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钱中宜 - 3/9/2023 11:54:54 AM
各位共同体老师,大家可在此留下3月任何一场讲座、分享的感想和反馈。反馈于3月29日22:00截止。期待读到大家的感想!
周捷慧 - 3/16/2023 1:54:54 AM
上周的分享《一节作文课怎么上》,何老师的分享要点总结:
1.作文要搭支架。(提出具体要求:如一篇文章中要有两个事情,一详一略)
2.仿写。
3.仿写来源:学生自己读过、写过或收集的内容。
4.写十篇不如一个主题写十遍,不断深化。直到还在掌握某个写作技能,再进行下一个。
5.教师不是仅仅修改孩子的作文,而是帮助告诉孩子怎么修改,问题在哪里。
刘亚 - 3/20/2023 3:27:26 AM
本月我听了樊阳老师和张祖庆老师的对谈。
张祖庆老师是小语界的名师,我关注他的公众号几年了,也读过张老师的书。这一次看到敬佩的两位老师共同聊教育,聊语文,聊书,很感兴趣,也很兴奋。本次对谈主要是围绕樊阳老师的《行读中西的人文课》展开。关于樊老师的行读历程和他的书,我此次就不多说了,只说说很感性的几点印象。
首先,一个有追求的老师是不会被外在环境所禁锢的。樊阳老师当年在咸阳彩虹中学创办人文兴趣学习小组,是对应试教育及狭窄环境的拓宽。张祖庆老师在副院长的行政职位上毅然辞职,跳出体制,创办谷里书院,是一种跳出舒适区的勇气。我们老师经常会抱怨环境的限制,这当然是现实,但是,想一想,自己是否还对教育理想和职业追求有足够的胆识、勇气和执着,恐怕就知道自己为何普通平庸了。
其次,真诚是获得他人长久支持的宝贵品质。我也见过几个名师,大部分都很谦逊,也有名不副实或者虚情假意的。樊阳老师曾经真诚地指导过我,让我很有进益。张祖庆老师我虽未曾当面请教,但是读他的文章每每被他的实话实说打动启悟。这也是我一直支持两位老师的原因。我希望自己可以把这种品质带给我的同事和学生,以过硬的专业和品质参与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来。
最后,敢于拥抱新生事物。张祖庆老师在对谈开头聊了聊他的“抖音”直播史,由抵触到尴尬到自然到自如,自身观念和素质都得到了提升。我参加樊阳老师的人文讲坛共同体,其实和我现在的日常教学离得还有点远,在讲究潮流、功利、实效的当下,讲坛的学习更多是自愿自觉。但是我愿意花费一定精力去拥抱这些眼下不一定就能去做的事物和领域,也是想不被狭窄的天地蒙蔽双眼,见识见识更广阔更多样的教育形态。
顾颖群 - 3/21/2023 11:50:11 PM
[u][b]3月19日爱哲学校校长马志娟博士分享“创校四年,在既要又要的路上,走得怎么样了?”
[/b][/u]
马老师的分享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爱哲学校对于学科教育的重视,并创造性地实现了高水平学科教育的落地。我是做儿童阅读的,与学科相关又不完全相关。我们十分理解对语文课标的对标与实现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又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爱哲学校的实践经验给了我们信心,也给了很多方法和思路上的参考。
爱哲学校的艺术教育成果同样令人惊叹。我想,爱哲艺术教育的成果最重要的是来自于“自由”,来自于学生们得到的肯定、鼓励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个经验我觉得同样适用于儿童的写作创作。最近讲坛好几个老师讲到了如何对学生写作进行技术上的指导,这种指导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可能能获得超乎想象的成果。
此外,马老师提出的“国际化教育2.0”我十分赞同,尤其是“中文中教为主、强母语、追求学术、国际化视野、终生学习者”,这些都是我们专注于母语阅读的基本的教育理念。
非常开心地看到已经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还能把“既要又要”落地实现的创新学校。听完讲座后,我是这样给同事们介绍爱哲学校的:“爱哲学校是一所非常注重学科基础的创新学校,在满足国家课标的基础上还有所提高发展,并且由于班级人数、师资力量以及体制外的灵活性,可以做到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除了语数英主课的成绩以外,学生更好地拥有身心健康和多方面发展,尤其在艺术教育上成果非常突出。”
希望爱哲学校越办越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刘显 - 3/23/2023 6:35:40 PM
#《一节作文课怎么上》讲座反馈
一
面批学生作文,是一件细致活。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基于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作文,而当下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表述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教师需要在认真研读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的背景下,做一定数量的专业阅读,以理清自己的作文评价标准。这样既能方便自己和学生谈作文,也能为部份学生的作文提升提出一个明确的目标指向。
二
其次,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需要的建议常常不一样。具体来说,可分如下几个方面:
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需要做的,是理清问题,提出标准。如一些常写“一段式或三段式”作文的同学,其问题是写作结构不牢固,这多是写作前思路不清晰导致的。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在写作前构思好写作框架,确定那部份内容在哪里该分段,再按照之前制定的方案来写。当然,也有一部份学生,即使给他建好了“脚手架”,对方依旧会表述得乱七八糟。这种情况下,可以降低标准,如要求他写文章只能写一件事,且必须分几个层次来写。或者只能写两件事,一部份详写,一部份略写等。
若是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问题,则可以提醒学生,有意识的使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或者模仿名家文段写作等方式来提升语言表达。
……
基础较好,写作水平相对不错的同学。老师在面批时,就可以多一些“风花雪月”了。面对这种学生,教师要做的,不是指导其如何做,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反思文章的问题,并提出供他们参考的建议。必要的时候,可以依据学生本身的语言风格,推荐相关的名家作品,并和他们共同探究写作的方法。
陈嫚云 - 3/26/2023 7:25:45 AM
3月12日周老师的读书分享会在操作之前,对学生有充分观察,对学情有仔细分析,并对学生进行了意见征求,并不是教师的个人主张和纯粹的教学需求。特别是在学生分享之后还有复盘,给予学生各种奖励,包括教师的反思,如教师自己的阅读、差异化阅读难以产生共情等。由于是职高,爱看书的孩子不多,但周老师坚持用阅读分享这种方式,设法让爱阅读的学生带动周围的同学,我们都知道阅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向有温度的周老师致敬。
何老师的讲座从提问开始,激发所有老师的思考。其实他自己已经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搭脚手架,每次作文评价维度在写作之前给学生明确的要求,训练的目标很明确;将语文课本和阅读中的语篇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通过仿写来进行刻意练习;用电影片段的镜头来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描写;与其写十篇文章不如写十遍同一篇文章;电子批阅的优势;写作前对题目的分析;相同语篇段落比较进行点评。
原敏 - 3/26/2023 11:21:30 PM
三月讲座分享,这个月听了张祖庆和樊阳两位老师的讲座,刚好时间允许安静地听完全程。也是第一次详细倾听樊老师行走的中西文化的历程,受益终身。
祖庆老师说,樊老师谈起他的学生来始终是激情满怀的,他多年前带学生读但丁神曲,其中的一位学生在读了一所普通的大学之后还能奋起直追,改变人生轨迹。他的这位学生从一所普通的学校走到国际名校又回到大学担任老师,一直受到但丁神曲的影响。人在困惑、迷茫的时候文学是精神支柱。提起他们,樊老师始终眼睛放光,我想这是一个人能够不为物质利益坚持做一件事的支柱。
樊老师的行走的中西文化是我的我学习的目标和榜样。
做一件有意益于他人有益于自生的事情本省就是艰难的,我觉得难点在于眼前看不到收益、效果。
祖庆老师开始说,让孩子们读整本书教师们是应该担负起责任的,现在孩子们学业压力大、家长工作忙,都不容易坚持,如果老师能够经常在学生面前经常为书“做广告”,学生就能行成习惯,捧起书本。
我在做图书借阅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其中的秘密,有一点心得。时代不同了,今非昔比,在物质娱乐富裕的今天,无声的书本和热闹的电子产品比起来是以卵击石,不堪一击,学生们缺乏的是读书领路人、点灯人。安排好他们的阅读时间,带他们发现读书的乐趣,娱乐之后的收获能为我所用,丰满自己的羽翼。
知行合一,知道且能执行的人要担负起责任啊,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来吧,敬己责为孩子们付出一些、奉献一些、牺牲一些吧!
洪健天 - 3/27/2023 7:13:27 PM
听到马博士的分享,联系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似乎在中国做这样的教育,有一种乌托邦的感觉。现代教育本身对于间接经验的习得,往往需要借助于应试教育的大量练习,这似乎无法避免。而一味强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等主张,又无疑降低了知识的获取量和深度。教育的生命更多地来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若文本的学习本身能够激发这样的内驱力,也未尝不可。
雾锁清秋 - 3/27/2023 7:48:18 PM
在本月的讲座中,我很喜欢爱哲的分享。爱哲的教育理念超越了目前的一般学校教育,真正能体现因材施教、素质优先的理念。尤其那个爱昆虫的孩子的故事,让我很感动,学校不以文化课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手段,给学生充分的发挥其特长与爱好的机会,但是也并不忽视文化课,而是用更科学更先进的评价手段来多方面评价。我想,能做到项项优秀,样样成绩好的学生应该极少,就像我们每位教师,不可能什么都懂。那为什么我们要要求那么小的孩子什么都要好呢?!所以评价就至关重要。爱哲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多元评价,使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优秀,也能正确看待普通的一面。这也是我们的家长应该学习的。现在家长们都太卷太焦虑,大部分原因来自于社会的裹挟。教育改革需要真正的有效。
我也喜欢上周万老师的讲座。一直喜欢魏晋时期的故事。或许,每个中国文人都喜欢那个时期的人和事吧。虽然名士们的放荡不羁与时代的战乱迷茫不确定有关系,但必定那是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人个性解放”时期。有时我会猜想,如果魏晋思想能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中国文化主流,如今的中国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张越 - 3/27/2023 8:48:29 PM
周老师3月12日分享的读书会很感兴趣,
我发现以下值得学习的地方:
老师复盘反思时,关注到学生,也就是说,一直是学生的活动,老师只是穿针引线,前期准备阶段
1 明确任务,学生有抓手,从任务出发,读着读着有兴趣了,老师就不必再催促,再以任务压迫,学生自己会完成的很好。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子。
2选书活动,书籍选择是一门学问,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读起来很有价值值得品读的经典名著。
3提出思考问题,问题范围是关注在学生难懂的地方。有感而发却说不出来的好处,这样的难度设置让学生能够不断获得启发。这一处尤其重要,学生问题设置是很考验老师的,周老师以以本书为例,我觉得设置的问题深度和广度都很有意思。
4分享的展示活动,对学生试一次锻炼的机会。学生的锻炼中能够发现自己不足,并且改正就是进步。而且学生之间的交流能促进他们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5老师也是不断复盘,这样的高效率活动值得推广。
邱瑞 - 3/27/2023 10:41:03 PM
本月我参加了爱哲学校马志娟博士的分享,被马老师的开拓精神所吸引。做创新学校很难,在中国目前的监管环境下做更难,光是一个办学资格就可以让人殚精竭虑。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对的教育尤其让人动容。爱哲在学科的设置上融合了境内教育和国际教育的长项,同时提出的强母语、中教为主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和我们学校是不谋而合的,我个人也是觉得比较适合当下中国的办学环境的。
只是在听讲座的时候,我隐隐有一些担忧,对于非英语母语的孩子用美国同龄孩子的课标去对标会不会过了?在实际落地的时候,会不会有讨好家长的倾向,而不完全从孩子的可接受度出发去设置?这种倾向在我的观察里,是民办校里比较普遍的情况,因为要不一样,要“回报”高学费高收费,故而一般都会比公办校教的更多更深更快,作业也更多更难一些。不过在提出问题后,马老师的回答解答了我一些的疑问,因为学生整体背景的不同,因为有非常细致的课程分类,所以还是可以基本保证因材施教的。只是当时因为有点害羞,并没有开麦和马老师直接交流,发觉用文字提问最终还是不到位的,下次还是应该开麦:)
创新型学校是我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但随着在学校里呆的时间越久,就越是关心具体的理念的落地程度。理念其实也就那么些,但是落地到一线教学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以后有机会还是想亲眼去看看爱哲学校,听个一天的课。
罗慧萍 - 3/28/2023 7:24:48 AM
3月12日周老师关于职高读书分享很有感触,我也是承担过职高班一个学期语文课的工作,关于语文的学习有一些共鸣。我觉得职高生学习语文更偏向对人文信息的获取而形成自己的三观,周老师说:语文重在积累,更重在思考,而思考又重在多阅读,因为阅读能拓宽思维的边界。阅读对这些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的高中生们尤为重要。她的阅读分享会虽然是第一次做,但师生都准备得很充分,老师用心的确应该的,特别那个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学生,对这部故事人物复杂、思想深讳难懂的书能读下来,能做那样的读书笔记和分享,就太难能可贵了!至少他敢去触及“不可能”,如果他分享为什么选读这部书,那么对其他同学敢于挑战自己一定是一个鼓励。还有其他同学已读起书来了,对周围的同学也是一种感染。周老师的1.0版读书分享很有价值,在读书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世界观就逐渐形成了。
周老师讲到分享复盘时收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在知识方面,这加深了学生对书籍的理解;在能力方面,大大的提高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文本解读和概括能力;还有学会了一项制作技能PPT;在个人突破方面,也加强了学生们的勇气和自信心。有学生表示,这还是第一次参与这类型的分享。这几个方面的收获就足以让学生热爱语文了!周老师说语文教师并非只是传授语文知识的教师,而是带给学生们有温度的人文教育的教师。这就是语文教育的魅力,也是我们作为语文老师的自豪所在。
周老师很善于总结,这次读书会的五点总结概括得很到位,有的也是我们常常有感受的,例如对学生的及时鼓励很能激发学生信心;对于自己没有读过的书如何点评?周老师说蜻蜒点水不深刻,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其实这种情况还是蛮考验临场智慧的;还有就是当大部分学生对于分享者的书籍是很陌生时,弊是倾听的学生难以共情和深入反馈,利是变相也让他们用听的方式了解一本书,从而激发兴趣。这些我们当老师的都有共鸣的。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升了表达能力,学生在这种情景中的表达比讲课中回答问题更自然轻松自如这也是显而易见的收获。万老师说周老师的分享也是打破了我们一般对于职高学生的认识,我也有这种感觉,虽然我们这儿的职高生基础更差,但他们当中也有不少同学是可以塑造的,而且每一个同学可能都各有所长,我们的教育不就是发现学生的长处吗?如钱中宜老师所说:感觉周老师这样让他们分享,对他们也是非常良性的推动,就是那种“老师认可我、老师看见了我”的感觉,对长远的自信、兴趣都是很重要的推动。钱老师的评价很中肯:“周老师真的是用心去看见学生,然后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发光的用心的老师呀。”
汪晓玲 - 3/28/2023 8:17:47 AM
3月12日群里周捷慧老师与何粹老师的分享很接地气,让我想起之前群里分享的另外两位语文教师。他们都在教育第一线,我想他们一定也遇到了很多困惑,但他们都在践行自己的教育理想,哪怕一开始效果不尽如人意。
我记得自己刚加入讲坛的时候,是抱着求妙方的心态来的,觉得自己可以在这里学到新本领,解决工作中的诸多问题,逐步体验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现在觉得自己很可笑,几位老师的分享也让我惭愧。谁不是在困境中挣扎呢,有的人麻木,有的人在试错,也有的人像当初的我一样等着别人赐予力量。
几位分享的老师在不同的学校,面对的学生群体不同,但都在尝试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表达自己,学会与这个世界更好地相处。
以前我想帮助更多的学生,却总是感觉力不从心,因为我高估了自己,想改变现状,且什么都还没开始做却已经设想了完美的结局。因此觉得困难重重,止步于尝试。这些年轻教师分享他们在工作中的尝试,他们思路清晰,用心设计,并不断调整。虽然不一定能达到他们预期的效果,但他们没有沮丧,继续改进并继续坚持。我也可以试着让自己的尝试再大胆一些,虽然还不知该如何融合人文知识在数学教学,我可以尝试多一些人文关怀。这也是自己一直以来的信念: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数学之美,让不同的他们在数学上有不同收获。我放下了刷题焦虑,让他们在课上充分表达和纠正。有些学生在课上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或者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我们把这些都称为“课堂上的惊喜”。有的学生还不确定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也很乐于和同学们分享,他会告诉同学们:“可以这样去想……”;或者发现错误后继续开心思考,因为他们是同学们心中的英雄。这样课程进展速度很慢,但是学生们更愿意去深入思考,也有更多的同学体会到了数学思考的乐趣。
我想,我还可以做更多尝试,让学生在初中最后的数学学习尽可能有趣。
黄佳凤(正式) - 3/28/2023 6:00:49 PM
何老师的《写作教学》讲座中惊到了“仿写”,他强调了仿写是习作的一个重要过程,在高中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这个过程也必不可少,特别是在统编版新教材中,每个单元的写作任务都会跟单元中的部分文体相关,面对不熟悉的“文学评论”“散文”“诗歌”等文体的写作时,课文就是一个不错的仿写对象,可以引导写生模仿课文的“思路”“对象”“手法”等等,这样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习作过程就不会让他们太过不知所措。
韦春玫 - 3/28/2023 10:17:40 PM
《一节作文课怎么上》讲座反馈
何老师分享了他作文课是如何上的,里面提到一个词,我觉得很有感悟。这个词是评分标准,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的评分分为基础分和发展分,基础等级分内容和表达两项,基础等级的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虽然评分标准摆在那里,但实际上很多学生作文的分数完全就在老师的一念之间。在改试卷时,为了追求进度,阅卷老师会用很快的速度完成对文章的阅读,我们平时在作文课的讲评中,强调写真事,抒真情,但这样的效果就是,文章质朴,情感真挚,但词藻不够华丽,在考场上比较吃亏,而那些在开头和结尾极尽词藻的华丽,修辞的运用的文章,即使在主体部分写得一般,甚至是敷衍的文章却能拿到较高的分数,于是这就给老师和学生们传递一个的信息,就是只要开头和结尾写得好,文章就没问题了。所以,在我们这些追求高考分数的学校里,平时在给学生讲解作文时,更多的是强调三点:一是立意,二是结构,三是语言。文章只要主题确立好,结构最好用或并列式,或递进式,或对比式,再把开头和结尾的语言精雕细琢,一篇文章就完成了。有时觉得这样做很功利,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好像又不得不这么做,真的挺无奈的。
李欢欢 - 3/29/2023 12:04:30 AM
关于2023.3.19 爱哲教育马志娟博士的分享
第一处打动我的地方是马博士收集的快乐(笑脸),看着那一张张笑脸,听着背后一个个故事,突然感觉生活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其次,马博士整个团队对“人”本身的关注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把孩子看做孩子,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来成长,关注和尊重孩子的需求,这也是我为人师后经常会思索的问题。那天的分享会结束地特别晚,这和大家的热情以及马博士的真诚是分不开的。非常感谢,有如此精彩的分享!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3/29/2023 12:33:06 AM
几场讲座、分享的拼盘反馈
周捷慧老师分享
周老师的情怀与行动力让我深深佩服,学生的展示让我汗颜。多给学生平台,真的把课堂更多空间、时间给学生,他们能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何老师作文教学分享
1.仿写其实也适用于高中生。章熊老师就特意在《中学生言语技能训练》这本书里谈到了语段的仿写,很实用。一开始帮学生找一些他们易于模仿,愿意模仿,质量也高的语段是非常重要的。而我觉得除了句子、语段的仿写,其实构思也可以模仿的,我的每一届学生我都会让他们仿写余光中先生的《假如我有九条命》,一般来说学生都会很喜欢,往往能交出令人惊艳的作品。
2.面改。面改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就是有点费老师,费嗓子。面改之后更关键是要督促他去改,督促他在这个问题上不断改进。
东晋讲座
正如蓓蕾老师之前说的,世家大族浸润下的人,是不一样的,项羽、陆机、苻坚,他们身上的贵族气质是后天家族培养出来的,也与生俱有的,是令人着迷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那么爱看《唐顿庄园》。贵族情结,是古今中外皆有的。“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魏晋风度,风流名士,天真任自然,是后人难望其项背的。而我讲了这么多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多联系的是从汉末到魏晋的士人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没有想过王羲之在文中流露出的浓浓的悲,还和世家大族的式微有关。谢谢蓓蕾老师启发了我。
李杏莉洛阳 - 3/29/2023 2:35:03 AM
3月12日何老师讲座反馈
何老师分享的作文教学内容丰富且实用。作文分值占语文试卷几乎半壁江山,但现实是老师们在作文教学方面都有困惑,感觉是出力不讨好,用了很多时间去备课做PPT,等到学生作文交上来时却不尽人意。批改作文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原则上每一篇都应该认真批改,因为我们也要求学生每一篇作文都认真写,我们岂有不认真批改之理?但事实上真的难以做到。
何老师分享的很多作文技法都非常实用,比如给学生明确规定作文要素,建议写几段,明确写作内容及详略,仿写课本上学过的句子、文章。文章写完后应该及时修改。何老师关于作文的评分标准讲的也很实用,比如缺乏生活常识的有硬伤的作文应多扣分;比如指出共同的问题;比如两个同学的统一段落拿出来让学生对比阅读,让孩子们自己评判;比如老师边读边说自己认为好的地方;比如最理想的改作文状态是看文章质量来决定批改的精细度(其实我就是这么做的,全部细改太恐怖了)等。刘尧老师后来的分享也很有意思,他在初三采取的是面谈的方式,和学生聊,把问题大致相同的学生2到3人放在一起,需要精改的时候是逐个面谈,刘显老师也是这么做的。我只能说,大家都太负责任了。
不知道机器人是否可以教作文改作文?如果可以,那么在轻松的同时我们也失业了!
黄宁莺 - 3/29/2023 6:24:43 AM
3月19日听了爱哲学校校长马志娟博士的分享《创校四年,在既要又要的路上,走得怎么样了?》。身边也有一些做教育创新的朋友,做得十分艰辛,单是招生,就已精疲力竭。所以特别好奇爱哲是怎么走下来的。
在听课之前,去搜了爱哲的公众号,看到学校有很多有意思的课程和活动,比如思辨课、昆虫展,还有孩子们做的手绘校园地图和语音导览。听了马博士的讲座之后,很受触动的一点是,爱哲不把孩子看作是低于成人的、来接受教育的人,而是将孩子看作是校园的主人。学生和老师一样,都是学校的共创者。而校长在做的,更多的是帮助与支持。这一点十分令人感动。
马博士先展示了一些校园的图片,建在公园里的学校可真是太美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一堵光影墙,随着阳光的照射角度不同而幻化出美丽的光影。校园的面积并不大,但是十分温馨美好。每天孩子们都可以在户外活动至少两个小时,对于许多学龄期的孩子来说,是多么奢侈的享受啊!然而,孩子在自然中活动,难道不是童年、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吗?
马博士展示的那个孩子的昆虫展,里边有个细节很有意思,这个孩子在第一波孩子看完展览之后,还特意到最后一排教室将其他年级的同学带过来参观展览。孩子们不再是只负责学习的甩手掌柜,而是可以担当多方面工作的工作者,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真是太宝贵了!
爱哲这样的教育如星星之火,希望可以让更多孩子受益。也祝愿爱哲越办越好!
钟金英 - 3/29/2023 4:49:20 PM
这个月错失了好几个讲座,只有马博士的讲座听了个囫囵吞枣。
记录一下听后感想:
听完很惊喜,也很崇拜,佩服马博士,一个全心全意为教育的老师。
云游校园让我云参观了小区,优美的校园,干净甜美的笑容,令人心生感怀。
这是一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这是一所有爱,给足学生自由,任学生发掘自我的学校。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既要又要,很难,但是马博士团队一直在做这件难而正确的事情。希望有更多情怀的教育者,更多敢于既要又要的教育者。
王一涵 - 3/29/2023 7:27:29 PM
爱哲学校校长马志娟博士分享反馈
听完马老师的分享,我其实有了更多的疑惑!本次讲座提到的话题很多,但每个小话题都可以用几次讲座的时间说开去。很遗憾没法深入和老师探讨。讲座中马老师提到了““国际化教育2.0”应是“中文中教为主、强母语、追求学术、国际化视野、终生学习者”。我自己也在国际学校工作,很清楚国际学校的现状。IB学校对母语的重视程度最高,其他课程会弱很多,因为高中阶段不是考试科目。学生的学术能力更是参差不齐。学生的学术能力究竟怎样培养?不用义务教育阶段的标准和目标,那用什么标准去衡量学术的学术能力?各项评估细则怎样确定?
王玲 - 3/30/2023 5:57:03 AM
爱哲学校马志娟博士讲座分享
爱哲学校作为一所开在公园里的学校着实让我们羡慕不已。马博士谈到他们学校在“既要……又要”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时,更是让人钦佩,毕竟当前的教育生态一年比一年严峻,还有人在应试教育的路上创出一条创新的路子来,真的是不容易。
叶娉婷 - 3/30/2023 7:13:03 AM
2023.3讲坛讲座反馈
有幸聆听讲坛老会员洪之卿对chatgpt的讲解,洪先生是在美国微软总部人工智能方面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从专业的角度为我们解读chatgpt,让我如雾里云里的同时也很是震撼。对chatgpt我是后知后觉,今年2月在新闻中才听说这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在短短三个月内圈粉无数,备受全球关注。洪先生虽然是从专业的角度解读,但是他都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或者例子呈现在我们面前。虽然当我看到那些数学的方程式就开始懵圈,但是对于洪先生所说的chatgpt的工作原理给我们的启示非常有感触。通过反复训练(学习)能够存储更多的信息,但这也其他人工智能能够做到的,它的不同在于:不断提问、不断回答、不断筛选信息的过程。chatgpt的聪明在于量的积累达到质变,而它的智慧却是在于筛选、总结、创造,这和人的思维是一样的了,这也是它让我们觉得害怕的原因。有时我在想:科技是让人类的生活越来越便捷、美好,但是大量的科技产品却使人越来越懒,这是好事吗?比如:评职称时需要发表论文,大家都用chatgpt帮助写,这是作弊吗?能够说明你有这个能力,达得到这样的水平吗?公平吗?……所以人工智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的不断升级,应该让我们警醒,在AI的时代里我们该何去何从?
王凤琼 - 3/30/2023 7:43:24 AM
爱哲的分享我很喜欢,首先马校长说话的方式我很欣赏,慢慢道来,毫无虚夸,真诚是最打动我的,内容又毫不离题,讲到了现实,也平衡了理想。其实在这样的学校教书,工作环境应该是很棒的,因为抛弃了繁琐,更高效,更体现自主。在既要又要的道路上走出中国教育的新路,让更多孩子受益。
盛晓伟杨初中学 - 3/30/2023 3:44:31 PM
主题:爱哲学校校长马志娟博士分享“创校四年,在既要又要的路上,走得怎么样了?”
“知识不是挂在胸前的勋章,而是在真实世界里行走的力量”马志娟博士的这句话诠释了爱哲创办的初心,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民办教育的种种可能,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对一个教师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以此作为培养孩子的根本理念,让教师和孩子共同在习得能力及反思能力上同步发展,相互促进,既是一种鞭策,也是一种力量
印象最深的是爱哲的孩子和老师在课堂上和课余时分的自然交流和互动的情景,学校的建筑设施像极了八九十年代农村校园,处处散发着自由与和谐,先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融合在其乐融融的师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画面中让我充分感受到了孩子学习环境的自由和被理解,这不就是我们心向往之的教育环境吗
希望这种教育理念在未来能够被推广并实施。
钟莉萍 - 3/30/2023 8:00:56 PM
听了爱哲学校的马校长的分享,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在这个学校读书的孩子会很快乐很幸福!我挺喜欢爱哲学校的办学理念的,感觉这样的的学校应该多一点,让学习愉快地发生,而不是焦虑地鸡血拼杀。学校里跨学科的教学尝试,我之前也听说过一些国外学校的实践做法,没想到国内已经有这样的学校了,多学科融合的学习更更好的让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知识在一个人身上本就是融合运用的,那么学的时候就是融合的,运用起来也会更容易实践,让知识更好地称为能力。
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去爱哲学校亲自去体验学习一下~
陆羽琴 - 3/31/2023 5:22:48 AM
关于周老师和何老师的分享:
两位老师的分享都给我很深的感触和启发。
说来很惭愧,但是周老师关于职高学生的分享,确实打破了我从前一些模模糊糊的固有印象,学生们对读书的热情和书目的选择,都令人惊叹。周老师从对学生的细致观察出发,注意到了他们在阅读方面的兴趣,把握住了这个时机,我觉得很了不起。我也注意到周老师在整个过程中,都很注意给学生提供具体的分析方法和支架,我其实自己也在要求学生做课前演讲,在事后也要求学生做简单评点,但没有给出过这样的支架,也没有周老师要求学生在事后做自我评价这样一个环节,所以其实重复的问题,一直会出现在学生的演讲中,我想如果我也能多提供一些这样的支架、多设置一些事后的反馈环节,或许会有所帮助,这是周老师给我的启发之一。最后还是想说,周老师的教育热情和耐心都非常了不起,真的很敬佩!!
关于何老师的分享,我很赞同“同一篇作文改很多遍效果会比写十篇不同的作文“来得好这个观点,但好像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很难去这样实践,大家还是会在各种新的写作任务当中疲于奔命……另外,何老师似乎比较强调一些写作的技术,而常常困扰我的恰恰是,对技术的教学是否在某种意义上会束缚学生本身写作的生命力和灵气呢?或者说,在比较早的阶段,这样的技术教学和练习当然是有必要的,那么越往后,情况是否会发生变化呢?
邬蒙 - 3/31/2023 6:50:13 AM
爱哲教育的马校长,提到教育可以既要又要,似乎在教育路上又多了一些可能,想想当年加入讲坛共同体的时候,就是觉得在题海中一直游下去不知道要走向何方,如今觉得即使游在题海,我们的教育还可以有一些其他的样子,所以焦虑慢慢淡去,马老师的教育模式也是又一次带给人希望,希望可以在既要又要的路上更彻底的实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孩子的人生都可以朝着热爱出发。
周永峰 - 3/31/2023 7:35:02 AM
马校长:本土老师可以支撑国际教育
我的印象中一个国际学校必须要有外教,而且占比相当大,而马校长告诉我们,本土老师足以可以支撑国际教育。
从经济学来说,一所国际学校的本土老师比重加大,成本就会减少,学生学费也会相当亲民,减轻家长的压力。但我作为一位普通的家长,希望孩子的学校处处弥散着国际气息,总固执认为,外教是主导者。
马校长讲解重构了国际学校的教育逻辑,一个好的国际学校跟 有多少外教关系不大,而跟教育生态很关,出国留学归来的本土老师优势十分明显,良好的沟通,国际的视野,东方式的人文关怀都可以浸润校园每一个角落。
所以,本土老师可以支撑国际教育
溧阳董玉娟 - 3/31/2023 7:47:01 AM
在聆听爱哲教育马校长的讲座时,大有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的感觉,身在教育领域的自己终究逃不过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人,当下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2022年新课标出台,各个学科有明确了课程目标以及所要涵养的学科核心素养,理想是丰满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面对被分数、升学压力绑缚的孩子,总觉得两难!马校长在分享的时候提到了托夫勒曾说过的一句话:“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会读写的人,而是不会学习、归零和重构的人”,那么,教孩子发现学习的乐趣,教孩子学会学习,让孩子懂得并敢于质疑,这就是自己该去进一步思考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