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2020年3月读书反馈交流贴
狄鹏 - 3/1/2020 6:49:19 AM
《他们应当行走》读书笔记要求
1)总体要求
a. 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在下表中添加记录。
“脊髓灰质炎”一列主要填它在哪里爆发,爆发规模、结果如何;
人物列主要阐述该人物对于探究、抗击脊髓灰质炎做了些什么,认识了些什么。请特别关注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怎样的方法。
时间/
人物和事件    脊髓灰质炎    查尔斯·卡弗利    伊瓦尔·威克曼    ...
公元前1500年    埃及石板,右腿萎缩的年轻男子,疑似小儿麻痹症患者。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    名医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在著作中提到“马蹄内翻足”,疑似小儿麻痹症,病例稀少           
中世纪    文献零星可见           
十七八世纪    出现更详尽记录           
19世纪中期    西欧、美国出现少量集中病例           
1894    美国福蒙特州,第一次有记录的流行    美国乡村医生,统计了123例,列出了性别、年龄、症状、明显病源和最后的结果
观察法       
1905    横扫瑞典,报告病例1200例,发生在夏天        儿科医生,沿着公路铁路传播,通过学校接触实现人际传播
观察(流行病学)   
...               

b. 建立“脊髓灰质炎认知过程档案”
我们是如何认知脊髓灰质炎的?请记录我们对于脊髓灰质炎不同方面的认知过程。(这个表格可以在第一次在线交流后开始填写)
        结论性认知    过程
病原体    致病体    病毒
20世纪30年代才通过电子显微镜看到
三种抗原    1908年,卡尔·兰德施泰纳在脊髓中分离出病毒       
    感染途径    肠道感染
粪便接触    1910年左右,西蒙·弗莱克斯纳用恒河猴实验,喂食没有感染,从鼻腔进入后感染       
    传染能力    夏天传染性强
男孩更易感    1894年查尔斯·卡弗利
没有家庭出现一个以上病例,传染性不是很强    1905年,伊瓦尔·威克曼一些不知道自己生病的人也携带病毒,可以传播疾病    1910-14年的流行,发现中产阶级最容易感染
    潜伏期               
病理学特征    致病率               
    致死率    延髓型呼吸肌被麻痹           
    疾病表现    大部分情况下不明显,伴有轻微症状(头痛、恶心),也可能完全没有症状。少数情况下通过血液侵入脑干和中枢神经系统           
    诊断手段               
疾病    对症的药               
    抗病原体的药               
    支持性仪器    铁肺           
    后遗症               
    疫苗               

c. 线上课程结束以后,从知识是如何产生、人们是如何认知一个新事物的方面,选择一个切入点,写一篇对于此次新冠疫情中出现的某一个现象和书中讲到的脊髓灰质炎的整个历程相关的分析。比如,对于武汉人的污名化和小儿麻痹症的污名化的相似之处及其原因。

2)在总体要求之外,每周布置相应阅读要求和笔记要求
第一周
阅读范围:前言、第1章、第2章。
笔记要求:
记录3个你觉得在阅读之前没有想到的事实,并思考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呢?
示例:我在阅读前没有想到脊髓灰质炎在整洁稳定的社区更容易传播。我觉得我潜意识中认为,病毒是和污秽、不清洁联系在一起的。
选择其一,提出知识问题,至少从3个角度回应这个知识问题(知识问题的回应不少于200字)。

第二周
阅读范围:第3章(同时请回顾第2章),补充阅读资料《材料1:起源、命名、阴谋论:疫情爆发至今,新冠病毒争论始末(节选)》,《材料2:瘟疫、语言和具体的人:与历史学家罗新的聊天(节选)》
笔记要求:
1.从脊髓灰质炎和新冠的名称来看,你认为疾病名称会有哪些影响?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语言”章节谈过语言背后的价值观,请从第2、3章中找到3个例子,并分析每个例子背后的价值观。
可以将讨论过程及讨论后的思考写在笔记中。标注好日期和标题。
“语言”章节谈过语言背后的价值观,请从第2、3章中找到3个例子,并分析每个例子背后的价值观。
可以将讨论过程及讨论后的思考写在笔记中。标注好日期和标题。

第三周
阅读范围:第4章、第5章
讨论主题:情感·说服的艺术
笔记要求:
1.请为伊丽莎白·肯尼护士立传。为什么她会得到公众的广泛支持,却始终无法得到专业人士的承认?
2.脊髓灰质炎的“代言人”从20世纪30年代初起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罗斯福到弗雷德·斯奈特到海报儿童),分析每一任代言人:是什么潜质与特征使他/她成为“代言人”?作为“代言人”,他/她的目标群体是谁,用了什么样的方式,传递了怎样信息,效果如何?
3.情感在一种态度、观念的形成中如何起作用?(结合书中的例子,从个人层面和公众层面回答)

第四周
阅读范围:第6章、第7章
讨论主题:科学研究的方法
笔记要求:
1.弗朗西斯说弄清楚脊髓灰质炎的传播方式是个“科学猜谜游戏”。
1)请从“密切接触、相对孤立、卫生情况恶劣、苍蝇和昆虫、被污染的食物和水、频繁游泳、身体疲劳、家养宠物、DDT使用、花粉”中,选择两种你的“猜想”,写出你会如何验证你的猜想?
2)请结合书中内容分析“无头苍蝇乱飞乱撞式”的猜测在自然科学研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3)请结合你自己在自然科学领域学习的经历,或者自然科学其他领域发现的例子,提出一个相关的事例(注明出处),阐发并分析它。
2.梳理萨宾和霍斯特曼具体是如何研究脊髓灰质炎感染路径的。并概括你认为科学实验研究的主要步骤有哪些,它们分别的作用是什么?
友情提醒:这两章有很多需要记录在两张总表中的内容哦!
hongyvqiu - 3/15/2020 10:40:40 AM
结束了半个月的阅读,这对我来说,是一本教科书般的书籍。里面涉及的很多内容和人物,都是以前所不知的,也因此读起来特别慢,笔记做得特别多。

开卷之前的书名对我有一定的影响,我曾是一名郑智化的歌迷,我知道他小时就因小儿麻痹症而导致下肢不能行走,打开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对这个病的“敬仰”而有点惶恐。

书中详细地说明了“脊髓灰质炎”(即通称的小儿麻痹症)的起源:上世纪初期,以及它开始时人们对这种病的恐惧。成人的感情里,会有对孩子的保护和怜惜。这也让一个本来并不那么受重视的新型疾病,带上了一层深深的忧伤。

然而,这个病在2014就几乎在全球被灭绝了,仅剩下三个国家。在这百年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一个人物至关重要:富兰克林·D·罗斯福。当他罹患脊髓灰质炎时,他已近40岁,却染上被称为小儿病的病症,从某个意义上来说,这是对成人的一种挑战。而罗斯福骨子里的倔强和病毒却杠上了。当年的他还没成为美国的总统,甚至也还没成为州长,在和脊髓灰质炎的斗争中,政治又迎面而来。这也就给了一个让脊髓灰质炎走到所有人面前的机会,同时,也将这个病症成为了焦点。尽管,他在人前表现一贯的坚强,甚至给民众的印象中都是站立的。(事实上,在我以前的认知中,我并不知道他患上这个病。)他的一生,与其说是和自己的病体在对抗,不如说是和整个疾病在对抗。

非常重要的另一个人在他手下出现:巴塞尔·奥康纳。没人能预知到脊髓灰质炎的未来,但总有人会见证。奥康纳自从被任命为“国家小
hongyvqiu - 3/15/2020 11:04:57 AM
结束了半个月的阅读,这对我来说,是一本教科书般的书籍。里面涉及的很多内容和人物,都是以前所不知的,也因此读起来特别慢,笔记做得特别多。

开卷之前的书名对我有一定的影响,我曾是一名郑智化的歌迷,我知道他小时就因小儿麻痹症而导致下肢不能行走,打开这本书时,我抱着一种对这个病的“敬仰”而有点惶恐。

书中详细地说明了“脊髓灰质炎”(即通称的小儿麻痹症)的起源:上世纪初期,以及它开始时人们对这种病的恐惧。成人的感情里,会有对孩子的保护和怜惜。这也让一个本来并不那么受重视的新型疾病,带上了一层深深的忧伤。

然而,这个病在2014就几乎在全球被灭绝了,仅剩下三个国家。在这百年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一个人物至关重要:富兰克林•D•罗斯福。当他罹患脊髓灰质炎时,他已近40岁,却染上被称为小儿病的病症,从某个意义上来说,这是对成人的一种挑战。而罗斯福骨子里的倔强和病毒却杠上了。当年的他还没成为美国的总统,甚至也还没成为州长,在和脊髓灰质炎的斗争中,政治又迎面而来。这也就给了一个让脊髓灰质炎走到所有人面前的机会,同时,也将这个病症成为了焦点。尽管,他在人前表现一贯的坚强,甚至给民众的印象中都是站立的。(事实上,在我以前的认知中,我并不知道他患上这个病。)他的一生,与其说是和自己的病体在对抗,不如说是和整个疾病在对抗。

非常重要的另一个人在他手下出现:巴塞尔•奥康纳。没人能预知到脊髓灰质炎的未来,但总有人会见证。奥康纳自从被任命为“国家小儿麻痹证基金会“的主席那一天开始,就宣告了脊髓灰质炎圣战的开始。罗斯福吹响了号角,而奥康纳让这场战争成了燎原的巨火。在他手上基金会的运作,甚至间接成就了美国的慈善业的完善和医学界的变革。

或许乔纳斯•索尔克和阿尔伯特•萨宾还在为自己成功研发出了脊髓灰质炎的疫苗而沾沾自喜,在奥康纳的眼中,是对这种疾病的彻底歼灭的胜利。

一种疾病从引发到灭绝用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如果没有罗斯福的影响,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时间里,会把它根除。或许要花上多一倍的时间。或许……

书中最后说到一点:早在1954年索尔克试验开始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在生产疫苗的猴子肾脏组织中含有多种猴病毒,其中SV40几乎可以肯定是从这里来的。还有存在疑议的——“HIV病毒”和科普罗夫斯基的口服疫苗牵扯在一起。

那么不禁要问的是,人类在寻找治疗疾病的同时,是否也会发现更多的未知的可怕的病毒。而这些病毒到底会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这让人不能不想到目前的疫情。

或许这个世界上,很多的微生物早人类不知多少年就一直存在着,人类和微生物之间的纽带也许原来是平行的,共存的,但当这种平衡被破坏了,不仅只是生态被破坏,可能所有的生命都将面临一场灾难。

再回头想起《世界大战》,外星人可以侵占地球,人类无力反抗,却败于小小的微生物。那么,这个世界未知的世界里,到底还隐藏着多少人类未知的“巨兽”。南北极冰川下的那些还不为人知的病毒,会不会因为人类的愚蠢和肆无忌惮而“破冰而出”。

人类要付出多少的代价才能为自己的无知和傲慢买单。

                                                                                          ——  雨秋              于 2020-3-15
洪健天 - 3/26/2020 3:31:06 AM
读完了这本书,感慨于作者参考的文献之多,还原的细节之丰富,书中最后的那句结论触动人心,这是一个美国故事,跨地区,跨种族,跨文化,跨利益,却一起i攻克一处堡垒,这背后的动力以及坚持的意志,都不得不感慨一个国家的力量,人性的力量,故事的力量。
芒果 - 3/26/2020 7:46:49 AM
20200325《他们应当行走》阅读心得
          曾经和孩子共读《第十四条金鱼》这本书时,有一章节讲科学家的故事,其中就有索绪尔,着笔不多,只告诉我们他研制了脊髓灰质炎疫苗,能够预防小儿麻痹症。作为母亲,知道这对孩子是多么重要。但看了书以后,才懂得这成功的背后有多少人付出。
        在疫情下读这本书,能让人保持一些清明。一种疫苗的成功研制需要经过病毒分离、培养、分类,在动物、人身上进行试验。
1946—1953:哈里·韦弗担任基金会科研督导,他找到了15位脊髓灰质炎专家和其它科学家,成功地将他们四处散落的智慧和精力凝聚起来,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领导脊髓灰质炎运动的是拥有强大感召的奥康纳,而从科学上构架成功蓝图的是冷静高效的韦弗。(118面)
索尔克 1949—1953确定病毒三种
恩德斯:1948培养脊髓灰质炎毒株
1951:清除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两大障碍:确定毒株三种,每种都能够安全地在非神经性的组织中培养(129面)
西蒙·弗莱克斯纳:现代脊髓灰质炎研究之父,长期坚持的大部分理论崩塌,激起研究兴趣,同时制造研究壁垒,坚信只有一种病毒。1947年去世。(132面)
申容昆明经开一中 - 3/26/2020 9:52:01 AM
读《他们应当行走》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有了不一样的收获:1.原来脊髓灰质炎有如此广的影响面,如此惨烈的代价。读这本书,就想起《看见》中幸存的非典患者的惨痛之状,想起《鼠疫》中患者的极度痛苦。小时候,只知道小儿麻痹症,身边偶有邻居或同学因患此病而有跛疾的,所以只把此病与跛脚联系。2.每种疫苗的产生,都要经过无比艰辛的历程。要无数次的试错,研制工作可能才会有一小点进步,而从动物试验到人体试验,更是险阻重重。这其中要医生自己试药,冒着生命危险,甚至付出宝贵的生命。在扩大试验面,寻找试药群体时,研制者往往选用那些无自主能力的“弱势群体”,而这又要面临良心的谴责、舆论的抨击及法律的制裁。科学的进步与人伦的坚守间真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能与否就能说清的。3.面对每次疫情,人的反应都是一样的。在疫情中,大家都极度恐惧,都会有无数胡乱猜测,都有猎奇心理,《他们应当行走》中如是,《鼠疫》中如是,在这场新冠肺炎疫情中亦如果。这无关乎国别,关乎人性。
      在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的伊丽莎白·肯尼护士用热敷疗法倍受争议,她的遭遇让我想起了在这次疫情中同样因声称用中医穴位注射法可治愈新冠肺炎而因医师证受官方质疑的李跃华。我无法辨别其中是与非,但我觉得何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呢?
      关于疫苗,我还要多说一点。我爸是药剂师,小时候,他的药箱里不时会出现白白的超甜的糖丸,我就会不时去踅摸两颗来解馋。等长大后,才知道那是脊髓灰质炎疫苗,自己多吃了那么些,不禁为自己现在的全须全尾而生出劫后余生之感。
龚捷 - 3/27/2020 3:41:33 AM
写在最后:他们应当行走,愿以后世界上的孩子将不会知道这种可怕的疾病会带来残疾。
    阅读前的疑惑:“他们”是谁?“行走”是什么意思?谁应当行走?
    拿到纸质书后,翻看了图片,这些珍贵的图片给我带来了更直观的冲击,对小儿麻痹症的认识仅停留在小学同年级那个长发女生一瘸一拐的身影上,作为一个事不关己的局外人,小学毕业后对小儿麻痹症就再没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了。看到图片中介绍的“铁肺病房”,想到很多孩子在那样狭小的空间里度过余生,我心就颤抖,更能理解“脊髓灰质炎母亲行动”的意义。
    读了前言部分,感慨历史惊人的相似,大肆抨击偷渡来的墨西哥人;所有人深居简出,居家隔离;流言四起,难辨真假;保持清洁,勤洗手,空气流通,常消毒;商家利用病变开展千奇百怪的销售模式,不乏制造假货的买卖的骗子;还有在前线辛苦工作的医生,拼尽全力用生命在守护患者……
    对于索尔克与萨宾研究对抗脊髓灰质炎的疫苗:
    研发活体病毒疫苗,诱发感染,灭活疫苗,不诱发感染,两者有何根本的区别?
    带着种种疑问阅读,解决疑惑。在阅读中又继续提出各种疑问。
邬蒙 - 3/27/2020 1:14:14 PM
由于种种原因,刚刚开始读这本书,每次看到骨髓灰质炎就能想起孩子打防疫针的小本,总有一种很心疼的感觉。小时候村里的一个老师就是小儿麻痹症,老师长得帅气,会理发,还做村里的会计,有时候会给我们代课,是村里的文化人。记忆中,老师穿戴很整洁,哪个孩子不听话,会用他的拐棍搁屁股上敲一下,但是人是笑呵呵的。那时候不懂什么是小儿麻痹症,也不知道偶尔给我们代课的老师有没有曾经为此难过,我们看到的似乎都是笑容。这么多年过去了,在共同体有机会读到这本书,勾起我很多的回忆。
边读边回忆,这是一种怎样的遇见?
刘显 - 3/28/2020 7:34:50 AM
面对瘟疫的威胁,对患者的同情和对自身安危的担忧所引发的矛盾,足够挑动人心内部的善恶之争。毕竟,人们总会担心,万一自己和家人被传染了会怎么办?岂不是无妄之灾?对死亡的恐慌和对未知的恐惧会激起许多偏激的念头,最后很自然的转化成怨恨。书中记载,美国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许多美国人对意大利移民十分嫌恶,认为是他们的脏乱带来了瘟疫。后来,又有许多人认为是墨西哥移民导致了这场疾病。我们会发现,每当灾难来临,许多民众的视野似乎都在执着的寻找一个可以发泄愤怒和恐惧的对象,然后用尽力气去攻击和排斥他们。这种无聊又无意义的偏见,直到随着脊髓灰质炎科普事业的发展,才慢慢减少。人们渐渐知道,一类人生病了,罪在病毒,而不是那一类人。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病人们比正常人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接纳。书中,罗斯福总统为了掩盖脊髓灰质炎带来的残疾,不得不在各种场合,运用高明的布景技术。他没法大方的把他残疾的腿拿出来晒太阳,也无法像外人展露他的痛苦。疾病有时候就像原罪,得了病的人仿佛做了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情。但就如上文所说的,他们其实更加需要社会的接纳和理解。罗素说:“参次多态,乃世界本源。”如何哪一天,这句话能成为所有人的共识,这个社会也许会更美好一点。
王凤琼 - 3/28/2020 1:10:01 PM
假期在读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先写写感悟,下月开始看《我们应当行走》
《一个守墓家族的背影》讲北京的佘家与一座古墓厮守370年,只为一句祖训,一句承诺,这个家族的精神基因即“忠义”。最让人感慨的是:这份坚守与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冲突,最终守墓人搬家,以前的墓整修。真是心绪复杂,我现在也常常回忆起以前的事,更多的是以前走过,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草木,建筑是记忆的载体,就如有次我读到我班学生写的他搬家了,新家美,但他若有所失,写了以前生活地被他们炸出洞的那颗树,当他回去看时,树洞因为这几年没有他们的骚扰,慢慢变小,他却怅然若失。去年我专门去了我上小学的那个小山坡,我们每天中午要在那颗桉树下吃自己带的饭,之后倒头就睡,直到当当的零声响,可今天那颗树不在了,而那多了一间瓦房,这里已变成烧瓦厂,我也怅然若失,好在破烂的教室还在,我站在门口,还能指出自己课桌的位置,当年门口的欢笑,一个家长给孩子送早饭,一个纸包的大饼,教室内的我们都羡慕地吞口水,他却害羞地不接,还有很多很多,那一刻我心安宁,因为情感的寄托还在。我真的希望城市的进程能多保留些自然的记忆。
张利云 - 3/28/2020 1:40:14 PM
上周购买《他们应当行走——美国往事之小儿麻痹症》,竟然无端退款,且是自动退款,这是我购书历史上最为奇葩的一件事。于是,我没有得到书。幸好同事王老师给我电子版,才开始了自己的阅读之旅。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怀着好奇的心打开书的扉页,2006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奖项级别还挺高的。还有这些文字跃入眼帘:“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到底应该用哪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止。”“乔纳斯·索尔克和阿尔伯特·萨宾之间的夙怨,持续时间比他们的寿命还长。”我于是猜想,这应该是讲的是乔纳斯·索尔克和阿尔伯特·萨宾之间的夙怨故事吧,我对这类故事不感兴趣,可是推荐这本书应该有独特的意义或是独有的思想才会要求共读呀。《写在后面》中写道:“他们应当行走,愿以后世界上的孩子将不会知道这种可怕的疾病会带来残疾。”这是每一个善良的人的美好愿望,也寄托着作者的期盼。原来,主旨在这里。我乐了,开始有点喜欢它了。 
《引言》部分,我的心被什么狠狠地敲击了一下,这些脊髓灰质炎疫情的描写与冠状病毒发生的场景何其相像,一是开始不明病源,又缺乏防治手段,只好笼统地建议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去,定期洗手,有发热咳嗽症状到医院就医。二是避免外出,避免传染,“你不可能挥挥魔杖就干掉脊髓灰质炎,”他说,“对抗这种疾病很大程度上要靠每一个家庭的努力。”三是引起恐慌,因为对这病的无知,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在自己或是家人的身上,人们迫切希望医生能治愈这些病。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当时脊髓灰质炎发生时的人们的恐慌、无助又充满期待能战胜病毒,这些文字故事性很强,真如此书引用《科学》评论的那样:历史细节丰富,发人深省,故事讲得非常出色。读着读着就被吸引了,虽然这些疫情让人心情低沉,但是渴望知道如何研究和发现新的成果的想法牵着我往后阅读,这感觉奇妙极了。
喜欢这本书,虽然只看了前两章,但是它让我明白人类无时不接受这各种疫情的挑战,需要淡定从容地面对它们;明白了疫情无情人有情,总会有人为之献出青春和热血,矢志不渝研究并最终战胜病毒;明白了人定胜天,人类最终都能战胜疫情,迎来美好的新开始。(张利云)
李云跃 - 3/29/2020 6:50:04 AM
读《他们应当行走:美国往事之小儿麻痹症》反馈:
1、在当前全国乃至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的关键时期,讲坛共同体推荐读《他们应当行走》一书非常及时、能学以致用或者给大家以深刻的反思,推荐得很好,我想这也带给讲坛共同体每月读书在选书方面的一些思考:在选书的时候如何平衡读书于行走,读书与致用,历史与当下的问题?
2、书中的一幕幕场景犹如回归到当下,或者仿佛是历史在当下的重新再演,这让我从来没有对“以史为鉴,知古今、知兴衰”体验得这么深刻。也让我感慨:为什么历史的错误会反复的重演呢?
3、书中描述到的人们在抗击脊灰病时的恐慌,对于特殊人群(黑鬼)的歧视,以及人们过度的环境消毒,带给了我们很多的反思:难得每次传染病的大流行都是这样的发展历程和模式吗?我们能在什么节点上进行有效切入呢?
4、回到当下,我更加觉得作为教师这份职业的神圣,如何提升整个国民的素养,哪怕是怎么洗手、自觉戴上口罩、自我隔离这样看似很小的事情,其实在今天人们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完完全全的暴露了国民素质处在什么样的位置,难道这不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要反思的问题吗?难道我们还是回到过去的模式,除了考试科目,像卫生保健这样关系到每个人健康的最基本的最必须要掌握的科目还是不进课堂吗?
liuyong - 3/29/2020 7:42:33 AM
十九世纪末开始大规模的骨髓灰质炎历时半个多世纪才找到有效疫苗,在寻找疫苗的过程中,始而出现曙光,时而因失误而停滞不前。打开这本书之前从未想过疫苗是什么,疫苗研究多困难,虽然看到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研究报道,偶尔会有些疑惑:明明之前看到的一篇报道给人的感觉是疫苗马上就要研究出来了,怎么后边一篇报道又提到可能得到明年疫苗才能真正投入使用?当然也不会想象到疫苗本身就是被改造的病毒或完整病毒的一部分,它本身带有一定风险。读完这本书,似乎也更加明白为何需要多国合作才能加快疫苗研制。
读书一直偏向人文社科类书籍,这次的疫情在提醒自己,真的需要读一些科普类著作,否则无法完全理解当下,《他们应当行走》是个不错的开端。
黄佳凤 - 3/29/2020 9:02:57 AM
《阅读<他们应该行走>有感》
我从来没有想过去深入地了解骨髓灰质炎,即便我能从我的母亲身上感受到这种病给人身心带来的折磨,从小我们不太谈这个话题,于她自己也不知道具体为什么会在刚刚要走路的年纪,在某天被母亲带去外面逛了一次就高烧不止,就和拐杖相伴到半百的年纪。看到这本书,我带着两个私下想问的问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病痛之下,他们如何生存得更好?我永远记得小时候扶着母亲在街上走得时候别人对她投来的目光,那种目光里是嫌弃,是恐怖,是远离。所以当我看到罗斯福在成年后患了这样的病,却能够思考“还能做什么”,也付诸行动,为它集资,让更多的骨髓灰质炎的患者能够获得病痛缓解,能够有一个“帮扶”的小团体,能够在这未知的世界中稍微有一些“归属感”,并将这样的活动长期发展下去,我知道,他们并非生来如此,患病也并非“罪恶”,他们同所有“正常人”一样有获得爱和尊重的需求,有自我完成的需求,他们同所有平凡的生命一样美好,即便事实上很多骨髓灰质炎的患者已然不能在世间行走,但更多人的关注、了解和走进,就是一种接力式的行走。
胥江 - 3/29/2020 10:52:28 AM
对于一个历史学、教育学背景的我来说,对《他们应当行走》的书既亲切又生疏,特别是索尔克和萨宾之间关于灭活疫苗与减毒疫苗研制出疫苗的比赛。特别是我看到苏联做的时候没有进行“双盲测试”,也没逐个征求孩子父母的同意,进而直接对每个孩子服用了疫苗,让我大吃一惊,幸亏取得了成功,但还是让人不可结束,一想到苏联就会联系到我们国家的情况。我们在看这本书,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之下读这本书,会有别样的味道。基本的科学素养我们的国民达到了吗?在疫情爆发期,我们随便听几个专家、学者的说法,就抢各种口服液、药品等,是深处让人感到可怕的。

                                  ——胥江
魏敏附中 - 3/29/2020 11:13:12 AM
《他们应当行走——美国往事之小儿麻痹症》读后感
   
        书籍开头就扣人心弦,书中所描写的症状与元月至今危害全球的肺炎极其相似:
     
        “它如何进入人体,如何在人体内扩散?病毒到底有几种?为什么患病的主要是儿童?爆发期主要在夏天?……为什么美国情况特别严重?”

        字字扣人心,在2020年疫情全球爆发的时间点,更易引发深思和关注。本书从脊髓灰质炎第一次大流行开始谈起,直到50年后人类彻底征服此病。书中有很多感人故事,脊髓灰质炎患者斯奈特,只能在铁罐子里生活,却从不向命运屈服,被称为“圣母大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运动员之一”,20多岁患病, 43岁去世,《时代周刊》评价他“……是一位英雄的陨落。面对命运的玩笑,他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挣扎求生、享受生活,这在美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斯奈特的一生,短暂痛苦;但和罗斯福一样,是精神和思想上的行走者,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疾病也无法阻挡他们行走的步伐。

        五十年的时间,美国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着疫苗的研制和疾病的治疗。书中记载成百上千的科学家、医务工作者、政治家持续50年,为战胜疾病执著努力。可以说,在人类与疾病对抗的过程中,个人、团体,学院拍、草根派,科学界、政界都在行走。
袁利洁银海学校 - 3/29/2020 1:40:13 PM
《他们应当行走》3月读书反馈:
    这是一篇防剁手反馈……
    看到书中漱口水、玻璃纸等等,因为改了改文案以后,就卖到脱销。其实改和没改之前,产品明明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改了以后就卖空了呢?
    肯定是因为这个文案切中了大部分人,可能自己都没认识到的痛点。比如“钻石恒永久,一颗永流传”就切中了,女性希望拥有永久不变的爱情,但世界上大部分东西不可能永远不变的痛点。比如漱口水的文案——“口臭,不可饶恕的社交壁垒”,就切中了人们想要在社交中获得认同、肯定的痛点。
    一个成功的商人,对用户痛点的敏锐程度一定是很高的。
    但从逻辑上但讲,这些文案,要么在偷换概念,把“钻石=永恒=爱情永恒”等同,要么在以偏概全,比如把“口臭=社交一定不顺利”等同。通过这种方式,去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需求。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碰到某个让你看了就马上想买的文案时,要警惕。不妨给自己一点冷却的时间想一想:我真的需要它吗?它说的是否是事实?有没有过分夸大?我为什么会被它打动?它切中了我认知中的哪个痛点?我这个痛点为什么会产生?
    这样,说不定不仅阻止了盲目消费,还充分认识了自我,一举两得emmm
tzsxwyl - 3/29/2020 2:33:24 PM
今天,在全球共同抗击新冠病毒的特殊时期,阅读《他们应当行走》无疑是再恰当不过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逃避不了大规模流行、蔓延乃至危及生命的病毒侵犯,这本书让我们有机会回头去了解当年在那场抗击小儿麻痹症的战斗中病人、医护人员、科学家、政府的种种作为,透过历史细节去了解疫苗发现的曲折故事,思考关于伦理、关于纷争、从上至这场战役的重要推动者罗斯福总统、下至接受疫苗注射的勇敢小男孩,到在苦痛中挣扎的幸存者们,所有这些战斗过的人都值得我们记住,记住这曲生命的战歌!
tzsxwyl - 3/29/2020 2:42:01 PM
今天,在全球共同抗击新冠病毒的特殊时期,阅读《他们应当行走》无疑是再恰当不过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逃避不了大规模流行、蔓延乃至危及生命的病毒侵犯,这本书让我们有机会回头去了解当年在那场抗击小儿麻痹症的战斗中病人、医护人员、科学家、政府的种种作为,透过历史细节去了解疫苗发现的曲折故事,思考关于伦理、关于纷争、从上至这场战役的重要推动者罗斯福总统、下至接受疫苗注射的勇敢小男孩,到在苦痛中挣扎的幸存者们,所有这些战斗过的人都值得我们记住,记住这曲生命的战歌!
王玲 - 3/29/2020 3:29:07 PM
《他们应当行走》读书反馈:
这样的书,如果让我自己来挑的话,我有很大的可能性不会选它。但是共同体这次却把这本有难度的书带到我面前。这本书,教科书级别的,对我来说,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还是硬着头皮读了下来。
美国对脊髓灰质炎能够出上这么一本书,也可见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了。而我们国家对当下疫情则是多少让人心绪难平。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也能出一部充满人性关怀的传染病方面的书籍。
韦春玫 - 3/29/2020 4:12:46 PM
事实上,在读《他们应当行走》这本书之前,我对脊髓灰质炎的印象仅仅停留在小儿麻痹症上。我们小时候,会有医生发小儿麻痹糖丸,家里的父母稍有常识的,会让自家的孩子吃了预防疾病,可是许多农村偏远地区的家长,不愿相信陌生医生拿来的糖丸,结果有许多孩子要么致残,甚至是死亡。我朋友的弟弟患有小儿麻痹症,十一岁时,听说手术可以治疗残疾,可是因为意外,死在手术台上。《他们应当行走》一书以树状形式,写出了人们在对抗脊髓灰质炎上所作的努力。读了这本书后,我才发现人类对于未知的疾病,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找到对抗它的方法。一种疾病,首先要知道它的症状,寻找传染性的媒介,其次要了解病毒是如何复制、如何引发感染,最后研制疫苗,当然还要看疫苗是否有生物种族的差异性。光是在寻找脊髓灰质炎的传染性媒介上,人们就已经动用了种种手段:研究民族、病史、人口密度、排水设施、水源供应、发作前提、家养动物等等。其中一点让我感到很好奇,就是在中产阶级比贫民区的人更易感染,忽然想到曾经看到一篇文章里说,作者到印度旅行,他的朋友要学印度人喝恒河的水,印度朋友劝说,“你们没有喝习惯,会生病的”,果然,朋友喝了后,连拉带吐的一个星期。现在想想,是不是经常处于污染的环境中,会让人们对病毒产生抗体?我不知道这个答案,也不知道本书会不会给出答案,但我会带着这个疑问,仔细地阅读。
叶娉婷 - 3/29/2020 4:27:39 PM
《他们应该行走》读书笔记:青年时候的我一直不喜欢看小说以外的作品(特别喜欢武侠、玄幻、悬疑),因为那些作品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烧脑的悬念,枯燥、乏味是我对它们一贯的看法。家中父亲藏书颇多,而我一般只看武侠类,就连“四大名著”也不喜欢,正如家里当年有电视机的时候特别讨厌长辈们看新闻一样,港版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才是我童年的记忆。人到中年才慢慢爱上纪实性作品,发现这类作品的魅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掠的特殊背景下阅读《他们应该行走》一书,阅读感受颇为特别,总是不自觉的将书中记录的事件与当下的疫情联系起来,在阅读中发生了穿越和碰撞。知道疫苗的研发非常不易,可是怎一个“难”字了得呢?我不知道!我更没有想到脊髓灰质炎病毒居然在清洁的环境中更加传播严重,这是为什么?什么是减毒疫苗,什么是灭毒疫苗?我小时候吃的糖丸是哪类?现在孩子们吃的糖丸又有什么改进没有?流行性疾病、疫苗研发我很能够联系在一起,可是它们和经济、政治又是如何联系的呢?假如罗斯福没有罹患脊髓灰质炎,那么这个疫苗的研发又会如何呢?…… 一下子许多的疑问亟待解决。
李台梅123 - 3/30/2020 7:01:55 AM
三月读书反馈《他们应当行走:美国往事之小儿麻痹症》 
打开此书第一句话: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到底该用哪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止。我不禁想到当下疫情治愈后的病人病情是否会反弹,以后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这些一个个无处寻找的答案,从未在人们心里消失。乔纳斯.索尔克和阿尔伯特.萨宾在对抗骨髓灰质炎的斗争中,他们二位都奉献了毕生精力。当下疫情奉献毕生精力的人们又会如他们这般幸运被写入书籍被后人所知晓,多半疫情还没结束就被遗忘,甚至误解,更有甚者还被……书中映入我的眼睛的第一组数字是20世纪40年代末期是美国的黄金时代。5月20日。随着一组组数据也牵动着内心。这幅明媚的画卷中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污点。短短几天内,担心变成了惊恐。6月初,所有人都深居简出。7月,这场大爆发达到顶峰。随后入院人数稳定下降,到8月底时已经绝迹。84位患者的年龄在6岁以下。大部分患者发病时症状相似:头痛、发烧、恶心、疲劳、颈部僵硬。1900年,洛克菲勒的长孙,3岁的约翰.洛克菲勒.麦科米克染上了猩红热。这场疫病的流行一直持续到了10月,6000位美国人因此丧命。光是纽约一个城市就报告了8900例病例,2400例死亡,其中80%是5岁以下的儿童。
数字在小说中出现一直没有直接客观触动,在这特殊时期再次看到此类数据触动不一样的泪点。
郭晓云 - 3/30/2020 10:53:23 AM
忙着网课,还有一些别的事,书昨天才开始读,大致浏览了一下,感觉还是很有趣的一本书,和当下的现实非常贴合,在浏览到书尾的时候,很被一段话打动,大意是“人性是自私的,但我们常常忘记,尤其是对于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我们看到的总是十全十美的英雄,突破一切人性的缺陷,所有人都能精诚团结,共同达成目标”,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疫情期间出了多少事,让我们看到人性的恶,还有愚蠢与麻木,虽然并不乏让人感动的壮举,但是我们这些年不总就是这样处理面对各种危机的吗?历史一次次重演,我们并没有吸取到任何经验,非典也只才过去了17年,但人们似乎并没有学到什么!我是教历史的,更能感受到一种无力!我们读书,我们学习,我们思考,有时真不知能改变什么,看这场人类共同的危机将怎样渡过,我们是不是最终能学到些什么?!
周永峰 - 3/30/2020 12:55:40 PM
《他们应该行走》阅读笔记

  在疫情期间我读了小说《鼠疫》,现实中的各种场景在这本小说里都能找到,我甚至有一种幻觉,作者对那些人物分毫毕现描述就是为了这场疫情而写作的。
《他们应该行走》不同于小说《鼠疫》,它是一部非虚构的记录,是真实发生的手记,他的文字更加冷静、客观。
一场疫情可以观照社会和人心。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民间的力量,志愿者结集、企业家出资建设研究院,和政府信息透明化。100多年前,美国的公共卫生体系虽然并不健全,但上述这几点值得我们深思,当下疫情,垄断的之手,无处不在,像八爪鱼侵入我们的后疫情生活。
书中介绍,时任海军助理部长的罗斯福为为孩子的安全,让妻子将孩子送去加拿大坎波贝洛岛的夏季别墅,这是每一位父母对孩子最为朴素的爱,当我们在一个危险的境地,作为父母让孩子躲避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比如武汉封城前夕,传言大批市民逃离武汉,这是一种正常不过的现象,逃离是一种睿智的选择,当然他们可以选择留下,但这取决于政府信息的透明,政府你今天做了什么?我们的措施是什么?事实证明,封城前后那段日子,武汉人民的生命并没能得到珍视,我估计疫情如果重来,逃离普遍市民的选择。
当然一场疫情也可以让我们养好一些清洁的习惯,本书就谈到美国人喜欢引用约翰•卫斯理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名言:清洁近乎神圣。当然,对于小儿麻痹症,它与洁净似乎没多大关系,我也在想,生活在肮脏拥挤环境中的会不会获得了天然的免疫力?
中美对于疫情呈现可能的数字,但在数字的背后我们看到不同体制下人民生活的样态。比如我们疫情发生,全员皆兵,这就意味着,我们大部分运转体系处于真空和停摆,“上帝按下了暂停键”,后疫情时期,“政府又为按下了加速键”。比如,政府某部门下令工厂复工,然而,市场复工是市长说了算得吗?
前天,我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这样的微信:以目前的师生比、校园承载量及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教育形成,防疫可能只能凭运气。对了某种意义来说,当人们对“武汉成绩”由衷赞叹,并大言不惭让外国首脑来中国抄作业时,我心底生出一丝悲凉。
李杏莉洛阳 - 3/30/2020 1:18:30 PM
三月读书《他们应当行走》读书反馈
李杏莉
科技类的书,我接触得极少,也很难读进去。疫情开始时,想起了薄伽丘的《十日谈》加缪《鼠疫》,老师推荐的《他们应当行走》,正当时。得了小儿麻痹症的孩子这辈子都别想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了!这是多么残酷。我初中的化学老师和孩子现在的国画老师都是脊髓灰质炎的受害者。小时候吃的糖丸原来是减毒疫苗。
但这本书其实没有太多的两种疫苗的比较,但是却详细地叙述了人类真正战胜脊髓灰质炎的过程,真是艰辛啊!读完这部书我明白了,任何一种危险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来临时,个人都不要掉以轻心,危险就在身边,结果你承受不起。我还意识到疫苗的研制并不像我想想的那么容易,仅仅找病毒就用了大量的金钱,研制疫苗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且一定是需要不短的时间。以此类推,中国这次的新冠病毒要想研究出疫苗,需要政府、科技家、公众的倾心合作。这也是美国战胜脊髓灰质炎的艰难过程。
奥康纳、索尔克、萨宾,虽然屡有分歧,但他们在战胜脊髓灰质炎的战斗中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疫情肆虐,政府、医生和公众都需要全面抗疫,互相支持!
我相信,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全世界的科学家齐心合力,最终一定能以最小的代价战胜病毒。
郭冬梅2021 - 3/31/2020 6:21:36 AM
这本书我没有购买,自己打印的,厚厚的一本。
  打印好这本书,我好奇的是书名《他们应当行走:.....》。怎样的一本书,给了一个前提是行走。脊髓灰质炎,这个病症,我是熟悉的,我的一个表姐,是患小儿麻痹症的。她的右腿有些拐,但是不那么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拐的有些厉害了,平时,不常见她,只是回我妈妈那里的时候,会偶遇,他们住在一个楼上。 在读到在我读这本书《美国往事之小儿麻痹症》的时候。
    读到这一段文字 “这个脊髓灰质炎分为三个阶段,地方性阶段,流行阶段和后疫苗阶段,这个脊髓灰质炎从未在全球大规模流行,而且自古以来他就有地方性的病毒的形式存在,在卫生状况不佳的情况下,自由留存无害的,从一个速度去往下一个速度,几乎所有的病患还都只会出现轻微的症状,然后获得终身的免疫力。
    我想到了这次冠状病毒。有一个学者说,“这个病毒是SARS+Aids。英国政府最早的提出的群体免疫,我也在思考真的是这个问题吗?染病之后经历治愈,然后获得免疫。如果是这样的话,病患治愈后的阴返阳,又如何解释。
王一涵 - 3/31/2020 12:16:59 PM
本以为《他们应当行走》只是围绕骨髓灰质炎如何流行、如何研究、如何被攻克的主线来展开。读到前几章却发现作者的讲述节奏并不快,反而是把与骨髓灰质炎有关的各方社会力量,尤其是美国早起基金会的运作完整地表现出来。原来一种影响我们的疾病不仅仅需要科研人员的关注,普遍大众的关注、参与、推动同样重要。而罗斯福总统本人更是极大地推进了这种疾病的攻克。书中的时间线前后有重叠反复,做一下整理。
1902年 洛克菲勒  纽约研究所成立
1911年 Simon Flexner (现代骨髓灰质炎研究之父) 误入歧途:1.选择了错误的猴子2.创造了混合病毒,认为只能在神经系统中培养,且从鼻腔进入。
1934年 德克吕夫 ---William Park---Brodie ---科莫尔  号称疫苗研制成功,急于儿童实验,诱发病例,惨痛失败,退出舞台
1938年 国家基金会 Thomas Rivers (索克尔的导师,第一个分离出流感病毒的人)
1941 萨宾 突破性实验  通过解剖发现 病毒再消化道大量存在,而鼻腔很少。(这与Simon一直以来提出的理论形成对抗)
1943-1950 多萝西  在血液里发现了病毒!!原来的研究员没有发现竟是因为错过了抗体产生之前的时间。

另一处写道解决疫苗问题的三个障碍/步骤,也许与其他病毒的疫苗研制有共同之处。
1.病毒到底有几类?有没有亚种?
2.如何获得足够的病毒供应源用于实验研究?
3.发病机制如何?

书还没读完,但是书中出现的那么多关键词和最近里新闻里看到的在一次次重合。索克尔的老师把疾病和病毒的研究称为“科学猜谜”。新冠病毒的谜语,我们,何时能解开呢?
shasha000 - 3/31/2020 12:52:50 PM
因为疫情在老家,只能读身边带的书,这个月我读的是蒋勋《孤独六讲》。
        《孤独六讲》,蒋勋从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六个部分阐释了自己对于孤独的理解。看完后我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感受。
    大部分的人每天奔波在追逐名利上,为了生活,每天上班、赚钱都是在匆忙的状况中。所以许许多多的人生活不孤独,但心灵仍然孤单。这是一个越来越孤独的社会,但大多数人选择有意无意的忽略它。
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孤独的,我们害怕孤独,所以手机一直拿在手中,有时半夜醒来,睡意浓浓,但总是不由得想看下手机,希望上面的信号灯是一闪一闪的,总希望在睡着的时候,有人惦记我。我们似乎总是想借助手机、电脑跟外界世界沟通,但总是羞于对现实社会驻足,因为害怕孤独。生活中我们总是有诸多身份,丈夫的妻子、妻子的丈夫、父母的儿女、儿女的父母,工作中的某某某,但很少有机会做自己。

      孤独没什么不好,使孤独不好的是因为你害怕孤独。在未来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够停下脚步,倾听下内心真实的声音,拥抱完整的自己?
北川永昌小学宋东 - 3/31/2020 1:26:21 PM
之前看了几十页,刚刚为了完成任务快速浏览完了。在自己粗燥的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人类面对病毒真是太渺小了。以前不知道脊髓灰质炎是一种传染病,更没想到就是以前听过的“小儿麻痹症”,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居然和这小小的病毒战斗了近半个世纪,这期间人性的自私和大爱,国家和基金会的黑暗面能够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下,让我看到美国这个国家能够纠错的原因。因为真实,看得到黑暗才会去知道如何迎接光明,虽然时间很长,但是能看到纠错的机制也是给人希望的。疫苗生产出来后,这些企业都是有给国家法律保证的,所以即使出现问题,患者也可以打赢官司得到赔偿。想想自己的国家,什么都是国企,百姓即使是受害者,面对强大的机器都没有胜诉的可能性。再看看武汉疫情,电视上无处不在的歌颂和感恩,没有看到疫情的悲情和被消失的独立媒体人,这样的假象下,病毒即使存在几十年,民众又怎么会有希望呢?可能更多的是无奈,寄希望于国家的力量更强大。而不是去通过个体的努力,去与病毒抗争,去争取自我改良社会的权利。个体的强大才能让自己活得更有自信和积极,而不是去寄希望机器的强大,活成大国弱民般的无奈。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20年3月读书反馈交流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