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5/6/2021 2:37:42 AM
“人格独立”并非意识到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倒反是意识到世界和自己的边界,是意识到身份地位和人格地位的区别。
这样的区分是需要苦难逼迫出来的。因为苦难后的人需要在心里上认同苦难并非来源于自己,而自己经历苦难后需要重新站起来。
简爱的自我的形成,从离开舅母家,到离开罗切斯特家,就是再这样的选择中形成的。
黄佳凤 - 5/6/2021 5:41:12 AM
读书反馈
这个月在阅读的是莫提默·J.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先前总有一些误解,我们就是在教学生“如何阅读”的事,直到开始阅读了这本书才发现,很多时候自己的阅读教学还只停留在很粗浅的阅读层次——对内容的重复和结构的把握。很长时间的语文课堂总是在重复这样的事情的话,学生如何成为会阅读的人呢,这些粗浅的阅读能力其实早在小学初中阶段老师就在教,所以,一边读我也一边想在书中找到自己的教学的答案。
tzsxwyl - 5/6/2021 6:03:01 AM
时光荏苒,简爱由一个缺爱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内心充盈爱的女孩,她的种种经历告诉我们:再大的困难、痛苦与挫折,如果我们能坚强克服,一定能超越自我,迎来拨云见日的那一天!只要希望还在,就不要轻言放弃,拿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雄心,站起来,勇敢地向前走!同时,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利益至上的今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在穷与富、爱与被爱之间义无反顾地做出正确的选择,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保持做人的良知与准则,简爱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人格典范。
云南昆明和志茹 - 5/6/2021 7:39:03 AM
当简与罗切斯特的故事拉开帷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这段感情中两人都有自卑的心态。简的自卑让她旁敲侧击的打听罗切斯特的社交,继而自我否定、自我克制;罗切斯特的自卑让他选择逃避,甚至故弄玄虚。有的时候很奇怪,简自卑是因为她自认为自己贫穷、矮小、不美,还有来自孤苦童年的经历,可作为贵族的罗切斯特为什么会感到自卑呢?从后面的情节来看,才发现,因为相互欣赏,情愫暗生,所以都想展露自己最好的一面给意中人,而事实是自己觉得自己的不完美。所以他们的自卑都是源于对对方真挚的情谊吧!
温和玲 - 5/10/2021 9:50:26 AM
叙述的立场是什么?这是我读着简爱最困惑的一个地方,全书有一个女主,她高贵,纯洁,却有着卑贱的出身,一个家庭教师,一个内心强大,灵魂独立的。让我想起了海明威的《雨中的猫》那个美国太太,连留什么样的头发都要丈夫控制,被丈夫冷待,被丈夫漠视,她哀求哀嚎自己的唯一诉求是:我只想要一只猫,我想要一只猫。而简爱永远在默默坚持中做自己,左独立而独特的自己,我想罗切斯特就是被这样迷人的简爱吸引的吧。
郑小冉 - 5/16/2021 3:01:44 AM
2014年3月25日在湖北的家门口听了一场杭州剧院带来的《简·爱》音乐剧。当时还担心肚子里的宝宝会不会怕吵踢我,可知道这样的剧能来到四线城市有多么不容易,所以立马打电话直接找广电的工作人员买了张高价票。七年过去了,很多缘分说是巧合更像是冥冥中注定一般,我来到了浙江宁波,离杭州不远。
音乐剧作为上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采用高科技的舞美技术,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作为一个叙事性很强的舞台剧,清晰的叙事本身自然是要放在首位的。音乐剧中经常出现的咏唱段落最好的表现也是在吐露心声,或者是某种情绪的渲染,或是一种情怀的表露。一般不会像纯粹的歌剧或者我国的戏曲那样将对白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继而直接参与叙事过程推进剧情。演出的时候没有数唱了多少首,但是观后买了CD,里面精选了3首《北极星》《冷眼》《简单的爱》。这些歌曲在抒发男女主人公的内心的情绪,尤其是简・爱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追求向往上可谓是华彩叠加。
音乐剧说到底毕竟是舞台剧,只是多了歌舞的成分,多了华丽炫目的元素。但是从戏剧表演上来说和任何舞台剧一样应该是没有多少区别的。本剧亦然。但是主要演员可能要担负大量的歌曲现唱,以至于在一般的独白段落男女主演的台词功底就不能突显更多。由此听众可能会感觉到,扮演夏洛蒂・勃朗特里的米敬白,扮演简爱舅妈里德太太的陈翠娟以及扮演桑费尔德庄园管家费尔法克斯的程宁俐等次要人物在形象塑造和台词表现上就更胜一筹了。
对于主演简·爱,我仍旧是存有上次作业的疑问,因此带着文本解读的疑惑回看音乐剧,也能以门外汉的感观发现一点问题。对简·爱性格的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坚强、平等、智慧”上,也应该把她看做一个完整的人,她的故事里也有自卑、依赖、自我认同的满足这些,所以,在演唱中,性格的多样性也必然带来声音的起伏变化,在这一点上,似乎并不明显。特别是和百老汇的音乐剧《CAT》相比,《猫》中的女主角,唯一的以为华裔女演员格里兹贝拉出场后,她的情感转变在音乐上起伏是明显的,在听不懂英文的情况下,我也可以因为音乐传递出的情绪感知女主角的落寞悲伤和被接纳后的温暖力量。所以《memory》成为了经典。
陈晨 - 5/18/2021 2:55:05 AM
3月反馈:
小学五年级的六一拍卖会买了意林出版社的《简爱》。下午兴冲冲地跑回家,带着男女主人公结局有没有在一起的动力,一个周末就读完了书。现在想来也是囫囵吞枣,未解其详。
全国部编教材统一,作为初三年级必读的整本书,《简爱》再次摆上了案头。重读后,才对全书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这本书很多时候都会被贴上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等标签,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简爱的所谓“独立”,底色其实是一种“被迫长大”的“孤独”。儿时被抛弃的自卑让她给自己穿上了“坚强独立”的保护色,但成长期缺少爱与被爱的她对人际关系其实是疏远的。
“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简爱的经典独白。太过强调“自我平等”,其实何尝不是一种“自卑”的体现呢?
继3月反馈,继续想谈谈另一部著作《傲慢与偏见》:
以前在导读《简爱》的时候,班里一个姑娘问我,为什么部编没有选入另一部她喜欢的著作《傲慢与偏见》。
其实在我看来,这两本小说除了都是英国女性作家写的而外,并没有多少相似之处。
作为现实主义作品,《傲慢与偏见》聚焦婚姻平等问题。同样都是讲爱情中男女平等问题,但不同的是,简的平等骨子里是自卑(正如三月我所写的读后感那样),伊丽莎白却完全做到了不卑不亢,她面对达西完全有自己的看法,不会因为有钱有势高看一眼,也没有因为自己没有财产完全低看自己,就这点而言,她才是人格是平等的真正代言人。
女孩子,的确应该读《简爱》,但《傲慢》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