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2020年5月分享交流
狄鹏 - 5/11/2020 11:41:59 AM
本月分享:
1、刘显老师:教育是一场无限游戏
2、郭晓云、张莎莎、冯乾集体分享
3、樊阳老师:人文行读课程理念与实践
4、狄鹏:宗教改革
刘亚 - 5/11/2020 1:15:09 PM
昨天爬楼听了刘显老师的分享,有两个感动。一感动于他对孩子们持久的热情和耐心,说实话,能喜欢每一个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啊!毕竟孩子是有缺点的,老师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也有工作的高潮和低谷。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他几十年的教育人生装满的是对孩子们的爱,他至今保留着所有学生的作文、信件等各种资料,这些资料记录着他和学生的交往、学生的成长历程、他的教育智慧。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李镇西,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他。刘显老师就让我看到了普通老师的闪光点。二感动于他开发课程的恒心和勇气。我也开发过一些课程,知道其中的辛苦,比如每人理解支持,比如没有资源,等等,在这一方面,刘显老师显然比我幸运多了,他有学校的大力支持,当然,也与他个人的努力和素养分不开。听说他一星期上课将近30节,我真是十分佩服。因为我本人一周各种课,早读、正课、监考、讲评、晚自习,合计22节,每天上课、备课、改作业,忙得不可开交,能有一点功夫闲下来读书、思考、写作,已是奢侈。不敢想象刘显老师是怎么扛过来的。大家各有各有的不容易,但是追求理想教育的梦想不会断,刘显老师的讲座对我是个鼓励!
陕西邹高峰 - 5/11/2020 2:12:48 PM
把教育当作一场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勇气、很有理想的说法。这种说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适合,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发现,在游戏中探索。刘显老师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及课程很丰富,很有意义。很感兴趣他具体的操作方法,希望有机会和大家再做分享。还有刘显老师介绍的几本书,听起来很有意思,打算有机会买来看一下。
hongyvqiu - 5/12/2020 1:14:49 PM
听刘显老师分享有感:

莫道为师难,为师路且艰。
暖冬未尽意,学子有缘牵。
皎月扫云掩,孤松抱雪眠。
不惶入世苦,卓尔落人间。,
邬蒙 - 5/18/2020 2:25:25 PM
刘显老师的分享是隔了好几天爬楼听完的,感触最深的是,刘老师专注于学生的成长,把评优放在学生成长之后,狄老师当场送小花花,也是我的心声,一直和高中生相处,感觉最需要真诚,真心,多数孩子还是能看见老师的付出,同时也需要实际的指导,不断提升自己和学生共同成长,借助自己阅历的优势做一个引导者,陪伴者。
洪健天 - 5/24/2020 2:44:52 PM
这些分享,我都爬楼听了。关于国民性的讨论,我认为,学生可以对这个概念误用或者乱用,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一个成长的阶段。但老师要对这个概念有个全面的把握。所谓臣民、贱民等标签无法概括国民性的丰富。在宗教改革这堂课上,同样适用。不理解西方基督教,等于没有进入西方文化的大门,无论政治、艺术、哲学、文学、音乐都离不开基督教的大背景,教师这方面的提升,就是对于教材更新更深的认识,所谓文史不分家,个人认为,不全对。文学偏重戏剧性和故事性,以情感抒发为主。历史偏重对于背景和影响的探讨,重视事实的论证。共同性上或许在主题上一致,都是关于人,都是人学。我是在通宵执勤里,观看樊阳老师的分享回放的。当时有些感慨,行读万里,是在走出去,在丈量。而脚下的日常经历也是认识中国的一部分,你的文化身份也在提醒你,所谓家国情怀或许就是这样。
张利云 - 5/26/2020 2:09:01 AM
5月24日人文讲坛行读学教共同体组织了一次以“整合”为主题的交流分享活动,从不同学科教师的分享中开启脑洞,丰富了认知,开启了视野,很是欣喜。感谢共同体负责人的精心组织,感谢分享教师的倾情奉献。三位分享的老师从自己所教学科为切入的点谈自己的学科整合思考探索之路,思路各不相同,给参与学习的老师带来不同的启迪和借鉴。
很赞同深圳市南山区南科大第二实验学校的郭晓云老师“文史不分家”的观点。历史可能在文学里、在艺术里,在科学里,记得有一位有名的语文老师说过“读懂了历史,要学习好语文很简单,但是语文读懂了未必能了解历史,因为所学的每一项知识里都有很多的历史知识,任何作品都带着历史的印记,反映这历史发展的历程,留下历史的烙印。做郭老师的学生应该很幸福,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去阅读文学作品,并从这个角度找到文学研究与历史的契合点,融会贯通。做她的搭档也应该很 幸福,因为她能够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思考更智慧的阅读人生。虽然整合的思路还比较稚嫩,但是这种思考还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晋元附校的冯老师关于新技术整合对进入文课堂是否真正有效这个问题展开了实际的探讨,通过多年探索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实实在在观点: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传统的效果在有很多时候未必是成正比,有时技术太多反而对中下层的注意力有影响,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多媒体。我也很赞同他的观点,信息技术五花八门,现在的评价标准也是由是否在利用新技术来评估一节课的优劣,这导致了很多老师在可有可无的基础上都运用信息技术,但真正的该掌握的如文本阅读,精彩的文段赏析、高阶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就会被忽视,有些适得其反,所以我们要足够的时间去训练,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要有一双慧眼,真的有用的时候才用,能简化的时候要简化。“他是《皇帝的新装》里那个敢于说真话的孩子。”一个老师如是说,希望大家都能够做那个敢于说实话的孩子讲究实效、讲究策略、用规律来运用整合信息技术。
张莎莎老师对整合的思考和实践过程也给我们启迪,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用什么方法都会觉得有遗憾之处,但是它的价值在于思考本身,因为思考而得到不断的优化。
在学习中,很多老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敢于说出自己的真问题,做真研究,也知道很多原本自己不知道的学习路径和方法,如夏坤的《教室里的电影院》,还有《在电影里思考人生 一年半电影鉴赏的得失》等,这都给我很多的启迪和思考。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也能渐渐地向这些优秀的老师靠拢,让自己静静地思考、静静地努力,静静地提升,慢慢地有独立的思考和独有的思想。虽慢,但不悔。
张利云 - 5/26/2020 6:07:17 AM
听刘显老师分享的《教育是一场无限游戏》很感动,作为一个男老师,他能够有如此多的耐心和热情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然后用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给予耐心地指导和呵护。他对学生很有爱心,声音也很好听,能够用心的去记录与孩子交往的点点滴滴,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思考学生做的每一件事的内涵与意义。他做事有恒心和毅力,在开发课程的时候融入很多的自己的思考,能够结合书的理论融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以《教育是场无限游戏》为例讲思考,让孩子得到无限的发展,这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发,以后如何做教育如何做一个有思考有深度的老师。每一次分享都是独有的遇见,愿有更多美好的遇见!
龚捷 - 5/28/2020 6:46:39 AM
听了刘显老师的分享“教育是一场无限的游戏”,引起我的感慨,每一个班主任都是同样的费心,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需要班主任精心呵护。班主任老师像一个哆啦A梦,口袋里装满法宝,每掏出一个来使用,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解决了当下存在的问题,每天依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这就是教育,一场无限的游戏……
      刘老师打了一个比方,在教育低年级的学生时班主任要像爷爷奶奶一样和蔼可亲,在教育中年级的学生时班主任要像爸爸妈妈一样严肃认真,教育五六年级的学生时班主任要像哥哥姐姐具有榜样的力量,这个比喻很有意思,那初中生的班主任应该以哪种存在方式更适合呢?
      前几天才听办公室里的老师说学校有一个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用书敲了学生的头一下,那学生当下就报警了,事情发展到警察出警解决问题的地步。虽然我不知道当下发生了什么事,但我在想引导初中生,班主任以严肃、唠叨、威武霸气的存在方式与学生交流沟通,能真正信服的学生极少,打骂惩罚的方式不适宜教育初中学生。
    我校的副校长快退休了,他是一个和蔼的老者,听说有一次他在五楼发现有学生在用板块烧火烤,当下立即制止学生的行为,对学生未采取任何的惩罚,处理完事情后他先下楼,走在学生的前面,有一学生跑下来就打了他的背部一砣……
    从以上两个事例来看,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喜怒无常,喜欢和家长老师对着干,自我意识变强,初中生会想要突出自己,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开始对身边的事情作出评判,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我想这时候的班主任是否可以做一个有人生阅历的朋友,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少做消极的评价,无情的斥责,空洞的说教,让孩子对面临的各种问题,学会独立思考。因势利导,少使用限制手段,在不存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听取他们的不同意见,让孩子有足够的机会去作决定,并让他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引导孩子逐步懂事、成熟,帮助他们解除青春期的种种烦恼,做一个能帮助他 “成长参谋”的益友,与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相处,就像上仙到人间历劫,所幸每一次化解危机都是成长,不用暴跳如雷就能处理好问题,心态平和了,彼此间的距离也更近了。
郑小冉 - 5/28/2020 9:06:53 AM
第二次听樊老师的分享,之前一次更多了解了樊老师和人文行读一路走来的渊源和教育理念。这一次在之前基础上分为“读”“思”“行”三个部分,主线清晰,干货特别多。在“读”中又分了7个类别进行引领阅读,每个案例具体详尽,可操作性强。设计方法上对自己多有启发,即便除开行读,对自身的终身学习来说都受益匪浅。讲到上海博物馆的“陶狗”,细思如果是自己的话,在博物馆的我断然是看不出什么的。可现在知道时间对每个人既公平也不平,就看我们如何去利用了。所以,下次去博物馆虽可能做不到提前做好大量的功课,但至少也知道拿出手机多查阅一下,运用大脑多联系多思考一下,不然不知有多少时刻会被事物的外象所蒙蔽,得不到精髓或真相。剑门关的例子我印象很深,对剑门关看似避重就轻地讲陆游不重讲李白,实际也是从另一人或另一条路径打开这一扇窗,因为不同人不同时对剑门关的感受怕也有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多角度多渠道的了解,让自己的知识和认知更立体更冷静客观才是。这不仅是课程的需要,更是思维的必要。
李杏莉洛阳 - 5/28/2020 10:24:27 AM
5月“行读万里化春风”讲座反馈
李杏莉
樊老师关于行读的讲座我听过两次,一次在良渚,一次是这次。或者线上还在什么时候听过,比较模糊了,这两次的印象都十分深刻。
关于行读课。这是他的独创,其他的游学研学都不及行读更像课程。当然也是不同于户外语文课的,更不同于旅游式学习。我17年第一次听到这种提法,那是在上海,第一次听樊老师讲行读课,在季风书园,那次的学习经历对我来说十分重要。那时的我对教育很失望,找不到存在感,没有方向,很质疑自己大半辈子从事的职业,整个人也比较颓废,心里懊悔了一万遍为什么要当老师。樊老师明亮温暖的笑容,温和亲切的话语,广博而专业的知识,“行读”这个有趣的课程这一切深深打动了我。我想教师这个职业还是可以做得有意义有尊严有乐趣的。回来以后我就照葫芦画瓢在当年的元旦带领学生们行读“天下之中”,虽然课程粗糙知识嫁接生硬,但学生们表现出的学习热情家长们的认可还是让我心生安慰。这之后我一边跟随樊老师学习一边摸索,行读课已经成了我和学生们都喜欢的一种课程形式,还没到假期,就有家长问咱们今年去哪儿啊。感谢樊老师让我度过了职业倦怠期,重新找到了工作的意义。
其次樊老师对待工作的严谨认真热情也对我影响很大。一项工作坚持了29年且是公益,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定会有所怀疑,因为我周围的确没有这样的人。我所处的小圈子影响了我的认知。我总觉得那样无私的人只在书本里新闻里有。直到遇见樊老师,遇见讲坛的导师,遇见共同体的老师,我才发现优秀的人果然是真的存在,而且还是一个群体。我庆幸偶然的遇见,我珍惜与每一个老师同学同行学习的机会。我期望自己也可以每天成长进步,我更希望我的学生也可以因此受益。我改变了自己功利的想法,我不再过于在乎成绩,也告诉学生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分数,特别是低年级同学,也不再强调刷题研读答题技巧,而是告诉同学们多读书多生活多思考多练笔,语文素养提高了,成绩也不会太差,这样习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本领。其实我发现只要老师自己真正站稳了,就不会焦虑,只有真正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才能静下心来,找回自己,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劲。
感谢分享!感谢遇见!
郭冬梅2021 - 5/28/2020 1:06:13 PM
很开心狄鹏老师,万蓓蕾老师脑洞大开的这期“整合”分享。赞同郭晓云老师“文史不分家”的观点。在教历史素材的过程中,带领孩子们进行读书会,步步设问,不断去引导孩子们,形成一篇一篇的小论文,历史的教学不是只记录时间、地点、事件,而是鲜活的人物存在与这个时代,结合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她在实践中践行着“教育是要回归人性,回归人的教育。”现在做的诸多的努力都是要在孩子的心中种下一颗莲子般的种子,润物细无声的进行,事实上,樊阳老师带领大家的行读活动,何止不是在每一个共同体的老师们心中,种下种子,给予认可,给予指导,给予鼓励。今天我圈里发了一句话“夜长路长,历史的一个拐弯,或许就是普通人的一生。”大家报团取暖,真好。
  这样的读书会,我带的孩子们进行的英文的简本阅读,八上设计到了《鲁滨逊》那篇节选文段,我采用了原版的简本《ROBINSON》,带孩子们进行了两周的阅读,回想起来,引导做得不细致,需要改进。八下第一篇节选的《172小时》,推荐了电影给孩子们去看。听了郭晓云老师的阅读课例,下次准备的时候应该更为细致,问题有层次。
北川永昌小学宋东 - 5/28/2020 3:43:17 PM
听了刘显老师的讲座,我深有体会。我也会给孩子们道歉,因为自己不够强大,偶尔会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老师,或者去迎合同事,不敢去特立独行的坚持做自己想做的那种老师。这样子我就会愧疚,给孩子们道歉后也会出现刘老师班上的情况,孩子们替老师找借口,把责任推在其他同学身上或自己身上。这样真的好吗?让孩子们自责或者责他,我觉得可能也不好。能够继续让自己成长,在学生顽劣时,不被情绪牵制,能够去耐心的观察一段时间,能够去和孩子平等的交流,相互学习,我觉得可能能更好的处理好师生关系。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5/29/2020 8:10:50 AM
无论是刘显老师的“教育是一场无限的游戏”专题分享,还是樊老师的行读讲座,或者是大家的整合式教学分享,我从中都看到了共有的情怀、教育理念:要把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即进行“全人教育”。不是把自己看作知识的容器,不只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知识。所以刘显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是用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甚至常和学生开玩笑,打成一片。刘显老师能做包班教学,就可以更好地做到学科融合。
        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
所以我们要做整合式教学,这个整合一是指学科间进行跨学科的合作,或者说把学科之间界限打破进行整合。 正如樊老师所说,文、史、哲、地理他们是不分家的,所以樊老师带着学生把书读宽、读厚,同时又用脚步实实在在触摸那么多那么宽阔的土地。二也可以是多种教育手段的融合,跨媒介,不问手段、技术该不该,只问适不适合。不管黄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有“全人教育”理念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整合式教学。因为我们不是为了追求某个学科的成绩,不是为了自己的业绩,而是为了学生真正的全面、终身的发展。
    有这种理念,我们会看到无论是樊老师,还是做分享的几位老师,或是刘显老师,以及夏昆老师,甚至我们共同体里所有的人,都是眼里有光,心里有梦的,一定是眉眼生动、情意充沛的。因此,看到那些时时耷拉着嘴角、面无表情之人,总想敬而远之。
      回望历史的天空,品读《论语》,孔子何尝不是如此?他认为人格教育大于人才教育,所以说“君子不器”,说“躬行君子”。所以,孔子是可敬又可爱的。我们不想把学生仅仅培养“成器”的,都是可爱的老师。
芒果 - 5/29/2020 12:01:18 PM
5月份讲座心得
      这是第三次听樊阳老师介绍人文共同体和行读。第一次是在2018年深圳南山,樊老师受邀来到深圳给大家做讲座。当时被樊老师的坚持和人文精神所打动,教学生涯中可以做好一件事情并坚持了27年,而且是公益性质的。第二次是在上海一家咖啡馆里听樊老师讲,内容与环境如此和谐。随后,樊老师带我们参观了巴金、宋庆龄等名人故居,一边走一边听,站在故居里诵读他的文章,有了深入的理解和不同的感受,有时眼泪禁不住流下来。因为这次短暂的行走,才对上海有了新的认识,才知道去了上海应该看什么。也因为这次行走,才下定决心加入共同体学习。目前处于索取状态,在这里听樊老师讲文学著作,提升文本解读能力。由于文史、地理知识的欠缺,至今没有带学生进行人文行走,希望若干年后有勇气带着学生进行人文行读。
王凤琼 - 5/29/2020 2:34:46 PM
听樊阳老师人文行读课程理念与实践感受
      特别是有关博物馆行读这一主题,以前去博物馆就是走走看看,属于看热闹的类型,但最近听了杨振宇的讲座,《艺术的故事》原来懂得一点艺术的背景,人物的故事,有一点点欣赏与辨识的眼光,博物馆是很有去头的地方,我开始后悔自己以前去时是出于名气与到此一游的心理,觉得没看头,也看不懂。上次去三星堆博物馆,专门请了导游,出来后我们每一个人都感慨,这是进博物馆最有意思的一次,因为通过导游讲解,我们看到文物,特别是相似文物背后的内容,似乎在触摸历史的温度。樊老师说,在哪里坐而论道,在哪里拍照,都有讲究,如果我也有机会跟樊老师来场行读,定会比请导游讲解更爱走进博物馆。忽然有种冲动,去很多的博物馆,去唤醒历史,重温岁月。
刘显 - 5/29/2020 2:41:55 PM
“整合”本身,是一个有趣的词。恰如吃饭,要五味调和,荤素搭配,吃起来会更有味道。好的学习内容整合,也是如此。在多年前,我曾以为整合就是“拉郎配”,只要看到内容和内容间有关联,就可以扯到一起,变成一堂课,且自命得意的认为,我也做了课程开发。后来读了《课程论》,才理解了自己的肤浅,从此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心存敬畏,不敢在随意做改动。前几年,群文阅读兴起,我也跟风做了多次试验,发现文章的整合里有大学问,不是说一起上就可以一起上的。恰如把辣椒和哈密瓜都是好东西,但我不认为可以把二者做成一道菜。以至于便想着法的找突破口。后来有了“主题式”,“写作手法”等多种形式群文阅读整合的探索,记得当年还在老人家的鼓励下,写了篇文章坐记录。如今,又重听他人关于“整合教学内容”的思考,便把旧文翻出来,一不小心就发现了其间的疏漏之处,不由得大喜。接下来再做“整合”,或许就会有些新东西了。
袁利洁银海学校 - 5/29/2020 3:17:24 PM
5月讲座反馈:
    道歉之所以需要勇气,是因为,它减弱了教师的权威,带来了不确定性,而老师不知道失去了权威改如何面对这种不确定性。
    这个做法的前提是孩子也会爱老师、并有一定的觉察、组织能力,应该不适合低年级孩子。像举的例子中,出现常规混乱的情况时,如果孩子并不爱这个老师,也没有同学出来组织,孩子们也没有察觉到这带给老师的伤害,或者察觉到了却不知道怎么做,那会是一种怎样的走向?
韦春玫 - 5/29/2020 5:02:24 PM
5月24号,听了三位老师的关于整合的教育探索,对新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很有感触。冯乾老师从他自己的教学实际中,提出了“新技术整合进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否真有效”的问题,其实我对这个问题也是有一点点疑惑的。前几年我们县举办语文优质课比赛,其中有一个老师上课思路很清晰,有激情,能很好地把控课堂,在对学生的引导上也有自己的方法,但是因为没有使用新技术,很遗憾地没进入决赛。当时我就想,语文教学难道就一定要使用新技术才能证明一位老师的能力吗?不可否认,新技术在课堂中的确有着优越性,它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它不能代替老师,因为好的课堂是一个有新东西生成的课堂,老师在课堂中会因为学生的不同表现来建构课堂,这样才能教有所获,学有所得。很多老师在上课喜欢用PPT,初衷是好的,但是可能会陷入满堂照着念的尴尬的局面,尤其是在做幻灯片时,什么都想往上添加,于是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他们只是被动地获取信息,根本无法转化为内需,一节课下来,老师没有激情,学生也是呆滞的。我个人认为,新技术走进课堂固然是很好的,也是必要的,但不一定每节课一定要使用,真正要想有所得,有所获,老师还是应该苦下功夫,去钻研学生,钻研文本。
tzsxwyl - 5/29/2020 11:56:42 PM
5月讲座反馈:
特别欣赏郭晓云老师关于历史和文学阅读整合的实践。我们都知道,知识不是单一的,学科间没有壁垒。对于文学作品,往往需要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等去解读,它可能涵盖了文学的、历史的、哲学的等诸多学科内容;而谁又能说数学学习中不藏着逻辑的、美学的、甚至艺术的等其他元素?一个学科老师能不局限于自己所任教的学科,从全人培养的高度来整合设计教学内容、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关于郭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我相信能给孩子打下良好的精神底子!播下种子、精心耕耘,收获定有时!
liuyong - 5/30/2020 1:04:29 PM
刘显老师的讲座给我的触动很大。虽然自己在不愿意当班主任的情况之下还是接任了班主任,不过大部分时候都是以任课老师的身份和学生打交道。虽然如此,还是免不了和学生发生冲突。如何处理这些矛盾,不仅会影响老师和学科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是学生直接效仿的一个对象。教书这几年,真的很少见到会主动和学生道歉的老师,道歉或许真的是很重要的一步。
罗慧萍 - 5/30/2020 1:49:08 PM
本月的分享真是精彩纷呈。
5月10日,刘显老师分享了他当那个小班主任的精彩故事,印象深刻的是他自我批评“向学生道歉”:“一个不会犯错误的老师是走不进学生心灵的。”让学生学会给老师提意见,使学生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增强自信,学会学习。他说,靠权威建立起来的有序是难以持久的,它不是学生的自觉行为,而是迫于别人的压力,只有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后才能持久,才能变成自己永恒的动力。说得真好。建立在民主的、相互尊重的班集体和建立在威权基础上的班集体在管理和效果上是很大不同的。刘显老师说:“教师在帮助学生改进自身问题时,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可以调动群体的力量,寻求同学们的帮助,用良好的氛围去帮助学生。以后我陆续的接触到许多情况特殊的孩子,我总会想到采用这种群体治疗的方式去帮助他们。”在一种民主的氛围中,让孩子们自我管理,互相促进,远远超过老师事无巨细和面面俱到。他说:“我认为老师对待弱者的态度,是一个指向标。学生会根据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来感受这个老师的不同。”这一点很有同感,学生家庭背景可能千差万别,老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学生可能在生活中受到某些不良影响难免有一些嫌贫爱富、倚强凌弱的表现,但在老师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受到感染。这对学生正确的“三观”形成,对学生的成长一定会有其积极的意义。刘显老师虽然年轻,但因为爱读书、爱思考,在教学工作中总有那么多独具特色的工作方法。
另外,大家在分享交流中多次提到读书,这一点真是戳中了我们这个团队的灵魂!许多老师交流了自己领读的感受,收益不小啊!
狄鹏老师也为我们分享了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对我,这可完全是我的知识的盲区。但听了狄老师十分精彩的讲解不只增长了知识,更被狄老师她那种对知识的理解、态度以及逻辑的力量所征服。所以,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个老师他如何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来启迪自己是比“教”更重要的事。
本月收尾的绝响当然不能不说是樊阳老师的《行读万里化春风》了,这次的讲座可真是货真价实的干货啊,如何做行读,如何像樊阳老师那样做,可能大家困惑不少。这次的讲座,特别全面、细致、具体,他讲座的录音已进行了整理,我已录屏,希望能看到全面的文字。在讲坛,总是伴随着喜悦、进取和收益。
王一涵 - 5/31/2020 5:03:55 AM
刘显老师分享感受
刘老师讲座的题目起得真好!《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这本书也在购物车里了。我们日常的教学常常陷于琐事,就事论事,要分输赢,要分强弱。刘老师分享中说出有限的和无限的游戏这两个分类的时候,真是让人一下子能跳出圈子重新去看待与学生的相处、教育的目的,也让我思考处理亲密关系的方法。有种点醒梦中人的感觉!

我现在所在学校没有班级评优这样的活动,但在以前工作的学校,因为带的是年级成绩最好的班,班级评优的压力也很大。刘老师关于自己班级情况的介绍也让我重新去反思自己以前带领班级的做法是否得当。我希望学生对自己的各个方面都有高要求,希望评优是做好自己自然产生的结果。可这个过程中6年级的孩子能理解多少呢?

总之,在刘老师讲座分享中感受到的从容、耐心、平等的力量真美好!
叶娉婷 - 5/31/2020 11:49:27 AM
五月反馈:
每一次聆听樊阳老师的讲座,都是一次深入学习。虽然认识樊阳老师、人文行走团队已经有三年,自己也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行读活动,但是此次讲座,樊阳老师是非常详细向我们讲解人文行走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对于我来说,是多么高大上、不可触及,我之前所实践的行读也只是作为“活动”来开展。聆听这次讲座,对行读课程的设计有了一点认识:1、作为课程一定要有主题、有逻辑、有思考、有价值;2、每次行读的内容不是孤立的,它应该可以在纵横或者多纬度中任意驰骋;3、行读课程的设计要有清晰的脉络;4、行读课程设计中特别强调思辨性、场面感,在文学与现场中穿越。
樊阳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值得反复聆听、消化,得慢慢悟,更应该在实践中总结。
山西和瑞一小刘燕 - 5/31/2020 12:11:45 PM
语文教学,总是达不到自己希望的样子。听了讲坛三位老师@郭晓云 @冯乾 @张莎莎的精心准备  ,收货非常多。离开了读书的语文多实属悲哀。枯燥的背,机械的使用技巧,完全失去了学语文的目的和积极性。我们都不想教,孩子怎么能想学呢?老师是天天教一些答题技巧,而忽略了文本的内容,情感的培养,美学的熏陶,语文课会变成学生最讨厌的课。
正合适教学,容语文与其他科的联系,尤其是语文历史不分家,才能使语文有例可说,有理可寻。我觉得语文的对象介质是文本,但现在其实学生成长的环境,对于文字的敏感度下降,这是现实,然后一定程度上用视频画面文本,可以起到勾连的作用。语文老师不能容课,语文就完了。
云南昆明和志茹 - 5/31/2020 12:37:40 PM
【讲座反馈】
本月的讲座,郭老师的讲座令我想得多了一些。郭老师说历史课读《四世同堂》,并且让学生写读后感。这样的学习颠覆了我对以往历史课的认识。说实话,我所认识的历史课没意思透了,就是背书、考试,公开课就以表演为主。就连报考历史系专业,看起来都是多么可怜可悲,仿佛这就意味着“没出息”。可是郭老师的课,告诉我:语文不是万能的,文、史、哲,都能从各自的角度培养人。想到这里,我想到了项目学习。那么,将来备课室会不会像以年级为单位的办公室一样,一个项目学习的设计可能会涉及多学科知识,多学科协同备课、上课,会不会普及?这个也许是可以思考的。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6/4/2020 1:22:58 PM
刘显老师的分享心得:
刘显老师的班级管理的讲座爬楼听完,刘老师的平和、理性让我十分感动。刘老师面对班级的问题,价值取向的问题,静下来冷静分析,本身就是一种情怀。很多时候,情怀谈多了,就觉得失之于感性。但情怀与理智绝不矛盾,坚信一件事情的正确并且坚持下去,何尝不是一种情怀!
冯乾 - 6/4/2020 1:31:03 PM
5月24日讲坛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整合”交流活动,这次这一次交流互动听下来给我的感受是整合不仅仅需要合适,在疫情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和观念去面对新科技和新兴事物。
冯乾 - 6/4/2020 1:32:57 PM
5月24日讲坛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整合”交流活动,这次这一次交流互动听下来给我的感受是整合不仅仅需要合适,在疫情的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和观念去面对新科技和新兴事物。
胥江 - 6/4/2020 1:39:01 PM
刘显老师的分享中有一处让我感动,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教师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说“不知道”,是一个大的勇气,也是重要的教育智慧。我们面对学生首先要让学生感觉到爱,培养起他的自信心啦,然后专注的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20年5月分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