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2019年6月读书反馈帖
刘尧 - 7/9/2019 3:29:37 AM
读书反馈帖发在这里哈!
申容昆明经开一中 - 7/9/2019 8:50:18 AM
读《麦克白》
莎翁的剧在当时叫座,几百年后,世界上无数读者仍为之叫好。原因在哪呢?这魅力在于永远挖不尽:初读是一个起伏跌宕的故事,对白既通俗又有诗一样的雅致与节奏感,之后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思考。
我以前总觉得莎翁是批判李尔王、麦克白的,但现在觉得不一样了。莎翁始终隐于自身,既不宣扬什么,也不批判什么(这和我读托尔斯泰的《安娜 卡列尼娜》感受一样)。他让角色根据自身的处境自说自话,所以角色有了独立的生命。在时代的更迭中,这些角色引人深思,不失生命力。
抛开麦克白和他的夫人的身份,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人性的挣扎:当富贵、权势与忠诚、良心博弈,他们有纠结;他们在强烈的野心、欲望支配下,又缺乏足够强悍的内心,或者说,他们既因对金钱、名利占有的贪欲,作了罪恶之举,但他们又因之有罪恶感而内心不宁,心中的善还未完全泯灭;他们既想过着“平静”的生活,又对权势、名利起了贪欲。他们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大奸大恶之辈,当命运中的“女巫”也来引诱我们,我们焉能不受蛊惑?胡适先生所讲“不受人惑”,何其难也!他们,分明就是我们!这就是莎翁的伟大之处。
李云跃 - 7/9/2019 12:13:09 PM
读《苏轼传》反馈:这个学期读完《苏轼传》,也听了有关苏轼的讲座,纵观苏轼的一生,我想用《孟子.尽心上》中的一句话来总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刘显 - 7/9/2019 2:59:36 PM
不论读了多少遍,苏东坡贬谪到黄州生活的片段,依旧是我最喜欢的。
      我有时想,倘若一个人长寿又健康,钱多到用不完,名声还很好,很得大家尊重,那么他多半是不想上天堂的,上帝又能给得了他什么呢?中国人和西方不同之处,在于多半存有我这样颇为庸俗的想法,追求现世生活上的满足,若是没办法去求来生幸福,也是希望下辈子钱多事少身体好。
      以上发表这么一段歪论,目的还是为了赞美东坡。最起码他生活在黄州这段日子,几乎填满了我对某种幸福生活的所有幻想。自己种菜,自己修水坝,自己耕田养猪,闲时去县城里喝酒,喝累了倒在路边的草丛里,伴着野花酣睡,若是这时见到些趣事,便记录下来,组成许多美好而有趣的句子……这样的日子过下来,我也不想去见上帝了。
      听过一些伪文艺青年常瞎唱:“且歌且醉趁年少”,这多半是为了表明某种态度,但里面看不出对自由的清醒认知,只流出一股子趁着年轻多耍流氓的浪荡。我想,真正爱自由的人,想去理解什么是自由的人,应该先读读苏东坡,特别是他生活在黄州的那段。
龚捷 - 7/9/2019 3:23:34 PM
我是五月份加入共同体的老师,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苏东坡传》,读完这本书的感触是东坡真是一个全能的才子佳人,如能与其生在同一时期,我定是东坡的粉丝一枚,我要亲眼瞧瞧东坡英俊的脸庞;我要请他给我提首诗,细细品读;我要追随他一路到黄州,与其插秧栽果,对酒当歌,大地做榻,白云当被。
我被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圈粉,这全然是一名毫无缺点的能人。反之,同一时期的王安石在书中是历史的罪人,他不仅是性格上怪癖,王安石变法更是百姓颠沛流离的主要因素,是北宋走向衰亡的开始。看到林语堂先生对王安石的描述,这让我对王安石想进一步的了解,也想知道林语堂先生在写《苏东坡传》时参杂多少主观感受,我想这要从更多史书中去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读书的目的和追求。
郭晓云 - 7/10/2019 5:28:08 AM
《苏东坡传》已经读完很久了,说实话我是很匆忙的读完的,尤其是后半部分,究其原因是我不喜欢这本书,我不喜欢林语堂对苏轼的几乎完美至圣的表达,而对苏轼其他或者说另一面的回避,这样的苏轼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神,中国的神已经够多了,造了这么多的神,结果并没有提升整个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平,反而是越来越糟,不说道德水平,单说文化,中国人现在有几人是能沉下心来读书的,文化素质之低下,大家是有目共睹的,这样的现状有没有历史的原因?回溯过往,不难看出中国文化观念和道德观念正是这个历史的因素!
芒果 - 7/10/2019 6:55:00 AM
6月份读书心得
《李尔王》这部戏剧从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李尔决定让位,将自己的版图分给三个女儿,依据是让三个女儿说说谁最爱他?谁最有孝心,最有贤德?根据这个给她最大的恩惠。大女儿、二女儿口蜜腹剑,三女儿忠实,不屑说甜言蜜语,落得远嫁他乡,她的两个姐姐却得到整个国家。李尔被这两个女儿赶出皇宫。戏剧如人生,即使在当今,依然有“李尔”这样的人,人性如此?
tzsxwyl - 7/10/2019 7:57:05 AM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读完让人不禁扼腕!骁勇善战的奥塞罗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纯洁忠贞的妻子,甚至连请求做一次祷告的时间都不愿意等?而对充满嫉妒的旗官伊阿古的恶意诽谤却深信不疑呢?究竟什么原因导致了奥赛罗的信与不信?他对苔丝狄梦娜的猜忌怀疑很大程度上源于内心的不自信也就是自卑心理。作为摩尔人,由于世俗的种族歧视,本不可与威尼斯白人而且是元老之女成婚,奥赛罗对于是否能真正赢得白人姑娘的爱、对于这段婚姻其实是缺乏自信的;他虽然取得了显赫的战绩,但对于年轻帅气的副将凯西奥,黑皮肤、厚嘴唇的他一定是自惭形秽的,这种自卑心理导致他轻信了依阿古的谗言,从对妻子执着的爱转变为怀疑再到疯狂的扼杀,最终真相大白挥剑自刎,酿成了这一悲剧。
悲剧的力量就在于引起我们读者的自我反省,我们的内心是不是也有因为自卑而猜忌、怀疑的因子?是不是也曾因为这些不良因子而种下恶果?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无论时代和世事如何变迁,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奥赛罗》对人性的洞悉也仍然震撼并拷问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许敏 - 7/10/2019 8:05:32 AM
我知道这是本学期对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的终结反馈,我想回到序言,再次审读林语堂先生写作的初衷。你看他写道: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现在我能专心致力写他这本传记,自然是一大乐事,此外还需要什么别的理由吗? 仔细看,林语堂先生是以“乐”为他写作的灵魂的,那么难免苏东坡喜欢的就是他喜欢的,苏东坡反对的就是他反对的。你要知道缺少了理性和客观的认知,会打很多折扣的,因此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不认为是最好的,可最好的又在哪里呢?
王凤琼 - 7/10/2019 8:57:03 AM
读书反馈:最近看莎士比亚的悲剧,怎么都看不出名堂,前几天跟一位朋友讨论了一下,他是被故事情节吸引,但看不懂,我也一样,要看一些评论可能会明白一些,一下让我感觉很多作品必须在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下去阅读,正好我刚看了余秋雨的《门孔》,里面提到王元化的评论,现准备看看,再看看各位老师写的,让不懂的自己能略懂,这就是人文行读带给我的改变,发现自己的不足很多,不学不行。
韦春玫 - 7/10/2019 9:29:21 AM
6月读书反馈
很惭愧,如果不是讲坛,我是不会仔仔细细的阅读戏剧文学作品的,这个学期要求的是读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读下来有一些感触。
1、语言上,莎翁作品的语言广博富有变化,讲究修辞。和以前读过的戏剧作品《雷雨》、《茶馆》、《等待戈多》不同,莎士比亚作品当中人物的语言像一首首抒情诗,感情浓烈,具有张力,又富有哲理性。当罗密欧与朱丽叶相遇时,一见钟情使两人互诉衷肠,不吝于对爱人的赞美,而在品味着爱情的甜美中,哲理性的言语又充盈于其中,“充实的思想不在于言语的华丽”“恋爱的使者应是思想”“富丽的宫殿里,会容纳着欺人的虚伪”。而相对来说,虽然《雷雨》《茶馆》也属于舞台剧,但是它把要表达的主题完全融入日常化的语言中,而《等待戈多》更是通过两个流浪汉之间无意义的对话表现世界的荒诞,现实的丑恶,人生的痛苦与绝望。2、情节上,《罗密欧与朱丽叶》安排得很紧凑,两人是在凯普莱特家的舞会上结识,可谓一见钟情,感情浓烈,而和它内容相似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则不同,梁祝之间完全遵照相识、相知、相恋的过程,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东方更含蓄,西方更直接。文章读得太浅,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歌德曾赞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我想是最适合不过了。
陕西邹高峰 - 7/10/2019 10:49:26 AM
《苏东坡传》读后感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刚刚读完卷一童年与青年,感受最深的是林语堂对苏东坡文学特点的分析。一方面林语堂认为“杰作之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所淹没,甚至历久而弥新,必然具有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为了解释“真纯”,林语堂引用了苏东坡的原话“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长行于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实核心就是做文章要自然、清新,突破陈规,真实精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妙情思,不需要刻意雕琢。这样“纯真”的文章才可以使读者快乐。由于不拘常规,才可题材广泛,无论谈道谈禅,谈人生哲理,谈生活琐碎都可以妙笔生花、左右逢源。当然这与苏东坡广博的知识储备、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纯净无染的内心世界以及文章中透射出来的那一股浩然正气是有密切关系的。林语堂评价:我不相信我们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袁利洁银海学校 - 7/10/2019 11:35:25 AM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人的命运,很难说得清,今天你好,明天他好。顺利时,人是不会认识到将来有一天会倒霉的,因为下意识的不愿去想。如果这时人忽然出了点事,落魄了,或许就有机会窥见自己的本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我看到东坡穿农人的服饰,跑去筑坝打井,还结交僧道,钻研佛学,就知道他此刻已然想清楚,自己要怎样去过日子。苏东坡传里详细描述了苏东坡离开黄州时的心境——曾徘徊数十日,但也念及“皇上一片心意”,才不得已离去。
    他不是勾践,做不到卧薪尝胆,却是曾子,可以安贫乐道。人生的选择因为个人意志的不同,总会变幻莫测,所以“人有旦夕祸福”,这是人自己造成的,但可惜的是,即使如苏东坡一般,看透了,想明白了,依旧没法控制人生。人生如梦,不如一樽还酹江月。
叶娉婷 - 7/10/2019 12:52:36 PM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读到二十一章,发现林先生在传记中引用苏东坡的作品,诗最多,文其次,词最少。苏东坡在文学史上确实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全才,但大家对他的词更为称赞。我不知道林先生为何引诗大于词?而且宋朝也是以词为代表,虽然宋诗也很有名,但是"唐诗宋词"已经成为经典。我推测林先生是想向读者展现更完整的苏东坡,既然大家对他的词非常熟悉,那么就更应该从大家不熟悉的诗中,给读者看到全面的东坡先生。
        林先生认为,苏东坡能够从乌台诗案中死里逃生是因为皇上不想杀他,还有太后遗言。林先生说,仁宗的皇后,她一向支持苏东坡,她死前曾对皇帝说:“我记得苏东坡兄弟二人中进士时,心地很高兴,曾对家人说,他那天为子孙物色的,两个宰相之才……我是不中用了,你可别冤枉好人,老天也是不容的。”
        苏东坡从乌台诗案里死里逃生,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人生。到黄州之后,他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从而转向了宗教。他在佛教与儒家思想当中,找到了平衡点。在田园农家生活中,在和睦的邻居当中,找到了生活的意义。比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小序中就说:"三月七日,沙湖2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苏东坡,将眼前的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他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仍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一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出苏子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苏子在黄州悟出的独到的人生。
王明月四川富顺柑九校 - 7/10/2019 1:26:16 PM
通过阅读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传》有些部分刷新了我的认知,也颠覆了我的认知,就像林先生对王安石的认识与评价。当然,我相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相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评价,我们应该尊重。读《苏东坡传》我不仅认识到一个具有豪情,诗情,痴情的苏东坡,还认识了一个热爱生活的苏东坡。生活里的苏东坡居然是个美食家兼厨子,他自己酿酒,自己制墨,种地,做家具,生活也许有不如意时,但他仍把生活过得如此惬意,我想正是他的这种对人对事的态度成就了他豪放的诗情。也唯有真正才学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自信,这正是大诗人对生活的态度。诗和远方始终在心中。
zhangzhixun - 7/10/2019 1:45:38 PM
六月读书反馈:
我超级喜欢《李尔王》,有三个方面,使我着迷,一,死亡,二,份或者说分,三,神的秩序。我想说,从基督教信仰根基而来的精神秩序被冲击与重构,才是理解《李尔王》的纲,而信仰这方面,我们太疏离,所以,对于西方文明的经典著作,《李尔王》,警惕用我自己的文化结构去“框”,也就是说,不去曲解作品,可能才是首要的。
而《苏东坡传》却让我失望,连同苏东坡,也让我失望,原因就在于,没有面对死亡而生,没有终极关怀,撇开神性的追问,人性没有得以彰显,苏东坡的精神世界自由么?不!
崔桂静 - 7/10/2019 4:49:06 PM
东坡的一个短处就是老向客人谈论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于是自由在他的监禁解除之后,用手捂住他的嘴,告诉他以后要三缄其口。但是东坡天然的秉性气度,却让他难改英雄本色,所谓人生在世,赤子何难,真话不讲,良心怎安。这是我最佩服东坡的地方,做人就是要讲真话,同时,敢于承担讲真话带来的苦难。社会,是在真与假的较量中艰难行进的。我们都要做勇敢说真话的人。
李杏莉洛阳 - 7/11/2019 11:39:42 AM
6月读书《李尔王》反馈:
《李尔王》是莎士比亚悲剧五种其中之一,据说是最不受欢迎的一部,因为没有最痴狂的感情。读完这部戏剧后,对于父爱、权利、人性我有了新的认识。剧中人物考狄利娅的悲剧是其父直接造成,李尔王的悲剧完全是他自己的报应,两个姐姐的悲剧跟其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最主要是人性的贪婪自私、对权利的渴望。
故事虽然讲的是一个国王分配权利不当得到的报应,但其实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一个可以分裂的社会单元细胞都可能会面临这种问题:资源的继承和再分配的问题。不列颠国王李尔王碰到的问题中国帝王也碰到过,显然中国的国王看似不公实则更为智慧。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王位制,这种有明确规定的制度避免了许多争端,当然也催生了好多阴谋。李嘉诚就把自己家族大部分的资产8500亿都给了长子李泽钜,而把一小部分给了二儿子李泽楷。这样既保证了资产的完整,又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事业。李尔王的分配看似公平,分配的依据却是谁对自己忠诚,听的是谁的话更好听,这样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人生也是这样,今天的选择决定你明天的生活,今天的结果也是你昨日选择的呈现。如何优化选择,让自己的人生越走越顺,而不是像李尔王一样越走越艰难,是这部剧给我的一个启示。
莎士比亚为啥要安排剧中唯一善良美好且幸福的考狄利娅死亡,这样的残忍让人不忍细看。同时也让我怀疑,难道令人觉醒的唯一武器就是让美好的人消亡吗?考狄利娅为救绝情而残忍的父亲死亡值得吗?她对父亲尽了责任,她对自己的夫君及随她征战的法国子民尽到了责任吗?她的举动在原著里显然是正义正确的,但我却觉得未必如此。
在看莎翁的戏剧时,我也总是尽量提醒自己要把对人物的理解放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但依然有很多困惑或者不解的地方。不过,对比剧中人物的善恶,反观自己,明白得失,也是一种收获吧!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7/12/2019 5:50:35 AM
《苏东坡传》读书反馈
马晓涛
  近期,我阅读了《东坡居士》这一章节。
  这一章节的内容,叙述了苏东坡遭逢政治迫害,九死一生后过起隐居生活的经历,在这期间,苏东坡回到个人本质,回归本真,回归诗人的内心,其作品的质、量都有了井喷式的进步。
  我这一期主要从苏东坡的内心、思想层面进行反馈。
  我们总是或多或少有一种与灾难相隔离的感受。这些人生的灾祸好像离我们都很远。所以有一天真的灾祸降临,我们就会进入一种不知所措。于是苏轼的诗中开始出现一些人生多变、渺小的表述
  东坡经过这样的考验和磨难,开始进一步思考人生的意义,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进行得与失的盘点和整理。这种盘点与整理是一种人生的重建。在这个过程里,苏轼开始重新看待人生的选择。于是,他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关注田地、建筑、花鸟、饮食。
  当人的精神松弛下来,当人进入一种闲情逸致中,人的创造力就进入了一种井喷的时期。《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个阶段所作。
王玲 - 7/13/2019 3:16:58 AM
读完《苏东坡传》,东坡的形象也立体了起來。他的一生是儒道互补的一生,所以在每一个人生阶段他都找到自己的心理调适坐标,进而以达观者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正如一首歌里唱:我爱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我爱苏东坡,乘风乘月乘仙鶴~~我爱苏东坡,随明月转朱阁~~它那么自然地唱出了我对苏东坡的喜爱。可以这么说他是继李白之后最具有“仙”气的诗人,然而他又不似李白那么高不可攀,他就是一位邻家大叔般的吃货、造酒实验者、月夜游荡的人,所以更召世人喜爱。
温和玲 - 7/17/2019 4:48:50 AM
这学期跟着大家一起读完了《苏东坡传》,终于明白为什么后世人一直特别偏爱苏轼。
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当我们走在庐山风景里,会有感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面对人生的不如意的时候,忍不住会说:归去,也许风雨也无晴。当我们面对人生的无常,心里飘过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路都过来,似乎苏轼的诗词一直融于我们的血脉深处。读书的同时,我也常常思考,苏轼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千古流芳的诗句?是什么成就了一个全才丰富的一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苏轼,就像看到了人生的种种可能。
不在长夜中哭泣,不足以语人生。苏轼的人生,是少年时接受的严格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一辈子官场上无所出息,对于自己的两个孩子却是十分严厉。书中,有一个细节说六十多岁的苏轼梦中变成了一个在父亲监督下读书的孩子,为了完成外出的父亲要求的春秋,心里十分担心。少年时的严格让苏轼在人生的名利场和命运的颠簸中十分有底气而自信。
无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苏轼的名和字,都是看着没有任何作用,不太起眼,却是妥善处理祸福,能够低调走好自己的人生。苏轼的嘴和笔锋芒毕露,才华太高,得罪的人也太多。他青年中年快意恩仇,潇洒江湖。中年也因此而卓然而立,在乌台诗案之后,不断在人生的低谷中,找到自己天平的砝码。
所以,细读苏轼,也在关照自己,为自己年轻的人生定基调。
洪健天 - 7/17/2019 10:20:37 PM
最近一直在读东北方面的书,感慨东北的历史演进,无论从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历史学的角度观察东北,我们都会发现东北的特点,他永远都是一个他者,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还是行走在其中的人。
郑小冉 - 7/18/2019 10:13:47 AM
因为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所以连带着又读了祝勇的《在故宫寻找苏东坡》,书里的知识是会有延展的,所以又尝试读王水照的《苏轼传》。这还不够,因为书里的知识盲点,就买了达亮的《苏东坡与佛教》,现在正在读的是杨治宜的博士论文《“自然”之辩——苏轼的有限与不朽》。
说实话,这位青年学者的论文不大好读,自然是我的功力不够,可是于求知中的探寻是让人激动不已的。特别是看到相合的句子,如老友重逢般亲切。
第二章  制造“自然”
章节一开始就是“平淡”一词的解读。看着尤为亲切。因为上学期关于《美的历程》阅读中提到宋代的艺术流变也是一致的观点。对于学者写道的“平淡,也能理解为一种时间的概念”很是赞同。所以换种说法称“平淡是一种带有欺骗性的简单”自然也就说得过去了。这样的理解角度很有意思。
接下来说到如何达到平淡的时候,将朱熹的“平淡是艺术经营的缺席”和苏轼的“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绚烂之极也”做比对,指出苏轼对于平淡的理解其实是和自身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联。
后面作者用现代神经科学的现象来解释如何通过技艺的精湛来显示出道的精髓,甚为有趣。他说,通过反复练习,用来完成一项任务的神经元将逐渐被“捆绑”到一起,它们之间的突触会增加、回路将增强,所以涉及完成此项任务中某一步骤的神经元被激发时,控制下一步行动的神经元也会自动被激发,因此一件任务可以在“不假思索”间被完成,让人节省精力来注意到其他不寻常的细节。所以,《庄子》里从事百工贱技的匠人,我们现代社会的卓越工匠不都是此理吗?因此,苏轼认为要想达到“自然”,一定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和学习方可。
在学习练习的时候又要注意不受外物所固,这是很两难的过程。因此,我们要首先认识到人非完人,所以我们必须先把人为的法则、规则、技艺彻底练习内化后再将之遗忘,达到创作前的“空”,即自由。突然想起前几天学生参加演讲比赛的问题就是太注重发音发声等外在技能的呈现,背负着这些“物”偏偏又忘了“心”的本色出演,所以没能取得好成绩。
冯乾 - 7/18/2019 12:39:16 PM
奥赛罗,
这个月我阅读了莎士比亚悲剧五种中的《奥赛罗》一篇,奥赛罗作为一名异乡人或者异族人的代表,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于这一类人的思考,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是人文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同时也是地理大发现出现的时代,如何面对这一种种族之间的冲突和财富的快速增长,莎士比亚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是选择包容、排斥还是利用,是自卑自我孤立还是尽力融合这直到今天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冯乾 - 7/18/2019 12:58:26 PM
奥赛罗,
这个月我阅读了莎士比亚悲剧五种中的《奥赛罗》一篇,奥赛罗作为一名异乡人或者异族人的代表,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于这一类人的思考,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是人文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同时也是地理大发现出现的时代,如何面对这一种种族之间的冲突和财富的快速增长,莎士比亚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是选择包容、排斥还是利用,是自卑自我孤立还是尽力融合这直到今天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冯乾 - 7/18/2019 1:58:24 PM
奥赛罗,
这个月我阅读了莎士比亚悲剧五种中的《奥赛罗》一篇,奥赛罗作为一名异乡人或者异族人的代表,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于这一类人的思考,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是人文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同时也是地理大发现出现的时代,如何面对这一种种族之间的冲突和财富的快速增长,莎士比亚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是选择包容、排斥还是利用,是自卑自我孤立还是尽力融合这直到今天都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李廷梅 - 7/19/2019 1:48:27 AM
因为生病住院,得以把《苏东坡传》很细致的读完,期中,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节,林语堂用很多的笔墨写王安石出道前如何拒绝皇帝几次三番提拔京城的机会。等待时机的成熟,为自己一举成功积蓄力量和名气。时机到来后,王安石又如何说服年轻的神宗皇帝进行变法,而变法的过程中,农民流离失所的种种细节,写得细致真切。不管林语堂是带着多少主观感受来写王安石的变法,这样的笔触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不由得对农民产生悲悯情怀,对王安石的对法持怀疑态度,这就是林语堂的笔端的力量!但是,即使带着这么大的主观感受,林语堂也能非常客观的可定王安石的人品。林语堂以取小妾为例指出:王安石和司马光两派的领袖都是属于个人生活要求非常高洁的人,他们不贪财,不好色,只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同时也写到王安石去世时,司马光写的建议里说只是性格执拗,变法有问题,但他本人却兢兢业业,理应厚葬。这是多么难得的君子之斗啊!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也许就是被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打动。
李廷梅 - 7/19/2019 1:55:49 AM
因为生病住院,得以把《苏东坡传》很细致的读完,期中,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节,林语堂用很多的笔墨写王安石出道前如何拒绝皇帝几次三番提拔京城的机会。等待时机的成熟,为自己一举成功积蓄力量和名气。时机到来后,王安石又如何说服年轻的神宗皇帝进行变法,而变法的过程中,农民流离失所的种种细节,写得细致真切。不管林语堂是带着多少主观感受来写王安石的变法,这样的笔触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甚至不由得对农民产生悲悯情怀,对王安石的对法持怀疑态度,这就是林语堂的笔端的力量!但是,即使带着这么大的主观感受,林语堂也能非常客观的可定王安石的人品。林语堂以取小妾为例指出:王安石和司马光两派的领袖都是属于个人生活要求非常高洁的人,他们不贪财,不好色,只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同时也写到王安石去世时,司马光写的建议里说只是性格执拗,变法有问题,但他本人却兢兢业业,理应厚葬。这是多么难得的君子之斗啊!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也许就是被这些有血有肉的细节打动。
周永峰 - 7/19/2019 10:51:24 AM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王弗是领导式夫人,控制、指挥着一个家庭的走向,在《亡妻王氏墓志铭》:……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我们不必怀疑东坡的对王弗的情感,但如果王弗与东坡长久生活,日子长了,东坡会不会乏味,他的才思会不会消退,这是很难说的。
而王闰之是东坡生活伴侣,是一个平凡甚至平庸的女子,不过东坡对她是十分敬重的。例如某春夜,月光如水。王闰之对苏东坡说:“春月色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色令人和悦。”据说东坡“大喜”,并夸妻子给他了灵感吟出一首《减字木兰花》词: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王闰之这段话搁现在也是大白话,不消说在北宋了,从另一侧面来说东坡情商很高,用诗文哄夫人开心而已。
朝云最懂苏东坡了,至始至终她伴随东坡左右,朝云给了东坡诗文生命。朝云也吸取东坡的才华。我们今天读到这么多苏东坡诗文,要感谢朝云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我觉得这首诗是写人的,不是写西湖,是写人的,这个人就是朝云。这是与朝云相识的诗。
朝云在惠州,东坡称朝云是“天女维摩”,这便是他们皈依佛教后东坡的评价之语,朝云走了。东坡写下了《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显然他们的情感更有宗教意味了。
陈晨 - 7/19/2019 10:54:05 AM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传》感想
上海市二十五中学 陈晨

当提及对一个人的印象,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为他贴上标签。正如林语堂先生在序言中所言,他认为苏轼是一位“富有创造力、守正不阿、放任不羁,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 高士”, “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 “秉性难改的乐天派……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等等。这些林林总总的褒义标签,不难看出林语堂先生对东坡先生的推崇。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一个难得的乐天派。在书中,我们重温了他的坎坷一生:为官三十年,前后调任了十二个地方,几乎两年一变,而在此过程中,他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大难不死,即使如此,他却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脍炙人口的《定风波》也是东坡先生潇洒人生的写照。无论是被送进牢房,还是被一次次的贬谪,都没有使他消沉颓唐。在他生命里最严重也最危险的一次牢狱之灾“乌台诗案”中,那些描述百姓疾苦的诗句,成了新派眼中对新法对皇帝的大不敬,在御史们强词夺理的弹劾之下,他几近遭受死罪也没有让他绝望。

古往今来善舞文弄墨者多不擅从政,但东坡却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池台信宏丽,贵与民同赏。但恐城市欢,不知田野怆。颖川七不登,野气长苍莽。谁知万里客,湖上独长想。”纵观其一生,他竭尽自己的努力用实际行动在造福百姓。他兴修水利、建造供水系统、开设公立医院、改造旧城,甚至研究美食,与百姓称兄道弟。每每走过西湖,总是感慨于他当时的斐然政绩,感慨于他对世间的无限包容和热爱,也许正是这份超脱时代、摆脱封建礼制枷锁的不羁个性,才使得他拥有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挚友,才使得他的人格魅力跨越了时代为我们所推崇。

读罢全书再回看序言中的“标签”,觉得那些“高大上”的称谓似乎都太遥远了。苏东坡活得大度、坦荡,命途多舛,却不悲不戚。他生存的智慧,处事的艺术不圆滑不世故,虽一生起起落落,但我们看到的是他对职责的担当和对百姓的关爱,对朋友的坦诚和对政敌的宽恕,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林语堂先生的这句话总结得确切。“生命以痛吻我,让我报之以歌”,苏轼这位“治愈系”文人值得我们永铭纪念。

六十五载,东坡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19年6月读书反馈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