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
专版
行读交流
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本主题被查看74334次, 共38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
1
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页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刘尧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刘尧
注册会员
UID: 135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93
帖子: 83
注册: 10/1/2017 10:26:23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0.5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只看楼主
2018-11-17 15:47
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请各位老师将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发在这里
#1
大
中
小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注册会员
UID: 1504
来自:
精华:
0
积分: 68
帖子: 58
注册: 10/28/2018 4:11:0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84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27 15:09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读书反馈
读了第三章中“建筑艺术”部分,又联系万蓓蕾老师的相关讲座,有很多认识一下子融会贯通了。
李泽厚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从中西对比、儒道互补的层面,站在“理性精神”这一高度,对中国古建筑进行阐释,不仅有广度、深度,更有温度。
我懂了为什么我从材质上更喜欢木屋,因为它背后暖和的暗示,而之所以害怕古堡,除了它的神秘,还有石头是阴冷的。我懂了中国庭院的中轴对称,体现了“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制思想,同时平面铺开的特点也是儒学替代宗教后“神人同在”倾向的表现,让人有安适和谐之感。我懂了在西安参观大、小雁塔时,为什么更喜大雁塔了,因为它疏朗而节奏分明的层次,是中国式审美。我也懂了园林艺术是“道”对“儒”(整齐对称的屋宇)的补充,而浪漫主义始终没有超越古典理性的范围。
专业的理论阐述后,是各种实例的补充。《美的历程》细细读来,真的让我知道,美无处不在。
#2
大
中
小
郭冬梅
新手上路
UID: 1520
来自:
精华:
0
积分: 25
帖子: 15
注册: 10/31/2018 2:21:08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5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27 15:55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理解先秦理性精神:
所谓“先秦”,一般均指春秋战国时期,以氏族公社基本结构解体为基础,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贯穿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精神。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就思想,文艺领域说,表现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作了它的的对立和补充。重视的不是认识模拟,而是情感感受。与中国哲学思想相一致,中国美学关注的是功能,关系,韵律。强调的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和协调,而不是排斥与冲突。强调的是内在生命的表达,强调的是更多的情理结合,情感中蕴藏的智慧得到现实人生的和谐和满足,强调的是情感性的优美和壮美。所有这些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原则和艺术特征,都体现了先秦理性精神。名家搞逻辑,法家倡刑名,都表现出了这一点。与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的影响深远的,儒学外,要推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道家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的塑造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诗经》的国风和先秦诸子的散文是真正作为文学作品看待的。远古的所谓诗本来是一种氏族,部落吧,国家的历史性,政治性,宗教性的文献,而并非个人的抒情作品。到国风时期,古代社会氏族社会解体,理性主义高涨,文学艺术相继从纪事和祭奠神灵的的理制中脱离出来,成为真正的抒情艺术。
孟文以相当整齐的排列的排比句法为形式,极力增强它的逻辑推理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精神,从而是其说理具有一种不可阻扰的气势。庄文以奇特夸张的想象为主线,以散而整的句法为形式,使逻辑议论溶解在具体形象中而使其说理具有一种高举远慕式的飘逸。从而使说理,辩论的文字终于成为散文文学。
在造型艺术部类,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线的艺术又恰好是与情感相关的。正如音乐一样,它的重点也是在时间过程中展开,情感抒发大都在理性渗透制约和控制下,表现出一种情感中理性的美。在建筑中,她们仍然没有离开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
#3
大
中
小
韦春玫
韦春玫 贵州贞丰中学
注册会员
UID: 1479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3
帖子: 63
注册: 10/6/2018 6:28:00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8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29 12:33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反馈:
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得不提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由此而引起文化及整个意识形态的剧变。
首先是人觉醒。魏晋之前,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的支配,而分裂割据、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等等,让人们从神学、宿命中挣脱出来,思想得以解放,在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中隐含了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或及时行乐;或对过去人生观、价值观的否定或怀疑;或自我鞭策、勉励;或张扬个性;或隐逸山水,修身养性。
其次是文(艺术)的自觉。当人们认识到人生短暂、时光易逝,名利终将化为虚无,只有真正精神上的东西才能不朽,“不假良史之词,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于是“为艺术而艺术”作为一种新形式为文学注入了活力。诗歌文章就不再是政治教化的产物,也不再是宫廷玩物,而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在诗文的海洋中,人们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情感,在其中获得真实的人生体验。
#4
大
中
小
王凤琼
注册会员
UID: 1508
来自:
精华:
0
积分: 88
帖子: 78
注册: 10/29/2018 11:12:08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9.0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29 20:12
佛教具体给老百姓怎样的对抗苦难的力量
看完这一章节,我认为书中所写佛教对人的影响分三阶段
一是通过夸大离奇的故事来麻痹民众,这样可以让当时处于苦难中而又找不到出路的民众在故事中寻找安慰,想想我的苦算什么,你看故事中的人毫无怨言的奉献一切,而且很多都是有权势的人,他们也苦,他们也在毫无怨言的付出,不求获得,心理也就平衡了,而且最大的好处是从不去想造成苦难的原因,统治阶级也就放心了。
二是佛的内容与现实完全相反,现实的残酷与佛像的平易慈祥,民众在残酷现实的挣扎中苦不堪言时,面对平易慈祥的佛像似乎有一个长者在关怀自己,麻乱的心得到了片刻的安宁,这样的往复,求神拜佛的事就更多了。
三是佛的内容是现实的理想化,民众在现实的各种挣扎追求中,一些理想能实现,一些总是遥不可及,但都向往美好,佛教的壁画或雕像恰是人们追求理想的理想图景,看看这些,拜拜这些,心理又有了安慰,又有了动力。
#5
大
中
小
叶娉婷
叶娉婷贵州省贞丰中学
注册会员
UID: 1483
来自:
精华:
0
积分: 81
帖子: 71
注册: 10/6/2018 7:51:52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8.3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29 21:43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11月反馈
一、在先秦这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李泽厚先生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中华文化逐渐摆脱原始宗教的种种观念,开始奠定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我一直认为汉文化的“汉”就是“汉朝”“汉民族”的意思,但不知道,这种思想要追溯到先秦,记得傅国涌先生在培训我们的时候说:文化也好语言也好,都要追溯它的源头。我们在教学和学习时就缺乏这样的溯源精神。
二、相辅相成的儒家和道家,我们在教学上经常会告诉同学,儒家学派的思想和道家学派思想统治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人,但我们是从文人经历的过程即个体角度来看,而不是从整体角度全面理解。而在准备人文行走的时候,樊阳老师也强调,老师要具备全局眼光,用整体思维去准备行读。
三、在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的“琳琅满目的世界”中,李泽厚先生认为:汉代艺术的神仙观念,不同于远古图腾……它不是如原始艺术请神灵来威吓、支配人间,而毋宁是人们要到天上去参加和分享神的快乐。这让我对魏晋人士追求修道成仙,有了新的认识,因为在那些壁画、帛画中就是一个从天到地的——琳琅满目的世界,让人一眼就能够感受到了旺盛的生命如何追求生命的真谛。
四、经常在教学时问学生:某人是积极还是消极?当时给学生的判断标准是教学参考中的:看此人是否对理想保持不断追求。当时自己根本没有去思考为什么这样,今天看到李泽厚的这段文字:“只有对世间生活怀有热情和肯定,并希望这种生活继续延续和保存,才可能使其艺术对现实的一切怀有极大兴趣去描绘、去欣赏、去表现,使他们一无遗漏的、全面的、丰满的展现出来。”他对汉代,特别是西汉的文学艺术的审美分析,我才若有所悟。
画家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今天的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我们的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底蕴和根基,值得我们去寻找、品读、学习,美盲比文盲更可怕。联想到最近影响非常大的“杜嘉班纳辱华事件”,我的视角是:对于这样的奢侈品,我们很多人或者说是明星去追捧它,他们了解该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吗?杜嘉班纳想要进入东方世界,进入中国市场,他又能够真正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吗?早在汉朝就高度集中统一中国繁荣的艺术,在这样的琳琅满目五色斑斓的形象体系,表现出的是一种“和谐”,他们理解这种“和谐”吗?
#6
大
中
小
该用户已被删除
新手上路
UID: 1511
来自:
精华:
积分:
帖子:
注册:
状态:
离线
威望:
金钱: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30 00:07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独到盛唐和中唐部分,有一些感想与大家分享。
1、首先,李泽厚先生以世俗地主阶级的兴起与发展来谈盛唐中唐乃至宋代,让我们对文艺审美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盛唐恰恰是世俗地主开始上升的时代。这一时代精神在李白的诗文、怀素的书法等等方面,表现的酣畅淋漓。那种纵横跋扈、骄傲不羁,正是新兴阶级的精神风貌。
2、相对的李白的打破常规,杜甫的诗歌、韩愈的文章、颜真卿的书法,则是为盛唐树一个规范。为新兴阶级喷薄的热情找一个渠道,其实能够源远流长。而他们也确实做到了。宋代对杜诗韩文颜书的推崇,则充分体现了站稳了脚跟的世俗地主阶级的审美。
3、当然,除去从经济基础来分析之外,我想文学艺术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而且离不开天才式的人物。战国秦汉
表现的是对人世界的铺陈与政府,政府和人刚刚走进文明的那种心境。魏晋六朝呈现的是人的风神与思辨。我思故我在,这是确立我们的时期。盛唐是人的意气和功业,这是初步思考人生意义的时期。中唐至宋,展示的则是人的心境和意绪。很好奇的是,接下来,我们会展示什么?
4、书中对苏轼的意义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我们经常说苏轼开创豪放派等等,那么从书中观点来看,东坡恰恰是盛极必衰的那个转折点。苏轼传达的是对生命的深入思考的无解与和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痕,泥上偶然留印爪,飞鸿哪复计东西。这是对人生偶然的喟然一叹。魏晋对生命的思考,还停留在秉烛夜游,夜以继日的阶段,苏轼对生命的思考则到了充分意识到生命的不可思考。你无法把握生命,这是上帝的事情,你是要做的只是如何过完这一生。所以坡翁既可以说也无风雨也无晴,也会感叹,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7
大
中
小
谢冬冬
新手上路
UID: 1472
来自:
精华:
0
积分: 9
帖子: -1
注册: 10/6/2018 4:30:32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1.8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30 10:02
回复: 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中唐的文艺更追求作品的韵味、意境和情趣。由中唐发展而来的美学追求,在苏轼身上有了集中的体现,这也给我解开了苏轼能成为后代推崇对象,走进人们心里去的一个谜团。每次提到苏轼,都会将他在仕途上的坎坷搬出来,以此来解释苏轼为什么能成为大家喜爱的词人,因为他在困境中不悲观,胸襟豁达,且开创了豪放词派。而我知道这种解释是很苍白无力的。仕途坎坷的人,中国历史上还不多吗?填词填得好的人,亦何其多也。为什么独独苏轼成为我们最亲切、最喜爱的对象。我在《苏轼的意义》这一节里找到了答案。无论是苏轼的诗,还是书画,都体现了中唐以来延续的美学风格。苏轼的诗文,总是从谈论世事开始 ,而已对人生的参透结束。既有儒家的积极入世,又有佛老的淡泊名利。这也就是他大力推崇陶渊明的原因。
#8
大
中
小
温和玲
注册会员
UID: 146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6
帖子: 66
注册: 10/3/2018 7:56:3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7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30 11:08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在深处不迷离
读到“韵外之致”章节,对比《苏东坡传》,确实感受到了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巨大影响,他是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的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进取与退隐的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他“百无禁忌”,他“卓然而立”,他“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他的身上,元气淋漓的美,简直是代表了另一种高级感的美的历程。
然而,在美惊才绝艳的代表中,他当然并不能代表全部。所以他能够沉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超然物外,立志逍遥一游;也能够感慨曹操一世之雄,用我辈积极入世、平生倾慕贾谊的儒家思想直面人生;更能够戏谑佛印和尚,并精研佛法,不计得失,常和僧人往来。难怪作家方方会痛快疾呼,要嫁就嫁给东坡,这真是一个人格魅力美到仙俗皆为朋友的地步。
文深思有本,字落竞如何;欲振于美程,涟漪漾此波。
读此书,总是让年轻的心灵持续散发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灵光,濯缨濯足,可谓是一场美在深处不迷离的体验历程。
#9
大
中
小
芒果
王婷
新手上路
UID: 1533
来自:
精华:
0
积分: 43
帖子: 33
注册: 11/29/2018 9:11:19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4.3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30 13:32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11月《美的历程》读书心得
这是第二次读《美的历程》,第一次读完没留下什么印象,泛泛而读。第二遍现在读到140面,比第一次读得深入点,与上一次去无锡、上海行走有关。
《美的历程》是一部艺术审美史,也是一部中国历史,两条线相互辅佐验证。人的审美情趣与当时社会背景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以人面含鱼的彩陶盆和饕餮纹样为例。
在陕西省博物馆见过人面含鱼陶盆,那简单的线条,可爱的面容,让人感受到生动、活泼、淳朴和天真,而不是沉重、恐怖、神秘和紧张。这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有关,那个时代比较和平安定。
但饕餮纹样刚好相反,突出神秘威吓面前的恐怖、恐惧、残酷和凶狠。这个时期崇尚暴力和武功,对此歌颂和夸扬。殷周青铜器为此而作。吃人的饕餮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准符号。
因此,我们进行审美和评价时,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
#10
大
中
小
刘显
注册会员
UID: 1502
来自:
精华:
0
积分: 84
帖子: 74
注册: 10/27/2018 9:43:00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8.7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30 14:57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一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毕竟“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一个人如果开始哀叹人生无常,便会明白活在当下的意义。反过头来,就会去质疑他认为束缚了自己的理念或事物。嵇康“非汤武薄周孔”,造了古圣贤人的反,阮籍放荡,不拘礼法,卫道士们唯恐他败坏世风。然而他们的担忧毕竟改变不了结果。嵇康被杀头时,心里念着的是广凌散,时人再怎么提倡礼教伦常,竹林七贤的身影却依旧光芒万丈。
二
比较有意思的是,竹林七贤的光辉形象虽然深入人心,但他们本身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人物,甚至也谈不上有什么成就。如此一来,倒可以想想,世人缘何这般崇敬他们?
佛教有典故,六祖惠能得到禅宗衣钵时,有人质疑,岭南人也能成佛?惠能曰:“人有南北,佛无南北。”外在的东西终究只是皮相,背后的思想才有可能亘古长存。
于此,对于竹林七贤特殊的历史地位,忽然多了一些领悟。
#11
大
中
小
许敏
许敏 内蒙古鄂尔多斯
新手上路
UID: 1481
来自:
精华:
0
积分: 31
帖子: 21
注册: 10/6/2018 6:42:19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3.3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30 15:37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李泽厚先生说:这些卫道士们一方面提倡儒学,主张文以载道,做官得志向,来达到兼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不美好的现实,他们也选择独善其身,躲避宦海沉浮的争夺和倾轧。这种矛盾冲突性,在文人笔下果断流露,既可以做文以载道的现实作品,也可以做独善其身的性灵作品。这不是文人的滑稽和悲哀,而是一种制度和现实处境的无奈——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12
大
中
小
郭晓云
郭晓云深圳市南山第二实验学校历史
注册会员
UID: 1465
来自:
精华:
0
积分: 64
帖子: 54
注册: 10/3/2018 11:05:33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6.5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30 16:55
回复: 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因为24号听了樊阳老师的《文起八大之衰——韩愈》一课,引起了我对韩愈对“文以载道”的兴趣,为了更好的理解我又仔细阅读了《美的历程》第7、8两章,其中第8章中的第二节《内在矛盾》更是让我对韩愈有了新的认识,李泽厚先生指出自中唐起,一个深刻的矛盾在酝酿,这个矛盾是作为世俗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们一方面倡导“文以载道”、“诗以采风”,提倡儒学,提倡以儒家思想作为艺术的基础,把文艺与伦理政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换句话说就是文艺是为君王、为政治服务的,而另一方面因为骨干的现实,他们所热心追求的理想和信念经常破灭,所生活和奔走的前途并不顺利,甚至充满坎坷和凶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选择退避,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即关心政治、热衷仕途而又不感兴趣或退避的矛盾,“兼济”和“独善”在中唐以后充分展开。李泽厚先生举了韩愈的例子,说他一方面强调道统,强调仁义道德,但另一方面却贪名位、好资财,甚至佞权贵,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这种矛盾性必然会深刻影响此后的中国士大夫,说句不客气的话,中国士大夫的虚伪性也自此开始,渴望名利地位,用道德教化钳制他人,这样的一个知识的群体又怎能出真正的知识分子,这样的历史发展路径又怎么可能塑造出有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
、,
#13
大
中
小
张治勋深圳
新手上路
UID: 1509
来自: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10
注册: 10/29/2018 3:50:1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1.9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30 17:29
回复: 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第三章讲到先秦理性精神,我反复读后,有些怀疑,也有些遗憾。我很怀疑,儒道互补的另外一种角度,就是各自不能自足自洽。我看到的先秦理性,最多在于功利的层次。作为美的主体的人,我认为恰恰从儒道互补中被消弭掉了,而赋比兴,不是更接近理性,而是偏离甚至歪曲逻辑,从而成为了背离真理的所谓“中国逻辑”,徒剩繁荣的理性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先秦的理性才刚刚萌芽,就走向了扭曲的康庄大道,是为遗憾。离开真,去谈美,离丑也就不远了。这是我大有疑问的地方。
#14
大
中
小
lixingli
新手上路
UID: 1512
来自:
精华:
0
积分: 2
帖子: -8
注册: 10/29/2018 8:54:03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1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1-30 17:30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读书反馈
近期读了《美的历程》中“明清文艺思潮”部分,对感伤文学有了新的理解。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文艺思潮的三个不同阶段。明末清初,执政的落后的少数民族接受并推行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这使得资本主义思潮被全面打了下去。上至达官贵人、士大夫阶层,下到普通民众,一种浓厚的家国兴亡的悲痛感伤蔓延在整个社会中。这一时期的《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就是感伤文学的杰出代表。《桃花扇》结尾的哀江南言辞优美淡淡的伤感令人陶醉其中,一读再读。傅国涌老师在他的讲座中也反复提到。纳兰性德的词里也有这样的感伤情绪,但他的感伤又不同于汉人的感伤。他是皇亲国戚贵胄公子,他的感伤来自于一种人生的百无聊赖、空虚乏味、抑郁烦闷。《红楼梦》里的“悲凉之雾”不也是这样的人生空幻吗?人最绝望苦痛的不是暗夜里的行走,而是梦醒之后无路可走。当今社会很多学生抑郁成人麻痹不也是这样一种人生空幻吗?我为什么学习?为了分数,为了父母?为了我光明的前途?可是只知道刷分数没有体会过知识的饥渴感没有领略过获得知识的快乐的学生怎会有光明的前途?只有数钱的快乐只有看着存折上数字增长快乐的成人到哪里消除人生的空幻感?人只有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并为之努力,才会“痛并快乐”吧!
#15
大
中
小
本主题被查看74334次, 共38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
1
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页
论坛跳转...
站务讨论
本周要点
站务讨论
Download
学习交流
三省吾身
他山之石
我思故我在
文教之光
书讯微博
史海钩沉
奇文共赏
灌水专区
专版
“知识分子”
文化行走
我最喜爱的作家与作品
鲁迅专栏
回眸
助教之声
行读交流
密涅瓦的猫头鹰
95届
99届
03届
05届
06届
07届
09届
10届
11届
12届
13届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1 07:52:40
沪ICP备06020513
版权所有
Discuz!NT
Powered by
Discuz!NT
1.0.6666 (
Licensed
)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
Processed in 0.384 seconds
切换界面...
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