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行读共同体3月《君子的春秋》或《左传》读书反馈
刘尧 - 3/1/2022 1:11:09 AM
发在这里哈!《君子的春秋》或者《左传》大家自选哈!
刘倩亲近母语 - 3/1/2022 2:43:41 AM
很早就知道申赋渔先生,当时还在带低年级孩子的节令课程,他的《光阴——中国人的节气》是我的案头书,5年前,节令课程的书,还没有今天这么丰富。光阴这本书,文字优美,配的画也很有童趣,有时候黑板画,我都仿照光阴上面的画。
有一年亲近母语论坛,请他来了,很儒雅的样子。徐冬梅老师邀请他写《君子的春秋》,真好,记得那时候申赋渔先生常住巴黎,忍不住想,申先生在塞纳河边,写春秋诸君子,时空交错,是什么感觉?
山西和瑞一小刘燕 - 3/4/2022 1:24:17 AM
三月的读书反馈来迟了,这本书买的还没有回来,在网上了解一下,它作为中国第二部历史写作背景在春秋时代。,选取10位当是的大人物吧,展开学习。春秋各个霸主都有独立的风景,又相互关联,读史不易,读史增长见识即增智。
张君sn - 3/10/2022 7:07:28 PM
申赋渔《君子的春秋》以人物为纲,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重要历史,不仅是一本通识性的历史读物,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
张越 - 3/24/2022 8:09:58 PM
我是第一次读《君子的春秋》这本书,首先它很有趣,读的很快,读完后又重新梳理一遍,仍然觉得很过瘾。总是不经意间串起了曾经学过的趣闻、课文、文化知识等等,“食指大动”、文昭关、斗谷於菟、曹刿论战……在里面都有讲到,读到这些熟悉的典故,合上书总是会心一笑,原来是这样子。
《君子的春秋》选择了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申公巫臣、延陵季子、伍子胥、孔子十个人物,分别将这十个人物一生活动轨迹以及个人经历的重大事件联系起来,形成春秋时期不同人物的侧面,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这十条线其实是这十个人物的历史,历史中包含个人命运,从个人的命运中又可以窥探当时的国家的命运,从国家的命运中还可以窥探当时整个春秋社会的风貌,其中人物有交叉,有延续。在序言中,有句话完整的解释了这一理念:“十个人作为春秋的坐标系,他们的人生是一条蜿蜒向前的时间轴,只限十个人,十条线连缀起春秋300多年的历史,而每个人的人生与成百上千的其他人相互交织,又编织起一幅纷繁复杂的图画,十个人就是十幅相对独立的图画,十幅画拼起来就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春秋时代。”在这历史节点中的关键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左右历史的人物,作者希望能够体现他们身上人性的光辉。这本书如果学生读应该是非常有价值,帮助他们在心中构建春秋时期一个大的导图,而且选择的人物很有代表性,学生从这个经线入手,进而多纬度学习更深的春秋时期历史文化。
仅以《延陵季子》为例,看作者如何书写这位先贤。开篇作者便写道:“季札是一位深谙礼乐的大师,一位洞悉未来的先知,一位追求至善的哲人。”后文以季札出使中原各国为经,以此三者为维,对季札的一生横向纵向进行了梳理,从中我们可以读出这位为中国思想史留下巨大影响的“文化探索者(作者语)”。
故事从从季札让位开始季札对王位的拒绝不止一次,,季札数次让位也是他按礼制行事一次次考验,每一次充分都显示着这位君子的品行。这次是让位给他二哥馀祭后,代表吴国出使中原。书中写季札出使中原,分别到达鲁国,齐国,郑国,卫国,晋国这五个国家。作者紧紧围绕“他是一位深谙礼乐的大师,一位洞悉未来的先知,一位追求至善的哲人。”这三个方面写主人公,追求至善不仅是季札坚守礼乐,也有他对君子仰慕与珍视,如途径各国坚持拜会先贤,比如结交鲁国叔孙豹、齐国晏子、郑国子产、卫国瞿伯玉、晋国叔向等贤人大师,除了官方外交的需要,我想也有季札个人对这些贤才良将的惺惺相惜。
作为一位洞悉未来的先知,他在行经各国的途中,有无数个预言,最后都一一成真。仅围绕出使的五国,与相交的先哲朋友们分别时就留下了许多预言与劝诫,“卫多君子没有忧患”;忧心叔孙豹懂得行善事却不懂“显善人”;忧心晏子应把封邑政权交予国君否则会招致祸患;忧心子产偏重用法不以礼治国最终礼乐尽废;忧心晋国国政大权旁落,忧心“吾子好直,必思自勉于难”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这些朋友们最终都沿着季札的预言的方向走去,而他们所在的国家也没有逃脱预言的方向,诸如田氏代齐、郑国衰微、三家分晋……
整篇文章非常完整,中间穿插许多耳熟能详的小故事,“三不朽之言”“子产改革”“羊舌四族”当然还有后世流传的“季札挂剑”,读来非常流畅,事件娓娓道来,资料丰富,毫无枯燥之感。
可以说作者为我们呈现出季札的君子形象,是饱满充实的,在那样一个风云际会、形式多变难得安宁的争霸时代,季札这位智慧的贤人令我心折不已。
对此书也有一定的存疑:季札毫无疑问是一位君子,那究竟什么是君子?对君子界定的标准是什么?春秋时期的君子和那个时代有特定的关系吗?尤其是春秋几位霸主君王可以算君子吗?
在序言中作者提到“无礼不能称霸,其实是要有实力,同时天下之人的臣服也因为霸主要讲礼,只有优雅的君子才能赢得广泛的尊重。”可以说,春秋既是霸主的时代,也是君子的时代。这些霸主,他们身上有着君子的一面。这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春秋霸主,通常我们一般人所理解,他的军事,政治实力非常强,用铁血一般的手腕赢得战争,赢得了诸侯的臣服,作者在霸主身上阐释了另外的一面,就是他也有礼的一面,这些霸主有君子的一面,这让接受者重新审视这些霸主,多层次多方面认识人物形象,这些诸如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的一代霸主,他们的形象是丰富的。
作者在序言中也提到,“所有形式都要服从于内在的礼,没有礼算不上君子”,文中如孔子、延陵季子,他是我们一般人能够接受的仁的践行者,可以说是仁人、仁德、仁义、仁爱等等代名词,是行“仁”君子的不二选择,他们身上的君子之风泽披后世,居于季子曾在的延陵大地,那些故事还在我耳边时时回响,每每想起来都感动不已。
但是有一句话叫春秋无义战,诸如郑庄公、宋襄公、楚庄王,甚至是秦穆公、晋文公、齐桓公,他们这些霸主真能够算作君子吗?如果将这些霸主算作君子的话,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仁”究竟有几分呢?君子的底线又有何讲究呢?如果称得上是君子,许多场甚至不能算作义战的侵略杀伐,骄横暴虐,为了称雄天下的军事、政治的行为又该作何说法呢?正如孟子所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这里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假仁”,到底这些管理天下的方伯中,作为方伯这一独特的霸权者,君子之风有多少假借仁义的名号,尚未可知。
刘亚 - 3/25/2022 7:28:59 AM
上大学读过《左传》,再读已是工作需要,但是很难耐得下性子读完全书,所以只是挑选了章节读的。最好的读法是把《左传》《史记》《战国策》等放在一起比读,看他们对同意事件的叙事方法有何不同,这种比较思维和方法也有助于教学设计。所以教学相关篇目时,可以设计比较阅读,从中总结不同历史作品在写人记事方面的优劣和这背后的目的风格,想来应该是很有意思,也很有挑战的学习。准备下一届试试。
陈嫚云 - 3/26/2022 4:29:50 AM
《君子的春秋》用语简单朴实,没有繁复的词句,引用一些比较晦涩文字的时候都做出了拼音注释和含义解释,因此读来不觉得费力。虽然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但是作者会在提及某些重要人物或事件的时候,反复会将其之间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进行说明。书中的十个人,身份性格迥异,但都是极具君子之风,是在历史节点上的关键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左右历史的人物,十条线串连起恢弘丰富的春秋时代。本书并不是把历史人物扒出来而讲故事,脱离历史大背景的个人是不完整的,本书中的十位君子,彼此之间都有联系,是通过十位君子的人生春秋去描绘一个丰满阔达精彩纷呈的春秋时代,记述的是人物故事,背后是君子的风骨与胸襟,他们身上人的光辉和影响中国之后数千年春秋之文化精神的基石精髓。
陆羽琴 - 3/26/2022 10:25:44 PM
在我看来,《君子的春秋》最大的特点是改变了《左传》的体例,将之从编年体改为了以人物为主线的十章故事,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是以《左传》为底本,重构了十则纪传体。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晰地梳理出春秋历史的脉络,更具体地带他们感受历史人物的丰满形象,同时也照应了本书的主题,即对“君子”的讨论。在教学中,也未尝不可以参考这种援引多则材料、重构作品体例的方式。
此外,作者选取人物的角度也颇为有趣,从君王、卿大夫、到孔子这位“素王”,显然是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但是我还没来得及读完全书,就目前看到的而言,好像各章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特别强,更像是以人物为中心,重新以白话文讲述一遍文言故事了,总觉得可以用这些材料对“君子”、“礼”等概念在春秋的变迁做一个更深的探讨的,但作者好像没有这样做(也可能是我还没有读完、或书本身的性质就是以趣味科普为主)。

刘显 - 3/27/2022 1:33:31 AM
读《君子的春秋》
      #和而不同
      一
      所谓和,是五音相调,五味相和,是在不同中寻求和谐。所谓同,是上下同一,相互一致。如同琴只谈一个音,菜只有一种味,偶尔试试还行,长时间如此,谁喜欢呢?
      君子和而不同。
      二
      班级管理,要多求“和”,少求“同”,人和人生来就不是一个样子,一定要求同,其难度不亚于叫鱼去爬树,何必呢?
      三
      统一目标容易,统一思想很难。统一目标,是求“和”,让不同的人因事而聚,相互合作,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统一思想,是求“同”,其目的是让所有人的脑子里只存在一种声音,且不说其难度多大,单单是限制他人创造力所造成的损失,便已经不可估量了。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3/27/2022 8:26:56 AM
读《君子的春秋》
      因为我自己的浅陋与偏见,也加上这本书的推荐语说是给小朋友的历史解读书,所以尽管之前就知道了这本书,但直到这次讲坛布置作业,才认真读了。
      书虽浅,但对我来说有很多收获。它一改《左传》编年体的格式,更为系统,以纪传体的方式把春秋时期一些重要人物及与之相关的重要事件连接起来,就没有那么松散了,就容易把春秋的人、事在脑中建立起联系来。君,从口从尹,尹像手执权杖,代表掌握权力者,口指发布命令。君子,本来就指的是贵族。翻开这本书,才真正懂得“君子的春秋”这个题目的含义。
      其一,它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中,我一直对晋文公说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持保留态度,总认为是借口,但通过读这本书发现了春秋时期各个诸候国都比较重视武德,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有春秋战争公约,所以晋文公说出这番话,既有现实的考量,也有他原则的坚持。还有《郑庄公克段于鄢》,我向来对郑庄公母子到黄泉相见那一段是嗤之以鼻的,总觉得无比虚伪。但这本书丰富了郑庄公的形象,从整体考量,他把打下来的城邑送给鲁国,去安抚周天子,也可证明他的确是面对母亲会有以德报怨这一面的。
    其二,中西类比。书中的夏姬让我想到了海伦,同是倾国倾城的美女,与之相关都有了连绵的战争,所以都被扣上了祸国殃民的帽子,何其无辜!子产的乡校让我看到了雅典广场上的公民大会,2000多年前的民主,原来已隔空握手,何其神奇!
      还知道了吴钩的来历。
      所以这本书我觉得是可以推荐给我的学生读的,至少他们绝大部分没有兴趣读《左传》,那无论是增加一些历史知识、文化常识,还是能更加走近春秋时期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了解一些重要事件,都是有所禆益的。
雾锁清秋 - 3/27/2022 5:24:44 PM
《君子的春秋》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历史书了。最近再整理一些青铜器的知识,所以一直在看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收听相关的讲座,对春秋的历史逐渐清晰一些了。当拿到这本书时,更是被它简单朴实的语言、清晰明了的叙事线索、有趣生动的讲述所打动。勾勾画画,读读写写,颇为自乐。
首先我喜欢书名,君子的春秋,为我们展现了在春秋时期很多遵从礼乐的谦谦君子,也让我们一点一点看到了礼崩乐坏的过程。都说宋襄公的去世标志着礼崩乐坏的开始,但是当楚庄王称霸时,也不乏对周礼的努力维护。楚庄王最重要的“成长”应该来自于“问鼎”。当他带领大军讨伐陆浑之戎后,陈兵洛水之岸,遥望周都,迟迟不肯离去,想必也是“司马昭之心”,此时他心中没有周礼只有不可一世的野心。当王孙满来劳军,他终于抑制不住膨胀的欲望,问鼎之大小轻重。也正是王孙满的回答深深触动了他,让他幡然醒悟,原来用自己国家再多的青铜筑再大的鼎也没有用,因为君子在德不在鼎。
楚庄王心悦诚服地撤兵了。此后晋楚邲之战中,楚国将士充分展现了尊军礼的风范。尤其是楚庄王在拒绝大臣提议做“京观”时,所说的话成为经典。“止戈为武”。也正是从楚庄王起,楚国积极吸收中原文化,使楚文化发展迅速且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hongyvqiu - 3/28/2022 6:50:16 AM
非常遗憾,这个月没读这两本书,谈一下我读的华君武的《漫画漫话》

华老算是我国漫画界的元老级人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的漫画仅有丰子恺等少数的几个人。华老他们算是当年的年轻人,完全是从西方学习。可是怎么向西方学习呢?那时又没有网络,电话也不普及。他们只能模拟,甚至是对方的一幅画都要被反复地模拟学习。华老彼时学“萨巴乔”,他连签名都要学对方。可是在华老后来的讲座中,一再提到,模拟是一个过程,最难的是跳出来。他跳出“萨巴乔”的影子,用了七年的时间,比他学的时间还长。所以,他后来强调,只有跳出模拟,走出自己风格的,才能真正地“登堂入室”。这让我想到佛家所说“入世出世”说,也想到武侠小说里常提到了“无招胜有招”,想到“独孤九剑”。也许事情本就是这样:异途同殊。做任何的事情,其实“理”都是一样的。这或者也就是所说的“事情做到了极致,道理是共通的。”

非常遗憾的是,尽管书中长长短短地分了上下册,上百篇文,却无一例外是华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一世纪初的讲座或序言。相当于是他的回忆录。

不过也可能是因为这样,华老所谈的更像是在师傅在传授技艺。他在军营中的一段讲座,可以说是拳拳之心,看出他对于我国漫画的未来接班人还是很有期待值的。只是对于新生事物,恐怕华老就难免有几分“老顽固”了。尤其是对于一些时尚。

华老指出漫画必须要具有“战斗性”。这是我国漫画发展最主要的标志。漫画不仅是体现矛盾,不仅是讽刺,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战斗性”。是“投枪”是“匕首”是画师的武器。我十分同意这个说法。

一个漫画师不仅需要一定的画画技能,更重要的是他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去捕捉社会现象,捕捉人性,捕捉生活。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庸庸无为。一个漫画师的良心在于他的画所表达出来的“现象”。

华老对当时日本的漫画有颇大的异议。他当时已经注意到日本的漫画正在“侵略”我国国人的思想。然而,他不能料到如今的漫画界,日系完全KO了中系。漫画更多的朝着卡通的方向走去,流失了最初的那股“锐气”,那份“战斗性”。这是非常遗憾,非常悲哀的。
郑小冉 - 3/28/2022 6:58:36 AM
读完序言、引子和郑庄公。
《左传》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之前练习中有节选左丘明的《郑伯克段于鄢》。但是删掉了上面横线上的话语。
孔子在《春秋》里面记了这么一句: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我们知道,《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它是对《春秋》的解释,《春秋》是“四书五经”之一。孟子曾说过“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俱”,所以结合比对和背景才能知晓背后孔子和左丘明的写作意图。
孔子《春秋》里的言语和《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的题目里隐藏了很多信息
首先,郑国先君是周王室的宗亲,因为辅佐天子迁都有功,被封在郑,所以天子赐郑氏,以区别于其它诸侯;春秋时期,姓和氏区别很大,很多人如果没有突出的功劳是没有姓和氏的。
但为什么不称“郑氏”而称“郑伯”?
其次,伯,古代对男子的称呼有个排行是按年龄大小进行的,主要有孟、伯、仲、叔、季,其中伯是嫡子所用,,孟是庶长子所用,其它依据年龄依次使用;因此这里称郑伯说明他是嫡长子;
那么为什么要取用“伯”这个嫡长子的称呼呢?孔子想强调什么?
第三,段,是郑伯弟弟的名字,死后追封共叔段,造反失败后逃到了共,所以后世就给用共来追封他,叔说明排行老二。
第四,“克”,这个字应该用在两国交战的情况下。
那么,这里是兄弟相争,为什么要用这么严重的“克”?
这个时候,横线上的话: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就能解答上面的答案了。
左丘明延续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所以,基于这样的理解,再去解读郑庄公对弟弟段的放纵和对母亲的“其乐融融”总是要打上点折扣的。从后来他的称霸来看,智慧和果决的气质也不会印证他是真得如此宠溺弟弟和悔过对母亲的不孝。这个历史人物就有了层次,故事也有了深味。
从孔子来,就避不开儒家思想。孔子时期,大道不行,转而立言四处奔走,希望儒家思想的“君义臣恭”“兄友弟恭”可以得到应用,所以孔子在整理资料时对于违反人伦关系的地方会有微言大义在其中。左丘明又把《郑伯克段于鄢》放在了第一篇的位置,这个安排也很儒家,不是吗?其编撰者的用心良苦,我们应该思考。
韦春玫 - 3/28/2022 10:15:22 PM
“春秋无义战”,一句道出了春秋时期混乱的局面。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礼崩乐坏,诸侯混战,“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为了扩张本国的领土,战争说打就打,于百姓而言,这确实是没有正义的。但是,整个社会和个人又讲君子行为,比如打仗时要讲规则,两军中任何一方没有排好阵形,另一方就不能进攻,所以即使曹刿率领鲁军赢得了战役,他在当时仍然名声不显,究其原因,就是他在战场上使了“诡计”,违背了规则。再比如齐桓公把攻取北戎的大片土地全部送给了燕国,燕国国君感激之余,把齐桓公一直送到了齐国境内,齐桓公认为诸侯之间相送不出国境,于是把燕国国君到过的齐国的地盘送给了燕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春秋时期的人们更讲求的是个人品德的修养,因此,虽然战争动机不可取,但是如果单单从品格上来说,春秋的确是可以称为君子的。
胥江 - 3/28/2022 11:40:28 PM
不了解历史,就不能了解自己,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不了解我们的过去,就不能看清我们的未来。春秋和宋朝是我特别向往的时代,特别是春秋,是霸主的时代,也是君子的时代。齐桓公、晋文公、伍子胥、孔子......四方诸侯在追求霸业还在讲究道义和礼节。而现在这些我们惭愧的只能从书上看到,2000多年的集权专制统治以后,在我们的行为上竟然没有留下烙印,我们是谁的子孙呢?
顾颖群 - 3/29/2022 1:17:44 AM
因为疫情关系,《君子的春秋》一书在办公室无法拿到,网上也没有找到电子版,所以读了家里的存货《失败者的春秋》,写一些感想。
可能是还没有读完的关系,我还不太理解书名中的“失败者”到底是指什么。从已经读了的半本内容来看,作者刘勃似乎是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春秋。从目录来看,诸夏、崩坏、始霸、变霸、争霸,大约是按照各诸侯国的日渐崛起作为整体脉络。
刘勃的另一本书《战国歧途》评价很高,这一本豆瓣评价也有8.9分,但是说实话,个人的阅读体验比较复杂,既有不少收获,也有很多不适。作者试图用一些现代词汇与现代观点来拉近读者与春秋时代的距离,虽然本书总体而言是严肃的,但这种强行拉近却显得生硬。
抛开不适,来说说阅读的收获。
首先,如何理解各国的社会风气和气质,这种差别是如何发生的,又如何反映在历史变迁中。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往往更多关注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但是对当时的人,或者某些群体,缺少关怀。这样的分析,对人的气质的认识,不仅是我们成年人需要补充的,也更符合小学生、中学生的心理,有助于他们理解这个非常遥远的时代。我想这也是樊老师所一直强调的“人文”。
其次,如何结合不同的古籍资料。这本书大量地对比分析《春秋》《左传》《公羊传》《史记》以及《诗经》,是非常有趣的视角。从我个人的教学经验看,《左传》里适合初中生阅读的篇目并不十分多,很多内容读起来是有些枯燥无味的,但是不同古籍的对比阅读,则会增加许多趣味性,也会让学生们学会独立地思考。
王凤琼 - 3/29/2022 1:47:35 AM
还在读樊老师的书,读到了苏轼这节,以前对苏轼的理解是豁达,读了这章更理解他豁达之外的内心忧伤,对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忧伤,在面对现实的基础上,只有以强大的内心来积极面对,这是苏轼的积极应对环境值得学习之点,因此也就有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山西乔彦华 - 3/29/2022 3:33:10 AM
序言中“十个人作为春秋的坐标系,他们的人生是一条蜿蜒向前的时间轴,只限十个人,十条线连缀起春秋300多年的历史,而每个人的人生与成百上千的其他人相互交织,又编织起一幅纷繁复杂的图画,十个人就是十幅相对独立的图画,十幅画拼起来就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春秋时代。”《君子的春秋》选择了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申公巫臣、延陵季子、伍子胥、孔子十个人物,形成春秋时期不同人物的侧面,历史中包含个人命运,从个人的命运中又可以窥探当时的国家的命运,从国家的命运中还可以窥探当时整个春秋社会的风貌。这本书如果学生读应该是非常有价值,帮助他们在心中构建春秋时期一个大的导图,而且选择的人物很有代表性,学生从这个经线入手,进而多纬度学习更深的春秋时期历史文化。
这个月同时在阅读《论语》,也有这几个人物,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发现很多知识是有联系的、相通的。孩子看到伍子胥时,给我讲了他独到的见解,感谢讲坛推荐,因为这是第一次读这个作者的书,而且知道他是在法国巴黎写的。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3/29/2022 3:48:19 AM
本月开始阅读《君子的春秋》。平时的语言,简明扼要的讲述,时不时画龙点睛的简评,这些特点都让它不失为一本好的历史通识书。
一开始把它当通识来对待,而序言和小引读罢,就咂摸出作者想借本书引发的许多思考和讨论来。本书虽为人物为纲,串联起主要的历史事实,但是作者无不在思考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对中国历史乃至中华文化文化的深远影响。虽然没有用论述的笔法,但这种引而不发的思考,让人处处充满遐思。从书名来看,“春秋”是中心名词,是史实,是事件,是征伐,是尔虞我诈;而“君子”,又为史实与事件定性,增加了人物的血肉感,又是节制、尊重和传统。而对东方文明的轴心时代以这样的方式定性,作者力求对东方文明、东方文化其特征的思索就变深变广了。郑庄公的雄才与克制,让人印象深刻。破陈规而出的智慧与谋略,反而让他对“礼”的尊重显得尤为真实。庄公的这种“礼”,是一种发自内心和本性的尊重与接纳,而非对形式的虚伪追求,也并非弱者姿态里,对“概念”的咂摸和吮吸,而是一种真正的强者姿态的选择和斟酌。那么,我们不禁会想,在天下力量此消彼长之时,涌现出的“桓公之仁”、宋襄公的坚持,这些真而又真的品性,这些为文化属性奠基的身影,这些乱世中积淀的智慧与思辨,在今天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呢?

是标签?是概念?是“应当如此”的“觉得”?是“我们就是这样”的教育?还是“我们明明不是这样但还要说是这样”的反常识?
亦或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文明和文化的如实审视?

谢谢讲坛,引发我的遐思。荒唐也就荒唐着。
刘瑜 - 3/29/2022 5:10:38 AM
在读《君子的春秋》之前,匆匆读完了《行读中西的人文课》全四册。之所以说匆匆,是因为书中的信息量太大了,需要我们慢慢、反复咀嚼。但我心太急,想快点了解这套书的全貌,所以读得粗了点。然后,还给孩子买了,有一次樊老师在群里推荐的《吴姐姐讲历史》,这样几本书一起读,也挺有意思。《君子的春秋》的语言真的很美,对历史人物的描写细致到位,特别鲜活。《蓸刿论战》是初中课本中的一篇课文,虽然自己讲过,但是,说来惭愧,对蓸刿的更完整的认识还是到了《君子的春秋》这本书才完善起来。所以,语文教材里的课文,真的是有太多的片面性,都只是一个边角,是冰山一角。我们错过了太多,我们的学生错过了太多。因此,整本书的阅读,多系列的阅读太重要了。学生在这么美好的珍贵时期,太需要更完整、更清晰的认知了。
和《君子的春秋》一同购入的还有《诸神的踪迹》、《战国的星空》,慢慢去读吧……
shasha000 - 3/29/2022 5:21:17 AM
齐桓公能成为春秋霸主的原因
不拘一格重用管仲,齐桓公和管仲的相遇,是齐桓公称霸的开始。
大刀阔斧在国内改革:首先,把齐国划分为二十一个乡,包括六个工商之乡和十五个士乡。不是特别理解,这是不是就是国野分治的进一步的推动?其次,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军队战斗力惊人,且拥有三军的编制。加强军队的日常训练。为解决武器不足的问题,规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赎罪。第三,财政方面,根据田地的好坏征收赋税,提倡捕鱼、煮盐,发展农业和商业。这一阶段的齐国物产丰富。
国外:
  管仲给齐桓公制定的称霸中原的国策是“尊王攘夷”。内合诸侯,匡扶周室,以德服人;凭借强大的武力攘夷。
袁利洁银海学校 - 3/29/2022 5:22:08 AM
【礼】在春秋时应当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统治制度,而不是简单的礼仪、规矩。郑庄公打败周天子后,竟然不乘胜追击,反而派人慰问周天子,这从后来朝代来看着实有些不可思议,可见【礼】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它直接规定了每个人每个阶级的活动范围。
李廷梅316 - 3/29/2022 5:34:08 AM
《君子的春秋》还没有到,所以,反馈《左传》,《左传》是我读得比较早的一本书,记得初中时候读,很纳闷为什么记录很多有关祭祀、礼仪、会盟等等方面的事迹,于是,读着读着,就读不下去了。高中再读,发现《左传》真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具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的书,大学再读,真正开始从本书价值的角度思考很多问题,工作后再读,发现《左传》在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经】十有二年春正月。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八月壬辰,陈侯跃卒。公会宋公于虚。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丙戌,卫侯晋卒。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桓公十二年【传】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公欲平宋、郑。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冬,又会于龟。宋公辞平,故与郑伯盟于武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这一章讲了齐桓公 十二年,夏季,鲁桓公和杞侯、莒子在曲池会盟,这是让杞国和莒国讲和。桓公想和宋国、郑国讲和。秋季,桓公和宋庄公在句渎之丘会盟。由于不知道宋国对议和有无诚意,所以又在虚地会见;冬季,又在龟地会见。宋公拒绝议和,所以桓公和郑厉公在武父结盟,盟后就率领军队进攻宋国。发生这场战争,是因为宋国不讲信用。君子说:“如果一再不讲信用,结盟也没有好处。《诗经》说:‘君子多次结盟,反而使动乱滋长。’就是由于没有信用。
    让我们看到“信用”“诚信”的重要性,历史发展到今天,战争发生的根源是什么?“信用””“诚信”跨越千年,仍然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溧阳董玉娟 - 3/29/2022 5:36:47 AM
读《左传》的过程跟本校的语文老师探讨的蛮多,而作为历史老师,对于《左传》中的民本思想感触颇多。其中宣扬民为邦本,民重于君的思想。“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也把对民的态度作为评价人物的标准。在描写人物时,会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中,展现人物性情和心理。作品《郑伯克段于鄢》表现了初秋时期统治内部为争权夺利而骨肉相残的斗争,作者对此深恶痛绝,给予无情的揭露与批判。整个故事的铺陈详密,委婉含蓄,暗喻讽刺,在叙事中刻画郑伯的虚伪狡诈,语言精粹简练,运用了大量短句式。
罗慧萍 - 3/29/2022 6:04:35 AM
读《君子的春秋》,突然想到“君子”这个概念。春秋五霸当然是“君子”,文化巨人孔更不例外,还有诸如书中名不见经传的申国长官巫臣等,这些都堪称“君子”。那么,君子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其内涵又是什么?我翻阅了一些资料,有了些许了解。
一直以来,“君子”都是我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一个理想人格概念。“君子”的内涵是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据说是孔子才基本定型的。春秋时期,“君子”一词从指代统治阶级最高层不断扩展阶级内涵,不断扩大指代范围,直到涵盖到整个贵族阶层。除了阶层区分,也从政治智慧方向上开始扩展开来。由于当时社会变革十分剧烈,个人、家族的社会地位在这种剧烈变革中急剧沉浮,不少饱读诗书的贵族君子一夜之间沦为平民、奴隶,少数出身不高的寒门子弟在这个时期则或凭借个人才能、或凭借君主赏识、或凭借取媚邀宠等方式一跃走向统治阶层,成为了贵族群体。同时,由于统治阶层的逐渐衰败,统治阶层的文化垄断地位开始被逐渐打破了,统治阶层所自诩的道德优越感、文化优越感逐渐被平民出身的优秀者所赶超。“君子”一词的“道德内涵”开始逐渐取代其社会地位,成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君子的关键。孔子时期,“君子”在道德层面上的内涵开始成为界定是否为君子的首要因素。君子群体本身的社会地位在不断下沉,儒家文化中强调的道德规范成为君子的重要标尺。所谓君子,还必须有人性的优雅,为了这优雅他们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那是个与优雅唯美,为追求为人生使命的时代。
春秋“君子文化”的最终定型成熟是我国传统人格理想从简单幼稚开始走向丰满成熟的一大特征。它不但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也对我国后世民族精神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
tzsxwyl - 3/29/2022 6:20:43 AM
《左传》中塑造了众多具有君子风度的武士形象。他们身上体现出这个时代武士的共性,即在礼乐文化熏陶下所具有的君子风度,首先,这些武士大多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因此对等级制度抱着认同的态度,即使在战场上遭遇敌方君主,也表现得彬彬有礼。比如成公16年,晋楚鄢陵之战,晋军将领郤至见到楚王必下车奔走,放过对方。其次,《左传》中的武士大多胸怀坦荡,绝不以私害公,而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最后,这些武士不仅在战斗中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同时还对战友充满关爱,在紧张的刀光剑影中还能保持从容不迫的风度。所以,《左传》中的武士与西方中世纪骑士形象明显不同,他们不仅是赳赳武夫,而且是彬彬君子。
龚捷 - 3/29/2022 6:39:53 AM
本月看了《左传》庄公的章节,它的特点是文简意丰,文字的背后三腥风血雨、谋权弄术、前恩后怨,慢慢品味,每一个简短的故事都包含一个道理。
黄宁莺 - 3/29/2022 7:24:42 AM
《左传》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史书,之前也带一些孩子读过朱文叔先生编的《左传故事》。《君子的春秋》以人物为线,将《左传》中不同篇目里关于同一个人的记述整合成一篇,方便读者在整体上了解某个人物的所有经历。行文上,朱文叔先生的文笔更加明快活泼,申赋渔的则更忠实于原文。
云南昆明和志茹 - 3/29/2022 8:30:05 AM
【3月读书反馈】本月读《君子的春秋》只读到第二章,一开始看到郑庄公在与周桓王作战时,有点不理解,为了占“礼”既要与周天子作战,又要在鸣金收兵后去慰问周天子。可是与周天子作战本身不就是“僭越”吗?何况郑庄公要以礼服人,可是他的王位争夺战里不是还有着自己手足的鲜血吗?当然不止他,在春秋时期诸侯国间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明面上的“礼”与实际做的行为间差距太大。
    从当年周天子的以“礼”治天下,到齐桓公的以“礼”服天下,恐怕也是有因果关系的。更是因为有了齐桓公的成功,那个时代更把“礼”推崇备至。可是照我肤浅的认识来看,齐桓公的“礼”里藏了无数的隐忍和委屈。如果不是他后来的成功,那么评论的风向会不会变呢?
邱华辰 - 3/29/2022 10:03:36 AM
《左传》中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由于是编年体例,人物的事迹大多分散在各个年代,《君子的春秋》则是以人物为线索,将《左传》里的人物事迹整合,让我们得到一个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将文化典籍通俗化,使其更好地得到传承,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将学术性与可读性结合起来,将文化典籍与当代学生联结起来,这是这本书的重要价值所在。
 1  2 
查看完整版本: 行读共同体3月《君子的春秋》或《左传》读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