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刘尧 - 4/26/2019 2:06:36 PM
大家将4月读书反馈帖发布到这里!
洪健天 - 4/26/2019 2:58:56 PM
钱穆先生说过:对历史,尤其是本国的历史,要有一种温情之敬意,同情之理解。苏东坡生活的时代是北宋,在党争的风气下,身在政坛的苏东坡难免牵涉于中。同样,在文人和歌女之间交相唱和的风气下,就不需要用现在德艺双馨的目光去苛责,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现场,才能采取平视的视角。
王凤琼 - 4/27/2019 10:03:13 PM
《李尔王》这部悲剧看得我想发火,李尔作为国王他会这么笨,随意就相信两个女儿,而让疼爱的小女儿受苦。法兰西国王也这么轻率,准备不充分就发动战争,致使小女被捕,埃德加就这么不堪一击......总之,我不欣赏这样的作品,有点脱离生活,是不是作者的缘故,才会出版,我有很多的疑问,希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找到答案。
许敏 - 4/28/2019 11:21:03 AM
林语堂先生在卷二第九章《人的恶行》中说道:苏东坡去世之后,一黄某获得苏东坡一珍贵的手稿,其中有苏东坡下列的名句:“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
贫贱有出口,可以呐喊,可以呼救,更可以贫而乐道,苏子当然是这样的人;而富贵呢?已经到头,如果不好礼,那真会把人性的真实部分暴露无遗:正如林语堂先生接下来写到的:每一个革命在未得势之前,能表现出最大的力量与团结;但在既已得势,既已清除反对力量之后,则开始由内部的纷争而分裂,终至崩溃。在力图推翻别人时,人性中的精华发挥作用;在企图控制别人时,则人性中之糟粕发挥作用。只要情况顺利,这群小人各有肥缺在手,则忙得无空闲自相争吵。但在王安石一旦失势,情况开始逆转,此一帮派则内部失和了。
李廷梅 - 4/28/2019 8:40:37 PM
卢照邻、骆宾王让中国的诗歌从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和张若虚又使诗歌变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
所有的诗歌都离不开“人”的审美,离不开人的情感,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
罗慧萍 - 4/28/2019 11:12:52 PM
一个爱惜人才的时代
——读《苏东坡》点滴
苏家父子三人去拜访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他的提携,但张方平说:“你们找我有什么用啊?你们直接去找欧阳修,他是文坛领袖科举首领啊!他主持科举考试,去找他,我来推荐。“张方平于是向欧阳修写信推荐了苏家父子兄弟。但是你们知道吗?张方平跟欧阳修是有过节有宿怨的啊。当年,欧阳修参加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张方平坚决反对,他们是政敌,几乎从不往来,可是张方平认为,苏家父子兄弟是人才,他就给欧阳修写了推荐信,欧阳修还真认真对待了。难得欧阳修见到了“三苏“是张方平推荐的,也并不认为他跟自己有过节就有陈见不买账,恰恰相反,他只看文章只看人品,不管是谁推荐的。看看他说什么来着?他对年轻后生说你们”未来的文章,就应该是苏轼这样,这才是文章发展的方向。“欧阳修积极扶持“三苏”,为他们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对于“三苏”,张方平是贵人,欧阳修也是贵人,可是两贵人都推荐苏家父子兄弟,这说明什么?说明当时在北宋时期,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只要是为朝廷推荐的优秀人才,他们往往可以尽弃前嫌,这就是“三苏”他们幸运的地方,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一个极其重视人才的北宋。
欧阳修对苏轼的奖掖和提携,可以说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给科举考试的副考官写过一封信,在信里,他说我读苏轼的文章头上冒汗,为什么?头上冒汗了是觉得他真是个人才啊。他的文章很痛快,我这年龄才能悟出的道理,这个年轻人就能说出来了,跟我见地一样,深刻啊!我当为此人出头竭力。我是文坛领袖不错,我在文坛领袖占着道不行,我要为苏轼让出一条道来,让他能够出人头地。三十年后,我的文章你们可能不记得了,可是你们会记得苏轼的文章。
看看,张方平、欧阳修等,这就是一个封建时代士大夫的胸怀!欧阳修本身也是非常优秀的人才,他是北宋时期伟大的文学家,但是他愿意为年轻人主动让出一条路。实在话,从古到今这样的人并不多见。突然想到,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年了,这100年来,我们扫荡了多少被我们称为“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然而我们建筑起了一个新的文化了吗?我们曾经以为封建社会有多么的不堪,但是那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那些领先于世界文化的秦砖汉瓦、唐诗宋词,我们今天还有可以引以为自豪的吗?人才是兴国之本,一个重视人才、重视本领、重视文化的时代才是有希望的时代。所以我们说苏轼自己有天赋,更赶上了一个好时代,非常好的人文环境。
申容昆明经开一中 - 4/28/2019 11:13:13 PM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 在莎翁的剧中,我最爱的确是这一部。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读《哈姆雷特》了。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最初就图抓情节,后来就是“寻章摘句老雕虫”,专门摘抄一些名句,以图拾人牙慧。再后来对里面的爱恨、生死、进退、正邪等有了一些疑惑。 哈姆雷特的复仇,私以为是成功的。如果当初在克劳狄斯忏悔时他一剑使之毙命,他和奥菲利娅幸福成婚,母亲没死,雷欧提斯宽恕了他,那这出剧除了世俗的圆满还有什么看头?克劳狄斯忏悔时,他的犹疑,闪现的是人性的真实,是人性的光芒,是人世的希望。他虽去世,但临终前把生死、爱恨看得通透了,克劳狄斯也被他击杀,霍拉旭会帮他揭开真相,福丁布拉斯也会来接替王位(福丁布拉斯是个典型的行动派,恐怕比他更适合继承王位)。这样的悲剧,不也是圆满的吗?
韦春玫 - 4/29/2019 7:12:51 AM
《苏东坡传》反馈: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每次看到泰戈尔这句话时,总会不由想起苏东坡。东坡这一生,颠沛流离,中进士,起用,被贬,调任,被贬……不是被贬,就是在调任的路上,但是在他身上没看到颓废与消沉,只看到旷达与乐观。人生得意时,他坚持初心,守护内心的光明;而在人生最失意的时候,他把日子过成了自己最愿意过的日子。“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便是最好的写照。文人好酒,东坡也不例外。他喜欢酿酒,并且喜欢到处送人,虽然不好喝,甚至朋友喝了还腹泻,但他自我感觉超好,还把酿酒的环节、工序分享出来:“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屏不须拨”;东坡喜好吃肉,于是就自己研究猪肉的新吃法,半肥半瘦,再加上香料,用小火慢炖,这便是后世闻名的“东坡肉”,虽然在我看来并不好吃;东坡喜欢砚墨,为了研究烧松脂制黑烟灰的制作方法,他和朋友把屋子都给烧了,在残留物中制作了几十条像手指头大的墨条,东坡戏称“海南松烟东坡法墨”;他喜欢下棋,但水平特臭,偏偏能整夜整夜看别人通宵下棋;东坡喜欢唱歌,但五音不全,偏偏又喜欢唱来送人……看,这就是苏东坡,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仍然热爱生活的苏东坡,古语曾说:“心悦则物美,心悲则事哀”,因为心中永远乐观豁达,所以即使身处困境,东坡也一样悠然自在。这样的东坡,世人怎会不喜爱与仰慕呢?
郭晓云 - 4/29/2019 11:29:25 AM
书读的有些慢,到今天才读完前两卷,因为间隔时间有些长,内容竟也有些模糊了,只剩些下零碎的模糊的感受。读完前两卷,最大的感受就是林语堂太偏爱苏轼了,通篇几乎找不到林语堂对苏轼的批评,难怕是指出一点缺点,都没有,这就很令人生疑,苏轼有伟大之处,但他也毕竟是人,还是一个生活在君主专制下的文人,人性的弱点,尤其是一个坏的制度下人的弱点或者说人性之恶更会显著,但林语堂显然把他隐瞒了,也或许他真的没有认为苏轼有人性之恶,苏轼就是完美的,正如他所评价的,苏轼是一个道德家,如果真是如此,这似乎有些可怕,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伪善,撒谎,我们不敢正对自己的内心,更不敢真实的表达,我们并没有西方意义上的独立人格和所谓心灵自由,我们有的只是逃避自由,借天人合一,借顺其自然放弃自己的独立性,所以所谓伟大人格更本不存在!
刘显 - 4/29/2019 3:44:27 PM
烦闷时读苏轼,恶劣情绪稍减。相比东坡,我所经历的起起落落,实在是太平常了。但我不相信他是天生乐天,于自身的遭遇能淡然处之,否则,怎会写出“江海寄余生”这样的句子来?
大多数人,一辈子下来,总要遇到些麻烦事,吃些苦头的。只是,不同的人面临困境,总能显出不同的成色。东坡被贬后,去修水坝,耕地种菜,练习气功,研究瑜伽,呼吁保护儿童……这让我想起了文革时期被发配到干校去干活的知识分子,有些人到了那里,基本上也就废了。但也有人能调整好心态,认认真真放牛,想办法改进种植方法,想办法让日子过得更有趣些,留待有用之身,做些力所能及的有用之事,总比虚度光阴要好吧!而且,这样也能稍减些痛苦。
苦难与挫折,并不一定能成为人的人生底蕴,成为一个不可揭开的伤疤也说不定。虽说,这也算人之常情,但东坡告诉我,不如去思考它,正视它,或者,与它和解,日子荒凉无趣时,何不去研究做饭,制出几块东坡肉来。
陶潜说他自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所以他归去了。比起东坡,他少年气更足,更任性,更像个侠客。回顾自己的生活,也曾想过要学陶渊明,昂首挺胸地出走。只是,尘网沉沉,丝丝勾连,许多时候几乎毫无办法。好在,还有东坡,还有大江东去,还有明月弦歌,此乃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天地万物所共适。
郭冬梅 - 4/29/2019 3:56:56 PM
因为《苏东坡传》,我更喜欢林语堂先生了。 或许我是个完美的人,喜欢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就连缺点都是那么可爱。人生不如意有二三,如能够善待自己,原谅别人,善待生活,实属不易。
海南岛儋州是苏东坡最后的贬谪处,在当时属于未开化的荒蛮之地,黎族为主,生活较为艰难落后。已62岁的苏东坡,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仍能淡然处之。渡海之前,他听说苏辙被贬雷州,一首诗,表明心迹:“天其以我为箕子,要使此意留要荒。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在天涯海角,与家人隔绝,饥寒交迫的艰难生活。苏轼保持坚韧的性格,顽强存活,继续自己的文学造诣,引领当地的学生,将文化传递给那些黎民。苏东坡的海南给我们的人文启迪:出处进退不过是一时之事,只有文化的薪尽火传才属于不朽。困苦中,那句:“我本儋耳人”我心安处是故乡,好温暖的一句话,将自己放在这里,不纠结、豁达,洒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是苏东坡给自己最好的总结。
jy3416104 - 4/29/2019 5:33:53 PM
每天忙于工作,《苏东坡传》读得实在太慢了。
跟大家分享几个留在记忆中的片段:1、苏轼父子三人回故乡办理完丧事之后,买舟入京,一路游山玩水,写诗作赋,好不快活,跟随他们的脚步,似乎也游历了彼时三峡的奇异风光,当他们入湖北时,一路平阔,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2、苏轼的《为政的宽与简》这篇文章,也更人了解了这位心怀天下苍生、有担当的父母官。3、书中对王安石的评价也是让人大开眼界,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不管怎么说,苏轼是目前去最感兴趣的一个文人,看这本书也配合着记录片在看,无论是人生修养,还是作为语文老师都收获颇丰。
刘倩亲近母语 - 4/29/2019 6:51:11 PM
关于民主和明君的讨论—读书会摘录
下一次读书会讲罗马史,可以把凯撒这个剧再读一遍。
雅典人为什么不喜欢由一位像国王一样的统治者来治理国家?雅典人给我的感觉总是在吵来吵去,什么“贝壳放逐制“啊,有时候把好的执政官都赶走了,你同意这个做法吗?为什么?有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这是我们的核心话题。
对,他们就把那个啥大将军赶走了,后来波斯人又打回来,没办法又把那个将军请回来了。
嗯,你说的是大将军阿里斯提德,他很厉害的。嗯,老百姓投票,做了这么错误的决定,那怎么办?
我觉得最好找一个特别厉害的皇帝,很清明的皇帝来治理
嗯,明君,自古以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希望,找一个明君来治理国家。
这个皇帝最好还要永远不死。
是啊,就算是个明君,像唐太宗那样的,管理几十年也会死的呀,他死了以后怎么办呢?
一般开国皇帝都很厉害,然后以后的就不行了
是为什么开国皇帝厉害以后的就不行了?
姑娘们叨叨讨论了很多,列举各朝代明君,还有他们不成器的后世子孙,二代富三代,好皇帝会不会变质呢,也会啊,比如李隆基。……
好,我们回来,民主有时候会犯错误的,这里说的直接民主导致了什么样的坏结果?
把好的执政官赶走了.
嗯,我们再想一想,经过这一次事情之后,雅典人再选举的时候,他们会不会想一想?上次我投票把这个厉害的人赶走了,结果差点被波斯人打了,这次我应该怎么投票呢?
可能会想的吧?
不一定……
这是一个蛮深的话题,前两周明明的罗马板块,学到莎士比亚的凯撒,我们就讨论过,要不要弑暴君,是要有效的专制,还是要无效的民主?民众是盲目的吗?
SW又想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是贝壳放逐制,我可不可以写一个我讨厌的人的名字,把他放逐出去?
这是一个好问题,比方说张三昨天我打了一架,我恨死他了,就把他的名字写在贝壳上,然后把他赶出希腊,可以这样做吗?
不可以吧?不知道……
这里要拆分为两点,第一,我有没有权利把张三的名字写在贝壳上?第二,我们能不能就把张三赶出雅典这个事,作为一个议题来投票。这个我们晚一点会谈到。
就好像特朗普,我觉得美国人就应该把他选下去!
他根本没有执政经验。
就像一个小丑一样跳来跳去,还想在墨西哥边境建一堵墙……
liuyong - 4/29/2019 7:09:43 PM
五一闲暇,才拿起《苏东坡传》,几个小时读完第一卷童年与青年卷,也把假日倦意一同消散。
第一卷第一章开篇总体介绍东坡,虽是传记常有形式,不过东坡的别具一格和作者的慧眼还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提到东坡诗文魅力时所说的“真纯”,大概每个读到此处的人回想一下东坡诗文都会会心一笑。以前读《古文观止》,读秦汉魏晋骈文,觉得过瘾,但读后像吃了满是调料、肉不多的酸菜鱼一样,可口但没太多营养;而读东坡的前后赤壁赋确是肉也有了、调料也足了。也许正因为如此,东坡诗文能给人带来真正长久的快乐。
后边四章介绍东坡出生到出仕的生活则无甚可读之处,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对东坡父子三人入京途中三峡景致描写。
郑小冉 - 4/29/2019 8:14:38 PM
第二十五章 岭南流放
文中写道“他外在生活绝不寂寞。可以意料得到,所有邻近地区的官员都利用此一难得的机会来与这位杰出的诗人相结交。”其中有五县的太守、杭州僧人、道教奇人吴复古……尤以苏州姓卓的佛教徒读来印象最深。为了让苏东坡在宜兴的两个儿子听到父亲消息,他便步行出发,横越大庾岭,走得满脸紫赯色,两脚厚茧,走到了。
观察自己身边,有些人个性鲜明刚烈,别人不敢说不敢做的定为人先,一阵风来雨去的好不热闹,自觉爽快的同时也会不经意被人议论或开罪他人;有些人少言寡语、不争不抢,淡泊名利,与周围人甚是相安无事,可和这类人交往总觉得像是菜里少了盐,淡而无味,落落寡欢似的;这两者或为天秤的两端,说不上全好也说不上全不好,可总像是酒未尽兴席就散场。
好在身边还真有一位朋友颇有“东坡”味道。仕途上也是几经起落,辗转沉浮,看尽繁华、历经苍凉,可每有聚会一定要叫上他,酒席上爽快不羁、谈笑风生;出去旅行一定要叫上他,就算露宿山间野店无肉无汤,他也能逗得你开怀大笑、烟雨平生;唱歌他一定是那个最抒怀动情之人,身姿语调自然真实,帮着你把藏在内心里的自己酣畅淋漓地释放了出来;还有在教室里读书读到忘我被学生笑话,在家里写字、养猫、下棋、打麻将……每日闲云野鹤般地过着最真实的生活,成为最真的自己。
大家都愿意聚在他身边,他身边也常聚着一群有趣之人。这和书里的东坡先生可真像。这两人之“趣”并非天生天养,而是在一路坎坷中艰难内化后终究释然。普陀山法雨寺大雄宝殿里正中写着四个字“悟证菩提”,拿这里来用是刚刚好。
芒果 - 4/29/2019 8:23:27 PM
4月份读书心得:本月读的是《哈姆雷特》,感受到的是莎翁的语言魅力。在小说中,莎翁运用了一些当时背景下的俚语或俗语,这些语言读起来浅显易懂又让人深思,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普遍道理。如要等草儿青青,马儿已经饿死。“天上刮着西北风,我才发疯;风从南方吹来的时候,我不会把一只鹰当作了一只鹭鸶。”这样的语言富有韵味,念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又将真实想法暗藏里面。运用大量比喻和对比,突出人物特征。如哈姆雷特对王后说的自己的父亲与叔父的不同。读着莎翁的语言,既是美的享受,也是精神洗礼。
李云跃 - 4/29/2019 8:28:00 PM
读《苏东坡传》王安石变法反馈:王安石变法,苏轼和司马光反对,导致苏轼被贬黄州。司马光上台后,苏轼回京又因反对司马光否定王安石变法中合理的部分而与司马光党羽闹翻被贬杭州。这让我思考;站位和是非对错之间到底选哪一个?如果一味追求功名利禄,那站位就排在第一位;如果骨子里有良知,那是非对错就排在第一位。很显然,苏轼选择了后者,这也是我心生敬意的最主要原因。要放弃功名利禄选择良知,不是一般人能做到。
袁利洁银海学校 - 4/29/2019 8:30:49 PM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苏轼曾写过一首诗,名为《初到广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渐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初到广州之时,苏轼内心是颇为复杂的,既有自嘲抑郁悲苦,但其中又有一份接纳和旷达。
东坡在黄州的心路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初到黄州时的乐,这种乐中,更多的是庆幸,庆幸自己劫后余生。这之后随着家眷的到来,东坡不得不面对现实问题:即一大家子吃饭的问题,心态由乐转悲。满腔抱负不能实现,心中理想也被现实问题击的粉碎,于是转向宗教寻求安慰,内心在出世与入世间摇摆彷徨,其中苦闷纠结可想而知,不然也不会写下:“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样的句子。迫于生计,东坡决定自己开始务农,然而这举动却恰恰将东坡从痛苦中拯救出来,在躬耕中他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与喜悦,更贴近百姓生活,逐渐融入当地生活。由此心态又由悲转喜。
张治勋深圳梧桐山 - 4/29/2019 8:46:50 PM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
30年前,有外系老师跟我们讲,你不读《圣经》,“我很难相信你真的读懂了”。在《圣经》秩序中,意义,荣耀,公义,爱,救赎,是个人与上帝关系的内涵,远比人与人关系中的宽恕更基础。我读出超验层次的这些东西没有?之前我比较肯定,越接近现在,我越不敢说了。我知道,世人普遍认为抛弃神本主义,拥抱人本主义,即所谓的心灵生活世俗化,是大大的进步,但在我看来,这不仅不是进步,反而是对神的僭越。正因为如此,我对《哈姆雷特》中自由主义倾向的人本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疑,甚至否定。
冯乾 - 4/29/2019 9:01:49 PM
奥赛罗作为莎士比亚悲剧集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其中关于种族与人性的探讨十分深刻。所谓外邦人、犹太人虽然可以建功立业但是在主体民族的眼里依然是二等公民。莎士比亚在这一部戏剧中体现了种族平等的人文思考。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4/29/2019 9:10:01 PM
苏东坡传阅读反馈
马晓涛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有一段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叙述与论述。文章平实而不失详尽,叙之有道。而了解苏东坡其人,是必须了解这个复杂事件的,才能明白苏东坡所处的位置。对于变法的成因与结果,在高中历史课上,以及之后的阅读中都有深入了解,但这次阅读《苏东坡传》的史实与叙论,我有几点新的感受:
1.历史叙述与历史评价万勿混淆
中学历史与我的学习过程中,过早地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而忽略许多历史事实的叙事,在其中藏有许多深层原因与深层内涵,万勿过早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
2.历史人物分析与趋势分析万勿混淆
本书是评传类的书籍,而对苏东坡、王安石亦选择了人物传记式的叙事。而历史趋势的分析应当是大量调查与评估之后的客观评价,与评传且勿混淆。
3.新的历史研究工具可以借鉴
人物是认识历史的角度,而经济学、历史学的新知也是认识历史事件的新角度、新工具。
崔桂静 - 4/29/2019 9:38:30 PM
读黄州时期的苏东坡,去解悟他幸福的密码。“苏东坡这位天纵大才,所给予这个世界者多,而所取自这个世界者少,他不管身在何处,总是把稍纵即逝的诗的感受,赋予不朽的艺术形式,而使之长留人间。在这方面,他丰裕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当我们抱怨生活的不公时,想一想苏东坡也就释然了,他所经历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的某种写照,每个人都可在他那里找到自己,找到从痛苦通往幸福的密码。恍然觉得,苏东坡像是被谁派到人间,他的使命是点化众生,用他的才情和他的飘零,用他飘零中更加熠熠生辉的才与情。
王明月四川富顺柑九校 - 4/29/2019 9:48:58 PM
【《苏东坡传》讲座反馈】:书的第一章作者谈到王安石其人及其变法对苏东坡人生的影响。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对苏东坡的欣赏和赞美溢于言表,相反,对王安石的为人却颇为不满。读到这里,不禁引起我对王安石的好奇。中学时代,学历史,书中只谈了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对其人说得甚少,我们也只是通过他的几首诗知道,噢,原来王安石还是诗人。没有人引导我们去深层次的探究变法的背景,去了解王安石其人。当然,每个人对同一事同一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即使是历史名人,收获褒贬不一的评论也情理之中,人无完人,无可厚非,至于王安石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也见仁见智。
王玲 - 4/29/2019 10:15:06 PM
在中学,我们学习了许多苏东坡的诗词,也做了不少关于苏东坡的试题,以为对苏东坡有很深的了解。其实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我们对苏东坡的认识不可能更加全面和立体,相反对他还是一种刻板的印象,比如苏东坡是一个豪放派的诗人。
在这次阅读《苏东坡传》中,我系统地了解了苏东坡的行动轨迹图,再来重新阅读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前后赤壁赋》、《洗儿戏作》、《荔枝叹》等作品有了更多立体的认识。然而这种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个时代的深阅读形式在中学阶段多么欠缺。正因为如此,我们有义务推广深阅读!
云南昆明和志茹 - 4/29/2019 10:21:26 PM
【读书反馈】读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的《二度迫害》,尽管林语堂先生的叙事笔调是波澜不惊的,可依然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懑。从第二十四章,《二度迫害》所叙的章惇对苏轼以及对刘安世等元祐党人的迫害来看,这样的人而能拜相,宋朝的亡国之音已经奏响。此时的章惇集团,他们的迫害有多猛烈,北宋的亡国之音就有多响亮。反倒是刘安世、范纯仁等垂垂老矣之人,在面对迫害时刘的家人哭泣,而他则饮食如常;双眼快要失明的范,即使是明知为吕大防进言的后果,但依然甘为他人冒风险,所以他拥有“孝顺和睦”的家人。而范与苏轼相交甚善,也是正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苏轼的在受迫害时的淡然与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正是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一种注解。
叶娉婷 - 5/3/2019 9:32:39 PM
读书笔记:原来读“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这首诗的时候,感觉是悲哀,感叹人生就像飞鸿一样,好像苏轼到了晚年时期,感受到了一种人生的无奈。可是在第6章《神、鬼、人》当中才发现,原来这首诗是苏轼第一次外出做官,与弟弟苏辙,互相思念,寄的信件当中的诗歌,似乎是在玩一种字谜,用韵非常的轻松自然。那么早年时期苏轼内心的“飞鸿”和晚年时期的“飞鸿”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作者的创作背景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要根据作者是什么时期,什么背景下面所创作的,去解读诗歌的含义。
林语堂在这一个章节当中,说到苏东坡在太白山上祈雨,迎龙水的内容:“在路上,他看见一团乌云在地面低低飘过,在他面前展开。他从农夫手里借了个篮子,用手抓了几把乌云紧紧藏在篮子之中。”这样的描写甚为神奇,我推测这应该是民间传说,当然不能否认求雨之事,但是抓云的细节我却是不信的。可能林先生的心目当中,苏东坡的地位太高,以至于都有点神话了。
林先生还在这一个章节当中说道苏东坡续弦,在娶了第二任妻子当中他说:“所以女人只要聪明解事,规矩正常,由她身上时时男人联想到美丽、健康、善良,也就足够了。”这样的观点我肯定是不赞同的,当然在当时的那种年代,男尊女卑是正常现象,但是我们今天去审视的话,更加觉得苏东坡为何会如此思念第一任妻子,就是因为第一任妻子对他的帮助非常大。所以女人不仅仅要聪明解事、规矩正常,更需要独到的眼光。
林先生首先是从王安石的肖像描写,从正面、侧面分别来写说王安石很丑,他的生活习惯特别不好,所以呢,受到苏家三父子都看不起。把王安石当成一个小人来写,把王安石的改革变法看的一无用处,这样的写法是不具备历史的客观性的。
文帅楠郑州八十五中 - 5/4/2019 12:46:31 AM
《哈姆雷特》读书反馈:细想莎翁在这部悲剧中把能用到的戏中戏都用到了。一上来就是匪夷所思的鬼魂,接着是哈姆雷特安排的戏剧。最后才是真正的复仇。而真正的复仇又更为复杂。复仇的延宕是古典文学中体现出的人对世界的反思。鬼魂是一种怀疑,戏剧是一种求证,里面展现出莎翁大量的类比、比喻等语句,正是文艺复兴之时对人的本性的思考。
周永峰 - 5/4/2019 9:04:04 AM
《苏东坡传》读后感
运河之水:东坡生命里的“真水”
东坡为官多地,他舟辑往来于运河。运河水平缓而绵长,他在运河相依的城市掀起了人生的波澜,运
河也见证他的宦海沉浮。
杭州:遇见灵魂知己
在杭州,他遇到了生命里的最重要的人,一日他与友人泛舟于西湖,偶遇一位女子,女子长相婉约
清丽,东坡随口吟哦: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个女
子便是朝云。如果说王弗、王闰之是东坡事业的“贤内助”的话,朝云是灵魂深处的知己,断言没有朝
云闯入东坡的生活,东坡才情大打折扣,没有涌动的泉水哪有汩汩的生命激情呢。
东坡被贬广东惠州,朝云陪在东坡左右,一同参禅悟道,面对人生困顿。朝云因瘟病撒手人寰,东
坡写下: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每一个字都是东坡心底最为深切的
呼唤:永远地痛别,更期许在另一世界相遇。
湖州:乌台诗案的人生转向
“激”“急”“机”探讨“乌台诗案”的背景。元丰二年《湖州谢上表》载:……知其愚不适时,难
么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东坡远离政治漩涡,对新法表明态度,这是东坡秉性
,“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盐”埋怨也好,“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牢骚也罢,神
宗等5任皇帝皆知东坡耿介,王安石的新法的激进裹挟整个王朝心急火燎地滚滚向前,国库空虚,曹太后
结束了“垂帘听政”,神宗甩开膀子“机会”终于来了……
据称,当时御史中丞李定向皇帝报告案情进展。说苏轼面对弹劾全都承认了。神宗大怒,命御史台
严加审查,一定要查出所有人。神宗要树权威的心情昭然若揭,说到底,舒亶、李定等之流一手“算计
”东坡,一手“揣测”皇帝。
苏东坡的生命转向无法逆转了,他坦然、淡然心态或许是在御史台暗无天日的环境中养成的:“圣主
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常州:病眼不眠非守岁
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往常州、润州一带赈饥。东坡已经38岁了,他的小舟停在常州
城外,1073年除夜可能彻夜未眠,有诗为证: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
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他连日赈饥操劳,眼睛肿痛无法入睡,他裹着几床被子还觉得身体冰凉。江南冬天是湿冷的,运河
水的寒气从船底侵入东坡被窝里。即便如此,他还是摸索爬了起来,沐头,小舟在河面上晃荡着,寒风
直灌东坡小舟,东坡啊东坡您真让心疼啊!“除尘迎新的“道”让自己肉身吃尽苦头。
为何不早早登岸呢,常州每一位百姓都爱戴您啊!您怎么能在运河之上“孤舟一夜许相依”呢。东
坡的奉朝廷之命赈饥,他是一位有“边界”的清官:不愿打扰除夜的官民,一年来,他们该享受合家团
圆了!
魏敏 - 5/4/2019 4:40:42 PM
《苏东坡传》第一轮第二次阅读计划
阅读本书卷二
1. 细读第七章到第九章
你觉得林语堂试图从哪几个方面、通过哪些主要事件描绘王安石怎么样的形象?
你在阅读过程中对他的叙述方式、使用的材料、得出的结论有无异议?
王安石本人的经历和性格描述、新法的内容和政策解读,以及作者本人对变法的评价等等。通过文字我们能很明显的看出,无论是对于变法还是对王安石本人,林语堂都是持否定态度的。通过这些事件的描绘,林先生笔下的王安石就是一个特立独行刚愎自用,激进极端而又固执己见的人,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不择手段,不能以常情揣度的怪人,而他所倡导的新政,闹的官场乌烟瘴气,民间天怒人怨,几乎使整个国家陷于瘫痪。
林先生对王安石叙述的腔调和结论,与我们过去接受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且不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这种论点正确与否,但在这明显一边倒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出林先生对于苏东坡的个人偏爱,而对于在政治主张上站在对立面的王安石进行贬低也就可以理解了。但这并不能代表王安石就是这样,只能说是林先生作为苏东坡粉丝情感立场的一种个人见解。
王安石的改革诚然有诸多不足,但出发点是好的,众所周知,凡是历史上的改革家最终都没有好结果,王安石作为才华横溢的官宦世家子弟,何苦要一意孤行的作死,为何要站在逆流的风尖浪口与根深蒂固的世家利益集团做斗争,是因为他看到了盛世浮华下面危机涌动的腐朽,不堪一击的时局。
王安石有着高度的文人操守和救世的情怀,宁愿成为悲天悯人的“罪人”孤军奋战,也不让自己成为一个歌颂太平的优雅才子。
人无完人,功过有争议,虽然变法失败了,曾经备受争议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带来的是北宋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与农民负担的减轻,使国家的综合国力得以提升。
2. 细读第十四章
根据林语堂的叙述,你觉得苏轼为什么会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在乌台诗案中,他的心境又是怎样的?
苏轼能在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是由于太后在临终时留下了遗言,王安石给神宗写信说:"哪里有圣明的时代杀有才华的士大夫的?"王安石这句话起了很大的作用。毕竟,宋神宗还是很欣赏苏东坡的才学,也根本不想杀他,时间上又赶上了天下大赦的机会,让想对苏轼赶尽杀绝的人无可奈何。
在乌台诗案中,在等待定生死的过程中,即便是旷达超迈如苏轼,一旦面对死亡的威胁,神经也如弦满弓、高度敏感的,他开始思考人生,从对仕途的锐意进取,意气风发满怀期待的积极入世,到经历生死看透世事的出世心态。心境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也是这次人生转折点上,少了宦海沉浮的苏轼,从此世上多了一位聊从造物游的苏东坡。
任建斌 - 5/4/2019 7:18:14 PM
2019年4月读书反馈
第十七章瑜伽与炼丹读书反馈:“在黄州那一段日子,苏东坡开始钻研佛道,以后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书中这一章节对于苏东坡研究推广瑜伽和炼丹术进行了大量的叙述——“苏东坡赋予了瑜伽几项中国元素。苏东坡写了关于炼丹的两篇札记。”但是我认为苏东坡的四句养生箴言——“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曰无事以当贵,这告诉我们在心情上要洒脱,不要过分在意得失,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二曰早寝以当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特别重要,早睡早起身体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好比什么都重要。三曰安步以当车,告诉我们不要过于讲求安逸,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生命在于运动。四曰晚食以当肉,告诫我们吃饭时不要吃得太饱。苏东坡的四味良药,让今天处于亚健康的我们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