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共同体2022年5月讲座反馈!
刘尧 - 5/8/2022 7:56:12 PM
发到这里哈!
刘倩亲近母语 - 5/10/2022 12:35:15 AM
听了樊阳老师新疆的讲座,樊老师每次行走讲座,地理部分总是让我触动,了然于胸,如数家珍。
看到新疆的景物,还是觉得很亲切啊,我也超级爱新疆,十几年前,还没有孩子的时候去过,徒步感觉特别好。
去年暑假,也去了一趟,新疆夏天漫长的天光,要到11点,天才黑,生命延长的感觉......
hongyvqiu - 5/21/2022 11:49:56 PM
行读。予我来说,有一种说不清的神圣感。

我会认为,未经开发的山水是最可爱的;我会认为沿着某位诗人的行走路程去体会他的诗歌中的辛酸或舒畅是最幸运的;我会认为当踩在一个有着百年千年文化的土地上,分享这些年里的岁月痕迹是神圣的。

很遗憾未能跟随樊老师去行读过。听过群里老师的分享时,觉得他们为了行走,要补充大量的相关知识,做各种行读的准备,是极不容易的。可是这也是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樊老师本人经过了数十年的行走,其积累下来的经验与学识,该是何等的丰厚。

只是我不能相像“这是一个名人坐过的椅子”“他当年就是坐在这里写作,思考”之类。这只是附庸风雅的薄浅。

自然,大地赋予一个民族的生长是共同的。如有幸运的,得以在同类中出类拔萃,也仅是同类中而已。但实在没必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相反的,如能从这个人的不同生活地去体会惴摩这个人的成长历程,感受他的各种生活压迫下的思想变化,这样的行读才是真正具有力量的。

对王老师的分享,失望是有的。
李杏莉洛阳 - 5/25/2022 8:20:25 PM
2022年五月讲座分享
关于博士生做城管的时文讨论我觉得非常精彩。
一是老师的引导层层深入,引人深思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老师先从现象入手,让学生们自由发表观点,然后从现象本身宕开,展示了法国思想家皮耶利迪厄关于资本的三角模式。根据这个模式,大家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各种观点只不过是几种资本的平衡而已。当学历所代表的象征资本不能通过做研究员等顺利转化为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或者文化资本,那么高学历的人就会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得转化,比如做城管。这样的分析直击现象背后的底层思维逻辑,让我非常着迷。
二是老师对于最后的结论并不直接抛出,而是多角度启发学生,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比如讲高等教育的意义时,学生的回答过于宽泛,老师就说假如你现在处在一个共产主义社会,物质极大丰富,完全可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超市的货物随便拿,你想要的东西都会有,那你如果还愿意接受高等教育,比如学习量子物理这些艰深又跟生活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的知识,那你会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这样一种极端的假设,摒除了所有世俗的功利目的,高等教育的核心意义就一目了然。同学们的回答也相当精彩,为了有更多的选择性、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了更好地充实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了扩大自己的认知边界等等,思想的火花让人欣慰。我想这些也应该是老师想要同学们明白的高等教育的意义吧。
这对我的意义也很重大,因为我也想让现在读高中的孩子明白,为什么要上大学,这真的是他自己的事!
感谢讲坛给予的指引与力量!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5/27/2022 9:20:22 AM
蓓蕾老师的课每次都能超越期待。听了她讲的我真正能区分事实和观点了:事实是在客观事件中能被证明是真还是假的一段陈述,有真假之分,不需要辩论,需要验证;而观点是在一套认知体系中不违反事实,逻辑自洽的对信念、感觉、看法的陈述,没有对错,但有可信与否,观点需要论证。尤其讲到了在日常语言中的逻辑谬误,如诉诸动机、诉诸情感、贴标签等。今天的很多网络喷子就是缺少逻辑,如果大家都多一点理性,网络悲剧应该会少很多吧。
      樊老师在最近这一次的新疆讲座中,对很多同学不过问自己的病情进行了批评。我懂得樊老师的批评,这不是为了他自己,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如果没有对人的关怀,对身边的人、世界没有温度,那这个人有再多的知识都是可悲的。前两天我帮一个学生买药,买来给他以后,他就对我说了声谢谢就走了,我非常担心:像这样把老师给他做任何事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甚至连多少钱也不问一声的人,怎么在社会立足?所以我要对全班进行一次这方面的教育,希望他们都能有温度。
李亦然 - 5/28/2022 6:19:15 AM
听了王小庆老师的分享,有两个点很喜欢。一是王老师鼓励大家行走时先从“隔壁老王”开始,也就是先挖掘身边的人文景观,这种在地性我一直也特别赞同。毕竟最可怕的就是书读了很多,但是却没有以“人文”的眼光来观照身边人事。再就是游览时要记得“我”的存在,才能与古人对话。我觉得这也是人文学科不可缺少的想象力,“我”站在某个故居,这时“我”感到的是往昔的时光折射进今天的生活,多重历史空间浓缩在此刻的“我”和当下的生活之中,我们也因此而得到启发。
冷海鹰 - 5/28/2022 8:10:34 AM
一直对行读很感兴趣,也在身体力行,所以非常认真地听了王小庆老师的《在名人故居李寻找文化的气息》。王老师自在而亲切地跟我们闲谈老家、工作单位和江浙的“隔壁老王”。王老师说:“之所以选这个话题,是因为寻访隔壁老王,因亲近容易产生一种认同又别样的感觉,会促使我们去研究,让我们更有一种动力和理想。”的确,大概就是熟悉的陌生人会带给我们的冲动和思考。王老师带着我们江浙兜了一圈,让宅家的我有点小满足,有的故地重游,有的尚待开发,我把这些点记在了小本本上。
后来,万老师向王老师提问到的“如何把我和他联系在一起,然后怎样转化成一种力量、一种观念”,是一个非常深入的问题。我们往往用结果去验证是否有成效,但是自我与他人联系建立的机制以及观念和思维升级的原理确实难以描述。
最后,樊阳老师指出,这样的一种勾连,应该来源于王老师学贯中西后所形成的一种理念和一种胸襟眼界。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也提醒我们,投入真实的体验和深入的思考,要避免把人文的行走变成导游的旅游。
这是一次非常受益的讲座。也许这种联系的建立和意义的获得,也许就是一个人内在精神力自然而然的实现,然而前提必须建立在主体的厚积薄发的阅读积累的基础上。
许倬云说,“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要想办法设想我没见到的地方那个世界还有可能什么样。”这大概也是阅读和行走的共同意义吧。
张越 - 5/28/2022 5:51:50 PM
《在名人故居李寻找文化的气息》王老师分享主要有老家、工作单位、“隔壁老王”三个板块。我发现行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并不是随随便便看看了事,并不是我们在平常所谓的旅游那样的肤浅。王老师的分享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如何在名人故居中发现故事,思考人物,浸润文化,让自己从一个个过去的名人的生活一角,窥见他们当时的思想、理念。万老师“如何把我和他联系在一起,转化成一种力量、一种观念”,是一个非常深入的问题。这是我需要思考的问题。所谓行读的价值就在这里。樊老师说读懂了名人故居的王老师是将一种理念、一种思考方式与自己融合,其实就是在名人故居里如何读出自己。
郭冬梅2021 - 5/28/2022 6:15:40 PM
听了樊老师的新疆行读的讲座。感慨樊老师的博学多识。新疆对于我们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记得二十年前在石家庄的火车站附近有很多新疆穿扮的人,大街小巷售卖新疆干果,还有一种新疆的特产,竟突然记不得了。现在新疆的概念就是新疆棉。去年抵制新疆棉的H&M在万达已经撤店了。新疆的各种信息谜一样的在公众的视野中消失了。单一信息源下,我们还能知道什么?
刘显 - 5/28/2022 7:47:13 PM
#故居
      一
      走故居,是为了做些什么?不好说。
      走过许多名人故居,多数时候,就是个过客,确实没什么怀想,也没什么思恋。王老师的讲座,最有意思的,还是他观察故居的角度。名人八卦,人物关系,故居样式与格局,故居的保存,中外故居呈现方式的对比,故居背后的故事,故居与名人的命运……当带着这些观察,再站在名人故居中时,故居里的景和物,似在那一瞬间鲜活了起来。这为我再次走访名人故居,或者设计相关课程,提供了许多启发。
      二
    走故居,如果一定要追求某种“意义”,就是要打通过去和现在的关联,思考故居及其名人带给当下人和事的启示。不过,许多时候,还是感觉这样的命题很宏大,像在“为赋新词强说愁”。能不能不这么问?不去追求这样的意义呢?上语文课上久了,我就很烦这样的“意义”和“升华”。
张君sn - 5/28/2022 9:44:04 PM
王老师《在名人故居李寻找文化的气息》的分享中列举了生动的案例,把名人故事、环境布置、历史文化等等各方面融合,让我们看到了名人不一样的另一面。
龚捷 - 5/28/2022 10:31:56 PM
听了王老师《在名人故居李寻找文化的气息》的分享,“隔壁老王”的那些分享,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就我个人而言,我对古代的名人更感兴趣,关注度更高。平时课堂上列举的大多为古代先贤,对现当代的名人事迹了解胜少,更何况对“”隔壁的老王”的认识少之又少。听了王老师的介绍,我认为自己的关注度偏差需要调整,我应该在跨越时空关注古代先贤同时,还应关注当下,真正的走进生活,拉近我们与名人的距离,深入了解和感悟,从而获取力量,普通平凡的我们可尽自己所能做有意义的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谓“身边的榜样”。
陆羽琴 - 5/29/2022 2:57:36 AM
非常喜欢李亦然老师关于猫猫果儿的分享~
此前我虽然知道国内也有人在做创新教育,但不太清楚具体是什么样子的,听完真的感觉非常安慰,意识到有人在慢慢做这些事情、并且已坚持了好些年、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就觉得真是了不起啊。很喜欢这种贴近自然与生活、关注身体与心灵的教育,喜欢它扎根社区的理念,用“游戏”的方式来考试,听起来也很好玩。但我也会想,好像这样的教育模式,越往上走就越难,好像到了一些面向高中生的创新教育里面,就比较难找到这样的影子了……
王凤琼 - 5/29/2022 6:11:28 AM
听樊老师新疆行读感悟:最感兴趣的是有关唐朝的开放,外国人可以在朝做官,一做就40年,与周边西域的联系也很多,比如朝廷很多喜欢西域的歌舞,性格也相对豪放。还有周边的很多政权的出现,对我来说都是以前不知的,一起行走就更有价值了。
冯乾 - 5/29/2022 6:13:12 AM
最近听了樊老师了的新疆讲座,结合最近在学的新课标内容,觉得樊老师很多地方确实是走在了前面走在了时代曹刘的先锋。
韦春玫 - 5/29/2022 6:56:40 AM
王小庆老师《在名人故居里寻找文化的气息》讲座反馈
王老师的讲座里介绍了三个方面的行走,一种是隔壁老王式的,一种是稍远些的行走,第三种是名校行走,使我对行走的理解更深一些。在加入樊阳老师的人文公益讲坛之前,我从没有把行走与阅读很好联系起来,2017年在罗慧萍校长的推荐下,我鼓起勇气参加了樊老师的“行读万里 华夏之源”的活动。第一天见面,樊老师就让我们各要一个点来做研读课程,我当时就傻眼了,我从没有接触过这样的研读课程,所以当时我选择了最后一天的华山之旅。在前五天的课程中,我就边看边学,边想我怎样做这个课程,那五天精神高度紧张,怕自己做得不好,但也是在那几天,樊老师给我打开了一扇门,我开始真正明白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开始思考阅读与行走的联系,也在反思自己以前的读书的问题所在。现在随着行读学教共同体不断的壮大,我发现了更多的可能,正如王老师所说,只有在行读过程中,把自己与历史、人文联系起来,我们才能将看见的转化为一种力量,转化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念。
顾颖群 - 5/29/2022 9:53:14 AM
王小庆老师分享《在名人故居李寻找文化的气息》有感
听王老师介绍才知道,原来江浙一带值得一去的名人故居竟然有这么多,听起来都很有意思。
从学生行走的角度,的确如王老师而言,由于很多历史名人时代久远,引起兴趣或共鸣的难度比较大。但如果是近现代的名人,则更容易产生亲切感和好奇心。
不要总想着远方,值得看的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雾锁清秋 - 5/29/2022 5:11:54 PM
我对古代历史比较感兴趣,接触近代史和现代历史很少,但是听了王小庆老师名人故居的讲座,触动特别深。许许多多的名人,追寻他们的一生就是追寻他们所处时代的细腻的历史,他们的故事更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面貌,反应出那个时代的文化思想,民众风土人情等等,比宏大的史书记载要更贴近生活本身。这也让我明白了,读历史,不可忽略一个个著名人物的命运。
樊老师的新疆讲座一直在跟,可惜中间少听了一节课。樊老师把新疆的历史发展放在中国所有时代背景下连贯不断的讲下来,并且结合世界历史,让我们懂得新疆不仅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让我们看到文化对一个民族的认同感有多么重要。
周永峰 - 5/29/2022 8:25:21 PM
胡风涌动的自信大唐

上周听樊老师讲“丝绸之路与唐帝国”,樊老师播放了国家宝藏栏目之《心应胡旋》,画面上一个体态丰硕的男子“翩翩起舞”,犹如轻盈的女子,观者是一位男子,身穿綘纱袍,他的身旁是高大义髻的丰腴女子, 一袭高腰曳地抹胸裙。很难想象,舞者是胡人安䘵山,而观者唐玄宗、杨贵妃。
值得关注的是,唐玄宗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霓裳羽衣曲》,大臣张祜《华清宫四首》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按照今天的文化论,这可以外来东西,要排除在外,以此保证中国文化的纯粹。去外国化,去中外融合化。
周有光先生曾讲述过,胡琴来自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现在属于国乐,融合并吸收,这就是文化自信。
再回到樊老师的课堂,嵕山昭陵前设有三座蕃王石刻,向南农耕文明,向北游牧文明,从事死如生的理念来解读,这是二元帝国的象征。
樊老师之问:文化的繁盛是由于思想统一造成的,还是各种思潮涌动、派别林立造成的?樊阳之问可预想到的失望,竟有一半同学认为是思想统一造成的。这折射我们教育是多少悲哀,当然这也是人文讲坛走下去的意义。
黄佳凤(正式) - 5/30/2022 3:04:08 AM
樊阳老师讲座心得
听完樊阳老师新疆行读的讲座,对其中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的这首诗中的“盛唐气象”很有感触,“盛唐气象”可以理解为唐朝人的一种胸襟视野上开阔浩远、容纳百川的集体无意识现象。在盛唐时期的诗人大都具有这样的特征,比如说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昂扬向上,比如李白在《蜀道难》一篇中捉摸不定的视角就暗示了他是处于一个上帝视角审视世间。盛唐气象一方面是大国物质资源堆积起来的一中自信之感,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一种自信之态,只有真正的自信,才能做到既看到自己又关照他人,在看见别人优点的时候,也不会妄自菲薄。
溧阳董玉娟 - 5/30/2022 10:50:02 PM
这个月继续听了樊老师关于新疆行读的讲座,在听讲座的同时感觉樊老师以其广博而深厚的知识是可以操控时空的。谈话间,手势所到之处似乎玉门关就在我们眼前,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就像臂与掌,让我们认识到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新疆的地理位置对于华夏中原意义重大。另外,樊老师在梳理历代对西域的统治的过程中强调,是否拥有西域,都决定了当朝统治者的眼光是否开放是否长远,强调认知需要他者,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当下的我们每一个人,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云南昆明和志茹 - 5/31/2022 6:53:01 AM
【讲座反馈】听了王小庆老师的分享,对教师行读还是比较有启发的。特别有感觉的就是王老师提到:游览名人故居、历史文化故地时,是需要联系一下自己的的。我想,这才是我们凭吊古今的最根本的问题所在吧!联系自身追古思今,才能从中汲取养分,滋养自己这个个体,也算是一种传承。更何况,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个人的行为到发展为像樊老师人文讲坛这样的行为,获益的不仅仅是个体,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作用和力量的,所以,我也会积极践行人文讲坛的精神的!
叶娉婷 - 5/31/2022 8:48:48 AM
讲座反馈:这次听樊阳老师的新疆行前讲座,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论什么样的课,学生的课前预习都十分重要。在讲座中,樊阳老师提出的许多问题,或者是询问之前的知识点,几乎没有学生能够主动回应,能够感受到樊阳老师压住内心的生气。此时此刻,我特别有共鸣,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就是这样的表演——一个人的芭蕾,我们的学生从来不会预习语文。有一次培训课上培训老师问我们:语文课如何做课前、课中、课后应用平板教学?我的回答是:语文没有课前,因为让给英语单词了;也没有课后,因为让给数学物理了;唯一剩下课中,连完成教学任务都难,根本没有时间用平板。在场的语文老师纷纷点头,表示确实是这样,现在的语文已经成为弱势科目了!所以,行前讲座或者平常课,都必须关注学生的预习准备。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或者做好,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个难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我只有努力去做。
叶娉婷 - 5/31/2022 2:23:42 PM
讲座反馈:这次听樊阳老师的新疆行前讲座,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论什么样的课,学生的课前预习都十分重要。在讲座中,樊阳老师提出的许多问题,或者是询问之前的知识点,几乎没有学生能够主动回应,能够感受到樊阳老师压住内心的生气。此时此刻,我特别有共鸣,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就是这样的表演——一个人的芭蕾,我们的学生从来不会预习语文。有一次培训课上培训老师问我们:语文课如何做课前、课中、课后应用平板教学?我的回答是:语文没有课前,因为让给英语单词了;也没有课后,因为让给数学物理了;唯一剩下课中,连完成教学任务都难,根本没有时间用平板。在场的语文老师纷纷点头,表示确实是这样,现在的语文已经成为弱势科目了!所以,行前讲座或者平常课,都必须关注学生的预习准备。但是,如何才能做到或者做好,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个难题。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我只有努力去做。
黄宁莺 - 6/1/2022 12:45:06 AM
樊老师的新疆行读讲座让我特别震撼,叹服于樊老师如行云流水般将古今中外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和政治在这一地互相勾连起来,每次讲座我都至少听两遍。叹服的同时也非常羡慕讲坛和樊老师班上的孩子们,能够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是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啊!因为这几次讲座不仅仅是知识的介绍,更重要的是方法论的启发和引导,这种底层能力的培养会让孩子们受益终生,不知道孩子们是否能了解到这一点。
在讲座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樊老师问一个问题,学生们都默然的情况,这时候樊老师难免着急生气,有时候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失望和失落。但是,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只是暂时低落了一下,随后仍然充满热情地去给学生们分享行读内容。这种发自内心的热忱深深打动了我,相信这一次次的讲座就像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里,在不知不觉间,就会生长起来。
最后一点感触是,唐朝的开放和自信,这种自信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是浸润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的行为气度中的。
shasha000 - 6/1/2022 1:12:46 AM
王小庆老师的分享很有启发:要在自己的周边发现人文景观;要把“我”和“他”联系在一起,然后转化成一种力量、一种观念,从知识的角度去拓展延伸,可以联系当下,引发更深入的思考甚至行动。
刘瑜 - 6/1/2022 7:27:56 AM
我也想去新疆了。以前从来没想过要去新疆,一是因为太远了,二是没觉得新疆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其实是我,自己太无知了,一点也不了解新疆。听了几期樊老师的新疆讲座,才开始稍微了解一点点。讲座的内容很厚重,因为自己的储备知道识不足,所以共鸣很少。感觉得多回放几回讲座,可是时间也在我的松懈中无情地流逝了。在讲坛的日子让我有危机感。李老师分享的猫猫果儿是多么理想的教育状态,而我还在深陷在早自习晚自习机械的一节课又一节课中。每天的课多得能让人发疯,身心俱疲。不知道教育的改变,我能出多少力。再一次感慨樊老师的强大,三十年的坚持,无人能及。我想,在《行读中西的人文课》基础上,是不是也有行走路线的规划一系列的书,如果可行可出版,真是太好了。希望樊老师多多出书!
山西乔彦华 - 6/1/2022 9:02:42 AM
记得小学时学过一篇文章~葡萄沟,再后来上大学看有很多新疆穿扮的人,大街小巷售卖新疆干果、羊肉串和核桃红枣,这就是对新疆的初始印象。跟着樊先生真正意义上了解新疆,感恩遇到一位人生路上的良师,追随梦想继续前行
胥江 - 6/1/2022 8:00:36 PM
樊老师新疆的讲座,连续在两个月的时间开展了多期,形成了一个体系;从地理、人文、历史、文化等多方面,让我对新疆的了解、理解逐渐深入化和多样化;我认为新疆的名字应该改改啦,“新的疆域”总归不好的。
洪健天 - 6/2/2022 7:22:00 PM
听了王老师的讲座,很有感触。去过江浙数次,却没有去过老师解读的名人故居,这是一个重要的人文脉络,江南的风景终归是人的风景。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共同体2022年5月讲座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