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2021年6月读书反馈
狄鹏 - 6/18/2021 6:33:20 AM
2021年6月读书反馈

本月书目各位老师可以自选,
讲坛本学期的书目除了《简爱》还有《双城记》、《包法利夫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供参考。
hongyvqiu - 6/23/2021 7:11:55 PM
读《包法利夫人》下卷
                        ——麦芽  雨秋

包法利夫人为罗道尔弗的无情抛弃大病一场,并不曾使她渴望(yu)爱情(wang)的心思熄灭。而这种念头经历了大的波折,不是完全死去,就是越燃越烈。

爱玛对生活的虚荣心,对丈夫的失望,尤其是孩子并没有成为她精神的寄托,这让她的心思必然再次躁动,不过会更加的谨慎。这个时候,赖昂进入了她的生活,满足了她。一,他并不是陌生的,突然的,而是已经有一定的熟悉度;二,他和她并不是藕断丝连那种,而是双方当时欲迎还拒得不到发展;三,他年轻,单纯,不会有太多的心计,应该也不会对她无情的抛弃,让她再度心碎。

然而,偷情毕竟是违背了道德伦理,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她向物质举起白旗,在物质中沉溺、释放自己的压力,痴迷于那种遗忘。高利贷趁虚而入,完全在情理之中。而最终因为财政的困境和道德的责备自杀,并不是去天国寻找她的爱情,还有她对丈夫对孩子的愧疚。

赖昂的表现,不是无情,而是不经世事的手足无措。这也代表了很多的年轻人,空有一腔的热情,却不能也无力为自己的所为负责。他憧憬爱情,渴望两性之间的激情,却从未想过为它们付出太多。逢场作戏可能不是他的本意,只是本能。

四周的人对包法利夫人关闭”救助“的门,虽然可以解读为社会的残酷性、人情的淡漠,但何尝不能解读了一个人首先要能自重自救。为一件自己无法控制的事入迷过度,并且长期任其泛滥,对最亲的人隐瞒,,,这些何曾不是自己在自己身上增添的一份份石头、稻草。

爱情,浪漫,可以说长时间以来都被认为是法国的特色,然而,表面的光鲜下面,必然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酸和痛楚。这或许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性,一种人性。
洪健天 - 6/24/2021 7:12:11 PM
读简爱,参照今天刚刚读完的《局外人》,发现人的矛盾性,人的选择与宿命之间的张力,简爱的反抗显然带来了世界的改变,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选择了冷漠以对,这两种选择都是积极的,都体现了人的主体性。
刘亚 - 6/24/2021 8:10:46 PM
刚刚读完莫言的《晚熟的人》。体会到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小说应该怎样写,小说可以怎样读,前者虽是作者的问题,后者虽是读者的问题,但其实是可以参照的。莫言的小说技巧很纯熟,他很擅长讲故事,正像他自己说的,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他的每个故事都是从另一个故事和另一个人物讲起,然后引到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还没有搞清楚他为什么喜欢这种写法,但确实感觉挺新鲜,最主要的是新奇。莫言的故事太传奇了,那个东北乡太神奇了,尽管那里的人们称不上正面,但用文学的语言来讲,叫做很“典型”,透露出时代的浓浓的印记。
陕西邹高峰 - 6/24/2021 8:31:27 PM
6月终于读完了《资本主义简史》,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薄薄一本在手的小册子,论述专业独到,而又尽可能深入浅出。
本书介绍了资本主义的前世今生,辨别了各学者对资本主义概念和性质的定义和分歧,梳理了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历程,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原来,资本主义也是一门学问!
本书的正文内容并不多,不是我们想象的大部头著作。但是注释,尤其是参考书目非常非常多!将近30页!学术研究的功力和耐力可见一斑。
黄宁莺 - 6/26/2021 6:04:22 PM
这个月读完《包法利夫人》。
爱玛一直在寻找她理想中的生活,“欢愉、热情和迷恋这些字眼,从前在书上读到,她觉得那样美,那么在生活中,到底该怎样正确理解呢,爱玛极想知道。” 查理觉得幸福的平静的生活却非爱玛所盼,“她看惯了安静的风物,反过来喜好刺激。她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爱青草仅仅爱青草遍生于废墟之间。她必须从事物得到某种好处;凡不能直接有助于她的感情发泄的,她就看成无用之物,弃置不顾”。查理的出现正迎合了爱玛回家后热望追求新生活的需求。但是,在婚后不久,她就厌烦了这种生活,厌烦了查理。“在她的灵魂深处,她一直期待意外发生”,“别人的生活,再平板,起码也有机会碰到意外”,“她歆羡动乱的生涯、戴假面具的晚会、闻所未闻的欢娱,一切她没有经历然而应当经历的疯狂爱情”。从某个角度可以说,赖昂和罗道尔弗成全了她想要的不平板的、充满意外的生活。
可悲的是,爱玛对于这样的生活是无力掌控的,她希望生活中有惊奇和新鲜,但在当时的情境之下,却没有更多的力量去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爱玛的悲剧,是那个时代许多女性的悲剧。
陈嫚云 - 6/27/2021 9:32:28 AM
跟着樊老师的讲座,阅读了《包法利夫人》一书,终于让它从高考文常题中的一个名字变成了我书橱的旧书。很久以前也许读过也许根本未读完,因为没有阅读的兴趣。然而,在樊老师的引领下,在孩子们投入的朗读和表演中,我似乎感受到它作为一本文学名著的魅力,于是打开了书本。第一次感受到其文字的优美细腻,第一次接触自然主义这个文学概念。对于主人公艾玛的爱情追寻之路,的确如樊老师所说其实很简单,但是文学大师的作品就是能用如此简单的故事结构,用他的笔触及你的心灵深处,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艾玛的赞美、鄙视、同情、埋怨、厌恶等各种情绪交织出现,到最后读完不得不感叹这才是真实的人,真实的生活当时就是如此。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6/28/2021 2:37:35 AM
再读《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德伯家的苔丝》《安娜卡列尼娜》,都是我曾经在中学阶段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读过,仅仅有一个片面粗浅的印象,给他们贴上了虚荣愚昧、淫荡的标签。这三本书等到多年后我重读的时候,对他们又有了新的改观。
“人,仅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当有诗意的生活。”爱玛不就是心比天高的晴雯,不就是在自家小小的客厅里梦想着宴会上大放光彩的马蒂尔德,不就是那只想学老鹰飞的乌鸦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身处乡村,想要进入上流社会,想要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有多大的错呢?
爱玛的悲剧,除了自身之外,难道不是她身边众人给她带来的悲剧吗?首先是她的丈夫包法利,爱玛在临终前说,包法利是一个好人。好人就能给对方幸福吗?正是包法利的平庸、无能、懦弱,才让爱玛对这段婚姻绝望,有了不一样的渴望。包法利的母亲是如此的势利,如此见不得包法利对艾玛的深情。莱昂与罗多尔夫更不用说,这两个人彻头彻尾只想玩弄艾玛的感情。商人勒乐引诱他进行高利贷。还有只想占爱玛便宜的律师居友曼。这些人都让我想起了《玉堂春》里的那句唱词,洪洞县无一个好人。是的,整本书里无一个好人,他们把爱玛带向了深渊。
黄佳凤 - 6/29/2021 12:51:47 AM
阅读心得:《人世间》梁晓声
“老百姓在人世间的生活真是不容易啊,谁家一不小心就会出不好的事,一出不好的事往往就束手无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幸而有小龚叔叔、母亲、老所长这样的一些人,即使无法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起码能给予人世间一点儿及时的温暖和抚慰。”在周秉坤接受了盲少年的一跪之后,他第一次审视了自己身上人性中的那种不自知的高高在上的姿态,从那时起,他心中的忧伤仿佛是他真正的同情心萌发,让他能够感知到人世间的不容易,让他珍视这些苦日子中出现的善良的人们。
张越 - 6/29/2021 1:45:20 AM
读《苏轼十讲》有感
写在前面:
14年来,我呆的城市总与苏轼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这几个城市正逢他人生重要节点事件发生,使我每每有与先贤同在的错觉,这种缘分我倍感珍惜。提前休假,恰逢有事顺路去了一趟黄州安国寺,安国寺正在翻新,工地围栏上竟然有一圈印着东坡事迹及他与安国寺渊源的油布,果然文峰塔下的施工工地都这么别具一格,我还发现几处文字错误,可惜不知道跟谁反映。安国寺一切如常,洒扫的洒扫,唱经的唱经,一如多年前我来时候的模样。今天要说的是《苏轼十讲》,这本书竟然同天在狄老师朋友圈也看到了,果然是好书自不必说,但我手头这本,是安国寺崇谛法师赠与母校老师,经由师妹小华辗转到我眼前,又有别样的深厚情分。
读到《苏轼十讲》首先,感觉视角独特,选点讲究,可以说从十个重要的横断面去关照苏轼,串联全部内容,深入浅出,让大家除却依从年表、宦海得失等传统分界方式,宏观上将苏轼放在北宋大的政治、文化独特语境中,微观上将其放在师友、门生、政敌、家人等背景中解读苏轼一生;其次,体例特别,书是朱刚老师用十堂课来讨论苏轼的十个侧面,最终成书,这十个侧面之间或多或少有着关联,但是每一讲又自成体系,各有侧重,没有依照传统文学史的体例安排,让人耳目一新,很有意思;最后,文章构思精巧,结构严谨,论述严密客观,值得信赖。
一 视角独特
不能免俗地同大多数人一样,从林语堂《苏东坡传》作为了解东坡的一般途径,加上一些黄州当地一些资料,例如《东坡在黄州》等等书籍,相较而言,林语堂显得过于主观,尤其是对王安石的描写,赞扬苏轼,实在没必要贬低他所谓的政敌。《苏轼十讲》不是苏轼的传记、文学史,而是从不同的角度读苏轼。
以第三讲为例,第三讲主要讲苏轼经历乌台诗案,成为风波的中心的前因后果。这一讲点明了苏轼遭此大祸是宋神宗君王授权的结果,同时结合从写本时代传播到印刷时代传播的变革,当时北宋印刷术的发达,苏轼作为知名文人,因为舆论也促使这个事件影响扩大,从而影响他遭遇。其中对比分析苏轼受审过程,呈现不同写本记录的详细结果,清楚地给大众普及了宋代司法体系的运行方式;同时,我们也能清楚看到苏轼从入狱、定罪、下旨的过程中,当时司法体系的成熟,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各职能部门相关官员的专业素养和人格底线都是很令人钦佩的。这部分视角很是特别,提到乌台诗案,大家略知一二,但是结合不同的史料,不同的角度,让读者能清楚看到最为“罪臣”遭受审判的详细过程,对当时司法体系运行流程有清楚的对比,是本书中突出的特色。
    再如第二讲中有个结论很是新奇,苏轼、苏辙两兄弟初次赴举中举,又去参加制科,苏轼名列三等,苏辙四等,这在当时是极为出色的成绩,两兄弟为此准备的各五十篇策论,是合作完成。也就是说,我们常常听说的上阵父子兵,在这次精心准备的考试中,二人虽然考试是各自考试,但是准备策论却是兄弟分工合作完成,两人的100篇文章各自独立又形成一整套系统,并且选点各异,不会重复,这对研究蜀学、研究二苏的重要的观点,这个结论我们既可以看到二苏前期学术思路形成的一致性,但也可以窥见二苏不同的性格特质。
二 体例特别
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谈苏轼时,我们将其放在何种空间、时间的坐标点进行考察。其中第六部分《王苏关系》这一讲,以北宋政坛主要事件为界,从时间轴中单独将苏轼和王安石两人的关系变化拎出来,他们从早年派系不同两两对立到晚年相见相谈甚欢,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性格和风骨,更能看出王安石的胸襟和气度,这是两个襟怀天下的忠臣的写照,这一讲的讨论,就与《苏东坡传》书中关于王安石形象的塑造高下立现。王安石和苏轼因为政见不合,引发了很多冲突,算起来他们应该是政敌,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是政敌的面目,也有合作、唱和的一面。
第九章也很特别,从秦观的《千秋岁》唱和谈起,这一章和所有章节不同之处在于不再是每个章节中的主角,把苏轼作为唱和者之一加以考察,从唱和诗词视域下讨论贬谪文化、讨论同题写作的意识、讨论苏轼文坛“盟主”的形成,从中剖析苏轼的文学成就、政治影响、人格魅力,以及作为文人的自觉结盟意识价值取向。
三 构思如精巧,结构严谨
第一章从文学史角度,选取了诗词中典型鸿、月等意象鉴赏苏轼不同境遇中思想变化,探讨伴随苏轼人生境界的升华,这些意象不同时期的内涵大有不同。这是从大家都很熟悉的诗词中选取不同的点,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牛”意象的选择,之前很少关注到这个独特的意象,作者论证和引述非常严谨细致。
再如第七讲《东坡居士的“家”》关注的角度很特别,以苏轼一生东坡一生因宦海浮沉颠沛流离,单独讲他心中的“家”。安家的念头一直萦绕在心头,除了四川眉山的家,苏东坡对好几个谪居的地方动过安家的念头,甚至也买田造舍,不管希望家在何处,直到病逝常州,终究一梦成空。这个“家”归于何方,苏轼对家的不同书写,体现了他的思想变化,苏轼对安家始终不成的结局,也体现了他无固定之家,因而处处为家,这个单元的小标题是“我家江水初发源”“永夜思家在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家在牛栏西复西”这是随着时间推移,结合一贬再贬漫长的政治生涯中不同地域、不同阶段苏轼对家的表达,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归属的期待与寄托,但是始终无法得偿所愿,从这个困境中最终得到解脱的是苏轼的思想,用文中的一句话说就是:”依前世之说扩展了时间,依地脉之说扩展了空间,结果是一个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世世循环不息的灵魂。我觉得叶嘉莹先生的诗学理论中有“兴发感动”之说,放在这里很是合适,我们考察苏轼对“家”的执着,亦是从苏轼的执着中,唤起自身归“家”的意识,那么我们的家又在何处?这种境界的唤醒,实质上是从苏轼寻“家”不得,身处逆境,安家梦破的过程中,尤其是他由故乡向他乡、由人间向仙界的解脱过程的关照中,关照自我。
韦春玫 - 6/29/2021 2:07:12 AM
爱玛的悲剧,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的。一个农家女,父亲却送她到修道院接受贵族化的教育,她起初喜欢修道院的生活,她努力学习,练习苦行,但当她读了那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书籍后,她不再虔诚地学习,而是对生活和爱情有着无限的遐想。虽然和查理结婚后,她把对爱情的想象深埋于心。但在昂代维利耶侯爵邀请她去渥毕萨尔参加一次聚会后,她对现实和婚姻的逐渐不满起来。生活于她而言,是寂寞的;丈夫于她来说,是粗俗的,在她灵魂的深处,她渴望着意外的降临。看到这里,我忽然想到《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玛蒂尔德虽然也和爱玛一样,对上流社会充满了向往和歆羡,但是当她因为一个失误需要她用十年的时间来偿还时,玛蒂尔德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勇敢面对,在这点上,爱玛远远比不了玛蒂尔德。爱玛最大的错误在于她一直看不清自己,永远活在幻想中。
shasha000 - 6/29/2021 2:28:51 AM
《双城记》的开头是一段名言:“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这段话被广泛传诵,说实话,作为小说,《双城记》不怎么好看,不过经典从来不怎么讨好读者。书中塑造了三类人物:埃弗瑞蒙德兄弟是“恶”的代表,德日发太太是“仇恨”的代表,马奈特医生一家及朋友是“爱”的化身。第一类人物是作者极力批判的,最后灭亡了。第二类,一方面,他们是受害者,同时也是被扭曲的形象,最终失败了。第三类是作者塑造的理想人物,是爱总能战胜恨 的榜样,即使卡顿死了,虽死犹生,仁爱永生。作者用大量笔墨描述了大革命的必然,文字中怀着对被压迫阶级的同情和对暴虐无道的压迫阶级的仇视。当权力落到过去被压迫者手中时,被压迫者变成了压迫着,暴政导致了另一场暴政,作品中也体现了作者人道主义价值观指导下的矛盾抉择。
邬蒙 - 6/29/2021 2:40:16 AM
还在断断续续读反复读《简爱》,简爱在洛沃德教会学校待了十年,从学生到教师,离开的时候,似乎没有什么感情和留恋,电影里这段,简更是充满了决绝,突然想起,我们带了三年的学生,对于学校的情感是什么呢?高考结束,微信好友多了不少这届的学生,似乎没有见谁发朋友圈对这三年的生活有什么总结或者感慨,或者感恩,可能也是和简一样的感觉?但愿不是!让学生感受学科美好,感受高中生活的美好也该是教学目标吧!
龚捷 - 6/29/2021 4:21:31 AM
包法利夫人还是一位少女时,她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在她的眼里一切都是新鲜和美好的。她活在想象中,狂热又让她归为实际,爱教堂实际是为了教堂的花卉,爱海只爱海的惊涛骇浪,她更多情感归于自己的情绪,并非真正的热爱。
结婚以前,她向往爱情,可是毫无情调的丈夫,平淡的生活让她的精神越走越远,悲剧自然而然发生了。她拥有着梦想,却缺少一双会飞的翅膀,最后因自己空洞的梦想,断送了自己的命运。
山西乔彦华 - 6/29/2021 6:43:46 AM
这个月我读的是丰子恺的散文随笔《静观人生》。书中写得事情看起来永远都是平铺直叙的,完全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惊天动地、没有哗众取宠,但是那些小事情、小人物,那些细枝末节却不时触动我,让我产生一种共鸣。
他对缘缘堂书屋的感情着实令人心酸和动容。他描述了作者因为日军侵华而不得不拖家带口抛弃故居四处避难,对侵略者的愤怒,对故居的眷恋之情,逃难时的悲凉都从他笔下的文字渗透出来,对于熟悉历史的人能感同身受。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书法,写作都非常了得,在中国文学史当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愧为大师级学者。
邱华辰 - 6/29/2021 10:36:46 AM
最近我在读《心灵世界》。这是王安忆老师在复旦大学教授写作课的教材。如何定义小说?小说用现实的材料构建了作者的心灵世界。情节和语言是小说的建筑材料,小说的情节是逻辑性情节,并非现实中的经验性情节。小说的语言应该像砖块一样是未成形的结构,可以组合构建成各种建筑,是一种抽象化语言,不是具体化语言。
王一涵 - 6/30/2021 12:08:31 AM
《包法利夫人》刚开始看。序言的内容写得很精彩,探讨了文学的很多关键问题,也能让老师和自己的教学相联系,整理如下:

1.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是什么?福楼拜认为是“反映现实生活的镜子”。他将真实性视为准绳。(小说作品的真实性又是什么?如何反应现实?可和学生继续深入思考)
2.有敏锐的洞察力-----才有深刻的见解。(学生的观察力,洞察力又如何引导?)
3.作者的身影在作品中吗?应该隐藏吗?作者和作品应该保持距离吗?福楼拜的客观性艺术怎么理解?
4.优秀的作家应该凭借理性/激情进行创作?你是否赞同“激情地位越小,作品艺术性愈高”这个观点?
5.批判现实的写作目的有怎样的实现方法?(作者直接抒怀/选择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和事件的组合/......?)
6.文学的力量来自于哪里?读完故事后的震撼、思考来自于哪里?(福楼拜认为文学的力量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怎样叙述、描写和处理。)
朱茵 - 6/30/2021 3:54:54 AM
本月临近期末考试,所以又是异常忙碌的一个月,这个月把之前的《望春风》看完了,感觉后面有点虎头蛇尾,像电影快进⏩一样,把每个人物的命运交代一下就算完了,只是最后看到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生的坎坷之后终于遇到了能够相伴余生的人还是很欣慰的。
      但是看了某些专家对于格非《江南三部曲》的评价,觉得自己没有读出作品那么多出彩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阅读水平和专家存在差距还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之后又看了《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名字虽然起得很功利,但是确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好书,这是作者祝唯庸在喜马拉雅上的音频节目的文字稿,这可是我断断续续追了近两年的节目,第一次听,觉得作者的语言真的是深入浅出,但又流露出个人的功底,让人欲罢不能。
      后来还安利了学生也去听,最让人惊喜的是过了很久,突然有一天有个女学生下课了跟我说,这个节目实在讲得太好了……让我有种遇到知音的欣喜。
郭冬梅2021 - 6/30/2021 5:24:43 AM
这个月的阅读,因为中考前的集训,几乎搁置了。这两天在读薛定谔先生的《生命是什么》,探讨量子力学、平行宇宙。结合《信条》电影,看起来更有味道。电影中的主角遇到过去的、现在、未来的自己,交织在一起。时空的转换、时间的叠移,让我们重新仰望星空,发现那不再是我们之前被灌输的观念的控制的自己,宇宙之浩瀚、天体之宏大,物质之微、之洪。我们现在看到的分子的构成的时空,人类的探索也只在点上突破,细胞、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电子、中微子、夸克等等,如果我们能够看到原子、原子核等构成的生命,以及那一层空间,我们是否见到了我们称之为神或者佛等高级生命的存在。很好玩的阅读体会,也一并标注在这里了。
liuyong - 6/30/2021 5:47:29 AM
由于一些原因,开始阅读关于西班牙历史的相关书籍,雷蒙德.卡尔德《不可能德帝国:西班牙史》是其中一本。这本书学术性较强,检讨了长期以来对西班牙历史“再征服运动”贯穿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想象,也梳理了16-17世纪机缘巧合之下形成的西班牙帝国,也反思了18世纪后走向衰落和混乱的西班牙,一致到20世纪的今天。
在之前,一直没怎么读西班牙历史相关书籍。和德国、法国、英国这些欧洲强国相比,西班牙在历史研究和现实中似乎都是和足球、旅游、再征服运动、菲利普二世、美洲征服等联系在一起,严重边缘化。但西班牙人也有自己的特殊性情节,它们可是被穆斯林占领过的国家,因而发展出一种“再征服”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本书反驳了这种特征性,剔除了大脑中的很多想象成分。比如因为穆斯林占领了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区域,北部的基督教国家和穆斯林必然势不两立。实际上,很多基督教国家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甚至会在11世纪之后的塔伊法时代给付钱的阿拉伯人提供雇佣军。一直到11世纪后期西欧的圣战思想传播到西班牙,卡斯蒂利亚、葡萄牙、阿拉贡等基督教公国才开始向穆斯林大肆征伐。这让我更确实一点:历史需要逻辑,但逻辑绝对不能代替逻辑,因为逻辑是从固定的形式考察合理性,而历史的本质是人类的活动,人类是多变的,那么用逻辑来判断一切,必然会出现谬误。
同时本月开始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物名字好长,把主要人物打印下来了才勉强能前后联系起来。读完前几章并没有太大震撼,除了对于为什么要提面包馆的老人,有些不解。他是伯爵本人,还是伊赫梅涅夫,还是阿廖莎?我猜是阿廖莎。他的年龄更合适,然后似乎小说正文和前边的导入之间换了叙述视角。期待着看自己猜的对不对,还有作者怎么把这些断掉的内容串连起来。
刘瑜 - 6/30/2021 6:45:47 AM
这个月读的书有点杂,《包法利夫人》开了个头,没有继续,我怎么觉得艾玛有点不知足呢,是因为我看得太少了吗,等看完手头这些书再去慢慢品吧。
因为现任七年级必考书目中有《海底两万里》,所以细读了此书。书中的知识面太广了,感觉还要去研究一下地理、生物、历史等,因为缺少这些知识,好像有很好阅读是堵塞的。此时,对知识是相通的能更好地理解了。当自己了解得足够多时,才会在某方面形成体系。因为考试要考,所以要求学生都去读,但是学生时间也很有限,如果不去抓时间的话,肯定是会有学生读不完的。上课已经尽最大努力挤出时间,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没有读完。对于名著,我们还只仅仅是在读的阶段,有待提高阅读质量。
此外,还读了《唐诗现场》、《唐朝入仕生存指南》、《诗映大唐春》。在前一阶段人物传记的基础上,去读这些书,觉得有些诗人的形象更趋向多元。因为,他们其实也是人,有得有失,有优有劣……
陈晨 - 6/30/2021 7:17:19 AM
在一位好友的推荐下,这个月抽空读完了《这一生,至少当一次傻瓜》这本书,感触颇深。
“没有比当傻瓜更简单的事了”,这时木村阿公的傻瓜哲学。也是让我每每想起阿甘的瞬间。我们总是会崇拜强者,同情弱者,殊不知人皆有长,坚持梦想的傻瓜也许会比草率放弃的普通人走得更远。
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常常会告诉学生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他们要坚持不懈。但为什么生活中却很少有坚持到底的龟呢?也许是因为我们强调的是持之以恒,却忽略了告诉学生梦想的重要性。常立志,不如立长志,虽然有一些鸡汤,却是万分必要的。
罗慧萍 - 6/30/2021 11:36:44 AM
读《直视骄阳》
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于是找来了这本欧文·亚隆《直视骄阳》。
封皮上说:“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没;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到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本书扉页上:“你不能直视骄阳,也不能直视死亡。”让人生起对死亡的敬畏之心。作者告诉我们,人往往对不可避免的死亡产生的恐惧,这应该是一种十分正常的情感,但如果我们常常纠结于它,那它就会因此影响了我们享受生命的欢娱,剥夺了人生真正的快乐。但如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呢?由于没有什么能满足我们追求生命不死的需要,那么所有的行为从本质来说都没有价值。米兰·昆德拉说
“虽然肉体的死亡会摧毁我们,但死亡也能从精神上拯救我们。”因为生死是人生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除了直面,其实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的。欣赏存在本身,将注意力放在生命存在的奇迹上,追求事物的本真以及不虚度时光,更热切、更乐意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创造一个充实、丰富、充满意义以及自我实现的真实人生。在生命存在时,对他人充满悲悯,对周围的一切心怀挚爱,我想一个饱满的人生是可以减轻对于死亡恐惧的。尼采说“那没有击垮我的,会让我更坚强!”而在坚强中,面对死亡还有什么更可怕的呢?“我平静的走向人生终点......让我把心脏的最后一次跳动印刻在我最后一页作品上。”萨特的这句话让我们共勉!
叶娉婷 - 6/30/2021 10:01:46 PM
读书笔记:因为要去晴隆24道拐进行抗战生命线的人文行走,所以广泛收集有关24道拐以及二战历史、史迪威公路、滇缅公路、中印公路等方面的书籍。阅读了《重启史迪威公路的多视角分析——以贵州晴隆24道拐为切入点》这本书。此书是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的两位教授所写,由晴隆县人民政府出资出版。初拿此书时感受,既然是本地人所写,应该可以挖掘更多的东西,有很大的意义。此书一共有6个章节,全部读下来,感觉只有第1章“史迪威公路的历史由来”和第2章“贵州晴隆24道拐战略地位分析”对行读有阅读意义,其他3456章节意义不大。我能从第1章第2章当中获得关于史迪威公路、滇缅公路、中印公路的一些历史知识,了解这三条公路他们的历史渊源、交叉点,由此可以了解,24道拐在二战当中的战略战略位置。之所以觉得后面部分没有对我没有意义,是因为这本书从头到尾复重复的实在是太多。让人感受很多章节文字都是为了凑字数而写。所以由读此书感受到,真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要用质疑的心态去阅读,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当然我们要广泛阅读才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本书说记录的有关史迪威公路,滇缅公路,中印公路以及晴隆二十四道拐的战略位置,对我们此次人文行走,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他在分析后面部分,对于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包括它的必要性可行性,没有太大的价值。
胥江 - 6/30/2021 10:12:49 PM
“在通奸中发现婚姻的平淡无奇”——婚姻对于每一个人到底是什么呢?大多数读者对爱玛给予的更多是同情还是谴责呢?爱玛这种有悖伦理纲常的感悟,主要原因不是自身的腐朽与堕落,更多是由于心中憧憬的浪漫情调与真实生活的巨大落差所带来的。而其家庭对爱玛不切实际的培养,社会风气物欲横流的弥漫,才是包法利夫人悲剧的根本原因。福楼拜以凝练质朴的文字,留下了这部具有深刻批判性的现实主义名著。
刘显 - 7/1/2021 1:26:19 AM
读《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水浒传》中的林冲,是一个很有趣的研究样本。在做禁军教头时,他是一个老实内敛,温文尔雅的人。然而,在杀掉仇敌,准备落草时,的为人行事风格突然大变。例如,他在去往梁山的路上,途经一处庄院时,原打算去里面讨碗酒喝,结果人家不愿,他居然就拿起长枪来,冲上去把人一顿暴打,把庄客们都打跑了。而后他又大大咧咧的坐下,快意道:“都去了,老爷快活吃酒。”
        这个变化很有意思。仔细去看就知道,这并非其性格结构不同了,而是他的自我认识不一样了。他已经自认自己是一个“准强盗”,一个需要杀人抢劫才能活命的人,自然就不必在遵循良民的伦理了。
      乱世中,那些原本老实巴交的农民,一旦起义后便变得穷凶极恶,暴虐至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温和玲 - 7/1/2021 9:04:07 AM
《苏东坡传》+《苏轼十讲》
苏轼是文学史,一颗璀璨不灭的恒星,林语堂曾评价他,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厚敦柔。那么她到底优秀在哪里?
一、天纵奇才
苏轼六七岁,在眉山听刘巨老师讲课,刘巨老师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年幼的书是思考了一会儿,提出质疑给老师提建议,说将后半句改成“雪片落蒹葭”。刘巨老师赞叹地说:“好,我不能当你老师了。”由此可见书是天赋异禀,在文学方面有着不一般的明月,造诣更是在今后的科举考试中大放光彩名噪京师,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说:“再过几百年就没人记得我喽。”苏氏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不质疑,但只有这个仍不够被后人追捧爱戴。
二、永远坚持自己的立场
苏轼的官途曲折陈伏在北宋当时政治上党派争度新党以王安石为首要革新,旧党以司马光为首要守旧,但书是持中立态度,他认为新旧各有优缺点,这遇到了王安石的不满,屡次向宋神宗挤兑苏轼刁难他,是不是也吃了挺多苦之后。王安石出世,司马光当了宰相,第一时间把被贬的舒适调回,与以高官种植,本来书是心怀感激,但司马光太偏激,要全部废除,王安石的新政,不论好坏,因此书是据理论真替他之前的仇敌保留,祝积极有用的新政,但引起了司马光的强烈不满,就这样苏轼遭贬谪,可是他至始至终,无论处境如何,他永远坚持自己的。”则和立场为民说话为民做事,“吾上可陪玉皇大帝,陪卑田院乞儿,眼前天下无一不好人,都是这样说也这样做,曾经有小人对他构陷,但小人失意时,他不计前嫌不追究其过错反而安慰开导,由此可见书是人性中闪烁的美。
三.乐观向上  豁达开朗
对于书是大家最关心在意,可能就是他的乐观,积极豁达开朗,他是个正直有为坚持自我的乐天派经历了数次,简直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又被流放到海南岛,但似乎每一次被贬,就是他每一次人格上的升华,有人说遭受了贬谪后的书中坡才是我们印象中的豁达开朗的老书大部分诗人遭受此境的可能都会写诗来抒发内心的苦闷,自己的怀才不遇,而东坡写诗恰恰相反,他写诗来自我安慰,牌就如赤壁赋中的主客涉外就能体现,苏轼的心理历程,回信给关心他的亲朋好友,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告诉他们,自己现在很好,还同她们玩笑,我相信现代之所以如此爱戴喜欢他,有很大部分就是因为他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
纵是说不尽,道不完,东坡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李杏莉洛阳 - 7/3/2021 4:11:37 AM
读《包法利夫人》时,我常常会想起《安娜卡列尼娜》,有时也会想起《简爱》,甚至秦可卿、林黛玉,还有我的一个闺蜜。她们都对爱情有热烈的追求,但她们的态度又迥然不同,结局当然也完全不一样。爱玛和安娜的情况有些类似却又有所不同,她们都是在婚后开始了一段恋情,她们的男人都无趣无情,安娜的丈夫更甚。安娜在和渥伦斯基的感情中一直是被动的,是渥伦斯基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她,最后在各种压力下又懦弱地抛弃了她。安娜始终是憧憬的,她以自己的死惩罚了那个软弱的家伙。从某种意义上说安娜是一个勇敢的人。爱玛也有类似的经历,一个乡下女孩,因上了学读了书,对人生有了新的想法。但现实是残酷的,她只能嫁给一个死了妻子的平庸的医生。她注定不满足这种生活,她想用所谓的“爱情”实现梦想,但怎么可能呢?不记得在哪儿看过一句话,决定一个人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家庭”,努力是排在第三位的。爱玛的出身几乎就注定她会成为一个飞蛾扑火的殉葬者。两百年前法国的故事今天读来依然让人心惊肉跳,我总是为包法利夫人担心,不知道会有什么意外等她。我的一个闺蜜的经历简直就是现实版的包法利夫人,至今她还在挣扎。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她,希望她能从中获得生活的智慧。
王凤琼 - 7/5/2021 1:20:09 AM
和学生再重读《骆驼祥子》,这本书真的要好好的体会心里,把祥子从最开始对生活充满热情到后来的放弃及与冷漠对抗虎妞,这真的需要教师先认真研读呀。
冯乾 - 7/5/2021 5:03:22 AM
最近书相对读的比较少,最近主要再看王德峰教授的系列讲座。王老师对于黑格尔哲学的讲述引起了我很多思考,黑格尔认为“爱是指自我在对方之中发现了自己,及发现对方和自己一样都是绝对精神,从而产生了主客同一的觉悟和融为一体的情感。”过去对这一句话其实没有什么感悟,但是近半年家里催婚,通过相亲接触了,深入了解了一些女子之后,对这一句话有了更加深层的体会,什么是所谓的灵魂伴侣和有一些姑娘口中的共同成长,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超越了血缘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亲近感。
 1  2 
查看完整版本: 2021年6月读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