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3月读书反馈帖(不要开新帖哦)
刘尧 - 3/17/2019 9:47:13 PM
请大家将读书反馈帖发在这里哈!
洪健天 - 3/19/2019 2:06:16 PM
最近在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政治纠葛尤其让我好奇,都是唐宋八大家,文采斐然,为何政治观点如此迥异。我想到更多的是文人与政治的张力,文人的理想主义与政治的现实主义往往是冲突的,无奈,中国古代文人的出路只有做官,这是文人的悲剧,也是文学的悲剧。政治如深渊,裹挟着柔弱的文人成为了工具性的存在。现在的文人可以著书立说,拿版税,当自由职业者,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进步。
芒果 - 3/24/2019 5:31:39 PM
三月份读书反馈
        这学期我选的是《莎士比亚悲剧五种》,目前正在读《哈姆莱特》。这次读莎翁作品,有幸能感受到莎翁语言魅力,经典名句信手拈来,令人深省。哈姆雷特的结局,是对人性的拷问。如果没有她母亲的改嫁,会不会降低悲剧的沉重?父亲的离奇死亡,尸骨未寒,母亲却嫁给叔父。面对亡父之痛,宫廷阴谋,作为王子的他,是继续享受安逸奢侈的生活,还是举起正义之剑,为父报仇,重整乾坤?哈姆雷特选择了后者,以最残酷的方式,与敌人同归于尽。悲剧的意义在于让人警醒,莎翁通过哈姆雷特告诉大家,人性强弱,正义与否,在于选择。在邪恶面前,毫不退缩,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
郭晓云 - 3/27/2019 10:12:20 AM
林语堂先生的这本《苏东坡传》我只看到第15章,算是一半了,又听了樊阳老师的讲座,对苏东坡的人生经历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对苏东坡的溢美之词大家都说了很多,包括林语堂先生,但我有一些疑惑,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似乎总是喜欢一边倒,好的优秀的就几乎没什么缺点,坏的糟糕的就一无是处,如对苏东坡,几乎没有听到人们说他不好的地方,而王安石除了说他是个著名诗人,当然还有说他的诗也一般的,基本都是不好的,甚至把宋朝灭亡的责任都推给了他,甚至长相生活习性都很糟糕,这样的评价是否公允,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灭亡兴衰是因为一个人,那这样的国家体制是不是也很有问题?还有一个细节,从书中我们可以发现苏东坡很多时候都在游山玩水,赴任途中,被贬时节,甚至做官之时,你能感觉到他大部分时候是比较闲适的,公务并不繁忙,上任也不用着急慌忙,甚是自在,那反观宋朝政治,是不是可以说明当时的政治真的是很成问题?!
郭冬梅 - 3/27/2019 4:00:38 PM
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有他的作品陪伴,令人觉得就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土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已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苏东坡自有其迷人的魔力,是熠熠闪灼的天才具有的魔力。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遏制,这股力量由他呱呱落地开始,即强有力的在他身上运存,直到死亡封闭住他的嘴,打断他的微笑才停止。
苏东坡一生的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但是他却不肯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一他认为那不尽然。至于他本人,是享受人生的每刻时光。
在玄学方面,他是印度教的思想;但是在气质上,他却是道地的中国人的气质。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位诗人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妙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他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
的一面。
  林语堂先生偏爱苏东坡,因为苏东坡本人心智上才华的卓越;苏东的生活资料较为完全。(未完待续)
申容昆明经开一中 - 3/27/2019 9:51:09 PM
读《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一场中小丑(掘墓人)的出现是必要的,并不是削减紧张感的。一是基于情节。“小丑”与的对话中谈及了生死。小丑是一个冷静清醒的旁观者,也是对人生意义的怀疑者,他的言谈、歌唱说明了这一点。而他对国王弄人郁利克的骷髅的不屑,激发了哈姆雷特对高贵与低贱的思考:在死亡面前,高贵与下贱被抹杀了,死亡是人生的必然归途。正是这些推动了哈姆雷特对死亡态度的改变,才有了他和下文雷欧提斯的决斗。二是基于莎翁的创作风格。首先,在剧场做杂役开始的莎翁,其作品起始就是喜剧风格,“插科打诨”,我读的第一本莎翁作品是小学时读的《驯悍记》,非常有趣,以至后来再读另外的莎翁作品,根本不相信这些是同一人的作品。其二,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英国观众的审美趣味更多恐怕还是通俗有趣,读《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奶妈的话语部分,我有时会觉得太粗俗,甚至有些下流,我个人认为“奶妈”就有和“小丑”形象的设置的共同作用。
许敏 - 3/28/2019 9:18:27 AM
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的十八章的标题是浪迹天涯,想理解这个标题,我以为读懂了苏子离开黄州时写下的这首词《满庭芳·归去来兮》,才可以明白其中的韵味。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这首词是苏子因“乌台诗案”而谪居黄州达五年之久,接到了量移汝州(今河南临汝)安置的命令。邻里友人纷纷相送,苏子作此词以示告别,告别中传达出苏子与民亲近,变苦为乐,性情乐观的无穷的乐趣。不过一定注意“量移”二字,即被贬谪远方的臣子,遇赦酌情移近安置,并非平反复官,尽管量移的位置距离京都很近。由此可见,在心灵的归属感上苏子还在流浪,只不过旷达的心胸会更加得到磨炼!
刘显 - 3/28/2019 12:00:29 PM
人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这样的头脑能让其于人群中与众不同。但对于一个正直的人而言,聪明往往还会带给他许多烦恼。
      苏东坡在许多时候,可以选择如隐士般去明哲保身,如他的弟弟一样。但他就是学不来,想说的一定要说,想写的一定要写。也因为他太聪明,往往比常人看得通透,其文章或言辞总有触动人心的力量,便会为其政敌所忌,给自己招来灾祸。东坡在某些时刻,不知是否恨自己知道的太多?
        于王熙凤式的小聪明不同,苏轼的聪明有着儒家“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雄气,这一点让我想起了许多后继的勇士,如文天祥,或谭嗣同,还有最近被下课的许教授……抑或者,这些后人的心里都装着一个苏东坡的影子?樊老师说,苏轼“英雄着每一个人。”我以为是,连我这样有些怯弱的人,一想起他,依旧可感知到那股塞乎天地间的浩然之气,而后勇敢起来。
王凤琼 - 3/28/2019 11:26:26 PM
波洛涅斯口中的深刻我认为:指像波洛涅斯一样的大臣,有着丑陋的灵魂,为自己的利益不顾情感、道义,正如哈姆莱特所说的肮脏的外表一样。
我认为哈姆莱特完全没必要装疯,他的装疯也是不成功的,他总说些话,话中含沙射影,与他交流的人能感觉得到,以致于国王都明显地感到了威胁,要急于置他于死地。他可以表面很顺从,凭他的感染力来图谋大计,没必要弄得尸体一片,自己也未做成什么大事。
  对莎翁的作品我还没读到感觉,希望多借鉴,多学习。
韦春玫 - 3/29/2019 1:05:17 PM
在世人眼里,苏东坡就是全才,他是作家、画家、书法家,是实验者、工程师、修炼者,他既是士大夫,又是佛教徒,他诗词歌赋无所不通,经史子集无所不晓。他一生经历坎坷而又颇具传奇色彩。在看了林语堂先生所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感悟颇深的还有一个词:简单。简单不是普通,而是一种执著的生活态度,对理想的追求;简单是不复杂,是面对坎坷仍然有欣赏美景的心境。
一、简单地做事。                  苏东坡生活在一个富有教养的家庭,在父母亲大力的培养下,他勤奋好学,精通经文;又因受儒家“经世致用”观点的影响,苏东坡早年就立下志向,要对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这个志向,在此后的起起伏伏的宦海生涯里,苏东坡一直都在坚持着。王安石新法改革后,党同伐异,所有和他政见不同的人,都被他和他的集团以各种理由或流放或罢官。而苏东坡在这种情况下,明知会遭不测,仍然向神宗皇帝进谏,用苏东坡的话说:“我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苍蝇一样,非唾弃不可。”在苏东坡看来,为臣者就应该恪尽职守,为君王分忧,为百姓解难。以苏东坡的才气与名声,只需在政治上圆通一点,他完全可以在朝廷上站稳脚跟,可他一直秉持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主张,即使在被贬后,仍然不改其志。在苏东坡被贬苏州时,他也坚持为百姓办实事,存粮、治理水渠,疏浚运河,修筑苏堤,但凡是能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的,苏东坡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去做,而这些,在苏东坡看来,他只是顺从了自己的本心,做了自己该做的事,能在历经坎坷后仍然坚持自己最初的信念的人,我想这也是他人生精彩的原因了。                        二、简单地生活                  人们常说景由心造,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没有简单的心是看不见心灵的花朵的。说到这一点,我最先想到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后,当他住在那个临𦤎亭的简陋小屋里,还在为一家人的生计发愁时,他仍然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在黄州的日子,苏东坡用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在人生最低潮时,或竹杖芒鞋,或驾一扁舟,或与渔樵为伍,活出了自己曾经想要过的生活。“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一个人活在世间,总会有难填的欲壑,而苏东坡用“简单”两个字,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
袁利洁银海学校 - 3/29/2019 6:33:58 PM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与其说是一部传记,不如说是一部小说。关于王安石,作者更是小到个人癖好,大到变法都直接否定。一上来就将王安石与希特勒、王莽等人直接并列,力图通过这样的并列,给王安石贴上“极权主义”、“法西斯”标签。
将苏洵的《辨奸论》作为论据之一。苏洵作为保守派,对改革是持反对态度的,因此《辨奸论》中充斥着大量个人情感因素,这样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材料,作为论据是否有失偏颇?
其二是将一系列真伪不知的故事作为论据,如“鹿肉丝”、“鱼饵”等,林自己都说“是否矫揉造作,无法断言”,却又将这种似是而非的东西放在那里,引导读者得出结论。
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作者是先有观点,再有论据,为了印证个人观点而刻意筛选一边倒的论据。为了黑而黑,而不是先基于事实分析,再得出结论。
刘倩亲近母语 - 3/29/2019 6:50:36 PM
读莎士比亚“凯撒”

杀死凯撒到底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还是错误的?
弥尔顿说,“这个国家并不适合自由”,他的意思是,在人民还没有准备好接受和行使自由的时候,暴君的掌权反而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强大,所以应该让他继续专制统治。在“有效的专制”和“不确定的自由”之间,应该如何选择。
“这个国家不适合自由,人民没有准备好自由”这几句话已经是老生常谈了,经常被用作是专制的借口,这也似乎是一个悖论,什么样的国家才是适合自由?
波士顿倾茶事件时候的美国?黑船来航时候的日本?
如果不给人民行使自由的机会,在实践中去学习自由和民主,人民又如何学会行使他们的权利。
如果要我选择,我宁可选择“不确定的自由“,自由需要付出代价吗?需要的。
崔桂静 - 3/29/2019 7:44:01 PM
郑重地写下这个名字​,敬意自心而生,初读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已有两年,实话说具体内容记不清了,但那酣畅淋漓之快却是入了心的,语堂先生的文字,是真正配得上东坡的性情的,语堂先生的眼睛,是真正看懂了东坡的生命的。
      再读《苏东坡传》,我依然不想去批判什么,修行尚浅,还是在跳跃的文字里,去追随东坡成长的步伐吧,欣然于九百八十三年之后,去体会他带给尘世间的我的快乐。他的降生,给抑郁不平的父亲带来动力;’他抑扬顿挫读书的悦耳童音,治愈了父亲受伤的荣誉心;他与子由的手足之情,温暖寒风冷雨,诠释着兄弟二字的分量。居丧守礼的蛰居生活,与自然亲近,与家人相伴,难得的执子之手,岁月静好。与东坡一家走水路出三峡,心也似一叶扁舟,于风浪中颠簸起伏,于惊险中惶恐不安,对此印象最深的是刘白羽《长江三峡》所记,原来语堂先生早有此细致描述,只是读文,已震恐失色,不知身处其中的东坡是何感受,他丝毫没有遗漏用诗句描绘所行所见之自然的伟力,白鹿难觅,他“孤栖怅望层城霞”,瞿塘下行,他看到“飞泉飘乱雪,怪石走惊骖”,新滩停驻,他享受“敲冰煮鹿最可乐,我虽不饮强倒卮”,弃船登陆时,兄弟二人已作诗百首,深感东坡骨子里,就有一种战天斗雪无畏无惧的豪情。青年苏轼,像自由的雄鹰,急奔的骏马,拥有才学、情思、力量、热血,雄姿英发,壮志凌云。(待续)
王明月四川富顺柑九校 - 3/29/2019 9:12:28 PM
【《苏东坡传》讲座反馈】:这学期我选择的是《苏东坡传》。出于对林语堂老先生文字和思想的敬佩,想多读读其作品,多了解其人。也因喜欢苏轼的作品,也想借林老的作品走近苏轼。正如林语堂老先生在《原序》所说,苏东坡是富有创造力的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苏东坡的作品是其精神食粮。我想,林语堂先生与苏东坡生活在同一时代,应该会是知己好友,彼此惺惺相惜的。从先生对苏东坡的评价中,足以窥探出先生对东坡居士的了解和欣赏。“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是先生对苏东坡总的概括。仅从《原序》中就可看出林语堂先生对苏东坡的崇敬与喜爱,让人也不自觉的想跟着了解这么一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
陈晨 - 3/29/2019 9:14:17 PM
当提及对一个人的印象,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为他贴上标签。正如林语堂先生在序言中所言,他认为苏轼是一位“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 高士”,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 “秉性难改的乐天派……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褒义标签,不难看出林语堂先生对苏轼的推崇。
然而,连作者也似乎觉得这些“高大上”的词却似乎很难将苏轼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定义清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这也刚好符合我了对苏轼的印象。以前参加过建投的讲座,某位作家称苏轼是能治病的“阿司匹林”,时髦点的话来说,是“治愈系”的嘛,有趣且形象。
《苏东坡传》其实早在高中早已阅读过,时间久了内容其实记得不甚清楚了,但回想这本书,竟会莫名地笑,零星记得苏轼做过一些“直肠子”之事,可见其留给我的印象之深刻。本学期且借共同体的东风再重温下这本书吧,相信定会给我不同的感受。
李云跃 - 3/29/2019 10:23:52 PM
读《苏东坡传》卷一反馈:
  读了苏东坡传,更加细致的了解了有关苏东坡童年和青年的故事。我的感触是:一个人的成就跟它所处的环境和高人的指点有很大的关系。父亲苏老泉的“始发奋”就是一种对苏轼的言传身教,就是一种浓厚的文化教养氛围。应该说:“你在什么样的圈子中很容易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其次是高人的指点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无疑欧阳修应该就是早年给苏轼引路的高人。
王玲 - 3/29/2019 10:58:48 PM
苏辙曰:东坡何罪,唯有名太高!无疑,这个评价是恰当的!
22岁的他获“贤良科”优异成绩,且深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极力赞扬,在我看来,这些就表明他拥有了旁人无法拥有的天赋!事实上,他的确在处理政务上也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如在密州建黄楼、在杭州修西湖、在惠州推行秧马等先进耕种方式…
他不管在什么时空,顺境获逆境,他都能很好地处理好自我和自我、自我和自然的关系,我们时刻看到的都是一个特别乐观的苏东坡,即使在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他都能自嘲地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有人说他不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至于他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入贬谪状态。因为有人要“搞”他。只是我想那个“被聪明误一生”的苏东坡如果选择做一个“和稀泥”式的人物,钻营式地去讨好当权派也不是没有智慧办到的。只不过他以一个读书人的情怀,对某些社会不当的事情总是选择“发声”,再加上他的江湖名声太高,终于有了一贬再贬的命运。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个人的物质生活上的不幸,却是个人精神生活之大幸。
王玉兰 - 3/29/2019 11:10:11 PM
读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有如在欣赏一位多才多艺的旷世奇才,他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集才情、智慧、德行于一身。可说到王安石变法,笔锋陡转,变得尖酸刻薄。书中的王安石长相不堪、吃相不雅,形象猥琐、品行不端,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在热衷于自己那套社会改革新法之下,为目的而不择手段,不惜将有异议之人全部罢免,不接受任何逆耳忠言。林语堂说“王安石是个怪人,思想人品都异乎寻常。学生时代很勤勉,除去语言学极糟糕之外,还算得上是个好学者,当然是宋朝一个主要的诗人。”“不幸的是,王安石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与天下人无可以相处。毫无疑问,他又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他有创见,也善于言谈。但他不能接受忠言,他不愿承认自己犯错。他之所求,不是太平繁荣的国家,而是富强有威力的国家。”.......
客观来说新法在推行后,虽然都不免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弊端,但是,“富国强兵”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
而王安石真的是林语堂《苏东坡传》中描写的那么人品不好吗?林语堂为什么会在《苏东坡传》一书中嘲笑和批评王安石呢?
再读本书的序,不难发现,林语堂写作这本传记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只是因为欣赏,甚至是顶礼膜拜。他和苏轼一样都有才情,有随性的生活态度,有相投的审美追求,于是苏轼为了他心灵的知己,而苏轼因反对变法而遭排挤和贬斥,于是王安石就成了箭靶子。
在厘清作者微妙的言语偏差和情感倾向时,我们在阅读时是不是应当更加理性地审视历史人物,形成我们的价值判断和独特思考呢?
叶娉婷 - 3/29/2019 11:10:47 PM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在教学的时候,我对学生说:李白与苏东坡我更喜欢的是苏东坡。李白被誉为谪仙诗人,让我感觉,他的飘逸豪放是仙味十足的,有不食人间烟火之意,只能仰望;而东坡的豁达乐观,却让我感受到一种烟火味的旷达,这虽不是我们平常人能够达到的境界,却感觉好像就在身边。这当然只是我个人的喜好而已。
        而在林语堂的笔下,苏东坡——他的创造力、他的守正不阿、他的放任不羁,都是林语堂先生非常崇拜的。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但是林先生所记载的主要是苏东坡作为“一个诗人,一个画家以及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饱含了林先生对苏东坡的敬佩、仰慕之情。
        苏东坡的出生之地眉山(心中暗暗窃喜:我家祖籍是眉山,曾祖父外出做生意后定居贞丰,我和东坡先生竟然是同乡!),是一个既不是繁华省会,也不是穷乡僻壤,却是山水秀丽、民风淳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城镇。那里的居民都喜好学问的争论、雄辩的文章,谈话时都喜引经据典,富有妙语佳句,并且文章仍保持着西汉朴直遒劲的传统,不似中原地区浮华虚饰的纤丽风格。这样的地方对苏东坡文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苏东坡童年和青年时代,祖父和父亲给他带来巨大影响。祖父不虽不识字,但人品不凡,慷慨大方。苏东坡说祖父是具有“质朴自然之美”。祖父“身心精力过人的旺盛,胸襟气度的开阔,存心的纯厚正直”最后都遗传到了苏轼的身上。而苏东坡父亲“深沉莫测,对事对人,一概不通融假借”的处世原则也影响着苏东坡的为人。
在第一卷当中,有对读书人学习经典古籍必须熟读成诵的要求,我觉得可以用来教育我们学生。现在很多的学生最怕背诵,不愿背古文,不愿背诗歌,我们经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际上在今天学生当中是很难去做到的,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一段文字来做一个很好的例子教育学生。
        后记:已经写完反馈,可是心中却有一块石头悬着,却没有答案。昨天看到讲坛助教陆老师的领读文章,读过立即有一种石头落地的感觉。在林先生的笔下王安石是那么的不堪,我特别纳闷:林语堂的身份、这本书是五大传记之一,他写的王安石和我知道的王安石相差甚远,为什么?陆老师提到的:质疑、权威,恰好给出了答案。我常常会对学生说:你们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权威不是绝对。但是到自己时,我却不自觉全然相信权威。看来以后得多多提醒自己了!
张成建 - 3/29/2019 11:59:40 PM
总是到考试前,才知道该念的书没有念
如实交代,这个月没有读书。莎翁的戏剧集在书架上,苏东坡传也是很久前买来的,但是都没有读,最近事务性的琐事太多,总是没法静下心来读书,这是我该反思的地方。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如何让自己的日子不再过的匆忙而有肤浅?
李廷梅 - 3/30/2019 1:46:26 AM
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已不是第一遍,每每读罢,内心生出无限悲壮感,“生在世不称意”是李白的诗,却诠释了东坡的一生。“不称意的人生”却活出“有滋有味、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人生,这人生都在不断磨砺中,一步一步的走来,有“定慧寺”落难寓居的身影,有承天寺“闲”走的心灵涟漪,有希望,失望、绝望在他身上演绎着,却始终怀着一颗悲悯之心,走完这曲折而传奇的一生,悲哉,东坡!
罗慧萍 - 3/30/2019 9:27:00 AM
读《苏东坡传》,评价他的诗词,本人文墨太浅,任何赞誉的辞藻都失之太轻。说说对这一位诗词大家诗词以外的感受吧。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笔调十分轻松,文风十分优雅风趣,读起来酣畅淋漓。苏东坡是一个难得的乐天派,他一生为官30年,前后调任了12个地方,几乎两年一变,而在此过程中,他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大难不死,即使如此,他却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无论是被送进牢房,还是被一次次的贬谪,都没有使他消沉颓唐。在他生命里最严重也最危险的一次牢狱之灾“乌台诗案”中,那些描述百姓疾苦的诗句,成了新派眼中对新法对皇帝的大不敬,在御史们强词夺理的弹劾之下,他几近遭受死罪也没有让他绝望。这给过苏东坡无限荣光的朝代,也把他一直远谪到海南岛,他困顿不已、食不果腹,虽然顶无片瓦,但仍旧保留着饱满的诗心和善良,苏东坡一生没有让人感到那样悲怆。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无论在哪里,都是一位安居乐业的百姓,他几乎没有因为贬谪而堕落颓靡,反而有种随遇而安的洒脱。春夏秋冬,他与穷人为友,和农人一起种田收割,和老妇一起酿酒,和厨子一起探究美味。不是说“君子远庖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吗?我以为诗人总是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然而读了《苏东坡传》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的人情味烟火味。这才是真实的人性美。
一个诗人即使做了官儿也爱民心如子,虽然说得有点俗气,但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他的确竭尽自己的努力用实际行动在造福百姓。他兴修水利、建造供水系统、开设公立医院、改造旧城,甚至研究美食,都让我感受到他的善良和亲近。一个卓越的官员,政绩不是体现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中吗?苏东坡无论在哪里,他总是有志趣相投的友人,这是他的友善平和决定的,到了这样的文学地位,能把老百姓当作兄弟朋友,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需要多么宽厚仁慈的胸襟!换言之,只有他对世间的无限包容和热爱,才能造就了他不羁的个性,才能拥有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挚友。
苏东坡是一个大诗人,但更是一个有趣和生活化的平凡人。看看,他把工资分成三十份挂在房梁上,与那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诗人是不是一样的可爱?东坡是洒脱、俏皮,无伤大雅时对他的朋友可能会有善意的嘲弄和讥讽,但恰恰是这样的直率,他的朋友才愈来愈多;东坡容易“健忘”的,总是不记得谁曾陷害过自己,自己又得罪过谁。这种洒脱自然和真挚,带给他众多好友也树立了许许多多的敌人。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格格不入的,他一生一直卷在政治的旋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苏东坡活得大度、坦荡,命途多舛,却不悲不戚。他生存的智慧,处事的艺术不圆滑不世故,虽一生起起落落,但我们看到的是他对职责的担当和对百姓的关爱,对朋友的坦诚和对政敌的宽恕,以及对生活的热爱。65载,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
温和玲 - 3/31/2019 11:13:16 AM
《苏东坡传》反馈
“百无禁忌  卓尔不群”林语堂先生用八个字高度概括他心目中的全才苏东坡。
百无禁忌,一方面是说东坡先生的为人性情中人,他自认为,眼前所见,无一是不是之人。他和稗官乞儿来往,和农人庖丁交友,和道士樵夫纵谈,无所拘束,从心所欲,实在是天下第一等爽朗之人。另一方面,乌台诗案后,面对人生中的三个重要人物,赵太后,司马光,欧阳修,他选择了为老友秉笔直书,为清而直言进谏。所幸,在大宋,刑不上大夫。何况,苏轼还有一群铁粉,其中不乏位高权重的人。他们在站出来,为他上下奔走,而天子也乘机而行,苏轼的人生在黄州活成了一道光。
卓尔不群,首先是认为在才华上先生堪称全才。诗,书法,绘画,散文,美食,衣服,建筑……简直不敢相信,在读完《苏东坡传》前,以前的文人竟然活的如此精致全面,实在让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代部分学子呆若木鸡。其次是就先生的思想境界,无论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还是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给予我们的都是一颗孤独守望月亮的葳蕤大树。
现代作家芳芳说,要嫁就嫁给苏轼,这样每天读着先生的诗文,感受着他的魅力,不是人生快事吗。
任建斌 - 3/31/2019 10:11:10 PM
本月精读的《苏东坡传》是人文讲坛推荐的两本书,中英双语典藏版,它的作者是一代国学大师、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林语堂。《苏东坡传》的上半部包括“卷一 童年与青年、卷二 壮年”。《苏东坡传》是作者以讲故事的方法来叙述苏东坡的成长经历,书中既有对他的生平讲述,也有对他的高度评价。
“由此观之,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由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越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苏东坡的成长,离不开他的家庭和家人,他的祖父为他们家奠定了基业,他有一个爱学上进的父亲,有一个教导有方的母亲,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好弟弟,他有率真的性格,堪称文坛的奇人。他虽文章闻名天下,但是在仕途上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的精神将永放光芒。
山西和瑞一小刘燕 - 4/1/2019 3:17:14 PM
苏东坡即苏轼,之前对他不太了解,通过开始的阅读感觉到他真的很了不起,经过一个复杂的社会能把自己的坎坷淡到荣辱不惊。内心的力量与自己的素养真是难得之才。在林语堂的序里写出了东坡的为人即做事。我也喜欢东坡这种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的性格,就像林语堂总结的那样,这位旷世奇才,知儒通道又懂佛的人不少啊。
北川永昌小学宋东 - 4/2/2019 9:34:12 PM
看了林语堂《苏东坡传》的序,就很抵触,因为写得像教科书上的“榜样”一样伟光正。樊老师也引用在了讲座的PPT里: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由于抵触,所以猜想此书会全书从其作品和几个官方所谓的“大文学家”的赞美中去写,故抛在了“待批判类书籍”中。苏东坡没有立场(信仰),转瞬之间可以变脸的一个两面人,自己因为讥讽别人,招致报复经历了《乌台诗案》后,掌权后还用同样的手段去文字狱别人,实属小人。甚至恩将仇报王安石等变法派,悼念妻子写出唯美诗句又歌颂妓女赞美其三寸金莲,价值观扭曲,分裂的一个人。晚年还炼丹像长生不老......
魏敏(新) - 4/3/2019 9:29:19 PM
阅读范围:林语堂《苏东坡传》作者序言和卷一 童年与青年
预习作业:
1、你喜欢苏轼吗?如果喜欢,他的哪些特点特别吸引你?如果不喜欢,原因又是什么?
      喜欢,苏轼吸引我的最大特点是他吃货属性,何以解忧,唯有吃肉,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吃肉不能解决的,如果不行,那就两顿。他把自己跌宕起伏荣辱不惊又不失趣味的一生活成了他最好 的作品,既能有家国天下的大情怀,也不乏市井烟火的小情趣。诗文书画的大雅,庖厨烹饪的大俗,苏东坡皆能游刃其间,亦庄亦谐!东坡好吃、善吃、也精于吃,他擅辨食材、精通厨艺!曾首创东坡肉、东坡玉糁羹、东坡鱼、东坡凉粉、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炸牡丹等佳肴名菜!真吃货之名,东坡实至名归!而他乐观和敢于自嘲的精神也借助美食的力量发挥的淋漓尽致。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初到黄州》
        唯有他,把人生的起落不如意,流离颠沛的生涯自嘲成了公款吃喝。何其不幸,又何其有幸。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苏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弥天真。未经世故的人,容易在逆境中沉沦,也容易日渐怨气苛刻,苏轼一生坎坷多舛,但其性格却豁达乐观。最难得的地方是他一辈子都是个性情中人又能保持本心,美食当前,就是他当下最大的快乐。跟去了哪里,为官几何,都没有太大关系。逆境并没有使他变得尖酸刻薄,而是更趋温和旷达和富有生活情趣。
        苏东坡不管在哪里 ,除了吃,也是很认真的为政一方,教化当地,亲善百姓。真正做到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活。” ——罗曼罗兰
        也许,之所以喜欢,苏轼亦如是。

2、细读林语堂的序,你认为林语堂最推崇苏轼的哪些特点,试图展现苏轼怎样的形象,寄托了林语堂怎样的情感?
      我认为林语堂最推崇苏轼的特点是他历经坎坷仍保持赤子之心,有着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灵,洒脱率性,有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有趣的心灵。多方面的描述试图展现立体而丰富的苏轼,一个充满了生活情趣、乐观旷达、睿智风趣、宽容随和的形象,重现那尘封雾蒙的往事与人物,使之活灵活现起来,让我们认知里的苏轼不再是一个淹没于历史的文字描述,他是一个鲜活而真实的生命。苏轼才华横溢刚直不阿一身傲骨,却无半点傲气,“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的这句自我评价可以说是对此意一个很好的概括!
      寄托了林语堂对一个文人最美好的描述和期望,满怀仰慕,喜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笔下所写的也许是一个充满血肉的苏轼,也许是林语堂自带美颜滤镜的完美揣摩。无论如何,都不影响苏轼在历史上留下的浓墨重彩和卓越贡献。
        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苏轼都能“此心安处是吾乡”,不随波逐流但能随遇而安,并没有因为生活曲折忘记初心,依然心怀天下。他说,“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漂泊天涯时,他“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如闲云野鹤般自得其乐。在生活的起落转折中进退有度,张弛之间始终坚守着中国文人的操守和洒脱从容的气度。

3、苏轼的童年与青年时代,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你觉得这个事件对苏轼后来的人生选择有怎样的影响?
    印象深刻的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被贬黄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就了苏轼。自古祸福相依,在这里,苏轼达到了他一生中艺术生涯的高峰,他从积极入世的"苏轼"变成参透生死超然洒脱的"东坡"。
      人生低谷的世态炎凉,前途未卜的恐惧煎熬,让苏轼开始思考人生,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洞明超脱,又有“黄州好猪肉,贱价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猪肉颂》的苦中作乐的自得,然而,最大的转变,还是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从此后,风里来雨里去的苏轼越活越坦然自若,身处何地也能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是诗人也是生活美学家。
郑小冉 - 4/3/2019 11:00:10 PM
林语堂《苏东坡传》的卷三“老练”,其中第十五章命名为“东坡居士”。读这一章最为亲切,内心也平和安宁。书中有话说:“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
林语堂说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所以在这一章节中,我们会读到很多场景“和僧人一同吃饭,树下散步”、“雨天贪睡很迟才起床”、“开发和研究美食”、“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挂屋梁上,每日定数取用”、“垦辟之劳,筋力殆尽的务农耕作”、“筑水坝、建鱼池,移摘树苗……”这些在寻常百姓来说最为寻常的日常,在苏东坡身上成了涤荡心灵、自我救赎的灵丹妙药。为何在日常中的我们很难把日常描绘得如此诗意、如此的生机盎然呢?
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啊!近日同事在办公室端来一盆君子兰,我从它含苞待放的时候开始拍,到今日的全盛。这些日子每天的惊喜如同书中的苏轼,也如同将自己真正融进了黄州的苏轼。
“在孩子跑来告诉他好消息,说他们打的井出了水,或是他种的地上冒出针尖般小的绿苗是,他会欢喜得像孩子般跳起来”“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我没有参与君子兰的种植且都能有这日日的欢喜,试想倘若它的一生我都不是旁观者又会如何呢?这里面的心理很是复杂。
有点像养孩子一般,从出生到成人,天天看着,全程跟随,好的时候如同我欣赏这君子兰的额绽放,不管不顾不生气,它就在那里默默地长成了我喜欢的样子;可麻烦的时候却希望自己就这么远远看看把玩一番即可,千万别凑近了,别如《种树郭橐驼传》中的“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反害了卿卿性命。
所以,我上面这比方就不对。如开头书中所说“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因为我们被时间和传统浸润久了,久而久之忘记了自己身上的枷,它虽能一定程度上保护我们,可最要命的是会蒙住人的本相、本心而不自知。所以,当一切浮华已去,最真实的生活立于苏轼面前时,他除了接受还能怎样呢?
林语堂太过于神化苏轼了,因为我觉得苏轼所做的就是千万人的日常。他的诗意来源于他的苦难。他的苦难从他内心深处的滋生出力量,这力量并非是冲破苍穹的宏大,这力量温和、内敛、平静。这力量就叫——日常。
办公室里的君子兰花期只有十来天,幸运的是我们的日常比它要长久得多。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4/5/2019 3:35:27 PM
从林语堂的评价开始
马晓涛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的原序中对苏轼的评价非常多样:“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
这样的评价,可以看出林语堂先生写作此传并非是以一家而言之。
这些评价中,有些评价我熟悉,有些不熟悉。比如“乐天派”是从性格层面对他的评价,这是我所熟知的,但“士大夫”的一面,“浩然正气”的一面,就是我的狭隘知识所不能及的。
就像樊阳老师在讲座中所说,很多时候,我们被“宋词”的成就和文学价值所影响,而把词当做时代的文学主流,这就是以偏概全的认知。希望在之后的阅读中,拓展视野,以人物传记的心态来面对这个历史人物、文学大家。
周永峰 - 4/5/2019 5:25:21 PM
苏子生命之源
读《苏东坡传》(卷一)

林语堂宣称:“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这或许是中国百姓延续千年来的“民意答卷”。这是其民本思想的民间反馈,东坡对自己亦描述: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民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苏子生命之源两条线脉是清晰的。一条即他的神交圈,庄子,屈子,陶潜,韩愈等,另一条就是苏子的家庭教育。
三字经有言: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东坡父亲为何发愤?很有可能为了孩子,简单说,做一个榜样。有父亲的样子!当下培养孩子,我们家庭大多充当物质保姆,苏老泉深知,培养孩子要有家庭竞争力,要有学术氛围。
苏老泉对两个孩子是寄予厚望,《与二子说》曰: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苏老泉深情地提醒二子:轼儿啊,我担心的是你不会隐藏自己的锋芒!辙儿啊,这车轮印是能够处在祸福之间的!
宋史记载,东坡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去四方游学,教育重任自然落到了母亲程氏肩上。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件,马上能够说出其中要义。程氏读东汉人物《范滂传》,感慨而叹息,苏轼问母亲:“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到范滂,我难道就做不了范滂的母亲吗?”
三苏进京,东坡、子由应试,凭借《刑赏忠厚之至论》一举成名。主考官欧阳修感慨:……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刑赏忠厚之至论》末段:《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东坡直指国君治国的积弊:君子如果高兴纳谏,祸乱就会快速止息;君子如果怒斥谗言,祸乱也会快速止息!
我不由得替东坡捏一把汗啊!
 1  2 
查看完整版本: 3月读书反馈帖(不要开新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