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
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65041次, 共32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1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12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刘尧
注册会员
UID: 135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93
帖子: 83
注册: 10/1/2017 10:26:23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0.55 金币
只看楼主 2018-12-26 13:38
12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请大加发在这里!
#1  
新手上路
UID: 151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47
帖子: 37
注册: 10/30/2018 7:17:32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4.80 金币
2018-12-27 08:44
回复: 12月《美的历程》反馈贴李廷梅(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第八章 《韵外之致》读书笔记
《韵外之致》这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巡礼:

一、中唐文艺。

1、经济的保障: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到后期的转折,“两税法”的实施在经济有了保障,安史之乱后,社会并没有走下坡路,新的生产关系扩展改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整个社会经济仍然处于繁荣昌盛的阶段。

2、制度的更新:打破了唐代的“门阀制度”,宋代“白衣卿相”增多。整个地主阶级士大夫知识分子的境况有了很大的提高,文臣学士、墨客骚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越地位。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众多知识分子通过考试进入或造成一个新的社会上层。这些人数日多的书生进士带着他们所擅长的华美文词、聪敏机对,已日益沉浸在都市的声色歌乐,舞文弄墨之中,正是这一时期,出现了文坛艺苑的百花齐放。

4、社会风气的形成:“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形成,整个时代风尚社会氛围与前期封建制度有了变化。

5、成就:诗歌,有大历十才子。书法有颜真卿、柳公权、李阳冰等的书法。

        画,宗教画迅速解体,人物、牛马、花鸟、山水画迅速发展起来。

二、内在矛盾。

“文以载道”,“诗以采风”与“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矛盾。这时心灵的安适享受占主要地位,追求韵味,彼此呼应协调,互相补充配合,成为一代美学风神。

三、苏轼的意义。

1、苏轼在美学上追求朴实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哲学高度。

2、随遇而安的“乐观”人生态度。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情趣,对后期封建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典型意义。

总之,这一时期文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  
新手上路
UID: 1472
来自:
精华: 0
积分: 9
帖子: -1
注册: 10/6/2018 4:30:32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1.85 金币
2018-12-27 13:30
回复:12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宋元山水意境
内容提要:
山水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附属地位:六朝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唐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绘画艺术扩展到山水画领域。
(2)独立地位:中唐前后。
(3)成熟和高峰:
宋代。
原因:社会条件,宋代世俗地主占据重要地位,他们从山水画中寻求情感上的慰藉,以一种抽离式的态度,享受和欣赏田园生活,这使得山水画呈现亲切和宁静的风格;
思想条件,禅宗的发展,要求自身与自然达到统一,获得心灵的解放。
(4)发展:
北宋:追求“无我之境”,以地区为特色,形成不同风格。李成旷远、关仝峭拔、范宽雄杰。
    南宋:过渡阶段,院体画派,绘画的诗意来源于诗词而非现实生活。
    元:有我之境。文人画确立,兴起在画上题字作诗的风气。
我对于绘画,可以说是外行中的外行,分不清流派,分不出优劣。《宋元山水意境》这一章,让我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大致知道不同时期山水画的特点,更明白这种绘画形式发展变化背后的原因,它和其它的艺术形式一样,也受到统治阶级意识的影响。这我思考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我们越来越强调文化的独立性,强调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应该脱离政治的框范,然而以历史的角度来看,哪一种文化形式都跟政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与小说的发展正好相反,传统小说作者喜欢跳到作品里,对人物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而现代小说作者越来越注重将自己抽离出作品,让读者根据人物的言行来思考和判断。
#3  
新手上路
UID: 1520
来自:
精华: 0
积分: 25
帖子: 15
注册: 10/31/2018 2:21:08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50 金币
2018-12-28 09:58
回复:12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如何理解建安到晋宋之间,人们在怀疑论的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不同的文人,他们的执着有何不同?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变化时期。无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整个意识形态。这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的变异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尔为止的是门阀氏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魏晋恰好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上,确是空前的。
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简单来讲是:人的觉醒。例如:《古代十九诗》以及风格与之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心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从建安到晋宋,从中下层到皇家贵族,在相当的一段时间中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的人格觉醒和追求。,在当时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深刻的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条件下,对人生的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和追求。
未完,待续。
#4  
注册会员
UID: 1508
来自:
精华: 0
积分: 88
帖子: 78
注册: 10/29/2018 11:12:08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9.05 金币
2018-12-28 16:13
回复:12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中唐时期的诗人为何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同时能做到“独善其身”:
初唐的盛世,给了很多人以希望,很多读书人满怀抱负,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憧憬,自然这样的愿望与情感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通过文字,“文以载道”就是他们抱负的表达,就是他们想要一展拳脚的表现,表明我对国的期待,表明我极想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在一次接一次的不如意后,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盛世不在,抱负难实现,开始寻找新的寄托,那就关注自己的心境和意绪吧,毕竟这是不需外物就可独自实现的,就开始了“独善其身”,这也可说是一种退缩,一种锐意进取精神的退缩。但他们内心仍然怀有抱负,并期待抱负有施展的机会,因此,并不是放弃,这时就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强调“文以载道”的同时能做到“独善其身”。
#5  
注册会员
UID: 1507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8
帖子: 68
注册: 10/29/2018 10:36:27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9.25 金币
2018-12-28 17:40
回复:12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宋元山水意境 读书心得体会
中国山水意境,对于我这个理科人来说画简直就是对牛弹琴的感觉,但是通过美的历程关于画的讲解,似乎开通了很多。美在其中,画的特殊艺术,读懂了意义不一般啊。无我之境逐渐转变成有我之境,由粗糙变得更细致真实,逐渐添加了艺术家感情的元素。元,宋之画的不同差异也反应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社会的变化。
另外一个内容让我留下了问题,就是诗、词、曲,傻傻的分不清。他说这些区分都只是相对的,大体的,不是公式的刻板以求。复杂的东西要,理论上的区分都是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和欣赏,而不是束缚对艺术品的创造与欣赏研究。这些天也正在陪还孩子诵读唐诗宋词,希望能够弄明白。
#6  
注册会员
UID: 1504
来自:
精华: 0
积分: 68
帖子: 58
注册: 10/28/2018 4:11:0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84 金币
2018-12-28 20:10
回复:12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第六章“佛陀世容”读书笔记
        1.要有明确的时间分段。不能把历时数百年之久的中国佛教艺术,当成一个混沌的整体对待,重要的是做历史的分析和具体的探索。按照李泽厚老师的划分,是三个明显的时间段:魏晋;唐前期;唐后期,五代及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和美的理想,同样反映在了佛教艺术中。
      2.佛教艺术又是现实生活的体现。魏晋时期的雕像,有着瘦削的身躯,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这正是当时“以清瘦为美”,追求智慧的内心和脱俗的风度的表现。到了唐代,雕塑就有了健康丰满的身躯,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这正是当时“以清瘦为美”、追求智慧的内心和脱俗的风度的表现。到了唐代,雕塑就有了健康丰满的形态。
        3.我个人更喜欢魏晋时期的佛教雕塑。因为雕塑样式虽来自于世俗,但他应该有超凡绝尘的美,以此不同于世俗的艺术,所以在魏晋时期,这种有着宁静飘逸的美的艺术,它更接近于佛教艺术本身。
#7  
新手上路
UID: 1519
来自:
精华: 0
积分: 40
帖子: 30
注册: 10/31/2018 11:29:05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4.00 金币
2018-12-28 21:24
回复:12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第五章.魏晋风度
给小亿准备的“楚河说历史”,姐姐居然也迷上了,主要是太搞笑了,哈哈。听到世说新语部分,四年前我们第一堂节令课--大暑,就讲到暑日食汤饼,掷果盈车,几个美少年的故事。
读书会唐朝主题,有一个思考题,为什么说唐代的女孩子比较自由?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哪些朝代女孩子是比较自由的?铭搜索,有的人就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二年级我们就讲过这个故事,看见美少年,姑娘们围在当中,跳圈圈舞,多有意思。
记得樊阳老师人文讲坛里面有这个内容,找出来看,有趣。前段时间有一天闲来无事,把樊阳老师的讲坛逐个看了,做标签,准备和姑娘一起学的,可惜就是录音效果差了些。

“孙安国往殷中军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闲。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
什么是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对我们今天又有什么意义?
什么时候,读书会可以说世说新语呢?

“这些人物既无显赫的功勋,又不具无边的法力,更无可称道的节操,却以其个体人格本身,居然可以成为人们的理想和榜样,这不能不是这种新世界观人生观的胜利表现。

而上述既定的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
#8  
新手上路
UID: 1512
来自:
精华: 0
积分: 2
帖子: -8
注册: 10/29/2018 8:54:03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10 金币
2018-12-28 23:06
回复:12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反馈
这周每天给学生听傅国涌老师的“寻找语文的美”系列讲座。恰好前四天的话题都是有关唐诗的。关于李白的讲了三天,从李白本人的诗讲到了李白的人,讲到了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写李白的《寻李白》和洛夫的《李白传奇》。隔着屏幕我似乎都能感觉到傅老师喷薄而出的激情,他非常李泽厚先生说的李白是盛唐诗歌的巅峰。我重又看了《美的历程》中这部分内容,对“盛唐之音”有了新的理解。我认为“盛唐之音”是一种开阔,是一种自由,是一种极度的自信,是一种激情,是一种力量,是一种酣畅淋漓,是生命最饱满的状态。它应该不仅限于诗歌,还有音乐绘画书法等,我甚至觉得它应是一种人的状态。只有在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自信的时代才会有这样一种极度绽放的自由吧!是那个时代成就了李白,李白也为那个时代增了光添了彩。试想那样狂妄的“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在别的朝代恐怕早就没命了吧!生在盛唐,遇见玄宗是李白的幸运,也是唐诗乃至中国文学的幸运。兼容并包是一种自信,闭关锁国只能落后挨打,自由并不是洪水猛兽,禁锢也并不会养出忠臣。期待一个伟大的时代,期待更多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的出现。
教学相长,这也是教学的魅力吧!
#9  
韦春玫 贵州贞丰中学
注册会员
UID: 1479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3
帖子: 63
注册: 10/6/2018 6:28:00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7.80 金币
2018-12-29 10:22
回复:12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反馈:
早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皇帝的认同,儒家正式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时,佛教就己经传入中国的。但是,一开始,佛教是受到儒家思想排斥的,儒家认为佛教的教义是夷狄乱言,应该废除。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佛教举步维艰。直到魏晋时期,这种局面才被一举打破。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给佛教进入民众提供了背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九品中正制度”让平民百姓想通过读书来改变身份和地位的梦想被击碎,于是,他们在精神上需要一种寄托,佛教中仙“因果轮回”等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2、残酷的权力纷争,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给佛教在中国土地上茁壮成长提供了思想的养份。士人在这场斗争中,饱受摧残,为了明哲保身,多不谈政治,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大受打击,佛教的出世思想随之兴起;3、统治阶层对佛教的盛行提供了政治保护。魏晋时期,佛教成为统治思想大一统的首选工具。佛教中宣扬的“善”“舍身成佛”“乐善好施”等思想,其实就是希望民众对他们的统治的一种顺从,现实中的种种不合理,不公平都在佛经的诵吟中得到忘却,所有的艰难困苦都是所谓的“修行”,于是便兴不起抗争之心。佛教正是因为这些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才正式登上了中国的舞台,成为影响后代世人的三大思想之一。
#10  
叶娉婷贵州省贞丰中学
注册会员
UID: 1483
来自:
精华: 0
积分: 81
帖子: 71
注册: 10/6/2018 7:51:52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8.35 金币
2018-12-29 10:27
回复:12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12月读书反馈
一直喜欢魏晋时代的文人、文风,这个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时代,对于我来说是神秘、吸引力巨大的。我却知之甚少,就一个“人的自觉,文的自觉”,也只知其文,不解其意。
在《美的历程》第五章“魏晋风度”当中,李泽厚先生,在“人的主题”当中,为我们揭示了“为何这是一个人的自觉、文的自觉的时代”。在这个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两汉以来的经学处于崩溃状态,于是一种新的观念体系重新产生:玄学。
玄学的思辨性达到了很纯粹,很深的程度,突破数百年的统治意识,为文人们重新寻找和确立了一个思维的解放。于是文人在这个时期开始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开始对人的生命进行探索,对生死存亡更加重视、哀伤,对人生的短暂感慨、喟叹,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如陶渊明在《杂诗 其一》中感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曹植在《薤露行》抒发“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人居一世间。忽若风吹尘”的情怀。
虽然,这些文人似乎都在抒发一种悲观消极的情感,但是在这种情感的背后,恰恰隐藏着的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在这样观点的指导下,就能够更好的去理解曹操《短歌行》中,那种对时光流逝强烈的慨叹,这是因为,他看透了人生的短暂,人生的无奈,所以说,才会去追寻在短暂人生中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在这个时期,山水诗的出现,就是在创作题材上文的自觉时代。五言诗为后世唐诗的巅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法、绘画都体现了“文的自觉”的核心……书中这些观点为我今后的教学,和行读准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11  
郭晓云深圳市南山第二实验学校历史
注册会员
UID: 1465
来自:
精华: 0
积分: 64
帖子: 54
注册: 10/3/2018 11:05:33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6.55 金币
2018-12-29 16:53
12月《美的历程》反馈贴
八、韵外之致
    在第一目《中唐文艺》中李泽厚先生说中唐是封建社会由前期到后期的转折,一个重大的观念变化是皇帝不再是少数门阀贵族对抗争夺的意志代表,而成为全国各个阶层的政权中心,代表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从改朝换代、谁当皇帝对社会甚至士大夫们没有太大关系转变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但国家、“天下”,而且皇室一姓的兴衰,甚至名位尊号,都被看做是很严重的事,这一切始于中唐,这样的大转折带来的是文坛的百花齐放,如李泽厚先生所说“真正展开文艺的灿烂图景,普遍达到诗、书、画各艺术部门高度成就的,并不是盛唐,而毋宁是中晚唐”,中国诗的个性特征到这时才充分发展起来。从中唐到北宋则是世俗地主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为后期封建社会打下巩固基础的时期!第二目《内在矛盾》里,李泽厚先生讲到中唐以后的文人提倡“文以载道”,文艺变成伦理政治的工具,但这些提倡者们却又“独善其身”退出或躲避政治,这种矛盾性经过分化,到北宋时一面发展为宋代理学和理学家的文艺观,另一面把中国的艺术趣味带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和新的境界:追求心灵的安适,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而苏轼正好是这个两面性的典型代表,他一方面忠君爱国,而另一面却是退隐!学习了这一章,再结合唐宋历史,就更理解了所知道所学习过的唐宋风物、唐宋诗词,更能感受到这些物件这些诗词歌赋里的意境和思绪,也更理解了李先生在书的一开始所说的那句“有意味的形式”!感谢人文讲台,让我重新认真的阅读《美的历程》这本貌似很简单的连中学生都能读的书,凡事怕认真,一旦认真起来,才发现这本书并不好读,要真正理解,必须还要相关的历史知识,从头读一遍,也等于把中国历史从头梳理了一遍!新年快到了,愿自己的读书更加精进,视野更加开阔,心灵更加丰富!
#12  
注册会员
UID: 1502
来自:
精华: 0
积分: 84
帖子: 74
注册: 10/27/2018 9:43:00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8.75 金币
2018-12-29 17:10
审美的代沟
欣赏与品读一件旧物,不是听几个故事,或者发会呆就明白了。器物的背后隐藏着当时的社会环境。通过观察与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勾画出当时的样子。如民众的生活如何,主流媒体审美怎样等。而通过对这些资料的了解,又可进一步的帮助欣赏者赏析“器物”背后的意义。
    简言之,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变动为艺术发展的重要现实基础。如上世纪80年代西北风音乐的流行到如今小鲜肉霸屏,之所以在审美上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经济上的腾飞导致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重要原因。以前的人住的是平房瓦房,吃穿不甚精致,心里迸发出来的,多是通过奋斗来改变命运的豪情壮志,激越的西北风恰好对味。但00后的小朋友们所思所见,却与他们的父辈截然不同。父辈们所喜好的,于他们的生活中已然见不到多少痕迹。这就导致他们失去了欣赏父辈们喜欢的事物的现实基础。两者于审美上的差异,终究会成为亲子关系最大的障碍,且是无可挽回的。
      从美学的角度讲,欣赏需要代入到过去的时代中去。把话说直白一些,即不能用现在的标准去衡量古人,亦不能用古人的要求来框住今人的思想,最多无非是借鉴罢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到颇有意思,父母亲要真正去理解自己的孩子,首先需要站在平等的基础上去理解孩子的审美,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指点。然而,我以为审美标准的形成是三观综合的结果,一不小心,就有可能被“毁三观”了,如果不抱着一颗谦卑包容之心,时常反思自省,怕是不行的。
#13  
许敏 内蒙古鄂尔多斯
新手上路
UID: 1481
来自:
精华: 0
积分: 31
帖子: 21
注册: 10/6/2018 6:42:19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3.35 金币
2018-12-29 17:54
回复:12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李泽厚先生讲到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深刻悲壮、磅礴气势却严格规范在工整的音律对仗中,而且这种外在的规范是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你要知道,杜甫曾祖父:杜依艺,曾做过巩县的县令;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的最高官职是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杜甫的父亲:杜闲官职做到议大夫兖州司马。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杜甫,自然会秉持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秉持着士大夫到死都坚持着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文人的忠君爱国的风骨和风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过这君子一定是心忧天下、大济苍生的真君子。我以为内容与形式达到和谐与统一的美,那才叫真美!
#14  
新手上路
UID: 1491
来自:
精华: 0
积分: 35
帖子: 25
注册: 10/7/2018 7:16:00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5.35 金币
2018-12-29 20:35
回复: 12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明清文艺思潮反馈:上层建筑永远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明清市民文艺的繁荣足以说明这一哲理。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城市生活的丰富必然催生市民文艺的繁荣,这是适应市民市井生活的需要,这样一来对于正统儒学和传统封建社会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与进步。其中所反映的关于性爱、神怪、传奇、公案等题材充分的展现了那个时代人民对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因此,看一个地方最好要深入的街巷和市井,才能看出最真实的一面。
#15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65041次, 共32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1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2 00:05:36
沪ICP备06020513

版权所有 Discuz!NT  
         Powered by Discuz!NT 1.0.6666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38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