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共同体2022年10月《史记》读书反馈
刘尧 - 10/23/2022 3:15:21 AM
发到这里。
雾锁清秋 - 10/26/2022 12:22:43 AM
也许是因为生在河北长在燕赵大地,我一向很喜欢那些洒脱不羁的人,所以对荆轲的故事印象深刻。周末听樊老师的讲座,更加深了对荆轲的了解。当樊老师说到燕太子丹用金钱美女送荆轲以使其加快行动时,我想到了目前正在读的古希腊《神话》。在古希腊的神话中,那些熠熠闪光的神祇与我们东方或者一神教中的神一样是具有超人力的本领,却不像我们的神那么完美无缺,他们跟普通人没什么不同,他们亦正亦邪,他们也嫉妒、冲动、暴躁、报复心强,因此他们更能给我们亲切感。太史公没有回避人性的缺点,荆轲才能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可歌可泣的人物,也更能激起普通人的效仿之心。
洪健天 - 10/27/2022 5:05:28 PM
这段时间,史记的阅读断断续续,还在本纪中打转,人物和事件庞杂,颇有力不从心之感。这时候如何建立与当下的相关性就非常重要,所谓通古今之变,这种对话应该是历久弥新的,跨越文本的生疏,抵达内心,我与司马迁应该是一个由远即近的过程。
龚捷 - 10/27/2022 7:25:45 PM
初读《史记》时,我有点懵,认为我仅仅在了解一个过去的历史故事,渐渐的我有了新的体会,我发现《史记》不同于《左传》,《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不加修饰,大多读不出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用简洁的文字,简短地记录着一段又一段历史。《史记》不同,它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具体形象地叙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史记》对后世的影响之大,离不开司马迁高超的写作技巧,他将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大千世界的各种人和事都包容在这一部书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顾颖群 - 10/28/2022 12:22:52 AM
本月读了几篇列传。列传在史记中的篇幅最长,份量最重。列传中,有一些具有一定政治地位或文化地位的人,也有一些从传统的历史角度看几乎是籍籍无名之辈。司马迁为什么要把他们的故事写下来,为什么认为他们值得被载入史册?
拿《刺客列传》来举例。《刺客列传》中一共讲了五个刺客的故事,其中专渚、豫让、聂政、荆轲被后世称为中国“四大刺客”。他们的故事极端,惨烈,他们遵循的信念又令人感动。读完他们的故事,你不禁会思考:到底什么是忠,什么是义?他们可以为了信念而不顾身死,甘受折磨,这是怎样的一些人呢?人生中是否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人活着究竟是又为了什么呢?太史公在文末写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在他看来,一个人只要有高洁的精神、坚定的信念和执行的勇气,就值得名垂青史。
说到底,历史是人的历史。在司马迁的笔下,历史不是朝代更迭风云变幻,也不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历史是由每一个人、每一段人生组成的,历史是活生生的。历史不仅供我们借鉴以治理国家、理解社会,还帮助我们思考,人应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让孩子们理解历史,思考历史到底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10/28/2022 9:28:02 AM
无论多少次进入《史记》,总是读不厌、读不够,不愧衣被后世的文章大宗,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字里行间活过来了,每次阅读都能感受到司马迁那颗博大心灵的跳动。是的,在多少人物传记里,我总能感受到司马迁在对笔下的人物和自己的生命做观照。
        读《季布栾布列传》,读到“诸将皆阿吕后意,季布曰:樊哙可斩也”,读到“季布为河东守,向孝文帝直言‘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读到栾布,不顾刘邦诏令,公然哭祭彭越,临烹时仍说“以苛小案诛灭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二人的无私无畏,正直重义,难道不是司马迁也具备的品格么?所以司马迁在文末说,“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栾布哭彭越,趣汤如归者,彼诚知所处,不自重其死。虽往古烈士,何以加哉?”这完全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
      而且,季布何其有幸,在季布落难时有濮阳周氏、鲁朱家、汝阴侯助他,成名后有曹丘帮他。但司马迁呢,在他身陷囹圄、惨遭宫刑之时,可有人为他挺身而出?两两对照,岂不更加哀痛?当然这许是我太狭隘,伟大博大如司马迁,许是不会有这样的自怜自哀。
        当然,我个人觉得《史记选译》还是读得不过瘾,很多经典人物、精彩篇章,没选进本书,所以还是要去读全本更好些。
何粹华 - 10/28/2022 7:13:37 PM
史书第一要务应该是客观公正,但是可能又会失之趣味;想要读来有趣,加入些情节的设计,往往又可能产生“错误”的引导,使人产生主观倾向。客观真实与主观评判的平衡是一个永远无法做到完美的难题。但似乎没人敢说在这一点上有比《史记》做得更好的史书了。
李欢欢 - 10/28/2022 7:36:56 PM
在阅读《史记》时,有时不仅仅为其中的人物而感慨和悲叹,更是能引发自己的些许伤感与反思。从历史中获得经验,从历史中理解人性,也从历史的撰写中感受到了文学的张力与魅力。我也要像申容老师学习,从选译本到全本,再聚焦到具体文本来说,感想应该会更加深刻。
陆羽琴 - 10/28/2022 9:08:17 PM
最近因为在和学生一起做读书会的缘故,把《2001太空漫游》的小说重新找来读了一下,在这里我想强行把它和《史记》扯上一点关系:前者是穿越时空、联结过去未来的科幻,后者是回溯古今的史书,其实都在一个宏大的时空维度里进行,也都在尝试不断回顾、切入和重新体验历史(2001太空漫游中其实也有对人类历史的重新阐释),放在一起想的话,其实蛮有意思的,而说到底,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对未来的书写都关乎现在。在这个时代,我们又要如何审视我们的当下,书写我们的历史呢?
云南昆明和志茹 - 10/28/2022 9:34:55 PM
【10月读书反馈】现在读了《史记》的十二帝王“本纪”与“表”会发现备受推崇的历史散文的特点在这两个体裁里很少有表现。从篇幅上讲,“本纪”比“表”要长得多。内容上“本纪”里本身也含有“年表”所不同的是“表”表述的是作者读史书后的一种整合,从韩兆琦评注来看,“表”的很多内容是作者的直接借鉴,甚至于在注释中还有疏漏之处。而“本纪”中的“表”是根据记叙需要整理出来的帝王家的大事年表,像是整理家谱一样。另外从内容上看,“本纪”大都表达了一种帝王之所以为帝王的“宿命”论。比如一些传奇故事的发生,注定了这是不平凡的人。从轩辕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殷契的神奇出生,是他妈妈吞了一颗燕子蛋而“因孕生契”;周后稷的母亲“践巨人迹”而居期生子,以为不祥而弃,却犹有神佑的传说;秦本纪中也是女修吞玄鸟卵而生子;汉高祖的出生更是神乎其神,其母梦中受孕,生下来还有蛟龙于其上。令我迷惑的就是燕子蛋是个什么神奇的存在,是在隐喻什么还没搞明白,总而言之,有的人出生就彰显了不凡,这些人是负有“上天使命”之人。在表达方式上,本纪以记叙为主,辅以引用的资料,呈现出故事性和真实性交织的的特点。在人物塑造上没有世家、列传突出。
韦春玫 - 10/28/2022 10:48:21 PM
《史记》读书反馈
公元前548年,齐国国君齐庄公与齐国臣子崔杼妻子私通。崔杼怒杀庄公,当时的齐太史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要求更改,史官不从,崔杼连杀史官家三人后,无奈接受了事实。可以说,客观、冷静地记录的史实是史书的一大特点。《史记》作为史书,同样客观记录了历史,但又略有不同,因为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绝对冷静的态度去观察历史,他的笔端里面常常流露出他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他通常会借助描写、记叙不动声色地表达这种情感。《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的情感就比较复杂,有推崇、有挞伐、有同情、有惋惜,但这些情感没有直接抒发,而是借助描写与记叙完成的。在秦始皇的暴政下,项羽是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这点在司马迁眼里比较推崇的,因此在书中,司马迁用大量笔墨书写了项羽所取得的赫赫战功。项羽的有情有义,我们也可以从中窥见一斑,垓下与虞姬的诀别,有“泣数行下”的细节描写,乌江亭边“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与赠宝马的情节都让人物栩栩如生起来。项羽学兵法,一“喜”、一“竟”写出了项羽的勇猛与刚愎自用,秦始皇游会稽时,“彼可取而代之”,项羽的自信扑面而来,而在鸿门宴上,刘邦狡辩后脱身以逃,项羽竟然接受了赔礼,并“置之坐上”,也通过范增的“拔剑撞而破之”的动作与对未来的预言写出了司马迁对项羽的惋惜之情。可以说,司马迁正是借助史实与文学性的想象来完成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刘显 - 10/29/2022 12:06:42 AM
#变法
    一
    读《史记》,看到商鞅变法一节,总是不自觉地联想到吴起变法。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是一个抄袭者。在他之前,各国均进行过变法。而商鞅变法的大量内容,几乎都有前人做过。甚至他有名的“徙木立信”的故事,也不过是吴起“车辕立信”的翻版。
    而不同之处,则更为明显。商鞅成功了,他的前辈们,却都失败了。
      二
      商鞅是法家代表,而法家本身,是以礼乐文化的反叛者形象出现的。礼乐,追求的是典雅、宽容、稳定。这种文化固然非常美好,但在战争年代,却显得不合时宜。相比之下,法家文化更加直接、高效。例如,商鞅所推崇的,是制度理性,即通过制度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依靠道德,这个思路明显比儒家更显高明。
    三
    当然,法家的缺陷,也十分明显。
    如商鞅变法时,打击商业,废掉旅店,禁止商人自由行,将一切资源收归国有,然后由国家分配。对于民众,他只允许他们做两件事,其一是种地,为国家提供粮食。其二是作战,为国家献出生命。于此,他还设计了残酷的法律。民众稍有不满,便隔鼻断脚。于是,那个时候的秦国“从军者暴骨长城”。百姓活的十分惨烈。
    而为压制民间的不满,他又建立“告奸”制度,鼓励民众相互举报。通过奖励,刺激夫妻互相伤害,父子互相残杀,把儒家所倡导的“亲亲相隐”的价值观,毁了个一干二净。
    如此制度,精于计算而不择手段,高效办事却惨烈残忍。从佛教因果的角度来看,商鞅最后被车裂,死的不冤。秦二世而亡,亡的正常。
李杏莉洛阳 - 10/29/2022 2:42:32 AM
《史记》人物事件错综复杂,每次尝试阅读总是半途而废,这个选译本,篇章较少,解读较多,对于我来说倒是刚好。如果说司马迁在叙写人物时有自己的立场,尽管他已经相对客观,李国祥老师在选文时立场也是有的。比如本纪里他就选了《项羽本纪》,不知道是他觉得项羽最堪当王还是这篇的文笔他认为最佳,也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选的最多的还是列传,近期引起我共鸣的是《张释之冯唐列传》。张冯二人都是汉文帝时的杰出人才,也都得到了汉文帝的重用。张释之秉公执法体恤百姓不畏权贵,即使面对太子和梁王的不合礼法之为,他也敢于制止,这也直接导致太子继位后不到一年他便被外放。冯唐因直言进谏被文帝赏识,也因此被景帝外放。
纵观两人际遇,不胜唏嘘。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德才兼备之人本就稀缺,若不遇明君,才能不得施展,即使幸运遇见明君,也未必会被启用,贾谊是也。如此看来,人生难测,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大智若愚。冯唐说即使有廉颇李牧文帝也不会重用,人才是否能施展才能兴国安邦的确取决于所处的大时代小环境,张冯二人在文帝、景帝时的不同际遇再一次让我们认识到个人的渺小,同时《史记》流传千古也让人深思什么是伟大。
罗慧萍 - 10/29/2022 5:44:37 AM
读《史记》中的《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这是从小就知道的故事。再读原文又有了一些不同于过去的认识。在秦国的历史背景下,商鞅变法诚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真正有永恒意义的东西仍然是那些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创举。如果在历史长河中没有更多的借鉴意义,那么即使有一定的当事当时意义,其价值也会大打折扣。
商鞅的改革肯定是有当时的现实意义的,但他最终遭车裂之刑,无疑是一大悲剧。在看到商鞅变法成功因素的同时,也要反思造成商鞅个人悲剧的原因,或许对现实更有警戒意义。
第一,商鞅毕竟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家,受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他的变法从本质上说不过是用一种新的剥削制度去取代旧的剥削制度,这是我在多年前一直听说的道理,尽管历史地看,这在当时是一项伟大的变革,有着明显的进步性,但对于人民大众而言,他的变法并非福音。商鞅主张法治,嗜好重刑,其法度有着强烈的血腥性,开了残酷镇压人民之先河。例如连坐法,一家犯法,邻里受牵;一人犯法,举族株连,这对社会控制当然有利,但对人民大众而言,无异于套在脖子上的枷锁,使人民在封建法律面前,时时恐惧,战战兢兢,生活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惶惶不可终日。这种法律后来受到许多统治者效仿,而这明显是有违人道的苛酷严法。
第二,商鞅的愚民政策。焚毁《诗》《书》,不贵学问,毁绝人类精神文明成果,限制人民自由迁徙,十分偏狭、反动和可怕。“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勉农而不偷。......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知农无从离其故事,而愚农不知,不好学问。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愚民政策,用意在此!仁、廉、善、慧等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商鞅竟把它们说成是弱国之源。更为荒谬的是,商鞅竟主张用奸民治国,说:“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这无异于用坏人治良民,其荒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恶劣的所谓“治民之策”也得到了某些人的发扬光大。
第三,重农抑商仿佛是中国的传统,商鞅变本加厉。在变法过程中,他将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正式定为本业。他加重关市之征,几使商人无利可图,令他们服徭役,使商贾产生疑惧消极之心。种种限制商业流通的措施,加深了秦国的闭塞性。商鞅重农,无可非议,但重农为什么就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抑商?尤令人痛心的是,商鞅开创的抑商政策基本上为后世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所遵奉。由商鞅首创的抑商政策在客观上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与商品经济的进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使中国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差距更是一落千丈,终于痛失了领先的地位,遭致了近代的被动挨打。
商鞅变法,对人民的控制与镇压是十分严厉的。他的变法,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宽松,所以在他逃命之时,只能到处碰壁最后鱼死网破,拼死一搏。商鞅权势太重,几为秦君,天下之人皆言商鞅之法而不知大王之法。秦惠文王对这个刻薄寡恩、又有震主之威的大臣十分疑忌。商鞅厉行法治,这是对的,但他迷信刑罚,用法过峻,刻薄少恩,鄙弃仁义,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以至“身死而秦不怜”。商鞅十分迷信刑罚的威力,说:“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在“以刑去刑”思想的支配下,商鞅用刑实在过滥,打击面过大过宽,“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其求治之心过于急切,使“百姓斋栗,不知所措手足”。商鞅为秦“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计功赏至万数”,极为残酷。
司马迁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他的新法被严格地执行,这虽让秦国富强,却让百姓不讲人伦道义。最终,秦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贵族以谋反罪名对商鞅进行追捕。商鞅逃亡到边关,想要留宿客舍,却因为商鞅新法规定客舍不得留宿无凭证的客人而被拒之门外,连商鞅自己也悔之莫及。最终,秦统一天下,却又在短短十五年内覆灭,与商鞅的命运前后照应,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令人感慨。
王凤琼 - 10/29/2022 5:47:15 AM
我在读《水浒传》主要出于教学的需要,但那天看了万老师发的司马迁所谈到人的意识,让我大为震惊,司马迁已有这样的意识,我对这本书有了很大兴趣,赶快买来读,希望下次能分享,读书真的需要引导,更激发了我应多对学生引导的愿望,同时,我自己知之甚少,只有多读才能给学生以有价值的引导,而不是流于表面。
刘瑜 - 10/29/2022 6:59:16 AM
司马迁是伟大的,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痛,也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惨烈。但,他最终依然直面生命,一心著述,而我们又有何理由退缩!《史记》里的人物有血有肉,有真情怀,可说是真实的人,具有人性。而近现代的历史,还是历史吗,有真实的历史人物吗?我从小受父母的影响,也可以说是课本的教育,一直觉得那些伟人是神一样的存在,从没有思考过,质疑过。过了中年,才有了稍微有意义点的认知。这到底是什么的悲哀?我们有多少人没有看清历史 ,也看不清现实。最近刚刚读完了张清平的《林徽因传》,我不知道书中的徽因和思成有几分真实,但我却真的被他们感动了。现在还有多少这样的人,如屈原、司马迁一样坚持初衷的人?无奈的时局下,多少古建筑被毁?我所了解的只是皮毛,我怎么去了解真相?也许《史记》能给我带来安慰。
陈嫚云 - 10/29/2022 9:43:35 AM
幼时读项羽的故事或者影视作品中的项羽,感觉英雄盖世,推翻秦王暴政的主要功臣,屡次以少胜多,获得身边将士的生死相随,然而却因为仁慈,最后败给了手下败将刘邦那个龌龊小人。后来学历史再读史记,角度和感受就有所不同了。依然为他的骁勇善战而击节叫好,但是也能理解他的失败真的是历史必然,倘若由这样一位仅有军事才华,却是刚愎自用,同时还兼有残暴特点的人建立之后的王朝,恐怕也很可能再现秦朝的暴政。战场上项羽是极具人格魅力及至他的死亡都能获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赞美;但是在政治上他却败得很彻彻底底,崩溃的速度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短短五年就自刎乌江。边读史记,不断产生一种感受,正因为历代都有像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才让我们能够更接近历史,从而产生与历史进行对话的可能性。
钟莉萍 - 10/30/2022 12:00:26 AM
上周听了樊老师的《史记》讲座,樊老师抛出了一个好问题:《史记》人物光彩源于何处?
首先呢,樊老师以《魏公子列传》、《刺客列传》选段为例,从人物本身(内容)与表现手法两方面探讨,《史记》人物为什么会充满了光彩?
樊老师把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进行对比。让我们一起思考历史上对刘邦、项羽的评价究竟是褒还是贬?樊老师列举了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亦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从“不可沽名学霸王”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项羽的评价是带有贬义的。而从李清照《咏项羽》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对于项羽的赞美。
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是众说纷纭的,那么,作者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到底是如何的呢?接下来就回顾了一下《鸿门宴》和《垓下之战》,进行两个片段的比较,从“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我?何面目见之”,可以看出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在这里是把他的失败归为天意,有一种同情,认为他的这个死是一个悲壮的行为。还有“霸王别姬,乌江自刎”片段中,项羽的英雄柔情,临终前对爱妃和宝马的不舍珍爱之情,让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项羽这个人物是赞美欣赏的。
其中“太史公曰: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游也,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等等,“从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岂不谬哉?”可以看出,太史公对于项羽的是惋惜的。
樊老师能带领学生走进《史记》,通过抛出一个问题带领学生深入思考这本书的人物光彩的源头,又引领学生走出《史记》看历史上其他人对某个人物的评价,这样的思考和探究,让学生阅读的维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拓展,也掌握了很好的阅读方法和思维方式,也启发了我在今后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训练学生阅读的思维,让学生学会思考、阅读、探究整本书的阅读。
溧阳董玉娟 - 10/30/2022 12:18:27 AM
司马迁笔下的所有人物描写,其行为处事的动机,事情的前因后果都是笔墨着重之处,但是这却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司马迁在传达着,所有的人与事智商有着一个更高的原则,如,你希望得到什么,那么就在运用权力或者做人做事上如何做,或者你判断好人坏人好事坏事要有一个基本的道德高度。我们读史记,不仅仅是要了解两千年前的历史风云,通过史记我们要能够养成基本的人文素养,形成基本是非的判断能力。
邬蒙 - 10/30/2022 2:07:36 AM
最近读到吕不韦传,投资国君,一个商人的思维方式,后来权倾一时,享尽荣华富贵,最终结果却是被迫自杀,这样的结局令人可惜,也可以看到司马迁对他的态度,"闻",骗取名声而已,如何才算真正的投资人生呢?也许不能以名利去衡量吧!
山西和瑞一小刘燕 - 10/31/2022 6:29:38 AM
跟孩子一起读了《孩子可以读懂的史记》春秋战国及秦国的前前后后,又看了樊老师那套书对这个时期的讲习,我对这部分历史也更进一步了解,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虽然简单,但是不是他们说这样那样了。这种感觉特别微妙,稍纵即逝啊!但愿它能燃起大火,去学习更多的东西,让我的孩子能像樊老师说的,脱离功力学习,实现自助需求与理解。
秦的统一历史唯一,唯一统一来自于何时?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造成秦的统一?为什么只有秦统一的六国?等等啊,会提出问题,才能有更多的思考! 跟孩子讨论这种问题,各种理由,和答案都让我有一种新的收获!唯美,不能表达!谢谢平台,感恩遇见讲坛!
hongyvqiu - 10/31/2022 6:37:35 AM
非常遗憾,《史记》一直没有读。

十月有些事情分散了精力,都是读的一些散乱书籍。

《黄色小水桶》顺手推荐给低年级的老师,或是家长。是一部非常温馨的小书。
刘亚 - 11/1/2022 3:16:50 AM
我发现我的学生中有读《中国通史》的,有读《史记》的,这既令我震惊,又让我喜悦,同时也感到莫大的压力,学生都读了,老师总得读吧,至少得了解点皮毛,否则怎么能让学生服气?以前读的是《史记》节选的几篇,目的也出于教学的需要,今后要更多的无短期目的地读书,至少不能比学生差吧。
叶娉婷 - 11/1/2022 7:23:51 AM
10月读书笔记:
《史记》是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心血之作。我觉得其中“成一家之言”不仅仅是表示“形成自己独特的自成一家的史学理论学说”这个意思,应该还有一个含义:司马迁个人主观的见解即“一家之言”。虽然司马迁是经过许多的考证才得到的结果,在叙写中秉持史学家客观公正、还原历史的真相的史学精神,但我们仍然能品得出属于司马迁的“一家”言,比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对屈原的叙写。在司马迁以前,对屈原有记载的文献很少,大部分都在民间传说里,所以对于屈原的撰写就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在文字中包含了浓厚的抒情色彩,而且情感倾向十分明显。我想这是因为司马迁觉得自己与屈原有许多相似之处:忠而被谤、有才不得重用等等,所以写屈原就像在写自己。特别是写屈原在江滨与渔父的对话,那话的内容不正好是司马迁内心想说的吗?所以我感觉司马迁写屈原是当成自传的感觉来写的,带有浓厚的主观情感。所以,阅读《史记》时我们在司马迁的“一家之言”里需要用辨证的视角来看待。
黄宁莺 - 11/3/2022 12:28:52 AM
本月读《史记》中的《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商君列传》、《李斯列传》和《吕不韦列传》。秦制始于商鞅,其掌权时期,秦国走上了对内专制、对外扩张的道路。这两者是一体两面,也就是说,他先通过剥夺各阶层的有产者的利益,然后以对外扩张获得的资产作为补偿,这样既消弭了国内势力,又形成对外扩张的巨大动力。由此,要集全国的人力物力用于对外征服,将民众的注意力和仇恨对外引导,以扩张来构建强国的地位,形成互为因果的循环。对外仇恨和扩张不可停止,否则就丧失了激发民心的资源和推动社会走向帝制的动力。因此,秦始皇在碑文中认为自己灭六国,皆因六国之错在先也就可以理解了。
周永峰 - 11/3/2022 8:16:08 AM
史记阅读

读了秦本纪和李斯列传,对赵高这个人物有了兴趣,赵高当中车府令,相当于交通部长,应该是九卿之外,但他也是皇帝的司机,是皇帝身边的近臣,秦二世时,他官至丞相。
《史记·蒙恬列传》: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戮,世世卑贱。
赵高父亲是犯宫刑了吗?父宫刑,母刑戮,其子赵高能平步青云于始皇臣,甚至在秦二世时期权倾朝野?
后来,我在知网上读了一篇李开元的一篇论文《说赵高不是宦阉》,其文称,隐宫是隐官之误。
据李开元考证,《睡虎地秦墓竹简·传食律》云:“宦奄如不更。”奄,即阉。与隐宫(隐官)无关。
温和玲 - 11/3/2022 9:47:29 AM
《史记》读到了项羽本纪,司马迁用八千多字,浓墨重彩的写了一代霸王,空前绝后的悲剧英雄,人生的遗憾和精彩。
青年时期的:大丈夫当如是,把一个无限的远方和无数人都和我有关的热血青年跃然纸上。那是项羽,刚出场就惊艳人间。
从军之后,不爱读书,却嗜好兵事,更是把人生的无数时光压在了武艺的修炼上,有了“力能扛鼎”霸绝天下的实力。
叔父项梁的谆谆教诲,给了这个年轻人另外一种人生。家长父老的拥护,让项羽在之后的远行中,一路所向披靡。在破釜沉舟的一战成名后,项羽没有失败,百战百胜成就了霸王。
胥江 - 11/3/2022 11:57:11 PM
可能是一直是财商课程老师,在读史记的过程中,其中《史记·货殖列传》中有“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的记载。晋南地方由于处于河谷地区,土地肥沃,铜铁盐等各种资源丰富,而在当时农业发达是一切经济社会生活的基础。司马迁用短短数字,就对当时的晋南地区进行了细致而具有画面感的描写,让人佩服不已。
山西乔彦华 - 11/4/2022 9:45:35 AM
与孩子一起读了一些史记6卷本故事,共同体讲的《史记》却一直没有读。

十月因准备考试分散了精力,我要加紧补上。
邱瑞 - 11/5/2022 1:12:03 AM
进入共同体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借助外界压力来让自己读一些自己原来不会碰的书,本周读了商君列传和游侠列传。游侠列传读下来感觉有些别别扭扭的,可能确实是因为司马迁个人视野的局限性以及时代的局限,对于任侠的态度和看法个人颇有些不能认同,先按下不表。而商君列传读下来倒是蛮有些感触,商鞅的发迹和悲惨下场颇有些戏剧化,同时也再次让我感受到传统历史上的“法家”与现代法律精神之间的巨大鸿沟。商鞅变法完成了当时非常深度的社会变革,确确实实地让秦国富强了起来,奠定了之后一统中国的基础,在这方面可谓是极大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但同时他个人的局限及法家的局限又在方方面面呈现了出来,以赵良和商鞅的对话为例,可见商鞅的社会变革和治理过于依赖酷刑苛政的高压,易见成效但不持久,当最终秦孝公去世后,不免落得车裂的悲惨下场。
去稍微研究了一下法家,法家推崇法制,认为法律高于权力,这和近代法制有所类似,但在封建集权的背景下,应是不容于帝王之术的。故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比较好理解了。另外法家的目标一般集中在富国强兵上,主张通过“农”“战”来实现,同时认为“民之内事,莫苦于农,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而主张利用赏罚的手段来推动人民努力耕战,从而让国家强盛。法家主张无限的扩大国家权利而缩小人民的利益,无形中将富国和富民放在了对立面上,这就是战国法家的历史局限性了,并未意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共同体2022年10月《史记》读书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