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共同体3月讲座/分享反馈感想(3月29日22:00截止)
liuyong - 4/1/2023 12:18:14 AM
看到马校长的分享标题, 就有种正中下怀的感觉。爱哲教育尝试在做一种平衡,校园就是课堂发生地,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表达和社交的空间、提供思维课程,同时又通过课时抓成绩。后边的分享中特别打动我的一个小学生主动要在学校办一场关于动物的展览。很多活动的自发生成,学生对老师和学校得多么信任,会把自己最珍视的东西在学校公开展示和讲解。很羡慕爱智教育的老师能有机会做这样的尝试,也为他们的勇气而备受鼓舞。
山西乔彦华 - 4/1/2023 1:59:12 AM
听了爱哲学校校长马志娟博士的分享,很是令人向往。这样的学校堪称教育界的桃花源,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学科融合的教育思想,充分自由又发掘学生潜能,教师不单单是教师,还是赋能的教练;是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还是终身学习者;是学术思维的引路人,还是具有爱心与国际视野的教育家。
这样的校园在处于体制内的教育人看来是非常陌生的,对于月月考试月月分析批判教师没能取得好成绩的现实情境无疑是理想的乌托邦,但是马博士的尝试与实践是值得称赞的,是具有非凡勇气,有着创新精神与意义的,为中国未来教育开创新的模式,以一己之力营造教育更美的样子。
只是,爱哲与我所处的乡村教育生活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超前与落后,美好与残酷并存,圈层的跃迁与突破是如此的艰难。感谢樊老师提供这样的平台让我窥见广袤而美好的世界,让我勇于面对贫乏且渴望丰盈的内心。
山西和瑞一小刘燕 - 4/1/2023 2:49:19 AM
3月12日周老师有关职高读书分享有感,我对语文的教学很一般,所以周老师的课用心听过,觉得很接地气。职中,被理解为长大学校,巨婴学校,孩子们除了吃喝玩,不回学习,至于语文那更是不要奢望了,几乎没有人读书的。这是社会上人们这样评价的。所以,周老师的课还是很有意义。她说:“语文重积累,更重思考,思考又重在多阅读,因为阅读能拓宽思维的边界”。我带孩子们读书,不会思考,源于阅读少吗?阅读范围太狭隘吗?总是没有耐心思考,匆匆读完而已,想想从来没有像老师这样去设计。总觉得阅读很难。但是,老师不拘于书籍类型,书籍的选择上很大胆,我想这也丰富了孩子们阅读的兴趣,从兴趣出发把,还是容易去想,而且很大胆。比如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那个学生,通过笔记和分享,把这么复杂的书读,不容易。周老师的引导非常好!知识方面,对书籍的理解,大大提供学生理解表达概括思考的能力。还有精致的PPT!这样的语文孩子们都喜欢又有收获。作为语文老师,望尘莫及!一定在平台多多学习。
周老师讲到分享复盘时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在知识方面,这加深了学生对书籍的理解;在能力方面,大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本解读和概括能力;还有学会了一项制作技能PPT;在个人突破方面,也加强了学生们的勇气和自信心。有学生表示,这还是第一次参与这类型的分享。这几个方面的收获就足以让学生热爱语文了!周老师说语文教师并非只是传授语文知识的教师,而是带给学生们有温度的人文教育的教师。这就是语文教育的魅力,也是我们作为语文老师的自豪所在。
马晓涛云南师大附中 - 4/1/2023 5:31:59 AM
本月听了两场讲座,一是马志娟博士的分享,二是东晋门阀的例行讲座。
一直以来,书苑其实是处于苦苦支撑的边缘。我总是对政策和地域限制加以抱怨,却忘了还有诸多同仁正在坚持,而且已经结果丰硕。
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小涛,加油!
何粹华 - 4/1/2023 10:08:22 PM
听了周老师的读书会分享,印象最深的就是“复盘”的环节。我觉得课堂教学的本质就在于借鉴好的做法,思考改进不足的做法,这样在下一次的活动中才能有所进步。我觉得没有点评反思的交流往往是流于形式且收效甚微的。而且周老师的复盘分为三类:倾听者,分享者和教师自己。能更好地让让大家换位思考,从不同角度更全面地评价反思同一件事情,颇有点“金刚川”的味道,其实处理好的话还是很有意思的。
Gabby - 4/1/2023 11:34:11 PM
樊阳人文讲坛行读学教共同体 2023.03 讲座反馈作业
感谢本月周老师和何老师关于读书分享和作文批改的群内分享,这也让我想到了之前的一些实操案例,不揣浅陋,也借这个机会做一下梳理。
1.用toaster master的形式组织读书分享活动
同学们会轮流去做分享人、评估人、观众及总评团队(时间官、语法官、哼哈官、总评官),同学们在进行阅读分享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口语表达的训练,并及时得到来自同龄人与老师的反馈,课堂效果也不错
2.写作文前先提供具体的评分标准,让同学们也以终为始地去构思和写作;借助这些评分标准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这里的评分标准不像中考标准那么宽泛,可以把具体的写作技巧嵌入其中,比如要求使用对比、衬托、侧面描写以及修辞、四字成语连用等多种写作手法,使用至少3种以上方式美化语言的,描写贴切自然,不生搬硬套的可以拿到最高等的分数,其他使用2种、1种的依次分数递减。
这样同学们在写作过程中可以清晰明白的知道自己要锤炼的技巧,在同学互评中“有法可依”,师评的压力也可以减小一些,不必大段写评语,同学们也知道自己在何处有欠缺。后续可以结合个体情况进行面批并跟进修改。
shasha000 - 4/2/2023 8:19:19 PM
本月听了马志娟校长的分享,想法是琐碎的:1、马老师分享的题目中“既要,又要”吸引了我。近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既要提高语文素养,又要兼顾应试技巧,是我的目标。这两年周边的教育环境为这个“既要,又要“增加了难度。
2、我毕业于普通的师范学校,就职于农村中学,眼界有限。只在新闻或别人介绍中听过国际化学校,我想,国家教育1.0或2.0,对应的是不同的学生人群,但马校长的”爱哲“教育应该是最合适国内教育现状,不一味追求创新,而是追求可持续性。
3.马老师建议大家都学习国外课程标准,学习他们的评估标准。这一点在上个月钱中宜老师的分享中也有体现。标准要细化,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4、老师要有更多的空间,学科教学要给老师更多空间,这是学校可持续性贺有活力的前提。丧失自主权是教师缺乏幸福感的原因之一,局长、校长站在”岸边“,对着教师各种指导,恨不得每分钟每节课都规定点什么。教师的”僵硬化“,没有自主权是原因之一。
胥江 - 4/3/2023 5:54:00 PM
3月印象深刻的是张祖庆老师与樊阳老师在视频号直播里的对谈。人文行走的初心、坚持、策略和共享共建等,虽然在不同的场合一些故事已经听过几遍,但每次听都有不同的感受。认准的事情,就要持续发力坚持做下去。还有就是马志娟校长的分享,小微学校的奥秘和成长,感受到马校长的尊重、温暖和爱,听着话语感觉非常舒服和温暖,感谢。
王翡 - 4/5/2023 1:48:57 AM
《作文课怎么上》讲座反馈:对于批改作文是一件需要用心细致的事,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书写教学,对于同类汉字的归类,不相同结构的辨析都是需要仔细的心态去进行的。和面批作文一样,在书写教学中也是要留出时间空间在统一讲授的基础上,增加个别指导的时间与细节。再者,同一年级的学生有不同水平层次的,写字和写作是一样的,如何分析学生学习的现状及可以突破的可能,乃至提升的细节,都需要因材施教。通过课前交流、课上互动、课后反馈,尽可能像提升写作一样,关注书写细节、注重练习实践,逐步提升书写水平。
云南昆明和志茹 - 4/5/2023 7:18:01 AM
【讲座反馈】日前听到了周老师分享的“读书分享会”和何老师的“作文教学”。对这两个话题都很有感觉,因为两位老师做的也是很多老师在做的,我对此也有一些自己的感受。
说说“读书分享会”吧!周老师根据自己的学情,想到用这个方法去促进职高生的阅读,非常用心。我是初中语文教师,对我的学生我也做过这个活动。目的也是促进阅读,但是阅读的书籍没有周老师的学生那么“高级”。从书的选择来看,我给学生一个主题,去期刊上、义务教育读本或是初中阶段要求阅读的名著中去寻找。比如,我让学生以“亲情”为主题,去读期刊和读本,然后进行分享。
    分享形式先小组再班上,分享内容要有规定,分享后要有评价,主要是来自同学的评价,能引起共鸣的给学生加分,最后教师点评。
      “读书分享会”的开展,确实提高了学生阅读积极性,因为能得到同学的认可,还能满足孩子的表达欲,所以学生还是比较喜欢的。为避免学生不去看书,我就利用专门的阅读课时间,读用一节课,分享用一节课。(40分钟一节,一周固定一节,也可以自行调整)其次,在促进阅读的同时也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说,以读促写,所言非虚。
朱茵 - 4/6/2023 8:12:00 AM
本月有幸听了爱哲学校马校长的分享,马校长一开始就说希望学校能够既要……,又要……,从家长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对学校抱着这样的期望的,记得以前区教研员曾经对我说,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怎样的老师,你就去努力成为这样的老师,这话一直激励着我,自己在教学中也是努力践行的,但是作为普通教师普通家长,面对现在复杂多变的教育形势还是难免迷茫,到底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该如何教育?也难免有意志不坚定左右动摇的时候,真的就像马校长说的,既要,又要,可是毕竟很多时候不可兼得,如何取舍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生怕自己会误人子弟,好在语文教学上总算还能坚持自己的立场,四年来不功利地学习语文,不刷题,带着学生多看多积累,拓宽视野,培养思辨能力,现在初三的学生有不少都是对语文抱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成绩喜人的,可是教自己孩子就不是那么简单了,有方方面面的内容都想兼顾,想尽善尽美,所以听了马校长的分享自己也是有了新的认知的,就这样边学边做吧!
陈晨 - 4/7/2023 8:26:43 AM
本月25日认真聆听了万老师的《永嘉之乱和衣冠南渡》讲座。前期在读《说中国》,也有对这段文字的描述,万老师的课让我这个理科出身的历史盲恶补了这段历史,也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了新的感悟和认知。
1.课前的提问,我看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一位同学的提问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大概意思是“历史的相对循环为什么让东晋门阀政治丧失活力,成为历史的偶然?”小朋友问题很长,表述也很完整。但从中能看出其对问题的深度高阶思考。
2.针对这个有点意思的问题,我也认真开始听万老师的授课,从琅琊王、五胡乱华说起,对历史时局作了详细的介绍。一边聆听我也在重读《说中国》做了一些浅显的理解:
南北朝其实是一个典型的天下国家模式的衰败期。经过东汉的继续演化,如此庞大的帝国居然崩溃,形成三国魏晋的局面,然后进入长期“五胡乱华”的南北朝。在这一段四百年的分裂期间,中国经历了衰变和重整。中国两千年来,不再出现真正有独立性的文官体系足以抗衡皇权。后世每一个朝代,制度上都有过独立的文官系统,实质上都是君主在“内廷”秘书班子的辅助下,实行专制的统治。文官体系为皇权服务,官员们也就只注意自己的功名利禄,难得再有人坚持儒家理想。这也许就是门阀制度日渐衰弱的主演原因吧。后分裂结束,隋唐统一,中国又成为了天下国家,是否因为这个原因“东晋门阀”后再也进不了历史的循环圈?当然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还想请各位老师指正。
温和玲 - 4/9/2023 9:29:08 AM
《一节作文课怎么上》讲座反馈
尊敬的樊老师,各位老师,有幸听到何老师分享了作文课是如何上的,这节容量满满的讲座,我收获很多。
何老师从学生的语文贡献分数出发,基于学情,率真真诚地表达了自己对于语文作文课的诸多思考。无论是对政策导向的解读,还是文件精神的精准品鉴,或是从“历年真题”变化看改革的方向,都渗透了何老师一线教学的诸多高效方法和钻研的广博深厚。
在这棵勃勃生机的大树之上,何老师还经典的总结频出,我稍微记录了一些。比如“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语文形态各异。”“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的评分分为基础分和发展分,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一道有关筷子的作文题增加了一些情境,从不同学段启发学生,让我们觉得干得漂亮,等等,数不胜数。
这些自然流淌的总结都源于何老师对于语文、学术,对于教研的热爱,所以把根扎在语文大地深处,庞大的绿荫让焦虑、困惑中的我等同仁得以在树下乘凉。
有人说热爱与着迷是学好语文的捷径。那我也觉得,热爱与着迷是我们当好语文老师的捷径。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共同体3月讲座/分享反馈感想(3月29日22:00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