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NT
欢迎 游客 , 注册 | 登录 | 会员 | 界面 | 简洁版本 | 在线 | 帮助
我的精神家园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74335次, 共38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3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标题: 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魏敏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新手上路
UID: 1470
来自:
精华: 0
积分: 4
帖子: -6
注册: 10/5/2018 10:42:27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15 金币
2018-12-06 01:25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纵观人类宗教的发展,苦难与救赎总是宗教生长最合适的土壤。越黑暗的地方越能照见光明,莲花出于污泥之地,
#31  
魏敏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新手上路
UID: 1470
来自:
精华: 0
积分: 4
帖子: -6
注册: 10/5/2018 10:42:27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15 金币
2018-12-06 01:27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通过前面各章节中有关时代美的代表性作品了解,大家可以小结一下各历史时期美的作品产生的背景与表现方式。
    阅读第六章“佛陀世容”,思考问题:
1. 佛教进入中国是因为怎样的时代机缘?你认为它具体给予了百姓怎样的对抗苦难的力量?
         纵观人类宗教的发展,苦难与救赎总是宗教生长最合适的土壤。越黑暗的地方越能照见光明,莲花出于污泥之地,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系统,能进入中国本土扎根并传播直到现在,应该不仅仅是官方给出的回答,因为帝王的梦境牵引。而是他的出现刚好顺应了时代的需求。
一是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需求
宗教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自身的能力达不到满足自己欲望时,就会去寻找精神寄托。原始佛教产生在等级极度森严的印度,虽然他带有宗教的神秘色彩,但是佛还是基于人的存在,他的基本教义是谈论现实世界的苦难及解决苦难的方法。
在中国,秦汉之际,秦皇汉武统一了中国,使中国呈现了很长一段的和平局面,秦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却呈现了分裂动乱的局面,而且是秦汉大一统之后分裂动乱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历史时期。连年战乱,朝不保夕生活的使得百姓痛苦不堪,阶级的固化使得他们对黑暗生活看不到转变的希望。而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在当时宣扬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之说对信佛的人具有极大的引诱力。因此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二是佛教的义学和理论强大的包容性
原始佛教的传入,除了本身的教义迎合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理论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延展,中国当时那些拥有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且精通哲理,长于玄谈的文人参与研究讨论佛理,他们的理解就常常超出世俗的救赎、供养、施舍、报应,而往往涉及精神的思理,因此很快就出现了很多疑问,这些疑问有时就来自用汉语翻译的佛经。中西僧人、文人在为这些经典作注疏的,阐述自己的理时,就会有许多相同的观点,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逐渐成型,使得佛教的教义逐渐完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强大的汉文化面前,佛教文化在进入中土一开始便适应现实,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开启了中国化的历程。
三是佛教的理论本身的这种弹性
儒释道三家彼此兼容并蓄,佛教作为外来异质文化,进入中土必须面对汉世仙道盛行的社会现实,传播前期,佛教借玄学义理来谈论禅理,宣扬佛学,同时,佛学也深化了玄学,并逐渐取而代之。儒家思想渗进了佛教,佛与儒的融合,佛教教义的儒化,对于文化较高的士大夫阶层,他有充满逻辑性、精致的哲学体系,出于上层建筑的思想引导。而对于文化层次较低平民百姓,他有严密地因果轮回的说教,宣扬能让众生脱离苦海,也有外在形式的表现。所以能得到中国各个阶层的推崇。
四是官方的推动和商贸的频繁
当局者为了巩固统治,将佛经上的内容做为官方意识形态加以推广,成为缓和阶级矛盾和维护统治的工具。官方和民间需求是相互促进的,随着民间的推动,特别是佛教在民间有一定的影响后,官方才能重视,但是真正的官方行为以后,佛教又成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奢侈品。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贸易会带动文明的交流与传播。频繁的商贸互动,加快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使佛教更加快速的进入中国,传播教义。
五是僧团的出现和译经大师的献身和推动
僧侣文人将深奥的佛经通俗化,并且塑造出通俗形象的宗教信仰,给当时的中国不同社会阶层信众找到了精神寄托,进而实现中国化的佛教。
六是中国文化缺乏神性传统和宗教基因
主要是因为中国人聪明,过早的进行了无神论革命,早在儒家就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中国文化不是走的政教合一,维系社会关系的从来不是宗教,而是靠伦理关系,所以统治前期采取了儒家这种弱宗教信仰。
正因为中华民族缺乏神性传统和没有宗教基因,反而可以包容大多数的宗教而不相互排斥。儒释道三家的不断融合和鼎立状态就是最好的说明。
人们选择宗教是具有功利性的,这种选择不是单一性的,往往是复合的,一个人生病可以拜道士也可拜佛陀,因为他们的外延来说是一样的,但是具体的职能神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百姓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问题解决了就把神抛弃了,所以一旦世道安稳了,神就不再高不可攀。
如同周作人说:“当灾难来临时,只有跪下来顺服的没有站起来抗争的,当灾难过去后,只有站起来控诉的没有跪下来忏悔的。这大概也是我们民族特点吧。”
        
          我认为佛教给予百姓对抗苦恼的力量,就是在黑暗中播撒一颗名为希望的种子,就好像希腊神话潘多拉魔盒,纵然世间多苦难,但是仍留住了希望。就是一个精神信仰和慰藉作用而已。社会的不公平性和痛苦在当时的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无法给出解答的时候,佛教的进入引用了因果轮回的概念,解释了人从何而来到哪里去,把对现世的苦难隐忍从以前的麻木到对来世更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2. 图版30和31的雕像在面容与体态上有什么不同?读图版36和37,你认为塑像表现出的“人”和“神”的成份各占多少?你更喜欢“宗教迷狂”阶段还是更喜欢“世俗艺术”阶段?)
          图版30面容上是威严庄重的,并没有体现出慈悲、仁爱、关怀世间等神情,而是表现出对时间的一切超脱,尽管体态上表现出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是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者动心,冷漠而凝重。图版31面容则是严肃祥和,更具有人性的亲和力,并不会只有高深莫测的微笑,体态不再向前倾斜,而是安稳的坐着或站着。
         图版36和37,宋代的雕塑已经完全体现了神的人间化、世俗化。他比前期任何形象都更加具象化,更加写实,更加逼真。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占了十之八九。

         “宗教迷狂”阶段和“世俗艺术”阶段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世俗艺术”阶段,雅科夫列夫说“宗教与艺术都是诉诸人的精神生活并且以各自的方式去解读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
宗教和艺术因为意识形态的建构和维持都是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的,这样子他的根基还在世俗社会,并不是说完全的凭空出世,完全的不和社会发生关系,恰恰是来自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二元一体的状态,宗教艺术虽有着凡人不可企及的上层世界,但大部分还是百姓参与的信仰团体。
          所以,佛陀世界走向世俗是必然结果,因为它的膜拜主体就是人,人的思想会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的,当人的生活战胜了宗教信仰,艺术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了的佛。从最早期的迫于现实苦难去寻找精神寄托的“宗教迷狂”到安稳世界里自我意识觉醒“世俗艺术”,这才是人性和神性的逐渐统一,艺术与现实的完美融合。如书中所说的,由凡入圣,由圣入凡,这是一个觉醒的过程。


3. 回顾5月26日樊老师的“佛教东传”讲座,你认为禅宗盛行的时代和理论背景。
        禅宗是佛教心性化和伦理化和中国化走的最彻底的佛教宗派,这是与禅宗的理论和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的,简而言之就是,
时代背景:禅宗的形成是在唐代,这个时期形成的是南宗和北宗两派,但是后来南宗完全成为主力且北上,基本全部消灭了北宗,总体来说他的时代背景就是隋唐时期:经济繁荣,政治清明,社会环境宽松,佛教宗派的中国化完成时期。
理论背景:
佛教理论被老百姓所接受和认可。佛教出现了中国的几个宗派,这是禅宗彻底中国化的理论基础和示范。
禅宗的内部的理论不是单一的,而是充分吸收儒、道形成的一个综合性体系。
禅宗形成了五家七宗的基本格局,在不同的程度和层次上适应了不同的社会群体的需要。
禅宗的简易性(主要是以心传心,这就是所谓的如来禅)更易于接受和传播。
一句话,禅宗的盛行就是他的义学和修习方面的简易化和心性化走到了极致,实现了与中国文化彻底的融合,换言之就是彻底的中国化,因此印度人并不认为禅宗属于佛教,觉得是中国人创造的宗教。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32  
新手上路
UID: 1475
来自:
精华: 0
积分: 22
帖子: 12
注册: 10/6/2018 5:13:44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2.20 金币
2018-12-06 18:59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通过读《美的历程》第七章 盛唐之音,让我更加理解了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一种丰满的青春的气息渗透在盛唐文艺中,它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唐诗!唐诗并非专指唐人所作的诗,而是指一种诗歌风格。盛唐气象的顶峰应该是李白。在李白这里,不仅是青春边塞江山美景,也是笑傲权贵、蔑视世俗。建功立业、获取功名的抱负理想不能实现,于是转而以诗歌的形式将内在的才华愤懑出来。李白诗歌融庄子的飘逸和屈子的瑰丽为一,自然顺畅而又气象万千,实乃天才之作!这是盛唐浪漫主义的高峰。
盛唐的音乐也是异彩纷呈。诗、书、乐、舞,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热烈奔放、绚丽多彩的盛唐气象!颜书、韩文、杜诗的共同特点:这几位艺术巨匠最大共同特征,就是将盛唐气象中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式规范。一旦规范化之后,便是有章可循的了。杜甫则是诗歌的集大成者。七律在他的手上变得成熟。他的炼字锻句、刻意求工,他的反复推敲、寻觅意境,为后人留下了可供学习的范式。
#33  
注册会员
UID: 1507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8
帖子: 68
注册: 10/29/2018 10:36:27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9.25 金币
2018-12-07 06:20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中唐时期
大唐荣耀,中唐转折。唐朝繁华之后,繁荣的副作用懒惰,浮躁,不学武术,以至灭亡。但是另一面,懒惰之后文人四起,涌现了一大批文人。这些人面对国家无力,只好写诗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就是独善其身,选择逃避。致使朝代走向没落。但是兴起了文学。我需要继续学习,真正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的形成过程。
#34  
注册会员
UID: 1507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8
帖子: 68
注册: 10/29/2018 10:36:27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9.25 金币
2018-12-07 06:24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讲座《古文运动》反馈

关于韩愈我自己了解不太多,跟着樊老师的思路与启发,对韩愈本人的所作所为感到非常赞叹!感想敢做,不顾几次被贬,最终成就自己“古文运动”的目的。文起八代之衰,非常了不得啊。韩愈童年困苦,少年有志,为人正直,一生做了很多流芳后世的事情,在文学方面更是写了这么多文献。樊老师的课设计精致,上课幽默风趣,又认真负责,课程中,一直脉络清晰,从文学,政治及教育三方面通透立体的分析古文运动,把韩愈的作品分析的淋漓尽致,探究了很多为什么,使我也要学习这样授课学生会自己思考并分析问题。不是老师直接统一标准答案。我觉得这才是正真的学语文,触摸到了每个学生的灵魂。从而使语文学习更加有兴趣,好学好思考,好思考就好学,那么语文的精华升为自己魂魄。感恩樊老师,感恩遇见人文!
#35  
注册会员
UID: 1507
来自:
精华: 0
积分: 78
帖子: 68
注册: 10/29/2018 10:36:27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9.25 金币
2018-12-07 06:57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中唐时期
大唐荣耀,中唐转折。唐朝繁华之后,繁荣的副作用懒惰,浮躁,不学武术,以至灭亡。但是另一面,懒惰之后文人四起,涌现了一大批文人。这些人面对国家无力,只好写诗表达自己的思想。还有就是独善其身,选择逃避。我需要继续学习,真正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的形成过程。
#36  
新手上路
UID: 1519
来自:
精华: 0
积分: 40
帖子: 30
注册: 10/31/2018 11:29:05 A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4.00 金币
2018-12-07 20:36
回复: 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font=宋体][/font][font=宋体][size=10.5pt]美的历程 第三章  先秦理性精神
“所谓“实践理性”,是说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宗教三要素)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与伦理的社会人生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中国重视的是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是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而不是禁欲性的官能压抑,也不是理知性的认识愉快,更不是具有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思考,这段文字里面用了很多对比,列举如下:

东方                                                西方
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政治        抽象的玄思
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    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
情、理结合,是以理节情的平衡        禁欲性的官能压抑,理知性的认识愉快
社会性、伦理性的心理感受和满足        神秘性的情感迷狂(柏拉图)或心灵净化(亚里士多德)

其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的立场,其实是偏向“是”,而贬低“不是”的。而这里“不是”的部分,在我们的文明就不存在吗?难道我们就没有“抽象的玄思”吗?难道我们就没有“理知性的认识愉快”?抽象的玄思和理知的认识愉快,又有什么不好?正是因为对这方面无尽的追求,才有现代科学的产生。
[/size][/font][font=宋体][size=10.5pt][/size][/font]



刘倩亲近母语 最后编辑于 2018-12-07 20:37:37
#37  
新手上路
UID: 1486
来自:
精华: 0
积分: 30
帖子: 20
注册: 10/6/2018 9:50:21 PM
状态: 离线
威望: 10.00
金钱: 3.00 金币
2018-12-07 23:36
回复:11月《美的历程》反馈贴(不要新开帖,在此贴后面跟帖)
《美的历程:赋比兴原则》读后感:
    在这一章中,李泽厚说道:”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因此他并不是把赋比兴放在一个抒情的传统之中,而是考察了背后的理性原则。确实,当我们分析《诗经》中的意象、环境之时,我们会发现这些景象的寄托,是有着其自身考量的,因此才得以成为经典的意象。”比兴“让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这也就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古人的自然观——有情天地。人和自然生成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诗歌必然是古人留下来的最大的浪漫。因为如文章所言,到了”赋“说理性就加强了,或句话说就是不可爱了,人的主体意识太过强烈。虽然能在文中形成蓬勃昂扬、洋洋洒洒的气势,但少了些许自然流动的气韵。而”比兴“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体现,我觉得倒是可以关注的一个话题。
#38  
发表新主题 回复该主题
本主题被查看74335次, 共38个帖子, 3页, 当前为第3页     选择页数: 1  2  3      跳转到第







现在的时间是 2024-12-21 08:06:46
沪ICP备06020513

版权所有 Discuz!NT  
         Powered by Discuz!NT 1.0.6666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4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44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