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狄鹏 - 10/23/2020 5:59:08 PM
各位老师,10月的讲座和分享有:
1、清诗
2、儒林悲歌
3、园林欣赏
4、启蒙时代
5、《不一样的阅读》集体分享
老师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谈谈自己的想法。
刘亚 - 10/24/2020 9:41:48 PM
《不一样的阅读》
三位老师为我们带来了自己的阅读教学感受和经验,我极有同感,也很受启发。
比如冬梅老师的英语阅读分享,就帮我打开一扇窗户。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工作之后也一直自学英语,最近几年不学了,所以英语单词也忘得差不多了。我对英语很有感情,但是语法知识让我备受煎熬。最后我干脆抛开语法,只记单词和句型。英语学习的方法也是看报纸,《21Century》《China Daily》。冬梅老师说到中文思维,是的,要了解一种语言,就要了解一种文化。不过对于英语学习来说,如果是中学阶段,可能真的很少有时间有机会去学习英语文化,更别提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了。所以我们学习的都是中文式英语。
我有一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究竟应该怎样学习英语呢?现在有好多线上一对一的外教,也有各种所谓英语听说读,对于我们这些外行真是不好选择啊!
王一涵老师分享的阅读手册细致实用。在实际操作中我总是很犹豫到底要不要指定问题,因为每个人的阅读起点、兴趣和感受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规定书目和问题。
洪老师讲到阅读推广,因为我之前也在学校推广阅读,感到确实比较难,但是只要做肯定会有成效。现在好多学校都有所谓的读书节,感觉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得而知。不过总体上说做比不做强吧。
龚捷 - 10/25/2020 6:53:56 PM
十月的讲座有温故知新之感,在教学上有所启发,“儒林悲歌《聊斋志异》”讲座中,朱老师讲到《聊斋志异》多以白描手法说故事,内容生动具体。我不由得想到初中七年级的选文《狼》这篇课文,《狼》是《狼三则》中的一则,三则故事中狼狡猾、贪婪,故事浅显易懂,结局富有创意,“口中含肉,钩刺狼鄂,如鱼吞饵”;“止露尻尾”;“股直不能屈,口张不能合”,眼前画面感极强,这久可选取《聊斋志异》的类文,对比阅读,探讨如何写出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的文字。再引导学生对蒲松龄仕途失意的了解,并认识中国从屈原开始,再到苏轼就已经有了对谈神写鬼的传统。
“园林欣赏”讲座,不自觉想起八年级《苏州园林》这一篇美文,樊老师的行前讲座给我上了一课,教《苏州园林》以往我就是把它作为一篇说明文的例文来教,重点教的是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方法,某个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整篇课文上下来,学生记住的就是枯燥的说明“公式”,对园林的欣赏豪无收获。听了樊老师的讲座,我自己对欣赏园林有了一点收获,我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眼前总是一副完美的图画”的苏州园林,从诗文意境、诗画山水去感受苏州园林之美,才是学习此文的要点。我想我会错意了,应付考试不是教学的目的,学会欣赏才是学习的意义。
李杏莉洛阳 - 10/26/2020 11:28:46 PM
10月讲座反馈
由于我周六晚上有课,所以十月份只听了一场讲座,那就是周日晚上的群分享。三位老师讲的都让人挺有收获。郭老师推荐的英语书籍和电影以及小程序都很好,特别感谢。麦芽洪老师的阅读方法跟常规的学校不一样,特别是给学生讲沈复《浮生六记》,居然能想到抽出一章,先讲当时的情景,然后以让学生给他们写信的形式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可以看出洪老师做得非常用心。王老师的阅读手册更让我看到了一个年轻教师对阅读的专业和专心。部编本教材编者煞费苦心要求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考试试题中也有这方面的分值,我们这边一般是4分,但即使这样,学生的阅读情况也不容乐观。读完全书的同学不到三分之一。我一般在假期就会布置阅读作业,也有摘抄、情节概括、人物分析、思想内容等,但都流于形式,学生做得相当敷衍,甚至有好多学生都是网上抄的,老师们也都没有什么好办法。这次王老师的阅读手册给了我很大启发,我计划再次尝试一下,看有没有一些起色。感谢各位老师的分享!
陕西邹高峰 - 10/27/2020 5:26:33 PM
十月份听了樊老师的几场讲座,几乎每周都是早早打开手机里的直播,很有收获。樊老师的讲座是综合式的,我虽然早已忘了当年的课文是怎么学的,也没有去过苏州园林,但是通过讲座和自己后续的学习,理解了园林文化、历史、建筑等。这就是人文讲座的魅力所在,也是我的追求和教育希望。回想我自己的人文讲座,也尽可能综合知识,告诉学生历史文化的来龙去脉,学生很喜欢这样学习。
虽然现在教育环境不是很理想,但是该坚持的不能放弃!
继续听讲,继续读书,继续学习!
王凤琼 - 10/28/2020 9:38:07 PM
《不一样的阅读》集体分享反馈:三位老师的分享,王老师的跟我的教学相契合,我在这里谈谈我的启发。我也是一样,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开始挺有成效的,主要表现在学生更爱读书了,作文也有了自己的感受,但到了初三,我发现到了一个瓶颈,激不起学生多大的兴趣,好像也没啥效果了,可能可以用王老师的办法,以整本书来写,这样收获和目标更明确,我现准备从初二尝试整本书,看看会有什么不同。另外,狄老师,讲座不能回放的问题,可以有什么解决方式吗?我现好多讲座都没听,好遗憾,特别樊老师的,每听一次就如读了一本书,而且是我不知道的书。
tzsxwyl - 10/28/2020 10:38:52 PM
《不一样的阅读课》分享反馈: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如何有效地带领全班同学共读一本书,我一直是有困惑的。我让孩子们做过摘抄、批注,但确实有王一涵老师所说的碎片化,没有贯通全本,作业区分度不大的弊端,而且部分同学为了摘抄而摘抄,批注也流于形式,鲜有真正触及心灵的感悟。我也设计过一些阅读题,希望能促进孩子的思考,但也常常担心会不会因此而破坏了他们的阅读热情。听了洪老师的分享。不由得眼前一亮,他给《浮生六记》设计的阅读课,让孩子们大胆假设,把自己想象成沈复或陈云,以QQ或微信的方式,给对方写一封家书。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既采用了孩子们喜欢的现代交流方式,又把自己融入了文本,成为作品中的人物,家书的形式情真意切,更利于彼此之间情感的沟通表达。使孩子深刻体会到了沈复和陈云的真挚深情。这样独具一格的设计,我想孩子们一定是乐于接受的。又想起刘尧老师,把《小王子》以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又深化理解了作品的内涵。由此看来,针对不同的作品,不同年段的学生,我们的阅读设计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呵护好孩子的阅读兴趣,唤起他们表达的愿望,激起他们内心的思考,真正让孩子享受阅读,是我们老师要努力做到的。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10/29/2020 2:18:50 PM
每次听樊老师的讲座都是在扫盲或者是在补课,这次樊老师做的清诗讲座,又让我收获良多。
原来袁枚不只会写“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原来袁枚不光写标举性灵的小品文。他还很会经营,开放随园,出租田地,利用自己所长与爱好,办食舍,收获巨额财富,让自己过得滋润、惬意、随性。在古代,大多读书人自视清高,视经商为不入流,却过得捉襟见肘。袁枚此举,难能可贵。听得樊老师此讲,我激动得连夜找出袁枚的传记来读,虽说书里也讲了这些内容,远远没有樊老师讲得精彩,大概是有无灌注情感的区别吧。
更让我吃惊的是纳兰性德,我长期疑惑于他的英年早逝,仅仅是悼念亡妻、伤痛过度,但仅仅是疑惑,从未深究,只想着他真是太过痴情。
《寂寞空庭春欲晚》这些文艺作品的渲染,更是让我们对纳兰有了阴柔、缠绵的刻板印象。
我的确忘了“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在樊老师的点拨之下,结合纳兰的身世,我才看到了纳兰在人间重重矛盾下的生命伤感,在表面的和谐下掩盖着的复杂人生体验:他喜欢汉文化,作为满洲贵族自然是离经叛道的,所以这成为父亲政敌的把柄,父子矛盾让他寝食难安;他和康熙是表兄弟,是康熙的伴读,是康熙的近身侍卫,但与康熙的表面亲密关系背后,又是君臣关系,而他身上具文人风骨,与皇帝的政治权谋格格不入,。
所以《长相思》也好,《蝶恋花.出塞》也好,《如梦令》也好,我们看到的是纳兰他对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悲剧性体验,永恒的忧虑,而不仅仅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读人,我们不能听别人所讲,一味的贴标签,而要结合作品,要结合他的身世。
洪健天 - 10/30/2020 8:54:21 AM
听完博士的启蒙时代讲座,让我串起了今年听过的讲座和读过的书,讲座有有夏莹教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书籍有阿伦特的《论革命》和伯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这些都是对启蒙运动的批判反思,启蒙运动打倒了外在权威又树立理性的权威,简单地把思想等同于理性,理性等同于合理性。正如圣鞠斯特的那句话:“理性是一个智者,把一切美德都推向了绞刑架。”理性是冰冷的,无法囊括人与世界的全部,浪漫主义正是对它的反击。
hongyvqiu - 10/30/2020 10:09:10 AM
我一向是个“英语特差生”,在冬梅老师讲到“中式英语”时,我联想到的并非我们对外来文的生搬硬套。
记得读英国文学中,时常会看到“伦敦口音”等,甚至有贵族和平民的措词、口音、语气的差别用语。我想,每个国家,每个地方的地方文明里,都土生土长着属于当地的特色。诸如,当我们对象是国外时,母语是国语,当我们对象是省外时,母语是省,当我们对象是市外时,我们的母语是家乡话。
而这样的本土文化背景下,必有一些本土人才能理解和明白的因素。可能是语言,可能是对物品的代称,可能是待人处世的方法,等等。学习他人的东西,无论做到怎样的精细,都无法取代那种本土感。强行让自己“以为”是另外一个人,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可笑的做法。
“外行管理内行”它不仅是体现在对人的管理,同时,也会展现在各种方面。就如同“中式英语”。为什么要“越俎代疱”,不交给原文原语?这里面的“文章”才是耐人寻味的。
王一涵 - 10/31/2020 5:14:06 PM
洪老师的阅读课分享总给我们在学校系统内的语文老师很多启发。不去着眼于阅读能力、策略,反而自然地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将书目和学生建立联系。从情感的点出发,让学生带入,进而为了完成书信,再要回到文本去读。这和平时备课时从文本出发的思路不同,给我们不一样的思考。
liuyong - 10/31/2020 9:06:41 PM
一直很喜欢读《儒林外史》,最开始把它当做笑话书来读,后来把它当做一部人心之书来读。范进是书中广为人知的一个人物,不过“范进中举”只是小说线索的一环。它将知识分子的钻营私利、虚与委蛇和慷慨正直的纠结展露无疑,如果是有类似的书籍,大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类似,只是《围城》的广度和对人的挖掘远远比不上《儒林外传》。
张利云 - 11/3/2020 7:02:26 PM
十月的分享还是挺多的,既有人文行走的分享,也有张亦成教授的分享,还有樊阳老师关于明清文化的分享,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喜欢樊阳老师的分享,主要的是他不仅讲人文、还结合讲历史、典故等,给学生上课娓娓道来,知识很渊博,还喜欢将机会让给学生去思考、交流,还会选取经典的片段给与赏析,带着自己的思考,也有对事件的思辨,很喜欢这样的方式。也许,是因为自己从事的阅读活动除去行走外,都与他有很多相似处吧。在他的分享中,我认识了钱谦益的抱负和伟大,顾宪成的怀才不遇与他建立东林书院的起因及对社会的巨大贡献,这是读书时代学历史时我所不知道的。也在启迪我们如何从事教学,如何让学生教材为例,阅读书籍,触类旁通,让学生走地更远。等等,无一不是收获,无一不是启迪。也让我对人文行走的目的与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向往。
冯乾 - 11/4/2020 9:28:30 PM
一直很喜欢读《儒林外史》,最开始把它当做笑话书来读,后来把它当做一部人心之书来读。范进是书中广为人知的一个人物,不过“范进中举”只是小说线索的一环。它将知识分子的钻营私利、虚与委蛇和慷慨正直的纠结展露无疑,如果是有类似的书籍,大概钱钟书先生的《围城》类似,只是《围城》的广度和对人的挖掘远远比不上《儒林外传》。
一直很喜欢《儒林外史》,儒林外史通过他独特的结构为我们带来清朝士林的人和事。从范进到严监生,在一个个看似好笑的故事背后,反映的是当时人们对于儒生捧高踩低,阿谀奉承的丑陋表现。在大环境的驱使下儒生唯有一心追求八股取士,钻营科举才能够出人头地走上仕途。他展现的是一组群像,是对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群体的反应。
韦春玫 - 11/6/2020 12:39:19 AM
10月讲座反馈
在听郭冬梅老师的分享时,尤其是讲到中式英语时,不禁“心有戚戚焉”,感觉我以前读书时就是这样。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就用中文的语法习惯去讲,而且除了必要的英语单词,一堂课下来,三分之二的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全在说中文,然后,造成的后果就是,每次我在看英文时,首先都会在头脑中把它先转换成中文,然后再想,我用英文又该怎么说。所以现在你让我看一篇英语的短文,我可以看得懂,但是让我去用英语交流,我就完全懵圈了。自嘲为“新一代的文盲”。从这点上来看,其实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就和这个有点类似。为了迎合高考,我们会给学生反复强调知识点和答题模式。告诉他们,如果出现这样的考点,你们应该怎样怎样去找答案,你们要如何如何去套用模板,学生即使有一点自己的思考,都会在套公式的机械练习中逐渐地消磨殆尽。学生最后就变成一个从流水线上加工来的产品,已经不会有自己的思考了。这其实就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在讲坛中,我看到了许多老师的努力,尤其是樊阳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我想我会从中收获力量,会有给学生播种思考种子的勇气。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11/6/2020 9:30:51 AM
10月
《不一样的阅读》分享反馈
三位老师的分享虽然侧重点和特色不同,但都给我有益的启示。
郭冬梅老师注重语境的真实实现和表达的真实完成。
王一涵老师的设计让我意识到体系完整性的价值以及阅读任务的规范化,可视化。
洪雨秋老师在阅读课之前对文本的深入挖掘,对人物的深入理解,以及在课堂生成中加深理解,让我印象深刻。
郭晓云 - 11/6/2020 2:56:46 PM
《不一样的阅读》集体分享反馈
十月的讲座基本都没能及时听,因为是网络直播,也无法回看,遗憾了,群内的分享算是后来补听了,也有一些启发,郭冬梅老师的英语阅读我特别感兴趣,也许是我一直没有学好过英语吧,总想着能有机会重学,或许可以用郭老师的方式把英语重新捡起来。其他两位老师的分享也很触动我,王老师细致而严谨,设计的阅读单是我基本没有尝试过的,也许是专业的不同,侧重点也不一样,我更倾向于整本书的整体把握,甚至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洪老师做为校外人士,多年来推进公益阅读,令人钦佩,我特别欣赏他的和孩子建立情感的连接点,其实想想阅读到底为了什么,归根结底不就是为了发现人,感受生活吗!?
王玲 - 11/6/2020 3:49:51 PM
《不一样的阅读课》反馈
冬梅老师以前教过高中,现在教初中。可以说,她对国内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很有发言权。她没有让孩子们继续只啃教材,而是补充了许多原版书让孩子们来泛读。我虽然对泛读的作用存在一定的质疑,但这种努力探索的精神十分值得我学习。
中国孩子学习英文10几年依然学的是哑巴英语,只会考试,的确是很可悲的!希望更多的老师探索双语学习的真正路径。
叶娉婷 - 11/7/2020 12:02:33 AM
讲座反馈:《浮士德》对于我来说,只是当年大学时候的教材而已。以前学习是为了考试,本没有兴趣,特别对外国文学不感兴趣。后来工作之后,年岁渐长,才慢慢感受到各类型的文学作品有自己的魅力。此次讲座之前,拜读了樊阳人文讲坛的推文——《生命的金树才是长青》,在文中樊阳老师把我带进了浮士德的精神世界里。樊阳老师默念的这句“是的,我就向这种精神献身,这是智慧的最后总结:要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突然有种触及内心的感受,心里面痒痒的。
接下来,听完讲座,就更想马上入手一本《浮士德》,好好品味其中的韵味!
《浮士德·第一部》中:“我的胸中,唉!藏着两个灵魂,一个要与另一个各奔西东:一个沉溺在粗鄙的爱欲里,用吸盘把尘世紧紧地抱住;另一个却拼命想挣脱凡尘,飞升到崇高的先人的净土。”这哪里只是说浮士德,我们也有这样的矛盾和困惑。浮士德是一个中年男人的危机,而我们正好也是中年,所以共鸣是必不可少的。
樊阳老师在讲解《浮士德》时,不是写进内容,而是写捋清背景,这样的讲解方法贯穿樊阳老师的课堂。是的,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当然会造就那个时代的人物。强调背景,在阅读课程中十分重要。值得我学习。
永不疲倦,永不满足,浮士德的精神对樊阳老师的影响巨大,而樊阳老师对我的影响巨大,那么我也可以用我的理解去影响更多的学生。
邬蒙 - 11/7/2020 8:53:22 AM
忙乱成狗的高三,安静读书是一个奢侈的事,感觉自己就是洪老师说到的那种好久不借一本书,或者借一本很快还了再也不去图书馆的那种老师,只有周三下午和社团学生一起上课时候能安静看一会,尽管有一上午的大课,但是还是很想坚持去社团看书。现在学生们自由阅读,还有很多人是找不到社团才过来,并不是乐意读书。给他们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去读,也许可以能让孩子们略微感受一下阅读的乐趣吧,不排斥读书也许是我能做的一点微薄的事吧!
郑小冉 - 11/7/2020 5:57:33 PM
讲坛里各个学科的老师所带来的多元视角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听了《不一样的阅读》,郭老师从国内通行教材和英语语言体系的特点出发,结合教学经验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并指出了多年来英语学习上的问题。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作为一门已有成熟体系和学习方法的语言学科,我们为何不把好的有价值的学习方法直接拿来用,却非要去改造出另一套模式出来,继而导致中国式英语的‘学不致用’”。这大概就是一直被别人笑话和诟病的“哑巴式英语”吧。为此,我求证了一下学校的英语老师,特意问他我们现行高一教材中的文章是原版英文还是多为中国式文章,他回答是后者。宁波这边孩子的英语启蒙做的很早,老师们也十分努力,好的小学里都是国内外两套教材并行,到了初中和高中因为课业繁重和课时有限,已经不可能继续国内外两套教材并行的学习。何况如果如郭老师所说,两套教材的体系不一样,会不会带来语言学习的混淆混乱呢?我是语文老师,也是和语言打交道,因为郭老师的分享,想起前段时间的一道练习题呈现出的语言现象,也和大家分享下感受。
高中的语言文字运用考查里会给一段情境,然后里面空出一句,需要从四个选项中选定最合适的一个选项。题目是这样的
“猴家族们在山林和溪水里嬉戏玩耍,( )。
A项:不时窜出几只,欢欢喜喜地捧着吃向游客讨来的食物。
B项:不时窜出几只,向游客讨了食物,欢欢喜喜地捧了吃。
老师们最后在这两个选项中有了争论,感觉选B更好,A又说不上来错在哪里。然后惭愧的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汉语语法也不够精进,也一时不知道怎么从语法角度来解释为何答案选B更为合适。争论一番后,各种路径求解,才发现这是个语言体系的表达方式问题,而且是英语老师解决了问题。
A选项可以翻译为(the monkeys)happily reached out for what the tourists had dropped。“其中“吃向游客讨来的食物”对应for what the tourists had dropped,在英语中是一个宾语从句。英文常常喜欢把所有的信息通过各种从句杂糅成一个长句,A选项就像是由这样的英文长句翻译过来的,从中文的角度看比较累赘,不太清爽;B选项就是并列的动词短句,中英文中都有这样的表达。
其实这样的问题在语文学习中不是一次出现过,可因为汉语是母语,语法的学习并没有在常规教学的要求中,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多靠语感或约定俗成的来解释这样的题目。实际上,这是不同语言的不同表达造成的,无所谓对错。
结合郭老师所说的英语学习,也因为这道题的启发,我觉得有几点感受:一是语言学科也是门严谨的学科,要以科学的方法求真求实对待,作为母语的习得者更是要特别警惕“语感”和“约定俗成”带来的固化思维或认知;二是学科知识的融合可以打开学习的另一扇窗,多维度的学习可以让我们在求知求真的路上走得更远。
周永峰 - 11/9/2020 4:56:41 PM
听樊老师园林讲座课
园林课开头樊老师讲了他与陈从周神交的故事,终于有一天,樊老师有了与陈从周见面的契机,但陈先生已经重病在身,不能言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永恒的遗憾,樊老师深深地叹息后,调整了情绪为我们打开园林之门。
我也曾读陈先生的书籍,由于没有园林根基,读起来较为吃力。通过樊阳老师的讲解,我似乎体味到园林的精妙。
樊老师讲到,园林是隐逸、回归、避世的栖息地,陶渊明的东园可能并不像今天园林那么精巧,但野趣横生啊。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而谢灵运则代表着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唐代著名的王维的“辋川别业”是折射当时文人园林的兴起。王维提出“中隐”,其《中隐》诗云:……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樊老师讲到这时,我很有共鸣,把我放在深山老林一个月可以,但整年可能难以接受了。真正的隐者是心灵的归隐,而不是身体的归隐。王维诗很思辨性,充满禅意。通过樊老师所阐述,我们也可以联系当下养生之术,五花八门,其实,养生先养心。
宋元明清是园林的鼎盛时期,苏轼称,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我们在宋词里可以直接感受“园词”之美:“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晏几道《临江仙》)。这也使文人园林与文人画有了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计成在《园冶》:“三分匠,七分主人”,园林主人意趣,涵养都体现在园子里。
针对园中景致的命名是文字的隐喻(诗意内涵)和以景寓意作为设计思想,以深远、曲折寓意思想邃和涵养深厚,以物体的气质隐喻的品质。比如恭王府景致都带有祈福暗语:巨石独乐峰(福来峰),水池(蝙池),后厅(蝠厅),蝙蝠是吉祥物种,与“福”谐音。
樊老师引陈先生《说园》:园之佳者如诗歌中这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
这句话,我读过几遍,没有深刻的理解,通过樊老师举例指引,我真正才明白,园中佳者的确留有余味。这是中国文化魅力所在。北海有“濠濮间”,颐和园有鱼藻轩,知鱼桥,如果茫茫一看,不觉新奇,但如果略懂庄子寓言的话,就明白了深意了,最起码对中国哲学的思索。
袁利洁银海学校 - 12/13/2020 4:38:19 PM
袁利洁10月讲座反馈:
听几位老师分享了做阅读的经历,我自己试着做了一点点,有几个点也十分的困惑。一是摘抄,不检查部分孩子就不会抄,一检查好像又变成了形式主义。思来想去,觉得做阅读首先还是得把学生对这本书的好奇心调动起来,只有他自己想读了,不是老师逼他去读了效果才会更好。我在班上采取的是一种“饥饿营销”,挑一些精彩的段落给学生念,再结合这种作者生平去讲一讲,并不是天天都有,而是把它当做一种奖励。书也当做奖励借出去,规定几天必须还回来。很多借了书的同学,后来都让家长买了书。目前效果好像还不错。
罗慧萍 - 12/13/2020 9:00:13 PM
对于法国大革命,以前我知之甚少,后来觉得有意思,就开始关注了。听到到讲坛的狄鹏都是讲解,觉得很希望进一步的了解。法国大革命有两面性,可我们从小学习到的是法国大革命的积极性正面性、正当性和革命性,而不是两面性,还有特别是灭绝人性的惨烈的场面我们以前是不知道的。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曾经被塑造成这样,今天我们普通的中国人能不能理解法国大革命,普通中国人心目中的法国大革命和历史真相接近了多少?中国基本上长期接受的是法国的左派的观点,民国时期法国右派的观点也有人翻译过,但都马上就受到了批评,后来就消失了,影响就没有了。所以我想对于历史,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我们接近了多少?有人说历史是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有的说是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但如果我们看不到真实的历史或者接近真实的历史,何以以史为鉴?
李廷梅316 - 12/16/2020 11:32:51 PM
在听“儒林悲歌《聊斋志异》”讲座中,朱老师讲到《聊斋志异》白描手法说故事,内容生动具体。想起我刚刚教学的《狼》这篇课文。以下是我的实践:
2020年12月8日 11:46 《狼》的教学实录【李廷梅原创】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刚刚听我们十一班的同学读《狼》,读得非常干脆,声音非常洪亮,很高兴跟大家一起学习这篇课文。
师:但是我们读《狼》这篇课文,是不是都一个调的大声干脆的读呢?
生:不是。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这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同学们有没有了解?
生:了解了。
师:请举手来说,因为李老师不认识大家。或者就示意我直接站起来说也行。
生:是讲屠户晚上回家的时候遇到狼,然后非常害怕狼,以及:“御狼”、“杀狼”的过程。
师:“御狼”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防御狼。
师:很好,概括得非常好。
师:老师为什么说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是“概括”?
生:他说得太具体了。
师:仔细想想,刚才这位同学回答了“具体”情节吗?
生:没有,他回答得简洁明了。
师:很好,简洁不了,但是有人物、有事件,把屠户与狼较量的过程用“御狼”、“杀狼”来表达,这就是概括。但这个过程的细节到底是怎样的,那位同学有没有回答?
生:没有。
师:明白什么是“概括”?什么是“具体”了吗?
生:明白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这一遍一定要好好的读,要读这个故事独有的味道。非常关键的哪几个地方要好好读。
生:“御狼”、“杀狼”和杀狼的过程。
师:我听到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好,请你老说。
生:我觉得是:“屠户与狼打斗的过程”要好好读。
师:非常好,就是“屠户与狼交锋的过程”是最重要的,好认认真真地读,“屠户与狼交锋的过程,是不是跌宕起伏的过程?”
生:是的。
师:所以,我们不能像刚才老师进来时那样读,要把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过程读出来。
现在放开声音读,读的时候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屠户,刚刚经历了这样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你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听,开始读吧。
生:读,自由地,大声地,有感情地读。
生:读完,停下。
师:好的,同学们刚才自己演绎了一遍故事,我们再仔细想想:讲好一个故事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师:作者在哪里告诉了我们。
生:第一段。
师:好的,我们全班一起齐读第一段。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生(全班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只有剩骨…”(学生大声叫着读)。
师:停停停…刚才我们已经一起分享了用“讲故事的语调和情感”来读,我们要讲蒲松龄的《狼》的故事,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啊!所以,能不能大声大声的“叫着”读呀?
生:不能。
师:好的,慢慢的找到讲故事感觉,再读。
师:示范读第一段。
生:听。
师:老师刚刚读的时候注意了哪些地方?
生:语气,停顿,轻重音。
师:好的,所以同学们读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这样读哦。开始读。
生:齐读第一段。(有感情地读)
师:读得真好,老师一纠正,同学们很快就领悟了。那个字强调了?
生:“甚”字和“缀”字。
师:我们为什么要重读这两个字呀?
生:沉默。
师:“缀”是什么意思?注释上有吗?
生:有的。
师:找到注释,告诉老师是什么意思?
生:“缀”连接、紧跟。
师:“缀行”就是紧跟着走,这是让屠户害怕的缘起,所以我们要重读。
师:“甚远”是什么意思?
生:很远。
师:所以,这段路程走了很远,这个故事很曲折。这段话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生:时间是晚上,屠户一个人走在没有任何人的路上。
师:一个人晚上走在这样一条没有任何人的路上已经很让人害怕了,更害怕的是什么?
生:还遇到两只狼。
师:大家想象一下,晚上22点下自习了,同学们都回家了,你在教室学习,到23点时,你一个人回家,走在黑黑的路上,没有路灯,你心理很不安,突然有两只狼出现在你后面,紧跟着你,你此时此刻的心情怎么样?
生:很紧张,很害怕。
师:还有吗?
生:很险恶。
师:你来说说为什么会感觉很险恶?
生:因为我觉得屠户一个同时遇到两只狼,可见这两只狼很险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读了后面的故事,觉得这两只狼太险恶了。
师:这两只狼只是险恶吗?
生:贪婪、狡猾。
师:还有吗?
生:奸诈。
师:险恶、贪婪、狡猾、奸诈。(板书)
师:这四个词蒲松龄在后面的故事中重点写出了那个几个词?
生:狡猾和奸诈。
师:对,如果没有狡猾和奸诈做为前提,贪婪和险恶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实施的。
师:一个人耍计谋还可以勉强应对,两个人合作耍计谋就很可怕了。狼也这样,一只狼还可以应付,两只狼一起合作就太可怕了。所以,这两只狼的可怕之处是:它们会配合,会合作,而且目的是屠户。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这两只狼是怎么配合的?配合了多少次?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批注。
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批注。
师:依次看学生圈点勾画批注,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师:我看同学们都标好了,请你来找。
生:“屠户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师:在第几自然段?是第几次配合?
生:在第二自然段,第一次配合。
师:好的,非常好,同学看看找到了没,勾画下来。
师:后面的同学在回答的时候注意像这位同学这样回答:在第几页、第几自然的、第几行,然后有感情地朗读出找出句子,这样同学们才能更好的跟上我们的思路。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好的,这段里还有第2次配合、第3次配合吗?
生:有的,“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师:老师问的是:第2自然段还有些这两只狼配合的句子吗?注意听哦。
生:是后面的,“复投之,前狼止而后狼又至”。
师:对呀,“复投之”三个字告诉我们,屠户是第几次投骨头?狼第几次配合?
生:屠户第二次投骨头,两只狼第二次配合。
师:狼的第三次配合呢?
生:在第二段的结尾处“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师:老师有个疑问:写到这里蒲松龄好像只是写这两只狼总是一前一后的紧跟着屠户,怎么表现两只狼的狡猾的呢?屠户投一次骨头是不是只投一个骨头,只够一只狼吃?
生:我的猜想,屠户那么快就把骨头投完了,可见他内心十分害怕,所以投的速度很快,应该一次投了很多骨头。
师:老师有个疑问:既然屠户投的不只是一个骨头,为什么只有一匹狼停下来吃,为什么不两只狼一起停下来吃呢?
生:假如两只狼一起停下来吃,屠户就走远了,这两只狼就跟不上屠户了。
师:可见?
生:狼的狡猾、奸诈。
生:狡猾体现在:两只狼交叉着跟屠户,交叉着享受骨头。
师:分工非常明确,有计划、有行动、而且讲究公平。这个时候最为难的是谁?
生:屠户。
师:骨头已经投完了,难道狼没有看见吗?
生:一定是看见了。
师:那它们为什么还要跟着屠户?
生:想吃了屠户。
师:这才是最恐怖的地方。从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出狼的狡猾和奸诈,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凶残!
师:所以,推动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这两只狼最凶残的一面表现出来了。
到这里为此,两只狼配合了几次?
生:三次。
师:的确是,这就是小小说,以情节取胜。作者要表达自己的意图,不是直接告诉我们:这两只狼真狡猾!这两只狼真奸诈!而是通过两只狼一次又一次有计划、有预谋的的配合来完成情节的建构,让读者自己通一次又一次的具体配合的阅读,自己领悟出来:这两只狼真是太狡猾、太奸诈了啊!
师:老师还有一个疑问,到第二自然结尾,狼的狡猾奸诈已经写出来了,那这篇小小说是不是可以结尾了呢?
生:不可以,因为第二自然段说了:“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就告诉我们屠户的骨头已经投完了,可是两只狼还在跟着屠户,屠户最后的命运怎么样,很令人担忧。
生:“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为后面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做了铺垫。
师:非常棒的回答,这两位同学分别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对“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做出了回答。
师:我们一起来理一理屠户与狼的这次交锋过程。这次交锋狼主动还是屠户主动?
生:狼主动,一直逼得屠户没有骨头可投了,还在跟着屠户。
师:我们一起把思维导图画出来啊。
生:画思维导图。
师生展示思维导图:
本地图片,请重新上传
师:老师的思维导图用红颜色对有些重点字词进行了标注。从这个图里可以看出屠户反复做的动作是什么?
生:“投骨头。”
师:这是屠户想出来的对策。这个对策能一直实施下去吗?
生:不能,投到后面骨头没有了,可是狼还在追屠户。
师:真恐怖啊!于是,屠户的情感都和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屠大窘”。
师:注释有没有告诉我们是什么意思?
生:注释8告诉了,“窘”是处境困迫,为难。
师:那“大窘”呢?
生:处境非常处境困迫,非常为难的意思。
师:很好,“大”在这里是形容程度。
师:好的,这一回合的交锋,两只狼高度配合,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计谋取胜了。可怜的屠户被逼到了绝境,面临着生命危险的考验。
师:接下来,屠户想要活命怎么办呢?
生:只有想办法对付这两只狼。
师:还有更具体的指导意见吗?
生:这回一定不能心慈手软了,因为心一软命就没有了。
生:必须果断杀死两只狼,你不杀它,它就吃你。
师:的确是,于是屠户想出来的办法是什么?
生:弛担持刀。
师:有没有条件?
生:还有条件的,否则在大路上“弛担持刀”就被两只狼前后夹击了。所以,看到卖场上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的那堆柴草推非常重要。
师:对哦,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生读:“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师:“丘”是什么意思?
生:“小山一样高。”
师:这个高度太重要了,如果堆得很矮的柴草堆有没有用?
生:没有用,一下子就被两只狼看见了。
师:所以,小说故事情节要发展每一个主观或客观条件都非常重要。于是,屠户找到了“靠山”,赶紧靠着。那个字写出了屠户“靠着”?
生:“倚”字。
师:非常好。怎么靠?
生:非常快速地靠。
师:对!时间非常紧迫,要毫不犹疑地赶紧靠!那个字写出时间的紧迫?
生:“乃”字。
师:所以,“乃”字要理解成?
生:“于是,就”。
师:于是,屠户怎么做的?
生:就赶紧地跑到柴草堆下靠着,把自己保护好,赶紧放下担子,快速拿起刀。
师:所以,这个柴草堆是前提太重要了,不能落下了,有时候“前提条件”就是保命的根本呀!
师:这个回合哪方胜了?
生:屠户暂时胜了。
师:狼在这个回合看到屠户“弛担持刀”怎么做的?
生:眈眈相向。
师:什么意思?
生:凶狠地瞪着眼睛朝着屠户。
师:第几次配合?
生:第四次。
师:几只眼睛?
生:四只眼睛。
师:狼的眼睛在天黑的时候是亮亮的,大家同学想想看,天这么黑,这四只亮亮的眼睛恶狠狠地蹬着屠户,这是什么战术?
生:心理战术。
师:是的,故事情节到这里由狼的“行动”很自然地写出了狼的“心理”。它们这样做的目的是?
生:想要吓屠户,让屠户放下手里的刀。
师:屠户有没有中计?
生:没有。
师:屠户没有被四只恶狠狠地在黑暗中闪着光的狼眼吓住,他暂时主动了,可是,狼因此走了吗?
师:这两只狼是不是一直瞪下去,瞪到天亮?
生:没有,它们很快就调整了自己的策略,换了另外一个计谋。
师:从哪里看出调整得很快?
生:少时,就是“一会儿”的意思。奸诈和狡猾从这里也可以看出。
师:第几次配合?把句子读出来。
生:第五次配合,“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师:“径去”是什么意思?让人感觉狼怎么样?
生:径直地离开,让人感觉这只狼已经没有耐心了,推出战斗了。
师:“我不跟你玩了,我走了,我推出游戏了”,这是向屠户发出什么信号?
生:暗示屠户,可以不用防备它了。
师:它的暗示成功了吗?
生:没有。
师:再仔细读后文。
生:暗示成功了,从“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可以看出,“乃悟”是才醒悟过来的意思。
师:非常好,这里的“乃”是“才”的意思“屠乃奔倚其下”的“乃”是?
生:“于是、就”的意思。
师:这就是我们文言文的一词多义,注意笔记,积累下来。
师:这是第几次配合?
生:第五次。
师:这次配合,有没有起根本作用?
师:但是,这只狼有没有很快向前一次交锋一样换一个计策?
生:没有,“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可以看出,它耗费了很长时间。
生:“似”,就是好像。
师:他好像在睡觉,告诉我们它在装。我们经常说的:“我们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的确是这样。屠户的善良、退让,有没有换来安全?
罗慧萍 - 12/17/2020 6:38:33 PM
关于新冠病毒时文讨论的分享:
特朗普得了新冠!这是那几天我们身边许多人求之不得的“重大新闻”的新,有的人甚至巴不得他病死,因为现在我们差不多都把美国看着头号的“敌人”了。正好讲坛有一期这个问题的时文讨论。有学生说“特朗普没有把活生生的生命当作人,所以他得了新冠该叫好”。有的说“特朗普对死去的人如何交代”“美国新冠造成了恐慌”,所以他得了新冠没必要同情。她转述了一些学生的观点是特朗普做了许多对中国有害的事情,还有美国明显的防御措施不到位,导致美国感染的人多,新冠恐怖的数字不断攀升,又死了好多人。这是恶有恶报。狄鹏老师的观点是:不为个人的不幸而叫好,除了他是恶徒。而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说明特朗普是十恶不赦的恶徒。狄老师认为,我们的可能获得的信息单一,掌握的信息不全面。我基也本上赞成狄老师的观点。人的正常感情是,为恶者受到惩罚叫好,为亲者善者的不幸惋惜。而特朗普染病的前提是他是“坏人”。本来作为一个自然人,特朗普感染新冠和所有感染者一样不幸,所谓“叫好”其实是因为我们印象中“他坏”,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相信“恶有恶报”的幸灾乐祸的情绪表达。如果是一个恶人很到了惩罚拍手称快当然可以理解。而关键问题是什么造成特朗普以及美国“很坏”的印象?他是不是真坏?我们得到的官方信息的确美国很不堪,然而这种信息我们隐约感到又不太客观和全面。谁是谁非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最近看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最高明的阴谋是没有一句谎话,但只让你看到他只想让你看到的某一面”。因为信息的不对等,所以特朗普是不是真的让我们应该痛恨,我们便不得而知了。另外,中国的防预很到位不假,但这种“一刀切”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漏网一人的做法也不能不让人置疑,这是不是佳的办法?是不是懒政?有人说别的国家连抄作业都不会抄,可他们何曾知道各个国家政体不同文化不同,国民素质不同,同样的措施不一定适应所有的国家,也不一定适应所有的国民。但尊重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应该是相同的。民众的满意度倒是基本能衡量一个领导集团的优劣。而在拍手称快的同时,我们对别的国家的防预措施和效果又知之多少呢?
另一位老师说不是应不应该叫叫好的问题,而是情绪的自然流露。不能要求所有国民都有那么高的道德标准。针对狄老师的“不为个人的不幸而叫好”,她说,为什么要为普通人自然表达的情绪而叫骂呢?既然每个人都是人,那么那些因美国新冠而不能签证或失业的人,为什么不可以发泄自己的情绪呢?特朗普能享受那么好的医疗,而普通人受了多少麻烦,怎么就不可以高兴呢?我觉得她的观点是问题的另一个层面,即是肯定人情绪的自然表达。但关键是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又该不该关注。其实狄老师说的是另外一回事,即情绪表达不是不可以,而是在产生这种情绪的过程中可能就出现了信息的错位或者片面。而我们在信息不对等的环境里要作出自己的判断是不容易的,如果我们得到的是唯一渠道得来信息,那你得到的结论就是不客观的。
薛露露 - 12/19/2020 9:41:05 PM
近两个月的行读分享专业性越来越越高深,樊老师也总是频频上线给大家讲学,感觉给近期不怎么读书的浑浊的自己带来了一袭清风。
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带着孩子们在做阅读,以阅读养心,以阅读怡情。这个月分享的几本书,很遗憾和孩子们都没怎么深入读,只读了《儒林外史》部分篇章。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是严监生因为“两根灯芯”不合眼的片段,孩子们特别喜欢。作为老师我也很喜欢,先从写法上就太有意思了,严监生的动作与神态描写,如此传神,突出人物特点,是非常典型的写作素材。
小学阶段的学习,尤其是习作描写,现在还是以学生先模仿再创新,孩子们喜欢模仿这样的片段,也写出了很多很漂亮的文字。(在这里提醒自己,下次要及时记录,拍照留档)
带着小学的孩子们读,读得比较浅,侧重引起阅读兴趣与练习写作;但是听完行读老师的讲解,还有伙伴们的分享,感觉自己也是读浅了,还要多听多学。
苏金香香 - 1/4/2021 12:17:27 AM
不一样的阅读
樊阳老师博学广识,博学强记,深深地感染了我。从他的讲座中,我深深体悟到教师要广泛涉猎,拓展阅读的必要。我们平时阅读的面太狭窄了,不够深入,而且理论没有联系实际。我们总是字斟句酌,没有掌握要义,还经常拘囿于阅读自己熟悉的领域的书籍,结果自己就只会自己专业方面的东西,不及其他。阅读是需要取舍和拓展的,是需要结合自身需要而开列书单的。比如,语文老师,需要读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书,也要读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的书,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也就打开了学生通往外界的一扇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