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
我的精神家园
专版
行读交流
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本主题被查看72322次, 共36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
2
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页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注册会员
UID: 1490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5
帖子: 65
注册: 10/7/2018 9:52:30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5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2-29 21:11
回复: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樊阳老师 晚唐诗坛讲座反馈
马晓涛
认真学习收看了樊阳老师关于晚唐诗坛的讲座,收获有以下几点:
1.樊老师的开篇之问很有意思,使我也陷入思考:是黄昏还是月夜呢?
这个问题没有凭空发文,而是采自两首晚唐诗歌,采自两个完全不同的颇具代表性的晚唐诗人。其次,这个问题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同学们的回答直接从品味这两个词的理性意义入手,说明樊老师很会抓孩子们的初读感受。最后,这个问题是把晚唐诗歌的风格和现实景物挂钩。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开头就总结,开头就直接得出结论,最后从诗里找应证这样的课要好的多。我的语文课就容易犯这个错误,这个问题拐了个弯,绕了个路,就把目标避开了。
2.学生讨论、解读李商隐的无题诗时的教学生成,特别让我吃惊,无题本难解,但孩子们对李商隐的理解可以说超越了高中生应有的理解程度。其一,学生会使用多种不同的文本解读工具,比如知人论世,很显然,对李商隐人生路径的猜测与判断是解读无题的好路径,又有的学生从用词入手、从意象入手。其二,孩子们已经领悟到了无题诗很多时候是没有具体的指涉对象的,它是一种曲折的内心情绪的表达与呈现。而这又恰好与晚唐诗歌的特点相符。这个衔接很有意味,我可以再深思诗歌表达方式与情感内容本身的联系。
#16
大
中
小
袁利洁银海学校
新手上路
UID: 1477
来自:
精华:
0
积分: 57
帖子: 47
注册: 10/6/2018 5:28:24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4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2-29 21:38
回复: 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读李商隐,总会情不自禁地去感伤。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藏着万般离愁诗歌里有一股穿越时空的冲击力,其至情至性的人设满足了我对古代多情才子这类角色的所有想象。想来也有意思,如果我是李商隐,肯定不希望自己过成这样,但换成后人,却也知道,若无这些经历,李商隐还会是李商隐吗?悲愤出诗人,只是,诗人又为何总是如此悲愤耶!
#17
大
中
小
芒果
王婷
新手上路
UID: 1533
来自:
精华:
0
积分: 43
帖子: 33
注册: 11/29/2018 9:11:19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4.3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2-29 22:19
回复: 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12月份讲座心得
陈放今老师两次讲座都是讲诗圣杜甫。介绍了杜甫生平和部分作品。从诗人的出身、体格和志向等方面帮助大家理解其作品。“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写的是早年生活壮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体现了他的自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是他的志向,也从这里可以看出杜甫深受儒家影响。这或许是和李白不同的原因。正因为杜甫有家国情怀,所以他的诗作更多的是自身志趣、底层人民生活和国家命运。
#18
大
中
小
北川永昌小学宋东
北川永昌小学 科学 宋东
新手上路
UID: 147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28
帖子: 18
注册: 10/6/2018 5:17:16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8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2-29 22:41
回复: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听今晚樊老师的讲座:一江春水向东流——词的兴起与李煜,李煜作为亡国之君,在我看来其实只是运气不好。因为历史告诉我,任何一个人治朝代都必定会亡国,李煜和他的祖辈一样,不可能把百姓的生命当回事,就像樊老师说的:李煜在亡国最后一刻都没想到百姓,“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樊老师说这句表明李煜的真性情,但是在我看来也是李煜无能的表现。作为一国之君,却不能保护自己的女人,居然还要苟活下去!最后快被毒死时都仍旧只反思到“错杀功臣”这一层次,实在是可悲!
#19
大
中
小
张治勋深圳
新手上路
UID: 1509
来自:
精华:
0
积分: 0
帖子: -10
注册: 10/29/2018 3:50:1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1.9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2-29 22:56
回复: 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革命家”鲁迅——鲁迅在上海
鲁迅,可以说已经作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参与组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他是我们绕不开的人物。他在上海的那些年,在文化方面,究竟是建设性更多,还是破坏性更多呢?我越来越有疑问,越来越有怀疑。毫无疑问,他的目标很好,他的个人人格也几乎无可指责。但是,从20世纪以来这一百多年,太多这样的人做出了傻事。这让我不能不大打问号,甚至指着自己问,我何尝心里脑里没有一个小鲁迅小毛泽东呢?这种革命(史)观,从何而来?为何没去?我想到了上世纪初的非基(督教)运动。鲁迅在这场运动中,并没有意识到,他同蔡元培胡适陈独秀们一样,没有看出别的更好的可能性,而维护了中国文化中“革命”的基因。鲁迅作为文化大家,无疑是应当承担后人这种质疑的。
#20
大
中
小
李台梅
新手上路
UID: 1518
来自:
精华:
0
积分: 13
帖子: 3
注册: 10/30/2018 8:24:00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1.3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2-30 12:11
回复: 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李台梅
鲁迅讲座反馈
迷茫、困惑、不自主的悲哀,寂寞、愤懑、痛苦而不知其从何所来,怀疑、绝望、孤独起于北平终于上海……
“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所谓辛辣之语,细想一番确是鲁迅其人,而又不得不一直感慨鲁迅是这个时代多大的幸运——文坛里的星斗恰如一道觉醒的光亮。“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学习完讲座再次打开《朝花夕拾》
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
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这些时候,勇敢,是安稳的;热情,是毫无危险的。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
十年前阅读不懂,读鲁迅作品,笑着笑着泪流满面,时至今日我也如此泪流满面。
#21
大
中
小
魏敏
魏敏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新手上路
UID: 1470
来自:
精华:
0
积分: 4
帖子: -6
注册: 10/5/2018 10:42:27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1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2-30 13:35
回复: 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樊阳老师的讲座《帝国黄昏/月夜》,一如既往的重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详解晚唐时期的历史,尤其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对整个唐王朝的影响,决定着晚唐诗人的人生命运和诗歌风格。
特别喜欢樊阳老师由浅入深地挖掘诗歌内涵:
开头即用“黄昏”还是“月夜”来形容晚唐诗歌更合适引入,发人深省。
接着重点分析晚唐两位最杰出、影响力最大的诗人-----李商隐和杜牧,樊老师对两位诗人的生平进行剖析,因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情感态度,决定着两人的诗歌风格的不一致。以前我在讲解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时,仅从诗歌的意境、意象,诗歌的韵律与重点字词等入手,从没有深入思考过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对诗歌的影响。
听了樊老师的讲座,认识以前在课堂上为学生解读“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肤浅。同时全面地了解了李商隐这个晚唐时期最有才、最落魄、最不得志、命运最坎坷的诗人,因牛党之争,一生都在日渐衰微的唐王朝的各个角落辗转奔波,挣扎求生;但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前,他却仍然坚守着对爱情的执著,守望着他最后的期冀,唱出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樊阳老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22
大
中
小
文帅楠郑州八十五中
新手上路
UID: 148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30
帖子: 20
注册: 10/6/2018 9:50:2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3.0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2-30 20:08
回复: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讲座《晚唐诗坛:黄昏与月夜》有感:
我惊艳于讲座开始樊阳老师的问题启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和“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笛”中的“黄昏”和“明月”哪一个更能代表晚唐诗坛。黄昏,绚丽多彩,低沉温暖,似历经沧桑的长者。明月,清丽照人,明明白白,可也清冷,让人低回辗转。到底是黄昏还是明月,晚唐诗歌越来越被后来人意识到其价值。个人不喜欢拿盛唐诗歌和晚唐诗歌的对比。盛唐诗歌全面开花,大多是题材范围广布,诗人辈出的背后是文人仕途的广进。晚唐呢,才沉静反思其不易,其复杂,其幽微,才直见内心。
#23
大
中
小
和志茹
和志茹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语文
乞丐
UID: 1484
来自:
精华:
0
积分: -1
帖子: -11
注册: 10/6/2018 8:09:14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1.6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2-31 00:00
回复: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12月讲座反馈】听陈放今老师“杜甫讲座”有感:听了陈老师的讲座,结合最近《美的历程》的阅读。我简单地梳理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1.杜诗不是盛唐之音(盛唐气象)的代表。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公元770年,虽经历了盛唐,但杜甫在他活着的时候际遇却不佳。不仅是因为他经历了安史之乱这个社会大背景,也有他个人精神气质的原因。他本人的境遇是不好的,仕途不得志,他本人的作品也不受大众欢迎。比如早期写给李白的诗“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样的诗句,虽看得出,他与李白关系非同一般,作此诗时杜甫33岁,公元745年,小李白11岁的他,这样劝诫李白。这与当时正处于盛唐的时代风格是有点格格不入的,所以他的诗不受欢迎也可见一斑。他的孩子饿死、他的“三吏”“三别”都反应了他艰难的生活状态。并且通过看《美的历程》、听讲座,也明确了杜甫受到大众认可已是宋代。2.用知人论世说和杜甫的诗作互为印证来理解杜甫,使杜甫的形象变得立体。杜甫与李白几乎是唐代同一时期的诗人,两人并陈“李杜”。但是两人诗歌风格却差异很大。为何同样经历了盛唐的杜甫,却鲜有能代表盛唐之音的作品。这也许跟杜甫本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关。在杜甫的诗中看到了那种与诗人的际遇融为一体的家国观。杜甫的“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思想,让我逐渐看清了诗圣的忧国忧民心,与生逢乱世一介寒儒的家国情怀。
#24
大
中
小
温和玲
注册会员
UID: 146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6
帖子: 66
注册: 10/3/2018 7:56:3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7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2-31 21:16
回复: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听完樊老师“革命家”鲁迅的讲座反馈
面对鲁迅先生,我们有很多畏难情绪。比如说鲁迅本人严肃神圣,让人敬畏;鲁迅作品晦涩难懂。我所了解的鲁迅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初次相逢于《少年闰土》,此时的我也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孩童,竟不知他的童年生活是这么有趣生动,在海边拾贝壳,在月下看瓜赏景。这样的童年也是这般美妙有趣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求知上进了,不再是那个顽皮贪玩的少年。他渴求知识,想要改变中国当时贫穷落后的面貌。为救济那些看不起病的贫民,他决定去学医。但在学医过程中,他认识到了医生只能治疗肉体伤痛,治疗不了思想的落后及心灵的毒瘤,于是鲁迅便弃医从文,可见鲁迅是一个率性的人,一个为国为民的赤诚之人。
让我真正开始愿意读他文章的是在学《孔乙己》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孔乙己》时,并没怎么分析课文,但就是感觉这文章很好,很有吸引力,之后便喜欢鲁迅的一些写人叙事的文章,但还是不爱看他的散文。
据我所知,鲁迅多次说自己厌恶文言文,推崇白话文,但他的文章中也有一些文言句式。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否认鲁迅的贡献,他用他的笔来批判现实,惊醒世人,这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25
大
中
小
任建斌
新手上路
UID: 1475
来自:
精华:
0
积分: 22
帖子: 12
注册: 10/6/2018 5:13:44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2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2-31 21:33
回复: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12月《一江春水向东流——词的兴起与李煜》讲坛反馈:樊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拉开了讲坛的序幕,这个问题就是:说说词和诗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各有怎样的区别?关于词的起源文化背景,樊老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了它在中晚唐兴起的原因:社会政治、科学思想、都市经济文化、音乐繁荣等。樊老师和参与甘肃人文行走的学生一起回顾了《敦煌曲子词》这部作品,总结得出了唐朝的开放,带来了宋词,海上的传播远不如陆地传播;皇帝的参与,促进了词的发展,宋词的繁荣,归功于唐朝。盛唐艺术是意气功业的反映,那么中唐至宋的艺术是心境意绪的反映。比如花间体、北宋词,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除了家国天下,还有儿女情长;除了意气风发,还有消沉颓废;除了慷慨雄壮,还有感伤忧郁。
#26
大
中
小
郑小冉
注册会员
UID: 1495
来自:
精华:
0
积分: 65
帖子: 55
注册: 10/15/2018 6:21:25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6.5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8-12-31 22:53
回复: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学习陈今放老师的讲座,老师语速很快,我又是个慢性子,有点跟不上。于是想到手边有叶嘉莹先生的《说杜甫诗》,便借着陈老师的讲座一口气读了大半,也算是曲线求学吧。
有几处印象很深,拿来和老师们一起交流
叶先生说我们赞美杜甫,常说他最大的成就在于“集大成”,这个“集大成”则出自《孟子》。《孟子》里说像伯夷、叔齐做人的最高标准是保全自己的清白,在品格上不受一点污染,是“圣之清者”;像伊尹这样能够救民于水火的属于“圣之任者”;而杜甫之所以伟大,是他在用自己的一生来实践,在诗歌里传达一种感发激励的生命。那么,从这一点上,对比李白的盛唐,中晚唐的杜甫秉承“以天下为己任”的“诗是吾家事”才显得更为艰难不易和执着沉稳。所以,杜甫的“集大成”不光指各种体裁、各种内容的诗都能写好;他还能用宽广的心胸接受和容纳社会的瞬息万变并不改初衷。
是什么成就了这样的杜甫呢?叶先生打了个比方,说人射箭想射到哪一层的圆圈上,《孟子·万章下》里说“其至,尔力也。”强调只要有坚持不懈的力量努力下去就可以。突然想起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关于后洞的游览时也有“有志者,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矣!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一说,这两处的“力”狭义上可指力量、力气;广义上也可代指持久的精神。那么是不是只要“坚持”即可成功呢?
不然,叶先生继续补充,孟子还说了“其中,非尔力也。” 这里的“中”是说真的射在中心的那一点上,想要射中红心,可不能光靠坚持,还得要有一种选择和分辨的能力,两者缺一不可。
剩下的内容还未读完,也还得再跟着陈老师的讲座细细梳理才是。
#27
大
中
小
王玲
注册会员
UID: 1478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8
帖子: 68
注册: 10/6/2018 5:37:2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80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9-01-01 22:22
回复: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一江春水向东流-词的兴起与李煜》
1、词的兴起是与社会政治、哲学思想、都市经济文化的繁荣和社会心理有关。
2、词的兴起一个重要因素:胡乐。
3、词刚开始的时候是宴会的曲子,以表达男欢女爱的主题。后来像温庭筠、韦庄这类文人也进入到词的创作,进一步扩大了词境。
4、词至李后主,境界更为扩大。詞的内容不再局限于自家小格局而是扩大到国愁家恨的主题。
#28
大
中
小
杜晓迪
新手上路
UID: 1537
来自:
精华:
0
积分: 27
帖子: 17
注册: 12/3/2018 12:44:30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9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9-01-03 17:15
回复: 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听刘尧老师讲鲁迅后的感悟》
风起云涌,国家危亡,各方仁人志士奔走疾呼,求生、求功、求仁、亦或求名...
折戟沉沙,大浪淘金,哪个才能名垂青史?
从结果来看,作为当时时代洪流中的一叶,为后代铭记或许是此生最大的荣耀。
但名人的本质作用不是用来膜拜的(这想来也不是名人本意),回到其所处时代,从其成长背景、思想成长史,与周围环境的交融和碰撞等客观方面来思考,才能真正感悟其思想内涵和不凡之处,对比思考自身和所处时代的关系。
刘尧老师的讲座运用较以往更加结构化和趣味化的语言,为我们梳理了鲁迅的生平经,和左翼的斗争等,让鲁迅的形象在我们心中不再单薄,遥远,也更加理解教材中的鲁迅和真正的鲁迅的异同之处。但较多的内容也使理解变得浅薄粗糙,不能深入其精神内涵。
刘尧老师对鲁迅的解度是系统而周全的,但听的人听到的只是刘老师心中的鲁迅,如想有更加独到系统的体会,最好通过多种角度相关文集来思考,才能真正读懂鲁迅。
#29
大
中
小
王明月四川富顺柑九校
新手上路
UID: 150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18
帖子: 8
注册: 10/29/2018 12:05:47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3.55 金币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2019-01-03 22:12
回复: 12月讲座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词的起源】正如《美的历程》中“中唐文艺”章节所说,中唐文艺处于矛盾之中,由韩愈发起的古文运动起,诗更重内容,节奏和音律也有了变化。不管是诗还是词,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从最早的《诗经》开始便是如此。个人认为,词较与诗,内容更丰富,更细腻。温庭筠的词便是代表,也开拓了词的新境界。当然,温庭筠词的风格也是与他的家庭和处境有关系的,他虽被人讥为"男子而作闺音”,但他词的艺术成就是不可磨灭的。我个人也比较喜欢他的作品。读《美的历程》了解中唐,了解转折中诗、词的变化。
#30
大
中
小
本主题被查看72322次, 共36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
2
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页
论坛跳转...
站务讨论
本周要点
站务讨论
Download
学习交流
三省吾身
他山之石
我思故我在
文教之光
书讯微博
史海钩沉
奇文共赏
灌水专区
专版
“知识分子”
文化行走
我最喜爱的作家与作品
鲁迅专栏
回眸
助教之声
行读交流
密涅瓦的猫头鹰
95届
99届
03届
05届
06届
07届
09届
10届
11届
12届
13届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1 18:15:07
沪ICP备06020513
版权所有
Discuz!NT
Powered by
Discuz!NT
1.0.6666 (
Licensed
)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
Processed in 0.384 seconds
切换界面...
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