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云 - 6/5/2020 8:42:13 AM
本月的分享都听了,都非常精彩,收获也非常多,因为我自己也想做人文行走的尝试,所以对樊阳老师的行读交流兴趣更为浓厚,全程听完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样高水平的行读设计我是望其项背,难以抵达,所以也更坚定了跟随樊阳老师的脚步,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以期能实现自己的一个小愿望:做一次人文行走!因为樊阳老师分享的信息量很大,在听的时候只是做了记录,但还没有来得及消化,所以具体的感受还没有条理细化!
周永峰 - 6/5/2020 12:32:01 PM
《行读万里化春风》反馈
我听了樊老师5月份的行读讲座,题为“行读万里化春风”,我理解“春风”是师生的情怀,抑或彼此的生命朝向,师生之间是“化”的过程,既是持续的动词,也是教育的目标名词。
正如樊老师所言,行读符合教育的本质,追求人的完整与自由,传统教育是功利的,而人文教育是创造力,关注人、生命和成长。打破学科壁垒,综合性学习营造实践的学习空间。行读促进读书,构建精神家园。
阅读是人生的基石,樊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中外文学系列讲座,中外融合与对比使得我有了新的方向,樊老师认为,学生时代培养的志趣品格,很大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选择和生命成就,老师必须拿人类文化最顶尖部分(书籍、文物、古迹)来滋养心灵,才不致变成文化的侏儒。
我已中年,悟性不高,随樊老师的指引感觉回到了学生时代。唐润华的所言可能代表我的心声:当我选择夫子的人文行读,应试教育的柏林墙在我身后坍塌了。
看似我并无应试之忧,但我们思维已经在应试的体制之下板结了,现在在人文行走中正慢慢开化,大脑不再是别人跑马场。
怎么设计人读课程?读、思、行设计思路指导我现行的行读课程的开发,樊老师好像料想我会进入误区,他列举三个误区:导游式,户外语文课,唯活动,的确我容易进入这个套中。
在赵孟頫的行读中,樊老师以其题款“……余通守齐州,罢官来归……”导问:齐州是北宋故名,南宋已为济南,为何赵孟頫如此,与诗文“昔为海上鸥,今如笼中鸟”勾连又读出赵孟頫怎样的心境?这样行读课程引入纵深,这让反思我的课程不足之处,这是对文本的解读及历史背景要下功夫。
所以,只有扎实的行走,认真阅读,审辩式思考才能跟上人文讲坛的大部队。
李廷梅316 - 6/6/2020 12:24:48 PM
听樊阳老师:《人文行读课程理念与实践》感触特别深,记得第一次听樊老师坐讲座是2016年的上海,正是整本书阅读非常火热开启的年份,樊老师带去了人文行读,当我们看到樊老师地图上标的大大小小的走过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和各地的古庙、建筑时,我们被深深的折服了,而这样的行读樊老师坚持了28年,后来有幸加入共同体,真正明白:什么是跨学科教学,什么是全人教育,也明白自己地理知识太欠缺,需要不断努力。
温和玲 - 6/6/2020 2:41:39 PM
教育是静水流深的艺术——听刘显老师的分享有感
听一位敢于大胆将课堂和教学管理用游戏来定义的老师分享的心得,源于自己也有一个小孩子,在度过了所有人的觉得是天使的阶段后,到了一地鸡毛的和神兽交锋阶段,刘老师的话让我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对于孩子少了很多的尊重和认同,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少了耐心而高质量的陪伴,多了随意的提要求;少了顶层设计的建议,多了各种狗血的强迫。我们认为是这样的,而刘老师的话让我重新看到,孩子对父母信任的可贵,我们可以做的更科学。所以,站在一个家长的角度,我收获多多。
到这个月,学些刘老师,给孩子每天定一个固定的任务,让孩子完成后就又很大的成就感。目前,我发现,孩子通过这个重复的事情认识到了自己力量,也能够更专注的做好自己的事情,还可以心平气和的和我沟通。
李云跃 - 6/7/2020 12:59:28 AM
听樊阳老师《人文行读课程的理念与实践》反馈:第一次接触人文行读课程是2016年8月在北京国子监第二届全人颁奖典礼上听樊阳老师的介绍,第二次是在2017年7月的西安,樊阳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陕西博物馆的行读,还让我们选择其中的一件文物进行课程设计。但这次完整的听了樊阳老师关于人文行读课程的缘起及发展历程的分享,让我深感人文行读课程“以人文得自由”其中蕴含的深意。我们在跟从西方学习的一百多年中,我们依然没有感受到人的自由与幸福,甚至我们当下的应试教育把教育本质的严重扭曲让教育给人发展奠基的基本属性都丧失殆尽,教育要回归到人,回归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中国大地和几千年的文化根基中如何汲取养分,如何找到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在人文行读课程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人文行读课程无疑是一种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好的实现方式。
shasha000 - 6/11/2020 7:46:11 AM
听了刘显老师的分享“教育是一场无限的游戏”,作为班主任的我很有感慨。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尊重。尊重孩子的个体,老师在面对学生时,不管是谆谆教诲,还是严厉批评,老师都是站在我比你懂的制高点上。目的似乎就是让学生听我们的,而不是为了引导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有时也会举行类似提意见的班会,但是学生很清楚,老师能接受的批评是有限的,更多的实际是假民主。刘老师能在教育孩子个过程中真正弯下腰,做到尊重真是难得。
陈晨 - 6/13/2020 9:25:27 AM
老师需不需要给学生道歉?职初时这是一直困惑我的问题。就像刘老师在讲座中所言,平等的师生关系会带来更好的班级氛围,但道歉带来的敬畏心缺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人有向强者学习的本能。如果教师犯了一些原则性的问题,道歉是必须的;但如果将建议会作为班级管理的日常,学生会不会产生一种“老师也不过如此”的错觉?小学阶段智未完全开化的他们会不会真正的尊敬老师并从心地跟随呢?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虽说师不必贤于弟子,但始终觉得教师作为长者的身份是学生愿意静心学习的前提。毕竟我们不会向朋友学习,因为朋友是一起游戏的玩伴。
孩子何其有幸能遇上刘老师,但我们也要考虑,他们在小学毕业后的漫长求学道路上还能不能继续遇到和刘老师一样平等民主的老师,那些老师能不能像刘老师一样俯下身子对待孩子?学校,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所谓“做人”,除了学会真善美等一切美好的品质外,如何适应社会基础法其实也很重要。
一些浅见,还请大家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