享会、课堂、专题报告,我觉得张祖庆老师的理念和很多人不一样,他的作文教学,诗歌教学,和学生相处的智慧,都是值得学习的,这次这个关于辞职的话题,曾经再张老师的另一个讲座上,也听到了这样的理念,之前的讲座笔记翻出来,我发现张老师这几点想法特别值得我们思考,每次遇张老师,我都会想起他曾经教给我的特别有效的几个方法
1 通过深度阅读走出人生低谷;
2深度阅读让自己沉静下来,从新反思自我,审视自我,从而找到新的方向。
3 深度阅读方法:咀嚼法、八面受敌法、聚焦法
4 走向自我理解、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
5 活出自己的风格与人生.
陈嫚云 - 5/28/2023 8:03:14 AM
5月14日王老师的讲座对学校建设、课标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有自己深入且独到的见解,不少都深感赞同。特别是他的实践案例既有IB国际学校和体制内学校,也有乡村学校,因此其可行性比较高。其中引发我思考的问题很多,简单列出了以下这些:
①    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五年后我们还给他们怎样的一个孩子。这也是许多有责任感的老师经常在思考的问题,但有时候迫于体制和群体的规范,个人的力量过于微弱,因此不得不做出妥协,所以如果从学校的高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且达成共识,那么我们才能通过教学行为更接近达成我们想要到达那个目标。
②    教师的自身发展首先是自我认知,然后是有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团队中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这是我参加樊老师人文讲坛后很深的一个感受,原本是怀着私心来到了讲坛,但是在这里发现了很多真正热爱教育和孩子的老师,彼此的教育观和实践经历交相辉映,无论正误,只有各抒己见,而且由于听到了来自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背景的同行的声音,对我的个人发展很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③    中国的教师是最没有客户思维的群体,因此我们的策展要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他们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我觉得这才能确保学习项目能激发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原动力。特别是王老师关于滑滑梯、校长等的问题讨论,让我们感受到师者应该真正去关心学生内心的问题,如果一直有人在鼓励他们提问,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会在若干年后当老师需要他们提问时保持沉默,因为他们觉得没有人在真正倾听他们声音。其实,有时候老师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也为此反思心痛,其实这也跟教师们的生存环境相关。
④    策展思维的教育要放大无形之手,通过展览形成不断更新的学习资源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5/28/2023 8:08:10 PM
1.反思    我的经历和张祖庆老师的刚好相反
      大学时候我就立志要出去闯荡一番,要在经济发达、教育也先进的地方去锻炼。2000年大学毕业,我把派遣证交到了家乡的教育局,就放了他们的鸽子,没接受分配的工作,直接去广州一所私立学校应聘,在那教初中语文。两年后,为了离男朋友近一点,辞职,又到成都一个素质教育拓展基地做教官兼班主任,在成都一所公立学校代课,教小学语文、英语。再后来,为了安定,回家乡做了高中语文教师。再后来,为了提升自己,也为了解决夫妻的两地分居问题,考研,再辞职,到云师大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2009年,就到了现在任教的这个公办学校,一呆就呆了10多年。这10多年里,也有很多次机会,有的是我先生可以调到其他城市,有的是我的机会:改行、换学校。我都一一阻拦或拒绝了。说是实在不想折腾了,其实是越来越怂,越来越屈从于现实的温暖、安稳,完全缩在舒适的壳子里了。
2.敬佩:做自己人生的雕刻师
    张老师分享自己的一组照片,完全是逆生长。让我想起塞缪尔的“青春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弱,进取压倒苟安。”这就是最好的诠释。何其有幸,张老师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并为之奋斗。我也听得何其心酸,当张老师离开体制内遭冷遇。我也很振奋,为张老师带动了更多老师成长。
3.释然  张老师也说到如何为自己减负的问题。他一针见血:就看这个事是否利于自身或学生成长。张老师说体制内外的问题,我深有同感。读了徐莉老师的书,后来听了杏莉姐的分享,我也动摇过,也想找一所像“巴学园”“夏山学校”那样的圣地栖身,但一则难觅,二则自身水平有限。后来就和自己达成了和解:只要尽心做好手边事,体制内外殊无短长。关于深度阅读,我很惭愧,虽然都有进行,但更多是外力驱使,自己更多的是进行取悦自己的浅阅读。足见进人文共同体、谷里书院这样一些学习共同体的必要。
王一涵 - 5/29/2023 1:33:39 AM
这个月我听了讲坛的三场讲座。一是樊老师的陶渊明的讲座,二是王旺老师的讲座,三是张祖庆老师的讲座。三场讲座给我最深的感受是除了自己目前所在学校看到的教育的样子以外,教育还有其他模样,孩子还有其他状态,教师还有别的选择。我觉得惭愧。日常工作中,我总是在想,如果学校的课程能这样设置,如果学校能给老师这样的培训和支持,如果......情况会有所不同。但讲坛的老师,用行动来改变自己的课程,自己的学生,自己的人生。谢谢讲坛给我们的这些榜样,是当头棒喝。
罗慧萍 - 5/29/2023 3:13:00 AM
5月26日张祖庆老师《做自己人生的规划师》分享很让人感慨。人的一生其实是在不断的选择中渡过的,正确的选择,会让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错误的选择可能会毁掉自己的一生,但更多的人却不是属于这两类,可能恰恰是一种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日子。张祖庆老师多次提到“把自己放对位置”、“驾驭人生的关键时刻”、“选择自己愿意去做的事”,的确没错,但我认为比选择更重要的是永不停息的做眼下正确的又必须要做的事。因为你在不停的努力中把事做好,才会思考总结出如何做事,怎样才能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记得李镇西老师曾说过,我不是因为树立了什么目标,以后当什么“专家”才努力工作的,一点一滴的努力才水到渠成。而且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坚持不懈的努力,日积月累,才有最好的结果的。我们一直受鼓蛊要有远大理想,要为人类做最大贡献,要当英雄当模范当名人当科学家,我们也鼓蛊学生要有远大抱负远大理想,现在想来,其实大多是不着边际的扯淡。骑稳驴子才能找马,没有底气的朝三暮四最后只是毁了自己。张老师说找准自己的位置,只能是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才有资格说的话。例如开始当老师的时候,恐怕“位置”就是讲台,就是想方设法教好书。大多数人通过努力达到一定程度、特别是一些荣誉加身的时候,往往就得意洋洋不思进取了。而张老师却从不满足,这一点太重要了!总是要寻找最佳的高点挑战自己,而且也有自信可以跃上更高的台阶,于是勇于放弃名利地位就是他正确的选择。事实证明,他的选择于自己是最正确结果。我们很多人不敢放弃,不只居于很多未必成功的例子,还有别人知足常乐,见好就收的忠告以及人性中的小富即安或者惰性使然。“更高更快更强”虽然目标诱人,但也更“累人”。扯远了,回到张老师的“规划人生”,相比之下,我更钦佩张老师的“保持不停歇的能力”,因为有了这个底气,你才有“打破——重建——重生”的勇气。所以我们与其说钦佩张祖庆老师的“选择”眼光,不如说叹服他对事业精进修行的坚守。
黄宁莺 - 5/29/2023 5:14:09 AM
关注张祖庆老师五六年了,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中有很多孩子不喜欢看书,喜欢看视频,为了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我们想从电影入手。所以,有一段时间搜寻过如何将影视和短视频与阅读结合起来的方法,正好看到了张老师的《光影中的创意写作》,觉得特别有意思。后来才知道原来张老师在语文教学方面有很多思考和成就,所以张老师发文辞职时,我非常惊讶。这次的分享主题正好是人生规划,就特别好奇张老师辞职前的想法和辞职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张老师用人生叙事的方式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了他从少年到中年、从偏远海边到繁华都市再到宁静山谷的人生旅程。看到他一直努力,希望能够主动掌握自己的人生。很佩服的一点是,他在经过尝试和探索后,认清了自己的优劣势,放弃了行政工作,专注在教研、写作和培训推广方面。这在体制内是很难做到的,毕竟有许多人都期翼得到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张老师在专注之外,还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谷里书院是2019年成立的,第二年就遇到了疫情,对于初创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张老师和他的团队开发了许多线上课程。虽然张老师一言带过,想来其中一定有许多困难和艰辛。
可能我们中许多人都有过按自己的想法来生活的念头,但是因为种种因素,无法立即写出完全如自己所期待的人生故事。张老师的分享给我的启示是,也许在当时当刻,会囿于许多因素不能百分百得偿所愿,但是在平时注意积累,清晰自己的人生主题,才会更有可能丰富自己的人生故事内容。
王凤琼 - 5/29/2023 5:37:12 AM
听张祖庆老师分享引发地思考:张老师说:我辞职,并非离开教育,只想开启一段新地人生。我被这句话触动了。这是一直对生活充满热情,一直对人生充满期待,所以敢于尝试,敢于放下,敢于去突破。在这一年里,我地思想状态也经历了一些波动,为自己什么都还没有靠岸的不值,为自己愿望的不切近而难受。但在讲坛中看到很多努力的人,比如狄老师的乐观,我开始改变,做自己喜欢的事,做一个内心踏实的人,这样,不用把时间花在想上,慢慢的平静下来,慢慢的去努力,而不问结果。
溧阳董玉娟 - 5/29/2023 5:45:42 AM
听了张祖庆老师的分享,钦佩张老师对自己人生的道路能够有如此清晰的认知,并且能够勇敢且坚定地作出选择,让自己的人生也宽阔也丰厚!被张老师所说的“离开体制,拥抱教育”深深感动!能够真正拥抱教育、不为分数所困,关注孩子健全人格的涵养,就我自己而言,是努力的方向,但是做起来不易!同时也觉得自己幸运,通过共同体,我能够在精神上跟着樊老师行读万里,在每一次线上讲座与分享能够不断打开自己的眼界,并且再次基础上不断地去思考,思考自己的教育事业,思考自己的人生,还有很多很多!
张老师也说到阅读,以阅读温暖生命,人的一生也许就是一个不断治愈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阅读的能量何其大,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给予自己启发的人何其重要,哪怕是挫折、哪怕是错误,也许就是一种新的开始呢!与共同体共成长的每一个人,内心都应该住着一个超人吧!
李杏莉洛阳 - 5/29/2023 7:07:59 AM
张祖庆老师《做自己人生的规划师》讲座反馈
这个月的讲座总是与上课时间冲突,所以总也没有听全。张老师的讲座我用了录屏,结果等我回看的时候,发现录了开头一点就没有了,好像是因为内存不够,所以只看了一点,不过谷里书院倒一直在关注。谷里书院和越读馆都在杭州,一个创办人是张祖庆老师,一个创办人是郭初阳老师,都是语文界的顶流,前者创办不久,后者结束不久,原因却有类似之处,都是为了更好地做教育。张老师很勇敢,也很清醒,我不知道在商业和理想之间他是如何平衡的,作为一个曾经体制内,又早早成了体制外的一位语文老师,我觉得商业和梦想有时候真的不好平衡。当我察觉有被家长要求绑架的时候,哪怕只是一点,我就会很不高兴。不过如今我已基本可以达到尽量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带学生,不能不说没有财务压力躺平的状态我觉得更接近自己理想的教育。张老师的人生规划还是给了我很大鼓励,就按自己设想的坚定走下去,未来可期。我就做读书项目和乡村公益图书馆项目,痛并乐着。
张老师关于读书的见解我非常认同。记得年轻时因为工作学习生活总会有无数的烦恼,有一段时间甚至有些抑郁,那时经常向一位老师请教解脱之法,每次他都会说“去读书”。他认为人有烦恼就是书读得太少,看问题没有深度,觉察不到实质性的所在,因此内心没有力量,外界的变化就很容易影响一个人的心情。这和张老师说的是同一个道理。时间也证明了这是对的。一开始却不以为然,告诉老师说书读了,还是难受,那就是读书不够,读得书太少了,老师犀利地指出。到现在,终于可以从容面对很多事情,内心早已有了自己的衡量标准,想做的事情就排除万难,愿赌服输。不想做的事情就不为难自己,简化人生。做自己人生的规划师,真的很爽!
韦春玫 - 5/29/2023 7:08:12 AM
张祖庆老师《做自己的命运规划师》
张老师一开始就用了《命运规划局》导入,引出了讲座的关键词:“做自己的命运规划师”。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会问自己:“我是谁?”“我要干什么?”张老师用一句话总结:寻找自己的核心生命。活着的意义在于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要书写人生华章就要放对位置,敢于去抉择。特别佩服张老师敢跳出体制,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从另一个角度去寻找教育的意义。他说,生命的过程应该是“打破-重建-重生(坚守)”,只有在不停的突围中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我们或许没有他的勇气与能力跳出体制,但换一个角度,我们完全可以跳出舒适圈,在不断的尝试下,获得新的生命体验。在讲座的后面,张老师谈到了新课标的问题,新课标是一把双刃剑,端看老师们如何用。现在提倡学习任务群,但老师们对它的理解不到位,认为只要有任务,有合作探究,就是新课改,于是许多老师们在备课时只关注有没有学习任务,并没有真正理解学习任务群的内涵,任务群应该是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它要体现得的是学生在不同学段的纵向发展过程与进阶,如果找不到它们的联系,语文课堂就会支离破碎,而且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碎片化,不利于学生深度思考。张老师提出,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大量的阅读和自主的写作,只有大量阅读经典,涵盖各个领域,学生的思考才会有深度,师生之间的有互动、对话、交流,才会形成语言文字运用与迁移的经验和能力,学生的思考才会由量变朝质变的转化。所以,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爱读”“乐写”,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才是老师的第一要务。
汪晓玲 - 5/29/2023 8:01:38 AM
本月听了王旺老师的讲座,最大的感受是王老师用他的真诚和热情,对每一个话题都详尽地阐述他的想法。不仅如此,他从自身的经验,和各位老师分析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尽可能寻找对老师学生更有意义的改革途径。他深知教学工作的现状,却依然在做一些困难却更有趣的尝试,这让我触动很深。临近中考,除了研究试题、分析学生状况,其余的空间很小很小。以前或者被完全淹没,跟着节奏一模、二模、三模……或者虽感不适却不知如何破,糊里糊涂地做着重复却不一定有效的教学工作。现在不敢说有太大变化,只是在共同体众多老师的影响下,能看到中考分数背后更远一些的东西。依然在刷题,依然有模考,但不再一味追求题目数量或正确率,学生在题目中体现出来的状态更重要。他们如何审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突破等需要有文化知识的储备,需要经验,但更重要的是思考的习惯与愿意勇往直前的品质。不同的学生的状况不同,如果要尽可能多地与每一个学生接触,帮助他们在他们现有的基础上突破,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一位前辈说过:正是因为这件事不容易,才有坚持去做的意义。以前总期待大环境能更合理,现在看到一些诸如樊阳老师的团队一样的一些群体或个人,他们自身强大,他们从不等大环境的改变,自身在努力做一些让将来的环境变得更好的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可以努力
叶娉婷 - 5/29/2023 6:15:57 PM
2023.05讲坛分享反馈:因为星期五晚上有晚自习,没有办法在张张庆老师的分享中与之互动,周六认真聆听了张祖庆老师分享的云录制,心里颇不宁静!由张老师的奋斗之路到毅然离开体制追寻心的方向的过程,联想到郭初阳、蔡朝阳、王小庆等老师,他们都有一些相似的人生经历。对张老师首先是他的群昵称“种豆南山”,一下子就把他和陶渊明联系起来,张老师2019年辞职“归园田居”实际上也是追寻内心、追求自己教育的初心。无论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张老师都是在不断的追求着自己的理想!张老师说他和樊阳老师都是“在坚守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去打破、重建、重生”的,这里的“打破、重建、重生”太有深刻的涵韵,回想自己的教育之路也有“打破、重建、重生”的过程,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2017年遇见樊阳老师,遇见人文行走,这就是我的第一次“打破”,因为我在2014年评得高级职称后就开始迷茫,找不到自己今后的路将往哪里走?从14到17的三年里在教育上是吃老本,无追求,直到遇到人文行走,我才找到自己今后的路。但是走这条路,是需要打破原有的许多教育理念的,从17年开始,我不仅要不断“打破”还要不断的“重建”新的教育理念,让自己“重生”。还有张老师说“语文教学真的,你就把大量阅读、自主写作这两块做好就可以了”,是“阅读”“写作”就是语文的精髓所在,不要功利的阅读,像蔡朝阳老师说的那样“多读无用之书”,扎扎实实阅读,认认真真练笔,记录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的语文该有多美?所以,李镇西老师也说:我的教育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教育哪里有那么多的花样?但是社会太浮躁,影响教育也跟着浮躁,我们老师想要踏踏实实教书育人太难,现在我能够做的只有坚守!
洪健天 - 5/29/2023 8:40:39 PM
听张老师人生的规划课,正好也在度一本书塔勒布的《反脆弱性》,书中说,风会熄灭蜡烛,却能使火越烧越旺。
对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混沌也是一样:你要利用它们,而不是躲避它们。你要成为火,渴望得到风的吹拂。这和张老师的人生阅历很相似,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老师选择成为火也向世界展现了更具可能性的自己。
黄佳凤(正式) - 5/30/2023 5:13:56 PM
这学期的晚自习在周五晚上,有些遗憾,没能在自己职业困惑感最强的时候参加张祖庆老师的人生规划课,但感恩万老师分享的公众号,庆幸还能遇到张祖庆老师的文字,至少这些文字也给了我许多答案。我自知自己不能也不会离开体制内,但我一直也在思考“出走”的问题,就像散步暂时离开熟悉的环境,不定期去到陌生新奇充满活力的郊外,让外物振洗自己的固执偏见,我明白,即便不离开体制,也需要时时“离开”熟悉,生命才能得到扩展。我的体制生活以三年为一个轮回,每一次轮回,让我知道结束只是另一种开始,张老师同样并不觉得离开体制是一种结束,这刚好是一种开始,所以看着这些文字,我明白张老师选择了一条令人敬佩、羡慕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其实我们每天也在重复其中的一些路径。
李欢欢 - 5/31/2023 5:57:23 PM
这个月听了王老师和张老师两个讲座,一个实操性强,一个高屋建瓴,都给了我强烈的感动和较大的启发。把两个讲座放在一起,会发现有一些共同点。比如两位老师的主动意识,王老师坚持做志愿者,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张老师总能够把问题变成机遇,一步步踏实前行。他们还让我明白了专注深耕,做好一件事的重要性。专注一个目标(主题),持续坚持一下, 长时间的积累一定会有所产出。
Gabby - 5/31/2023 8:09:10 PM
本月我听了王老师的讲座,在动人的故事、实用的策展思维技巧之外,于我帮助最大的是王老师在讲座最后提供的一本参考书《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 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无论在哪种类型的学校,教-学-评一致似乎是大家一致的追求,但怎样做专业的评估与测评,却一直是困扰老师们
的问题。是亦步亦趋地跟着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走吗?是跟着IB官方的评估标准走吗?如果不是毕业班级,离这些外部标准化测试还有一段时间也依旧按照这些考纲倒退分解来评估吗?Solo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的另一种评价路径,不是按照考纲、标准答案一一核对学生的答案有没有覆盖所有采分点(量)而是分析学生答案的内部结构有无发展(质),这种理论框架对开放性问题评估标准的设定特别有帮助,只是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扩展结构的层次划分和我们惯常使用的评估话语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在应用起来有一定的解释成本。
胥江 - 5/31/2023 8:30:40 PM
听了张祖庆老师的讲座,听的以老朋友聊天的方式进行生命故事讲座,一个个鲜活而有力的故事,让人为之动容,画面感十足。《了不起的我》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感谢张老师的推荐。
王翡 - 5/31/2023 10:00:46 PM
5月29日:
听张祖庆老师的讲座,提到对教学事务主次的分配,在人到中年面对事务繁杂的当下应该围绕自己所想达成的核心事务坚守奋斗。“选择自己愿意去做的事”,我从事多年的课外公益书法教学便是如此,努力以孩子们的写字教学为载体,分享育儿实践方法,结合家长们共同关心的话题,逐步形成互助互进的良好状态。鼓励家长从孩子思维,他人视角、社会运用等多方面为自己和孩子的成长,探寻到更适宜于自己的成长规划。
何粹华 - 5/31/2023 10:40:23 PM
我只是觉得陶渊明也未必真的想要隐居的,有时候可能也只是一种“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无奈,甚至是一种逃避,也可视作一种妥协。当然也是一种豁达、洒脱的表现,同样需要勇气。但是这种勇气的背后,是不是至少要有家人的“支持”?不在乎旁人的眼光和感受,“坚定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是不是有些“任性”?其实很多事情本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我们也不过是权衡利弊,做出取舍罢了。陶渊明的选择可能令人羡慕或者钦佩,但我也只是“看看”罢了。
”“
邬蒙 - 5/31/2023 10:43:23 PM
始终觉得陶渊明的隐居是一种抗争,不屈于时,不屈于世,于是走出一条后世文人都想效仿的精神之路。守拙归园田,“拙”不过就是一种自嘲,在时代里找不到共鸣与出路罢了,所以几隐几仕,挣扎中彻底归隐!很多时候觉得陶渊明很令人惋惜,地种的不好,家人养活的不好,可是又为他找不到出路!精神的皈依有时候可以抵御现世不安吧!
在张老师那里学到好多名言,比如人生的幸运莫过于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使命,用心把美好的课堂体验带给学生,在学业上对他们有所影响,也许就是我自己的使命吧,在别人那里微不足道,于自己而言,足矣!
王永正 - 5/31/2023 11:05:38 PM
听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的分享有非常多的感悟:张老师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分享主题:做一个人生规划师。在这个聆听的过程中我也在回忆自己的短暂的人生经历,在聆听分享与回忆过去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这样的回顾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过去的很多重要的时刻:选择专业、选择考研、选择工作等等重要的环节上都认认真真的做出了选择,而当回忆把这些串起来之后其实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这些一个个重要选择背后内心真实的追求与想法。张老师在分享人生经历时可能就是用那一个个细致的故事去传达他的人生规划与人生理想吧?一段段经历中的体悟与思考一点点成就了张老师的今天,整个过程以及张老师在一段段经历的中收获与选择,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地向内追问:我追求的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云南昆明和志茹 - 6/1/2023 3:50:01 AM
【5月讲座反馈】听了张祖庆老师的讲座,最大的感受就是“佩服”。佩服张老师优异的教学天赋。当然,所谓的天赋一定是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做了更多努力的。佩服张老师的“人间清醒”。能够主动请辞常务副校长的职务。作为一个普通教师能请辞校级职务,除了清醒地头脑,也能看到张老师的高洁的个人追求。这一点,我跟张老师还是高度一致的。从参加工作开始,我就认为教师这一“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要在自己的“专业技术”上有发展,有过人之处,这样职业生命才会常青。
      佩服张老师能在工作30年时,还能辞去工作。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底气?并且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脱离体制、快意人生!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共同体五月讲座/分享感想(5月29日22:00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