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狄鹏 - 11/20/2020 4:30:10 PM
各位老师大家好:
本月阅读书目《红楼梦》,除了自己读书以外可以关注一下讲坛学生读书小组的领读情况,在论坛“书讯微博”版面有每一次的领读问题。
刘亚 - 11/20/2020 9:26:48 PM
《红楼梦》一直以来是中学生名著阅读里的必读作品。但是说实话,以我自己的阅读经历而言,中学阶段极其有限的时间里阅读《红楼梦》如果仅仅一遍的话,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收获的。且不说《红楼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精致的描写,人物的多重性格,还有内容与主题的复杂性,但就其中涉及到的人物姓名段时间内都很难搞清楚。所以中学阶段的阅读自然要有计划、有指导。时下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在各地不断掀起火热的潮流,各种整本书阅读的设计也层出不穷,其中以深圳宝安的吴泓老师研究时间最长、起步最早、成果最丰。他主要开展的是主题阅读。上海的余党绪老师主要研究整本书的批判性阅读,在全国也很有影响力。
受这些老师的启发,我也思考并设计自己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课程。初步梳理出以下一些思路。
一、“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曹雪芹与《红楼梦》
二、《红楼梦》中人:金陵十二钗
三、“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宝黛钗的爱情
四、《红楼梦》里的世相众生
五、《红楼梦》的浪漫色彩与现实主义
感觉《红楼梦》的内容太丰富,主题很深刻,可供研究的角度特别多。正因为这样,反而在阅读设计的选点方面顾虑重重,有时候选择太多反而比较麻烦:太深奥,变成了变相的学术研究;太浅显,变成了大路货。不过有一点必须思考清楚,那就是阅读学习《红楼梦》的定位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例如是了解故事梗概,还是激发阅读探究的兴趣;是理解写作手法,还是探讨著作主题……不同的目的,设计上一定有侧重。曾经看过余党绪质疑《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设计过于学术化的问题,说实在,我自己觉得很难把握。我也曾经在课堂上借助教材选文对《红楼梦》的引导性阅读小试身手,效果一般般,第一,大部分学生没有完整地读过本书;第二,所谓深浅,在没有读过的人看来都是深奥难懂;第三,学生对这一类远离现实生活的纯文学作品兴趣不高。无论是什么层次的学生,都存在以上同样的问题。
也许对整本书阅读,尤其是像《红楼梦》这样的大部头经典作品,我们需要付出的是耐心、方法,尤其是时间吧。
hongyvqiu - 11/25/2020 8:02:19 PM
《红楼梦》重读之前八十回
——麦芽·洪雨秋
世道唯心不可读,为何不可读心?人心关乎人情、世情。变幻莫测,且易伤人伤己。曹雪芹之隐“贾雨村”“甄士隐”之名,再借“石头记”为表像,也是对人心的一种提防。概小人者,心虚被揭穿,或为人所不齿,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总有鹤唳之嫌。不怕真小人,唯惧伪君子。曹之借名者,亦不曾道及朝代年份,唯让人对号入座,这是起中国小说之“讳”先河。
故以为读红楼,不可锱铢必较。而是从宝玉的呆、黛玉的痴、宝钗的理、探春的真上去解。
宝玉之呆者,因其为顽石。顽石本不同于凡人,故发语出声,必带几分痴,不与世人同。他之对女子的钟情,就是对人性中至纯至真的一种崇拜。他对成年女子的看法,就是对社会荼毒人之天性的唾骂。读宝玉,如以寻常人之理性读之,毁矣。
黛玉之痴者,因其本为绛珠,与石相感而生。多感易病,恰说明其对人情世故的不通达。因其不通达,故不屑通达,常以病而避之。草木清灵有余,而沉稳不足。不与世俗等闲同视之。故以为读黛玉,是读其灵气。如“葬花吟”“五美吟”“桃花诗”等……计较其性格反失其魂。读黛玉颇有静安先生所言之“意境”者也。
宝钗之理,在于其之宽。何以宽?深厚有余。其读书不亚黛玉,文思亦不逊让。宝钗生于豪门,薛家开始衰退时,又是其开始懂人事的时候。此时不难看出她不仅学,而且思。《西厢》黛玉从宝玉而读,却不知宝钗早已在胸。然其不显山不显水,即便听到黛玉说出,也只是意到。故宝钗可看为大观园之女子精华者。识礼而尊,识礼而行,不逾矩,不奢言,分寸之间,自见天地。
探春之真,恰是人之常理。其之真,在于想一是一,且既有想,便有行动。海棠社之发起,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有感而发。既有感,则必为之。其与李纨同掌家政时,仆试之,当场发作,这个发作又不比凤姐,该理是理,不泼不辣,虽未至淋漓透彻,却也大快人心。探春,女中豪杰也。
前八十回,今次读之,第三趟矣。竟捧卷不释,一回读罢,心不肯放,须得连读数回,几有“狼吞虎咽”之饥感。这恰是曹的文字功力。人物不觉其多,因条理分明,事件井然。女子虽多,不觉脂粉气,反恨脂粉之气。如读宝玉,不独不恨其痴呆懵懂,反爱其不解人情。余尝听闻人以《红楼》之人物多寡而言其恢宏。耻笑之。胸有丘壑者,大千世界,遑论人事,皆为盘上棋子,以供纵横。如《战争与和平》《乱世佳人》《悲惨世界》《天龙八部》………………,此方为人上之人书中之书。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11/29/2020 8:42:36 PM
记不清是多少次读《红楼梦》了,有时是完整读,有时是跳读,有时是重点品读。记得第一次读还是小学高段,看《红楼梦》的小人书,那时候只关注宝黛的故事,遇到写他俩的情节处,就放慢速度,细品慢赏,以至于对“宝玉挨打”“宝黛读《西厢记》《牡丹亭》”等章节如数家珍。再后来读,就开始思考:为什么“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为什么说“悼红轩中悟心酸,红楼梦里肝肠断”?似懂非懂。还是这次樊老师在讲清代文学讲座的时候,说到明末清初这一个特殊的时期,文人们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幻灭感,从《牡丹亭》讲到《红楼梦》,我恍然大悟,对“有情之天下”有了新了理解。
看到领读的问题,受了很多启发。我之前带着学生读《红楼梦》,要求比较粗放,也比较单一。男生基本都读不进去,很多女生也是只按照自己的喜欢,比如摘抄红楼梦诗词啊之类。我听了郜元宝教授的讲座,就给学生做了几次小讲座,但是效果都一般。而讲坛里面的领读,老师们带着同学们,除了做常规的人物分析、人物关系梳理,有对比分析,有想象,有揣摩,有写信,还有一些深入的细节挖掘。这样的领读更有实效,更能激发思考。学习了!
胥江 - 11/29/2020 8:55:52 PM
读《红楼梦》其实就是读人生,人生在少年、青年和中年读红楼梦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人间百态,品味各种生活。以前看到的爱情故事,现在看到的事态江湖吧。
张利云 - 11/29/2020 9:08:30 PM
在女孩心中,红楼梦中有着爱的故事,与《红楼梦》结缘且让人难忘是读师范时,因为家贫无法自己买书,刚好朋友的哥哥买了《红楼梦》,迫不及待地借来读,虽然读得一知半解,但对于那时迷上写作又在做梦的自己,最喜欢的是书中的诗文,我还抄下好几首黛玉的诗,学会唱《葬花吟》,读着读着眼泪就不自觉地流下来,到现在还记得那眼泪中的悲伤。
后来,为了带动学生阅读,我开始自己静下心来阅读,也许是阅历的不同,在红楼中不但读到了贾府的兴衰史,也读到了里面的美食、建筑、人性及其他内容。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爱上名著,我购买了评书,在吃饭的时间与孩子一起倾听,特别是马瑞芳的评书,百听不厌,在她的评书里,感受到红楼中人名的艺术,感受到王熙凤并不如书中评价的那样绝对恶的一面,也有她独到的地方,特别是外国红迷都欣赏王熙凤,说娶老婆就应该娶她那样的人。也知道贾母最终选择薛宝钗的不得已。
我很想给学生开展《红楼梦》的学习,甚至有几次都已经策划好,可是也许是小学生开展起来比较不易的缘故吧,我的阅读推广最后也只能是一部分小女生喜欢,并分享上演了几幕课本剧。
《红楼梦》是值得给学生阅读的,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建筑艺术的荟萃、美食大展示,还是当时富贵人家兴衰的教训、文人墨客的诗文,无论哪一类都可以研究上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喜欢红楼,一如喜欢那段历史的风花雪月。(张利云)
洪健天 - 11/29/2020 9:37:36 PM
读过两遍红楼梦,印象最深的还是宝玉最后行在雪中,“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雪成为了一种象征,既是虚无,也是一种新的开启和重生
温和玲 - 11/29/2020 11:57:12 PM
读《红楼梦》
背完了黛玉的葬花吟,觉得自己似乎也被传染了一腔愁丝,还有一种唯美的悲伤弥漫心头,全身三千六百个毛孔都被一种声音浸润,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却又有一种醍醐灌顶的画面出现在灵魂深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或者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乱红飞过秋千去。声和色交织,大音希声,却振聋发聩。这就是黛玉给我的震撼,比及张爱玲读《红楼梦》,读出《红楼梦魇》,更让我觉得自己更适合体验式阅读。在人生的上半场,没有读透,没有时间去读好,却欣然知道了一个小女子的放声大悲!
韦春玫 - 11/30/2020 12:55:12 AM
11月读书反馈
和被人们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的《人间喜剧》一样,《红楼梦》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曹雪芹在这部书中,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形象的艺术形象,既有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王熙凤、贾母、贾政等一批贵族形象,也有一些小人物形象,如贾雨村、焦大、司棋等等,其中让人尤为深刻的是刘姥姥这一个人物形象。对于刘姥姥,我最初印象是停留在87版的央视播出《红楼梦》中,那时候觉得刘姥姥就是一个以自嘲的形式获得贾母等人认同的农村妇人形象,除了好笑之外,似乎就什么也没有了。但是再读《红楼梦》时,才发现作者对于刘姥姥的形象是持肯定态度的,刘姥姥身上有着农村朴素的大智慧。在女婿生活困顿时,刘姥姥让女婿去认认亲戚,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且很快地把这件事付诸行动。她小心翼翼的行事,凭着一颗赤诚之心和三寸不烂之舌获得了王熙凤的认同,得到了救助。在二进大观园时,刘姥姥又是编故事,又是讲笑话,她的机变,她的诙谐,她的卖傻,让她再一次获得贾母等人的认可,这庄户人家一下子就不愁吃穿了。看到这里,也许还觉得刘姥姥很“厉害”,为了让自己家渡过难关,什么脸面都拉得下,但是真正让我对她印象改观的是,在大观园被抄时,她用计救了巧姐,并为她找了一个中意的婆家。这时的刘姥姥身上体现的是庄稼人的本真与善良。在整部书中,虽然刘姥姥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时候不多,但是她的形象非常鲜明、丰富、独特,作者借刘姥姥的眼睛以另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兴衰荣辱,浮浮沉沉。可以说,刘姥姥是曹雪芹塑造得最成功的小人物形象。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11/30/2020 9:16:51 AM
《红楼梦》是名著阅读到高中必须攻克的硬骨头。感谢讲坛的倡导和组织,让我有决心重翻红楼。这一次,我准备在重读温习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本月刚刚才开始阅读,暂时还没有新的感受。下次分享的时候希望自己能有所收获
郭晓云 - 11/30/2020 1:45:33 PM
《红楼梦》一直都没有读完过,中学的时候读过,但除了诗词,其他都没能打动我,也许是那时年龄小,读不懂,所以也没兴趣,再后来就没有机会再捡起这本书读,经常能听到身边的人或者网络各种平台说到《红楼梦》,都是一致的赞叹,但始终没能让我有去读的兴趣,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愿意读《红楼梦》,没有时间,要读的书太多是一个原因,而更重要的是在做抉择时,我总是会放弃《红楼梦》,内心总觉得不读也罢,没啥,这次共同体要求读这本书,我还是没能提起兴趣,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能拿起这本书!从我自己来说,我觉得可能有些书不能读的太早,因为不懂,再也没有了兴趣,以后也很难再提起兴趣!
李杏莉洛阳 - 11/30/2020 4:19:19 PM
11月读书反馈
《红楼梦》我通读过三遍,小时看小人书和后来偶尔翻阅哪一章不算。
第一次是上师范时,十四五岁的年龄,申请当了图书管理员,没有报酬,但每周可以比别人多借三本书,假期最多可以借八本。冲着四大名著之首的名号,我硬着头皮啃下来,看得云里雾里,人物关系也搞不清楚,只有一些经典的情节勉强可以说下来。比如黛玉葬花(小时候我家墙上就贴着这幅画,我画了好多次)、宝钗扑蝶、湘云醉卧、黛玉之死、宝玉挨打、刘姥姥进大观园、尤二姐之死等。跟同学讨论时大家普遍不喜欢黛玉,整日哭哭啼啼,还爱使小性子,不明白宝玉为何喜欢她。特别喜欢宝钗的懂事明理,也喜欢贾母的平和。
第二次是读本科时,重又看了一遍。那时我已工作过两年,对人情世态生活艰辛已经有了一些体会,开始关注一些小人物。比如刘姥姥,觉得她特别有人生智慧,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和贾母有一拼。她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找远方三杆子打不着的亲戚。可是谈何容易!她怎么能让下人帮她通报去见到主人,又怎样才能让主人肯帮助她,每一个坎都可能会让她前功尽弃。最后她不仅成功地见到了王熙凤,还见到了贾母,她还成功地把快乐带给两人及众人,完成了自己进大观园的首要任务。这期间所展现的机智丝毫不比战国时那些策士弱啊!《红楼梦》里刻画的乡下人物并不多,但乡下人的坚韧善良智慧却通过刘姥姥被人们认识,这恐怕也是曹雪芹回到北京以后所接触到的底层民众吧!我曾经到过北京的大观园和位于香山的曹雪芹纪念馆,纪念馆就坐落在原正白旗39号院。站在曹雪芹塑像前,想象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不胜唏嘘。
第三次是有一年暑假在外出差,所住的房间抽屉内恰好有一本旧版的《红楼梦》,晚上闲来无事,正好拿来消遣。彼时我已经工作十几年,对人情冷暖也有了切身体会,这一次才真正觉得《红楼梦》写得太好了!曹雪芹写人物往往三言两语,就把人物写活了!人物的一颦一笑,如在眼前。我也才第一次认识到黛玉的可贵,也感受到了文字背后作者的高贵。黛玉的小性子恰是她的“真”情流露,她的尖刻是保护自己的武器,她的眼泪让人心疼,她的诗情让人赞叹。我常想这样的女子一定是作者特别欣赏的吧!这一次阅读还注意到了作者用语的巧妙,仅就开篇的一首小诗,就让人潸然泪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人到中年生活一地鸡毛,如果再有大变故,个中的无奈自是难以言表,但这些却被作者写了个透,假装坚强的外衣瞬间脱落。在那个外地的简陋小房子里,跟着红楼人物,我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也真正体会到了“优秀”和“伟大”的区别。
今年上半年听着复旦骆玉明老师的解读,断断续续又读了一些篇章,更觉有意思。以后再分享吧!
李杏莉洛阳 - 11/30/2020 4:19:52 PM
11月读书反馈
《红楼梦》我通读过三遍,小时看小人书和后来偶尔翻阅哪一章不算。
第一次是上师范时,十四五岁的年龄,申请当了图书管理员,没有报酬,但每周可以比别人多借三本书,假期最多可以借八本。冲着四大名著之首的名号,我硬着头皮啃下来,看得云里雾里,人物关系也搞不清楚,只有一些经典的情节勉强可以说下来。比如黛玉葬花(小时候我家墙上就贴着这幅画,我画了好多次)、宝钗扑蝶、湘云醉卧、黛玉之死、宝玉挨打、刘姥姥进大观园、尤二姐之死等。跟同学讨论时大家普遍不喜欢黛玉,整日哭哭啼啼,还爱使小性子,不明白宝玉为何喜欢她。特别喜欢宝钗的懂事明理,也喜欢贾母的平和。
第二次是读本科时,重又看了一遍。那时我已工作过两年,对人情世态生活艰辛已经有了一些体会,开始关注一些小人物。比如刘姥姥,觉得她特别有人生智慧,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和贾母有一拼。她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找远方三杆子打不着的亲戚。可是谈何容易!她怎么能让下人帮她通报去见到主人,又怎样才能让主人肯帮助她,每一个坎都可能会让她前功尽弃。最后她不仅成功地见到了王熙凤,还见到了贾母,她还成功地把快乐带给两人及众人,完成了自己进大观园的首要任务。这期间所展现的机智丝毫不比战国时那些策士弱啊!《红楼梦》里刻画的乡下人物并不多,但乡下人的坚韧善良智慧却通过刘姥姥被人们认识,这恐怕也是曹雪芹回到北京以后所接触到的底层民众吧!我曾经到过北京的大观园和位于香山的曹雪芹纪念馆,纪念馆就坐落在原正白旗39号院。站在曹雪芹塑像前,想象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不胜唏嘘。
第三次是有一年暑假在外出差,所住的房间抽屉内恰好有一本旧版的《红楼梦》,晚上闲来无事,正好拿来消遣。彼时我已经工作十几年,对人情冷暖也有了切身体会,这一次才真正觉得《红楼梦》写得太好了!曹雪芹写人物往往三言两语,就把人物写活了!人物的一颦一笑,如在眼前。我也才第一次认识到黛玉的可贵,也感受到了文字背后作者的高贵。黛玉的小性子恰是她的“真”情流露,她的尖刻是保护自己的武器,她的眼泪让人心疼,她的诗情让人赞叹。我常想这样的女子一定是作者特别欣赏的吧!这一次阅读还注意到了作者用语的巧妙,仅就开篇的一首小诗,就让人潸然泪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人到中年生活一地鸡毛,如果再有大变故,个中的无奈自是难以言表,但这些却被作者写了个透,假装坚强的外衣瞬间脱落。在那个外地的简陋小房子里,跟着红楼人物,我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也真正体会到了“优秀”和“伟大”的区别。
今年上半年听着复旦骆玉明老师的解读,断断续续又读了一些篇章,更觉有意思。以后再分享吧!
liuyong - 11/30/2020 6:09:44 PM
小学时就在看86版的《红楼梦》电视剧,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仍然记得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欢声笑语、贾宝玉和诸姐妹们一起嬉戏的轻松有趣、林妹妹死于宝钗结婚当夜的凄凉......可是,始终没有进入人物内心。高中才开始读红楼梦小说,更多关注的是“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等精美此句。
工作后翻看红楼梦,开始看到生活的不易。比如之前一直觉得刘姥姥很可笑,为一点好处就在众人面前扮演一个非常滑稽的角色。可她又何曾真想这样?若不是家里状况不好,又怎会抹开面子做这件事情?她在家庭境况改善之后,除了来贾家表示感谢,基本就再也没来贾家。她是如此,贾家表面最风光的凤姐又何尝容易?她有能力,把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但不仅对于家庭的财政危机无能为力,甚至贾家上下很多人暗中对她不满,连丈夫也貌合神离。
红楼梦是部大书,刚好这次讲坛共读这本书,应该能有更多收获吧。
叶娉婷 - 11/30/2020 8:51:23 PM
《红楼梦》读书笔记:好一部中国传统文学的最高峰,读懂、读透何其难也!我自己都没有读透彻,如何给学生进行领读呢?
目前,在我们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红楼梦》只剩下《林黛玉进贾府》节选一文,而我们也只是借此文让学生窥探“红楼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现在的部编版是将《红楼梦》设计成整本书阅读,这就更不知道如何备课了。关于节选一文,我们是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基本信息,特别重点分析贾母、王熙凤、贾宝玉、绿豆芽等等的人物形象,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让我们读者第一次了解贾府的各种信息。最后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思想。那么,整本书阅读的《红楼梦》如何读呢?希望得到解疑。
刘显 - 12/2/2020 10:10:30 PM
越了解法国的历史,也就越能理解《悲惨世界》所言的“悲惨”。有时候,人类会为了所谓的“文明的进步”,会做出许多反文明的事情来。这让我对主教的做法多了些理解。书中说,他似乎没什么思想,他只是行动。在一个各类思想碰撞,观念在厮杀的年代,许多人几乎当忘记去坚守一些最简单的道德常识,如对“弱者的关怀”,对“他人的人权给予起码的尊重”等。这一些,神父都做到了,而那些一心要创建美丽新世界的革命家们却未必如此。
所以,何种行为算做“伟大”,何种行为算做“平凡”呢?
王凤琼 - 12/3/2020 7:57:29 PM
《红楼梦》读了前40回,越来越喜欢林黛玉了,小小的心思,生生小气,有点忧郁的性格,关键是这样一个人,颇有才情,写出的诗文更要雅致,其实是一本耐读的书,打开慢慢品,会爱上这本书。只是性格有些孤傲,这也难免,因为有个性的人不迎合,我觉得以前看有些书的评论,我不赞同,说黛玉因家境出身不受待见,其实,我觉得主要是她个人的性格原因。我也觉得这样的人适合被人爱,但不适合组合一个家庭。
云南昆明和志茹 - 12/3/2020 9:53:49 PM
【读书反馈】本月开始重读《红楼梦》,从之前的阅读来看,小说的阅读首先是要避免落入只看情节的窠臼,譬如读《悲惨世界》因为读过多遍,所以,不免就情节自说自话。直至听了樊老师的讲座,说到《浮士德》的精神意义和价值,这才发现自己阅读的浅陋。
《红楼梦》的章节在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里,选了《刘姥姥进大观园》。原想着可以藉由这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做“整本书阅读”读读《红楼梦》,但是最近在看余党绪老师写的《理性与清明》一书时,看到有老师做“《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时,选了很多的专题进入,有《红楼梦》的饮食文化研究、服饰文化研究、园林研究…… 这样的“研究”在语文学习的前提下,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下,是博人眼球、还是真的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而努力?亦或是盲目中的摸索?
我自己的做法是,就刘姥姥几次进大观园的前因后果梳理了一下,完成了宴席上的人物关系图和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路线图的绘制的学生活动。还没有过多的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 。主要原因就是感觉自己的阅读和思考是很不成熟的,更加不敢用这样的不成熟去引导学生,所以也希望能在这次的阅读中,有提高,有进步。
冯乾 - 12/4/2020 8:20:04 PM
从小就很喜欢红楼梦,至今依然把红楼梦中的几句话抄在桌头当做座右铭,有人说薛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一直很欣赏这一种淡然自若有贵气的状态。
周永峰 - 12/5/2020 8:33:30 PM
贾宝玉的月亮教育
读了一段时间的《红楼梦》,就想以教育的眼光看看一大观园。对贾宝玉来说,他的童年迷醉在月亮教育不能自拔,而身边的主要监护人又显得无力。
比如第三回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不过当林黛玉见到宝玉时,给她印象却是十分暖心的美少年,相处一段时间熟识后,黛玉又在贾母加持下,对宝玉的情感有了升温,眼中甚至容不得其她姐妹的接近。黛玉的醋意也符合少年的心思,比如,宝玉到薛姨娘家游耍,不多时,黛玉也到薛姨娘家,黛玉竟说“改日再来”,看上去是羞涩,其他是女孩一份不能与人分享的爱意,期待宝玉是她独享的。这对于宝玉而言,其实是一份沉重的爱,宝玉是敏感,心的纤细的。
宝玉的贴身丫鬟袭人,她侍奉宝玉的生活起居,第五回开头写到他与袭人的试云雨倒不觉得惊愕,从另一视角可观,一个鼎食之家的图景,他的青春冲动与美好情愫在此事后一定大打折扣,失去时空的朦胧,扼杀宝玉对爱的憧憬,他是“应试教育”的可怜虫!
由于应试指挥者贾母的地位无法撼动,宝玉的父亲常常缺位,常常骂上几句,出出气,禁止学《诗经》,禁止在女孩儿圈,但他没有持续的努力,也无法持续关注,而王夫人只是这个男人的附属品,是这个家族的保姆。
宝玉在女人堆里,他的情感纯粹的而又敏感的,当月亮升起时,或许他的哀愁会同样升起,但他的哀愁只有在太阳的升起融化。但太阳教育在这个家族却是奢侈品,无法兑现。
陕西邹高峰 - 12/7/2020 8:37:17 PM
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当代对《红楼梦》的各种解读,真的是曹雪芹的本义吗?按照文学评论的理论来说应该不全是。所以问题就来了,一部文学作品是否伟大的重要指标应该是在未来是否具有被评说和解读的巨大空间和价值。也就是能否与未来的读者产生超越时代的共鸣。《红楼梦》做到了,因为它尊重和表现了人性,具有人文关怀的普世价值。
龚捷 - 12/9/2020 8:01:37 PM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此章节算是本书的线索所在,读完那些预设金陵女子的悲惨命运的词曲,不由有种惆怅之感。
“可叹停机德,谁怜永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黛玉像一首诗,她因前世的一段缘,许下了今世的一生泪。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绛珠仙子转世为黛玉,她入了凡尘却没有沾染凡尘的气息,任由人世喧哗,她独守一方净土。
黛玉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话语“比刀子还利害”,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只有贾宝玉是她的知己,宝玉是她生活下去的唯一精神支柱,她以高傲的性格反抗一切,最后为爱付出自己的生命,泪尽而逝!
袁利洁银海学校 - 12/13/2020 4:41:13 PM
袁利洁11月读书反馈:
小时候读《红楼梦》,只是被书中情节、人物的命运吸引,再说不上来更多的了。这次再读,却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地方,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见黛玉开口第一句:“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句话,既夸了黛玉,又捧了三春,非常符合王熙凤的个性。宝玉去上学,和黛玉道别,黛玉回道:“你怎不去辞辞你的宝姐姐?”这话中带着点小女儿的任性与得意,黛玉的敏感多愁的形象跃然纸上。从前,只关注情节,现在细细再读,却发现每个人都是那么鲜活。好书还是要细细揣摩呀。
王一涵 - 12/13/2020 5:42:22 PM
以前试着读过《红楼梦》,没读完,放下了。今年再读时,没想到自己已在姑苏工作生活,金陵也在不远处了。书里的人物故事好像和我形成了新的连结。
才看到前几回,开篇佛教的思想是这次的新发现。二仙师口中的”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侍;瞬间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书里后续精彩的故事正是乐事、悲事的交叠。故事越精彩,越像是幻境一场,越吸引人进入,但最终才发现不过是梦幻泡影一场。
邱华辰 - 12/13/2020 6:24:07 PM
贾宝玉太像一个叛逆的中学生了。父亲贾政让他读考试做官的书,他一概不感兴趣,对《西厢记》却爱不释手。薛宝钗有一次劝宝玉读读四书五经,说将来总是要考试做官的。宝玉马上翻脸,说林妹妹从来不说你们这种混账话。
贾宝玉是不是太不成熟了,太不懂事了?其实不是的,在当时行将枯朽的封建社会中,贾宝玉更像是一个敢于反抗传统的斗士,就像现在的摇滚歌手一样,是一个有着真性情的年轻人,作者对他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
当时官场的黑暗贾雨村身上就能看出来,他本想当个清官,但是在官场里最终还是变成了一个趋炎附势、草菅人命的小人。在封建道统里敢于特立独行的人是非常少的,当每个人都努力遵守共同规则的时候,宝玉还保持着自己的个性,是非常难得的。
为什么说作者对贾宝玉的评价很高呢?其实从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就可以看出来。
冷子兴提到了宝玉小时候抓周的事。抓周是中国传统习俗。小孩子满周岁时,父母会准备一些东西让小孩子抓,看小孩子喜欢抓什么,似乎以此能够预测孩子的未来。可以想象,贾政一定为宝玉准备了四书五经、笔墨纸砚、笏板官印之类的东西,最远的地方一定是放大人们最不希望他抓的东西。宝玉偏偏抓了女儿用的脂粉钗环。所以贾政觉得儿子长大了定是个酒色之徒,从小就不喜欢他。
面对冷子兴的嘲笑,贾雨村却不以为然。他说世上有应运而生的圣人,也有应劫而生的恶人。天地之间有清明灵秀之气,也有残忍乖邪之气。因此有的人有聪俊灵秀的一面,也有乖僻邪谬的一面。这样的人生在富贵公侯之家,就成为情痴情种;生在诗书清贫之家,就成为逸世高人;生在薄祚寒门,就成为奇优名倡。
为了说得更清楚,作者借贾雨村列举了从古至今的许多特立独行的人,像宝玉一样,他们始终保持着个人独特的真性情。从古至今依次有颍水洗耳的许由,东篱采菊的陶潜,穷途之哭的阮籍,慨然赴死的嵇康,嗜酒如命的刘伶,永嘉之乱后南迁的王导、谢安两家,画出《女史箴图》的顾恺之,虽是亡国之君却有独特追求的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书法家米芾、诗人温庭筠、石延年,词人柳永等等。这些人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身份,但是他们都是真正活出自己的人。
贾宝玉身上的颠覆与叛逆,其实是可贵的青春。我们会逐渐长大,会远离我们的十二、三岁,接受社会正统的价值观。但是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灵魂,应当是青春永恒的价值
王玲 - 12/13/2020 7:38:36 PM
以前读《红楼梦》,关注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这也是从人生层面来读《红楼梦》。
这次重读《红楼梦》,除了关注宝黛爱情故事之外,还注意到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的社会层面。
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无法避免,就在于贾府的经济危机,正所谓‘’倾巢之下岂有完卵?‘’而宝黛的爱情的个人悲剧又让贾府的社会危机有了生活的新鲜感。
郭冬梅2021 - 12/13/2020 8:33:36 PM
说来惭愧,四大名著,认认真真读过的只有《西游记》,一直以来的动力来自孩子对于这本书的痴迷,我便假装和孩子一起跟着喜马拉雅APP上的白云出柚的音频,读完了全本,说实话,是真喜欢,真真的读完了,感觉是关乎修行的,自己就是那个唐僧,有四个徒弟一起伴随着去the west。《红楼梦》印象很深的是电视剧版本,结合着去看书,那一章节是关于最后王熙凤惨死的那一幕,尽灯枯的凤姐被两个小厮裹在破席子里,冰天雪地里拖着丢进了乱葬岗。一生的争斗、算计,到最后落得如此悲惨。有因有果。
郑小冉 - 12/13/2020 8:46:00 PM
机缘巧合下,《红楼梦》到了非读不可的地步了。年级安排我做1-5回的带读,讲坛这学期也是读它。小时读的全是情节,也几乎记不起什么来,只因为还有一篇《林黛玉进贾府》还在教材中,才会每一届想起这本名著来,就连喜欢的87版《红楼梦》都被如今的热剧给冲的烟消云散。
不过,因着这次机缘,我倒是兴奋了起来。因为浙江最牛高中里最不缺的是牛人。语文组里的魏老师必将会成为我读《红楼梦》的引路者。他对于阅读是热爱且满怀敬畏之心的。所以,他带着学生从“文字——文学——文化——灵魂”四个方面读《林黛玉进贾府》,用戴敦邦为《红楼梦》配图上的疑点来解读文本后的文化;从见林黛玉违越礼俗尊幼的贾母行为及鲁迅先生的点评来看“人世最可爱的人性”;从张爱玲评《红楼梦》中贾宝云、林黛玉、薛宝钗衣饰和刘再复先生的评论来解读“世外仙株”的审美价值;甚至还加入梁晓声和周汝昌对林黛玉的贬抑之词让学生在冲突中学会思考、辨别……
我激动着这趟阅读之旅的开启,也憧憬着它或许会给我带来不可预估的惊喜。
邬蒙 - 12/13/2020 8:46:20 PM
再读《红楼梦》,还是很有阅读的欲望的,只可惜自己依然在阅读与琐事中分身乏术,常常是碎片阅读,对于整本书的领读还是有些困难。在本地的人教版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是了解红楼梦的唯一平台。一般从环境,人物,情节来领学生读,让学生能达到初识《红楼梦》的目的。虽然教材“名著导读”部分有要求读,但是因为考试不考,所以就看学生兴趣了。到目前为止,自己所带的班级没有孩子去读过这部巨制,很是遗憾。在讲坛能有这样的机会读《红楼》,是一种幸运。
这次说一说宝玉挨打吧,“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
贾政暴打宝玉,场面让人心惊肉跳,不寒而栗,哪有这样的父亲,这不是父与子的冲突,是两种人生道路,两种人生观念的碰撞,这种对立是一种必然的存在,也是作品不朽的原因。挨打之后,众人反应各不相同,宝玉给黛玉送帕子,贴身之物的赠送也让黛玉心领神会,心有灵犀的通透。不由让人想起《湘夫人》中那个久久等候心上人而不得的湘君形象,最终也只能“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以贴身之物传情,去表达遗憾。
罗慧萍 - 12/13/2020 8:51:29 PM
《红楼梦》读书笔记一:
《红楼梦》是很多年前读过的,但说实在话当时只关注了情节,什么诗词、冗长的大观园建筑布局等一晃而过的。后来看过了电视连续剧,大致情节就比较熟悉了,但具体这本书而言,其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还真的是理解肤浅。这次认真的看了,虽然还没有全部看完,但这部中国历史小说中的宏篇巨著,对社会、对人性全方位的描写,让人不能不一次次感叹不已。先说说两个情节自己的感悟吧。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是中学课本中的篇目,在贾雨村判案中语文书上都要强调这是揭露封建的黑暗和丑陋,言下之意不排除我们今天的制度是很好的,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们今天的司法执行过程中。而事实是,这样的事我们不只一次看到,恐怕许多人听到这样的事都已审丑疲劳了。这种丑陋的交易长期不同程度的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只不过有时改头换面而已。我们的某些制度真正优于封建社会了吗?答案在你心中。如果你纵观历史就会发现,只要还有人,人性就不会变,只要没有监督或者流于形式的监督,各种各样的黑暗就不会消失,归根到底还是要看权力结构和监督方法,这些没有解决,我们就和三百年前没有区别,贾雨村、门子们任何时候都不会缺席。当今社会能把官当稳了的依然是贾雨村之流,偶尔有几个有良知的,也可能因为不合群遭到打击而被消灭干净。
在秦可卿丧事中,王熙凤处罚迟到仆人和环节,本来他不是有意为之,大家都知道王熙凤的厉害,谁也不敢有所闪失,但这个仆人可能太紧张了半夜醒来发现时间还太早,就又睡了一会儿哪知睡过头了,一般我们认为有情可原,特别在我们管理中,往往会网开一面。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许多规则的执行情况,有时我们感到有的情况特殊,就的执行中变通,这一变通,就难以做到规范。如果有意利用“变通”,制度就可能是一纸空文。实现全社会效率最优化,就需要有不能“变通”的有效制度,而不能考虑某些个人或者群体,如果需要对某些特殊情况,就需要专门制定相应的政策,而不是拿现有的政策去“变通”。因为变通就有空间,有空间就会丧失尺度,就会产生特权。例如某些特殊的车辆闯红灯,有人说领导的一秒钟比你的一秒钟更重要,到底谁的一秒钟更重要有标准吗?而所有人都听从规则才是标准,让一个简单的标准得以执行是提升全社会效率的唯一途径。把执法的人当作白痴才是法律的最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