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2019年8、9月读书反馈(请不要开新帖)
刘尧 - 8/22/2019 8:54:02 AM
读书反馈发发在这里!
许敏 - 9/20/2019 1:25:49 AM
先生鲁迅给喜剧的定义是: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无价值中的价值怎么判断?我以为这里的价值充其量就是以真、善、美为追求的理想,而且以此为衡量的准绳的正面的、积极的道德判断。《中山狼》的结尾,东郭先生赶着毛驴消失在暮色中,那远方的暮色不再是他的绝望,而是他的觉醒,那就是——在伪善遍布的世道,认定“爱人若爱其身”死理的必然会遭受到极大的损害和耻辱,以致自身性命也难以自保。唯有褪下“仁义道德”的包袱,关注自我的性灵,方可解救!“知人才能论世”,康海之所以写出以小见大的《中山狼》,不就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反应吗?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商业化、利益化必然会冲击固有的仁义礼智信,况且以“刘瑾”为首的八虎把持朝政,为非作歹、颠倒黑白、阴险狡诈、忘恩负义的中山狼不正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吗?不过还是得坚信——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芒果 - 9/26/2019 12:12:13 PM
八月份读书心得
        八月份读的是莎士比亚悲剧之一《李尔王》。听了樊阳老师的两次讲座,重新整理下读书心得。第一次读,只是去了解故事内容,没有关注人物性格,更没有站在人类的角度对人性进行思考。这就是读书的差距,同读一本书,收获和思考是如此不同。我仅仅只是读过而已,心灵没有得到救赎。
        这个悲剧里有疯子、傻子、瞎子,但疯子却看到了人性,傻子有着人性的光辉,瞎子看清人的面目。李尔王从失去王位,面对亲情,一步步发现人性的弱点,善良的本性,由束缚中摆脱,回归自我。但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家破人亡,这就是悲剧的崇高。
          回望自己,也叩问下自己,可曾为他人着想。一切出发只为自己,可曾想过学生的真实需求,孩子的内心需要,父母真正所想?可曾去关爱那些在贫穷中挣扎,在疾病中煎熬的同类?甚至觉得自己得到太少,于是心胸越来越狭隘,人生之路越来越窄,越来越看不到出路。
        瞬间知道阅读的目的,现在人类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具有人文关怀,文学是我的救赎。
陈蓓蕾 - 9/27/2019 1:58:08 PM
我从未想过,在大学毕业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因为孩子而结缘樊阳行走论坛,也更是稀里糊涂地被拉到共同体。然后,我开始发现,我开始重新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看书,而且还有反馈作业。

可是开学前至今,不是一个能静心读书的好日子,更没有岁月静好的从容,开学于我,是焦虑和不安,还有不断的生病。所以讲座勉强跟了1次,听了王导的关于媒体的介绍。忽然发现,原来行行都一样,重重复重重。不变的是,越来越多的挑战,以及遵从内心的标准,不忘初心。(啊,歪了,要回到笔记上)

从个人兴趣来说,我更偏向于戏剧里的悲剧。年少时好喜剧,不忍悲剧的结尾,总是想,如果结局没有那样会如何。但年岁渐长,或许看了些人间的悲欢离合,然后就喜欢悲剧里余味,大约人生里的底色有了些许那种味道。

中国十大悲剧里,最耳熟能详莫过于窦娥。凡中国的冤屈,一提起来,莫过于六月飞雪。但是读完后,我对她却没有生起如滔天的同情,相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遇到一个无赖流氓强行被讹也就罢了,可悲的是遇到一个贪财、懦弱又善变的婆婆。窦娥抛却性命是为了这样一个买了自己原本用来服侍自己的婆婆,大好的青春换成行刑前的咒骂,这大约是她唯一能做的,能见证自己清白和冤屈的事情。所有的基调都是基于苍天有眼,天道轮回因果不爽。可是依靠鬼魂断案,大约只是关汉卿内心的一种抒发?因为都是官官相护,昏庸不堪,以至于告状无门。只能等待端云的爹亲自断案才是终结。可是斯人已去,即便父亲功名已得,仿佛一切恢复平静,但是一个女子非要用这种方式自证清白?我的心里不免叹息声又起。有时间如果去查查关汉卿的生平,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

第一篇看得我郁闷,桃花扇相反,出乎意料的精彩。它明显和上一篇的逆来顺受不一样,有着戏剧特有的跌宕起伏,勾画乱世中的悲欢离合。李香君虽然是个青楼女子,如果活在现在,不免也是一个万人迷的有个性的女子,活得自在通透,无奈深陷情网。即使有情人终成眷属,遇到一个张瑶星,仿佛白蛇许仙当中多了一个多事的法海。一个末世里小鼻子小眼的故事,忽然有了生离死别的样子,仿佛三毛笔下的《滚滚红尘》如洪流的人群里那一眼的回望。我想不明白地是,为啥结尾为何那么突兀?花了大力气,却是修道寻真去了?这个过渡让我一直无法接受,作者精心布置了那么多的巧遇,难道结尾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将桃花扇撕个干净,说浓情毁认真?
guodongmei - 9/28/2019 3:34:15 AM
开学一个月了,有时候真的很讨厌在学校的这份工作,没完没了的各种小会、办公室的聒噪、红潮一片。安安静静的,想在晚自习看会儿书,备课,疲惫的孩子们又开始低声窃窃私语。(哈哈,其实很理解他们无休止的各科作业。)每周一上完四节课,好像过了一周。 哈哈在我打下这些文字之后,唾弃自己为啥这么消极。打起精神,打开掌门APP,寻找自己的精神寄托,精神突围,希冀和有趣的灵魂一次一次高频率的交流,沟通,孤独的我需要这种文学的滋养,需要有趣的学习。
  开课伊始,樊阳回顾了从2017年到2019年上半年的课程,对课程做了概括,让我有了想从2017年开始,跟随老师开始这次文学之旅,人生之旅。
今天的这节课谈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咖,代表人物-莎士比亚。生平,重要的是老师讲到了17世纪-20世纪,连续四个世纪人们对于莎翁的评价,两方面的评价,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方面,两种声音,以及在19世纪雨果的评价“人类热情之巨流。”确定了莎翁的世界文学地位。就母语国家的孩子们必读莎翁这一事实, 樊老师开始了莎翁的《汉姆雷特》讲解,开做午饭啦。
下午继续我的文学之旅。
王凤琼 - 9/28/2019 1:56:38 PM
读《古典之殇》感悟:
假期看了王开玲的《古典之殇》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哪些曾经来过却悄悄走远以致消逝的风物,夏夜的萤火虫、天刚黑满田野的虫鸣、要下雨前成群低飞的蜻蜓、、、、、、、太多太多的记忆,幸好我还见过、经历过。而我的学生当课堂上提到拾菌子,杨柳果时,他们一个个摇头,我给他们讲我放学后满田野的摘野果回家,曾经把浑水沟里的蛇撮起来,吓得大跑,学生异口同声问我:你不写作业吗?我一下呆了,在这一方面,我们已不可聊。而这些算不算伤?真的感叹美好的失去,有时悲还得自己一人悲。
洪健天 - 9/28/2019 2:18:57 PM
读了十大悲剧故事,想到了自己本科的毕业论文《中西悲剧观的比较》,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之间,因地理因素导致的文化差异,是否也体现在悲剧观念上,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有自己的封闭圈层,西方悲剧的开放式结局有自己的深邃和辽阔,归根结底,地理到文化,文化到生活方式,让艺术呈现了不同的特质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9/29/2019 4:40:46 AM
读《艺术的故事》,光是导言就纠正了我的很多偏见,既是汗涔涔,也为自己的偏狭得到纠正而欣悦。
书在一开头说,大多数人喜欢在画上看到一些在现实中也爱看的东西,这是非常自然的倾向,但是在较为平淡的作品中,大家就带着偏见。作者把画家丢勒画的母亲肖像展示出来,让我们看到了老人饱经忧患的桑榆晚景,老人的五官的确谈不上美。但这样一副沧桑的面孔与罗中立的《父亲》一样,唤醒了我们对父母之爱的感受。作者说一幅画的美丽与否,其实不在于他的题材,我深以为然。我也想到了大学时接触到的罗丹著名雕塑《老妓》,他以妓女欧米埃尔为题材,刻画出了她衰老时的丑态,但评论家说“丑得如此精美”,的确,生活的丑和艺术的美有时是同一的,变美的不是丑本身,而是艺术。
我的第二个被纠正的偏见是之前喜欢看起来更真实的绘画,正如丢勒的野兔,纤毫毕现。但看到伯伦朗的素描《大象》,寥寥几道粉笔线条,就感到了大象的皮肤皱褶重重。再看到毕加索的《小公鸡》,那夸张的脖颈,就更加感到了它的粗野、好斗。这样的变形,不也是震撼人心的艺术品吗?我想到了蒙克的名作《呐喊》,荒野中人物扭曲的脸型、焦虑的口型以及外在环境的扭曲,不正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极度不安吗?这跟小说中的荒诞手法不正是一样的吗?在变形中,我们更易发现生活的真相。
李云跃 - 9/29/2019 5:10:34 AM
本月开学还没有来得及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专题,迫切的读了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之所以要急于读这本书,是因为这个学期我将要孵化种子教师,他们需要更多的指导,如何有效的带领教师们成为更加专业的老师,对于管理方面的书籍就显得非常重要。之前被管理学大师泰勒的影响较深,但是读了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才发现,有些时候,泰勒的理论不一定有效,真正的管理者首先要做的是有效、要赋能,这才是核心与关键。
罗慧萍 - 9/29/2019 7:32:27 AM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一(2019年8-9月)

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是我的一个重大盲区。自去年跟讲坛共同体老师一起读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后,有了一点儿启蒙的感觉。今年讲坛推荐了老大一本更厚的书——【英】E.H.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开始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天呐,这一大本!但当我认真阅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实在是一本比较容易理解的普及型书籍。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世界艺术,主要是欧洲艺术发展的历史和审美知识,叙述语言平实有趣又生动活泼,特别是大量的插图,极易为我这种没有底子的入门者接受。关于艺术欣赏书籍,我粗浅了解的那些,大多不知所云的专业术语总是弄得我头晕脑胀,很难有继续往下阅读的欲望,而这本书不同,它贴近读者阅读心理的、善解人意又娓娓道来的讲述,使人感到的不是阅读的畏途,而是愈读愈加喜爱的感受,对于插图的讲解,有对比分析,有引导发现,有合情合理的评价,还有对历史、对社会、对生活许多哲理性的概括。
一开始,作者在导论中就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喜欢看到一些在现实中也爱看到的东西,这是非常自然的倾向,我们都热爱自然美,都对把这些美保存在作品中的艺术家感激不尽。这是我们的心里话,作者十分能理解读者的心理。然而,如果我们由于爱好美丽动人的题材而反对较为平淡的作品,那么这种偏见就很容易变成审美的绊脚石。作者通过各种图片的比较告诉我们,一幅画的美丽与否不在于它的题材而在于它出神入化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西班牙画家穆里略的《穿破衣烂衫的小孩子们》和意大利画家汉斯.梅姆林的《天使》,两幅画都不是主角的美丽,而是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作者还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到这些艺术家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把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倾注在作品中时,往往更加动人心弦。
读上海樊阳人文公益讲坛推荐的书,一直就知道不错,这本《艺术的故事》已让我爱不释卷。本学期,我将把我以后每一段时期的阅读感受与老师们分享。
罗慧萍 - 9/29/2019 7:35:18 AM
《艺术的故事》读书笔记一(2019年8-9月)

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是我的一个重大盲区。自去年跟讲坛共同体老师一起读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后,有了一点儿启蒙的感觉。今年讲坛推荐了老大一本更厚的书——【英】E.H.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开始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天呐,这一大本!但当我认真阅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实在是一本比较容易理解的普及型书籍。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世界艺术,主要是欧洲艺术发展的历史和审美知识,叙述语言平实有趣又生动活泼,特别是大量的插图,极易为我这种没有底子的入门者接受。关于艺术欣赏书籍,我粗浅了解的那些,大多不知所云的专业术语总是弄得我头晕脑胀,很难有继续往下阅读的欲望,而这本书不同,它贴近读者阅读心理的、善解人意又娓娓道来的讲述,使人感到的不是阅读的畏途,而是愈读愈加喜爱的感受,对于插图的讲解,有对比分析,有引导发现,有合情合理的评价,还有对历史、对社会、对生活许多哲理性的概括。
一开始,作者在导论中就告诉我们,大多数人喜欢看到一些在现实中也爱看到的东西,这是非常自然的倾向,我们都热爱自然美,都对把这些美保存在作品中的艺术家感激不尽。这是我们的心里话,作者十分能理解读者的心理。然而,如果我们由于爱好美丽动人的题材而反对较为平淡的作品,那么这种偏见就很容易变成审美的绊脚石。作者通过各种图片的比较告诉我们,一幅画的美丽与否不在于它的题材而在于它出神入化的艺术感染力,例如西班牙画家穆里略的《穿破衣烂衫的小孩子们》和意大利画家汉斯.梅姆林的《天使》,两幅画都不是主角的美丽,而是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作者还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到这些艺术家努力表现自己想传达的感情、把自己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倾注在作品中时,往往更加动人心弦。
读上海樊阳人文公益讲坛推荐的书,一直就知道不错,这本《艺术的故事》已让我爱不释卷。本学期,我将把我以后每一段时期的阅读感受与老师们分享。
郑小冉 - 9/29/2019 7:50:04 AM
今年选的的是《艺术的故事》,原本认为这样会比其他作品读来轻松点,可对我而言恰恰相反。书中写到“即使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人也理应有所爱好,像绘画、歌唱、演奏乐曲或表演戏剧……我们的人生会因此而平添无数乐趣,因此,我们就更没有理由拒绝艺术。”我十分赞同,而且这些年自己似乎也在这么享受艺术给自己带来的无味杂陈的感受。今年暑假青年音乐家谭小棠到我们这里举办个人的钢琴独奏音乐会,朋友的有心之举让我得以很近距离的聆听和观赏他的演奏。一共四首曲子,最初听的时候只能欣赏旋律,可觉得底气不足后赶紧边听边用手机恶补。文学作品的分析里有说到“知人论世”,在音乐的艺术世界里也是如此。于是,知道了贝多芬的人生经历,知道了四首曲子的创作背景,也知道了面前这位演奏的青年钢琴家比我只大一岁。
《悲怆》、《暴风雨》、《月光》、《热情》四首曲子,最喜欢的就是《暴风雨》,人生困顿的时候,心力交瘁的时候,听来如同海上的灯塔,可以重燃内心不屈的光亮。对晚年几近耳聋的他来说如此,对我们每个人亦是!所以人生旅程从来就不缺少暴风雨,少的是用坚定勇敢的生命与之对抗的人,对吗?
以下摘抄算是科普以下

这首作品充满奇异、灰暗的紧迫感,乐曲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乐章都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
第一乐章前面有引奏,这里有徐缓、庄重、带着召唤性的音调与焦急、不安、好像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而生:这段音乐经过模进、过渡,直接进入第一主题,快板:低音威严,与其相应答的是高音,哀伤,柔弱,中间的三连音提供了不平静的背景。这些音调,在引奏中都有暗示。戏剧性的气氛愈演愈浓,引出第二主题,音调焦灼急切:在上面这些主题音调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的展开后,进入再现开始的部分。这时,在再现的引奏里的庄重音调与焦急音调之间,插入一句单音线条的宣叙调,这是非常富于创造性的,取得了异常魅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在经过激烈的戏剧性经历后,突然静下场来,一切其他布景、人物都消失了,仿佛整个宇宙只剩下一颗吟唱的心,而这歌声又是多么悲哀、孤独!
第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又觉得"事情还没完"。这时,第二乐章慢板由温暖的bB大三和弦开始了。和弦的琶音奏法在潇洒中带着幸福感:这一乐章,暂时忘却了第一乐章中那些矛盾、不安,贝多芬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大自然,这是他永远感到亲切、神圣、倾心所爱的;他创作灵感无尽的源泉,他受到创伤的心灵所渴望的抚慰,都永远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
第三乐章好像是经过第二乐章对灵魂的"净化"之后,产生出的某种新的心境,它从头至尾由3/8拍的16音符织成,音乐是流动的,也有热烈的时刻,但总的是雅致、细腻为主。转调很多,小调为主,不免产生期待感。经过长时间曲折、婉转的流动后,音乐消失在一个单音D上,结束了第三乐章,也结束了整个"暴风雨"。
我们看到,这首作品与以前的"悲怆"型作品有些不同的气质。仿佛更多积极的思索,"自我争辩",有时象内心独白一样。而最后的结论,虽不很情愿,但却是倾向于和解。是不是这一点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有关联?
这一时期,正是贝多芬耳病加重,个人生活中又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甚至写下了遗言,曾想到死去的时刻,人生、艺术、理想、现实,肯定都是他思索得很多、很深的题目。从这儿看,他的《暴风雨》,与其说联系着莎士比亚,不如说根本上还是联系着他自己。
龚捷 - 9/29/2019 8:51:14 AM
中山狼和东郭先生的故事家喻户晓,中山狼的忘恩负义、过河拆桥如过街老鼠,令人痛恨。东郭先生不分辨敌我的乱施仁慈,其实就是一种愚昧、一种无知。故事中的老树和老母牛思想偏激,不分善恶,面对现状没有公正客观的看待事情,只从自身来思考妄下定论。但从老树和老母牛的遭遇来看,似乎更贴近生活,他们就像一些年迈体弱的老人,年轻时勤劳朴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他们为家庭和社会尽心竭力。老了干不动了,不中用了,年轻人以繁忙为由,嫌弃他们的言语和行动,忽视他们的存在。他们越年迈,日子过得越无趣,只能跟护工、保姆说说话,他们想见见老友,需要亲人的陪伴,可是年轻人有自己的工作、家庭和生活,老年人们只能孤独寂寞的盼着,于是他们会变成不可理喻,提出莫名其妙的要求,例如让你放弃新工作,回到老家去陪伴他们,他们像老树和老母牛一样,只考虑自己想要跟亲人在一起,却没从客观原因理解你的难处,这是不是就说明他们思想偏激,不分是非呢?我想,他们只是老了,需要更多的关怀罢了。
郭晓云 - 9/29/2019 9:35:25 AM
《艺术的故事》很早就买了,但一直没有翻过,一直静静的躺在书柜里,几乎成了一种装饰,直到共同体这学期推荐阅读这本书,心里暗自狂喜,终于可以逼一下自己了!我很喜欢阅读,只要有时间都是读书,家里别的不多,唯有书成堆,办公桌上也是挤满了书,然而琐碎耗人的教学工作,各种杂事干扰,真的是想好好读读书都难,真想退休,有一个每天能静静读书的岁月!看了一下帖子,大家都如此,都很难,唯有坚持,唯有想方设法!开学种种,书没看多少,勉强把几个序言和导论看完了,即使看的不多,已经很受启发,举一个例子:在《导论》里,贡布里希说“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摈弃陋习和偏见。画家用我们未曾想到的方式去画人尽熟悉的题材往往会遭到责难,然而最振振有词的指责也不过是它看起来不对头而已”,随后他举了卡拉瓦乔的例子,当时卡拉瓦乔受命给罗马一座教堂画一副圣马太像,经过苦苦思索,在他的理解下,他把圣马太画成一个秃顶、赤脚、笨拙而且紧张和焦灼的老头,旁边一个年轻的天使手把手教他,这幅画被人们否定,很多人很愤慨,无奈卡拉瓦乔只好按照人们对天使和圣徒外表的传统要求重画,尽管依然是一份佳作,但不如第一幅那么忠直而诚挚!看到这就让我想到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生活,有多少的虚饰甚至虚假,为了某种目的,为了迎合某种口味,时间久了,真实的消失了,虚假的变成了真相而不为人所知!卡拉瓦乔是伟大的,伟大在他的离经叛道,伟大在他还原了真实!
李廷梅 - 9/29/2019 10:00:52 AM
《哈姆莱特》中借王后的口说的:“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活着的人谁都要死去,从生存的空间踏入了永久的宁静。莎士比亚告诉我们怎样面对生老病死。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我们更应该珍惜现。
只有珍惜生命,一切的其他才有可能。所以,生存与死亡是永远的主题。
邬蒙鄂市三中 - 9/29/2019 12:47:45 PM
安静地读书是件幸福的事,在悲喜剧之间游走,有时忘了在读喜剧还是悲剧,正要为主人公捏把汗时,想想是喜剧,结局应该会好的,悬着的心就放下了,宋引章的遭遇,赵盼儿的妙计,在现代的电视剧里也层出不穷,但依然在读的过程中担心她们,情节的曲折,人物命运的跌宕,让这部喜剧历久弥新。
也许就是天然的希望真善美被传扬,假丑恶被厌弃,关汉卿是位熟悉勾栏妓艺的剧作家,但是作品里对真善美的理解和向往符合我的心里预期。而《窦娥冤》虽是悲剧,但是剧中窦娥形象不也是真善美的化身吗?与其放在社会背景里去解读这些喜剧,我觉得不如以人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细细品味,人生如戏!
王明月四川富顺柑九校 - 9/29/2019 12:48:39 PM
粗读《艺术的故事》发现讨论最多的是创新的问题,联想到王宁导演讲电视节目也是由一个个创意延伸开去的。一档档电视节目也是一件件艺术品,由电视人精心制作。艺术怎样创新,艺术的风格怎样变化,一个新的风格怎样取代旧的风格。《艺术的故事》通过一个个案例的解读带我们进入艺术的故事。值得接下来细细品读。
周永峰 - 9/29/2019 12:48:53 PM
8月份读《苏东坡》反馈


  读了苏洵的《名二子说》,又读了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我一直在发呆,推演了父、妻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东坡之率直性格。苏轼十一岁时,苏洵就写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而《亡妻王氏墓志铭》更让人能够理解王弗一片苦心:……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又从《喜雨亭记》勾连《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一幕幕场景的解读使得东坡的“民本”思想渐渐清晰起来——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说到民本思想,《苏东坡传》“殿试”章节也有体现,就是欧阳修激赏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他的主旨思想是:“罪疑惟轻,功疑惟重”的理念,这与《喜雨亭记》 “民本”思想——善待百姓是一脉相承的。

9月份读《中国十大喜剧故事》反馈


《中国十大喜剧故事》给我的感觉好像是过时的作品,比如《救风尘》一文中过度强化了赵盼儿的正能量的威力,周舍的恶棍一下子疲软了,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说教意味很浓郁,
《李逵负荆》的李逵和宋江的形象依旧在百姓心中崇高的地位。在糟糕的社会里,人们寄望梁山好汉替天行道的正义之士,殊不知是官方打压的对象,好汉被逼上了梁山,他们是知道自己的命运,但他们仍然以“义”面对生命这个过程。
《拜月记》表面上一个美好两小无猜、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情节背景贯穿宋金战乱,但实质是一个诚信的“交易”,结束喜人。
《中国十大喜剧故事》是官方的“道德故事”的合集。这当然是我带有偏见,作品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这样的文体也是符合那个时代读者的口味。犹如流行歌曲,它的价值能够真实记录一个时代。
liuyong - 9/29/2019 12:50:06 PM
早就听说了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不过一直没有下定决心阅读,这次总算打开了。看完导论,惊觉书上提到的对艺术的误区简单就是对照自己来写的。几年讲授上文艺复兴的时候,还自鸣得意地用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和早一些的一副圣母画像对比。当时引导学生的描述词汇全是“vivid "、”stereotyped "、"holy“、 ”lifelike"、”dull"这些词汇,正是自己的“偏见”让自己无法去欣赏画本身,而是用一种绘画史的经验,代替了体验。中世纪的画作是表现神性的,文艺复兴的话就是表现人文主义的,到底如何区别先入为主的偏见和背景信息的辅助?是读这部分之后思考的一个问题。
陈蓓蕾 - 9/29/2019 12:51:20 PM
20190928 南宋绝唱反馈贴

昨天是国庆长假前唯一一天的休假,也是各种考试的前奏,纠结很久是否坚持听讲。最后觉得如果每一次都要找理由翘课,或许就是逃避的开始。所以哪怕路上2个小时,也是要从南至北地赶来听课。

每次听樊老师的课,我总疑心是回到大学的课堂,而不是什么中学生的课堂。因为生命里的积淀厚度不同,所以听课时能感染到的内心的激动是完全不同的。比如我的儿子,一个七年级的男生,这节课对于他来说,只能是南宋词的扫盲,根本谈不上什么欣赏或者感动。

但是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却仿佛听了一堂蒋勋的美学课。词里的世界,逐渐从白纸黑字开始立体起来,有千江汇总,奔流不止的绵长相思,也有花开微醺对于以往的沉湎,更有对于南宋帝国大楼倾覆前,如同夕阳斜照一般的轻轻叹息,金戈铁马的奔腾声里夹杂着歌姬的婉转歌喉,渐渐进入永夜。樊老师对于词的层层递进的描述,不禁让我联想起博物馆里看到宋朝的汝窑。通常都是均匀的乳白色或者天青色,线条简洁,但是造型优美,能留下的绝品里通常还有不为人所知的修补痕迹。但观者仍能从瓷器的雕像或者作品感受到宁静和美好,一如昨天的词。

生命如果没有一些静观,是绝对无法写出那么细腻的词。它动人之处在于美丽,也在于无常。因为无常,所以美丽在一刹那更珍贵,在词人若干年后回忆起,以男生或者女生的视觉去回忆,有香气,也就理解为何一夜间台阶上满布青苔,那是词人内心疯狂的执念呐!

我一直不知道南宋的词唱出来该是如何音调?以前看柳永的词,觉得甚美,音律用词勾画出一派明媚的天地。但是昨晚读到的元夕之梦,虽然没有苏轼怀念亡妻那般深沉,但是那种叹息,却是如萦绕耳边的磬声,一声声荡在心底,层层叠叠,听久了,人的心仿佛有一种钝痛,蔓延开来,无处说,一如樊老师说的,原来江水都是相连的,它们还是会相会。一首词如同河流,连着的,不光是词人对于二十年的思念,还有自己站在历史长河的彼岸看着词人慢慢淹没在时间的漫天尘土里。

南宋很喜欢参禅,我从来没想过南宋的大厦将倾,如果没有入世的心,或许禅宗就是一个心灵的出口。
黄佳凤 - 9/29/2019 1:17:08 PM
读书反馈:哈姆莱特的“矛盾”
心理的矛盾冲突会带来割裂感,而人物在矛盾中所做的选择一方面既是自己的主动选择另一方面又被命运控制,上演一场性格加命运的悲剧。
在《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就是一大矛盾体,国王的鬼魂选择了哈姆莱特去复仇,身为其子这就是他不能拒绝的命运,报仇成功是弑杀叔父和国君,报仇不成功又无法使死去的父亲获得安宁,无论成功与否,这注定是一场悲剧。而哈姆莱特自身又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他没有抓住时机刺杀叔父并报仇,他的内心深处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用最狠毒的方式报仇,另一方面他又有所顾忌,从他的性格上来说,选择复仇注定也是悲剧。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9/29/2019 1:18:25 PM
《李尔王》阅读反馈
马晓涛
最近在讲坛指导的情况下阅读莎士比亚《李尔王》。
矛盾1:李尔王的疯狂在于“王”的身份。这是一种人的记忆与当前现状的矛盾。
矛盾2:李尔王的源于人性的至亲情感与现实人性的另一面的矛盾。
矛盾3:人性与权力的矛盾。
袁利洁银海学校 - 9/29/2019 1:33:56 PM
读书反馈:十大悲剧之一《牡丹亭》情节跌宕起伏,第一次读到杜丽娘死亡时,下意识地觉得应该就是这样了,没想到后面还会复活,男女主角竟然还会结婚。这样的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实在是想不通为何算是悲剧。仔细来看牡丹亭的结局,其实实在算不上是喜剧。杜丽娘最初追求的爱,是自由,与她对抗的实际上不是她的父母,而是整个封建正统思想。那么最后杜丽娘赢了吗?从表面上看,作者借助爱情的力量,让死者生,再让男女主角奉旨成婚,好像是赢了,但回顾这个过程,是多么的艰辛和曲折!在封建思想的一步步紧逼中,杜丽娘无法获胜,无法求得解放,所以只好一步步让步。看似喜剧,实则悲剧。
tzsxwyl - 9/29/2019 1:57:04 PM
《窦娥冤》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是个怎样的人?这不禁引起了我的思考。他为了凑足银子赴京赶考可以卖掉自己的女儿,在窦娥蒙受不白之冤直至赴死这样最艰难最无助的时候,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如果真有心找回女儿,为官的父亲应该不难做到。而在做官变阔,察看案卷后,得知窦娥就是自己亲生女儿受刑而死,依旧一张“赏罚不避亲"的官脸,叱责道:“我当初将你嫁与他家(蔡婆家),要你三从四德.......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你快与我细吐实情,不要虚言支对,若说得有半厘差错,牒发你城隍祠内,差你永世不得人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这样一个刻薄寡情之人,这样一个冰冷无情的父亲,眼里只有统治阶级所谓的清廉,只有他的官运亨通,哪还有一点父亲的温情与怜悯?哪还有对多年抛下女儿的歉疚?所以《窦娥冤》对时代、对人性的揭露值得我们深思!
冯乾 - 9/29/2019 2:09:21 PM
本月根据讲坛要求阅读了《中国十大喜剧故事》一书,书中所载故事像“西厢记”、“李逵负荆”在其他的场合也读到过。但是将这一些故事集合起来从喜剧的角度来欣赏却也是头一回。给我感触比较深的是“救风尘”一篇,前段正好在读三言二拍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这些篇目交杂在一起读,别有一番风味。这几个故事都涉及到妓女从良这一个话题。妓女希望从良,但是能够给妓女赎身的往往并非良人。不管是宋引章、杜十娘还是莘瑶琴作为名妓,都有从良的想法,但是区别于后两位,宋引章选择了官宦子弟周舍,被动被赎身,随周舍回家后经常被打不幸福。后被好姐妹赵盼儿在嬉笑怒骂间诓骗周舍解救宋引章。整个情节比较简单,言语活泼直白符合普通观众的审美需求。整个过程中女性的地位相对是被动的,整个戏剧的结尾有明显的“青天大老爷”情节。杜十娘和莘瑶琴的从良对象选择都是相对普通的人,赎身的钱财也主要是自己从业期间攒下的珠宝,明显行为更具有主动性。
zhangzhixun - 9/29/2019 2:15:11 PM
读书反馈:
《李尔王》无疑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但我认为,莎士比亚脱离了圣经对人性对罪性的认识,试图做出人文主义的注释,这个努力尝试,乃至他影响到后来几百年作家的努力,基本上是失败的,甚至是错误的,我想,原因就在于他们在人性的来源与最终意义的去哪里问题上,并没有真正做终极性的超验性的追问,这本来就是人的局限,或者换句话说,他们已然达到人本主义的天花板,人的极限,或者说人的边界,他们已然抵达——但是,超出这个边界的,那是神的领域罢。
李杏莉洛阳 - 9/29/2019 2:19:02 PM
九月读书反馈
李杏莉
《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是莎士比亚一部非常经典的悲剧。虽不是原创,但更多人通过莎士比亚知道了这个故事,并感受了它华美的语言。像《西游记》一样,古罗马时期就流传着关于一对情侣生死相恋的民间传说,但是直到莎士比亚,罗密欧和朱丽叶才成为了文学殿堂里最经典的人物形象之一。《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戏剧,语言实在是精彩极了!哪怕是一个最小的人物的语言也极其生动,我很想把我的发现分享给大家。
第7页朱丽叶的乳媪对凯普莱特夫人说到朱丽叶的时候,回忆朱丽叶小时候的事情时极尽啰嗦,明显带着讨好凯普莱特夫人的意思。把一个下层仆人的巴结讨好描写得淋漓尽致。
第8页凯普莱特夫人跟女儿谈男朋友时语言风趣幽默,说到帕里斯,她说:“从年轻的帕里斯的脸上,你可以读到用秀美的笔写成的迷人诗句;一根根齐整的线条,交织成整个一幅和谐的图画;要是你想探索这一卷美好的书中的奥秘,在他的眼角上可以找到微妙的诠释。”听听这些赞美的词,即使放到现在也依然美妙动听!足见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解放程度,也足以看出夫人是一个比较开明的人。
写罗密欧失恋时用“瞧他孤零零的神气,倒像一条风干的咸鱼”。
茂丘西奥说罗密欧讲的笑话好听“你的笑话又甜又辣,简直是辣酱油。”这样有趣的比喻真不知他是怎么想出来的!反正我是做梦也想不出。
第57页当朱丽叶从乳媪的嘴里得知罗密欧竟然杀了提伯尔特时感到天旋地转,本来两个家族之间的矛盾已经让人十分伤神,如今又出了杀人的事件。她气急败坏地说:“啊!花一样的面庞里藏着蛇一样的心!那一条恶龙曾经栖息在这样清雅的洞府里?美丽的暴君!天使般的魔鬼!披着白鸽羽毛的乌鸦!豺狼一样残忍的羔羊!圣洁的外表包覆这丑恶的实质!……”即使是斥责,这也真是美妙的语言!
再小的人物,也用一两句话活生生地刻画出来。比如仆乙,当凯普莱特告诉他去问彼得怎么拣干燥的木头时他说:“老爷,我自己也长着眼睛会拣木头,用不着麻烦彼得。”虽然一两句话,但也把仆乙不服彼得的那种倔倔的样子活生生地刻画出来了!
第91页罗密欧殉情前的一段告白也极其动人。“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着光明的欢宴的华堂……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眼睛,瞧你的最后一眼吧!手臂,作你最后一次的拥抱……”
莎士比亚的语言真是极其有魅力,读出来更有韵味。讲座中孩子们的表演真是惊艳!有机会我也会尝试让孩子们试着表演,这应该也会促使孩子们更好地去阅读原文,理解人性的光辉。
张成建 - 9/29/2019 4:43:46 PM
读《苏东坡传》
读历史,总忍不住想跟地理联想,比如读苏东坡,看他跌宕起伏、乐观豁达的故事,总忍不住从两个维度来思考,发生这个事情的时候他多大年纪,发生这件事的时候他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两个维度,一个是空间的维度,一个是时间的维度,两个维度编织起来就成了历史。
我简单梳理了一下,苏轼生于眉州,34岁知杭州,37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离我最近的地方),40岁徐州,42岁湖州,47岁汝州,48岁登州(今山东蓬莱),52岁杭州,54岁颍州,55岁扬州,56岁定州,57岁惠州,60岁儋州,64岁常州逝世。一生坎坷,一路诗词,东坡先生的一生不管外部环境如何,他都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过出自己的精彩。所以,这一路的坎坷,反而成了他的资源。
刘显 - 9/29/2019 4:52:10 PM
《桃花扇》这个故事,读来令人费解。候李二人的爱情来得突然,好像风云际会,响起一声春雷。分也分的糊涂,被人一声棒喝,就能和对方诀别。看完第一遍时,我实在不能理解这个荒唐的结局。更多的把它当作一个有大男子主义情节文人的在瞎扯。
      这本书里的人物,男人太像男人,无论是侯方域的忠直,还是马士英的卑鄙猥琐,或者杨应龙的懦弱,都写的十分形象,唯独书中的女性角色,其光彩全为李香君所夺。而李香君虽然是女人,且美貌惊人,但把他当作男人来看也无不可。不过,我思来想去,觉得自己也是在瞎扯。和一个清朝的作者去讨论女性的个性问题,这不就是在瞎扯吗[捂脸][捂脸][捂脸]
温和玲 - 9/29/2019 5:58:11 PM
读《丧莎士比亚戏剧》一本作品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囊括了莎士比亚经典的作品,所以文字翻译的非常生涩。
阅读之后有了浅显的感受。首先,什么是悲剧。鲁迅先生说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是悲剧。这种毁灭的过程会让戏剧的矛盾冲突更具备了张力,阅读的同时也具备了批判和审美的二重体会。这是其他文学体裁所难以相匹配的。所以只有戏剧的天空才是才情纵横,才能够让想象和灵魂相依为命。
二是,悲剧如何呈现。浅尝辄止的阅读,当然无法深刻的说。一方面是需要戏剧情节,人物的配合。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悲剧就是利用这样的细节,让高潮自然呈现。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19年8、9月读书反馈(请不要开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