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

首页 » 专版 » 行读交流 » 共同体五月读书分享(5月29日22:00截止,任意书目即可)
钱中宜 - 5/8/2023 12:54:18 PM
各位共同体老师们,请在这里留下您五月份的读书感想。如果有条件的老师,还是建议读讲坛读书小组的书目(《像唐诗一样生活》冉云飞,《美的历程》李泽厚,《诗人十四个》黄晓丹,《圣经的故事》房龙),但不作硬性规定,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

截止时间为5月29日晚22:00。期待看到各位老师精彩的书评和书目!
昆明经开一中申容 - 5/25/2023 4:23:51 AM
哈佛大学浦安迪教授的《中国叙事学》
这本书前几年一直作为检索资料用,这一次用一个下午终于好好的做了一些观点及分析的梳理,现摘录如下。
一、叙事文
抒情诗、戏剧和叙事文都是表现人生经验的本质和意义,但叙事文侧重于表现时间流中的人生经验,或者说侧重在时间流中展现人生的履历。
二、叙述人的口吻
讲述者的声音又叫叙述人的口吻,叙述人的口吻有时要比事件本身更为重要。陈寿的《三国志》用的是史臣的口吻,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用的是文人小说家的口吻,而无名氏的《全
相三国志平话》用的是说书艺人的口吻。
    在中国文学史上,虽然没有史诗,但史文、史书代替了史诗。中国叙事文口吻也受史书影响。
三、奇书文体
      作者认同明清读书人的看法,相信明清章回小说是一种新兴的长篇虚构文体,是文人小说。作者把《金瓶梅》 《儒林外史》《西游记》《水浒传》 《三国演义》 《红楼梦》称作明清六大奇书。而奇书文体反映了明清读书人的文学修养和趣味。奇书文体在本质上
完全不同于宋元的通俗话本,它是当时文人精致文化的伟大代表。它前承《史记》,甚而要追溯到远自先秦的史籍,后启来者,把中国的叙事文体发展到虚构化的巅峰境界。
四、中西神话比较。
      中国神话的叙事性相当薄弱,完整的故事寥寥无几。西方神话注重保留的是传说中的具体细节,中国神话注重保留的是骨架、神韵,缺乏对人物个性和事件细节的描绘。从原型批评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神话之所以缺乏叙述性,是因为在中国美学的原动力里缺乏一
种要求“头身尾”连贯的结构原型。而这种结构在西方文学里是约定俗成的叙述性范型。中国神话的非叙述性,与其空间化的思维方式有关,重本体,善于画图案。而希腊神话的叙述性与其时间化的思维方式有关,以时间为轴心,重过程,善于讲故事。中国神话不重叙述,究其根本,受先秦“重礼”文化的影响。
五、中国传统的对偶美学
对偶,是文学审美观的一个普遍的现象,绝非中国文化独有,但中国古人用的更深、更广。不光用在中国古典诗文上,也应用到小说和戏曲中,如场景设计、情节和人物形象。
六、奇书文体的时空布局。
《金瓶梅》注意时间节令的处理。《西游记》采用季节作为框架性结构原则,在故事铺叙的时间安排上,唐僧取经历一十四遍寒暑,经九九八十一难,本身就是一个节令性的结构框架。《水浒传》许多关键的场景安排在元宵节。《三国演义》的开端和结尾形成了时间结构上的照应。
明清文人小说,醉心于以季节为框架的时间性结构的同时,也即讲究“空间性”的布局,所以历代的传统小说评点家采用的批评术用语,有一部分源自于山水画论。《水浒传》中“征四寇”,构成以四时八方为结构原形的空间美。大观园的空间布局,为《红楼梦》设定了一个特定的空间环境。
七、细节、形象上
《水浒传》的形象迭用很有趣,金圣叹始终注意小说中母题或细节的反复出现。三国演义中有计的叠用,形形色色的诈降计、美人计、反间计、苦肉计,有若干有趣的场面迭用,例如每逢宫廷亦证实总是有一人挺身,从而引起一场戏剧性的唇枪舌剑。有情节陈套的迭用,临敌城必智取,遇俘虏常义释。红楼梦中有影的写法,如晴雯、小红为黛玉之影,袭人
为宝钗之影。
雾锁清秋 - 5/25/2023 6:07:48 PM
《罗马人的故事5凯撒时代下》
  恺撒带领军队跨过卢比孔河,揭开了罗马内战的序幕。
  当庞培在节节败退中逃亡埃及时,埃及托勒密王正与姐姐克娄巴特拉因为王权而矛盾重重。托勒密王杀了庞培献给恺撒,而被后人称为埃及艳后的克娄巴特拉则把自己献给了恺撒。
    胜利归国的恺撒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并开始了恺撒独裁统治。恺撒不愧为伟大的王,战场上无敌,对国家的各项管理同样杰出。更难得的是他的宽容。他宽容亲人朋友,也同样宽容他的敌人。没有像苏拉和马略一样展开血雨腥风的报复。罗马是和平的。恺撒着手改革罗马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改革和设想一直深远的影响着后世,有的直至现在。比如,书籍采用一页页装订的方法。
  然而,恺撒的宽容却成了敌人的武器。恺撒在公元前44年3月15日被他曾经的敌人和最信任的战友组团杀害。
  恺撒之死,使名不见经传的年仅17岁的屋大维走上罗马的历史舞台。屋大维感动于恺撒的信任,用自己的踏实坚韧弥补了资质平平的缺憾,发挥自己善于用人、头脑冷里的特点战胜了沉迷于埃及艳后怀抱的安东尼,从而完成了恺撒遗志,自此成为罗马历史上第一任奥古斯都。
    罗穆路斯建立了罗马,被称为国父,恺撒因开创罗马新局面也被称为国父。恺撒与埃及艳后一往情深却不沉迷,而安东尼却从克娄巴特拉的怀抱中无法自拔,直至自杀。这或许就是伟大与优秀的区别之一吧。
周捷慧 - 5/26/2023 6:23:25 AM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很早出版的一本书,当初毕业时我的朋友送我的,一直没有看,现在才拿起来品读。标题很吸引人,也觉得很诗意,不禁会想那位守望者是谁?又在守望着什么?但是当我翻开来读的时候有些失望,因为满书脏话,又充斥着关于性、暴力等内容。我想与我的三观极为不一致,出于尊重还是看完了。
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不学无术、满口脏话的孩子,16岁,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但是多次被学校开除,在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后因怕父母责怪,不敢回家,带着自己全部的积蓄一笔钱前往纽约挥霍、厮混了两天两夜。最后打算收拾行李离家出走,去一个没人打扰的地方度过一生。但最终在妹妹的恳求挽留下而最后留了下来。
回品这本书,我看到一些点:
1.成人世界的虚伪
2.青春期少年渴望被成人世界所认可,但却是年轻气盛下的装腔作势。实则主人公也是可悲、可怜的,虽然出生在富裕人家,但是却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他的心是流浪的,但是他渴望回家,渴望找到心中的归属和锚。
3.主人公虽然放荡不羁,但是拥有对妹妹的温情,对初恋的保护,那是少年在污浊世界中的纯澈之地。
陆羽琴 - 5/27/2023 8:45:00 AM
这个月读到最喜欢的书是田余庆先生的《秦汉魏晋史探微》。
田先生是一代历史研究大家,考据功夫之深,论述之从容,抽丝剥茧,比推理小说还好看,而又气象辽阔,令人击节。这本书算是他的一本论文集子,篇目只是按时代顺序来排,整体结构还是比较散的。
最喜欢《说张楚》这一篇,觉得也很适合讲到秦灭六国、楚汉相争相关的几篇课文时,给学生作为补充看一看,田先生很擅长在有限的材料内部钩沉发掘,最终勾勒出深邃完整的历史图景,这篇谈秦灭六国过程中遇到的反抗(特别是楚国)、张楚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秦构成的挑战、以及汉最后如何代楚而又承袭秦制,清楚又有启发,且非常好看好读,惊心动魄、慷慨激昂。
剩下的篇目里,写蜀汉的几篇虽有创见,但因为我自己实在不感兴趣,所以看了也没有太大感觉,孙吴那几篇,特别是谈到暨艳案的部分,读得很欷歔。至于讲轮台诏的那篇,今天看来论点似乎并不出奇,同时总觉得巫蛊案的根本原因,好像还是没讲清楚。至于魏晋的部分,因为从前就读过《东晋门阀政治》,所以更像是一种重温和复习,对北府军的梳理还是很厉害的,能理清当时的很多重要历史脉络。
总体来说是可读性很高、学术价值亦高的好研究,很推荐大家也去看一看!
邱瑞 - 5/27/2023 8:02:53 PM
这个月依旧忙到飞起,但这时越显读些书的重要性。这个月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起来很轻松,也很熟悉。但正是那些熟悉的词,在教了几年书后再看,就颇为不同。
比如书中提到的“幽默感“、”乐观主义“和”善意”,以前只是浅表的认可,但自己做了班主任、做了学生工作后,当面临种种两难或微妙的境地,不断需要做出判断和抉择的时候,这几个词就真的颇为重要了。相较一开始学会的“训斥”和“施压”,如何巧妙地真正有效地触动学生,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就真的要依赖于“善意”和“乐观”了。
又如书中提到的“因材施教”和“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在真正带到了某方面学力就是比同龄人低一级的学生后,才切实地感受到这些词的不易和可贵。
最后摘录一段让我颇受感动的,也可能是为何作为一个理科老师会被人文讲坛共同体吸引的原因吧:
“下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说:‘是的,您为自己的学生奉献了真心,您的每一句话都满含深意。请问,您花了多长时间备课?可能不止一个小时吧?’
‘我的一生都在准备这节课,’这位教师回答道,‘实际上我的每一节课,都是用一生来准备的,但直接准备这个课题,或者说课前准备大概只用了15分钟。’
这个准备是什么?就是阅读,每天不间断地阅读,一生都与书为伴。潺潺的小溪流动,从不停歇,注入思想的河流。阅读并不是为了第二天的课,而是出于本能的需求,出于其对知识的渴望。...”
老书新读,开卷有益。
陈嫚云 - 5/28/2023 8:11:21 AM
我家先生是个爱啃书的人,平时他所涉猎较多的哲学类书籍我一直颇为感冒,近来终于发现了一套他在翻阅的《货币战争》比较有意思,是我也能啃下来的。书中对于金融危机场面的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描写惟妙惟肖,语言犀利且幽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用浅显的语言解释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让我对伊拉克战争、卡扎菲、经济泡沫等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由于是一整套,还未读完,只涉猎了部分,等读完再更多分享。
张越 - 5/28/2023 7:17:21 PM
这个月继续读日本作家井上靖《孔子》
上个月整理了内容,这个月就谈谈我对全书的其他方面的认识。
全书结构包括
1偶遇途中,加入孔门(公元前491鲁哀公4年)滞留陈都三年。由陈至楚,到楚国负函,楚昭王骤然离世,进谒昭王之行失败。
2 孔子逝世,弟子服丧,随之流散
3 孔子弟子逸人逸事。颜回——头脑非凡、心性纯真。子路——俊敏纯粹,富有激情。子贡——长才善用,谨遵师训。“我”眼中的孔门十哲,确定了颜回之德、子贡之言、子路之功,闵子骞,其他人等却没明确回复,只是用《侍坐》篇的故事,《侍坐》篇中提到的弟子很多,没有明确说明究竟剩下六位是谁。
4孔门探究学党向“我”求教史材真假与内涵。 孔子核心思想—仁的含义。“大仁”支撑人世“小仁”为他人着想。“仁乃是为使所有世人皆能自在度日的人与人之间的体恤。”
5“我”谈孔子的卓越和令人孺慕之处——博大丰厚的为人与修养。故地重游,重思夫子拜谒昭王目的是为了推荐三位高徒与昭王。讲述孔子的嘉言懿行。
6结尾巧妙。第一章中焉姜正是因为雨夜师徒静坐以待天怒降临,末尾焉姜与诸人又经历暴雨,众人亦雨夜静坐以安天命。这正是孔子处世态度,焉姜作为孔子的门人,正因袭师道,而孔子精神亦是如此代代相传。

关于 孔子形象
(一) 孔子究竟为何行走各国?司城贞子的一句话足以概括“完成大志,以拯救备尝战乱之苦的天下生灵”虽然辗转各国大志未酬,理想破灭,并不能改变孔子九死其尤未悔的信念。
  不为任何外界因缘所动,“准备于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天地,跟随夫子认真地开创下去。”
    孔子究竟为何备尝艰难仍然行走各国?“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几个重要的儒家观念。孔门信条、
(三)1 由易到难结合事例,逐一阐释。从第一章的“信”到终篇的“仁”,“我”一路追随夫子,从最简单的日常生活接触,逐渐到深入老师的内心,这是“我”的视角,与“我”偶遇夫子、追随夫子,到“我”笃信师道,思想的开阔、成熟;最终“我”养成自己的心性,自我觉悟,于此过程吻合。
第二章 “天命”结合“我”对邻家幼女莫名患病早逝、善良三男子却遭雷劈而亡的惨事。结合孔子探病伯牛、孔子周游中原各国败绩而归。天命在不同的人看来,含义不尽相同,作者借村中讨论的个人之口,说出了几种不同年龄段人对天命的不同看法,但是综合共同之处,那便是:生而为人,认定正道,奋发勠力,成败不论,一切顺天。
追忆往昔,娓娓道来
当“我”讲述这些孔门玖拾,已经是耄耋之年,追忆往昔,与年轻人一起探讨交流。“我”如何对几十年前的经历记忆犹新?如何在孔子故去后几十年仍然信奉师道如一?孔子影响了“我”的一生,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对师父的情谊源源不绝。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我”心安在何处?
“我”是否寻找到自我人生价值?生存的力量感。
“人生之流无疑亦将朝着一个宏伟的人世的出现而流去。”宏伟的人世,即夫子一行人所追寻的终极目标。“道”
“人生之流亦与河流尽同,汇集各种各样的支流,逐渐壮大,最终朝着大海奔流而去。”
本书语言简古  寄意深厚。
零零碎碎读完了,觉得这真的是一本好书,推荐给大家。井上靖《孔子》
王一涵 - 5/29/2023 1:04:59 AM
《郑渊洁家庭教育课》
这个月读的书很轻松,跟看故事书似的。一边被逗笑,一边还能感动。我对郑渊洁家庭教育的好奇来自他的一儿一女,一个在家上学,一个非要去上学。加上《朗读者》节目中他朗读的那篇《父与子》太动人。
先来一个打破我们传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作者观点:“合格家长的标志是:把为家族创造荣耀的重担自己挑,给孩子构建一个轻松惬意的人生。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闭上嘴,抬起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一了百了,效果非常好。”
过好自己的人生,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我们总以为要教授,教导,讲道理,要呕心沥血地对孩子才是教育孩子。其实行动、展示的效果会更好。书里举了很多例子:他主动创造机会用行动展示怎样孝顺老人,带女儿去天安门拍了一整天的照片展示怎样坚持,每天坚持4点起床写作教孩子怎样高效安排时间等等。
郑渊洁认为孩子有三个鲜明的特点:1.模仿能力强2.逆反心理强3.想象力丰富。模仿能力强,所以家长要做好演示的工作。逆反心理有时可以利用。想象力随着知识的增多减退,家长要千方百计地留住孩子的童心,想象力和创造、创新密切相关。
到了学段教育部分,看看他的文章标题,就能对他的教育理念一目了然: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没有阅历支持的知识摧残孩子,让孩子从小相信奇迹,超越的秘诀是先落后......
作为童书作家的他,更懂孩子。
罗慧萍 - 5/29/2023 3:17:07 AM
最近读张江凯、魏峻的《新石器时代考古》是缘于最上月底本月初与樊阳老师他们去行走大运河山东鲁运河段。跟樊阳老师行走从2018年开始已有6个年头了,每次到博物馆或者到文化遗址的时候,总是听他说“这是仰韶文化时期的”,“这是红山文化的玉器”……这些对于我这个历史“小白”来说一直云里雾里。这次我们又到了“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大汶口,还到了“龙山文化”的发源地——山东章丘的城子崖遗址,回来之后我还是决定看看关于新时器时代考古的相关书籍,起码得了解新石器时代各个时期代表性文化和主要特征嘛,于是这本书摆到了我的桌子上。
这本虽然好些术语概念读起来有点蒙,但大致的情况还是有了些了解。例如,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旧石器时代先还不敢看),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有的书上说到以磨制石器为主,我以为当时已普遍使用,但是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无论是早期的陕西大荔沙苑遗址还是之后的其他鹅毛口、南庄头等遗址,磨制石器还是微乎其微的。人类的进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越往早期越缓慢。还有人类从事农业和畜牧的情况,也是采集野生食物、捕猎动物与种植、畜养肯定有很长时间的交叉融合,当种植和畜养更有经验更有效率的时候,人类就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出现文明。
读这本书,我了解了新石器时代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不同的文化类型和特点,代表性的文物具有的特征,再联系这几年跟樊老师看过的遗址和博物馆看到的文物,越发感到亲切可近。例如书中介绍大地湾遗址,我就完全没有抽象的感觉,书中讲到的陶器,我马上联想到“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和那些各种各样的形体和纹饰;另外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上共发现了十几种彩绘符号,可能这就是文字的雏形,而且因成书的时间关系,书上没有涉及到这些内容,我因为跟樊老师行读略知道一些,这时心里荡过的喜悦,那种获得感是很让人开心的。把参观文物和读书结合起来,是让人特别愉快的事。
顾颖群 - 5/29/2023 3:21:55 AM
这个月带学生们一起读《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顺便读了讲坛去年的共读书目《君子的春秋》。因为申赋渔的《诸神的踪迹》列入了亲近母语六年级书单,所以我想看看这本书是否可以推荐给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作为课外拓展阅读。读完的结论是,不是很适合小学生读,因为叙述方式比较零散和跳跃,描述也不够生动。中学生也许可以读一读。
可能是太喜欢先秦史的缘故,加上有《左传》《史记》这些优秀的作品,很多先秦史有关的作品,读起来总觉得有点不得劲,总觉得没有展现出先秦诸子、烈烈战旗在我心中的辉煌。《君子的春秋》也是如此。当然,也是可圈可点。
这本书选了春秋时期十位人物来写,重点展现的是春秋时期的礼乐文化、君子风度,以及周朝建立的政治文化秩序如何一点点悄然破碎。十个人物选得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故事内容虽然大部分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内容,但也有一些有趣的小插曲。印象比较深的是对城濮之战的分析,作者认为晋文公突如其来的成功得益于楚国的内斗,饶是如此,晋文公“攘夷”的功绩仍是非常重要的。除了一班国君和大臣,申赋渔把《孔子》列为压轴终章,这是很多作者会略去或忽视的部分。虽然读起来仍然感觉有点不痛不痒,但是我非常赞同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刘显 - 5/29/2023 4:33:12 AM
读《人的宗教》儒家部份
      #祖宗之言
      在“大宪章”和“人权宣言”出现之前的两千多年,在西方把神权和王权分开之前的两千年,孔子和他的儒家弟子们,早把革命的权利牢固的建构在他们的政治哲学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民看见的正是上天所看见的,人民的愿望就是上天的愿望。所以,在孔子看来,如果一个权威无法向他人证明它权力的来源是正当的,是充满正义感的,就不应该跟它合作。他对向这类权威臣服的行为,不仅不鼓励,还将其视作为人上的失败。
      今天,一些动不动就大谈祖宗之言不可忘,对于领袖一定要骨子里去崇拜的人,不知道有没有真正去读过几本关于祖宗的书呢?
王凤琼 - 5/29/2023 5:57:31 AM
《诗人十四个》王昌龄与李白。在这个时刻的眩晕中,迷醉我们的并不仅仅是爱情,更是未经损耗之前,对于人生纯粹的热情与最饱满的希望,我们来看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这些都在被贬途中所写,颇有一些温婉的情调,这应该是人生纯粹的热情。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连赠别之作都带有“诗和远方”的羡慕之意,还有什么好悲伤的。这就是对未来还有饱满的希望。当然留给我们的诗就格外的耐咀嚼。
溧阳董玉娟 - 5/29/2023 6:03:11 AM
“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而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这段出自《山月记》的话,道尽了人世间一个个普通人内心的纠葛与无奈。《山月记》这本书有好几个故事组成,但是每一篇都文风轻盈,言语平实,既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堆砌的大道理,却又柔韧有力,直击内心,读完后仿佛有人往胸口敲了一记,一种淡淡的对平凡的物理感,在胸腔来回萦绕!
《山月记》篇,让人反思,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警惕自己内心的那只老虎。我们常常自命不凡,不屑世事,却又困于这凡尘俗世中煎熬,于是经常在焦虑与清醒中来回拉扯、自我消耗。我们如果不能驾驭自己的焦虑,恐怕会被焦虑所吞噬,最终变成野兽。
黄宁莺 - 5/29/2023 6:04:03 AM
因为查尔斯的加冕,这个月对英国贵族产生了浓厚兴趣,读了石黑一雄的《长日将尽》和福斯特的《霍华德庄园》(还没读完),又重温了《唐顿庄园》第一季和根据《长日将尽》改变的电影《告别有情天》(吐槽一下这个电影名,和原作简直说的是两码事)。之前只读过石黑一雄的《克拉拉与太阳》,这次读了《长日将尽》,被深深吸引了。整本书是达林顿庄园管家对过去二十多年管家生活的回忆,时间跨度从《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到1956年。其中夹杂着大段大段的内心独白,让人感觉仿佛书中的主角史蒂芬斯先生就坐在我的对面不急不徐地说着自己的经历。史蒂芬斯先生认为管家最重要的是“尊严”,他认为“伟大的管家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们能够化入他们的职业角色,并且是全身心地化入;他们绝不会为外部事件所动摇,不管这些事件是何等出人意料、令人恐慌或是惹人烦恼。他们呈现出的职业精神和专业风范就好比一位体面的绅士坚持穿着正式的套装:他绝不会容许自己因为宵小无赖的干扰或任何意外状况而在大庭广众之下宽衣解带;他在,也只有在他主动要这样做时才会将正装脱下,而且也毫无例外地是在他完全独处的情况下才会这么做。如我所言,这是关乎“尊严”的大计。”他所推崇的不是情绪的表达,而是情绪的极度克制,他认为情绪克制是英国人高于欧陆人的品格。为了达到尊严,就必须极度克制自己的感情。在史蒂芬斯先生的父亲病重和去世的时候,他仍然抑制住自己的悲伤,完美地为主人和他认为“会改变世界的”贵宾们服务。为了做到“尊严”,他抑制住,或者可以说是屏蔽自己对肯顿小姐的爱意,完全以主人的事务为重。很多人认为他是愚忠,或者将自己的价值附着于达林顿勋爵之上,我却不这么看。史蒂文斯先生对于自己职业经历的全然认可和全身心投入,从中获得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以及在他旅程中陌生人对他职业经历的认可和尊敬,都让他获得了极大的满足,甚至可以说,他对自己的人生是非常自洽的。这让我更能理解《唐顿庄园》中经常出现的“decent”一词。剧里对人的行为的高度赞赏用的就是“decent”,中文译为“体面的”不足以表达其微妙的含义,其中更有对这个人所持价值观和行事准则的高贵性的认可,而非仅仅只是行为的正确。
不论是《长日将尽》还是《唐顿庄园》,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昔日帝国衰微的伤感,也正是因为这样,主人公们所坚持的“honor”和“decent”更是让人心生敬意。
李杏莉洛阳 - 5/29/2023 6:26:30 AM
5月读书反馈
《蛤蟆去见心理医生》
这个月带七年级的学生读《蛤蟆去见心理医生》,学生们的表现,让我觉得他们的心理真的很需要支撑的力量,或许这本书可以给孩子们一些启示。比如第二阶段的探索童年,快乐悲伤恐惧这些情绪人与生俱来,但在适应不同的养育者和环境的时候,孩子们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性格,有了不同的主要情绪。有人快乐幸福,有人压抑难过,这些情绪会一直影响着自己,成为主要情绪,哪怕你自己觉察不出来。上课时我让孩子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筛选出自己的主要情绪,并联系现在自己情绪做分析,看是否能发现其中的关联。如果是积极的情绪,那就继续保持,如果是消极的甚至是负面的情绪,那就尽量化解,或者有意识的避免。然后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探索结果写出来,交上来的作业竟然有同学赫然用彩笔大写着“老师,帮帮我”,我很震惊也很心疼,现在的教育很卷,在我们高考地狱河南更是如此,孩子们刚上初一就感觉压力巨大,每天都很不快乐。在第二次课上,共读完“人生坐标”和“心理游戏”,我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处于哪一个象限,没想到选择第一象限的同学仅有四位,选择和蛤蟆一样的第四象限“我不好,你好”的竟有六位之多,其中还包含一个年级第二名,他也认为自己不好。我十分不解,请大家都来分析自己的选择,没想到有四个女孩竟当堂哽咽,泣不成声。我看到了这些孩子们内心的压抑,内心的苦闷。我希望他们能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疗愈自己,至少在自己有心理问题时知道如何调整自己心态,如何寻求帮助。这也正是我带孩子们读这本书的原因,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在上八年级迎来更多挑战时可以给自己一些力量。我希望他们能知道自己有多美好,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韦春玫 - 5/29/2023 6:58:16 AM
《美的历程》读书反馈
      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为自由,极为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之前的艺术过于质朴,思想上独尊儒术,这个时代以后艺术又过于成熟,思想上受儒、佛、道的支配。只有这魏晋几百年间里,精神上是解放的,人格上思想上是自由的。因为这一时期社会的动荡,疫病的流行,严酷的政治环境,以及死亡的接踵而至,使社会秩序大解体,经学崩溃,谶纬垮台,新的观念体系由此产生。这种新的观念体系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人的觉醒,他们摆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怀疑和否定了外在权威,许多人不再膜拜外在于人的气节、忠义、道德,更仰慕内在于人的气质、才情、个性、风度,更加强调人对自己命运的追求,强调自我价值的发现与肯定,所以,他们中的许多人“放浪形骸之外”,在山水之间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人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如是,“岩岩清峙,壁立千仞”如是。也有人“悟言于一室之内”,在清谈玄理中讲究思理的缜密和探求真理的热忱,当然,后来人们更看重语言的机趣与讨巧,比如晋武帝刚登基时,用耆草占卜帝位能传多少代时,得数为“一”,他非常不高兴,群臣不敢言,裴楷说“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晋武帝因此大悦。其实,这里裴楷偷换了概念,此“一”非彼“一”。名士们借清谈,斗才学、斗敏捷、斗思辨,以此表现自己的才华、学识与幽默。生命在这里开得绚烂之极,而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也因为这群人变得多姿起来。
汪晓玲 - 5/29/2023 8:28:22 AM
最近在读詹大年校长的《好的关系,好的教育》,詹大年校长用质朴的文字表达出通透的道理。我曾经见过詹大年校长,无论别人什么态度,问多严肃甚至刁钻的问题,他始终不紧不慢,笑盈盈地一一作答。用“海纳百川”来形容他一点都不为过,不管对方什么招数,他都能全盘接受,而且丝毫不影响他的气场。我想这和他丰富的经历有关,也和他强大的智慧有关。书里描写了他和学生交流时的几个细节:有女生问他在校能不能谈恋爱?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这个女生是不是已经有了喜欢的男生或者有男生暗恋她。女生说都没有,詹校长说那就等这些事情发生了再来问他。我想他直接回答“可以”或“不可以”可能都不太合适,他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答案,真的很妙。他认为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关系,关系处理好了,教育就发生了。我开始反思自己,自认为能尊重学生、凡事为学生考虑,但是我有没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答案是并没有。可能因为我有时更强调正确,不懂得迂回;也可能我很多时候还没有尊重自己,不懂得树立边界……
叶娉婷 - 5/29/2023 5:28:21 PM
5月读书笔记:继续阅读《诗人十四个》,这个月读到“春闺的伤逝”一章。对朱彝尊不熟悉,俞樾就更是第一次看到。贯穿心理学的方式分析朱彝尊的《高阳台》,这位小女子真的是“看一眼,就是一辈子”,等到爱人入门哭泣她时才“目始瞑”这样凄美、这样深情,但是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来,就是崔护“桃花缘的故事”,那首《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差点要了女孩子的命,不过爱情的力量不可估量,与朱彝尊诗中的小女子不一样的是,崔护最终是以大团圆的结局剧终的。两者对比,我既为崔护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开心,同时也为《高阳台》中的女子香消玉殒而伤感,生活就是在悲喜交加中度过的,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大团圆”,但是追求“大团圆”却是我们从未停止的。对俞樾,更多是一位好父亲的印象了,《曲园课孙稿》、《诗境浅说》让我看到了俞家的好父亲不止一个啊!赶快在网上搜寻一下有没有这两部书,只找到《诗境浅说》这一本,先入手,更深一层感受父爱!
洪健天 - 5/29/2023 8:43:27 PM
《帮助南瓜》读后感

此时,东北田野,一天之内,早春与盛夏翻转跌宕。风物俨然不如江南的柔媚绰约,却有一股特有的粗粝和莽撞。当广袤的苦寒渐退,林海的葱茏跃动,此刻,打开这本《帮助南瓜》,与作家格致一起,把消散的童年重新聚拢、召集、组合,我越发触碰到其间闪烁的神灵之光。
她的笔下,落在院子里的雪,是纯白的书页,有看不见的生命在上面书写故事;她的脚下,冬天的河,会停留下来,等着她,等着春天;她的手里,秋天的果实是印在大地上的图章,标注着她的疆界。她拍碎叶子,闷热的夏天就被打出裂纹;她点燃的火苗是从木头里生出来的颤动的菌类;她烧热的火炕是被朗读的好诗。而她是一片干枯的叶子,被风吹落在母亲的腹腔里。她赶的大集是有四季的,和地球一起公转。她的西红柿,找不到两个一样大的,它们谁也不像谁。每个都是自己。
这是她用直观和直觉打造的乌托邦。在那里,天地和四季交织在一起,一个人的心灵与所有生命的呼吸相融。如格致书中所说,她的精神是个饕餮兽,需要蔬菜、鲜花、柳树、榆树、竹子和芭蕉来填满。需要家乡的水井来滋润,需要玻璃叶饽饽来寻根。她如渔猎采集时代的先民,忐忑中,敬万物之灵。她如一位萨满,不需言语,就与万物并生,通天入地,一起经历宇宙的过去和未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但是,从吉林市前往她在乌拉的小院子,要穿过一片化工园区,经过一座钢铁厂。一路上,工业文明的气息如云蒸霞蔚,扑面而来。高效率,城市化,快进的时间,压缩了所有人的空间。每个人都是旋转的齿轮,依附于自己创造的大机器。此时,农村也无法幸免,小院也无法幸免。格致在大集上看着机器孵化的鸡蛋,在商店买着只能播种一年的种子,她隔壁的金枝家,整齐划一的田垄和只为出售的旱豆角都在提醒着她,鲜花簇拥的小院是对大多数人的"残忍"。人走着走着,竟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以现代为镜像,格致召唤的岂止是自己的童年,还是吉林的童年,东北的童年,中国的的童年,人类的童年。书中,她就像一个跳跃的肥皂泡,在红砖地上,在云层漫卷里,在雨声淅沥中。于衰颓的古城墙旁,把童年那个蹦跳的小女孩重合上。那个时代并没有走远,就在身边,就在体内。
Gabby - 5/30/2023 2:09:09 AM
本月读了《纳瓦尔宝典》,其中有几条读书的建议


1)从你喜欢的书开始读起,直到你彻底爱上阅读;

2)广泛阅读,不要只读看起来有用的书;

3)比起读更多书,更重要的是把你读过的 100 本好书读上一遍又一遍,随着经历的增加,你能读懂更多东西;

4)流传了很久的书经过了许多代人的甄别和筛选,其中的一些基本原则更有可能是正确的,去读那些书吧。
这也让我想到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读书问题,例如:
怎样教学生挑选书目?怎样给焦虑的家长解答如何挑选书目?怎样帮助自己挑选合适的阅读书目?

我想
首先,养成阅读的习惯是最重要的,先做到这点再来谈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一开始一定要允许孩子们去读自己喜欢的书,漫画书、游戏书都可以;

其次,养成阅读习惯之后,再去尝试多样化的阅读,就像人吃饭不要挑食一样,读书也要广泛,不要只读某一种类的书,如虚拟文学,如只读有用的书

再次,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广泛的阅读基础之后,重读好书的力量就显现出来了,半部论语治天下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最后,怎样确定一本书是值得重读的好书呢?流传很久的书是经过时间淘洗、多代人甄别筛选留下来的精华,相比较于现代畅销书,这些书里的基本原则更有可能是正确的,这也是为什么师长都不在不断强调读名著、读原典
黄佳凤(正式) - 5/30/2023 5:25:28 PM
诗人十四个——春江的离别
1.能意识到不确定的必然性,可以让我们飞升到一个自由开阔的维度,能在不确定中获得乐趣,而不需要谁来给我一个承诺。
2.存在可以忍受孤独,而“意义”这种东西,必须建立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上,失去这种联系就会堕入虚无。
3.从青春时代“只要跨出一步就是万丈晴空,芳草天涯”的完美想象,到做自己生命的旁观者,自我消化,不麻烦别人;再到清醒与自持,决定自己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承受什么、抗争什么的意志的胜利。
盛晓伟杨初中学 - 5/30/2023 8:29:10 PM
我们从何处来?《<圣经的故事 >读后感》
    “我们从何处来?”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会问会思考的话题。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受到很多人的质疑,圣经中耶和华创造天地的故事,也往往被当成神话一样被传颂。
  《圣经的故事》这本书把圣经的旧约故事和新约故事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书里还配了很多的图,让读者更容易走入历史中的那个时刻,也在圣经故事中有了更真实的感受。

    看完我也不禁在想:也许世界的来源就是神创造天地。谁又能去证否呢?
圣经的《创世纪》介绍了宇宙的起源(起初神创造天地),人类的起源(神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和犹太民族的起源,以及犹太民族祖先生活足迹。本书也是上帝全部计划中的开始,它展示了神的创造是怎样的完美,人类是怎样堕落的,一个民族是如何被上帝拣选发展壮大的。

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是总设计师,接着神的灵参与了规划设计,神的灵运行着像是要规划着接下来要怎样做。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说’就是‘道’(道也是指耶稣)。道参与了进来。改变了黑暗的状态,于是有了光和暗,有了晚上有了早晨,这也是时间的雏形。
接下来神工作就像打格子和填空。打格子就是分开天和地,分开海和旱地。填空就是在地上撒下青草、菜蔬和树木的种子(胚芽);在天上陈设光体(定时间,具体的时间,这时才有了真正意义上24小时的一天);在海里造大鱼及滋生生物;在空中造雀鸟;在地上造走兽昆虫。

    你看这日月星辰,你看这山川河流,生态圈的完美循环,人体结构的精密运转,万物生灵的和谐共处……如果没有神的创造,是怎样形成如此神奇的世界的呢?

    那么神创造天地万物的目的是什么呢?神造人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读完本书引发我去思考这两个问题,我想这种思考也将会给我带来很多收获。
李欢欢 - 5/31/2023 5:24:30 PM
上个学期共同体推荐了申赋渔先生的《君子的春秋》,我也给五年级的女儿看了一下,无意间看到有网友推荐刘勃先生的《失败者的春秋》,于是这个学期我又买了他的三本书来和女儿一起读。我先读的是《司马迁的记忆之野》,这是一本小开本的书,非常适合随身带着阅读。单看目录会稍嫌凌乱,但细读就会发现其中的逻辑与条理。这本书里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司马迁这个时代的背景以及其对他产生的方方面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都体现在了司马迁的作品中。读这本小书, 对于理解《史记》等作品会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另外,《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也可以和《君子的春秋》对照着来读,不同人的视角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思考。
王翡 - 5/31/2023 10:15:09 PM
孕育之心、育儿之声  ——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蒙台梭利说:从儿童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很精确。由于我们对细微末节不感兴趣,他就认为我们迟钝和麻木。如果儿童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肯定会告诉我们,他极不信任我们,正如我们不信任他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各自的思维方式彼此是如此的不相干。正是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在我与女儿优优的相处中更注重了一些细节与作为父亲的自省。
上周,第一次参与女儿幼儿园亲子运动会,享受着运动、亲子的愉悦!耳畔却传来了其他声音:叫你跑啊,你干什么跳?!你要拉紧啊,你看你又掉了?!老师让你走在线上,你看线在哪里,叫你看线?!哭什么哭,不要参加了,我走了!……想来:在成长之中,更多孩子厌恶的,或许是她的父母自以为是父母吧?!
……
孩子的内心要有持续的热情和奇想。没有大量玩耍时光,心性不自由,何谈热情与创造呢?
育儿,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促发父母的觉醒!
蒙台梭利说:对个人来说,有能力用一种审慎的和沉思的方式行动实际上是正常的。这是一种内在纪律的标志,表现为一种有条不紊的外部行为。当缺乏这种内在纪律时,他个人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活动,而受到另一个人的意志所支配,或者就像漂泊的船一样成为外界影响的牺牲品。
何粹华 - 5/31/2023 11:10:00 PM
有人说,陶渊明写孤独而有充实之趣,辛弃疾写热闹却有孤独之感,虽不尽然,但其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人生态度却值得思考。虽然其实我不并完全认同陶渊明的选择和做法,但是其自我内心的调适能力仍然令我感到佩服。正如书中所写“他们并不打算把问题都解决之后再投入生活。”用通俗、市侩些的说法就是“改变不了生活,就去适应生活;改变不了别人,那么就调整自己。”“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常念一二”,不错的。再纷扰的世事中,希望在某个时候可以把心灵调适到陶渊明那样敏锐、平衡、宁静的状态。
王永正 - 5/31/2023 11:32:26 PM
有一些读书的“坏习惯”,总是几本书一起读。《诗人十四个》在读的同时,也在读单之蔷的《永不回答的大地》与周尚意的《触景生情》,这两本都属地理学人随笔丛书。
作为地理老师对地理丛书的感悟更加深刻一些,因此分享阅读后两本的书的感悟吧。《永不回答的大地》包括了三部分:文明、行走与时空,“文明”部分有一篇随笔最是有趣,名为“猜想:文明是沙漠的馈赠吗?” ,虽是猜想但颇有道理。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视角看,水热资源条件好的地区最适合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出现是文明发展壮大的重要的条件,自然容易产生水热资源条件好的地方更适宜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而事实上河姆渡遗址出土了最早的水稻也似乎证实了这一点,而随笔中却提到了另一个关键的小事:食物的保存。作为生活在上海的北方人,真的很容易忘记把食物及时放在冰箱保存,因为在北方干燥的环境下很多时候食物是不需要放进冰箱保存的,而在南方大蒜放在厨房都会坏掉着实给我上了一课。因此在阅读随笔中提起食物的保存之事时深有体会。正如随笔中提到水热资源好意味着潮湿,而潮湿意味着食物难以长期保存,相反干燥的环境食物易于保存,而食物保存确实同样是文明发展的关键,如此想来一方面从分布上说四大文明都在沙漠不远之处,另一方面干燥的环境是天然的“冰箱”,从而得出文明是沙漠的馈赠不无道理。
“行走”部分的每一篇随笔都很引发共鸣。简单地说行走是走出去在路上去观察未曾看过的风景、体验未曾有过的感受,去验证读过的世界、重塑认知世界的过程。
云南昆明和志茹 - 6/1/2023 3:46:55 AM
【5月读书反馈】本月读了《相信》,作者蔡磊,曾是京东的副总,现为攻克医治渐冻症全力以赴。本书讲述的就是作者在被确诊为渐冻症患者后,所做的努力。
      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我有个小学同学也是得了这个病。当时听说以后还急忙打电话、发信息给同学去慰问。结果同学没回复,后来在同学群里看到她表示不愿意让同学们去看望她。我才意识到也许我们对这个病是相当缺乏了解的,刚好不久前为支持作者的事业买的书,可以了解一下。
      读此书,知道了渐冻症的N种症状,知道了从发现此病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但目前医治渐冻症还在没有有效的方法和药物,甚至连病因也不完全清楚。读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能健康的活着的每一天就是幸福!能让人切身的体会到“珍惜”二字的深刻含义:珍惜健康生活的每一天,珍惜能与自己相濡以沫的人,珍惜无条件相信你的人,珍惜那些明知不可为却全力以赴的人……
    作者在患病后,没有沉沦在消极情绪中,没有顾影自怜,反而是发动自己的一切资源,推动攻克渐冻症事业。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猜忌、质疑,但最让人受触动的还是在事业几乎没有进展的过程中,作者的身体在渐渐地“不听话”起来,但他还是想着如何最快的研发治疗,好去救更多的人!
    社会的发展、医疗的进步、人的思想观念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敢为人先的一定会受人敬仰,身处深渊之中,还依然仰望星空的人,那一定会被载入史册,成为偶像的。我想,蔡磊就是这样的人!
liuyong - 6/1/2023 5:58:50 AM
最近读了史杰鹏的历史小说《亭长小武》。读过的历史小说大概有三个类型:一种是借助语言和细节将历史某种解读生动呈现给读者,大受推崇的《明朝那些事儿》就属于这一类,未脱离历史,但趣味性会掩盖历史的复杂性;第二类是架空历史,只是借用历史背景来讲井上靖的《敦煌》;但史杰鹏的小说则介于两者之间,也架空也考证历史细节,有不完善之处,读起来倒也别u具一格。全书特殊风格形成大概和作者文献训诂背景有一定关联。
《亭长小武》以汉武帝时代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出身平凡的江西亭长沈武如何依靠对律法的熟稔一路高升,最后却因为参与到巫蛊之祸而自杀。主角虽为虚构,但全书除了小武的爱情故事过于狗血之外,对于武帝朝的描写让人眼前一亮。最精彩的部分一是前几章通过小武破案对于武帝时期基层的描述,平时看历史书籍对于基层组织仅有亭里概念化的认识,这里把亭里的职位和功能通过故事介绍出来,印象深刻。另外影响最深的就是沈武凭借律法知识一路升至京兆尹过程中对于酷吏和汉朝律法制度的具体实践。全书是在讲“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故事,也是在讲法律和人性。可惜的是有对法律的批判,却少对人性的反思。
胥江 - 6/1/2023 9:07:05 PM
冉云飞老师的《像唐诗一样生活》是我读的特别喜欢的一本书,特别喜欢其中的语调和意境让人非常舒服和舒畅。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共同体五月读书分享(5月29日22:00截止,任意书目即可)